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小小的船》教学片断评析((精选19篇))由网友“五岳盟主莫小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小小的船》教学片断评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学设计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学设计
教学片断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晴朗的晚上,天上有什么?你看,今天,老师把月亮带进了教室。(师出示一个弯弯的大月亮)
这是一个怎样的月亮?伺机出示:弯弯的月儿
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今天我们就把它当成一艘小小的船。揭示课题:小小的船
二、走入情境,感悟诵读
(一)学习第一句
1、现在,谁再来说说这弯弯的小船像什么?
出示: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指导读
2、这艘小小的船真特别。你看,它的两头——(让学生看着教具理解“尖尖的”)
小朋友,说说看这“尖尖的小船”是什么样儿的?
伺机认识理解:两头尖
指导读: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3、那位小朋友能像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教室里的这个“月亮”?
4、说后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诗
(二)学习第二句
1、小朋友,谁想来坐一坐这艘小船?
2、你怎么告诉大家已经坐上了小船?
出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自由表演说)
3、小朋友,坐上小船上哪儿去呀?(太空)好,小鹏坐稳了,我们现在就出发,可要注意看哦,你在航行中看见了什么?(播放音乐《月亮船》,请学生边看板画边想象)
4、指导说:我看见了。
5、出示: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指导看着版画想象表演读
6、在太空中飞行的感觉真好,哪些小朋友也想来坐坐说说?
自由表演读第二句诗
(三)美读整首诗
三、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坐上月亮船,伴着音乐,边表演边诵读全诗,从而达到感情背诵。
评析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这首诗描述的是晴朗夜晚一个小朋友仰望一弯明月所看到的情景,展现了孩子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全诗形象优美,韵律和谐,充满儿童情趣。本课的教学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把美丽的星空“移到”黑板上,把月亮“搬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面对“美丽的星空”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诵读。本课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特点,运用艺术手段的力量,创造性地把天上的月亮“搬”进了教室,把晴朗的星空“移”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再现了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之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使他们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小学生尽管生活阅历浅,认识理解能力欠缺,但他对周围的每一样事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见地。课堂上,“美丽的星空”、能载人的“月亮船”以它神秘的色彩、无以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学生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坐上月亮船,遨游太空这种全新的体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加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我看到了星星在对我眨眼睛;星星在和我说悄悄话呢;星星与我玩捉迷藏的游戏;蓝蓝的天空好美、好大、好静呀!……
三、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星空,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坐在神奇的月亮船上之时,这种需要顿时被强烈地激发起来,孩子们大胆地发现着,快乐的诵读着,自由的探索着,尽情地体验着……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为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多彩的形式,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自由诵读中飞扬。
篇2: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学反思
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学反思
常听一些老师议论:“某某班的幼儿纪律真好,吃饭时鸦雀无声。”“某某班的幼儿好听话,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都是规规矩矩的,区域活动时也特别安静。”开始,我也挺羡慕这些班级有着良好的秩序,于是对自己班上的幼儿严加管束。可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是我很快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自从我对幼儿严加管束后,孩子的屎尿特别多了 ,三三两两老爱上厕所,而且久久不肯回来。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天,我偷偷跟在他们身后,刚走到厕所边,就看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在厕所里大声交谈着,欢笑着。我问:“你们怎么喜欢在厕所里聊天呀?”“厕所里没有老师,做什么也不会挨骂,”孩子们笑嘻嘻的回答。
听了孩子们的道白,我心中顿觉惭愧。是啊,孩子们天真浪漫,爱说好动,我们怎能为保持“安静”而让他们变成暮气沉沉的“小老人”呢?这是多么可怕地“泯灭童心”呀!从此以后,我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课堂上引导他们大胆说活、自由交谈,充满欢声笑语;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我就充当孩子的“大朋友”,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与他们亲切交谈,孩子们也因此对我更亲近,更喜欢了。
心理学表明:虽然因而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有发展,但两者并不均衡。幼儿容易兴奋,不易约束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理解和宽容,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并且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为了强调良好的教育活动秩序,或许也是为了自己“省心”,有些老师不让孩子随便说话,走下座位交流意见,岂不知这样做无形中便会剥夺孩子创新和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听某位老师上美术课,教学内容是意愿画,有一位叫赵利群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什么物体会动”如何如何,她边画边说:“汽车会动,一加油门‘呜’就跑了。”可才说了两句,碰上老师强调纪律的“不准说话,快画画!”赵利群很快就不说了,可她想象的翅膀被夭折了,结果只画了一幅很平常的画。
以上事例在幼儿园的工作和生活中随处可见。就在一些教师把孩子们“钉”在凳子上,为她“一贯安静、坐落有序”的活动纪律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知已在无形中掐灭了孩子们天真绚丽的创造火花。诚然,老师强调纪律、建立良好的秩序是必要的,那也是为了幼儿在集体氛围中养成必要的修养礼仪,而不是为了管制幼儿,限制他们正常的自由。所以幼儿教师应该牢记幼儿的生理特点,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有序中体现无序,在无序中体现有序。我想这才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提倡的良好管理方式――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
篇3:议论文:给孩子一片蔚蓝自由的天空
议论文:给孩子一片蔚蓝自由的天空
在生活中,每当孩子把家务事没做好,可以听到有些家长都是这么说的:“看你阿姨家的小明,那隔壁的小强。他们多能干啊,什么家务活干的都比你强!”
