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成都的散文

时间:2024-01-18 07:51:2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忆成都的散文(推荐12篇)由网友“hanxiaoxuan”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忆成都的散文,希望您能喜欢!

忆成都的散文

篇1:忆成都散文

忆成都散文

寒冷的日子,想想热火朝天的夏天,似乎那些诅咒的日子也变得可爱起来。

那是在成都的成华区吧,也是公干在那里呆了几天,然后没事就在周边随便转转,随便看看,随便拍拍。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就像遇到的那些人,曾经还在一起,然后说散就散了。

还在耳边回响的`,是那仅和工人疗养院一墙之隔的路边菜市。震耳欲聋的吆喝声、喇叭声,人声鼎沸,好不热闹。那就叫东风渠,立着的牌子也有不准摆摊摊的字样,管理处大院也在那里,但这丝毫不影响商贩们做生意。

城市改造的线路已经扩到了这边,再等些年,这里恐怕又要面目全非了。战友对这块地方特熟悉,挨着他家也不远,几天都来来去去的接送到处看热闹。他住的那个沓沓也是高高在上,地下车库都是三层,外面小区还都停满了车。限行没起好大个作用,反倒使每家每户多增加了车。

对了,不得不说东风渠那水,看起来咋是浑黄的哈,应该是处理过的。还有一鱼塘,就不摆了,大鱼小鱼使劲在里面出泡泡,黑水白鱼,让你看到真还吃不下去,呵呵。可是城市大了,人多了,要吃要喝要生活,那有啥办法呢。

老谋子说:“成都,是一个让人呆下来就不想走的城市。”那些仿佛可以触摸的时光,静静地在身边流淌。

巷口,树叶零落,残垣断瓦。年华,匆匆而逝。最忆是成都,战友们都在那里,多年不见,情义依然。

篇2: 忆成都的散文

忆成都的散文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我是一个新疆人,在新疆看惯了风沙,烈阳下来到成都会稍有不适,我眼中的成都或许与其他人眼中的不一样,只是从我爱上这里为止,我就觉得他从骨子是与我的性格很像。

当夏天再一次来临的时候,我抱着一种平静的心情来写在成都的这些日子。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才会爱上一座城当这座城市足够美丽的时候,我觉得没有那个人我也要爱上这座城,成都的春天其实不会太冷,我带着的在北方秋天的衣服在这里足以过冬了,从北方来的时候,那里还是漫天的飞雪而来到成都后,这里已经是春天了,路旁的树一直都是绿的,我想这里的秋天之于冬天的最大的差别就是冬天有花开啊,不过到学校后砚湖的周围花儿已经开了,春风吹着,红的 黄的 白的,紫的,如果大家学过朱自清老先生的《春》就可以理解了,当万花齐放,却还有几片落叶的时候,这些意境就像:春满人不在,月照情已空’的境界因为春天我来时还不是特别的暖,可以看到有些冬季的落叶不肯下落,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树叶,才急忙的从树上跃下,追逐着春的脚步。

我们的图书馆巍峨的立在水上,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就像是一个知性的女子,在空中吹散了华发,在以飞翔的'心,和自信的魅力向前走去。

成都的春是稍寒的,因为没有北方的暖气,以至于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旦烈日当空,闲暇的成都人会搬来凳子,茶几,来闭着眼睛享受着难得的金色的太阳。邀上五六好友,打打麻将好不痛快。

这春天是美丽的,是惬意的,是令人充满期待的。

成都的夏日是闷的潮湿的,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难以忍耐的

就像是进入了蒸笼而蒸不熟的包子。

当然初夏还是不错的,每一个年头的夏天都不一样,20xx年的夏天较之去年要凉爽的,特别是夜里下雨,我总是喜欢听见雨敲击着城市的声音,特别是这座很深很深的城市。

不知道会不会有沉睡了不久的魂,在哪个角落扑向霓虹的梦里。当然夜晚的夏天不只有雨,校园里的长凳上,会三三两两的坐满了人,我住的地方叫芙蓉九公寓,到了深夜到处是其他学院和本学院的妹子,当然也有很多男同学在芙蓉园外“生离死别”“甜甜蜜蜜”此处一笔带过,因为写这篇文章时笔者还是单身。我还没有去过。

生活的久了会发现我们想的,我们做的都会是我们很久之前就计划好了,或者无意之间我们想到的

夏日的校园充斥着离别,与感伤,要离开大学的学长和学姐们忙着聚会,忙着拍照,忙着和心爱的人依依告别,或忧伤,或垂泪,当初我们在相遇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别离或长或短,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一世疯狂,离别似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在成都的日子里是不会记得日子里有过多少的春秋往事,当然会在离开后一一感伤,举酒独酌,或为花事不在,或为赏不遍美景。就这样在这里,守着一段青春,一段年华。

篇3:忆成都作文700字

忆成都作文700字

假期里,妈妈带我去了成都。成都又可称为水晶之都。静静回想一下那时的美景,当真是暇想万千,意犹未尽呀!

首先,我们来到开宫开物。第一眼,看到是就是威风凛凛的神怪雕像,那水晶打造的身体,在五彩的灯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比如那龙,龙头冲天啸,龙爪泛晶莹。比如那凤凰,羽翼红似火,凤口如神锋,好像随时都会冲天而起,化为浴火神凤翩然而至。

还有那仙佛壁画,逼真传神。那飞天仙子,每一笔,画出的.不是僵硬的线条,而是柔软的绸带,细腻的皮肤。那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双目炯炯有神,犹如真仙降世,活祖临凡。

下一站,峨眉山,来到这仙家净土,佛家圣地,当然少不了去远近闻名的乐山大佛一饱眼福了。这里,一座坐佛耸立于天地间,面带安祥,身高约80米,足有26层楼那么高。小小的一个脚趾,就能容下一桌人打麻将。他双腿盘坐,双眼微闭。眉间一点红痣更显得空灵和庄严。除了大以外,面目与一般佛像无太多差异,身上因岁月的缘故长了一些杂草。但神奇的是,在国家灾害众多的1962年里,这座从唐朝耸立到现在的佛像,居然闭上双眼。是的,他,似乎不愿意看到人们在天灾中苦苦逃生的景像。但是,在新的一年里,也就是1963年,这位悲天怜人的佛像却又睁开了眼睛。是自然的巧合?还是**的显灵?

来到峨眉山,自然有机会见识见识响当当,当当响的金顶索道(览车)。看看那排队的人,借用宋丹丹的一句话:啰鼓喧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呀!

