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梦想散文(精选11篇)由网友“jody”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儿时梦想散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儿时梦想散文
儿时梦想散文
我六岁那年,背着母亲从乡场上买来的帆布书包,蹦蹦跳跳地跟在姐姐们的后面,沿着门前那条弯弯拐拐的小路,去村头那所破旧不堪的学校读书。
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进了校园,穿过一块坑坑洼洼的土坝子,就到了教室。那是一排上了年岁的瓦房,用土坯和石块修建的,墙壁没有粉刷,地面坑洼不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孩子,学生太多,没那么多桌椅,只好三个人挤一桌。桌子是用一块厚实的木板搭上四条腿钉成的,连桌箱也没有,我们就背着书包上课,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的。木板凳也不结实,坐上去摇摇晃晃的,吱嘎吱嘎地响个不停。有些顽皮的同学,觉得好玩,坐在凳子上闭着眼睛来来回回地晃动身子,没想到用力过猛,“咔嚓”一声,板凳脚断了,整个人就跌倒在硬邦邦的地板上,摔了个四脚朝天,嗤牙咧嘴地喊叫起来。村里的孩子上学比较晚,有些小孩十几岁才去上一年级,和老师差不多一样高。几个孩子挤在一桌,隔三差五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吵着吵着,谁也不让谁,你抓着我的头发,我抱着你的腰,大声叫骂着动起了手脚。老师只好停下了讲课,费了半天的功夫,才把动手打架的学生分开。有些时候,一堂课上要打几回架,吵得老师没有半点心思上课,只好罚他们站在教室的大门边。
到了雨水季节,屋顶就嘀嗒嘀嗒地漏水,雨水顺着门窗飘进了教室,地面湿漉漉的。老师生怕坐在窗户旁边的'学生淋湿了衣服,望着屋顶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几口气,叫大家往教室中间挪动桌椅。同学们卷高袖口,手忙脚乱地搬了起来,力气大的推桌子,身子瘦小的抬板凳,喊喊叫叫地忙好大半天,教室才安静了下来,老师正要开口讲课,下课铃就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在那寒风萧萧的冬天,肆虐的寒风像发疯的怪兽,张牙舞爪地往教室扑来进来,里面像个无边的冰窖,没有一丝的暖意。班主任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叫班上的同学每人出五分钱,去几里外的乡场上扯来几尺塑料膜遮挡窗户。可刺骨的寒风一阵接着一阵刮过,塑料膜就哗啦哗啦地响了起来,吵得人心烦意乱,再也没有半点心思听老师讲课。记得有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塑料膜从中间破了一个洞,班主任老师气得暴跳如雷,他一下跳进一下跳出,吐沫横飞地大骂我们是败家子,一点也不懂得爱惜公共财物,冻坏了身子活该。指手画脚地骂了我们半天后,他似乎还不满意,咬牙切齿地指着全班学生竭斯底里地吼喊起来:“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揪出捣蛋分子,让他吃尽了苦头,才晓得锅儿是铁铸的!”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完完全全变了个人似的,我觉得他就像高高在上的法官,严厉地审问着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只可惜查来问去,瞎忙了半天,还是没有一个结果。
大雪飘飞的日子,老师们把手插进口袋,缩倦着身子一边跺脚,一边喊起了冷来。他们装模作样地在教室里转了几圈,呵了几口气,叫我们自习,自己就去办公室烤火。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同学们穿得单衣薄衫的,有人穷得连袜子也没穿。我们实在忍受不了饥寒,咬着牙不停地跺着脚,地板“咚咚咚”地响个不停。有同学找来作业本,划燃火柴烧了起来,一个个伸出红通通的小手靠过起,烘一下手板手背。小手是暖和几秒钟,可弄得教室里乌烟瘴气的,接二连三地响起了咳嗽声。在那贫穷而艰苦的日子里,虽然没有老师上课,但是同学们还是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克服了方方面面的困难,趴在桌上聚精会神地复习课本。然而,那些年的冬季显得是那样的漫长和寒冷,纷纷扬扬的雪花一场接着一场飘飘洒洒地下了起来。班上那些年纪稍大的同学,出主意说用火盆烧火烤,大家觉得这方法不错,就噼噼啪啪地鼓着掌叫起好来!那以后的日子,每天清晨,同学们来学校上课,手里提着煤块,有两人负责生火、添加煤块。火苗在火盆里欢快地舞动着身子,教室里渐渐变得暖和起来,冬天仿佛已经远去,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我记得两年后,在我们教室对面的空地上,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崭新的桌椅。可惜,新教室还是不够用,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坐在里面上课,我们还是待在破旧不堪的瓦房里读书。看着别人欢天喜地走进了明亮的教室,班上不少同学就像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不停地搓揉着红红肿肿的双眼。每天早上,我守在教学楼门口,眼巴巴地盯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走进了新教室,心里头羡慕得要老命。我蹑手蹑脚地跟在他们的后面,等他们进了教室,就摸到窗户边,把脸贴在玻璃上,眨巴着眼睛往里面不停地窥望。我多想跑进去坐在椅子上,推开窗户,凉爽的风就从外面吹了进来。可我胆子小,在门口瞅了几眼,还是不敢进去,看到有人来了,赶紧低着头慌慌乱乱地跑开。我一边跑一边想,就觉得校长偏心眼班主任老师没有出息,让我们在破旧的教室里受苦受罪。父亲在乡政府上班,一天放学后,我气鼓鼓地找他诉苦。父亲听我把话说完,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儿呀,爸爸十来岁时,去郎岱中学读书,七八十里山路,早上天麻麻亮上路,下午太阳落山才走得到。碰上粮食难关,吃了三个月的汗菜。儿娃呀,困难是暂时的,千万别被它吓到!你们上学的教室,是五六十年代村里的父老弟兄们出工修建的,没钱,老乡长把家里的大马都卖了。你有书读,有学上,就该满足了,要懂得珍惜!”
我记住了父亲的教诲,每天都在刻苦地学习。只不过就从那时起,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藏着一个强烈而质朴的愿望:好好读书,争取早一天升入高年级,去对面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我想,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且也是班上每一个同学的梦想!
篇2:儿时梦想随笔
儿时梦想随笔
从小,就想学点绘画。
有时看到旅游区给游人速画肖像的那些大师们(在我心中他们就是草根大师),崇拜得很!
