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的随笔散文

时间:2024-01-14 07:21: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道的随笔散文(精选14篇)由网友“zjj8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道的随笔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道的随笔散文

篇1:古道的随笔散文

关于古道的随笔散文

刚到官庄时,高速路边的几个地名老让我纳闷,如郑家驿,如新店驿,如马底驿等等,不解这些地名中为何都含有“驿”字。

打听后,才知情。

原来,古时中原腹地至西南边疆交通不便,惟有驿道相通,官庄一带“上扼滇黔,下控荆湘,为京都至西南之锁阴”(清《嘉庆一统志》载),为这条古驿道必经之地,马底驿等地同属。自那后,每次看到含有“驿”字的地名,我脑海中都会莫名模拟出古驿道上人来贾往的场景。想深入了悉,又苦于无径析解,时间长了,高速路边的古驿道就如同传说,成了我的小小心结。

上星期,与联动单位联谊,不经意说起官庄古驿道的那些事儿,小酌了几杯的派出所李所长,便如教授般地向我们讲起了吴三桂的军队在官庄古驿道上与清军鏖战数日的故事。

“吴三桂?”众人疑惑。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云南王吴三桂!你们不知道?怎么学历史的!”李所有点脸红目圆,好像我们的怀疑玷污了官庄的历史似的。“他的军队与清军交战的战场就在官庄的辰龙关,不信你们上网查查,去界亭驿问问?”

来官庄后,我不是第一次听人说起吴三桂与官庄的故事,但一直将信半疑。

席末,看出了我的好奇,加上不耻的态度,李所又专门向我推荐了了解官庄古驿道的好去处,也就是那两个在故事中他已复述数次的地方――辰龙关和界亭驿。

百度搜索辰龙关,李所所言一点不虚。

辰龙关:古关隘,位于官庄界亭驿村。“其高插天,猿鸟莫逾,长里许,其广仅容双马”(《大清一统志》述)。清康熙十九年,吴三桂之孙吴世潘兵败长衡,由武陵(今常德)入辰州(今沅陵),退走滇黔,派兵把守辰龙关,清蔡毓荣部三年不克,后绕关后,方败吴军,辰龙关由此被康熙帝敕封为“天下辰龙第一关”(《同治沅陵县志》载)。

亦有诗为证。康熙年间,蔡琬(其父蔡毓荣为征讨吴三桂总统帅,曾任云贵总督,后被贬谪)随夫君出任云贵总督,过辰龙关时,触旧景,忆往情,赋七律《辰龙关》:

一径登危独惘然,重关寂寂锁寒烟。

遗民老剩头间雪,战地秋闲郭外田。

闻道万人随匹马,曾经六月堕飞鸢。

残碑洒尽诸军泪,苔蚀尘封四十年。

而界亭驿,亦为古道驿站,且先于官庄(明永乐年,在此置地屯兵,始称官庄)建市。问询当地人,辰龙关和界亭驿相邻很近,离镇也就几里远,现都属界亭驿村辖。

心动不如行动。

趁午休,挎上相机,开始了探寻之旅。

出镇沿五强溪省道两里许,就拐入去界亭驿村的村道。刚停车想看看路牌,就听到敲窗声,一位矍铄老者站在窗外微笑着,问我如去界亭驿能否载他一程。老者姓杜,约过七旬,界亭驿人,上车后刚试探性问起古驿道的事,老杜就打开话匣而不止。从他那儿得知,车已驶上的蜿蜒村道就是在古驿道上续筑的,东瞧西望,想觅点古道遗风,可除了成块的荒地和一垄一垄的油菜花,了无影踪。

令人期待的是,老杜说辰龙关就在前方不远。车随长长村道绕行,老杜道叙了辰龙关的由来:相传,此山原本连在一起,一蛇在山腹中修炼成龙,于辰时破山升天,破裂的口子恰可容一人而过,遂名辰龙关。话间,路两旁的山势已变陡峭,在谷底走上里许,缓缓爬上垭口后,老杜叫我停车,说是已到辰龙关。

这就是传说中的`辰龙关!

车旁悬壁对耸,两壁间也就一车身多点的间距,村道从间挤过,不可会车。抬头仰望,崖顶杂草丛生,藤蔓贴壁垂悬,明明正是三月明媚天,却是只见幽幽一线,不觉让人略感凄凉。崖壁上,有些不细看发现不了的黑石眼,老杜说那是辰龙关一役时,吴王(吴三桂)下属凿来卡放关楼栅栏的。正好路经此地的老张,也和我们聊起了那已逝去几个世纪的战事。二老从先辈处得知,吴三桂所部溃退云贵时,至辰龙关,清军追来,吴军大将胡国柱率部在两旁山顶滚圆木,扔巨石,守三年方被克。二老还说,小时候看见的辰龙关,垭口要高很多,也险峻得多,古驿道呈弯梯越垭而过,垭顶有许多如炮台样的城墙和几尊当地人俗称“猪儿炮”的土铁炮,还有一块记录辰龙关烟云的残碑。只可惜,土铁炮在“大跃进”时被拿去炼了钢坯,残碑后来成了水库的基石,炮垒关楼在修公路时也被毁,垭口更是被炸陷了七八米,成了现在模样。

临走时,发现崖脚下祭有许多香烛。老杜说那是因为在辰龙关战死的人太多,煞气太重,当地人每年都会在此拜祭阵亡的先人,以让他们安息。世过境迁,往日的雄关漫道如今已是一片静寂,回眸四望,仿闻漫山金戈铁马,一片杀戳之声,竟莫名有点心悸。

顺坡下行,视线渐开,一条小溪缓缓流淌。二老说那是界亭溪,清军攻克辰龙关时,血流成河,界亭溪成了一条血溪,一直流到下游许远的清捷河,方见清水,清捷河由此自那后被当地人改称清洁河。一同传说的还有乃尸坡、马鞍山和马鞍塘,都是离界亭溪不远的小地名,都有当地人世代述承的传说,都与吴三桂军队战败时的惨景相关。溪水潺潺,几只春鸭正在怡然游弋嬉戏,着实让人难以想象当时旧景。

沿溪行驶两三里,一座拱桥映入眼帘,当地人呼之三心桥。老张说,三心桥是座古驿桥,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是当地人出行必经处。驿桥方石彻造,三孔连环,拱形越溪,青藤垂挂,溪水穿两孔而逝,公路从桥下借孔而过,不时有摩托车呼啸而过。拾阶桥上,桥面平整,有修葺痕迹,足有五六米宽,能行人过车,桥沿条石已被严重风蚀,青苔蔓蔓,尽显沧桑。桥头有家杂货店,见有访客,已过五旬的老板娘也凑了过来,历数所知的驿桥往事,还叨叨不忘当初拍摄电影《辰龙关大捷》时,在此取景的那些事儿。

过了三心桥,就到界亭驿了。

村道穿街而过,路旁是两排约百米长的屋舍,瓦房间还有不少木阁楼,没有商店,没见招牌,只有几只大黄狗遛来逛去,也没见什么大人,只现几个小女孩站在路边,相互往对方头上插着油菜花,不时发出咯咯笑声。春雨中的界亭驿,静谧朴然,融入其中,竟油然生起一丝隐忧,生怕自己的闯入搅混了这现实中难得一遇的安静。

二老认知的界亭驿却不是这样。

在老杜家中,两人如导游般骄傲地向我细数着她的往昔繁华。述《沅陵县志》:“秦汉设西南驿道……元增设界亭驿……驿设驿丞,备马108匹,健夫50人,扛夫179人……可达云贵。”难以想象,眼前的这个小村落,就是古时驿道上的重站;谁能想到,古时这里曾供养着一百多匹驿马和几十个马夫,时时备驰中原边疆两地;谁又能想象,这里曾经酒肆旅馆林立,戏楼夜夜歌舞升平。老杜犹记得,街头明清所建的那座江西会馆虽然破败,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可见破貌。老张也记得,离家不远的戏园里所供的观音大菩萨在文革时被毁的情形。

跟随二老,我们来到村头一座叫伏波宫的古建筑前,残缺的木刻窗花,难得依存的飞龙檐角,只剩几根台柱的老戏台,老墙上隐约可见的壁画,无不在沧桑地展示着往昔的繁华。二老在旁引古述史,不由使我想象着古时来往于驿道上的人们在此小歇的场景,和戏子们在戏台上哼唱小调的情形。转到老张屋前,还见了段三、四米长的老驿道,一米多宽,卵石铺设,如人字形排序,柔光溢至,弥旧而锃亮,似在无声倾诉着界亭驿的沧桑,和现代界亭驿人不甘被历史遗忘的心境。

回返主街,宁静如昔。明朝诗人何大复至云贵,有感于经界亭驿时所见,曾在《沅陵道中》云:“暮投界亭驿,候吏迎我前”。现在看来,此般景象,已如天上飘逝浮云一样,伏波宫戏台落幕演出一般,永不复可见。

二老回家了。

在向我诉说完界亭驿的往事后,二老好象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他们负有传承界亭驿历史的责任一样,每天都在期待着外人的到来。虽然慕名而来的外人是那样的少,虽然期待的目的是那么的简单:就是让外人相信辰龙关的历史曾是那样的厚重,了解界亭驿的过去是多么的繁华。

临告别时,二老向我推荐,村落的另一头还有座三板桥,也是古驿道上的石拱桥,本不想去,但想到不能有负二老情感寄托,继续前寻。三板桥离村不远,也是建在界亭溪上,也是三拱模样,只是周边不见屋舍人烟,安静的有几似孤独,桥边有簇叫不上名的灌木,枝条上没现嫩芽就以姹紫黄花炫示着春天的到来。曲折延伸的公路从桥面上横跨而过,现代和历史就这样以覆盖的方式重合着,昭示着界亭驿历史的尘封和古驿道的永久没落。

端坐驿桥头,桥下溪水长流,桥上少现车人,不觉有些呆然,偶而几个路人经过,对我都会诧视小会儿,象似这里已许久未来生人。不禁想,在古时,旧桥旧水,驿道上定是人来匆往,驿马来回疾驰,那时身在嚣闹的界亭驿人,眼神肯定不会如现在这般好奇。这个地方,正如我看过的一篇文章中所述:“已经寂寞得能嗅出生人的气味了!”

