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时间:2023-12-24 08:17: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精选12篇)由网友“qingqingzijinmx”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篇1: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针对美育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实际状况,分析美育与德育的`区别,阐述美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作 者:张红  作者单位:阜阳师院思政室,安徽,阜阳,236032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1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教育  

篇2: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 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 存在差别。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 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 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 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 ,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 )长期以来,人 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 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 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 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 (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 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 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 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 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 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 。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 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 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 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1],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 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 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 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

[1] [2] [3] [4] [5]

篇3: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 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 存在差别。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 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 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 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 ,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 )长期以来,人 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 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 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 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 (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 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 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 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 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 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 。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 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 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 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1],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 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 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 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 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 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 同,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 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 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等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如《卡特 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 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 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 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 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 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 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 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 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 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 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 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特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 ,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0个要项: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 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 ;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 、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 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精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 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 ,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2]。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 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 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 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 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 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 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 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 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 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 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 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 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 ,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 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一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 )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 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4 )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 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 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 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 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 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 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 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 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 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 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 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 学生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 )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 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 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 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 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内容补偿:传统的德 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 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 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测试 、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 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统 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 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了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 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 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 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 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 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 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 。 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 ,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 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 、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 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 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 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 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 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 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 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倾向于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

[1] [2] 下一页

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 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 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 作者的信任,倾述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常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 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 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 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 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 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

[1]张春舆.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民国”七十四年四月修订七版(合订本):36 2

[2]袁靖圻.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4):57

上一页  [1] [2]

篇4:浅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文

浅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文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志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志有着高度的统一,即是“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德育没有能够联系到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德育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为学生传授各种心理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简单出现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的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一)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内容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职能相互衔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与塑造,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进行积极的影响。

(四)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变过去的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

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小结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有多种措施、方法,这里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学者去对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论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无不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蕴含着大量美的内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挖掘教材的内蕴,引导学生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我们语文教学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这些内在美,把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美的宝藏,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材的语言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中看似普通的语言却有丰富的形式变化,词义的鲜明对比,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应深入挖掘其美育因素,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觉接受形象的教育。

在教学中, 我对作品优美的景物描写、匠心独具的安排,生动活泼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深入挖掘、着意点拨。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漓江的水”和“漓江的山”。

这篇写景文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水——静、清、绿;山——奇、秀、险,文辞优美,感情真切,句句有情,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具体,山水一体,交相辉映,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时的真情实感,使之达到效应强烈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感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材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部》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适与亲。”意境是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溶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小小的船》一文。

“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寥寥四句,三十多个字,就把学生的视线从窄小的家庭、课堂、学校引向了宽广无限的宇宙,激发学生产生许多遐想。

教材的形象美: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少年儿童喜欢美的形象,容易受形象的感染,形象越鲜明,对儿童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小语教材中,不少文章提示人物的心理美和风格品德的高尚,我们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创变情景,使学生披文入情,感受人物的形象美,陶治学生思想情操。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教师应声情并茂地范读全文展开情节,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诱导。把邱少云英雄壮烈之举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这样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高大形象禁不住在学生脑海中站立起来,使他们获得一种振奋昂扬高大之美感。

二、领悟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

艺术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能促使学生从课文中体验美,在生活中表现美,从而提高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小语教材中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情充沛的诗歌、托物寓理的寓言、启迪心扉的童话、情景交融的散文、图文并茂的看图学文,无不集语言文字之美、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为一体。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就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在语文教材诸多篇目中,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都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感悟教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实践中学会表现美,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山雨初雾,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静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王维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诗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在月光笼罩之下,又别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的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时,教师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从而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四、教师基本功综合展示蕴藏美

教学是艺术,而艺术的精髓在美。美的艺术,使人感到舒适、愉悦、振奋,而美的教学,除了授人知识、能力、智慧之外,也应伴之以相同的艺术效果。教学这门艺术,是教师想象力、创造力、基本功的综合展示:纯正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优美的体态语言、合理的板书设计和准确的语文知识,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很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是一种富于艺术性的追求美感的劳动,语文教学自始至终是一位研究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大师,其教育、教学艺术,应不仅能够给学生以美好的心理感受,而且更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学生在美的追求中,识别善恶,振奋精神,使学生热爱学习,执爱生活。

教材蕴藏美;教师挖掘展示美;学生感知鉴赏美;进而表现创造美,让世界充满美!