还记得在一中上高中时,当时下午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学校成立了若干兴趣小组,天文、书法、美术、缝纫、手工制作、乐器、体育项目等等。我很艰难的选择了美术(因为什么都想学点,无奈,时间冲突,忍痛割爱,我想,现在的孩子应该也很喜欢每天能有一节自己喜欢上的课)。那时我们的美术老师是常宪锋。第一次去上课,就三五个人,没想明白,上千人的学校竟这么不热衷这个项目。
其实,我也就上了那一节课。[由整理]
那第一节课常老师给我们几个讲的内容是想激发大家的兴趣,吊起我们的胃口。说什么学美术能提高境界、修身养性、将来高考加分啊等等,还记得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得意作品,一幅牡丹图,我到现在还是很崇拜,自己哪天也有那样的技艺。近二十年过去了,我的牡丹还开在园子里。
为什么只上了一节课,就做了今天还后悔的事情。常老师要我们回去准备好画画的工具,多种B型号的'铅笔、炭笔、水粉笔、橡皮、专用纸、画板、颜料、调色盒等等,只记得列了满满一张纸。没想过学画画要准备这么多东西,需要钱,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我想过可能会投入很多银子,所以,我放弃了高考加分的“机会”。直到今天,还在想,什么时候,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今儿子上幼儿园了,偶尔给他完成点作业,一种业余爱好,没有压力,没有功利,恣意妄为,放任之处,安然舒心。追求的生活没有多么复杂,很平淡,很小,微不足道,鄙陋的如聊点天、上点网、跟谁吃点饭、逛点街,就很满足了,这样的要求算不上奢望,也没多大成本,纷繁的世事我们需要过简单点,再简单点,仅此而已。
篇3:儿时过年散文
写过好多文字,或诗歌,或随笔,也曾填词赋诗,临摹过了唐风宋雨。多少心情与人生感悟尽释其中,多少离愁别绪或是痛楚氤氲于纸,墨泪成殇,笺里宿醉。也有过清欢,如网海邂逅,如心与心地碰触,又如际遇,就那么一见如故,并不是风光雪月般惟吾德馨,彼此的感动,也不因前世五百年缘份,善良与感恩最是让人心动,不相逢,就这么隔着山水两两相望,相守无涯,文字的对话,产生共鸣,胜却任何甜言蜜语……
一一题记
如今,我重新执笔,用青涩的文字描述过年,或悲或喜,亦或清浅浮躁,素墨如心,不为显著,只为浮生的记忆作一次回顾:
篇4:儿时记忆散文
儿时记忆散文
兴许是过了不惑之年的缘故,心中时常泛起丝丝恋旧的情结,特喜欢回忆起儿时的些许往事。
一、染布
小时候居住的偏远小山村,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曾祖父、曾祖母他们都还保留着穿长袍大褂的习惯,衣服是一色的青色洋布做成的。这种布是经过人工染色而成。每年秋收过后不久,山外集镇上就会有一位精瘦的老人,挑着一担家什,来到我们那个小山村里染布。还在村口,老人“染布啰、染布啰……”的吆喝声就会悠悠的传来。秋后的暖阳懒懒地照在屋场前的空地上,染布老人把家什放下,支起一个大铁锅。曾祖父、曾祖母热情地招呼他坐下,捧上一碗清凉的茶水。大叔婆和三叔婆则从自家里抱出一把柴草,小叔公挑来一担清水,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一大锅水烧得热气腾腾。接下来的活就看染布老人的了。只见他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把里面墨绿色的粉末倒进铁锅里,一边用一根木棒使劲地搅,一边大声地喊:“后生们,快添柴啊。”看看火候已到,染布老人把大家拿来的白洋布放进铁锅里,继续使劲地搅动。大约半个小时以后,他把布捞出来,凉在竹杆上,染过的青色洋布随风飘荡在小山村里,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用染色的布做成的衣服,容易褪色,越洗越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地也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我在想,染布这门手艺也许会就此失传了吧。
二、打铁
老家祖祖辈辈种田垦山,生产生活中少不了犁耙、锄头、斧头、镰刀、菜刀之类的铁器东西。每年这些生产生活工具都需要添置或者翻新。深冬农闲时节,外乡的铁匠师傅就会准时地来到小山村里,上门为农户们“打铁”。铁匠师傅来了以后,村里的乡亲们首先要安排好每家每户“打铁”的排序日期,大户人家一打就是几天,一些劳力少的就只能凑起来,几户人家合打一天。排好日期以后,铁匠师傅会根据各家居住情况,决定从哪家打起,最后在哪家结束。碰到特殊情况,编排好的日期也许会作稍稍调整。之后,各家各户纷纷准备好铁坯料、需要翻修的旧农具和做燃料的木炭等,或到集镇上采购一些荤菜,等待着铁匠师傅来给自家打铁。“铁匠师傅”一般有三个人,年长的是师傅,总是拿着一把小铁锤,指引着徒弟们往哪儿打;年纪稍轻一点的彪形大汉是“帮锤”,一般是师傅的亲人或亲戚什么的,帮助师傅把守质量、看管钱财;最年轻的小伙子是徒弟,徒弟是没有工钱的,只管吃住,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抡着一把最大的铁锤,在师傅的指引下,重重地锤击着烧红了的铁块。最累最苦的也就要数这位徒弟了,挑家什、拉风箱、上木炭,什么杂活都得干。“打铁”最有意思的是用来烧红铁块的木炭不是直接倒在火炉里烧,而是要事先在菜地里挖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坑,灌满泥浆水,把木炭倒在水坑里搅匀、浸湿,捞起来再放到火炉里燃烧,风箱一拉,呼呼作响,火苗直往上窜,把黝黑的铁块烧得通红通红的。打铁时,师傅和帮锤都会在胸前挂一个竹帘子,一直拖到地上,用以阻挡四溅的铁花。可徒弟一般却很少挂这个帘子,问他为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铁匠师傅一般在小山村里都要呆上个把月时间,轮到要打铁的东家一天要管三餐饭,外加上午的一顿点心。点心在早餐和中餐的中间进行,大概是打铁实在是太累了,上午时间又长一点,所以中途要补充一下体力。吃的东西一般是自家亲手做的油炸米果,还有花生、豆子之类的食品。品着香甜的'浓茶,铁匠师傅聊着山外的新鲜事,说的绘声绘色,听的津津有味。
