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城乡之间散文

时间:2024-01-06 07:47: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精选8篇)由网友“ヤ諾唄(_児ゞ”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吃在城乡之间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

篇1:吃在城乡之间散文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

出外闯荡多年,远离了生养我的故乡,忙忙碌碌,总是奔波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市,我是农村人;在农村,我是城市人。在城市,我总被人用歧视的目光排斥;在农村,我却总被人用敬畏的热情接纳。我就像是一只候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徘徊,而事实,我什么都不是。我憧憬城里人的生活,而我更惧怕城市。我想努力离开农村,而我却更留恋农村。

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饭。

在农村,若逢谁家红白喜事,你可以不顾体面,衣衫褴褛去坐席,席间可以吆五喝六高谈阔论,可以仰叉八腿下箸如飞,风卷残云不吝吃相也没人在意。乡下人办招待讲究的是实惠豪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不会有人骂你是饿死鬼。你可以放开肚皮来吃,直至腹涨肚圆,摸着肚皮走路打偏偏。而在城市,每逢朋友宴请,你却总需一番洗涮打扮,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才能去赴宴。菜品花样虽然丰富多彩欣心悦目,但份量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城市里不像农村,你总是需随时注意自身形象。要不你定会遭到别人蔑视的'白眼。

吃饭时你需正襟危坐礼让下箸,推杯换盏细嚼慢咽。生怕一不留意便会落下个乡巴佬的“美益”。最令人难堪的是,刚刚赴宴结束,却还要赶紧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自掏腰包给肚子一个交代!

在农村,只要你勤劳,随便开垦一片菜园,你就会天天有吃不尽的新鲜时蔬。管你有钱没钱,随便在田畦上掐几颗青菜,摘几个时蔬,你这一餐的饭菜就会丰富可口。而在城市,有钱你才有饭吃,虽然超市里的东西应有尽有,但必须有钱才能实现,若是你一旦失去工作,一时没了收入。你就只有望食兴叹了。尤其在这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们随时都有失去工作的危险。因此,你必须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眼看着腰包里即将弹尽粮绝,我还需承受着高额的房租和水电!在农村,有喝不尽的井水山泉。而城市里,一度电要一块钱言之有理,一吨水却也要三块,洗衣做饭你必须精打细算节约着用。在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生活最容易把一个人打到,但也更能使人坚强。为了节省开资,我只有在自己狭窄的出租屋里,每餐清汤寡水煮面条,凑合着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

我们在外漂泊,始终只是一个过客,就如一颗大树,无论它的枝叶怎样向天空无限延伸,可它的树根依然深深地扎在原地上。而它的叶子也最终要落向树根。因此,我向往城市,可我更爱生养我的农村。

篇2:吃在路上散文

吃在路上散文

天性喜好云游,爱慕异域的人文风情和美景美食,便经常不惧车马劳顿之苦,或借出差之便,或乘假期空闲,背着行囊外出放飞,以求一饱眼福,一饱口福。

上周掠过南京、青岛、上海三地,因忙于公务,来去匆匆,没时间也没心思去安排胜景旧地重游。

有人喜新厌旧,如此戏言:××景点,初游是先生,再游是狂生,三游是畜牲。我想,此话差矣!不记得是哪位智者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是的!即便是重游旧地,只要你用心用情,每次登临也同样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和新的感受。

一路追风,山山水水在身边呼啸而过;无缘亲近景点,也就没有福分一览风情美景,虽然有点惋惜,但也并不遗憾,没了眼福,口福却是断然少不了的;不能留下山水游记,也可以回味一下舌尖上的感受。

先说在南京的美食,除夫子庙的风味小吃外,给我印象最深的首推享誉金陵的“红龙大虾”。这是南京人特别喜爱的舌尖美食,据说一年要吃掉1500多吨。

一方的水土产一方的物。菜名号称南京的“红龙大虾”,其实是产自盱眙的小龙虾,又叫淡水龙虾,与我家乡所说的大龙虾显然并不相同。温州酒宴上的大龙虾,每只一般会有1斤多重,长度也比筷子稍长,当然也有特别肥大的,网络上就曾有“3米多长的世界最大龙虾惊现温州”的报道,不知是否属实。而我在南京名商大酒店餐桌上吃到的“红龙大虾”,貌似温州河虾的放大版,但相比河虾体型更加丰满圆润,体色也要鲜红得多。每只个头有60克左右,烹调后其颜色红得令人眩目,在盆中装满叠高,有人比喻其好像“燃烧的火”。