在索道览车上,一览峨眉山的风光,也别有一番情趣。在这儿往下看,四周的奇花异草,小桥流水尽收眼中;这还不是最美的,再往高处走,四周涌现了一些薄薄的云雾,笼罩着下方苍翠欲滴的树林;但再高些,四周云雾流转,树木时隐时现,如龙门仙境,如梦如幻,绝美无比。后来,四周完全看不到树了,一眼望去,只有白茫茫的雾在翻腾,云在涌动。我好像身在异度空间,又仿佛与世隔绝了一样。

忆成都,忆圣地,回味无穷。

篇4: 忆散文

忆散文

行走多年,一方水土总是让人牵魂,那是儿时梦启航的地方。

老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隐映在一片青纱帐里,一条小河弯蜒从我家门前淌过,河水清洌,水草肥美,游鱼若隐若现。夏季有一种我们当地叫做水拖车的小生物浮在水面上,总是倒着行走,自由自在,犹若在它们的水上溜冰场翩翩起舞。

这条小河伴随着我无忧无虑的岁月。河里欢畅的鱼儿是最大的诱惑,穿肚兜的时候就拿着姥奶给特意准备的篮子,在河里欢蹦乱跳的捉鱼。水很浅,因为挡有土堰,无数小鲫鱼举着头张着嘴,浮在水面上,只要看准了,用力去舀下去,多少都会有收获,最多的是鲫鱼,还有白鲢鱼、小虾 ,泥鳅、河蚌之类是看不在眼里的`,最后自己弄一身泥水,和泥鳅倒是差不多了。上学以后每逢放学或者农闲的时候,自己总要抽空去视察视察鱼情,哪儿水草里藏的鱼多,哪儿水浅,有时忘记回家吃饭,等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的时候,只有挨揍的份了,但是这个痴情依然不改。

那时是跟着姥奶长大的,很小就跟着姥奶一起睡。姥奶出身大户,秉性素雅谦和,从不计较什么,脸上总带温雅的微笑,看我的眼神也是那么的慈祥。因为家里人多,晚上捂脚的时候总是会从被窝里递过来一些糖果或点心,那些都是姥奶为我的私藏。记得有一次姥奶身体不好,父亲去买了那种中药的糖丸,味道很甜,老奶还专门为我留了一颗,晚上偷偷的递到我手里。农忙的时候她总是闲不住,拄着拐棍挪动小脚来帮忙,等你忙好了她的饭也做好了,母亲因为这个也时常怀念她老人家。可惜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姥奶走了,留下我。本来想长大了报答她老人家的,却没有给我机会,有时候梦到她,醒来总是会落泪,老人家只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我若飘荡的风筝,总是被您牵引着。无论走多远,岁月境迁,寸草之心时常萦绕于胸。家乡的泥土,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让人神往,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那一方水土有少时的梦想,有欢笑有汗水,有养育我们的亲人。

篇5:成都感怀经典散文

成都感怀经典散文

一别成都二十多年了,我的青春年华是在军营渡过的。在这生涯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其中在成都就有六丶七年光景,现在回想起来沥沥在目。成都是我的青春,成都是我的留恋,成都是我的向往,成都是我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我的认识中,处在中国西南的这片神奇土地,像用墨汁在柔软宣纸上渗染出来的一幅水墨画,浓色淡彩间隐含着一种不同于北方雄浑和江南秀美的风韵。从三国时期诸葛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到唐朝李白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到在岷江一侧山壁上开凿出乐山大佛的鬼斧神工;从峨眉山寺庙香火、钟鼓悠扬、金顶佛光、猿猴啼鸣,到青城山的道观青烟、曲径幽深、神仙祖师、林海松涛;从川西高原的蓝天白云、雪山峡谷,到四川东部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这秀山丽水孕育的文化和风情,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样看似直白中透着诡异,幽默夸张中隐藏着真实。

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首都,一座千年古城。从古至今,名人荟萃,文化源远流长。市内现存的古文化遗址很多,让人耳熟能详的有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等。

武侯祠是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胜迹。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墓相毗连。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为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因其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均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对中国历史我虽然了解不多,但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还是看过的。在刘备军事集团创建蜀国这段史诗般的故事和人物中,有三个人物最为重要。第一个是权利最大、职位最高的蜀主刘备;第二个是谋略和智慧超人的诸葛亮;第三个是忠肝义胆、勇冠三军的关羽。然而,经历了一千多年之后,这三个人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却发生了完全的改变。关羽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神,大概世界上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会有关老爷的神像被供奉和祈求他神灵的护佑。诸葛亮则变成了半人半神、智慧的化身,成为了人们推崇才华和谈论智慧的代名词。刘备虽贵为蜀汉皇帝、真龙天子,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人。我们常常感叹自然界沧海变桑田的巨大变化,而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走到武侯祠门前入口处,你一定会感到诧异,因为牌匾上的字明明写的是汉昭烈庙,此处应是刘备死后的庙堂,如果没有导游的解答,你会自问是否走错了地方。诸葛亮生前是蜀主刘备的军师、宰相和臣子,君臣之礼莫大于序,臣功再大莫盖过君。然而,这对君臣死后共同居住的这片庄园却渐渐被人叫成了武侯祠,这恐怕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想到的。假如刘备还活着,这位以仁义道德凝聚人心、治理天下著称的蜀君,也一定会迁怒于天下。

成都“雅”在杜甫草堂、“雅”在武侯祠、“雅”在望江公园。但凡到过成都的人,无不为它悠久的文化氛围所叹服。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的`故居,方圆24公顷,坐落在成都市西郊。安史之乱后,杜甫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营建了杜甫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的一生多坎坷曲折,生活上颠沛流离,政治上不得其志。从甘肃流落到成都后,据说是靠朋友帮助盖起了那处竹屋茅棚,占地只有一亩半分地。杜甫一生写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对当时的昏暗的社会现状和劳动人民疾苦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揭露,其诗歌的文学、艺术和社会价值,至今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其中,在成都以自己居住的破茅屋为题写的《秋风为茅屋所破歌》最为有名。在这篇作品里他写出了大地秋风的冷酷无情,写出了屋顶茅草被秋风飞扬零乱的场景,写出了自己当时生活的穷困和窘境,写出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并大声为天下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的人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他这一声呼喊,喊出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责任,喊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高贵品格,从而至今受到了人们的敬仰。然而,他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自己住过四年的小小草堂,如今被扩建成了占地三百多亩的秀美园林,而且有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追忆和崇拜他的精神。

成都也是一座美女之城。这里自古到今盛产美女文人,盛产特别能欣赏美女的诗人。成都之水养育了茶文化、酒文化和美女文化。美女又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来此呤哦,才有了这么多千古留芳的诗篇。历史上有花蕊夫人、薛涛、卓文君,这几位美女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有其美,但她们又有一些共同点:她们都是诗人,她们都美艳绝伦,她们都对成都这座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丰碑和名片。近年享誉全国的由王扶林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主要演员宝钗(张莉饰),王熙凤(邓婕饰)(以及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还有超女张靓颖,李宇春,都出自成都!!成都及其周边的女子娇俏靓丽,眼大肤白,话语轻柔文静,内涵风雅,穿着时尚,婀娜袅倩。俗话有:少不入川!这也是成都市貌的一大独特美景!