如今,宽敞的马路就在村前经过,乡亲们已不再叫铁匠师傅上门打铁了,而是到集镇上的铁器铺里购买铁器工具。那种从每家每户里传出来的“叮叮当当”打铁声再也听不到了。
三、弹棉花
小时候记忆中,家里经常会请弹棉花的师傅上门弹棉被。弹棉花的师傅不像铁匠师傅那样有三人,而是一般只有两人,一师一徒而已。弹棉花的家什工具也不像打铁的那么多,那么复杂,那么沉重,而只是肩上扛一把木制的弹弓,手里拿一面木制的磨盘就可以给东家开工弹棉被。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弹棉花师傅在我家里翻滚着雪片似的棉花,那场景真是天地融合,浑然一体,令我记忆犹新。父亲把凭票购得的几卷用草纸包好的新棉花交给弹匠师傅,弹匠师傅仔细问过要弹的棉被大小尺寸之后,把棉花摊在门板上,腰扎一根红布带,后背插上一根细竹杆,挑起那张弹弓,左手把住弓,右手拿一个小木棰不停地敲打弓弦,使得靠近棉花的弓弦不停地震动,一遍一遍地撕扯着那雪白的棉花。弹匠师傅背着弹弓,扭动着腰肢,迈着轻盈的步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伴随着弓弦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那情景就是一曲美妙的探戈舞曲。等到把一大堆棉花撕碎、膨松之后,师徒俩人来回牵着棉线,纵横交错地把棉被包裹起来,接下来的活就全交给那位徒弟了。年轻的后生徒弟使劲地用磨盘一遍一遍地把棉被磨平、压实,一床崭新的棉被就这样大功告成了。有时候师傅还会用红绳子在棉被的正面,摆上大红的“喜”字,博得东家的一片欢喜。
如今,市场上各色各样的羽绒被、丝棉被层出不穷,又轻薄,又保暖,手工弹制的棉被渐渐地被人们疏远了。弹匠师傅身背弹弓奏响美妙音符的场面,也就很难看到了。
篇5:儿时趣事散文
儿时趣事散文
我们屯子西边有个很大的荒草甸子,甸子中间有几个大水泡子。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在那里抓鱼、洗澡、摔泥泡、打水漂……如果说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园一点儿都不过,
那个那年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虽然上学相对晚,大约八九岁才开始上学,但六七岁时就开始学做家务了。把自家的猪赶到草甸子上放,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儿。如果猪跑到生产队的地里祸害了庄稼,一旦被护青员抓住,到秋后分口粮时就会挨罚,这是我们放猪时候最担心的一件事。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几个放猪的伙伴在大泡子边看猪们热得跑进大泡子里打泥。猪打泥,就是猪在泥水里打滚,以此起到降温解暑的作用。这时,小锁子发现他家的老母猪陷进泥里,正在挣扎着。怕猪出不来,我们边喊便捡土块打那猪,生产队的放牛倌也过来帮忙。大家用小土块打猪,大土块砸水,被激怒的猪终于一用力拔出了泥沼。
猪出来后,牛倌手里还有一个土块,他就打了个水漂,只见那土块箭一般地在水面飞驰跳跃,发出悦耳的“啾啾啾”地声音,水面上立时出现几点构成一线的水痕。我们觉得很好玩,也模仿着牛倌,但都没有牛倌打出的水漂多。当我能打出三四个起落时,就已经很满足了。但牛倌有一次竟打出十几个起落,直到那土块飞出去很远,那水漂打得漂亮极了。
于是大家就让牛倌教我们打水漂,他告诉我们,要选择一块扁平结实土块或石块,大小要适中,太大飞不起来,太小又没有冲力。再就是入水的力量,要用拇指和中指握住土块,但最后要靠食指用力。投掷的角度也要掌握好,太陡就直接砸进了水里,太平会弹起太高,飞起来步伐太大就没有几个落点了。
我们练了一会儿,就张罗起比赛了。成绩以土块在水面上弹跳的次数多少为依据,次数越多越好。偶尔有的人会打出一排漂亮的水漂在水面上滑行,赢得伙伴们的赞叹。
后来我在百度里获知,“打水漂”是最古老的游戏之一,据推测,这个游戏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无论把水漂打出去多远,跳跃多少次,最后掷出去的土块或石块都要落入水里,一去不回。因此人们常常把投入钱财之后而没有收获回报比喻为打水漂。
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
每年一到收获的时节,无论是生产队里,还是家家户户,都会有着做不完是活儿。就在此时此刻,大山里也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诱惑着我们。然而秋天庄稼院里的活儿多,家长不允许我们去山里玩儿。一天放学路上,我们全屯的男女生约定,到家就和家里说学校明天有劳动,放学要晚,然后我们就可以趁放学后的时间一起进山。
第二天放学后,我们挎着早晨从家偷偷带来的筐来到山上。女孩子们眼尖手快,主要负责采蘑菇,还可以遇到喜欢的野菜。男孩子能爬树,专门负责采核桃,顺便还可能遇到鸟窝,淘到鸟蛋。
我们商量好,临回家时,把核桃和蘑菇平均分给大伙,每人的筐里都先装上核桃,然后再厚厚地放上一层蘑菇。这样挎回家,就说学校组织劳动回来时路过山里采的蘑菇,家长见了便以为是采了一筐蘑菇,也就不至于受到家长的教训了。
开刚刚来到山上不久,铁蛋儿就张罗散伙,想自己单独行动。原因是他嫌我们贪玩,因为男孩子中数他最能上树,是个采核桃的能手。
“你自己单独走,会遇见狼的。”有人吓唬他。
“哼!老虎我也不怕。”说完调头就走了。
就在我们玩儿得正尽兴的时候,山那面不远处还真的传来了铁蛋儿的嚎叫声。我们立刻出溜溜地从树上滑下来,不顾一切地奔跑过去。
不好,原来铁蛋是碰上了蜂子窝了。
我喊他:“赶紧趴下。”
由于我们已经跑到了铁蛋附近,蜂子已经向我们袭击过来。我们有的人知道趴下会好一些,也有的人不懂,就折了一把树枝子,上去就是一顿乱抽,一部分蜂子被打死了,剩下的也就四处逃遁了。
幸好铁蛋趴下得及时,只被蛰了两三处。
在与蜂子较量时,差不多人人都挂了一两处彩,可连女孩子们都没有喊疼。
铁蛋连忙把筐拿过来。嗬!这么一会儿他竟采了一大筐核桃。
他把核桃交给我们,一边抹着泪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不好,今后我再也不跟大家分心眼儿了。”
多年以后,我曾听乡下来的人说,铁蛋现在发财了,成了养蜂专业户。于是我想,这家伙的命里肯定和蜜蜂有缘!