小龙虾的吃法颇有讲究,被形容得十分搞笑,极像一则少儿不宜的荤段子:先是拉着她的手,轻轻吻一口;再是掀起红盖头,深深吸一口;然后解开红肚兜,拉下红裤头,让你尝个够。”

入乡随俗,我也遵照这种吃法,戴上薄膜手套,先是抓着龙虾的大钳,舔舔其味道;再是剥掉龙虾的头盔,用力吸吮虾黄;然后剥下龙虾的外壳,撕开腹节,拽掉尾节,慢慢地去咀嚼品味那甜香相融的脆嫩及香辣的味道。顾盼同桌,个个手上流油,嘴边流汁,吃得啧啧有声、津津有味,联想起那则吃虾的荤段子,不禁莞尔。

尚未吃完一只红龙大虾,我早已眉头紧锁,张口直呼气,觉得舌尖又麻又辣,喉咙也被呛到了,急忙灌了几大口茶水,口中的麻辣味仍不能消除。邻座问我红龙大虾滋味如何,或许舌头有些麻木,我只能含混不清地回答:“辣,辣,辣啊!”引来满桌的哄堂大笑。邻座要我再尝一只,慌忙婉谢,我的舌尖真的承受不了这种麻辣的相待。

南京名商大酒店还有一个特色招牌菜,称为千年秘制“回龙鱼”,当时正值举办回龙鱼美食节,回龙鱼自然成了我们必选的菜肴。服务小姐上菜时,端上了一个硕大精致的景泰蓝火锅,又上了一大盆已切成片状的粉白色鱼肉和一些其他配料,然后把鱼片放入沸腾的火锅底汤,据说这底汤要用10多种中药秘制而成。鱼肉一沸即熟,服务小姐给每人捞上一小碗,接着还放上些许蒜泥、白糖、葱花及一些调料,即可食用了。鱼肉白如雪花,软似豆花,味道特别的鲜嫩、滑爽、醇香,有入口即化的感觉,但令我不爽的又是特别的麻辣。看酒宴上他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两眼发光,只有我两眼含泪(是给辣出来的),不敢闭嘴,喉咙在烧,舌头在烧,嘴唇在烧,每吃一粒鱼肉就要喝大口的茶水,但还是浇灭不了那满嘴的麻辣,仿佛整个口腔在火烧火燎,烟冒三尺。

听服务小姐介绍,“回龙鱼”菜肴还有一个美丽的历史传说: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建立大业。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动,答应出山,临行前在南阳隆中设家宴招待,菜肴中有鲢鱼火锅,其鲜美让刘备吃得有滋有味,便问此为何鱼?诸葛亮以刘备为汉室嫡亲,又有三顾茅庐之礼,遂答曰:回龙鱼。从此,回龙鱼扬名天下。18后,木鱼一介南方草民,也有机会品尝了这刘皇叔当年赞不绝口的美味,怎不感到幸甚至哉!

在南京吃过中餐驱车到青岛,已是晚上8点多钟,好客的东道主在崂山生态美食苑为我们接风。这座美食苑规模很大,绿色植物占地面积达三分之一,被称之为都市的“餐饮绿舟”。在服务小姐的引领下,我们穿越大厅,沿着迂回曲折的幽径一路走去,仿佛进入了南方园林,亭榭精巧玉立,假山玲珑竞秀,一排排芭蕉、蒲葵等四季常绿的热带植物迎风摇曳,在彩幻灯光的照映下更显婀娜多姿。这种融合园林、休闲、美食于一体的餐馆,我曾在海南和沈阳见识过,感觉特别的清雅典致,相比坐在喧嚣的`酒馆那就清新惬意多了。

选择了一个被翠竹相拥的亭阁落座,可依稀听到潺潺流水声,乘菜肴还没上来之时,我沿着园内小径遛达了一圈,绿树红花、小桥流水映入眼帘,清新温润的晚风徐徐而来,7个小时行程的疲惫顿时被拂去大半。

海鲜摆满了一桌,有鱼有虾有海参有海贝,有的海鲜连我这个沿海过来的人也不曾见识过。于是,来自东海边的客人便和黄海边的主人打起了口水战,各自如数家珍,炫耀起自家独有的生猛海鲜。