篇6: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的论文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的论文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各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达到要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篮球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究其原因,才知道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该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两个学生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自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了。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体现了体育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原则、增强体质的目的,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能否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中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淡薄,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钢笔、钥匙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打闹;在练习跳远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用简单的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是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守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一原因造成的。

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效果。

青少年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教学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应,只是我行我素地站在那里。我走到他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耳朵听不见,你刚才的话他都不知道。”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两只耳朵上各戴了一个类似于助听的设备。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

那一瞬间,我忽然想到,学生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是看同一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摸到了头绪,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给予提示。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自如、似“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尤为重要。我在担任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篮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篮球训练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建队时间晚,训练时间有限。于是,在我担任篮球教练之后,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篮球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篮球队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篮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较少,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十几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篮球队很难打出成绩。于是篮球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传球、弹球、三步上篮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得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苦”,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徒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练基本功“没劲”、“累”之类的牢骚了。

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关于二者相互渗透的课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只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该课题的真正内涵还有待于专家认真挖掘。

篇7:美育与德育对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性论文

美育与德育对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性论文

摘 要:提高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美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潜能;以美怡情,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思想品德 智力潜能 生活品味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学校美育与德育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两门不同类型的学科,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由于二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交融性,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方面,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创造美的事物、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美育和德育也是相通的,所以,美育和德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就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来看,美育不仅在塑造人的形象,净化人的心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寻找、追求和创造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范畴的任务。而德育的任务和作用则仅被限制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心理的范围之内,所以,美育和德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目前,仍有不少学校把美育划入德育范围,或是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简单划等号,这些观点都有失于狭隘、偏颇。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德育是单向灌输教育,美育是双向互动教育。因此,美育的功能具有为德育所不可代替、无法涵盖的方面。与此同时,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因为美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技巧,而且还有更深的内涵,它具有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心理活力并促使人格完善的特殊功能。所以,美育的目标不仅在培养艺术才能,还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因此,美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教育。综上所述,美育和德育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有个性,在学校教育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是德育的诱因。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美的驱动下进行的。诸如人穿衣,戴帽除了出于最原始的保暖等功利性目的以外,最主要就是出于对美的追求。一般说来,人做一件事,就是因为自己觉得如此才为之美而去做的,是以美为驱动力,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为了别人对自身行为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才去做的,也是以美为驱动力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在对美的追求、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美的把握,也是以美的追求为动力的。并且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了自我,了解了社会,把握了自然,才能从中产生一种功利性(善)的快感,然后依靠自己的理性思维把这种快感上升为美感,从而形成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人的本质特征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所以,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和诱因,要搞好德育必须先抓好美育。让学生在审美、立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美育过程是一种审美和立美的教育过程。从德育的角度来说,“立美”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塑造过程和学生自身完善过程的统一,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具有了比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住了审美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具体说来,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美能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

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卢梭在《爱弥尔》中说:“只要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一切道德规范和道德条文只有当它成为人的心灵的信仰和需要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道德教育诉诸人们以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乐意这么去做。席勒指出:“美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正是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

在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尊自信意识、自主自律意识、勤奋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普遍增强。这是我国精神生活的主流,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颠倒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一些人心目中,国家的尊严淡化了,做人的尊严丢掉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原则不要了,投机钻营、弄虚作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却被尊奉为个人的处世之道。这种种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为金钱所驱动,甚至不顾廉耻。

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是以感性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人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既不受外部的客体世界的影响,也不受内部的主体世界的束缚,而是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自愿地、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并内化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与此同时,美育对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对美的欣赏,引发联想,与审美对象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摒弃卑微与自私,自觉扬起追求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因此,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作用,能激发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唤醒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竟相仿效的愿望。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颂善贬恶和扬美抑丑促进和引导青年学生坚贞节操,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提升美好的人生境界。