同样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却迟迟不会使用农具,不会做农活儿,更不敢接触牲畜。
那年暑假里逢集日的一天,我将积攒了半年的钢镚拿出来数了又数,打算去10里外的供销社买小人书。然而前一天夜里下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正当我站在家门前一筹莫展的时候,生产队的放马倌骑着马,带着一大排马过来,说是去赶集。我说我也想去,但我没骑过马。
马倌说,刚刚下过雨没法干活,队长给生产队的马也放了一天假,正好再溜溜马,你想去集上,就上马跟我去吧。说着他跳下马过来,扶我上另一匹马。
这是我第一次骑在马背上,感觉整个心都悬空起来,紧张得浑身哆嗦。
马倌刚一离开,我胯下的`马就尥起蹶子,吓的我一边喊叫一边摔下马,摔了我一身的泥,还差点被马给踩着。
这便是我当年第一次骑到马背上,可谓惊心动魄的一幕啊!那天我们要赶上集,小人书没有买到手,倒是挨了母亲一顿骂。
后来我一直不敢骑马。大约十年后,我遇到过三匹惊马拉着一挂大车疯跑在乡村土路上,不远处有几个孩子在路边玩,很危险。我一边喊他们躲开,一边我从自行车上下来,迎着马车张开双臂做拥抱状,喊着“吁——、吁——”。心里在计算着,如果它们不停下来,我该在关键一刻撤开。好在离我十几米的地方它们还真就站下来,但我也没敢上前,一直等到车老板拿着大鞭子,从一里多远的后边赶上来,他已经累得气喘呼呼。
拉车的马一旦惊了就十分危险,极容易伤害到路人。那个车老板吓得够呛。他拉紧车闸后,给领头的惊马一顿大鞭子。我骑车走出好远,还听到他那“啪啪”抽鞭子的声音。
又过了十年,我们单位组团到承德旅游。上棒槌山时有马夫过来招揽生意,说可以骑马。我说我不敢骑马,没有一点儿骑马的经验。人家就一直跟在一旁,说给我牵马到山上,这总算是消除了我对骑马的紧张和恐惧。
那马也异常地老实,我人高,骑的马并不大,在别人眼里肯定很不协调。途经沟沟坎坎,我就紧紧抓住马鬃。一路上,马夫始终都在牵着马,陪我闲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上。
至此,我总算有了一次骑马的经历了!
事隔几十年,童年的趣事仍然记忆犹新,每每回忆起来,都会给我增添无尽的欢乐,童年的时光真好!
篇6:儿时过年散文
儿时的年很美好,美好到单纯,没有半点奢望,但年味浓郁,幸福也很羞涩,一身新衣,一挂鞭炮,一盏花灯,一脸稚嫩的微笑……
记得当时过年情节,每到腊月初七,就开始编织着过年的氛围,并付诸于行动。把糖精放到开水中溶解,搅匀,放凉,等晚上放在屋外,冻成腊八冰。奶奶和母亲同样忙碌着,挑红豆,(把有虫的豆和沙粒去掉)洗米,(小米,洗净,滤沙)把红豆用开水泡好。
腊八粥。是温馨的,美味的,也是祥和的。因为,是年的初始,象征家庭的美好吧!做粥,必须要早,腊八粥最早出锅,预示一家人勤奋,若,太阳爬上来时吃粥,要红眼的(大概红眼病的人就没早吃腊八粥)。粥出锅,先挟一块供窗外,供神,祈愿安康。菜,是干菠菜,土豆条。(有连年有余之说。)做菜不用肉,不用荤素搭配,年的第一餐是素食,麻油爆锅,素炒,加水煮。所以,妈妈和奶奶每到腊八,四点就起床了,勤俭以养德,并不为过吧……
腊八冰,是我们的美味小吃,如冰棒一样甜。冰棍是奢侈品,我们兄妹很少尝到,腊八冰无疑是最能解馋的替代品。而且,腊八早上吃冰,祈求无灾无病,一年不肚子疼,多美好的幻想呵,也乐在其中。
过年很忙碌
一入腊月,奶奶最先为过年做准备。记得那个时侯,家里很贫困,过年的衣服,每一件都是奶奶亲手缝制。奶奶为主,母亲为辅。一家人千层底的鞋,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的暖意。自从我有记忆时,过年的新裤子,是到公销社扯上白洋布,买好黑膏,烧好水,把黑膏放锅里,然后放进白洋布,煮到色泽均匀为止,捞出,晾半干时,用烙铁烫平整,奶奶才裁剪,母亲来缝。一件衣服要好多工序,可想而知,一家人的过年新衣,无不是奶奶和母亲的心,青油灯下,连夜赶制。至今,想起来都满含热泪。
千层底的鞋
奶奶剪鞋样,母亲照鞋样打衬纸,(也就是在麻纸上,把平时积攒的碎布头,用浆糊一层一层粘贴,用板压干,为干的快,压炕头上)用鞋样比划好裁剪,面,是黑灯芯绒布,密密地缝针,为结实,黑布沿边,鞋邦就做好了。千层底,自不必说,能想象的到,一层层,都是祖辈,父辈的心血。
剪窗花
剪窗花是母亲的拿手戏,她剪窗花精细,自己会花样,窗花上,年年有余,字在旁,鱼在中央,那鲤鱼,剪的活灵活现,有生气,活蹦乱跳。母亲的巧妙,是邻里都羡慕的!
