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字颜卿原文翻译(集锦10篇)由网友“tkggpln1985”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王常字颜卿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王常字颜卿原文翻译
王常字颜卿原文翻译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下面一起看看王常字颜卿原文翻译吧~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D.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5分)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5分)
答案:
10.B (“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标点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11.D (皇帝之死称“崩”不称“薨”。)
12.C (“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
13.(1)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句意2分;“篡弑”“残虐”“并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篡弑”是弑君篡位;“残虐”是残害虐待;“并起”是一起起义的意思。)
(2)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
(句意2分;“夷覆”“布衣”“草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夷覆”是灭亡,这里是被消灭的意思;“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草泽”指民众中间。)
参考译文: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荆州守军,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
篇2:《后汉书王常传》原文及翻译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改)
翻译: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刑州守军,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问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
[《后汉书王常传》原文及翻译]
篇3:李揆字端卿原文及翻译
李揆字端卿原文及翻译
李揆字端卿原文及翻译
【原文】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补陈留尉,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翻译】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请他们任意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
【原文】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翻译】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原文】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李揆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翻译】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篇4: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译文】
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种,吓跑了采蜜的蜜蜂。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赏析一】
据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大名王和卿,滑稽挑达,传播四方。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
王赋《醉中天》小令:……由是其名益著。时有关汉卿者,亦高才风流人也,王常以讥谑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这条材料说明王和卿与关汉卿处在同一时期,透露出“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的事实乃是这首小令写作的契机。而“滑稽”、“善谑”乃是盛行于元代散曲家中的一种风气,在这种玩世不恭的`争奇斗胜之中,实在蕴积着愤懑、牢骚以及反抗、不平。
【赏析二】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所歌咏的主体——大蝴蝶,确实曾见于燕市,故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三云:“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云,由是其名益著。”作者擅用夸饰之巧譬善喻,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将现实世界转化为想像天地,以“弹破庄周梦”破题,运用“物化”承转的自由观念,赋予“大蝴蝶”神秘的色彩,开拓想像的意涵与空间;其次则以“两翅驾东风”、“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等句夸饰其翅,隐含《逍遥游》之趣。
此蝴蝶颇有“翼若垂天之云”之大鹏鸟的意象,在转化后,其形轻巧逍遥,惊破现实,将采蜜的蜂惊吓煞,卖花为生的人被搧过桥东,犹不知所以,充分表现元曲谑浪诙谐之趣。读者或以为此乃作者自况风流之作;亦有从元代社会现实观其隐喻象征,认为“大蝴蝶”乃当时“权豪势要”、“花花太岁”、“浪子丧门”的化身,联系到当时元朝初期的社会环境,这种说法也绝非牵强附会。“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之句,正是关汉卿笔下鲁斋郎、葛皇亲、杨衙内等糟蹋妇女的真实写照。
篇5: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醉中天·咏大蝴蝶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译文:
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种,吓跑了采蜜的蜜蜂。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注释:
⑴“弹破”句:意为蝴蝶大得竟然把庄周的蝶梦给弹破了。庄周梦: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有《庄子》一书。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化为大蝴蝶,醒来后仍是庄周,弄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
⑵一采一个空:一作“一采个空”。
⑶谁道:一作“难道”。风流种:一作“风流孽种”,风流才子,名士。
⑷唬杀:犹言“吓死”。唬,一作“諕(huò)”。諕:吓唬;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深。
⑸轻轻飞动:一作“轻轻搧动”。一本“轻轻”后还有“的”字。
