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

时间:2024-01-13 07:38: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精选4篇)由网友“zxppp”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

篇1:小学古诗《山行》鉴赏

小学古诗《山行》鉴赏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最新的小学生古诗词鉴赏《山行》: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篇2: 小学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悟、想、品、诵”。

读――诗文;思――诗意;想――画面;诵――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近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七)板书。

山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篇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练习题

一、小小魔术师,给多音字组词。

xiāng( )jiǎ( )bēi( )liàng( )

相 假背 量

xiàng( )jià( )bèi( )liáng( )

二、找朋友,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似乎——( )忽然——( )居然——( )

汲取——( )鼓舞——( )力量——( )

三、比一比,组成词。

亭( )相( )远( )

停( )霜( )元( )

四、填空。

风( )雨雪( )走高飞

( )( )之行,始于( )( )。

五、背一背,写一写。

山行

( )( )寒山石径斜,白云( )( )有人家。

( )( )坐爱枫林晚,( )( )红于二月花。

篇4: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商山早行》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二、评讲:

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4.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三、课堂小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2“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五、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古诗

《山爷爷》说课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山市》的说课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总结

背诗的作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注解(精选4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山行》教案设计2023-09-13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3-05-20

《在那边的山》教案2022-10-08

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2023-12-30

古诗《山行》说课稿2023-07-12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2-08-24

山行课件2022-08-18

小学古诗节选2022-05-08

三年级组语文教案 第12课2023-06-20

古诗的分类2023-07-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