忙碌中,眨眼到腊月二十三,小年。
小年杀鸡,增加年味,贫穷的日子,有鸡肉吃,实在是人间美味。一只鸡,全家七口人,上有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我们仨兄妹。若说,每人半碗,是我们祖孙仨,奶奶,母亲,妹妹两个,只有俩三块鸡肉,半碗鸡汤。小年吃黄糕,就是栗子碾米,磨成面,蒸糕,说蒸黄糕,寓意蒸蒸日上。(因为平时没有黄糕吃,都是红高梁糕)母亲舍不得吃鸡肉,二妹从小体弱多病,母亲把碗里的鸡肉夹给她两块,母亲只吃一块,用鸡汤就着吃糕。奶奶也舍不得吃,亲孙孙,命根根的思想作祟,先分给我,她和母亲一样的,含辛茹苦。至今想起来,暖暖的溺爱,心愧着,常常辜负。
灯笼
灯笼,喜庆的氛围。最初,是父亲扎灯笼,我蹲着细瞅,学习着,揣摩着,很想自己扎一个灯笼。在父亲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中,我的灯笼终于扎好,西瓜灯。西瓜灯做法简单,也要细密筹划,五个圈,用竹条做成,三大,两小,必须把三个大圈先扎成三角形,顶部,底部的小圈才有尺码,竹骨扎成,用纸糊三大圈红纸,顶部下部用绿纸,小圈不用糊,上部冒烟,下部通风,然后用墨画瓜皮,瓜瓤,一个西瓜灯就成功了。高兴劲也不甭提了,一个字,美。
春联
当时的'春联,说家乡话,叫对子。
写对子,必须的有才,穷乡僻壤的村子,能写对子的文化人真不多,父亲拿着裁好的红纸,去找文化人写对子,还排队,早排早写,写好了给盒烟,官厅。(官厅,水库名,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张市制烟厂出,取名官厅)
除夕
除夕是年味最浓的。辞旧迎新,洒水,扫院,贴对子,忙得不亦乐乎。贴完对子放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夹杂着儿时的欢呼雀跃,开心的笑容,彰显脸上,过年,真好。
年夜饭
除夕下午,就把猪头早早下锅,煮猪头。虽然穷,年年有猪头吃,母亲说:有猪头,才是年的味道!那,扑鼻的肉香,是年,原滋原味。年夜饭,是饺子,大队部领白面,每人二斤。省吃俭用,也要吃好年夜饭,是奶奶的持家有道,母亲也延续着这样的持家之道,一直未变。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句古诗写的恰到好处。守岁,守着今年的美好,想着来年的幸福!而我,先在村子里的场上看电影,《小花》。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战争年代,亲情,亲人,乃至爱情,相聚多么不易!回家守岁,一家人,团圆年,是幸福的,幸运的,亦是先烈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初一,拜年
不禁想起二人传,大年初一头一天,和我五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哪呼咦哟嗨……
当时拜年,为赚压岁钱。后来才懂,拜年,是礼节,尊敬长辈,因为压岁钱,却很少去亲戚家拜年,给祖父母拜,给父母拜,最高的礼遇,尊敬。
十五,元宵节
吃元宵,闹花灯,看社火,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看烟火……过年快接近尾声,更显隆重,火树银花,烟花灿烂,花样层出不穷。把一年的美好,在隆重的节日气氛中,希冀,盼望,畅想,渴求……
儿时过年的美好,至今,记忆犹新。今天是小年,想起亲人,已经物是人非,泪光莹莹中,爷爷,奶奶,父亲,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的还
好吗不禁,心碎,泪飞。
我,还奔波在外,客乡的思念,夜不能寐。好想母亲,过小年了,我还没有从乡下接她到小城,我的家。养儿为防老,可是我为人父,亦为人子,心中好愧疚。在世俗中,劳累。在烟火中,打拼。为了钱,那所谓的物欲攀比,为了下一代的生活美好,婚姻幸福,我又责无旁贷。对母亲,尽不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及孝心。子欲孝时,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你脆弱的身体,两鬓如霜,所有辛劳都刻在饱经沧桑的脸上,每一道皱纹,是每一次痛楚,岁月重复着春夏秋冬的变迁,而我的母亲,我为你祈福,祈祷吧!在您有生之年,好让儿多陪你几年,把亲情的份额悉数重演,鸟懂返哺,我尽薄心,孝行天下。
篇7: 儿时如梦散文
儿时如梦散文
儿时如梦,而这梦有时是甜甜的、香香的;有时是酸酸的,甚至是苦涩的,伴我走过那懵懵懂懂的岁月。
那时,我家住在矿上的工人村。工人村很破旧,顺山势盖着一排排的红砖圆顶平方,平房前家家都用捡来的碎砖头垒成半人高的院墙,院墙大多没有院门,有院门也是用几根棍子扎成得歪七扭八的栅栏子,院子里晾着破旧的衣服和被子。在圆顶平房中间,有一条土路,坑坑洼洼、高高低低的从北向南铺开,一到雨天,路面又稀又滑,行人走在上面,溅得满鞋满裤腿子都是泥。
我家就住在这条土路的下边,房子前面,我爹也用捡来的碎砖头垒起了一个小院,院子里斜拉着一根铁丝条,晾着我娘洗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土路和我家房顶一边高,距房有一米多远,那时要上房顶,大人往后退两步,向前弓身,猛地一跳,一个跨步就能从土路迈到房顶上去。记得我娘就常常一步跨过去,到房顶上晾晒从火车站捡来的土粮食。有时候她还携抱着我向后退两步,猛地向前一跃,我们便像飞一样到了房顶上,每当这时,我就高兴地嗷嗷乱叫,缠着我娘要再飞一次。