因正值“秋风响,蟹脚痒,正是吃蟹黄的好时节”,好客的主人又特地点了阳澄湖大闸蟹,那橘黄透亮的蟹黄、鲜甜洁白的蟹肉,正如林妹妹黛玉《咏蟹》诗所说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真是看着就让人心里馋,尚未动筷已是垂涎欲滴。

不知是事先已有交待,还是青岛菜系原本就是这样,每道菜肴都不显辣,差不多是沪菜瓯菜的风味,我正饥肠辘辘,怎不大快朵颐,再也顾不上自己是什么吃相了。

从青岛回来听到上海的“吴侬软语”时,我们自然又成了“秦淮人家”的老客,欲问又享受了什么口福,待我空闲下来时再来叙说。

篇3:吃在小村散文

吃在小村散文

小村在秦岭深处,仄仄深深,沿着一条公路走,几曲几折后,有土墙灰瓦,童谣山歌,有炊烟,更有野菜美味,每一样忆起来,都让人口舌生津,难以自己。

马齿苋

马齿苋出现时,是在夏秋之交,一般多生在玉米地里,一大棵一大棵地长着,胖乎乎的。马齿苋紫红杆,很嫩。上生叶片,椭圆形,小而厚,一掐一汪水。

在小村,它是一道极好的菜。

马齿苋可凉拌着吃。做法很简单,采摘之后,在沟边泉水一洗,然后拿回家,烧开水,将马齿苋放入水中,打一个滚捞起:捞迟了,会烂的,这菜很娇嫩。然后,把菜放在砧板上,“咔擦咔擦”切成段,大致三寸左右:太短了走失汁水,失了鲜味;太长了,嘴得装得下啊,是不?

切好,才算成功一半。

另外,得用大蒜和精盐放一起,在石臼中研成末,倒入碗中,再兑上烧沸的香油,兑上开水——别放其它香料——会败味的。这是蒜汁,浇在马齿苋上,一拌,放上十多分钟,让菜与蒜汁充分融合。接着,开始吃。

马齿苋吃糊汤最好。菜放入糊汤中,筷子一剜,连菜带糊汤一口,“咯吱咯吱”吃着,一股青鲜鲜的味道,齿顿生香。

当然,下酒也不错。可一般人待客不用,觉得以野菜待客,唐突贵人。

这菜,在乡村时常吃,妻子做的。到了城里就没有了,妻子有一次无来由地长叹:“马齿苋又长起来了。”一时,让我又看到故乡,看见故乡的玉米地,还有碧绿的马齿苋。

可惜,仅仅是想象而已!

马齿苋还有一种吃法,很简单。捞后切碎,晒成菜干,可以包饺子,咬起来很有筋道。故乡有童谣道:“马齿苋,包饺子,妈啊妈啊怎么吃?——一口一口咬着吃,我的女娃好老实。”一问一答,可以想见,当年马齿苋是一道小村常见的菜。

菜苔

周作人在小品文中说,绍兴人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只要能吃菜根,没有什么苦不可以受。古书上也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可见,吃菜根对于国人,那是常事。

在小村,人们吃菜根的却少,除了萝卜山药外,几乎没有。可是,菜苔却是山里人最喜爱的一道菜。

这里的菜苔,大多是莴苣,抽苔达一尺多,或两尺左右,恰好达到壮、粗、嫩的时候,掐回去,捋掉上面的菜叶,切成三寸左右的段,开水一捞,压入坛中。是的,是压,不是装——压瓷实了,将坛子里的空气挤出,再把坛口一封,让它自行发酵,一个月后,打开即吃。

开坛的菜苔金黄亮色,酸爽可口,想吃时,随便抓一碟即可。

这菜配什么饭真不好说,这就如天姿国色的女孩,无论配什么样的男子,都让人有种唐突佳人的惋惜。这是素菜,实在要下饭,仍以糊汤为首;其次,米饭,黄白相衬,亦为一景。

也有人腌菜苔时,放入辣椒丝,又酸又辣,也不失为一种改良。不过,菜苔的青鲜味被辣味盖了,算是一得一失。此菜中,如有老菜苔,吃起来更是妙不可言。夹段老菜苔,不能咬,咬也咬不烂。最上乘的吃法,是咂住菜苔一端,轻轻吮吸。菜苔内部已经软化如冻肉,一吸即出,又软又柔,似肉非肉,有点如果冻一般,可又比果冻多了一种酸味、鲜味、自然味。吃这,不要下饭,也不要饮酒,否则会败了口感。

可是,奇怪的是,村人并不等菜苔老了再腌,说这样做可惜了菜苔。

这真是太可惜了!