看来,虽然历史曾经惊鸿沧桑,现在的界亭驿却是真正地遭历史落寞了,被人们遗忘了,回归宁静了,以甚至于连辰龙关的沉重史实,似乎都成了传说。

而如我这般外来人所需做的,惟有不再惊扰,悄悄隐去。

篇2:古道西风散文

古道西风散文

路过京城做短暂停留,大约十几天的样子,卷缩在女儿的寓所,每日里听飞机呼啸着楼顶飞过,看投在对面窗户里的影子,树梢里的那两只黑喜鹊依旧欢歌。

几次在京城停留,去过故宫博物院、登过天安门城楼、住过大栅栏的四合院、起早看过天安门的升旗,唯独把香山和八达岭、十三陵、八宝山给遗忘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看过的没留下记忆,没去过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六必居的咸菜疙瘩、四合院的煤球、北海的芥菜包子倒是久久回味。

国度跟我说:“六必居的咸菜如今很一般了,韭园村马致远家那边的才正宗。”我纳罕:“马致远?那个枯树下柱了拐杖,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老头吗?”“对呀,马致远故居,我们周末去一趟可好?”

我乐不可支,满脑子都是小桥流水,老屋、枯树、夕阳、京西古道,可今天是周三呢!热锅蚂蚁,度日如年。

北京的天是蓝的,感觉要开APEC二次会议的感觉,绝不是传说中的阴霾,也许是在郊区的缘故,总之,不见乌云,充满阳光。

935路公交到达东直门的时候,国度正在地铁里,就要过年了,外地人要早早地准备回去,有的早已启程,我的`归期也近,去留都是牵挂。

地铁口握了国度的手,乍暖还寒时候,看得出他弱小的身子在发抖,这是一年前满世界周游的猎奇者么?

辗转换车到了门头沟外的终点站,两位背包的行者走在前面,很户外的那种装备,惺惺相惜,本想同行,怎奈人家没看上这一老一少,大踏步地前去了。

过了铁路,沿着弯道前行,一座古典牌楼在望,“韭园”到了。

早起还晴朗的天空,此时昏暗起来,风也吹刺骨,国度不得不从包里取出棉帽带上,我却感到可笑,东北以外的南方人真是不抗冻啊!

东落坡村的影墙还在,山坡下是果园,这个半山坡上的村落就是马致远的家乡吗?他知道他家通往城里的路已经是平坦的柏油马路了吗?他知道他的那首《天净沙》今天依然给乡邻带来财富吗?

村里的民居该是京郊特有的那种味道,弯曲的屋檐、琉璃的椽子,一家一个小院,院里一定有树,那树枝上没有叶子,这冬天的老树黑魆魆的站在那里,任寒风摇曳枝条,树丫里的鸦窝也黑魆魆地团在那里,一个、两个、三个。

几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喳喳地飞过,长长的尾巴,好听的声音,乌鸦呢?飞去京西古道了么?亦或是在古道上马蹄窝里休息。

一位穿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蓝涤卡大衣的农妇在兜售柿子,老式的秤盘、老式的框篮,东西不多,估计客人也不多,这本不是旅游的季节。

一缕清泉从水管子里汨汨流淌出来,国度忙从包里取出水壶灌满,不舍得喝,盖严了盖子又装回包里,他说这水比城里的干净,很甜。

碉楼的介绍遭风雨侵袭,雨淋日晒已经看不大清楚,一些农人默默地在一个亭子里汲水,山泉的哗哗声清凉着这个世外村庄,人无语、树无声,几条家犬追逐着跑过,看见生人汪汪几声,随后摇起尾巴跟随了我们,其中一只缠着国度,两只前蹄抱着他的大腿,长长的舌头垂涎着口水,眼巴巴地仰望,路边的一个孩子说,冬天游客少,这狗很久没有得到恩宠和赏赐了。

一条弯曲的巷子,脚下是石板路,走着,想着,思绪从现代到远古,关汉卿的曲子在风中咿咿呀呀,马致远呢?不会正在园中的树下饮酒吧?

向右转过一个胡同,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就在那里,忐忑着走近,那桥柱上蹲着的猴子疑惑起来,默默地看着走近的陌生人。桥面不宽,一米多点的样子,拱形的桥身亦不长,五六步的距离,桥下是流水,细细的残喘,估计早就没有了浪漫的喧哗,那水花儿早就随着成吉思汗的灵去了蒙古草原了。

桥中央被一条细小的铁链拦着,孩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去,过了桥是一道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影壁前是一尊老先生塑像,基座上刻有他的生平。

进门要买票,只是不知道收入是不是归于致远家?他有没有后人谁也不知道,我们已经习惯了买票,免费的午餐在寺庙。

小院子不大,方方正正的样子,东西厢房还在,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猜测),有旧物陈列,书画、烟壶、酒具、瓷器、林林总总,隔了糊了白纸的窗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阳光透进来,给那些带有明显蒙元痕迹的旧物平添一些神秘。

致远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青砖青瓦,一片青色,窗户的木格子很密实,窗户纸不知道被什么人捅破了多处,从黑暗的屋里可以看见外面的光,一片祥和宁静。

“东篱馆”该是他会客的地方,屋子正中是一幅字画一张八仙桌,两张木椅两侧排定。里间是卧室,一副“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木刻楹联挂在墙上,取名东篱该是效法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此名此对许是老马人生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了。

老马曾在大元为官,被蒙古人画为三等人的他“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着实不易,离开大都名城移居东落坡自有他的道理,躲避官府也未可知。

写剧可以评古论今,文人这点小心思早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我们知道的只是剧名,内容是难以看到的,学校课本里要求的就是记住这些,足够考试用了,至于讲的什么故事,如何的曲调,和加分没有关系。

转了一圈,心底落寞的惆怅,始终没能逃脱枯树老藤昏鸦的影子,青灰色的院墙、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天空,断肠人在天涯。

出了院门,原路返回去寻找京西古道,沿了山坡缓缓前行,坑凹不平的石头路面上,光滑着瘦马驼队的脚步。迤逦而行了一个公里,一根红白相间的栏杆横在长满荒草的古道上,两个胳膊上套着红箍的男人把我们拦住,想看古道瘦马留下的脚印吗?二十五元一位。我笑了笑往回走,我现在就在古道上啊!这条古道从这里进入太行山,蜿蜒几百里就是山西,几百年前的马帮就是这么走的,那个时候,路上也有收费的,蒙着面,拿着刀。

突然感觉身后有异动,猛一回头,一个老人正柱了拐杖从京西古道那边的山里走来,“咔哒咔哒”的马蹄声里惊起一树乌鸦,“哇哇”地四散飞去,夕阳西下,我在天涯。

篇3:翚岭古道随笔

翚岭古道随笔

翚(翚亦作徽)岭,一名大尖山,在绩溪县城西北,东北走向,是该县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主要分水岭。徽水河出其北,翚溪河出其南。山脊自大源金钢岩至金沙黄岭,岹嶢逶迤长达百余里。

翚岭古道是徽宣、徽池州际古驿道的重要通道,亦是绩溪县境岭南、岭北通衢。它南起绩溪县城西门,过来苏桥、大徽村(今高迁村地段)、越翚岭、镇头、浩寨、分界山接旌德道,全长36公里,石板路,宽2至2.5米。其中翚岭段(约15公里),翻越大尖山垭口,海拔774米,唐宋时在岭巅设立关隘。目前古道维护良好,路面清爽干净,基本保持着原古风貌。

据资料载:翚岭陡峻难行。宋代王安石为江东提刑,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留下《度麾岭》诗,诗中有“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佳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清人施润章亦有《过翚岭》佳作:“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随著名人诗章的广泛传播,翚岭古道亦在坊间名震遐迩。就连乾隆皇帝都慕名而来,兴致勃勃夜过翚岭,并错将露出半截石碑的“翚岭”误读成“羽岭”,以至一直讹传至今。

早8点,我们从绩溪镇头开始徒步,先走一段绕行在山林里的村村通路,到达一个叫岭上村的地方。

山路的西侧,阳光穿过雾霾洒在高昂奔放的山峦岩壁上。

过岭上村,进入一段机耕路,在机耕路左转弯处有一小路向右插下。站立岔路口向小路看去,虽积满尘土,但一块块橫鋪的青石板路基隐约可见,一直向看得见的山谷延伸——我们已进入到古道入口处。

我们踏着古道的石板,欢快的翚溪水在路边的石床上跳荡着。

古道蜿蜒,沿着翚溪一路往前。虽然春天里没有多少溪水,但还是可以听到溪流漫过石床奔流下泻的汩汩之声。尤其随着溪床岩石错落形成较大的落差时,微型瀑带给我们的是心情与流水一样的欢畅。

古道伴着山涧溪流,溪流缠着悠悠古道;溪流一路下山,我们一路随之前行。

春天来了,古道边枯萎的荆蔓下,小草正在一层层地吐出绿色。早春的山溪底部的卵石中,涓涓的溪流从石缝流过,发出淙淙的欢唱。不可遏制的是春天的欲望,流淌在寂静大山的谷底,一如被遗忘已久的天籁。

在溪流的歌唱中,我们一路行走,漫步每一块石板古道,渐渐走入大山的更远更深处。

横跨翚溪,一竹树笼罩的单拱石桥犹如长满蓬乱发丝的老者,经常年岁月风霜的摧折侵蚀,虽古韵犹在,但已显得有些苍老而衰怜。

过单拱石桥,继续前行一段,前方被一横亘的山梁阻住,出现一片小开阔地,开阔地东侧在古客栈的遗址上靠山建有一排护林的房舍。从这里开始,古道将犹游龙,昂起她沧桑的头,向着高拔陡峭的大尖山垭口盘旋游弋。

想象一下:晓月朦胧,山烟氤氲,泉水叮咚,布谷低吟,夜过翚岭的诗人,留宿于岭脚客栈之中,凝视着月光如水的清辉,思绪碾辗难寐,于是对月轻吟:“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那是一种怎样的优美意境!

石板路顺山势盘旋上行,节节登高。古道石阶幽径、绵延不绝。路边的密林,山莺啼转;朝雾中的山峦奇峰中,淡淡的岚雾迷蒙。

一路往上攀行,一路风景如画。一路石板古道,一路的笑语欢声。山路回转,林木变幻,峰峦峡谷,风景这边独好,真是一点也不虚也。

转过一个山脊,石板古道又穿过一片幽幽竹林,修竹苍翠,光影斑驳。清风走过,竹叶婆娑,凉意顿生,意境清幽。

古道在 竹林里穿行,竹叶婆娑临风,在古道上空摇曳,一线阳光从竹丛的青枝翠叶中滑落下来轻洒在古道的石面上。

穿过竹林的的风,轻轻摇曳着古道上空片片竹叶,竹枝随风舞动。似乎可以看到阳光在摇曳的竹影中舞蹈,又似乎是在这个寂静的大山里,竹子在向我们招摇,低语。

脚下这条古道是古代徽商运送货物抵达长江水路码头的重要商旅通道,也是官家迁徙赴任及学子上京赴试的官道。在这条古道上曾经走过多少达官显贵,才子骚人,甚至皇帝的车碾印,宰相的马蹄痕都深深地烙进了古道的脉络里。而在这些光环晕轮的覆盖下,是多少骡马队伍的苦苦颠簸,又是多少贩夫走卒的辛酸眼泪?