在成都,小吃已是名扬四海。成都川菜选料严、刀工精、调料鲜、烹制巧、造型美。讲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广、味道变化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誉;有麻辣味、红油味、椒麻味、鱼香味、豆瓣味、酱辣味、怪味等。烹调方法多样,而且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要求。除此之外,还有赖汤元,夫妻肺片,龙抄手,担担面等好多名小吃,再加上永远吃不厌的成都火锅,你可以在这里大饱口福!成都的辣椒,看着很红,但并不很辣,一般人是完全可以消受的!到了成都,一定要到琴台路去吃!那里洁静典雅,古色建筑,川味飘香,已是成都有名的享受川味的名街。吃在成都,可谓是名不虚传!

在成都,要吃小吃,不必去富丽堂皇的星级酒楼,只管找那些古朴小巷钻去,随便进一小店,都有几十种任你挑捡。好酒的可以要一壶成都全兴小曲,酒性醇绵,初入口稍嫌麻辣,一下喉便觉舒坦。酒后如要面食,可点一碗龙抄手,皮薄如纸,馅嫩似泥,堪称佳品。成都小吃名称最怪异的莫过于“三大炮”,出于好奇心,在热闹繁华的春熙路,我们专门点了这道小吃。小师傅从掌盘内扯下三坨糍粑打在案板上,“叭叭叭”三声响亮,果真如连响“三大炮”,然后见准确地滚落到案板前装有豆面的大簸箕内,吸引人们围观和品尝。

在成都访古,建议你去那些或宽或窄的老巷子,而不是杜甫草堂或者武候祠。一个人走在巷子的青石板上,看两边平仄低矮的房子,会不自觉地触摸古建筑中特有的滴水檐,象哲人似的和先辈对话。屋顶上小巧的雕刻着花纹的黑色小瓦当,大多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青苔,深绿而暗黄,似在向你诉说它太久的忧郁和寂寞,也在向你展示着这座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韵。倘若走累了,会有各色茶楼横在眼前等你歇脚。轻轻移步进去,在不自觉中你已经走到了巴蜀悠远的茶韵里。我喜欢成都的“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组成,为成都茶馆所独创。茶水须趁热而饮,以茶船托起茶碗,擎而斜扣或半扣茶碗,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不仅免使茶叶入口,又十分优雅惬意。最能体现老成都古朴韵味的茶馆,要属“顺兴老茶馆”了,那古旧的铜环,老式的风谷机,一推就“咿咿呀呀”响的鸡公车,处处流露着明清时期川西坝子上的民俗风情。在这里,茶艺师特色独具的茶艺表演与品茗者的自在闲悠相映成趣,茶者闲闲,品者闲闲,时光似乎一下子全落进了茶了,眼光停留处,尽是茶的氤蕴和茶的清香。

成都是美丽的,也是多情的。早在二十几年前,同年应征入伍的几位成都战友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淳朴、厚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铸成了我们之间浓厚的友谊。在过去半世人生中,我着意去想成都的时光或者说并不多,而成都却实实在在嵌在我心里。

篇6:成都旅行散文

一年所居成群,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刚刚到成都的时候成都给我的印象就是美。山水朦胧之间就是无数的中国画。这种宁

静缥缈的感觉说实话在北方无法切身感受体会。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记得天府之国以前是形容关中的,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后这个美誉也就被巴蜀之地占有了。

成都和其他现代城市一样,一样的风格一样的格局,这是信息社会和商业社会造就的结果。成都作为西南重地交通也是四通八达。貌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不与秦塞通人烟。已经在她面前不值一提。川蜀之地的名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地理多样性,虽以在信息时代减弱,但街头小巷的文化风味似乎在与当今社会的世俗抗衡。大大小小的火锅店和麻将馆在延续着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对于这一点她及他们的丝毫没变,也许这就是少不入川的由来。四川作为国家大都市这与四川人的勤劳质朴,对于文化的包容分离不开。这座城市安逸宁静但是很遗憾自己驻留时间太短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她的味道。但是她给我的视觉冲击、感觉冲击、心灵冲击还是久久无法消散。细细回想起来也是不觉自醉。

都江堰青城山的山水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绝配。武侯祠和惠陵见证了汉末的风卷残云。杜甫草堂验证了一代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装置豪言。蓉城的别名在延续五代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但以芙蓉美天下的美丽王国。文殊院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境界,以及和周围现代建筑的视觉冲击正是佛教的教义。青羊宫这座川西第一道观也在见证中国最大本土宗教的兴衰。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也在这古与今的碰撞中愈发璀璨绚丽。

四川是我的钟爱,成都是四川的结晶。几天的行程很短但在成都的旅行中仿佛走了几个世纪。走了好几个人生,黄粱一梦也不过如此。这么美的城市下次还会再去,下次不仅要看成都更要看四川。只希望下次能走慢点能抓住这个城市的脉搏和她一起跳动和她一起共舞。

篇7:成都旅行散文

一、初见

凌晨五点抵达成都,晨光还蛰伏在黑暗的肚腹内,灯光划破黑暗,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中。出了火车站,湿气朗润,春扑面。一同扑面的还有川话,大嗓,抑扬,刺激着未经训练的耳膜,从带有南方特征的身材与容貌发出,异乡里有某些故乡的味道。

原本打算打个的士,前往目的地。还未走向打车区,就有好多司机争先恐后地上来搭话、拖行李。生硬地避开急眼的热情,沿着狭小的通道,往前走。一个耐不住性子的司机,他的音声容貌,如同被白昼覆盖的黑夜一般,早已消失在我的脑际,急迫地上前,一把拉住同行姑娘的行李,其势如狼,吓得她连连后退,消了打的的想法。匆匆走向灯明之处,犹存余悸。

坐不成车,又整夜失眠的我,决定先吃点东西,再等地铁。走到马路对面一家连锁店铺,放下行李,照猫画虎地点了份豆花与包子,同行的姑娘则点了一份面。等饭之际,环顾四周,大抵都是旅客。店铺的桌椅累着一层黏黏的油渍,过道里也散着一些垃圾。心中隐隐起了一种被宰的担忧。一碗豆花坐实了我的担忧。上来的豆花,与其说是豆花,莫如说是一块稍经处理的大块豆腐而已,而所谓的处理,不过是在豆腐面上撒一些辣椒粉。拿着勺子拌几下,豆腐成花,入口的味道,实在比不上花香。囫囵吞了几口,结账。一路询问着,找到地铁入口。

二、直面

听人说,成都出美女。坐上地铁后,我就若无其事地认真观察起来,毫无斩获。也对,赶早车门的,大抵是爷娘之类,美女应该还在梦中补充其美。出了地铁,离目的地尚有一千多米的路程,继续沿路问询。

时间还早,马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车,也没有几个早行的人。店铺门户紧闭,树木枝叶峻茂。又长又湿的晨风,吹略往来,整个街巷就空荡荡地响起来。伴着环卫工人的挥帚声,阴影与落叶一同退去,城市渐渐醒来。