大概是受腌菜苔的启发吧,乡人又发明了腌红薯杆。这个杆,不是藤,是叶柄处的杆儿,趁还绿还嫩时掐了,不要叶子,切成寸许小段,如腌菜苔一样腌制。这道菜,又要特意放上红辣椒丝,还有煮得半熟的黄豆,为的是压制红薯味,一月后开封即吃,酸辣香兼而有之。

吃这菜,宜饮酒。

有一年冬月,天太晚了,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我回到家,母亲拿了一碟此菜,倒了一小壶酒,我一人饮一人吃,碟空壶干,昏昏睡去。这事过了十多年了,我一直还清清楚楚记得,很温馨。

此菜最爽快的吃法,是用三指去撮,一口菜一杯酒。用筷子夹,忒费事!

韭菜

老杜诗里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春酒得剪,贴住土门在夜雨下剪更好,断茬处不经日晒不受伤。第二天清晨起来一看,嘿,又是一片嫩绿。

春韭煎鸡蛋很好,但韭叶要切得长一点,不宜过碎。青黄相衬,白盘一装,夹一箸,简直让人舍不得吃。

有人吃虾,爱吃虾肉,殊不知虾壳是其中仙味。只不过,虾壳中应放入韭菜。做法也很简单,先把虾壳下锅,焖,焖熟舀起来。再烧红锅,下清油,沸后,“咝啦”一声将焖熟的虾壳倒下去。然后放上几段红的干辣椒,别切,是整段的。

接着炒,反复地炒,炒得虾壳发亮,辣椒冒油光。这时,韭菜下锅,几炒后就出。

怎么吃?下酒呗。

这时的'虾壳,又辣又香又烫嘴——怪,烫有时也是一味,一种说不出的味。韭菜味这是就见功夫了,掺在其中,有一种嫩鲜味,和着其它味进嘴,那种口感,只有一个字——爽!

但是,虾壳夹起仅仅是放在嘴里吮咂,咂出其中蕴含的味。有吃货外行,闻香见菜,食指大动,夹着就吃,咽入肚中,就失之大方了。

韭菜入虾壳中美,还有一种吃法更美,属于本人独家秘方。

世人只知煎饼味美,尤其北方人,一口煎饼一口蒜苔,咯吱咯吱的。如此吃法,不妥。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不知还有另一种吃法:煎饼卷韭菜。这儿说的韭菜,不是老杜诗里说的韭菜,是腌制的韭菜。

韭菜切长段,与红辣椒腌制,好看,更好吃,尤宜于吃煎饼。正宗的吃法,弄一碟腌韭菜放在灶台上,接着,糊面,做煎饼。薄薄的煎饼一起锅,卷了韭菜,靠着灶台,大口啖吃,一卷下去,再来二卷:这是我老外婆的做法。

小时,我和妹妹去吃过,一人四卷,吃罢,俯下身子爬不起来,哎哟哎呀叫唤。

外婆逝后,再没吃过这菜这饭了。因为,很难遇见这样两全其美的做法,有的煎饼薄,却不会腌制韭菜;有的会腌韭菜,却摊不了纸一样的煎饼。因此,只能徒叹而已。

豆腐的吃法

豆腐当然不能算野菜,写在这儿,显然有些离题。不过,小村人有一道独特吃法,不得不说,以飨食客。

一般人吃豆腐,爱开包后放着,要吃时再切。小村人不,开包就吃,方法特简单,味道特妙,简直妙不可言。

豆腐开包前,先用辣椒面、五香佐料、精盐,对,还有蒜末,搅在一切,兑上水,分倒在碟子里——几个人几个碟子,拿在手里,吞着口水等着。接着,掀开包袱,热热的豆腐冒着香气,快刀切下,长方形条状,一人一块,拿着蘸着碟内的汁水吃,吃一口蘸一下,啧啧有声。一块吃完,再来一块,如此反复,直到打着嗝吃饱了为止。