千百年的光阴流逝了,寒来暑往的岁月轮回中,古道上发生过多少故事已经无从过多的考证了……

经过年深月久地磨砺,古道上的石板很多都深深地嵌入山体之中,被岁月和枯草深深掩埋了。而裸露在尘土外面的石板路面,早已经变得光润平滑了。

一路的边说边笑,一路的行行摄摄,一路的停停秀秀,一路的赏心悦目。行在古道上的队伍中的丽人们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步步上行的乏累丝毫挡不住她们爱秀的天性。你看她们摆弄着各种风姿绰约的'体态,秀着她们青春永驻的活力,秀着她们灿如云霞般的魅力,秀着她们眉目流芳的浪漫,秀着她们笑脸如花般的美丽……

岁月如风,流年似水。春回山川,古道流光。

阳春的阳光,大片大片地洒满了沧桑古道。 古道上铺砌的每一块石板,都在这岁岁年年的春光中被雕琢,被镌刻,被凝固。

在春光的再一次凝眸中,我们这群户外人欣欣然地走过了这条千年古道,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心境,走过层层石阶的每一块石板。

这一刻,山里是岑寂的,寂然中让人感到了只剩下古道幽幽,芳草碧碧。

10:30左右,我们到达大尖山山脊垭口,走在高高的山岭之上,山梁踩在了我们的脚下,行进中,我们可以眺望着群峰深壑的险峻壮观,可以感受着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

翚嶺雄关位于岭颠的山口处,关隘海拔774米,为宋代(1555年)所设,名“翚岭关”,在关头建城蝶,为军事要塞,目前已圮废,只留下山脊上不易辨识的稀少残垣。

视线东移,山势逶迤,如巨龙横卧;巍峨壮观,如屏风耸立。

走在向南无限伸展的山脊颔部横嵌的石板古道上,风景也越加美如画卷。寂静的大山无语,苍穹之下,看巍巍山崖壁立,眺远处群峰伟岸。

虽然早已经日上中天了,但群峰之间依然罩着久久不散的岚雾,天空馄饨依然。即便在阳光下也不肯散去的雾霾,让山峰变得更加朦胧和遥不可及。大山和大山之间的距离依然是我们的目光无法丈量的。

我们走在春天的山岭上,野樱桃花在早春寂寞的山岭间灿然盛开。

细细的深灰色枝条,如同无数个伸向远方的细细手指,伸向远空,伸向穹宇,伸向梦境。

就在这细细的枝条上,无数枚晶莹剔透的碎花绽放了,在紫红色花托中绽放开来的花瓣却是粉红柔嫩,薄瓣织锦,嫩似冰云。

星星点点的细碎柔红花瓣,沿着千万条枝头竞相盛开。或远眺,或近观,花海锦云,如诗似梦,层层重叠,如同在蓝色天幕的屏风上,刺绣了无数的灿烂缤纷。

花色粉红,灿烂争妍,成串成片,娇嫩夺目。它们是山中灿烂春天的领航者,有着一花引领白花艳的效应。

一路向前,在接下来的山路上,陆陆续续地看到成簇成片这般繁花似锦的风景。

女人如花,女人一旦融入到花境之中,那姹紫嫣红的一片,究竟让吟吟而语的采花仙子们落入何枝辨也难。正是:女人如花颜色好,融入春光更妖娆。君看山峦花丛里,樱花美眉谁更娇?!

一路美景,一路山花,一路春光,一路欢笑。

古道春色,临壑玉树,花锦如梦,心已醉痴。

下到南侧半山处,一方靠壁亭洞出现在眼前。该亭洞紧靠山壁而建,名曰“极芳亭”。洞宽约5尺、高6尺、深也有6尺。洞顶上的一处水槽清泉甘洌清润,沁人心脾,水槽周围的几块石刻字迹隐约可见。

大约11时:30分,我们在半岭亭处休息,消灭自带的补充干粮。

经过休息、补充,体力充沛之后,我们又继续上路前行。古道平缓向下,绕过一道山梁,穿越进入高拔的原始松林。

古道的外侧是一片斜而陡的坡地,坡上古松华盖。一棵棵两人合抱不过来,二三十米高的松树,树干笔直傲然矗立在斜坡之上。

松林茂密,枝枝相交、层层松针,阵阵松涛,古道松花空翠香。

林荫森森,山风阵阵,曲径幽幽,暗香盈盈。正当大家在林丛中找寻幽香来自何处时,一抬头,目光交汇于一株鹤立林丛之上,悠然的在空中摇曳的高树上。走进细看,这是一棵山中野海棠,恣意的枝头新绿的嫩叶间缀满青绿的小花,一撮撮细密的花柄上琼薄的花瓣簇拥着芝麻点儿似的青绿花蕊,溢出阵阵的幽香。

古道悠然下降,眼前的景色交替变换,披满松绿的蜂峦再次变的壁立高耸,苍茫翠黛。

脚踏石到了,一方两米多高的巨型石壁前光而平的石坪上,经过人们脚板的踩磨,在阳光的反射下竟显得有些流光溢彩,光鉴照人。

据说古人路过时,常在此石上踏磨,可以保平安,带来福愿。

过踏脚石,可以看到山脚的耕地、田野,岭脚处的大徽村也可遥见。

走出山林古道,进入岭脚的大徽村,处于村中的望翚亭,经岁月沧桑的侵蚀,已有些斑驳衰迈。它与村中为数不多的古老建筑一道见证着古老村落的沧桑韵痕……

走完古道,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古道的美感留在心中的映像是那般的深。当晚上回家翻阅着那一挪图片,再次回味古道深情余韵,心弦再次被砰然拨动,泉涌的思绪硬是把身体拉到键盘前,非得搜索枯肠,挪列些乱调陈词将心中的感受定格成一行行自认为可以赏读的文本。

当思绪随图片和回味付诸指尖敲击的动作完成之后,心情终于有了释然般的平静。

古道,我记住了你,记住了你的深情缱绻,记住了你的魅力动人;记住了在这个温暖的季节,我从你的体表上悠然的走过;记住了在这个阳春三月,我在你的体表上与明媚的春光进行过深情的接吻……

再见了,古道!

但愿我笨拙的笔没有辱没你的生动……

篇4: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沙》

当秋的悲凉苫盖了夏的魄力,继而西风的悲壮飞卷起那几经纷飞的枯叶,沙土弥漫中,传来了一声金石开烈般的马的嘶鸣,尘埃落地,一匹骨瘦嶙峋的弱马眼含沧桑地驮着一位游子缓缓走向远方,此时,一只昏鸦睐起懒洋洋的双眼落在了光秃秃的枝头,残阳西落,但这残阳是千年以前的残阳。

至今,往日的尘烟没有淹没古道那一方隅地,踏入古道的一瞬,枯叶依旧纷飞,心中所感之空寂是古道内默默诉说的是千年的幽怨与离别的愁绪,西风所拨弄得不是离人泪,却诉说着离人泪,小桥流水人家已无处考究,却留与游子内心一幕见景思乡的空寂残阳。这一切虽已随历史的河流东逝了,留下的也仅仅是几幅画面几种染色了的心情而已,但此种情感与境界却已汇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段生活的生命,整个社会的生命。

所以古道诉说的.不仅仅是千年之前的境况,还反映了如今的社会现实,古游子与古道的联系皆因游走所至,不论这种游走是背井离乡还是颠沛流离,是奔波生计还是避灾逃难,可反映的都是因社会现实所致的离泪弹奏的别曲。而今,古道私语仍诉说着现实,我们泛舟蓝海,集各地之英才,会此宝地,但大多是离开家乡,客学在此,与客游古道之游意境相似,但唯一不同的是,古游子游走古道,关系社会,而我们之游走,因心系对理想的追求,而竞争的学习生活是现今的“古道”。我们涉足于“古道”,仰望夜空却是头顶一轮残月,意境是举头思乡,低头思家般的空寂与悲凉,为了未来,为了理想,我们听寂寞在歌唱,遥望家乡,我们忍灵魂在哭泣,友情城可贵,师生之情价更高,但最无法割舍的却是对故乡的眷恋,虽分别仅几星期而已,但我们的心仍会滴血,因为我们在这里的每一秒均是耗费父母的青春!虽然岁月让他们不再年轻,但在中年却依然显出疲惫中的矫健,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未来忙碌着,他们太累了,像一朵花一样脆弱,可能我们在此耘学之成绩为优时是沐浴阳光,而成绩为劣时似雨浸潮衣。我们在耗费他们的青春与生命。但这种付出是否有回报呢?我们是否是用荒于嬉之业来让亲情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谴责呢? 于是我们的心滴血了,然红了残阳,印证了嬉戏的那一段凄凉可悲的时光,而今,家长会在即,当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亲母亲看见那一份成绩时,是否已心碎了呢?但这一次的挫折归结了往日的庸碌,但从此我们的命运会在这次跌倒中转弯,因为从此我们的生命将步入正轨,我们的梦在这里启程。

金秋的夕阳随暮霞一起抚摸金色的时光,那古道昏鸦将在那一片火红中浴火重生成彩凤,瘦马在西风的磨砺中化身苍老,彩凤所落之处不是秃枝,而是日益繁茂的亲情树,那是它蜕变了源泉之起点之基石,历史的河流在时间的桥梁下流过,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远方昌盛的人家是我们的祖国走向了富强。古道的一切生命在夕阳中复活,那古道私语,诉说了千年的幽怨与离别的愁怅,同时也讴歌了现实,描绘了未来,窃窃中几分神秘超越时空,私语里,道出了理想,唱出了真情与希望。