看着闪耀在晨光之下的榕树根须,以及复明在光线中的店铺格局,心中大有一种行于南方的确定感。同行的姑娘,却毫无所动,“我觉得没什么区别啊。”

“你看那些植物,还有那座浅蓝色天桥,这就是南方的标志啊。”

在她的不以为然中,抵达高门绿柳,入门后,见得残荷如诗,高树焕绿,飞鸟隐在林木深处,又不甘寂寞地用啼声摇曳阴影。大抵熟悉了路途后,便拖着疲倦的身躯,抵达酒店,混沌入眠。

三、等待与饮食

醒来后,约了无枝吃饭,事实是,他请我吃饭。阿书,青禾也来了。

本来他打算到我住的酒店接我,后来有事耽搁了,让我自己搭公交车去。在他公交车是用川话报站的戏言下,怀着一腔忐忑出门。好在,公车的荧光显示屏上,都写有站点。

满城春绿。下了车,无枝还没来。立在站牌后面的空地里,能看见对面楼群顶上的云光,云边暗淡,云中闪亮,几只旋来飞去的鸽子,划出天空的自由与广阔。

会合后,随着无枝绕过“道法自然”的青羊宫,继续朝前走。过红绿灯时,无枝跑了起来,跟在他身后,小跑。心里头有些慌,“这样会不会被撞呢?”“不怕,撞了要陪的。”同样的话,望江兄也说过。

“可是,疼的是自己呀。”

过了马路,走进一条巷子,河浅树绿,俨如福州。成都,总是带给我一种置身福州的错觉。尤其是在川大闲逛时,满地的杜鹃,满地的不知名却分外常见的白花,总是能轻易带将出藏在脑海深处的故乡的回忆。

等我们到时,阿书已经等在门口了,大宅门火锅的门口。她叫了一个号,前面还有很多人排队。门口放着许多凳子,凳子上坐满了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心里着急,暮色换了昼白,青禾也来了。青禾来了,继续等待。周围的人,神色安然。有的磕瓜子,有的玩手机,有的则围着一个捏泥的女艺人做着打发时间的精细观察。那女艺人也真是手巧,一捏,一削,就是动物的形,拿梳子一梳,花的叶的纹理分明。边上的'人也不买,她也不急。静默两安然。

终于等来叫号之时。“终于”二字,暴露了我作为外乡人的焦虑,无枝他们,并无我这般如释重负的感叹。他说,成都人,经得起等待,在美食面前。

美食是鸳鸯锅。清锅为我,辣锅他们吃。喝着阿书点的唯怡豆奶,无枝与青禾则是啤酒,说缘分,说过去,说各色的美食,说文字的梦想,说生活的质地,说未来的期许。寻常的,刺激的,青菜,肉片,统统下肚。在他们烟云尽兴时,我也试着拓宽肠胃的接受度。后来在与望江兄吃饭时,说起这个话题,他的意思是,人有时候就要适当拓宽自己的接受度,这样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道理是好的,口舌却辣得要烧起来。由此,对那道听来的开水白菜(并未吃到),尤其得印象深刻,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四、草堂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要去的地方,不仅是草堂。然而时间紧迫,我的首选只能是草堂。因为草堂给了杜甫少有的安顿,而杜甫安顿了诗。同行的另一个同学告诉我,“可是武侯是杜甫的偶像呀,你应该去看看偶像的偶像。”在他说之前,我都忘了杜甫和孔明还有这样一重关系,就像我当年受了长安的蛊惑而以唐宋为佳却漠视秦汉一样。

无枝说,草堂有一些名贵的草药。同学的师姐说,草堂就像一个公园,没有多大的看点。草药多不识,游人却如织。花木烂漫,映得地红人也红,水绿塔也绿。停停行行,到了杜甫起居的小屋,房间狭仄,桌榻干净,而灶台冷清。不知受尽人间艰辛的诗圣,会不会在环佩叮当之时,魂归月夜?庭前的桃花沉默,浅浅地斜向落满枯叶的屋顶,静好得再无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忧虑。

揣着这一角打动灵魂的静好,继续向前,看花,看诗,看显现在窗扉的绿,也看时光在流水中逝去的倒影。在波光闪烁间行走,告别便也就隽永如写在春日的小诗一般了。

篇8:柳忆散文

柳忆散文

久未写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友说我的文字总是在回忆过去,事实也确如友之所语:每每写点什么我总是从回忆开始。人总是徜徉在回忆中是有诸多的不好的,至少老了自己此刻的心态,也淡了自己对未来的渴望。我知道不好,然而这世上的好多事是不由自主的。此时的我,便是这样的状态去忆柳。

说忆柳,那便是说于每日的匆匆里难见柳色了,间或有柳色进入视野,也因着过去的熟视而有些无睹了。

最初的柳应该是在儿时的岁月里。

那会儿的柳大多不是如今所见的那种:半粗不细的腰身似减肥不是很成功的女人,看似显出些婀娜的不是很多的枝条,却似那刚刚长成的女孩模仿着成年女性中搔首弄姿的那种。那会儿的柳树,大多也不似现在柳树,生长在费了很多钱的穿越或依偎着城市的'河堤的旁边,生长在公园里面。她们一般生长在乡间略宽的路旁沟边,护着路,也护着沟,此刻能清晰忆起的是那田边路旁的柳,大多有着极粗的腰杆,说极粗,是相对于儿时的我的手臂而言的。可能因为生长过程中的某些个原因,比方说风雨雷电,有的干成一种扭曲状向上生长,显示出一种求生的欲望,让人心有不忍。干上那树皮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如农人粗糙的手,亦似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那纵横的皱纹。我不忍触摸她,她总是让我把她和我的祖母联系起来。及至春回,这粗干上便生出蓬勃的枝条来,而后叶子仿佛一下子便缀了上去,枝丰叶茂的柳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每每给田里劳作的母亲和祖母送些早饭或安茶(音近,下午近晚那会儿,劳作的人有些饿时吃的一顿饭,多是家里中午时剩下的饭菜)歇在这柳下,便是最惬意的事情了。现如今因老家离县城很近,城市的扩张使农田已不多,更别说记忆中的这些柳树了。

让我生出些柳忆来的起因,是居住着的县城的繁华处,也在路边,也在水旁,有一棵看似如记忆里的柳树在。只是路是平整宽阔的街道,水却因着其上游的菜场污水日渐混浊起来。城里人总是聪明的,将路加宽,把水覆盖。然后于加宽的是路又是桥的应是栏杆的所在,弄些不高不矮的植物挡着,于是行在路上的人们便见不着污浊的水了。于是便可以生出些愉快的心情去路边的店里去购物。即便如此,日日于乡间上班回来,由柳下过,能觉着些亲切在。及至某一年的冬天来临,我突然注意到她依旧春意盎然,这才恍然,这根本不是我记忆中的柳!当其时,我心中冒出一句话来:这是个不晓得春夏秋冬的东西!

