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分析

时间:2022-05-07 12:55: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古诗》分析((合集10篇))由网友“好大一粒米”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古诗》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读《古诗》分析

篇1:读《古诗》分析

关于读《古诗两首》分析

古诗两首,一首《山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另一首《枫桥夜泊》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张继的作品。《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有主有宾,烘托有力,构图和谐,抒情自然。前两句是铺垫之笔,诗人言在前而意在后,“停车坐爱枫林晚》是诗意陡转直下,恰如翻越了一座山,进入了另一番境界。

《枫桥夜泊》写 是一个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愁绪。诗的写作特色是前疏而后密,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半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不入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让学生看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

教学的时候该如果让孩子来领悟这两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呢?

我想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质疑后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山行》。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他们提出的问题。1、谁能说说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是谁在山上行走?(这样也就认识了杜牧,然后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中对诗人的了解)在什么季节在山上行走?(寒山,看出是深秋)这又是一座怎么样的山?(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石径斜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

学生在理解了第一句话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沿着诗人走过的足迹,在崎岖的山路上想想会看到些什么呢?于是,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就会找出了石径、人家、白云是作者看到的远景,而枫林是作者在近处看到的。通过看图。朗读,让学生体会当诗人看到这些景色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呢?你能从诗歌中找个字来说说吗?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爱”这个字,什么使得作者喜欢这里的景色呢?结果不言而语那就是“坐(因为)枫林。你能从诗人那句诗歌的描述中体会到呢?(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的花是怎么样的?(春日,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盎然的春意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而此时的被霜打过的枫叶又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此时的美景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又怎能不让诗人欣喜,流连呢?)通过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学生脑中也就浮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山行》是诗人徜徉在秋意艳红的枫林里是多么的惬意舒畅。而《枫桥夜泊》则体现的是另一种意境,另一种思绪。

《枫桥夜泊》体现的是诗人的愁绪。如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这“愁”呢?

在课前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比如: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即使是白天,当你一个人你会想些什么呢?通过讨论,学生大致体会到了“寂寞、孤寂”。

在学生谈体验的基础上。引入课文。先让学生明白“枫桥”指的是什么?“夜泊”由作何解?在明题意之后,让学生先读读诗文,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不难理解所见的“江枫”、“渔火”、“姑苏城外寒山寺”、“月落”客船等词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所闻的“乌啼”、“钟声”等词句的意思。在这样的夜晚,让学生看图想像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也就理解了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愁,而转转反侧,这不就是“对愁眠”最好的诠释吗?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朗读、交流、感悟,我想文字的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诗意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是美好的季节,同时也是萧瑟的季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同一环境下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这也是我们老师需要和学生会共同探讨的。

篇2: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一、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我国古代的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相当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尤其尾联的“艰难苦恨”, 并分承五六两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例二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例三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惆怅”是诗中具有浓厚感情的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变化中得知。柳树抽线浅绿变为深绿,继而柳絮飘飞,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强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正是强烈的白色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它暗示了盛极将衰,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因此,我们抓住了有极浓厚情感的词句的感情线索,再联系景物特征就能探测到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暂的情怀。

例四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整诗单纯写“夜”无一“倦”字。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诗人把从入夜到破晓的过程描述的`非常细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原来诗人为“万事干戈里”而彻夜难眠,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因而“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另外,如李白《将进酒》中的“悲白发”,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秦观《满庭芳》中的“伤情处”等,我们均可以从这些浓厚感情的词句中探知诗人的内心和诗中的意蕴。

二、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古典诗歌中有一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讲求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住“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即“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例五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诗人通过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起句的“旧苑荒台杨柳新”一句之中,“旧苑荒台”,以极衰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这里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例六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特别是“独怜”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例七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时的词作。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作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鈎。这恬静、这安逸、这秀丽的乡村风光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面对人生遭际的变化,诗人似乎采用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用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三、紧扣“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而这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便使句中有了眼,也即全诗的主意所在,称为“诗眼”。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抓住“诗眼”这个突破口,也就起到透视全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例八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而鸡声和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又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例九 菊花

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一般要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一个“遍”使人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诗人已经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而“遍绕”、“日斜”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可体会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举止和心情,极好地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例十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头“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开头“万里愁”用意何在呢?下文的“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一个“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是乡思之始。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因此“万里”之愁?抑或“万古”之愁?耐人寻味。

例十一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尤其是在夜间,是不大可能被人觉察的。夜深人静,谁会去注意桂花的坠落呢?可是“人闲”,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内心闲适平静,居然连桂花下落这样一个细微的动态也捕捉到了。夜,阒寂无声,人,闲适平静,自然会觉得春山静谧而空寂了。“空”字十分传神,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深山的寂静和群山的空旷,感受到大自然的百物万象此刻仿佛都不复存在了。

那么,怎样抓“诗眼”?除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外,我认为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从词性的角度看,重点找动词。因为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所以成为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中的“关”和“出”就是诗眼。细细品味一“关”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景象,寓于动感,准确传神。当然,其他词类也不可轻易放过,如形容词。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写出烽烟的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另外,词类的活用也不容忽视,有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当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个极好的例子。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