我在家里是老小,排行老三,上边有两个姐姐,她们都已上小学。由于我最小,又是个男孩,爹娘甚是疼爱,在我的后脑勺子抓起了一根小辫子,小辫子又黑又粗,大人们一边抓住它,一边狗尾巴、狗尾巴地叫我。那时我刚记一些事,大概有四五岁,每天只知道玩,在土路上挖坑坑、在墙根和尿泥,在土路下边掏洞洞,每天都玩得灰头土脸的,有时我娘看我玩得太脏,就在我屁股上轻轻地拍一巴掌,一只手抓起我的衣服把我拎到院子里,然后我就在院子里玩。
在我玩得太脏的时候,我娘就喊我,“尾(yi)巴啊,看你玩成什么样了,简直像个泥猴子,走,跟娘洗澡去。”工人村有个简易洗澡堂,分单号双号洗澡,单号是男人洗,双号是女人洗,而且洗澡要买票。由于我个子大,差不多有一米来高,按要求超过一米高要买票,我娘怕买票,就把我抱起来,好像抱着我,我就变矮了,这样我不用买票就进去了。在澡堂里,我像疯了一样地玩水,两手扶着池子沿,两脚上下扑通着,溅起高高的水花,其她婶婶大娘都躲着我,有的还大声地吵我。这时,我娘就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在我的屁股上轻轻地打上两巴掌,说:“听话,不要乱!”然后给我上上下下地搓身上的泥。也有一些婶婶虎着脸对我娘说:“嫂子啊,你看这孩子都这么大了,可不能来咱女澡堂洗澡了!”我娘就笑笑说:“俺还小,就是个子大。”还有的女人笑着说:“那也不行,毕竟是个大小子,看鸡鸡都多大了,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娘还是笑着说,“什么大啊,俺还是个吃奶的孩子!”在我娘与那些婶子大娘地争辩中,我似乎听出了什么,从此以后,娘再拽我去洗澡,我就向后扯着屁股,说什么也不去了。
那年月粮食不够吃,我娘每天去火车站上扫卸车掉下来的土麦子,回来用水淘干净,在房顶上晾干磨成面,和棒子面掺着吃。记得我们家经常是煮一锅能照出人影的稀饭,在稀饭里拍几个黄面锅饼子。我娘不舍得吃锅饼子,先紧着我们吃完后,她才喝那煮得像水一样的稀饭。我看见我娘非常能喝这稀饭,一喝就是几大碗,喝得肚子老大老大的。那时,我总是感觉吃不饱,肚子饿得咕咕叫,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我爹能早点下班回来,因为我爹在井下工作,矿上每班都发一个白面馒头,我爹不舍得吃,就用一块干净的小手帕给我包回来,那馒头白白的,方方的,吃起来特别香。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我爹去上班,我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爹拿那块包馒头的小手帕,递到爹手里,我爹就笑着逗我说:“尾巴啊,要是爹饿了就自己吃了啊?”我虽然不愿意让爹吃,但还是说:“你饿了就吃了吧,如果不饿就给我带回来啊?”我爹就憨憨地一笑,用粗糙的手抓抓我的小辫子。
当我爹一出家门,娘就对我说:“傻孩子,你爹下井两块石头夹一块肉,活又累时间又长,不吃东西怎么给你挣钱啊!”我不知道我娘在嘀咕什么,不过我爹每次下班回来,都用小手帕给我包回一个白面馒头。
转眼我就上小学了,我娘总是把我打扮得干干净净的,特别是小辫子,给我梳理的明光铮亮,姐姐领着我去上学,我娘看着我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可是到了学校,我的小辫子若来了好多麻烦,同学们都笑话我,有得高年纪的学生还经常拽我的小辫子,我心里非常生气。一天我早早放学回了家,我娘又去车站扫土麦子了,我一看家里没人,就找了把剪子自己把小辫子剪了下来。我娘回来后,尾巴、尾巴地叫着我,看我没有了小辫子,吓得脸色都白了,说:“尾巴啊,这是怎么了?咱的小辫子哪儿去了?”我瞪着我娘说:“同学都笑话我,我把它剪掉了!”我娘看我老半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什么。我爹回家后,用粗糙的手摸摸我的后脑勺,问:“小辫子了?”我不理我爹,慌忙地跑了出去。
晚上睡觉时,我娘把我搂在怀里,手摸着我秃秃的后脑勺,我看见我娘脸上挂着一串泪珠。我问我娘,“你在哭小辫子吗?”我娘摸摸我的头说:“不是,睡吧孩子!”我在娘温暖的怀抱里,很快就进入了香甜的梦乡。后来我才知道,我以前曾经有个哥哥,也留着个小辫子,那时家住在农村,因医疗条件差,哥哥得了病没能治好。
娘是爱美的,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娘总能想办法把我们姊妹仨个打扮的非常齐整,姐姐身上的花褂子,蓝裤子,我身上的.蓝夹袄、藏青色裤子都是娘买来便宜的布头,该染地染,该接地接,然后在暗淡的灯光下给我们一针一线地缝制的。就连我们一家人穿得千层底布鞋,也是娘用捡来的旧布头,用浆糊一层层地糊成浆被子,然后做成鞋帮或鞋底,鞋底还一层层地包上白布边,再纳成鞋底,穿在脚上不但好看,还非常软和。那时姐姐梳头用得是一个小圆镜子,很不方便,娘不知什么时候买来了一面大圆镜子挂在了墙上,镜子的两边还佩戴着两个非常漂亮的红穗子,照起镜子来可方便了,这面镜子,当时可以说是我家唯一看得比较贵重和值钱的东西,有了这么好看的镜子,两个姐姐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是,就是这面好看的镜子若来了祸,那时爹的腿在井下出了工伤,两手拄着双拐,一时不能下井挣钱了,心里很着急。这天,爹拄着拐从医院看病回来,看见墙上挂着一面很大的镜子,一下就发起了火来,给娘大吵着说:“家里吃饭都这么紧张,你却买一个镜子挂在墙上,难道那个小镜子就不能照个脸、梳个头吗?买这种没用的东西!”
娘看着爹发火儿,也不示弱地说:“家里有两个女孩子,每天梳头照脸的用个小镜子,多不方便啊!买个大点儿的镜子就咋的了?也花不了几个钱!”