2、美能启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创造力有重要作用。

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因此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美育能激发青年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扩展青年学生的知识宽度,调节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增进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更成熟的评价。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深有体会地说:“艺术里包含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点,活一点。”据对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招收的理科超常少年的调查,“他们自小在家庭与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思想感情比较丰富,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接受与应用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强。”这些都说明美育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美育对于培养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美能怡情,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人都有七情六欲,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理解、欣赏、创造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令人怡神悦态。所以美育能培养人的积极情感,愉悦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绪,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年学生崇高道德风尚的形成起着向导和促进作用,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首先,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加强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青年学生思维能力发达,想像力丰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自我期望值高,但接触社会实际少,缺乏社会阅历,对复杂社会问题无法认识和处理,因而,青年学生经常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带来心理苦闷与不满,出现精神迷失,造成心理失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某种心理创伤和心理变态。美育是让人们走出道德危机,道德迷失,解决心理失衡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当一个人沉浸在美的.欣赏和创造中时,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节奏的变换,情感的升华,就可以超脱自身的烦恼,使心情开朗,心理稳定,从而促进身心谐调,避免遭挫折时心理失衡而导致精神崩溃。美育总是引导人们超越功利性,潜移默化地给人们提供终极性价值依托,给人们指点生活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从而给人们一种希望、期待、憧憬。因此美育使人的生活和心理空间的弹性加大,使人的意志多了韧性,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

其次,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凡是能体现人类创造力量的事物,能唤起觉醒和斗争的社会形象都是美的。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现象,它向人们传达的是积极的生命意义,是人与自然、与社会那种和谐共存的关系。美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愉悦感、倾向感、自由感、和谐感的统一。它使青年学生在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以及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心底油然而生一种珍爱之情,就会更加注重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珍惜,自觉地把自己塑造和培养成为文明上进的、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青年学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映射着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激情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年学生原有的情感和情感倾向,促进性格的强化和移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美感共鸣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另外,美育能寓教于乐,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于青年学生的特点,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所以美育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美育服务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唱一首“美”的歌,看一场“美”的电影都能使青年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一次思想教育,并会从中得到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开拓精神。进行美育的途径很广,方法很多,结合德育的特点,这里简述如下几种:

(一)努力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美与真和善是密切联系的。美学意义上的“真”就是客观必然性,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固有的必然联系;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目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是指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真、善、美”的统一。首先,德育目标定位要符合主客体的实际。现在德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德育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样,德育工作才具有基础,才有活力,才能产生实效性,才是“美”的。其次,在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时也必须坚持“真、善、美”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才能对症下药,不开“偏方”。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更要坚持“真、善、美”的统一,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评价,彻底解决“假大空”问题,做到全面、真实、客观,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产生效仿的激情和行动,从而产生“美”的效果,达到美的目的。

(二)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校的美育,最终要落实到提高青年学生表现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上,而表现美、发现美、创造美又必须在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 中得到体现,所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建立首先是美育的成果。反过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一经形成,又将对美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说,建立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是学校美育的主体手段,也是德育活动的必要途径。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反映出良好的生活作风,而且能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校建立和执行一套严密、合理、正确的规章制度,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校风对美育和德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良好的美育和德育活动将对学风、校风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起导向和再生作用,而且,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空虚,避免学生寻求低级下流的刺激,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激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自尊心、自强心,使学习、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

(三)加强和提高德育工作的艺术性。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德育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而且也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所以,美育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德育工作是为人安魂的工作,德育工作者必须使德育工作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要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必须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去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去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感,铸造美的心灵。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美学、掌握美学,会正确运用美学知识进行美育活动,与此同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还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只掌握了美学的技能技巧的德育工作者只能称得上教书匠,只有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心,发挥了创造性才能称得上是美育与德育的专家。

参考文献

<1>欧阳周等.美学新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2>邱伟光等.新编大学德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许冬玲.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求索,(1)