夕阳渐落但朝阳已然孕育,发展中,古道私语又在陈述新的未来华章。

篇5:古道西风胖经典散文

古道西风胖经典散文

对于一座无数次远观的山来说,选择一个通透的秋日,顶着穿透林隙的暖暖秋阳,以最亲密的方式去感受它的气息,个中的愉悦宛若那点染漫山的红叶,灿烂而热烈。

游击寨,坐落在英山县杨柳湾镇东庄畈村境内,东与英山尖遥遥相望。山多奇石,东向一侧,茂密的丛林裙沿一般簇拥山脚,裙身则是陡峭光滑的石壁,巉岩壁立,高约百十米。沿石缝处间或点缀着顽强的杂木,与堪称壮观的山石一起彰显着这山的坚韧与包容并存。山下,一座小型水库静卧群山之中,用澄碧的水面倒映着漫山的红叶,相映成趣。而海拔约莫两三百米的蜡烛尖如同这古老山寨坚贞的哨兵,一峰独立,身姿挺拔而娇小地峭立水库边儿。

蕲黄大地,自古民风淳朴,却又于淳朴中不失山一般的抗争和担当精神。尤其在明末清初,反清浪潮更是在这大别山腹地演绎得风起云涌。以致千里大别山,占山筑寨如星星之火,几乎遍布每一座奇险的山头。是以史载最具影响力的有蕲黄四十八寨之说。游击寨和与它相为犄角的英布寨(又称世安寨)、一人寨大约因为规制都相对较小,均未入选四十八寨。但作为一座留下山寨痕迹的地方来说,这并不影响后人在登山远眺,怀古思幽时畅想一番占山为王、除暴安良的壮怀激烈。

历史的记忆对于后人来说无论是否载入史籍,总是让人充满敬畏和遐想的。一如这秋天的游击寨,虽然没了春天山花烂漫的妩媚,没了夏季厚重苍茫的凝重,但仅仅远远地看上一眼,那满山红叶的诱惑依然是让人挡不住去向顶峰,把酒临风的冲动。

山里的人依然是淳朴的,顺着一路热心村民的指引,沿着新修的水泥公路,一直抵达到离顶峰最近的也是最后的一个小村落。摩托车停在一户农家小楼门前时,热情的老人就招呼我们进屋喝杯热茶,并指点我们登顶的路径。

环顾这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都是新建的小洋楼,以及一些不曾拆除依然发挥作用的小土砖房,阡陌纵横间,道路相连,一方小池塘在秋日正午的阳光下波澜不惊,一群散放的山羊闲适地散落在布满稻茬的梯田里,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安然地绽放在田埂上,小路旁。原始的痕迹与现代的气息错落有致地依山傍水,和谐且安宁。

村民管游击寨叫寨上。于是我们沿着落满松针的小路,向着寨上进发。

和许多风景一样,向往与抵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如现在,砂质的小径蜿蜒隐没在丛林深处,偶尔几块巨大的石头就耸立在浓密的丛林里,在被遮蔽掉阳光的大山深处给人森森的感觉,竟自生出一种深入虎穴朝拜座山雕的感觉来。忽而一小片空阔处,秋阳肆无忌惮地直入丛林,把一树树,一枝枝浓淡不一的红黄枫叶照射成养眼的景致,摇曳在这深秋淡淡的风里,生气也油然而生。

峰回路转,一道几乎淹没在草木丛中的低矮石墙留有一个豁口,向路的两边沿山脊延伸,逐渐枯萎掉叶子的藤蔓布满着看上去就是人工堆砌的石头,这是古寨墙了。沿着寨墙的小路荆棘密布,果然“匪”气到只能容一人通行。参差起伏的寨墙被后来长出的大树遮掩的隐隐约约,也不知延伸了多远。或者,前人的智慧就如这些满是古老痕迹的石头一般,静默得让人无法安全参透吧,这依山而立的石寨有曾经背负着怎样的期冀,怎样的无奈呢?在我们这些人的`眼里,这只是一个适合野外活动的蛮荒之境啊。

历史存在于过去,无人知晓无从考究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里淹没得太多。就如在一方路的尽头,这一堆巨大的乱石堆耸成一幅静默,却又随四季变换景色的画。不知道是否有人读懂,这乱石成峰的背后是相依不弃,还是相拥不舍?是相扶擎天,还是相约傲世?

默然相望,顶峰的秋风里更多了一些丰满的况味,狂野,澄净。循着深秋巅峰处浩荡的气息,远山近水,田园村舍,道路炊烟,入目处是满满的壮阔。告别秋雨连绵的日子,这暖暖的秋阳之下,远近山峰此刻就如此壮观地臣服于四周。至少,那一朵顽强地开放在巨石缝中的杜鹃花儿是体味不到古道西风瘦的。

几点悠闲的云朵,轻缓地擦拭着蓝天。脚踏峰巅,把手伸进风里,去感受阳光在用暖意拒绝秋凉。放眼周天,癫狂了多少人的炫目红叶此时只宛若这一季大山的腮红,浓淡隐约在这醉掉的秋里。

一直坚信:一座山,必有它的山魂,它会把山魂放置在不同的时空;一座山寨,必有它的底蕴,只是许多底蕴我们无从知晓。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他的外在并不是他的全部,他走过的年华就如这山、这山寨消逝的历史。如同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地方,它的风情只有抵近才能感触,就如此刻,这满眼的秋风,如此丰腴。

篇6:老龙山古道散文

老龙山古道散文

老龙山,长武塬的尽头,从塬下滩地远望,山势彷如龙首。山下楼舍场苑靓美,工矿商贸繁荣,是长武县的亭口镇。北有泾河东流,南有黑河拢绕,黑河在远处的滩头汇入泾水。老龙山古道静卧半山石崖,托着深深的车辙,俯瞰着亭口,凝视着河川。

这里是西(安)兰(州)公路将出陕西,进入甘肃的一处交通枢纽。如今,旧时的公路已被横跨黑河川道的高空桥梁代替,一条高速和一条铁路也穿越泾河川道而过,而老龙山古道从遥远的年代延伸至今,仿佛依然叙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随县里的考古学者,从亭口民居的小路登上老龙山,拐过旧公路的大转弯处,古道、车辙就展现眼前。旧公路依傍的山石峭壁顶部,光滑的石面坡道依山而上,四道并行的车辙像凿挖而出的小渠。峭壁边缘的那条路面,上延到土石结合处便没了踪迹,而土梁相隔的另一条坡道,像夹在削挖而出的胡同,只能看见差不多十米的车辙路段。不知何年何月,边缘的车路因山崖坍塌而改道,靠里的另一条在久远年月里又碾出一对车辙。显现着注目车辙的石路设置了桩柱围链,上部新筑一段城垣式墙体,书有“丝绸之路车辙遗址”大字,是挖掘整修,供人游览参观的景观。

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古老商贸通道,汉代形成基本干道,老龙山留今的古道,就是其中之一。亭北亭南因为泾、黑二河夹持,常有泛涌的水患,二河川道又是连绵的沟壑,这里的交通路线攀老龙山而上,就是唯一的选择。历久岁月里,老龙山上的石路坡道,车马上下频繁,人马踩踏得光滑如磨,车轮反复滚碾出这深深的辙痕就是必然。

考古学者介绍说,车辙相距六尺,注释了秦始皇时代“车同轨”的制度,六尺轮距即是那时的统一规定。据此可知,老龙山车道的形成当在秦汉以后。那平行延伸的车辙深浅不一,深者可没小臂。那是因为,外包铁皮的车轮,下坡时必得紧拉刮木刹车,大力度刮木紧扣着的车轮几乎直磨车辙,时间愈久,便车辙愈深。这不禁令人想象,年复一年的往昔岁月里,那种牛马奋力、车颠人喧的坡行情景。

黄土高原上如今的陕甘交界地域,古来是中原政权的边塞之地,中原政府抗御匈奴南侵的战事连绵不断。《资治通鉴》记载,汉代以后,如今的长武塬一带发生的战事就有800多次,因为“长于用武”,北宋政权将时称宜禄的县名改为长武。在这样的背景里,背依老龙山的亭口,作为车马必经,食宿休整的驿站,货物运输和军队往来的交通地位就十分重要;而俯视亭口的老龙山古道,对于商货的往来载运和人们的生活交往就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在山石路面上流连,俯察这少见的古道车辙,我的思绪上溯到数千年以前的岁月。

秦国攻灭义渠戎国和秦将扶苏、蒙恬北上屯边,汉时的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扫灭匈奴,东汉曹魏大将夏侯渊平定关陇,唐代李世民统兵西出浅水原歼灭陇地反军――这些历史战事中的兵旗马队穿越过老龙山古道。我在这里伫立凝思,似见遥远时代的军兵一次次在此浩浩而行,似闻抗御侵敌的车马喧声在此沟壑间回响。秦代以来在现今的长武塬置县沿袭,国家政务的通达管辖,定然离不开交通道路的支撑。如今,老龙山顶端有候望邮驿和烽燧遗址,不难想象,古时西出抗御和军政车马的`常年行走,都与老龙山古道密切相关。老龙山仅仅三五里的盘山古道,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关中通达西北的一个不可阻断的链扣。

史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抗击匈奴,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亲好,他的使团人马曾经在东阴扎营休整。东阴就是现在的长武在汉代的县城。汉通西域以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引入中原栽培,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技术又远传西域,反映了西域与汉朝生产、生活方式的交融。张骞使团既在东阴扎营休整,他们必走的路径就有老龙山古道,老龙山古道印记着张骞使团的足迹。

与老龙山古道相连的史事,还有古老中亚民族的通商。古代中亚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武威汉金关出土的一封竹简信札,就有粟特人的商贸路线途经东阴的记载。被称作胡人的粟特人商队,往返丝绸之路与中国内地的商贸延续了百年之久,而长武县枣园镇唐代大将张臣合墓葬出土的文物,就有身背丝绸的胡人俑和牵着骆驼的胡人俑,头戴圆筒尖顶毡帽,足穿黑色长筒毡靴,这种着装与俑人深眼、高鼻、络腮胡的面相,就是粟特人的特征。他们的驼队人马在遥遥数千里丝绸之路上跋涉,商队的毡靴驼蹄也行走过老龙山的古道。

张骞使团的西进,西域中原的交融,中亚胡人的商贸,胡人陶俑的出土,这些史有记载的关键词,都是丝绸之路的真切阐说。而老龙山古道作为留有特殊辙痕的驿道路段,当是自古以来中西交流的一处物象注解。明代永乐年间,撒马尔罕王国国王沙哈鲁?米尔扎,派遣一个500多人的商队使团,东行丝绸之路,前往明朝国都朝觐永乐皇帝。撒马尔罕王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这个使团中一个名叫火者?盖耶素丁的画家,在他的记录中就有使团东行一年多抵达鹑觚的文字,“鹑觚”就是现在的长武在秦始皇时代的县名。他们在鹑觚整休后继续东行,从鹑觚塬下行亭口,走的就是老龙山坡道。老龙山古道和古道上的车辙,也叠印着这个庞大使团的足迹,记忆着这个来自遥远国度的车马驼队的壮观。