后来,自我释然了:大可不必如此忿然。人家所处的地方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姿态。以上权作柳忆吧。

篇9:中秋月饼忆散文

中秋月饼忆散文

怀念那种月饼,透明的条形塑料袋装着,一摞八个手掌大小的。每个月饼被油浸透明的方纸包着,包装纸上印着暗一红的桂影圆月。剥一开纸端在手心,脆皮一层层随时要掉下了。馅是砂糖色的,里面冰糖、青的红的丝,还有啥就不知道了。

月饼上市很早,差不多阴历七月过半都有了。农村夏季有歇暑挂锄走亲戚的习俗,走贵重的亲戚的常拿些白糖、月饼和瓶酒。来而不往非礼路,会过日子的就这样你提来我提去,也有讲究的年轻爹妈等客人走后撕一开包装分给孩子吃,因为这鲜物不能久放,怕传递日子长了霉变,再拿去走亲友遭人说道。

农村人家孩子多,一般的不走亲友就不会太早买月饼。若提前给孩子们买嘴吃往往被婆婆背后戳脊梁骨骂败家的娘们儿。八月十五前夕,父亲上街总会买包月饼托街上遇到河对岸的熟人捎给外婆。自家吃的月饼都在八月十五那天去供销社买,买早了怕没出息的孩子们眼馋惦记。买也只买斤把重的一包,爹妈一人半个,我们一人一个半,还得给西邻独居的李奶奶端碗菜送一个月饼。因为李奶奶照看过幼时的我们,人不管在啥时候都不能忘恩。饭后,我们坐在老枣树下斑驳的月光里吃月饼,小心拆开包装纸后一点一点地吃,唯恐那一层层的脆皮掉到地面,唯恐没吃出味道就没了。

有一年的中秋节,父母在场里忙打稻谷,一抽一不出时间上街,傍晚赶到供销社时月饼已经卖空了。母亲晚饭后一揉一一坨撒白糖粒和芝麻的面一团一,揪一疙瘩一疙瘩的一团一圆擀成薄薄的一张张饼。一直擀了十几张放在桃秆葶的锅拍上,再点火一张张放进烧麦糠的圆铁锅里炕,母亲右手抡铲左手捏住饼子边缘旋转。炕好后双手捏出干饼放案板上放凉。哥哥往灶里添麦糠,我和弟妹围着锅台看。屋子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我们吃在嘴里看着锅里。有甜的也有不加糖撒盐粒的咸干饼。甜的管当现吃,母亲会把咸的掰成小块放进密封口的大坛子里,这种又香又脆管我们吃好几天。母亲说,没有月饼有干饼的中秋节也过得一样好。不过,我们没吃到月饼,父母的心里也遗憾缺点啥。毕竟,一年只有一次月饼节。

哥哥在襄阳上班后,那年临近八月十五时,他托回乡的同学给家里带了两盒月饼,一盒只有四个,有着漂亮花样的铁盒子包装,大个儿松一软的`。八月十五那晚,母亲给前头大伯家送了一盒。因为我们三个孩子都在外校读书,父母舍不得拆开享用。可等我们周末回去拆开后,月饼发霉变味了。白白浪费了好东西,母亲叹息了好久。乡下的父母谁不是,有好东西总给孩子们留着,留着留着就吃不成了。那发霉的松一软月饼在我记忆里最甜,虽然我们都没吃到。

一晃几十年过去,我南下广东也整整十年了。每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学校发家长送的月饼总有好几盒。自然全是广式的,各种水果的,豆沙系列的,莲蓉蛋黄的......精美大包装里套小包装,精雕细琢得似乎不是用来吃的。最吃不惯的是莲蓉蛋黄月饼,豆沙、水果系列的也似乎太甜太油腻了。那种掌心大的,脆皮一层层往下掉有着冰糖青红丝的月饼是我最爱,可惜好多年没吃到了。一种思念的滋味漫至心头啊!

篇10:残忆--散文

残忆--散文

快尽午夜了,读完这几页心乱了许多。灯光愈加明亮,四周也已经沉寂了,不知道再过几时清霜便会俏然而至,触落那几片残存的枯叶。这些日子身休一直适,雨露沁寒,只在傍晚才出在近处走走,什么山间迷蒙自然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家乡的初春或许就是这样,天色幽暗昏黑,暮色沉抑困闷,没有夕阳落霞数归鸟,只有远近炊烟几缕,枯草凋木一野,荷锄暗影几点。总希望有机会出去转转,暮色中绕进林间,踩着枯叶一个人静静地走着。想一想近些日子的寂寞。这寂寞有遗憾有苦楚有失落,惊落了一片片记忆,飘旋之间或碰出脆响。而这些记忆大约很远很远了,似梦似忆,或只在昨日或已逾十年,如这景象的残败。

十年?我似乎什么也记不得了。或许还是这样走在山间,想的是云的形状似乎有什么深意;梦的是这几颗星或许另藏柔情。那时的世界总是闲不下来,只有梦里才是安静着的。十年,的确是很长的一段时光,长的.连身边曾有些什么人都模糊了。惊雷电雨,愕然痛失亲友;激流巨浪,褪尽傲骨风芒。近些日子的宁静仿佛又让我触及了什么:记忆像一沟清彻见底的溪水,逝水不回,苔草徒增。

时间还让我忘记了多少不舍和美好?窗外悄悄地飘起了雨,静静地,我听到了枯叶坠地之音。记忆还是那样残缺。

听雨,听雨静静地下。我想明早应该会早起。或许,梦里能拾起这初春的枯叶,等到阳光灿烂的时候,面向着夕阳生起一堆星火。但愿能随烟升出几缕遗忘了的思念。

篇11:忆母亲散文

思念带着淡淡的忧伤,思念带着甜甜的味道,思念永远封存在记忆中。又是一个飘雪的日子,我忽然想起母亲离开我们时也是一的飘雪的日子。

那一天我正在上课,电话的铃声响了,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我匆忙登上了去哈的列车,一路上我心中揣着许多的疑问,心里一个劲地对自己说,没事昨天还和她通过电话,一定没有事儿。

怀着复杂的心情到了哈市,下了车来到医院,没有想到母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母亲去世的消息让我措手不及。眼前一片模糊,一下子就瘫在地上。昨天还和我通过电话的她,此时静静地躺在那里。是那样的安详,她真的离我而去了。我当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知道心在痛,好像被掏空了一样。

母亲离开我们到现在已经是七个年头了。回忆起母亲去世的那年夏天,我和母亲的一次谈话,她对我说,她要是死就一下子过去,省着连累别人。我当时没有当回事。可是现在看来是母亲的遗愿,她如愿的离开了我们,去了天堂。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豁达的女人。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把我们姊妹八个培养成人,人人身体健康,品德高尚,有文化,有修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人,我们小的时候总是用她的巧手给我们做衣服,织毛衣,做棉鞋。无论是颜色还是样式都是最流行的。她还能用四个人做裤子的布料,裁出五人的裤子。