<4>郭建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公民健全道德人格.理论导刊,,10

篇8: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

摘要:北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二年了,但美术新课改刚刚实施了一年,而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开足了必修模块课时,而且还同时开设了八个选修模块。这一年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越发体会到德育教育对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学校中,实施德育的途径很多,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美术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以其自身的特点证明在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中,而德育又促进了美术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美育;德育;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化、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其道德情操。所以我们的美育应当以德育教育为中心,两者相辅相承、互补互利。美育中渗透着德育,从而进一步也促进了美育的纵深发展。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既要懂得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更要懂得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美育和德育情理结合,相辅相成,寓美育于各种德育活动之中,寓德育于各种美育活动之中。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美术教学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并企图以美感教育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

美术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提升其情感素养、培养良好品质的德育渗透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过去了,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找好切入点,就可以达到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的效果。我在美术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的。

一、在美术必修鉴赏课中,通过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深化美术教学效果

国家教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

对于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对于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多人则表示了不理解。在刚上欣赏课时,有很多同学往往只会接受具像的美术作品,认为只有画得像才能称得上是一幅好作品,对抽象与意向作品的艺术价值则表示了质疑。在后来的欣赏课上,学生明白了事实上东方和西方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美术作品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创作手段。如中国画就是以线造型为主,在宋元明清文入画中更多地体现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人思想。而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古典绘画则以明暗造型为主,强调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追求真实的艺术效果。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借助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他们的创作会不仅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还和本人的经历、性格、世界观、艺术馆、潜意识等密不可分。比如在朱耷形象怪异、信笔挥洒、奔肆不羁的作品中就反映出本人内心所压抑的痛苦。同样从徐渭的画与诗文中感受到画家“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志气”。体会到齐白石你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中蕴藏的美感。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天才的想象力创造力。达・芬奇的严谨、拉菲尔的唯美、米开朗基罗的力量以及文艺复兴的人文气息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了解了蒙克的身世后,学生们看懂了《呐喊》。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被称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那是因为这些植物的特性与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着某种联系。课堂上,一幅幅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化的美术世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们也从画面的色调中找到了生活中的色彩,了解了色彩对人类及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懂得了生活中的色彩与自然界中色彩的区别,知道了什么是协调,什么是对比,学会了用色彩装扮自己。课堂上,学生们习惯了交流,学会了沟通,懂得了理解与宽容,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学生在精神状态上的变化。

二、在选修模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陶艺课中有很多以小组为单位的制作活动。俗话说“千人千面”,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维习惯、认知方式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某些优势,及时启发并提供帮助,还要强调每个小组的分工协作。陶艺教学首先体现的是操作性,课上应立足于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尽量提供条件使之多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陶艺的魅力及学习的乐趣。如在盘条制作中,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由于泥条盘制法是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发挥空间很大,课上,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搓泥条的,有盘筑的,还有做装饰的,大家快乐的参与其中,团结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里改变的形态,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制作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久违的快乐。

陶艺课是轻松的,陶泥是可塑的,在学生的手中不断变化着形态,他们交换着意见,提出想法,作品完成后,每个同学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由于没有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和传统形式的障碍,学生们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从被动地完成由诸多形式要求的作业,到主动地掌控手中的材料,任凭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变成现实,

篇9: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各成体系又密切联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又能促进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作 者:董瑛  作者单位:新疆商贸经济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1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篇10:《弟子规》与德育的关系

《弟子规》与德育的关系

《弟子规》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进行了描叙以便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以很大的启示,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寻找真正的出路。

一、《弟子规》与德育的内涵

德育可理解为以德育人它的具体要求是教育者自己本身要有德,即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思维。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内得于己外得于人 从教育者本身的角度来看主要在于身教和言教,并且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有其自身的领悟能力并将教育者所教导的内容内化于自身的领悟。德育工作应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此乃因材施教也。如果不能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培养的话,那么德育的内化过程就不能得以实现。德育也可理解为育德,德育的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德育工作者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真正的德育是一种愉快的活动。受教育者会有一种有所领悟的欢喜感,教育者也会因其给予被受教育者的帮助而心生欢喜。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按照人的本性,按照规律对人进行向上向善的教育。《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孝敬父母,《弟子规》缩了儒家德育教育的要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此句经文强调对父母的恭敬之心。一个人要想拥有美德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即从孝敬父母做起,百善孝为先。