与老龙山古道和古道辙痕关联的著名事件,还有左宗棠西征新疆抗击沙俄和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清代同治年间,沙俄阿古柏军侵占新疆伊犁,并向准噶尔盆地渗透。作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用一年半时间筹措西进新疆的军备,其中,经陕抵甘八万人马的军粮转运通道,就是甘肃、宁夏、内蒙多条道路中的一条。这条道路上,攀越老龙山的军需集运达九个月之久,这是有资料记载的途径老龙山的第一次大规模货运。此后的光绪年代,长途转运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的物资,是途径老龙山的又一次大规模运输。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刚刚起步,无法生产修建铁桥的合格钢材、水泥。甘肃洋务局从德国购置130万斤钢材、砼料,连同施工的机具、用具等设备,先海运天津再由火车运抵郑州,又雇佣民间的木轮马车,经陕西运抵兰州。这是兰州黄河铁桥桥料转运案卷中的记载。上攀老龙山时,一车车桥料、机具减重爬坡,一些笨重的大件物料,还由洋工匠拆开分运,长龙似的马车上上下下,络绎不绝。那是包了铁皮的车轮密集碾磨老龙山辙痕的又一次深刻记忆。如今,抚摸这长长的辙痕,似能听闻那运输长队的车轮滚压车辙的磕楞声,马牛掌蹄踏石走坡的踢踏声。

老龙山上的古道车辙连带着多少历史的步履!我在这里盘桓,还想起古代许多佛僧、官员和诗人的身影。穿越这段区区数里的盘山坡道,大唐玄奘和东晋法显曾经在长武的昭仁寺讲经说法,出手《岳阳楼记》经典美文的范仲淹吟咏过记写长武的“烹葵剥枣谷年丰”诗句,左宗棠路过长武时赋有感慨地产鹑觚酒的“鹑觚佳酿味偏长”的七律,还有不胜枚举的更多官员、旅人的长武笔墨……亭口,这个纵贯历史的交通枢纽所背靠的老龙山古道,同样浸淫着弥久历史上古老文化的色泽。

丝绸之路数千里,如今可以寻觅到的原路踪迹,老龙山存留车辙的古道堪为直观。与深远的历史相比,老龙山古道实在微小,许多史籍甚至没有专门提及的记载。然而,它遗存至今的车辙却是那么醒目。卧伏黄土高原泾河之侧的老龙山古道,链接往昔岁月的一桩桩画卷,背负厚重的历史分量,蕴含诸多的历史信息……

篇7:荒芜的古道散文

荒芜的古道散文

一阵电锯撕心裂肺的悲鸣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你倒下去的姿势很悲壮,直直地向后重重地倒下,不亢不卑。眼前你曾看着成长的一切都被你关在眼帘外。既然人类这样绝情,你也无须再留恋那蓝天、那如棉絮的白云团、那空中痛苦得直流眼泪的小鸟,还有你身上正散发着香味的小花。你没有一点留恋之意。你没有什么语言,但你伸出的枝条刹那间刺伤了人们的心灵。电锯横穿了你的身躯,木质的香味上沾满了湿润,这难道不是你的眼泪吗?倒下时你满枝头展开的叶片卷起来,如同把你旺盛的生命力卷起来。

你的根攀枝错结地深植于地心。你从黑暗中成长起来,你的幸福谁都无法读懂。每天早晨你第一个迎接了朝阳,第一个拥有了叽叽喳喳的生命。在鸟儿鸣叫声中,你快乐地释放生命的活力。鸟儿栖息时,你缅怀着你真正的生存之地:高山、峻岭、野花、青草、成群的绿树,成百上千种珍稀动植物守护着你与生俱来的纯洁。

人们,为你立起了墓碑。你缅怀的一切都将被世界遗忘。你的影子或许几生几世都是鸟儿心中不能移动的风景。

你倒下去的的身躯屈从于人们的威力,不是你心甘情愿。你还想让空气更清新,让天更蓝,让鸟儿更欢乐。但是那现代化的工具让你感到了撕心裂肺的疼痛。疼痛得你晕了过去。醒来时,一把斧子正把你渗绿的外衣剥去,你看到你赤身裸体地展示在世界面前,你羞愧万分。你很清楚你的余生。一个很机灵的商人从主管人的手中把你低价买回来再高价卖出去,你有可能被作了房梁,也有可能成了火柴梗。你最直接的是给主管人、商人带来了效益利润。

倒下时,你就想着:如果你悲壮的倒下能换来其他树木笔直的站立,那你宁可倒下。

默默地走在光秃秃的古道上。眼界开阔到一放开就无法收回。可这开阔中有了太多的荒凉。道边的庄稼地因为没有了树荫的庇护而显得萎靡不振,而且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尘土。庄稼地里所有的花都是土褐色的。人们眼睛里也露出土褐色的眼神。

你倒下后,深埋于地下的根时这些土褐色的人们挖去的。人家用你笔直的干,他们只能拥有你用处不大的枝叶、根。当时收获的不亦乐乎,当时还觉得伐你是对的。当真正地走在没有你的古道边时,才感到你太多的伤痛擦亮了人们的眼睛。但已经晚了。漫无边际的土褐色充溢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后悔的人们恨不得落地生根,长成一样挺拔笔直的你,像你一样坚强不屈守住尊严,像你一样抵挡深深的土褐色。

你倒下了。倒下时用自己的生命和良知为人们下了注。你预言人们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这四处弥漫着的尘土的腥味,就是人们无奈的后悔。

在古道边人们的目光变得干涸,再没有温润。没有了树木的生气,透明的阳光惨烈地炙烤着土地,空中浮起厚厚的尘土。

古道边的泥土里钻出一丛丛绿色,那是你没被铲除尽的根系强劲地生长出的绿色点缀了土褐色。此时你没有了笔直没有了飘逸,你扭曲蜿蜒粗糙。但你的确是一棵树,又不像树,你只是一丛绿色,耀眼地划破了土褐色。你那耀眼的绿色闪烁着,这是你内在的品质。你的出现就预示着有了鲜活的生命。你的品质照亮的不仅仅是这条古道,被照亮的还有人们的眼睛和愚昧。

篇8:古道西风瘦杂文随笔

古道西风瘦杂文随笔

在我的家乡,因为一条溪的名字,西风吹来也瘦。

瘦的还不只是西风,还有溪流,因为树的枯竭连山脊也瘦。

这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因母亲残病而辍学,就像一粒风干的草籽,又飘落到古道溪。从此我瘦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铧,跟在牛的身后,开始翻耕瘦瘦的稻田。因为不甘沉沦,我不希望自己心灵也瘦,于是爱上了写作。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日子不再瘦如西风。到了春天,翻过一个叫冬的季节,我听见了破冰的声响,那是大地解冻的声音。我从那条古道走出来,去了镇政府。那时候桂塘还不是镇,只是个乡,我有幸成为驻村的一员,我与农民之间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虽然那时我还未褪去农民的外壳,我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也很瘦。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个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在反省自己,我不想披上干部的外衣连良知也瘦,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随后我去当了管水员,看上去应该是件美差,那个管理处在一个中型水库里,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树,和蓝天倒影在碧水里,与人世间似乎也有了一层隔膜。但我不再觉得日子也瘦,瘦的只是那些倒映在水中的事物。为此,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我的心灵已不再平静,因为我的爱情依然是瘦瘦的,就像冬天的树枝,试图萌芽。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那些丰盈的日子。

那个美丽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吹来的秋风虽然瘦瘦的,树枝上却结满了硕果。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变,由一个单身汉变成了男人,再变成一个父亲。那些瘦瘦的日子不见了,我的生活日渐丰满。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告别那枯干的生活。天道酬勤,我终于如蝉又完成了一次蜕变。透明的壳再无法包裹我的梦想。我由一个企业职工又变成了个吃皇粮的人。然而不堪回首的是,我因蹉跎了太多的岁月,我已不再满足那些瘦瘦的.日子。一灯如豆,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是我心灵的感悟。

我觉得自己是一茎草根,很普通但很坚韧的那种草根。恰如一粒草籽,我想破土而出,呼吸大地新鲜的空气。我想这种顽强的毅力就来自于这么一种草,甚至连草也算不上,还只是深埋在地下的草根。这就是我的本色,草根的本色。我不求华贵,但求新生。这样的破土而出,让我发现了更宽广的天地。而我的记忆深处,依旧浮现的是故乡的古道,那条以古道命名的溪水,依旧潺潺地在我的心灵上流过……那些瘦瘦的日子已渐渐远去……

虽然我依旧是清贫的,但我的日子不再瘦了,那些吹过田园的秋风不再瘦,山水不再瘦,心灵也不再瘦。这个世道人心更不能瘦——我想人类的良知总有发现的时候。

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共收入本人散文作品49篇。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在基层工作、生活期间断断续续写的,作品拙朴、稚嫩,但却透着泥土的芬芳,它关乎的是草根们的生存状态——悲与喜,苦与乐,以及它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该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县老科协的大力支持。另有彭梁心、曾祥辉、刘昌儒、梁厚能诸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感谢!