当考试考砸的时候,有些家长会生气的说的:“你这没有用的东西,人家考了多少分,你才考这点,多么丢人现眼,要不回家放羊去!”
有人认为,家长这样的话是对孩子的激励,想让孩子拿出的勇气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反的,也有人认为,家长的这些话实质上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还真不小。如果长期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也许在孩子心中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不是XX对手”、“我永远超不过XX”、“我是没用的”。
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吗?这样做有效果吗?
这种做法当然不对了。家长的愿望是好的,因为对自己的孩子爱的深,要求就更严格,期望就更大。但是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更不能揠苗助长,特别是后者。
有一位同学自嘲的说过:“我有一个宿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人家所有功课都是全校第一,星期天从不出门,棋琴书画,样样精通……“
至于这样做的效果,可能还有点复杂。通俗的说,因人而异吧!如果这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好,面对家长的斥责,反而会激发他的'斗志,因而更加勤奋努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不起,事情极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他极有可能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一种严重的逆反心理。
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作为孩子,应该对父母多一份理解和体谅,加深与父母的感情。而家长对孩子应该多一份关怀和鼓励,少一份斥责和讽刺,给孩子一片蔚蓝自由的天空,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篇4: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创造力是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创造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到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只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发现。比如,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要么给予现成的答案,结果使孩子逐渐养成懒得动脑筋的习惯,要么置之不理,甚至叫孩子闭嘴。也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欢把家中的东西拆开来探究,而父母将之视为“不务正业”,当然少不了一顿责骂,孩子的创造性便渐渐消失了。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故事明白无误地告诉父母,要保持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会创造。
创新是成为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孩子从小展现出来的创新天赋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爱幻想,爱动,而且,没有成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敢于将大胆的想法付诸实施。在这些幻想中,蕴含着大量创新的火花,犹如金矿中蕴含着金子。如果没有父母的慧眼识金,没有他们的扶持和鼓励,他们的创造性就只有夭折的命运。
张肇牧从小就聪明异常,考入全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被哈佛录取,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在众多对他敞开大门的世界著名大公司中,他选择了所罗门金融投资公司,年薪15万美元。如果他工作够5年,薪水将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是对于张肇牧来说,不断尝试新鲜的东西远比在一个地方待着舒服。张肇牧也许只是平常人中的一个,但是他有一个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在母亲这位人生第一位老师的培养下,张肇牧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后,刚走近厨房,就嗅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从来没有闻到过。
肇牧正在厨房里,他看见了妈妈,就直往后退,他努力想用身子挡住后面的一个大钵头。妈妈过去一看,浓烈的怪味正来源于这个大钵头中的东西。
原来,淘气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酱油、醋、料酒、麻油、虾油卤、番茄酱等等,凡是瓶装的液体流质,统统都倒在一起,调成了黑糊糊的一钵。妈妈顿时就发火了:“你什么不能玩啊?为什么这么淘气啊?”
肇牧低垂着头,怯怯地说:“妈妈,我想配一种药水,让蚊虫一叮就自己死掉。”
尽管这餐晚饭弄得爸爸妈妈前所未有地手忙脚乱,但是他们没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语也没说一句,孩子虽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蕴涵着的创造欲是极可贵的。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创造力,尽管它只是雏形,却又是伟大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提高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对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双手探求这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孩子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小孩的创造萌芽就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反之,老实文静听话的乖孩子,家庭虽少了“破坏”气氛,大人安心,但孩子天性抹杀了,培养出的孩子多半循规蹈矩,缺少头脑,依赖性强,泯灭了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代替包办,直接告诉答案,也不要直接告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应提示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教育孩子要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这是科学创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辅导孩子自己动手。父母可以经常指导孩子做一些小玩具、小实验,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做,并且要一丝不苟地去做。
篇5:请给我们一片自由天空吧!
请给我们一片自由天空吧!