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很了不起。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无论遇到什么时她都能想办法解决,父亲常年有病,家里的活都是母亲自己打理。男人能干的她都会,刷墙,扒炕,打烟囱,抹墙,她都会从不求人。现在想想母亲她当时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她那弱小的身躯,为什么有如此巨大力量,到了现在我终于理解了。

母亲的心胸也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人。对待素不相识的人也是同样,记得我小时候,一天家里来了一个老头,母亲让我们叫他爷爷,后来才知道爸爸表弟远房的表亲,没儿没女,母亲决定收留他,并给他上了户口,成了家里的一员,一直到去世。母亲又发送了他。

母亲的坚强是令我们钦佩的。记得那一年父亲去世,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没有成家。家里生活特别困难,只靠二弟的工资维持生活,小弟弟还没有考上大学。小弟不想读书了,想挣钱养家,可是母亲坚决反对,在母亲的坚持下,弟弟他终于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现在想想母亲是多么有眼光呀。

母亲用她那弱小的肩膀,担当了多少困难,可是她从来不说苦。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她为了我们能和别人孩子一样,幸福的生活付去了她的所有一切。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去母亲,她时时提醒我,教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她的善良、勤劳、开朗、豁达、勤俭的品质成了我人生的一面镜子,折射我的人生。母亲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篇12:忆母亲散文

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八年了。虽然我们对母亲无限热爱、无限留恋,但我们没能最后留住母亲,终于她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而母亲的伟大又无法形容。什么“山高水深”啊,什么“阳光雨露”啊,什么“碧海青天”啊都不足以比喻和形容。“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属于一个人只有一次”,母亲不仅仅给了我们最可宝贵的东西,更无法报答母亲的是她爱我们是那么无私,她哺育我们是那么无怨无悔,他抚养我们是那么无微不至和尽心尽意。

母亲总计生我们姐弟十一人,二个姐姐早夭。剩下我们兄妹九人,母亲都把我们抚养大。父亲五十三岁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那时我大学刚毕业,母亲那年已经五十岁了,除了大哥和我及三弟、四弟大了之外,尚有五个弟妹尚小。那时历经了怎样的艰难,历尽了怎样的坎坷啊?

我生于一九四四年,那时,东北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之下,张维屯车站只有一个日本人,叫大翟。剩下就是什么“王上士、吴上士、秦警官”一类狗腿子。一九四五年光复那年,父亲被抓了劳工,虽然父亲后来因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幸免于难,但在父亲被抓了劳工后,母亲抱着我,领着哥哥,不光是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东藏西躲。因为那年很乱,先是兵匪,后来是跑“毛子”,人言沸沸,母亲担惊受怕,他的亲老姑父因母亲带着我们躲到他家,十分不满。他当时是一个乡绅一类人物,还曾当过伪街长。母亲一气之下带着我俩又躲到别人家去。

转过年,到我三岁时,就闹上了大病,最后我已经奄奄一息了,父亲找来了稻草,把我放上去,要扔掉。是母亲苦苦阻拦,央求父亲不要扔。那时哪有什么大夫呀,也没有药。母亲抱着我出门去找一个姓周的老奶奶。这老奶奶会扎针治病,可人家一见我那样了,不给治了,说怕坏了名声。母亲又苦苦哀求人家,说:“大娘,你就发发善心吧!”老周奶奶的儿子叫周子兰,和我父亲认识,后来禁不住我母亲的苦苦哀求,便说:“这样吧,我试试,要是救过来了,你不用谢我;要是救不过来你也别怨我,更不能说我没救过来”。母亲同意了。周奶奶说:“我就死马当活马医吧”。于是拿出了三根二寸长的钢针,她想了想又放回去二根,留下一根用灯火烧了烧便在我的胸口扎下去。针扎下去后,周奶奶捻了几下,稍一会,我竟然喘出气来了,就这样,是母亲、也是周奶奶救了我一命。就是那年的年底,我和哥哥又遇上了伤寒病。那时叫“窝子病”母亲又是给我们熬“蒲公英”水喝,又是用“萝卜缨子”搓身上,又是搓耳头,什么招都用尽了。好在我们是头一茬,轻,我们俩都好了。好了后不能走,母亲就一手拽一个,让我和哥哥比赛,看谁走得远。就是那年的年底,刚刚身体缓过来,又开始闹肚子。拉水,接连几天,拉的脑袋丢当的,又不行了。母亲又东奔西走,找这个找那个,给我喝“鬼子红”,我拉“鬼子红”,给我熬榆树皮喝也不行,熬“包米糊子”喝还是不行。最后,有人送给母亲一块膏,说肯定行,母亲壮着胆给我放嘴里一块,我咽了下去,又奇迹般地好了。是母亲把我从“三灾八难”中救了出来。所以,我的母亲不是给了我一次生命,那时多少次啊!

在那个年代里,养育儿女那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啊?光是吃穿,就相当的艰难了。以做鞋为例,首先要把线麻熟了,就是要用木锤把麻砸一遍,为的是把麻丝上扒麻所带下来的麻茎砸碎,把硬的麻丝砸软,再抖落干净了。再把麻喷上水、阴好,再用线锤纺成绳。很少看见母亲有闲下来的功夫。除每日三餐外,母亲永远在忙。弄好了绳,还要打袼布。先要把苞米饭汤烧开,再把胶块煮好,和苞米馇子汤再加上些土豆粉,熬好。再把一块块布角一层层地贴在板上,大约得3、4层。有了袼布先开底,再纳鞋底,纳底很不容易。用鎚子先扎上眼,再把针线穿过去,还得勒紧。母亲的手常常是肿的。一针针、一线线地,纳稀了不行,鞋底不抗磨好坏,那是密密麻麻啊。然后裁鞋帮,也得纳上。最后缝到鞋底上,那工程虽不浩大,可麻烦透了。后来生了我的二个弟弟,以后弟弟妹妹越来越多。母亲就这么一个个地抚养。四季的衣服、鞋都没有买的'。只是后来为了在冬天我们大哥仨出去干活,给我们买了副皮靰鞡。没有别的灯,晚上做活,只是用豆油放在小碟里,捻个棉花捻,点着照亮。母亲半宿半夜地在昏暗的灯光下干活,有时我们都睡了一大觉了,母亲还在忙针线。为了怕困,母亲边做着活,嘴里边哼着歌,我们心里既感到安全,也特别心疼母亲。有时劝几句,让母亲休息,母亲总是告诉我们先睡吧。我常常也是半天睡不着,听着母亲哼的歌,觉得幸福和安慰。