爹一看娘犟嘴,就更急了,一把把镜子从墙上摘下来摔到了门外边,嘴里还愤愤地说:“我让你买,让你照!”一边骂一边就和我娘打成了一团。当时我正在屋里玩儿,看见爹娘打了起来,我非常害怕,姐姐很快就跑到了爹娘的中间,求着爹娘不要打了,可我害怕得不但没有拦架,竟跑出了好远好远。这件事后,我非常的羞愧,感觉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姐姐胆子好大好大,竟敢不顾一切地去拦架,真得好勇敢。而我呢,却被这阵势下破了胆,躲得老远。镜子让爹摔得粉碎,那镜子两边佩戴着的两个好看的红穗子,也让邻居在拦架中给捡走了,挂在了邻居家的镜子上,每当我去邻居家玩时,看着她们墙上的镜子挂着我们家的红穗子,我的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爹其实是个老实人,自摔了那个镜子后,他心里就一直的不好受。因为爹的腿没有好利索,矿山把我爹安排在了地面工作,是在山边石料厂砸石头子儿,石头子砸得多就挣得多,砸得少就挣得少。这时我娘就跟着我爹一起去石料厂砸石头子儿,娘觉得能替爹出上把力气了,心里非常地高兴,每天没命地砸着石头子儿。那时正赶上我们放暑假,我和姐姐们也都去石料厂帮爹娘砸石头子儿,我看到我爹在炎热的太阳地里,光着膀子一声也不吭地埋头砸着石头子儿,原来在井下捂得非常白的皮肤,被火一样的太阳烤得黝黑黝黑的,并向外翻着一层一层的白色肉皮。娘坐在爹的身边,面对着小山一样的原料石,一句话也不说,手拿着锤子,发狠似得砸着石头子儿,仿佛是和爹在比赛看谁砸得多,汗水从娘的脸上淌下来如水洗一般,身上的褂子泛着白色的云彩,被汗水湿透了大半截子。这个夏天,我们全家人都在拼命地干活,似乎都很少说话,我和姐姐们也都被炙热的太阳晒得黑乎乎的。开学后,使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爹又重新买了一面和娘买的一样的镜子挂在了墙上,镜子的两边还有两条红穗子,好看极了。爹还给我买了一双运动鞋,我穿上它,走起路来轻得好像会飞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都正在长个子,都很能吃,家里的粮食指标不够吃,爹就买来很多的红薯干、红萝卜配着饭吃,特别是吃高粱面饼子,真是难咽极了,就这样,娘还是不舍得吃,每次吃饭都紧着爹和我们吃,最后不够了,她就喝上两碗红萝卜或红薯干稀饭,喝的娘身上像浮肿一样,一摁一个坑。
日子每天艰难地过着,这时,奶奶又从老家来到了矿上。奶奶是个裹脚的老人,脚小得有一小扎长,走路一扭一扭的,非常慢,我光怕她一不小心给摔倒了,有时看着她走路我心里就害怕。但奶奶是个很要强的人,她不愿意每天吃闲饭,千方百计地想找点活干。有时候她出外捡些破烂,攒在一起,等攒多了后,就让我帮她去卖。奶奶对我非常好,每当我帮她卖了她捡得破烂后,她都给我买些好吃的。有时奶奶就去锅炉房捡一些煤核,回到家和煤配着烧,这样就能剩下不少的煤。一次,奶奶听说矿上的泥水沟里有不少煤泥,晾干能当煤烧,而且非常好烧,奶奶就要我和她一块去挖煤泥。我和奶奶推着小推车到了矿上的泥水沟边,水沟里的水哗哗地响着,水流得很大很急,奶奶捡起一个干玉茭杆插进水里,试一试水深,然后说:“尾巴,下去吧,水不深,水下边有很多煤泥,你用手挖上来扔到水沟沿上。”我说:“行!”想也没想,脱了衣服就下去了,谁知,一下到水沟里,我就陷了下去,水一直埋到了我的脖子上。这时,把奶奶吓得赶紧抓住我的手,拼命地把我往沟沿上拽,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算把我拽了上来。我上来了,奶奶一屁股坐在水沟边,吓得脸都发白了。
后来,爹又回到了井下工作,钱也挣得比以前多了些,我们家的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那时,我还听大人们说,这几年不好过,最主要的是国家为了还苏联的外债以及又连续三年遇到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时光流转,很快我就要上中学了,但是,留存在儿时记忆深处的,这些甜甜的、香香的,有时是酸酸的,甚至是苦涩的情景,却像梦境一样挥之不去,更如烙印一般印在了心里。
篇8: 儿时摇椅散文
儿时摇椅散文
我是个活在当下的人,所以很少回忆当年。儿时的记忆就像江南的那场烟雨,梦幻而遥远。但有些东西却如长在骨子里的习惯,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如儿时的庭院与院里那把永远悠闲的摇椅。
后来虽几经辗转迁徙,我依旧坚持,居必要庭院,庭院必有摇椅,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时间的脚步,有了与岁月谈判的筹码。
国庆“寻古游”在培田古民居的吴家大院里又邂逅了那段悠然时光。朵然发现天井院内那几把竹摇椅,我的心雀跃不已,如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在他乡遇故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匆匆搁下手里的东西,躺到了它“温暖”的怀抱。丝丝冰凉从背部缓缓传来,驱赶了烈日的烦躁与旅途的疲惫,我轻轻闭上眼睛,晃晃悠悠仿佛又回到了旧时模样。
原本两间拥挤的小屋在短时间内,赫然换成了一幢装饰华美,奢豪无比的楼房。对于居所,我从未投入多少真情感,只要那宽阔的庭院和那把悠闲的摇椅还在,我躁动的心灵就能放飞甜蜜的梦想。
儿时的夏日不似如今这般的炎热,那时,还不知空调为何物。每到夏日黄昏,草草完成那些单调乏味的作业,迅速爬到院里那把清凉无比的竹摇椅上晃悠,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不懂什么叫风雅,只那样任性地躺在摇椅上拼命地摇晃,单纯地喜欢着背后持续传递的丝丝凉意和那种在猛烈摇晃中仿佛连灵魂都要振翅高飞的惬意感觉。院落里花开得正艳,各种花香混杂在一起,随着微风在空中氤氲缭绕,是一片人间的天堂!