篇9: 诗意茶马古道散文

诗意茶马古道散文

生活是一场盛大的远行,感谢上天给了我一段空白的时光,让我有机会邂逅这古老的风韵茶马古道。第一次与它相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第一次吗?怎么感觉有种亲切,熟悉的感觉。曾经多次在梦中与它相遇。今天终于可以一睹它的风采了,可以走进它,见到它清晰的容颜,古朴,淡雅。早晨的它特别迷人,它悄悄的沉寂在隐秘中,日出东方,天地融为一体。几缕朝霞携着金色的云彩,在蓝天幕布下飘游。

看着红日一点点地向上升起,优美的弧度,似一场无言的浪漫漫过柔软的心灵,古老的石阶长满了墨绿的青苔。有些干枯,估计是好久没下雨的缘故吧,远远看上去像极了通往隐士住处的小道。慢慢地,慢慢地,霞光万丈,整个古道都沐浴在温馨的金黄之中,柔和,舒适,惬意。

随着步子的移动,一个个古典的亭子出现在你眼前,它的整个构造都是用黄色的木板造成。在加上茅草,诗意十足。它的身上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凝发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书香的韵味弥漫在它的周围,散发着光芒。你走近它就像穿越回到了过去,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文化气息和底蕴。

闲步信游,树缝隙间的阳光轻轻敲打着尘埃,把周围的尘埃都沉淀在山里。厚厚的落叶,在阳光下,风干了记忆,闪闪发光,像顽皮的孩子,期待你给她讲有趣的故事。沉睡的蝴蝶,经不起春光的诱惑,展开翅膀,感受醉人的芬芳,一路上有玉蝶相伴,热闹了不少。生活中总有一些精彩在你不经意间向你袭来,淡淡的花香还掺杂着泥土的气息,一呼气,把心里的`不快呼出,一吸,把幸福饱饱地吸进去。满满的绿意都是自然的赏赐。一眼望去,一幅幅美丽的春天锦绣图展现你的眼前,万亩茶园,不仅点缀了这条古道,也点亮了这条古道前行的道路。

金黄的松毛铺盖了石板,一不小心就会滑到,这些凋零的树叶都是季节更迭留下来的痕迹,一边承载着过去,一边开创着未来。古道的中央是一片花海,洁白的野花,落了一地的繁华,有种无从收拾的荒芜,又有一种世无争的淡然,对这些动人心弦的美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沉醉。因为过度的清醒会让人觉得淡漠薄凉,过度沉醉有失去了下次再来观赏的兴致。路旁修长的竹子别有一番韵味。它用清新将尘埃洗净。将禅意凝聚。诗意悠悠。

心意阑珊,情意绵延,风景只为懂得人而生,但古道的风景是为每一个来看它的人而生的。无论你是否懂得它的诗意,古道都以它丰富的内涵和阅历展示了它的风采,给你带来一次美妙的享受。这次旅行带着些许温暖,些许朦胧,些许恬淡。带不走的是它古韵和它从骨子里透露出的诗意,带走的是关于它的美好记忆。

篇10:黄沙岭古道辩散文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

近日,上饶的驴友掀起了一股行黄沙岭古道的热潮,驴友们都感到这条线路确有独特的意境。确实,由于南宋诗人辛弃疾诗词的记载,上饶县黄沙岭古道的名气不但延续了近千年,它的知名度也在读书人中一代一代地扩大。黄沙岭古道究竟在什么地方?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而所谓古道又是一个什么含义?上饶还有多少古道留存于现在?随着去黄沙岭古道活动人的增多,见仁见智的话题也多起来了。

一】

对于上饶人来讲,黄沙岭古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的确有争论。在我发出《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这个贴子后,就有人提出黄沙岭古道是在上饶市带湖路到市郊黄沙塘一带。他的依据是上饶市老一辈人说的。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居住过,这是他在朋友家喝了酒晚上回家时走黄沙道的情景。因此他不可能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夜行。而且据老一辈的说,黄沙塘一带也有一个茅店。

但是在几乎所有我阅览过的文字记载中,却都记载为黄沙道在上饶县黄沙岭乡。而且那里也确有一个村子叫茅店。如果辛弃疾走的是这条黄沙道,那么他是从黄沙岭北向黄沙岭南走。到了茅店往前走有三个方向。往东去应家,四十八,五府山等地,往南去上泸,大坳,往西到茶亭,青溪(原名石溪),铅山等地。从这三个方向看,辛弃疾最有可能的就是去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然而从上饶到铅山八都只有不到50km的路程,大可不必在途中半夜行走。

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词中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说明辛弃疾对茅店是非常熟悉的,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对茅店的解释是:“那一家熟悉的茅店”。这样看来茅店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家店。这样黄沙岭乡的那个茅店,也就不能佐证黄沙道就是那个黄沙岭了。而辛弃疾在词的题目中也只是写的黄沙道,而没有标明是黄沙岭。

当然从辛弃疾其他写黄沙岭的词来看,又似乎确实是在黄沙岭乡。例如,他在《浣溪沙·黄沙岭》中写的“寸步人间百尺楼”,“突兀趁人山石狠”就表明黄沙岭很高很险,不可能是上饶市郊的黄沙塘一带。

我的认为是,辛弃疾的确走过黄沙乡的黄沙岭,也常走带湖边的黄沙塘。这首只标明黄沙道的西江月,很可能是写的带湖边的黄沙塘。而其他标明了黄沙岭的词,则是写的黄沙乡的黄沙岭。

二】

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人们都注意到,大凡人们常去游览活动的古道,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古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都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交流;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徽杭古道,古代徽州通达杭州的.主要经商通道;夏特古道,新疆伊犁到阿克苏的、聚考古和探险为一体的徒步探险线路。各地方的古道,如仙霞古道,因黄巢而出名;岭南古道,因赣粤通商而出名……。黄沙岭古道的名气就得益于辛弃疾了。

辛弃疾,南宋人,曾自行结集了多人加入农民军抗金。失败后上奏本力主抗金,朝廷未予采纳。接着做了几年高级的地方官吏。42岁被免了职闲居上饶20多年,这期间留下了400多首诗词作品。应该说辛弃疾的钟情山水,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得志。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在上饶闲居时,他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能信手拈来,著文成诗。而这些诗词也往往是感山水的景致,抒内心的志向。因此,上饶的一些山水寺庙除了具有自然风光外,也被注进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内涵。

黄沙岭古道是辛弃疾在上饶居住时多次涉足的地方,对黄沙岭古道,他有时心情很好,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有时又会心情烦躁,如“天风吹树几时休”,“突兀趁人山石狠”。黄沙岭古道经他这样一描写,就让没去过的人对黄沙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自然地生出想行走一下黄沙岭古道的欲望,这也成就了黄沙岭古道的被人注目了。

三】

不少人游览过古道。游览后在人们的感觉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当然因个人的爱好,志向,兴趣的不同,各种感受都有它的合理性。

古道,在百科名片中是这样注释的:《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知古道乃是时空、途径、历史、路线的一个综合概念。

有人去过古道之后说,这哪是古道,路面是现在修的,沿途的亭子、小桥也是现代做的。当然从古董这个角度来讲,这种看法也有道理。但是古道古道,道才是主要内涵。例如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现在另辟的新路就不能称之为茶马古道。而如果仍然完全按原来的线路修建的通道,我认为仍可叫茶马古道。也就是说,古道就是自古以来都是走这条线路,只不过是路的状况改变了而已。

我看了这段时间驴友们走黄沙岭古道的照片,知道黄沙岭在修公路。我没亲临,不知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还是另外新辟线路。如果是另辟新径,那么走这新辟的路,虽然好走些,却没有古道的意义,也不能称之为走古道了。但是原古道仍可走。如果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那么这条线路应该还是古道线路。

由此我觉得古道的定位应该是古人行走的线路。据此我们可知,线路是判断是否是古道的主要内涵。其次,古道的内涵不仅仅是风景美丽。有人走了古道后认为没意思,既没风景,又累得要命。从这里我们同样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古道不仅是观赏风景,还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活动体验。

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综合经济的发展也很快。这当中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上饶而言,三清山,圭峰,上饶集中营旧址,方志敏故乡,最美乡村婺源,万年神龙宫等等,都已成为上饶旅游的知名品牌。据我所知,三清山借助于神女巨蟒,圭峰借助于弋阳宝地,上饶集中营、方志敏故乡借助于政治影响力,最美乡村婺源借助于政治人物的发掘,万年神龙宫则是借助于历史的开拓等等而得以名声在外。而我从最近黄沙岭古道的情况得到一个感触,那就是一个旅游活动景点要名声在外,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

我骑行过黄沙岭古道,写下了《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49)》两篇游记,引得不少驴友纷纷前往黄沙岭活动。这种游记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句话,借助了名人辛弃疾的影响力。

各地尚待发掘的旅游活动胜地还很多,我只在想,除了黄沙岭古道外,还有其他古道吗?有啊。从上饶看,辛弃疾从浙江入江西,走灵鹫寺,博山寺,又从上饶经鹅湖到紫溪;古代安徽经婺源到景德镇的瓷器通道,浙江沿海运盐进上饶各地的通道等等,不管时空如何变化,应该说线路仍在,景点仍有。

由黄沙岭效应我产生了以上粗浅的看法,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户外活动的水平能得到提高,也希望我们的旅游业能得到扩展。

篇11: 梅岭古道踏歌行散文

梅岭古道踏歌行散文

婺源县赋春镇,梅岭古道。公元7月12日,上午10时。

千年的时光,你只默默守候。匆匆的过客,我正追梦而来。

对古驿道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向往,源于彭荆风老先生的一本书名《驿路梨花》,每次看见“驿道”两字,眼前就会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转过弯道,猛然发现一片梨花似雪的盛景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惊喜。“驿路梨花”,从此成了年少的我留在心中的又一个梦。

梅岭古驿道,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100余年,全长7公里,途经石亭、积庆亭、悦来亭、及第亭、福仕亭、桂香亭等六个古亭,其中,从积庆亭到悦来亭有石板岭1条,共有888步台阶,每步长230公分,宽33公分,高7公分。历史上是鄱阳、乐平、景德镇至安徽屯溪的一条通商要道,简称徽饶古驿道。

石亭,既标明了建亭的材料是石头,又有人生起点要坚定实诚之意。仰望“石亭”,我也叩问自己:盛夏的骄阳下,徒步7公里古驿道,即将开始的圆梦之旅,你,准备好了吗?