赏析: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所歌咏的主体——大蝴蝶,确实曾见于燕市,故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三云:“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云,由是其名益著。”作者擅用夸饰之巧譬善喻,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将现实世界转化为想像天地,以“弹破庄周梦”破题,运用“物化”承转的自由观念,赋予“大蝴蝶”神秘的色彩,开拓想像的意涵与空间;其次则以“两翅驾东风”、“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等句夸饰其翅,隐含《逍遥游》之趣。此蝴蝶颇有“翼若垂天之云”之大鹏鸟的意象,在转化后,其形轻巧逍遥,惊破现实,将采蜜的蜂惊吓煞,卖花为生的人被搧过桥东,犹不知所以,充分表现元曲谑浪诙谐之趣。读者或以为此乃作者自况风流之作;亦有从元代社会现实观其隐喻象征,认为“大蝴蝶”乃当时“权豪势要”、“花花太岁”、“浪子丧门”的化身,联系到当时元朝初期的社会环境,这种说法也绝非牵强附会。“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之句,正是关汉卿笔下鲁斋郎、葛皇亲、杨衙内等糟蹋妇女的真实写照。
篇6:王珪字禹玉原文翻译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吏民皆少硅,有大校熳不谨,摔置之法。王伦犯淮南,珪议出郊掩击之,贼遁去。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伴契丹使,北使过魏,旧皆盛服入。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在后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谢。遂为贺正旦使。进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遭母忧,除丧,复为学士,兼待读学士。
嘉祐立皇子,中书召珪作诏,珪曰:“此大事也,非面受旨不可。”明日请对,曰:“海内望此举久矣,果出自圣意乎?”仁宗曰:“朕意决矣。”珪再拜贺,始退而草诏。欧阳修闻而叹曰:“真学士也。”
始,珪之请对而作诏也,有密谮之者。英宗在位之四年,忽召至蕊珠殿,传诏令兼端明殿学士,锡之盘龙金盆,谕之日:“秘殿之职,非直器卿予翰墨间,二府员缺,即出命矣。曩有谗口,朕今释然无疑。”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
元丰官制行,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正三省官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先是,神宗谓执政曰:“官制将行,欲新旧人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珪、确相顾失色。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曰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帝尝欲召司马光,珪荐俞充帅庆,使上平西夏策。珪意以为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虽召,将不至。已而光果不召。永乐之败,死者十余万人,实珪启之。
八年,帝有疾,珪白皇太后,请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哲宗。进硅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特辍朝五日,赙金帛五千,赠太师,谥日文恭。赐寿昌甲第。
篇7:王珪字禹玉原文翻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B.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C.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D.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除丧,古代居丧期穿丧服。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守丧。期满后才可复职。
C.超授,升迁,亦指越等授官。“进知制诰”中的“进”在文中指“晋升’9‘‘提拔任用”。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所以他的死被称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珪担任扬州通判时,很多官吏和百姓都小看他,有个大校对他态度十分轻慢,王珪将他捉拿伏法。
B.王珪做事坚持原则。嘉祐年间确立太子,中书召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认为须当面接受圣旨。得到仁宗答复才起草。被欧阳修高度称赞。
C.王珪妒嫉司马光受宠。他担忧司马光受宠而威胁自己的相位,于是听从蔡确的计谋让司马光不奉召,造成永乐兵败,死者十余万人。
D.王珪拥立哲宗受到优待。神宗患病,王珪请求拥立哲宗。王珪被赏官封爵。死时,哲宗特意停止上朝,追赠太师,赐予上等住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在后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谢。(5分)
(2)“曩有谗口,朕今释然无疑。”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5分)
参考答案:
10.B(原文标点:,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曰:“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11.B(除丧:守丧期满,脱去丧父)
12.C(“司马光不奉召”并非“蔡确的计谋”,而是王珪自己的判断,“永乐兵败”也与蔡确无关)
13.(1)到这时,使者想穿着便服进入,并谎称衣服都在后面的牢里.王珪让使者取来给他,使者惭愧道歉。
(2)“以前有人进谗言,朕今天全部消除没有任何怀疑了。”王珪跪谢说:“不是陛下十分英明,我就活不了几天了。”
篇8:王珪字禹玉原文翻译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来迁移舒州。曾祖王永,事奉太后任右补阙。吴越奉献土地,王珪受命前去平均赋税,到后全部免除各种没有名目的赋税,老百姓都感激涕零。回到京师,有人说他废除了许多赋税地租。太宗质问他,他对答说“:让新依附的邦国,蒙受天子的仁德恩惠,臣下虽然因此获罪,至死也不遗憾。”太宗十分高兴。
王珪很小就奇异警敏,语出惊人。从兄王琪读他所作之赋,赞叹说:“骏马刚出生,就有千里的志向,只是还未强壮罢了。”推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官吏和老百姓都小看他,有大校轻慢不谨慎者,王珪将其捉拿伏法。王伦进犯淮南,王珪建议出兵郊外偷袭他,敌贼逃走。奉召任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待陪伴契丹使者,经过魏地,旧例都是穿着正服进入。到这时,使者想穿着便服进入,并谎称衣帽都在后面的车里。王珪让使者取来给他,使者惭愧称谢。于是任贺正旦使。又任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遇到母亲谢世守丧,丧期满后,又为学士,兼侍读学士。
嘉祐年间确立皇太子,中书召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说:“这是重大的事情,不当面接受圣旨不行。”第二天请对,说:“全国很久以来就希望皇上这样了,果真是皇上本人的意思吗?”仁宗说“:朕的意向已决定了。”王珪再次跪拜称贺,开始退朝而起草诏书。欧阳修听后感叹说“:真正的'学士。”
开始,王珪请对而起草诏书,有人暗中诬陷他。英宗在位第四年,突然在蕊珠殿召见王珪,发布诏书令兼任端明殿学士,赏赐盘龙金盆,并告谕王珪说:“秘殿的职务,并不是把你安置在翰墨之中,二府缺员,就立即任命了你。以前有人进谗言,朕今天全部消除没有任何怀疑了。”王珪跪谢说:“不是陛下十分英明,臣下就活不了几天了。”