我上小学,是建国后了。人们生活有了提高。但由于我家孩子多,不仅仅困难,母亲的负担更大。母亲做饭在前,吃饭在后,有时刚上桌,饭已被我们吃完了。后来我们就在母亲没上桌之前,先把母亲那份盛出来。到了过年过节,更是要命。包饺子包好几大蓋帘。剁馅子剁一大盆。擀面条一擀好半天,母亲却没说过一句累。由于孩子多,母亲往往是从春夏开始就给我们做鞋、棉衣之类,以便冷了好穿。还要领我们去种园田地。到了秋天,母亲更忙,要晾菜,那有豆角丝、茄子干、角瓜干、窝瓜干、辣椒片、萝卜片、黄瓜片。还要穿辣椒、腌酸菜。总之,在我们看来,秋天简直就是母亲的灾难。可母亲总是那么从容,那么乐观。常常是边干活嘴里边哼歌。有许多歌,就是听母亲哼才学会的。不仅如此,常常是第一茬还没做完,先穿上的就有穿坏的了,还得补衣服,而且母亲还要洗衣被,浆被褥,特别辛苦。那时,我家还有猪、鸡、鸭、鹅之类的。母亲常年负担着饲养它们的活。虽然,饲料是我们到野外去采,有时我们也剁也烀,但喂是必须母亲亲办的。因为母亲怕我们喂不好,糟损了他们,得她掌握。

我的母亲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她那一代他是大姐。身下有二个妹妹,三个弟弟。母亲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在他看来,人必须节俭。从小她就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节俭的例子。她本人总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做事。我们穿破的衣服,母亲总是把那能用的部分剪下来洗干净,一叠叠地弄好,再包起来。以便补衣服,做鞋用。我们搂回来的豆叶中有豆枝、豆荚,他一点点把它扒出来。攒多了好留做大酱,或换豆腐吃。平时吃菜的芹菜叶、芹菜根,母亲把它集中起来,再煮好,用干净布包起来,放在大酱缸里,腌成咸菜。吃大头菜,把菜心中的嫩心弄好,腌起来。

到了一九五八年开始吃供应粮了,母亲总是每顿做饭必须称好,顿顿一秤,计划用粮。那时许多人家不够吃,找领导找工会,领导和工会就拿母亲做榜样,教育大家。爸爸发下来的工资,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计划安排,不多花一分钱。而且母亲总是要留一点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又实行了布票,妈妈绞尽了脑汁,不让一个孩子冻着。所以母亲成了远近闻名的节俭模范。到了一九六一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已经上了高中,那时粮食缺得很。母亲怕我在外边挨饿,把省出来的苞米馇子炒好,压成面,用一个小兜装上给我,让我在实在饿了时弄一点用开水冲了喝,好解解饿。小时候我们捡回来的柴里有麻杆,母亲都把那杆上的麻扒下来,留着使。小时候我们睡的炕席坏了,母亲就找来高粱杆,刮出片来,修补上。家里的褥子坏了,母亲总是补了又补,说补补丁,看不见也不碍皮肤。他的这种品质被我们看在眼里,记到了心上,形成了我们节俭性格的一部分。

哥哥小时候在玩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脚砸了,后来感染了,以至不得不手术。那时在绥化有了铁路医院。手术后伤口不仅不愈合,而且流脓淌水。妈妈就千方百计地为哥哥找偏方治脚。什么蛇胆啊,什么鱼鳔啊,什么虎肉、鹿肉全给哥哥吃过。每次妈妈给哥哥换药,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纱布,小心擦拭。为了哥哥的脚,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后来,老三、老四都闹过毛病、母亲也是千方百计地操心,想办法调理。

母亲不仅对我好,对大哥好,对自己孩子好,对别人也好。早些年,左邻右舍的孩子惹了事,不敢回家,都来找我母亲。母亲总是留下吃完饭,再领孩子到他家,和大人讲明原委,说明利害,批评孩子的错处,让家大人消了气,把事情弄妥后才回来。邻里们有事,都愿找母亲商量。记得那时邻居有个李婶。他先前的丈夫在解放前抛弃了她。因为有钱有势找了小老婆。解放后由于没有儿子跑来找儿子。李婶问母亲怎么办。母亲告诉他,孩子万万不能给。因为他已经抛弃你们那么多年。但母亲告诉李婶,他要看孩子一眼是可以的,让他和孩子都明白没啥不好,因为孩子也早就怀疑自己的身世了,正好可以借机把事情挑明。李婶照办了,她的前夫也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佩服李婶做得对。

我小时候交的大朋友魏颖,家住农村,家里是农民,母亲总说农村孩子上大学容易吗?所以每当他和他对象来了,母亲总是要留他们住个三、五日。还有我的一个朋友吴连耕,没了双腿,给别人修鞋,我总觉得丢面子,母亲告诉我不应该。他说,你跟他做朋友对他是个鼓励,何况人家身残志不残,有手艺,你要同情他才对。我的一个朋友吴大正,很有才。但他出身不好。小学五年级时老师找我谈,不让我总和他接触。后来他到我家,我就往外赶他。母亲问明白后,对我说,出身好不好的,他是个孩子。老师即使不让你跟他好,到咱们家来也不该往外赶。我觉得母亲说得对,以后就不那么做了。所以吴大正以后总管我母亲叫妈。解放初,要饭的挺多。每当要饭的到我家门口,母亲不是给粮,就是给干粮。母亲总说,自己少吃一口不算啥,但却救了要饭的。到六一年后,南方许多省的人流入北大荒谋生。我们叫他们“盲流”,就是在那么缺粮的情况下,有盲流来要饭,母亲还是给,宁可自己不吃。

母亲小时候没上过学,不认字。后来母亲自己学了六个字。就是爸爸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母亲姓“胥”叫胥淑芝,对这个字母亲能说明白,说的是“伍子胥”的胥。所以母亲很早就给我讲了伍子胥的事。什么“一夜白发过韶关”啊,什么“开棺报仇鞭挞楚王尸”啊,使我很小就记住了。可母亲特别灵巧。母亲扎花刺绣样样精通,针织手工什么都难不倒他。他口算能力非常强。我都上三年级了,有时我笔算没完,母亲已经算出了数,和我一对,我就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了。母亲的记忆力也非常好,无论从哪里听来的故事都能讲给我们听。什么《三头墓》啊、《打狗劝夫》啊、《梅兰芳留须罢戏》啊,能讲的头头是道。她编编织织一看就会,而且妈妈的歌唱的特别好,虽然从未唱过,可他哼歌曲却是字正腔圆音色美,非常动听。