每次打豆腐,只能吃一次。因为,过后豆腐一冷,就没了那种味。什么味?实在说不出来。好味,就如艺术品,如唐诗宋词,可意会不可言传。

可惜,这种吃法别处少见,我屡屡提醒他们,也都一笑而已,不见实验。

相对于这种吃法而言,豆腐的其他吃法,都算暴殄天物。

篇4:吃在春天优美散文

吃在春天优美散文

一场春雨过后,各种野菜从泥土里钻出来,各种嫩芽儿和各种花骨朵儿从树枝上冒出来,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丰富的绿色食品。

春天里,在我们洪泽的土地上长出许多的荠菜和韭菜,春卷就成了我们洪泽人在春天里常吃的一道菜。

春卷皮既可以自己做,又可以上街买现成的,里面的馅儿不是荠菜配上肉泥就是韭菜配上肉泥,只要把馅儿用春卷皮卷起来,再用面糊稍作固定,然后把它们一个个放进油锅里炸,待出现微黄时捞出,吃到嘴里外脆内香,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菜园里的青菜和大蒜一天天长高,农人们会采些回家,再割上一块咸肉,或来个直接烧,或来个咸肉菜饭,无论哪种都是美味无比,路人闻了都会垂涎欲滴。

清明之前,湖、河、沟中的水清得能看见底,人们纷纷提起篮子,卷起裤腿下去捞一些田螺和河蚌上来,来一个韭菜炒田螺肉,再来一个河蚌烧腊肉,鲜美无比,一点也不亚于大饭店里的山珍海味。

洪泽湖鱼多,洪泽人在鱼刚要煮好的时候,放进一些香菜,那香味扑鼻而来,更是锦上添花。

菠菜、茼蒿、芦蒿、野芹、菊花脑、枸杞头、豌豆头、香椿芽等有的可以炒,有的可以凉拌,各有风味。

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洋槐树上长出了一片片绿叶,紧接着,在这些绿叶中又挂下来一串串淡白色的小花,这就是槐花,槐花的清香弥漫整个村庄和洪泽湖大堤,引来了许多采花粉的蜜蜂和前来观赏的人们,顺便捋下一些带回去,来个槐花炒鸡蛋,黄白相间,美味爽口。

在那青黄不接,物质匮乏,吃不饱的年代,各种野菜都是人们用来度命的,而现在人们吃野菜既吃出健康,又吃出营养,更吃出了对过去艰苦岁月的回忆。

近年来,随着洪泽小康县的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乡村游越来越红火,土菜馆越来越多,农民朋友们根据市场需求,野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春天里,游人纷至沓来,成了城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吃在春天,吃出的是健康,品出的是春天的味道,承载的是民俗文化!

篇5:吃在泰城经验谈散文

吃在泰城经验谈散文

原来岱庙北门有一家店的椒盐排骨不错,量又足,做的也很正点,比楼主说的那家要好很多,可惜后来换了厨子,味不行了。

温泉路北头,娃哈哈南一点,有一家“大红公鸡”,店很破,只有几间平房,连招牌也没有,只在墙上写着店名。可是生意很好,常有人开着大奔去吃。中午去晚一点,就会没座或没鸡了。鸡以前 14 元一斤,一只鸡得七八十元吧,不适合两三人去吃。不过除了鸡,别的菜不行。

大红公鸡往南,快到岱宗大街,路西有一个卖羊肉串的,叫什么活鱼馆好像,露天搭一个棚子那种。它那儿的鸡和鱼不错。鸡不是现在流行的蒙阴的那种炒法,是泰安本地的炒法,不过味很正,跟蒙阴光棍鸡有一拼;鲶鱼做的也不错,反正我湖北的同事说,跟他们老家做的水平差不多。那儿的生意不怎么样,所以如果在那儿吃的话,可以跟老板聊聊天,我就是在他的指点下,去大河拾了几块石头挌家里。

新汽车站对面临街有一家店,干煸鸡不错,煸法很独特,跟别的地方略有不同,可能是老板自己琢磨的吧。那家店好像开在一栋居民楼下面,很破烂,墙黑的看不出什么颜色来,连店名也没有,即使去过,一不小心也会走过。反正五年前,我在那附近住了整一年,竟不知道那儿还有一家炒鸡店,还是后来老婆带着去吃才知道的。发现它的位置的秘诀是:店外常放着几张又黑又破的桌子,也不知是吃饭用的还是打牌用的。不过,也已经几年没去吃了,不知道还在不在。