元丰年间颁布官制,王珪由礼部侍郎破格授职银青光禄大夫。元丰五年(1082),正三省官名,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在这之前,神宗对执政者说:“官制将实行,打算新旧人共同任用。”又说:“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行。”王珪、蔡确互相观看面容变色。王珪十分担忧,不知道这是怎样决定的。蔡确说“:陛下早就想收复灵武,你如果能承担责任,这样就可以保住相位了。”王珪高兴,向蔡确道谢。神宗曾想召见司马光,王珪推荐俞充统率庆州,让他敬献平定西夏的谋略。王珪认为派兵深入敌境,一定会不召见司马光,即使被召见,也将不会前来。不久司马光果然不奉召。永乐兵败,死者十余万人,实际上是由王珪开启的。
元丰八年(1085),神宗身患有病,王珪告诉皇太后,请求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继立,这就是哲宗。任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王珪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七岁。哲宗特地停止上朝五天,资助五千金帛办丧事,追赠太师,谥号为“文恭”。赐予寿昌上等的住宅。
篇9: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译文】
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种,吓跑了采蜜的蜜蜂。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赏析一】
据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大名王和卿,滑稽挑达,传播四方。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
王赋《醉中天》小令:……由是其名益著。时有关汉卿者,亦高才风流人也,王常以讥谑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这条材料说明王和卿与关汉卿处在同一时期,透露出“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的事实乃是这首小令写作的契机。而“滑稽”、“善谑”乃是盛行于元代散曲家中的一种风气,在这种玩世不恭的争奇斗胜之中,实在蕴积着愤懑、牢骚以及反抗、不平。
【赏析二】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所歌咏的主体——大蝴蝶,确实曾见于燕市,故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三云:“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云,由是其名益著。”作者擅用夸饰之巧譬善喻,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将现实世界转化为想像天地,以“弹破庄周梦”破题,运用“物化”承转的自由观念,赋予“大蝴蝶”神秘的'色彩,开拓想像的意涵与空间;其次则以“两翅驾东风”、“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等句夸饰其翅,隐含《逍遥游》之趣。
此蝴蝶颇有“翼若垂天之云”之大鹏鸟的意象,在转化后,其形轻巧逍遥,惊破现实,将采蜜的蜂惊吓煞,卖花为生的人被搧过桥东,犹不知所以,充分表现元曲谑浪诙谐之趣。读者或以为此乃作者自况风流之作;亦有从元代社会现实观其隐喻象征,认为“大蝴蝶”乃当时“权豪势要”、“花花太岁”、“浪子丧门”的化身,联系到当时元朝初期的社会环境,这种说法也绝非牵强附会。“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之句,正是关汉卿笔下鲁斋郎、葛皇亲、杨衙内等糟蹋妇女的真实写照。
篇10:“王烈字彦方,太原人”原文及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原文及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①,以义行称②。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③,乞④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⑤之,遗布一端⑥。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①少师事陈寔(shí):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转功曹。②称:著称。③刑戮是甘:甘心受刑被杀。④乞:请求。⑤谢:有“看望”的意思。⑥一端:半匹。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烈闻而使人谢之( ) ②或问其故 ( )
③遗布一端 ( ) ④至暮,老父还(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行 道 一 人 见 而 守 之 (两处,2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⑵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4:从全文看,盗牛者之所以能改邪归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派、让;缘故,原因;赠送,给予;到
2:行 道 一 人/ 见 / 而 守 之
3:(1)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她有羞耻之心。(2)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4:王烈品德高尚,以德服人,宽容待人,彻底感化了盗牛人。
二
9.下列加点的“使"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使”意思相同的是( )(1分)
A.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B.烈闻而使人谢之
10.解释下列带点的“遗’’的不同含义(2分)
①遗布一端( ) ②后有老父遗剑于路( )
11.下列“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徒以有先生也 B.以义行称 C.故以此激之 D.以事告烈
12.翻译(2分)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13.王烈凭________________使盗牛者弃恶从善的。(1分)
参考答案:
9、B
10、①赠送 ②丢失
11、B
12、小偷怕我听到他的罪过,这说明有以作恶为羞耻的想法
13、对人仗义的态度(道德感化)
【参考译文】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凭借品德高尚称著乡里。[2] 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他已经心怀羞耻,一定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鼓励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觉得奇怪便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 常建简介
★ 杜甫望岳的翻译
★ 江上别友人,江上别友人温庭筠,江上别友人的意思,江上别友人赏析
【王常字颜卿原文翻译(集锦10篇)】相关文章:
杜甫《望岳》古诗赏析及翻译2022-09-19
明史·丘福、李远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9-13
《明史·陈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8-12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3-25
百家姓对联 姓氏对联——严姓及严姓来历、严姓宗祠联2022-04-30
分管办公室领导讲话2024-01-01
文明学生的事迹材料2024-03-18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与赏析2023-03-15
《程门立雪》读后感500字2023-07-13
买蛋小记优秀作文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