二、《弟子规》与现代学校德育教育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不少媒体管道网路中的有害资讯以及一些电视、书刊的色情描写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弟子规》中“非圣书,摒无视,蔽聪明,坏心志。”“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德有伤,贻亲羞”的训导对增强青少年反暴力、远色的自觉性极具意义。正如孔子所言:“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古语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戒淫是守身之要。对网上传播的一些黄色内容,大学生更应摒弃,自觉抵御网上的黄色垃圾侵蚀我们的校园,色情读物百害而无一利。在生活、学习中大学生要

严于律己。古人每时每刻无不注意自已的言语和行为,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古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即使碰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也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而当今的大学生黑白夜颠倒,生活上根本没有规律可讲,生活规律已经极度的混乱。没有丁点的耐心与自制力,对人对事物也缺乏必要的恭敬心。谨的思想更表现在与人相处和独处时的行为表现,在与人相处时做到谨言慎行,身边的人便会很尊重你,很信任你。独处时能够谨小慎微能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而当今学校学生不管是做人抑或是做事情都缺乏谨的思想。很多大学生做事比较感情用事,有些甚至比较武断,缺乏三思而后行的谨慎态度,与同学相处也表现的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与耐心,独处时更是放荡不羁,不会反省自己的过失与不足,有困难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却总是怨天尤人。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信乃人言 故作为学生必须说到做到。但当今学生的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如违约还贷引发信任危机,考试抄袭成风,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人际关系冷漠你猜我疑。为什么当今学校的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本身缺乏羞耻心与责任心。没有对自身的使命与志向有个清醒的认识。人的一切的丰富性都被抽象的数字掩盖了。《弟子规》所讲的孝道,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各种人品的修养和行事的规矩都有利于这种爱、真实和诚信等品德的培养。《弟子规》教我们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迁善、改过,使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树立好品质。

三、《弟子规》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弟子规》的核心是孝,而父慈子孝是自然的道理, 给学生讲解为何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以古圣先贤如何孝养父母的故事引导学生,最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作者在教学中着重提倡孝道,孝的德行开了,其他善的.德行自然会开。同时教给学生孝敬父母,学生对老师的恭敬之心很容易产生,在校园内学生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大大改善了现今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何使道德观的教育进一步深入人心,收到更好的实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学之间穿着上讲攀比,爱吸烟、讲吃喝,违背《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勿生戚”的教言。有农村来的大学生对到校探望自己的家长不大理睬,怕他们“老土”丢面子,学识高却缺乏起码的孝心。以上这些都需要对照《第子规》加以改进的。

《弟子规》的核心是孝,而父慈子孝是自然的道理,给学生讲解为何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以古圣先贤如何孝养父母的故事引导学生,最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作者在教学中着重提倡孝道,孝的德行开了,其他善的德行自然会开。同时教给学生孝敬父母,学生对老师的恭敬之心很容易产生,在校园内学生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大大改善了现今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篇11: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及其关系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及其关系

在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各自的界定.关于现代主义,我们想强调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现代主义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大致来看,现代主义横跨资本主义的前面两个时期,承接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辐射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每个领域都面临其现代转型问题.

作 者:艾泽银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刊 名:理论与创作 英文刊名:CRITICISM AND CRE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0 关键词: 

篇12:论宗教与的关系

论宗教与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藏学专家和学者在对格萨尔王产生年代这一问题的论述中,一致认为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是第一甲子年诞生于康区的德格岭仓地区,距今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

作 者:角巴东主  作者单位: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B9 关键词: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

试论蔡元培的哲学观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对德育主客体的再认识

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探讨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德育的重要性

关于美育云端课堂直播观后心得有感

观看“新华社美育云端课堂直播”观后感心得作文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附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2023-05-06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美育云端课堂直播观后感心得2023-01-14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2023-07-26

高校隐性德育工作研究论文2023-07-14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论文2023-09-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