假设两个人出去吃(自己吃没意思),如果花费 20 元以下(不含酒水),随便凑合一下就好。 花费 20 — 50 元,范围太广了,先说华侨后面的。川菜馆的味道不错,她家的酸菜鱼、水煮肉片、锅巴肉片、干扁鸡都不错,其他的菜好像一般,环境也没变化。红灯笼的菜一般,我有优惠卡,每次菜金八折,不常去。大观水饺比较差,去了两次就不去了,不知为何还有这么多人。 说到大观水饺,想到水饺。喜欢刚开业的阿东, 4 年前吃过她家荠菜的水饺,认为是这辈子最好吃的水饺,不过现在很差。常香的水饺,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去她家,不过味道不长,价格倒是不停得长,听说老板的女儿在澳洲,澳洲的学费最近一直高升,我可不想给她家的女儿交学费。要吃水饺,建议到仰圣街的朱老大,味道还行。

有朋友喜欢齐鲁大厦下面的排骨店,不过除了椒盐排骨,其他好像很一般。还有下面的一家川菜馆,名字忘了,在姚桂香的南面,味道也很一般。

终于说到水煮鱼了,康复路附近,接近铁路(具体一位置说不上来)的客家水煮鱼,老板娘挺热情,据说跟唐訾路北面是一家, 28 一条的草鱼,味道不错,辣椒可以做成辣椒酱,每次我都带回些炒菜吃,味道好正。

蒙阴光棍鸡,口味重的可以去二中下面那家店,口味轻的去易初莲花东面那家。

火锅,曾经的大胖不错,现在花费几十元,当然是蜀庄。

羊肉串、龙虾、炒鸡、鲶鱼、刷酱烧饼、炒面,西至铁疗,东至天烛峰,一时不知该从哪家说起,不过吃这些野味,饭后吃二片 PPA 不会有错,龙虾少吃,因为是用口水卤做的。

花费 50 — 100 元,肯德基、麦当劳。我本来想把这两家放在花费 50 元以下,可是老公说,如果男的想吃饱, 50 块是最少花费。谈恋爱的绝佳去处。如果男友少吃点,花费 30 就够了。泰山宾馆对面的泰山菜馆,是我最近常常想去的,菜的.量比刚开业的时候增加了,但味道好象也有下降。不过依然很想去。

100 元以上(两个人一次吃去一张百元大钞,如果不是公款,会心疼的)。重庆小天鹅和庄户城都不错。这两家我都是公款才去吃。重庆小天鹅的乌鸡甲鱼汤一级棒。我有胃寒,吃到一半时,我的胃就像着火一样,但每次我都使劲的吃,才不管胃疼。

静雅的白菜、华泰的花生、庄户城的咸菜、华侨的小包、泰山宾馆的豆腐、大酒店的猪蹄,灵山大街中段泰汽东邻的丰盛园,是一家东北人开的,味道也是很地道,而且很实惠的,要吃东北菜还是去康复路中段的仁盛 , 最喜欢吃那里的干豆角炒肉,肉丝拉皮,西红柿炖牛肉。

篇6:在宋城吃炊饼散文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而宋城,则是此地新建的一处休闲娱乐场所。在宋城的宣传册上,他们自诩是“中国人气最旺的主题公园”;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宣传册上又声称:“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恕我直言,这就分明是严重的夸大其辞了。

有人调侃说,现实中国的怪象之一,是为“文人像商人,商人装文人。”对“文人像商人”之论,这里不去诠释;而“商人装文人”呢,我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认可,并非是反对商人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而是厌恶商人在宣传自己经营的项目时故弄虚玄,用并不拥有的文化内涵加以伪装,言重一些,这叫欺世盗名、这叫哗众取宠;是不是构成了商业欺诈,不好说!

以宋城为例。我觉得,尽管经营者“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宣示显得信心满满,但消费者中,可能只有傻瓜,才会把这个吃喝玩乐的.地方当成教科书,满怀虔诚地来这里了解历史。具体来讲,宋城里有一家“潘金莲粥铺”,如果非说这样的招牌是历史,那也是小说中折射出来的历史,与货真价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矣!店中的工作人员倒是皆着所谓的“宋服”,但几位女店员或健硕、或朴实,和潘金莲的妖冶相去甚远;一位个子很低的男店员正在售饼,倒是引人瞩目,上前搭话:

“您这是什么饼?”