母亲的一生克服了那么多的艰难和困苦,是由于她有着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他很勇敢。听母亲讲,他和父亲结婚时才十六岁。那时,父亲常常一干活就半宿半夜的,有时一直到天亮才回家。同寅的家属都找做伴的女孩子,妈妈不找。她说,怕有坏人惊吓着人家孩子。所以,自己有时成宿成夜地不睡。那时车站附近人家稀少,母亲在深夜有时也发毛,她就把门和窗都打开,心里核计有坏人来,从门来她从窗户跑,从窗户来就从门跑。后来,婶子大娘们告诉她,那不行,还是得把门窗关好才安全。母亲才改变原来的想法。母亲很小时,有一次胡子进了姥爷的家,他们把姥爷扒光了衣服,把灶台上的铁锅拔出来,要把姥爷放在灶上用火烤。姥姥和姑姥们都被胡子看住了,他们到处翻找钱。母亲机警巧妙地溜了出去,找到正在拿枪看菜园子的叔伯哥哥,我的叔伯舅舅不敢惊动胡子,妈妈就去抢他的枪,一下子枪走火响了。妈妈就大喊抓胡子啊,舅舅这时也大喊,胡子一听到响枪还有人喊,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跑,鞋子和帽子都丢了。这样,母亲救了全家人。还有一次,那是母亲和父亲结婚之后。一天午间,妈妈一个人在屋,听见后倒厦子有响动,妈妈就悄悄走过去。

从小窗一看,有个烟鬼正蹲在地上打开包袱。那是几把旱烟,妈妈给爸爸买的。妈妈转过身来从门出去到房后,拿起一块砖头,大喝一声“好你个贼”,小偷拔腿就跑,妈妈就一个劲的追,路上没有人,那小偷一下子跑到了一个死胡同,他见只有妈妈一个人,窝头又往回跑,边跑边嘿嘿笑。母亲一下子追了二里地,那小偷跑远母亲才回来。后来爸爸告诉母亲,以后不能这么干。母亲不怕事的性格还表现在她爱打抱不平。记得那个李婶后来的丈夫李文治,有一次被同事打了,搧了好几个嘴巴。而且是因为工作,李叔窝囊病了。母亲听李婶说了后,就去看李叔。妈妈说,这可不行,便和李婶去站上找站长和工会主席,最后站长和工会主席都表示,一定公平处理。后来召开了职工和家属会,狠狠批评了那个打人的工人之后,还让他公开地向李叔道了歉。

母亲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伴随了她的一声。母亲很干净,讲究卫生,我们家总是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她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过,我从未听见过母亲有过唉声叹气的时候。特别是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个人撑持家庭时,从未有过悲观失望的情绪。那时,我和大哥都在外地工作,三弟在铁路上班没功夫顾家,四弟当兵在远方。母亲就自己挑水,冬天的井沿又光又滑,母亲自己摇辘轳把水挑回去,有一次跌了一跤,连人带水全摔了。母亲腿摔肿了,但母亲既没难过,又没灰心,返回去又挑了一挑。为了抚养几个小的弟妹,母亲参加了家属服务队,干力工活,扛着甜菜筐上跳板装车,往车上扛大谷草梱,那一大梱是几十个小梱压缩成的,每梱一百多斤,还要登跳板上高,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母亲来说,一干一天那谈何容易。有一次,母亲从跳板上掉了下去,又把腿摔坏了,母亲回家用红花泡酒揉了揉又回去干活,没歇一个工。后来,家属服务队让母亲在货场看货,母亲在夜里戴上帽子,穿上破大衣,一看一宿。和她一班的另一个大婶,有一天听到有人偷货的声音,害怕得不得了,她从货场老远那头绕过来找我母亲,我母亲就和她过去了。到了跟前,母亲说你把东西偷走,明天我们俩就得包。后来那个人把东西放下走了。就这样,母亲终于含辛茹苦地把五个年龄小的弟妹抚养大。

就是我们都成年之后,结了婚,生了孩子,由于工资低,日子都很紧,妈妈就教导我们说:“不怕穷,怕没志”,告诉我们要打起精神,不要怕艰苦,要永远保持“节俭节约,努力持家”的好传统,要抚养好子女,教育孩子求上进。他还常常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教导我们。后来我们生活好转了,大哥和我们都很孝敬母亲。母亲常常地自豪,说我们很争气,和左右邻居比,和我童年的小朋友比,母亲说:“咱家的孩子都比他们强”。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我们都常常去看望母亲,母亲看着满堂的儿女孙子女,不胜感慨,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母亲在去世前七年就患上了偏瘫。我们都有工作,为了照顾母亲,除了有功夫必去看望母亲之外,我们为母亲雇了保姆。我们的原则是无论花多少钱雇都必须是全心全意照顾好母亲。为此,每天必须有一个人去看母亲,也好让保姆知道必须尽心尽意。由于各方面原因,保姆轮换的特别勤。七年间光保姆就雇了百十来个。到了去世前一年,因为母亲大小便失禁,我们便千方百计地挤时间轮班亲自照料母亲。我则要求担当双班的任务。在母亲病情加重时,索性我就不回家,干脆住在母亲那,全力照顾她老人家。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为母亲求医讨药,想尽千方百计为母亲治病,企盼着母亲病情能好转。她想吃什么我们就千方百计地去买,从不计较花钱。

在母亲弥留之际那段日子里,我总是躺在母亲身边,陪伴她,照料他。有时母亲清醒的时候,就和母亲唠唠嗑,母亲总是怕我们耽误工作,怕我们休息不好,让我们不要替他操心。那时,我就常想,有母亲真好。我感到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保护神。仿佛有了母亲,世上什么灾难,什么特别危险也不可怕。我白天坐在她身边,晚上躺在她身边,深怕母亲有事,我时刻不离她的身边。

可母亲到底还是走了,那一年母亲84岁。在送别母亲那一刻,我们万分悲痛。我总觉得我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做的还不够,有许许多多地方还是没有照顾好母亲。特别是最后看一眼母亲的那一刻,我抱着母亲的身体不撒手,是旁边好几个人把我拉开的。

母亲去世了,和我们永世离别了。她去世之后,我觉得我衰老的很快。心灵中总觉得没有了生命的靠山,没有了自己的守护神。

啊,母亲,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的母亲,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你的平凡之处就是全中国的母亲都是这么勤勤恳恳地培养着自己的儿女,抚育自己的后代;你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正是这种勤劳、节俭、善良、坚强和智慧造就了后代。造就了我们的民族那种生生不息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精神,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繁荣、富强。

啊,母亲们!愿你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身上,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留在每个人的故乡。

忆成都散文

忆巷子作文

瞥忆散文

成都的天空散文

散文:难忘母校-忆初中毕业60周年

美丽的金堂作文

童诗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

恨别鸟惊心散文

陆游的诗有哪些

陆游的诗己酉元旦

忆成都的散文
《忆成都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忆成都的散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杜甫《遣兴·骥子好男儿》翻译赏析2022-08-15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2-01

陆游简介2023-03-06

江南烟雨的作文700字2022-08-25

桂花盛开的季节作文2022-09-2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

《远行希腊》(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07

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杨谏,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的意2022-04-30

忆往昔年味散文2022-08-07

陆游的诗句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