四、从“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我认为它是诗人对常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事物的选用。譬如,说到“柳”,人们自然会想到“留”“分别”。说道“月亮”,自然想到团圆等。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古诗中雁的意象。雁,貌不惊人,品类不珍稀,却以独有的特质,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雁文化。《诗经》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这是最早关于鸿雁的感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这里雁是信用的象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巧妙化用托雁足传锦书的故事,雁便成为寄相思之情,成为信使的代名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化”(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寝,卧听归雁,勾起无尽相思之情。因而,借北雁南归写思归之愁。杜甫曾有《孤雁》借叹孤雁离群,写自己幽独愁苦,渴望团聚,知友重逢。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借雁声渲染了一种苍凉或清冷的氛围,这种氛围又恰是作者凄愁心境的写照。而“天高云淡,雁排长空”是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壮阔豪迈之情。而“惊鸿一现”又写了美丽逝去的幽愁,如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

当然,古诗中还有猿鸣、蝉声、落花、流水……等。所以通过分析鉴赏古诗中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五、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例十二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本诗运用1.寓情于景。诗人将冬郎父子的赞许之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图景中。2.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清脆悦耳的鸣叫声。3.比喻。将冬郎父子比为凤凰。4.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在诗中作者将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赞扬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切赞美。

古典诗歌的鉴赏除了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题材类型入手,因为题材类型相同,从而使的表达感情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和相类性。当然,诗人的情绪千差万别,我们在鉴赏时,还需要根据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进行赏析,从而更好地品味诗歌。

篇3:行路难古诗分析

行路难古诗分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篇4:中国古诗分析

中国古诗分析汇总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涉江》、《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

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2、抒情形象的创造。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涉江》、《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1、诗风雄劲刚健;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吴声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篇5:《古诗》的分析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收有十九首古诗,后来称为《古诗十九首》。“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创作的诗,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又无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部分游子诗,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的人生苦闷和悲观厌世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末年政治混乱、没落的时代面貌。还有一部分抒写离别相思的诗,大多是思妇闺怨,也有游子乡愁,表达了离愁别绪,思念团聚的'主题,但由于社会动荡,愿望难以实现,因而诗中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调,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由此看来《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不够宽泛,情调也比较低沉。

但是,《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相当突出,它们借鉴了《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想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古代诗歌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说十九首“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十九首“是千古五言之祖”。

篇6:古诗读清明

八首古诗读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提到清明,嘴上不由得就说出这句经典诗句。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除了扫墓,还有很多民俗习惯。下面这八首清明古诗词,带大家了解古人是怎么过清明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篇7:小孩子如何读古诗

叶嘉莹

我从很小还不大认字、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到正式上课了,我认字渐渐多了起来,就开始背唐诗,唐诗不在正课中,正课是 “四书 ”,只是我十分喜欢背诗。在我家里不仅伯父、父亲喜欢读诗,伯母、母亲也都读诗。但是女人读诗不像男人那样大声诵读,而是低声吟哦。真正第一次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本教我的是伯母。伯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是按着《唐诗三百首》编选的顺序来教的,其实她也不教什么,就是让我背。《唐诗三百首》是按体裁编的,五言古诗,五言古体乐府,七言古诗,七言古体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乐府绝句,七言绝句,七言乐府绝句。那时我伯母并没有给我讲这些诗歌的体式,就是从第一首开始念。

不论是伯母教唐诗,还是姨母教“四书”,都不详细讲,都是让我背诵。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而“五四”以后新式教学,主张小孩子不懂是不该背诵的。我的女儿在台湾,新式教学虽也要背诵,而背的却是什么“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见到老师问声早,见到同学问声好”。背这些有什么用处呢?我小时候,虽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诵,可是我觉得这种背诵的古典教学方式是有用处的。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其实,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诵《论语》并不理解,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会忽然理解了《论语》中的某些话,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本经书,这使我终生受益。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我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韧的美德。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气。这种体悟对我一生的处世为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此外《论语》中有一些论诗的句子,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直到现在,我在写文章和讲课的时候,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这就是我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曾经受到过《论语》影响的一个最好证明。