“炊饼啊,宋代传下来的。”

“多钱一个?”

“10块!”

“太贵了!”

“旅游景点儿里的东西嘛……”

说的有理,掏钱,买了一个,咬了一口。

“味道不错,谢谢您的饼。”

“谢谢您的钱!”

买饼的和卖饼的皆放声大笑。看来,这位男店员个子虽低,智商却也一点儿也不低。只是,对他所言之“炊饼”,我这个多读了几本书的买饼的,却忍不住要说三道四了。

什么是炊饼?查《辞源》,里面是这么说的:“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这就告诉我们,炊饼就是蒸饼。或有人会进一步问:那蒸饼又是什么呢?《辞源》解释说:“即馒头,亦曰笼饼。”由此可知,宋城里的“潘金莲粥铺”,把通过“烙”这么一种方式加工成的面饼称之为炊饼,所传达的绝对是错误的历史知识。

我在宋城只是匆匆一游,若有时间细细查找,能不能发现更多的此类历史硬伤呢?但平心而论,作为娱乐休闲之地,宋城在国内的确无愧一流。9月21日晚,我用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宋城转悠:观大剧院台上的《宋城千古情》,看王员外楼下的“傻小子”抢绣球,“迷宫”里东转西撞寻找出路,“鬼屋”中提心吊胆体验恐怖,当然,还少不了喝粥、吃饼,享受美味……尽管平均一个人支出了人民币小300元,但宋城,还真是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只是,宋城不应、也无须去承担那些不归自己承担的任务。宋城的宣传册里还有这样的文字:“西湖观光,宋城怀古。”但事实上,在杭州怀古,最好的地方是西湖,毕竟,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秋瑾……这么一些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都在西湖边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更何况,还有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在此地千年传颂。而宋城,一个新建的娱乐休闲景点,尽管水准不低,但又有什么古可怀呢?

也许,把“西湖观光,宋城怀古”改成“西湖观光怀古,宋城开心找乐儿”,才算得上实至名归;当然,这么改的“坏处”是,在世俗的目光里,宋城会立马显得不那么有“文化”!

篇7:在石羊古镇吃红盐茶散文

在石羊古镇吃红盐茶散文

五一节,再次到了大姚县石羊古镇,拜孔子,吃红盐茶,很享受很幸福很快乐。这一次,是带着小孩去的,他初三,下个月即将参加中考,按楚雄人、云南人的习惯,此时与高考前一样,最好都要去大姚县石羊古镇孔庙拜一拜至圣先师孔子。石羊古镇孔庙修建于明朝,有当时铸造的孔子铜像一尊,为至今中国最大的孔子铜像。

每年中考高考前的这两三个月,周末节假日,到石羊古镇孔庙参拜孔子的学生很多。这叫偏远的、藏在深山里的石羊小古镇再次焕发青春。石羊古镇,在明清时代曾经很繁华,为滇中的一个重要产盐大县――盐丰县。现在属于大姚县的一个山区大镇。石羊古镇自古文化教育和经济都很发达,出过很多有影响的文人学子,今天大姚县的'教育也在楚雄州九个县里遥遥领先,据说每年高考上一本二本考生数和比例相当于另外八个县的总和。

这一切,都因为明清两朝石羊古镇生产井盐,石羊人富甲一方,顺着一条条茶马古道,石羊的井盐,向东远销昆明等地,向西远销滇西南、滇西、滇西北,向北远销西北川滇康藏地区。

石羊古镇的盐巴为香盐,远远即可闻见石羊古镇飘散满盐香。原来是几间高大的晒盐篷,像几间敷满白雪的茅草房,也像几只楚雄的天空常见的鹞鹰,硕大的鹞鹰,刚刚从滇西北的雪域雪山飞来,展开了翅膀,在山间抖落一身的白雪,沐浴阳光。走近一看晒盐篷,像茅草房的茅草一样倾斜向两边的,其实不是茅草,而是铺扎着厚厚一层细细的荆竹,竹枝一律向下,滴滴答答的盐卤就是顺着这些竹枝流下来的。在明媚灿烂的阳光下,盐卤经过阳光一晒,盐巴析出,水分挥发或者滴落,每一枝竹枝上,都鼓满了一管管粗粗的盐巴,像一管管米花条一样,像隆冬里北国树梢屋檐边挂着的一条条莹白的雪条子。