儿时的我有点孤僻,所以,那偌大的庭院和忠实的摇椅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它们与我同悲同喜,荣枯与共,一起走过那段寂寥而悠长的孩提时代。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好慢,慢得让人闻不见它的脚步声。你总有大把大把的光阴拿来虚度,不用担心未来,也不去艳羡别人的努力,只一味满足于自己那些清简素静的`小日子,与世无争,却也快活自在。
如今的庭院仍旧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只是没了竹摇椅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藤制精美的秋千椅,虽比竹摇椅豪华奢美,却总觉少了那份恬淡雅致的味道。
人生往往如此,很多人为了远方,紧追慢赶、日夜兼程,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个纯真素简的自我早已丢弃在了来时路上,破碎一地,再也无法拼凑完整,不免嘘唏。物质的丰盈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贫瘠的思维如何垒砌饱满的心阁?所以我们还是要适时放慢脚步,留段时间给心灵。如儿时般,立闲庭、躺摇椅,简约度日,掸掸心灵的蒙尘。有时,静守一朵花开,比策马奔腾、碌碌红尘更能体会生命的脉动与心灵的芬芳
篇9:忆儿时散文
忆儿时散文
一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仁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仁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来了一碗桑仁,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仟侮。
二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亮,他们─-父亲和诸姐─-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姐不分而散。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仅限于中秋,有蟹的节季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亿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仟悔。
三
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很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我家的人们每天赴市,必须经过他家的豆腐店的门口,两家的人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小孩们也朝夕相见,互相来往。此夕阳家对于我家似乎还有一种邻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谊,故他家的人对于我特别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产的豆腐干、豆腐衣等来送给我父亲下酒。同时在小侣伴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嘱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王囡囡照应我。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花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蝉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欢喜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仟悔。
1927年作。
篇10:儿时记忆经典散文
儿时记忆经典散文
儿时的往事,距离比较远,有些已经忘了,有些已经模糊不清,有些则记忆犹新。我忘记不了“失明的人老头”的叫卖声,他的坚强人生,是我生活的动力。忘记不了“垃圾瘪三”瘦弱的身躯,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是我工作的动力。忘记不了“弄堂口的老皮匠”的命运,他俩的`命运,类似我的今天。忘不了为了活命而与父亲一起“卖棒冰”,父亲对生活的渴望与毅力,仿佛一直在告诉我,人生漫长的道路,有时被“油煎”,有时被“火烤”,不管被“油煎”,还是被“火烤”,都要“熬”,“熬”比自杀来得更难,更要勇气。
儿时有欢乐,也有痛苦。因为太小,未曾见过世面,所以痛苦淹没在了欢乐之中,剩下了的全是欢乐。白天寂寞时,到外滩去看大轮船。外滩离家不远,沿着大马路(即南京路)往东走到底便是。
地处外滩的黄浦江江面上,有各色各样的船只,货轮、客轮、拖轮、捕鱼船,偶尔也有行驶中的帆船。运气好的时候,江面上还能看到成群的江猪(即江豚)。蓝天低下的海鸟,则是每天来光顾,奇怪的是,海鸟们从不飞到江边的马路上空。晚上寂寞时,到“中百公司”(即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去看玻璃橱窗、乘电梯,电梯从一楼一直乘到四楼,回家前还没忘记,要到地下一层去兜一圈。
“中百公司”离家也不远,也是沿着大马路往东走,走到与西藏路的交叉口处即是。因此不用担心走丢。
其实,我在马路上,也有走丢过的“历史”。那是有一年的夏天,我还是一个小小囡,到底是几岁,已经忘了,大概不超过三足岁。怀抱一只玩具企鹅,自说自话地到大马路去白相,到了大马路后,一直走到大马路上的小花园附近,才意识到不认回家的路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当时哭了起来,过路的大阿姐问我为啥哭,我答不上,问我住在哪里,我也答不上。也许她们觉得我是走丢了的,于是她们买了根棒冰给我吃,陪我站在原地,等大人来找。我不知她们陪我等了多久,结果是邻居阿哥找到了我,邻居阿哥谢了好心的过路人大阿姐,把我和我的企鹅一起领回了家。
大概因为我是有过走丢的“历史”,所以在入学前,我的二哥在家里,要我反复背诵家庭地址,背不出还要请我吃“麻荔子”,“麻荔子”是沪语,大人打小孩的一种方法,弯起手指,用手指的关节敲打头部。这是因为,当时小学生入学前的智力测试中,除了父母亲的姓名等之外,家庭地址也是必测的题目。比起现在的好多小孩,入学前已经会背诵“唐诗宋词”了,我实在是惭愧得很。
好在我也有为之骄傲的时候,不过,我是为我的儿子骄傲。我的儿子从托儿所升幼儿园时,他所朗诵的儿歌“小红马”,博得了幼儿园的老师的好评,看来儿子在托儿所读的书,没有白读。
篇11: 散文梦回儿时
散文梦回儿时
晴天午后,漫步于后院,走到垂柳旁不觉停下了脚步,于树下石凳坐定,倚了树干,眯了眼,任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树隙间洒落于身,任由微风拂面,也任由发丝在风中飘舞,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这么静静靠着。
幼时的我又在这棵柳树旁和小伙伴们玩过家家,我如往常般又选择了柳树下这片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家,小伙伴们来到我家,就又先一个个手拉手圈住这柳树的粗树干,看看它有没有又长胖了,看到它越难被围住的迹象,小伙伴直笑它贪吃,而我只得意的说那都是因为它遇到了我这个好主人。我们围着树一圈又一圈地跑着、笑着。我们学着当时喜欢的歌星SHE在它旁边又唱又跳,还模仿电视剧《还珠格格》做了头饰进行另类演绎,又裹了沙发上铺的布披在肩上挥舞着演着《欢天喜地七仙女》。捉迷藏时我又躲到了这柳树旁,偷偷勘探着找人的小伙伴并随着她移动的方向沿着树干悄悄调整躲藏的.位置。我们又把绳子拴到了这垂柳和对面的树上,跳起了橡皮筋。清明,我们来到这里摘柳条,扫墓时将柳条抱到墓前插上,据说这是祈愿生命常青的意思,我们也会将柳条儿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招摇过市。我们还在这旁边荡秋千,飞得越高越有刺激性的快乐,坐在秋千上的孩子往往喜欢给下边推她荡或看着的人讲围墙外的人物活动或景象,以此显示她飞得很高了,这其中多少带着些夸饰的成分及夸耀的意味,当然了,这其中也透着满满的孩子气。
在那儿,我还是那个讨喜快活的小伙伴和家人口中的笑声演员,还是那么的无忧亦无虑,无冥思也无苦想的时候的――一个疯丫头!
忽而,眼前那些鲜活的笑脸变模糊了,梦醒了……而我却仍然固执的不肯睁开双眼,直到眼前只余一片黑暗,再望不到当年的任何场景,我缓缓睁开了眼睛,那一丝丝柳条儿映入眼帘。古人临别时常赠柳于不舍分离之人,如果柳真同留、真能留,留住那人那事那心那光阴,该有多好!
★ 春天的著名散文
★ 陆青小院的散文
★ 梦想励志散文随笔
★ 青春回忆类散文
★ 感悟青春散文
【儿时梦想散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家乡的小院散文2023-10-27
那时我们还小散文2023-10-06
歌颂人生-散文诗歌2022-12-21
想念的抒情散文2022-04-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复习笔记2023-11-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笔记2024-05-02
六年级散文:傻童年字2024-01-29
我的故乡现代散文2023-03-18
忆童年听书散文2022-09-28
等你,在那里散文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