追梦的脚步,义无反顾。

身边的稻田禾苗碧绿,山上的竹林翠色青青。撑着油纸伞,踏上石板路,回望远处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一个个恍若画中仙人,随古驿道宛然地飘逸游走于田园山水之间。

穿过田畈,进入山野。路边的丛林不时带给旅人一片清凉。积庆亭里小坐片刻,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山林清幽,知了高歌,鸟雀鸣唱,溪涧淙淙,树叶沙沙,共同演奏出大自然的生命赞歌,也是红尘中人一次灵魂的洗礼。

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溪涧,灰褐色的石头上,长满了苔藓,遍布着藤蔓,桥与路平,看上去并不起眼,赶路的行人,匆匆几步就跨过了它。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也是888级石阶的起点。相传梅岭古道的建成与朱元璋颇有渊源。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于鄱阳湖,兵败路过梅岭,三日未进食饥饿难耐,当地一个名叫吴桂芳的寡妇为他做了一晚灰汁果(婺源特色小吃),竟觉味道奇美,回赠木钵以示感谢。朱元璋登帝后,吴桂芳及其儿子获得丰厚赏赐,为方便行人往来,母子二人捐资重修了驿道。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善举,在岭下建了这座小桥,取名“桂芳桥”。桥,是岸与岸的连接,是路与路的沟通。一次善举,一条驿道,一座小桥,在这里,桥也是爱与爱的传递。

石板岭的石阶平整宽敞,两边是半尺宽用石片斜垫抄出的路沿,巧妙避开山水对路基的冲刷。整条石板岭头顶都有树荫覆盖,888步台阶,我们走走停停,汗流浃背驻足歇息之时,总会有清风掠过,好不畅快。

驿道上只有我们这一队人马。走完石板岭,来到位于山顶上的悦来亭,白色的墙壁上有四幅当地艺人画的壁画,虽然画中的山水风光、家乡田园线条粗犷,内容浅显,却让人感受到“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厚重人文之风。1000多年,梅岭古道留下了学子进京赶考的足迹,文人墨客诗意的吟唱,见证了徽商茶盐木材等物资贸易往来的繁忙和喧嚣,无数的行人为着不同的目标,行进在这条共同的驿道上,史册留名的南宋丞相马廷鸾、清朝科学家齐颜槐,就是沿此路进京,走向了人生辉煌。而此刻,我再怎么前瞻后顾,放眼远眺,也见不到当年匆忙赶路往来不绝的长袍马褂、书生商人。不知他们求的可曾求得?他们追的可曾追到?苍茫天地间没有答案。抖落岁月的风尘,只有驿道依然,青山依旧。

下山路上,我终于和梦想中的惊喜相遇。这份惊喜当然不是梨花,现在不是梨花盛开的'季节。但我们遇见了小灯笼般挂满枝蔓的猕猴桃,还有山路边野生的水蜜桃。黄褐色的野生猕猴桃圆溜溜的,比乒乓球小了一大半,还没成熟,生涩得很。水蜜桃却结实丰满得像羞红着脸的初嫁新娘,顺手采摘几个,到路边的泉水里洗洗,品尝一口,竟是味道纯正的香甜。遥想当年早春时节,昔日桃花灿然枝头,那种相遇,也是寂寞旅程的一份温暖吧!

及第亭是第四座亭,当年南宋丞相马廷鸾亲手种在亭边的枫树,历经岁月风霜,依然枝繁叶茂,两人合围的主干挺拔粗壮。只可惜此处没有看见亭子,只有几根旧木料横倒在路边,据说当地政府正在筹资准备重修。巧的是,上次线路踩点,有一位美女自告奋勇地认养了这棵古枫。闻听此言,大家哈哈大笑,主动认养风水宝树,这美女,也太有眼光了吧!

狭长的山垅间,我们继续穿行,幽静的山林间,我们开始放歌,脱口而出的第一句却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枫树林下拍照,芭蕉林前合影,更有手举芭蕉叶的“铁扇公主”,在镜头前巧笑嫣然。过了福仕亭,前面的路渐渐出山。路边水塘有睡莲几片,白莲几朵,引得美女们惊叹留连。转过山脚,又见一派田园风光。石板铺成的驿道,在碧绿的禾苗中间蜿蜒。夏日的午时,骄阳似火,广袤的田野,只有我们匆匆而行,前面那座朴实无华遮阳避雨的桂香亭,就是我们此刻狂奔的去处。

驿道延伸的远方,是梅源,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也是这次追梦之旅的终点。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古老的驿道,把散落在赋春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村庄,演绎成记忆中相同的永恒经典。

篇12: 古道幽悠散文欣赏

古道幽悠散文欣赏

莺飞草长的季节,天空微微透出点光亮,蜿蜒曲长的古道,瑟瑟凉风吹着蔓草摇曳。

一曲悲怆的羌笛,一匹白马,一个面带风尘的少年。轻轻闭着眼,凄厉的曲音从他的笛中传出。他骑着马,马驼着他,月亮还没有落下,太阳已刚刚升起,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个人,和他的曲风一样,孤寂。

一串轻响的铃铛声,从古道的尽头传来。一个娇小的身影,一匹枣红的小马,一袭粉素的裙衫,一叶青纱遮住了那娇艳的容颜,只留下那一双弯弯的乌眸。她的眸里有些晕红,她在哭泣。

两匹马缓缓的走着,在一株刚从苞朵绽放开的杜鹃旁交汇到了一起。相遇,或许只是一瞬,也许就是一生。他的笛声停顿了,就在他看到她眼眸的那一刻。那晶莹的泪珠挂在那明亮的眸子里,像一潭弯弯的湖水,宁静、清澈,那里仿佛有另一个世界,一个干净、纯真的世界。于是他的心在那一刻冻结住了,忘记了吹奏手中的羌笛,忘记了自己身在的江湖。

她不经意的`抬起头,看到了他睁得大大的,一眨不眨的眼睛,炯炯眼神里充满了柔情,那是一种可以将心熔化的炙热,他深邃而悠长,塞满了故事和望不到头的沧桑。她本来很好奇,但脸上却是一股羞涩,不禁又低下了头,因为在他的眼里她看见了自己。

马匹随着凉风渐渐走开,眼神的交错也渐渐行远,就这样擦身而过……他心里有些慌乱,他怕会迷失了自己,咬住嘴唇不敢回头,但是又怎忍得住呢。轻轻地回过头去,她也在同一时间回过头来,在她回首那一瞬间,凉风吹起了脸上的青纱,这可能只是一秒,但是却已烙进他的心底。

那清水芙蓉的脸颊,一对浅浅的犁窝,粉红的朱唇,嘴角向下泯着,她在忧在愁,那是一种怎样的幽怨。脸颊上挂着已经风干了的泪痕,那楚楚的模样,使他心疼欲碎。是什么让她如此悲伤,是谁舍得让她这般苦楚,他想给去关怀,这不是怜悯,而是触动了他心底的柔情。因紧张而干裂的嘴唇一翕一合,他想要说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四目相视了一眼,便各自转过了头,古道上的凉风依旧刮着,却没有发出半点声响,只有两颗心在跳动着,越来越远。她微微一闭眼,一颗泪珠冲破了眼眶,随着轻风飞舞起来,悠悠地落到了他的脸上。他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脸上凉凉的,带着那怡人的芬芳,想伸手去触摸,但却又舍不得,他怕一碰就消失了,他知道这是她送给他的礼物。

月亮早已淡去,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地上。两匹马,两个人在这朝阳初晖中渐行渐远,渐渐的都消失在这茫茫的古道上。美丽的邂逅或许只是一瞬间,但留于心底的韵味可能会是此生难于忘怀的回忆。擦身而过的美丽,有惊鸿一瞥的挚情,也有湾如清水的柔意,那是残缺,是不圆满的片段,但这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对于那少年来说,得此一眼,此生足矣。因为他知道,他们不过都的这条古道上你来我往的过客,来去匆匆,他有他的啸傲西风,她有她的惬意柔情。古道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相遇与别离,谁又何必去耿耿于心,看过了,就足够了。拥有固然可喜,但错过了也是美丽,相忘于江湖比起执子之念在人心中难道不是更有余味回甜么?

天涯芳草凄凄,古道两旁的花开了又谢,这些邂逅,这些错过,这些回眸一瞥,都是这一页书卷里面最唯美的画面。

篇13: 夜宿灵关古道散文

夜宿灵关古道散文

走进曾是灵关古道――四川越西县尼基站,也是夜初静。街道上,人影渺茫。偶尔可见行驶中车灯,映照出游丝般细雨,陪伴在车头前方。一辆车喘息着粗气,疲累地缓缓行驶着。车在公路拐弯处,间或传来一阵阵声嘶力竭喇叭声。路灯,虽经细雨洗涤,可依然显露出朦胧、昏昏欲睡暗淡光色,茫然看着身边过往人,听着道上蠕动车笛声响。

临街楼上,灯火辉煌。她轻轻站起身,拉开粉帘,打开轩窗眺望。远山,隐约露出一丝轮廓,天上雨丝,梦幻漂浮夜空。近处,阑珊灯火,悠悠歌声情扬。《荷塘月色》凤凰唱响这夜间孤独,那月羞涩地藏。鱼儿,还在荷塘?鱼儿,追逐在忙?鱼儿,能见荷花飘香?思绪,随着这歌声在雨中,在夜里,在心头苍凉倘佯。萦绕着心,更苍凉。

淅沥雨声,滴落雨棚上,发出令人烦恼声响。零零星星像游鱼似缓缓而过路人,映入眼帘,却是在雨中拖着疲惫身躯,趔趔趄趄蹒跚在这大街上。是满目凄凉?是坚持着那份生存倔强?哦,她脑海显现出伏尔加河上纤夫们,红衣少年茫然悲伤,粗壮汉子漠然眼光,诅咒着人生路艰辛、漫长。纤夫们,为了一片面包奔忙。她眼中,感受到神伤。莱茵河畔,贝多芬《月光曲》为盲女弹响。月隐藏。骤然,波澜壮阔大海,咆哮声卷起惊涛骇浪;月东升、银泻,无边无垠大海,回还了宁静无浪本样。随着月光,牵动盲女对美好生活向望,满脸写下幸福畅想。

琴声,还会弹响?歌声,还会绝唱?阳春白雪,怀揣更大奢望;下里巴人,依然泥腿彷徨。是人,都去追寻梦想;是人,不是同一梦想;是人,一定愿意拥抱温暖阳光。你在追求,她在追求,我也在追求。追求心灵春雨洗涤,追求黑夜月光明亮,追求明晨东方升起朝阳。

她,心醉了。金樽红酒残半盏,剩下了:红颜盼月圆,胭脂送芬芳。哀婉歌声再起,《放弃你,不是我的错》。不是我错,那是谁错?她,醉了?她,心碎了?夜雨情断柔肠。泪和雨,一块莫名流淌。朦胧夜,那尼基站冬灌梯田层层熟睡。晨阳下,苏醒梯田水面洒满珍珠粒粒。坚冰已消融,春花迎燕返。古今尼基站,让我浮想联翩。昔日驿站,残留曾经马蹄赫,犹闻耳中铃成串。仙鹤,古往今来还在这儿盘旋,带给人们福禄长寿人间;商旅曾在这儿驻足,北下丝绸,南上皮毛药材;路友曾在这儿交谈,酒香,夜酌豪气猜拳;热情,豪放烘托不夜天。月夜,星光灿烂,更使心花璀璨。秋阳,让人脸上写满一路艰辛,额上滴落汗珠,似钻石溶化地面,水渍晶莹成环。