真正好的诗词作品,让人家从表面的第一层意思还可以联想到很多层的意思。就像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那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独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所举出的都是宋人的词。王国维接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所说的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但好的作品,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你把它背下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以及对人生体验的逐渐丰富,每个阶段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我开始背张九龄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时并不喜欢,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念起来也不好听,诗懂。而像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我能体会的;像李商隐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觉得不错,念起来也很好听,嫦娥、银河、烛影、屏风这些词汇也都是我熟悉的,我就背下来,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后来一直也没理会。直到 1953年,我到台北二女中教书时,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想必是车上有云母的装饰。下课后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诗从脑子里跑出来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我小时读诗也是喜欢那些声律好听的、意象优美的诗句,至于那些有哲理的诗也不大懂。哲理诗写得最好的是陶渊明,我小时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如果读了会不会喜欢。陶渊明的诗是我上大学时跟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念书时才开始读的,顾随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我也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陶渊明,并为之倾倒。陶渊明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诗人,同样是哲理诗,你把陶渊明的诗与张九龄的诗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不一样。张九龄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达出来:“兰叶春葳蕤”是说兰花的叶子春天长得很茂盛;“桂华秋皎洁”是说桂树的花开在秋天也很有光彩;“欣欣此生意 ”是说四时的每一种草木,都有它生命的力量,它都能把自己生命的力量生命力量的适当时节,都能欣欣向荣地把自己的生命表现出来,这是它本身,本身的生命,本身的光彩;“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你哪里知道有些在山林隐居的人,喜欢兰桂的这种芬芳、这种美好,就把兰花或者桂花折了,拿到家里放到花瓶里养起来了;而张九龄就说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自己开花那是它本来就有的一种芬芳,自然在生命中就展示它的这种芬芳,它的芬芳不是因为你要欣赏才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这个道理其实很好,我长大了当然也都懂了。但这首诗只是把一个哲理用形象给表现出来了。

朱熹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一首很好的诗,说这半亩大的一方池塘像镜子一样,天光、云影碧波摇荡,问一问这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这水不是死水而是有源头的活水。人也是要有源头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成长。这些道理当然是很好,但只是在说一个道理。

而陶渊明不是这样,陶渊明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会,有一分诗意的感情,他的哲理诗,写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他的《饮酒诗》中的一首: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有他人生的体验,有一份感觉和感情在里面,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来的形象的象征和寓托。有的咏物词是出于理性的安排,是由思想把形象跟意思配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是,陶渊明真是有他生活,陶渊明确实在那时黑暗多歧的仕途中,有过一段彷徨的日子,但是他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顺,泯没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执,超越了迷途;他以闪烁着智慧的灯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息之所。于是陶渊明欣然地从他周围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赏爱的人生妙趣,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际,悠然吟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句。

这首诗中的两句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写得真是美,而且“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更是非常使人感动。

[小孩子如何读古诗]

篇8:读古诗有感

读古诗有感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样可以在属于你的天地里,谱写生活的童话,创造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你要勇敢地时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震颤的弦音,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而又延己及人.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这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它苏醒着精神世界中一行疲惫的足迹、一颗受了冷漠的心灵,然后,得了爱的人会在自己的心田擦亮火柴般地用一份温暖.去照耀另一颗心,尽管有时是那么微弱。当烛光点燃时,宾客纷纷入场,他们一个比一个艳丽多彩,一切都那么富丽堂皇,豪华壮观。顿时,浑身就像燃烧起来,火辣辣的疼。来之——丹麦的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

你如果只是一滴水珠,但你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弦子们见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对于孩子们来说,你是何等重要。

你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秋天到了,硕大的松果结满了枝头。来之——中国童话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如今再望着那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心中不再恐慌,有的却是惆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一转身,我们就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走了,沿途欣赏着各自的风景,努力着自己的努力。一回头,再也看不到那个出发点的十字路口了。说好再见的,却都明白,根本不可能再见了,有的只是物是人非。蓝蝴蝶就在红树林住下了,像一朵蓝色的宝石盛开着,飞舞着。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世上的事情无奇不有,哲学想家。来之——丹麦的安徒生童话里的影子

他待人心肠好,但脾气却有些暴躁,就像身上装满了火药。来之——安徒生童话里的小可劳斯和大克劳斯

田里的禾苗吐出长长的蟪子、穗子,火辣辣的太阳一晒,个个都很饱满,很快变得金黄。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穷人的贫苦;关怀,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县太爷这下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没拿到聚宝缸,反而弄来了十个爸爸。

小朋友从四面八方“围攻”这只蛋糕。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中午,太阳像火一样烤人。

篇9: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

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首先,请先弄明白下面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比较,这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其奥妙何在呢?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以下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20×13+20)÷(28-20)=35(首)。

篇10:《古诗》教学反思分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千年积雪,停泊行舟,动静相间,和谐完美。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更深地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阳春三月,微风徐徐,柳树     ,有两只      的黄鹂         鸣叫,仿佛          。天空        ,一群白鹭排着,展开的双翅,向着蓝天       地飞去。凭窗远眺,只见西面的岷山上           ,整个美景好像是            。门外江边,停泊着          的船只,他们即将          。

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日常积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

静夜思语文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

《静夜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登鹳雀楼,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

读《古诗》分析
《读《古诗》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古诗》分析(合集10篇)】相关文章:

咏柳课件2022-09-16

一年级《春晓》教案设计2022-07-28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2022-08-19

夜书所见教案2023-02-27

绝句四年级语文教案2024-04-17

小儿垂钓教学活动设计2022-09-04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022-10-30

课文《静夜思》优秀教学设计2022-09-25

《一去二三里》的说课稿2023-07-29

《古诗词》教学反思2023-1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