篇8: 在岳母家吃手擀面散文

在岳母家吃手擀面散文

生在北方的我特别喜欢吃面,来到汉中之后,有诸多不习惯。前几天,女友叫我回她家,我在她家吃了一顿久违了的手擀面。本来岳母是要给我们做的,看着岳母拿起着擀面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小时候祖母挥着擀面杖给我做的手擀面的情景。虽然祖母已去世多年,但依偎在她身边,吃她老亲手做的手擀面的片段好像发生在昨天。

小时候家里穷,生活困难,记忆中只有家里来客人时,祖母才做手擀面招待人家。每次看到热腾腾地手擀面被端到桌上,我就忍不住用乞盼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盛着面条的大白碗,闻着面条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劲的咽着口水。

听到客人夸奖祖母的手艺好时,液腺更是毫无吝啬地往嘴里喷涌着口水,心里只有念头,客人少吃点,给我剩点,哪怕一点点都好啊,我也想伴着蒜吃面解馋。

后来生活好了,祖母专门教我擀面,多少水多少面多少油都很讲究,比例不同做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

这次是我第一次到岳母家,岳母自然很热情的为我擀面,我不可能闲着,一定要动手帮她做的,给女友挣挣面子嘛!没想到,我刚说帮她做,岳母一脸惊奇的看着我,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会做擀面?”我只是笑笑,并没有回答。难的我是不会做的,擀面在甘肃属于家常饭,我还是能做得来的。女友为了让岳母高兴,在那儿收拾蒜和葱。后来岳母才告诉我,女友平时在家也做饭,但做的不那么细致。

我把面粉放进面盆,左手不断搅拌,右手用瓢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地加水。女友提前告诉我,岳母喜欢吃比较硬的面,我就不敢大量的加水。俗话说得好,软面饺子硬面汤,水加好了,用力糅合,一遍又一遍,这样就成为一个大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擀面杖来回滚动面团,只见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团就魔术般地成为大小形同中等锅盖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把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做成手擀面。接着把做好的手擀面放入含有煮熟的绿豆的沸水中,面条和绿豆就混合在一起了,随着水的沸腾上下翻滚,好像在“欢呼雀跃”。

我想这会儿锅里的面条就像我的心情,欣喜万分,大约5分钟左右,我把打开锅盖,那久违的手擀面的香气飘了出来,岳母说,“这孩子,做面的手艺还不赖,和谁学的?”,我边从锅里捞面边回答,“也没怎么学,看着祖母做,看会了。”

饭终于做好,能上桌吃了,我让女友把蒜拿过来,岳母愕然。我赶紧说,汉中这边吃饭不怎么吃辣,今天您也试试手擀面拌面的口感,岳母小心的`尝了一口,深怕辣着自己,吃完第一口才连连说好吃。其实这也不是甘肃人都这么吃,只是我家是这样,觉得还不错,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饭后,女友就去洗碗了,岳母才告诉我,其实手擀面有很多种,每种面吃法都不一样,比如,盛夏伏天的时候,做点手擀面伴成凉面,然后在配点黄瓜、椿芽、咸菜、之类的,百吃不厌,不仅好吃还能起到防暑的作用。

岳母还说手擀面分为好多种的,像“宽心面”、“上梁面”平常是吃不到的,“宽心面”是女儿出嫁时做的,而“上梁面”则为家中盖房上梁时为工人们帮忙人做的。

直到此时,才明白,手擀面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风俗,我忘不了那面独特的香味,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岳母家吃手擀面。

樱桃红时回故乡散文

湘江的芦花散文

一棵桑树的春天散文

情书情结短篇散文

爱家情结散文

随笔作文写关于过年

心中的猪肉味散文

老院子的优美散文

系列活动方案

雪夜春回散文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吃在城乡之间散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美食好句子2023-10-24

怀念枫株湖畔的草垛散文2023-07-20

扮靓中考作文第一招——干净的文面2022-09-08

桑树情结经典散文2023-03-01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工作总结2024-04-04

入职培训心得体会2023-05-03

老院子作文2023-07-18

税收扮靓我家作文2023-08-28

红色情结的散文2023-01-05

关于扬州中考为话题的作文及点评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