歌停歇,夜微寒。雨未住,心还颤。南方丝绸路,我轻轻地、浅浅地、羞涩地窥见你一斑。零关古道,我来了,路与心紧密相连;我去了,岁与月漫长悠远。来去一路,回味苦涩甘甜。心中,刻画出生活画面点点;雨中,谁记得一路洒下快乐与心酸?路上,历史与现实,如歌如诉,总是在这夜交替缠绵。远,似近;近,似远……

篇14:独行黄沙岭古道散文

独行黄沙岭古道散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词清新、刚毅、干脆、利落。我很喜欢。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上饶写的,写的是夜行黄沙岭,虽然写的是夜行,但后人读来却没有一点辛劳凄苦的感觉。似乎辛老祖宗把一切内心的感怀都融进了对大自然的陶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沙岭是一座山岭,古时从上饶到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石塘一带常要翻越此山岭。从上饶到黄沙、上泸,也经过这里。

读过这首词我就想走走黄沙岭,体验一下辛老祖宗笔下黄沙岭的风光。七十年代我曾为寻找一个黄沙乡的同学而走过这座山岭,可惜那个年代是不可能有这种欣赏心情的。现在空闲了,我打算从上饶走尊桥去翻越黄沙岭,

辛卯兔年的三月初六,我决定成行了。上午九点五十分,天虽然阴着,既然决心已定,我也就不管天气如何了。我骑着一辆旅行自行车出发,经茅家岭、尊桥、后坪、骆村、于十一点半到了黄沙岭北面山脚下的石上村。乡村公路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便是翻山的古道了。

一  石上村

在我的印象中,石上村在七十年代时是很繁华的。那时人们乘车出行的少,徒步出行的多。即使出远门也有不少人无钱坐车而只好艰辛地徒步而行,所以黄沙岭岭南和岭北的人往来几乎都是翻山越岭的。处于岭脚下的石上村便是行人打尖歇脚的地方,也就显得特别热闹。

如今的石上村已风光不再了,寂静清冷,除了路边一两家小卖铺外几乎看不到行人。因为造了新房子,原来的旧房子和繁华的村街都成了残破的古迹了,而田地也荒多种少,显得有点凄凉。和小卖铺的人一聊,说是现在打工更能挣钱,年轻人谁还愿意种田啊。

我快要走出村庄时,竟然惊动了一些村民,他们惊呼:有一个人,有一个去黄沙岭的人。虽然现在不是稻花香的季节,但仍然可以看出,农民们并不怎么关注是否丰年的问题了。呜呼,风霜依旧,沧海桑田。

二 从岭北登黄沙岭

走出石上村便开始了艰难的'黄沙岭山道行了。我看了一下时间,十一点五十分。

黄沙岭路程不算长,上山五里,下山五里,但坡度比较陡。所以翻越黄沙岭还是累的。特别是以往的民众,一般都是负重而行,听老一辈的人说,一提到要走黄沙岭人们都有点害怕。挑担从山脚到山顶,短短的五里路,途中要歇息十几次。

刚走上黄沙岭的一段路还不能称之为山道。因为这段路的周围都是田地,农民们为了便于下田操持农事,对这段路会经常整修,因此只能算是田间小道。 走在这段路上,我的心情较好,眼前豁然开朗。看着这还未春耕的田地,我竟有了“听取蛙声一片”的感觉。

是的,还没到蛙声一片的季节。清清的田水中小蝌蚪已长大而不见了,小青蛙却又还没出来。即使蛙声季节,大白天的蛙声也没那么欢,但此时的鸟声却是太美了。这个季节有两种鸟叫得最陶醉人,一是咕咕鸟,二是水刮刮鸟。

咕咕鸟,学名叫鹧鸪。在江南水乡,一开春漫山遍野一片“咕咕咕——咕”的清脆鸟叫,这便是咕咕鸟的叫唤声。咕咕鸟的叫声听起来有一种深远、柔情、甚至一种少女乞求爱情的凄凉感觉,让人欲听不忍,欲罢不能。

水刮刮鸟也是开春以后叫的。叫起来是“水刮刮,水刮刮……”连续好多遍不停,煞是热闹。上饶人根据这种叫声便把这鸟称之为水刮刮鸟。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种鸟的学名叫什么。水刮刮鸟的叫声响亮、欢快、有一种陶醉于得到了宝贵爱情的感觉,让人既感到嫉妒,却又喜欢欣赏它的欢乐。

这两种鸟的叫声混杂在一起,有时此起彼伏,交替唱和,有时又同时相融,混声交合,简直就是一组报春的交响乐。听起来让人梦醒,又让人欲睡,陶醉其间。

就在这一片美妙的鸟鸣声中我推着自行车走上了山道。随着登高,周围的田地都到我的脚下去了,山上没有大树,茂盛的灌木丛覆盖着山体,一片郁郁葱葱。杜鹃花也稀稀落落地开在了绿色的灌木丛中。有人喜欢一片红,而我却更喜欢这万绿丛中的点点红。红绿相衬、相偎、相映,给人以祥和、融洽、温馨,不似那清一色的单调、枯燥、乏味。

这里的山道基本上是原始的古道,路面铺就的鹅卵石经人们的常年踩踏和山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了。而一些横跨小山沟上的桥则是石块水泥搭建的,很明显这是现代人所为。 一路上虽然春意盎然,心情愉悦,可是体力却渐渐地不支了。一百多斤的人还要伺候一辆笨重的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行走确实让人感到费力。

劳累让我想歇息一会儿,正好转过山包一个凉亭忽现在我眼前。我好高兴,顿时想起了辛老祖宗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啊,这个“忽”字啊,真是神来之笔。只有在这弯弯的山道上,你才会体味到这个“忽”字的精彩啊。

在凉亭中歇息了一会儿,我又继续推着自行车攀登。抬头看看,离山口不远了。我又望着这讨厌的自行车,心里想,翻过山顶下山了你总不可能再折磨我了吧。正想着,迎面从山口上下来一男一女两个看样子约五十多岁的人。他俩一看到我大为惊讶,当得知我是户外活动的他们就更惊讶了。“干嘛这么作践自己呀?”说着摇摇头顾自己下山去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同样惊讶得茫然无措。本来就体力不支,兴致大减,又被他们一说,更如凉水浇顶,浑身乏力了。无奈何,还是一步一挪地登上了山口。

登上山口一看时间,十二点五十分,刚好花了一个小时时间。

山口是一块几百平方米的平地,山路右边一个大凉亭,里面供奉着神像;往前过去有几栋房子,好像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左边有一栋房子,里面也供奉着神像。而靠路左边则有一硕大的焚香炉,奇怪的是炉外写着“洗国耻”三个大字。因为山口处没有其他人,所以不清楚这种设置是怎么回事。

站在山口,四周一片寂静,没有鸟鸣,灌木丛也稀落了。我忽然想起辛老祖宗的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怎能惊动树枝上的鹊儿呢?半夜蝉会鸣吗?据说在两种情况下蝉会鸣,一是白天,二是气温高。既是清风就不大可能热,又是半夜,我真不懂,是我糊涂,还是辛老祖宗糊涂。

休息了一会儿,体力恢复了,精神也有了。想着刚才被那俩下山人嘲笑一事,现在也释然了。嘲笑,善意的嘲笑啊。我对着他俩下山的方向大喊:谢谢你们的善意!接着是一连串的回音:善意,善意,善意……

太惬意了,带着这份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满足,我开始从岭南下山而去。

三  从岭南下黄沙岭

下山时看了一下时间,十三点。

上山确实太累了,现在下山总会好些吧。心里想着,人也就感到轻松了。放眼一望岭南的山,山沟里都是干枯的茅草。山体几乎都是裸露的黄色的土石,而风化了的就与黄沙差不多。我想,这大概就是黄沙岭名称的来历吧。

这天也是,却又洒起雨点了。还好雨点不大,老天也体谅我,知道我是来体验辛老祖宗词中的意境的,也就给了两三点雨。于是我又想起辛老祖宗的词,“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真是的,真是的,既有明月,又有七八个星,何又来两三点雨呢?这辛老祖宗真是糊涂了吧。我却又猛然想起了不是有太阳雨吗,诗中也有“东边日头西边雨”的诗句,辛老祖宗夜行黄沙道的时候,莫非是半天星月半天雨吗。唉,不想了,困难又来了。

原以为下山轻松,却不知更麻烦。推车上山只需用力,下山你却拉不住它。你要刹车,他就不走,你不刹车,它拼命往下冲,人跑不过它。刹车太急,它一个猛停,能让你猛向前而摔一个跟斗。真没想到伺候一辆自行车,下山比上山更难。于是我只好采取点刹的办法,慢慢地伺候它下山。

岭南的路比岭北的路更陡峭,路面损坏也更严重。一路下来,走走停停。由于没什么值得观赏,所以比较寂寞。于是我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山路弯弯不见人,

大山巍巍不见边。

我唱山歌解烦闷,

只愿有人在眼前。

山路弯弯不见人,

大山巍巍不见边。

我唱山歌心里乐,

只愿山美泉水甜。

唱着走着,走着唱着,不知不觉又见一凉亭。我在凉亭中停好自行车便走出凉亭,站在山坡上向下望。山下村庄历历在目,却没有了那袅袅吹烟,也听不到那“哞哞”的牛叫。时不时传来的几声汽车喇叭声告诉我,大山沟里也在朝现代化迈进。我又忍不住向着大山高喊:留住大自然!同样一连串的回音出来了:大自然,大自然,大自然……

太爽心了,带着对大自然的崇敬,我离开凉亭下到岭南山脚下的大屋村,再骑行到了辛老祖宗词中写的茅店。我终于完成了翻越黄沙岭的行程,一看时间,十三点五十八分。

古道西风散文

那年,秋风萧瑟散文随笔

秋思曼妙随笔

随笔 云

落幕终别离散文随笔

写文章读后感怎么写

泪落古今相思无痕散文

阳光明媚只适合去玩散文随笔

丽江游记散文

梦游青虚山-散文

古道的随笔散文
《古道的随笔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道的随笔散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草色与柳色随笔2022-07-12

手扇散文2022-05-06

初秋的早晨随笔2023-03-05

黄山观日游记随笔散文2023-09-19

监狱犯人写的文章范文2022-04-30

疯狂陕西游散文2022-05-08

读书随笔:做个小气的人2023-07-22

「赠:天涯」作文2023-05-16

孤心情随笔散文2023-04-10

关于雨的优美散文随笔:被雨困住的小城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