请给我们一片自由天空吧!――读《请允许我有一个秘密》
宜兴市实验小学六(16)班 张凌凯
今年暑假,我读了黄蓓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一书,其中的《请允许我有一个秘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
故事主要讲了金铃每天放学后都去神秘老人那儿补数学,但神秘老人要她保守这个秘密。可她妈妈天生是个操心的命。当知道了金铃放学后并不是在学校里补课时,她火冒三丈,接二连三地盘问金铃。最后,还是爸爸帮金铃解了这个围。
是啊,世上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有些妈妈过分地“关心”自己的孩子,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一点儿秘密,使得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空间。其实,我的妈妈也和金铃的`妈妈一样,一丁点儿秘密都不许我拥有。
记得有一次,父母带我去饭店吃饭。吃水果的时候,爸爸马上坐到沙发上,脱下鞋子,散热气。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立即钻进了我的鼻孔。我伏在妈妈的肩膀上,絮语道:“爸爸的脚可真臭,可别跟大家说!”我一直把妈妈视为最亲的亲人,最信得过的亲人。每次一有什么事就告诉妈妈,让她来解决。没想到,这一次,妈妈竟背叛了我,立刻泄露了我的秘密。当我坐在位置上的时候,妈妈突然对着爸爸大声地说:“张卫东啊,儿子都说你脚臭了,赶紧把鞋穿上吧!”妈妈说完后,大家哄堂大笑。爸爸不知是喝醉了还是尴尬,脸涨得通红。我也尴尬得脸颊滚烫。心想:爸爸一定恨死我了,都怪妈妈,让我这么难堪。
妈妈,请您尊重我们吧!我们小孩子也应该得到与大人同等的待遇,你们能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也应该有。你们大人常常翻我们的日记本,逼问我们的秘密,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请您给我们心中留一片清新的“芳草地”吧!
天下的母亲们,请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还给我们小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篇6:给我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作文
给我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作文
一位诗人说过,花儿凋谢了,是因为人们怀着太渴切的爱把它紧抱在胸口;琴弦断了,是因为人们硬要弹出琴弦不能胜任的高音。我们不愿做凋花,我们不愿做断弦,我们愿做雄鹰,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打从娘胎里出来,父母就开始不停地拿我们跟其他同龄的孩子比,比谁先会说话,谁先会走路,谁先会认字……为此我们在还不懂什么叫书法时就已拿起比手指头还粗的毛笔临摹汉字,又被父母灌输着那些我们根本听不懂的唐诗宋词,还要去学乐器、学油画,甚至在连中学也说不清的情况下让我们去学ABC,然而我们生命的一叶扁舟,毕竟承载量有限,稍有不慎,便会沉船。
报纸上时不时有这样的报导:某某城市某某中学的学生因不堪学习的重压,跳楼自尽。每当看到这种消息,我都不禁替他们惋惜。一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在不该凋零的时候谢了。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身边一位同学对我说:“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我就死了算了。”好在最后他考上了,悲剧才没有重演。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必一定要把孩子往独木桥上推呢?我的一个朋友,她初中毕业后就跟她的父母说不想念下去了,她的父母也尊重了她的意见。如今,她已成了一名出色的广告设计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他们总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不也因为太笨而差点儿被老师赶出学校吗?虽然没有踏进过大学的`门槛,但他的成功却举世瞩目。所以,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我们大海和蓝天,我们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爱花儿,就让它自由生长,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爱琴儿,就给它一片自由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会把理想的蓝图的蓝图描绘得绚丽多彩!
篇7:给孩子一片天空的抒情作文
给孩子一片天空的抒情作文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就等于父母种下的一棵小树苗,经过每天细心的灌溉,小树苗渐渐地长大。父母对孩子们的呵护孩子们都铭记在心。但是,在传统教育中,有太多太多的规矩,太多太多的标准束缚着我们,这使得我们都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都是那么规规矩矩,这也就抹杀了孩子们的想像力。
在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个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写的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音》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和高士及科普专项奖。蜜蜂只能靠翅膀的振动来发声——生物学界一直这么认为,各种书上也都是这么写的。但是12岁的聂利推翻了这一铁定的真理。
一个小学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呢?这与聂利勇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有关。12岁的他还没有受到所谓标准的`束缚,他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正因如此,他才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用于创新的精神发现了这一真正的真理。
聂利的发现给了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提了醒:教育需要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发现,想像,创新。用童心,童眼,童耳去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奇迹!
篇8: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万物均有其运行的规律,我们不要为世俗的眼光去扭曲本来的法则,身外之物总是纷纷扰扰,消磨人的灵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社会的理性精神进行自我反思,依据自由之心空本来的意志前行。
——题记
要走出自己设定的烦恼,因为烦恼不在外部,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或是我们的思想之中。诸多事物对自身不了解,对自己没有判断。是什么对它们做出价值评判呢?是理性。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讲,善恶不是一个消极静态的时空,而是在积极的动态演化之中。肉体的空间越来越大,灵魂的天空却越来越狭窄,这是对本性的背叛。
因为不自由,我们所处的环境处处是牢笼,我们心力憔悴却还是茫然四顾。世间百态种种,我们追随众人的步伐而不去思考正确与否。为了张扬个性,我们伤透脑筋的要模仿古惑仔的流氓走路,弯腰驼背,目光冷淡;为了个性,我们要在酒吧模仿香港电影里一群地痞砸酒瓶的场景,以显得快活。其实,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做这等愚蠢之事的时候,他是自己想着自己很英勇,更期待有一群漂亮的姑娘看到他的狂躁般的勇猛,然后这些姑娘就像七仙女下凡一样,骑着一朵云彩就来到自己身边,用美女敬仰英雄的眼神注视着他,然后,他再哈哈大笑。就像阿Q一样,想象自己是一个革命党,然后自己就是一个革命党了。
如果一个人的支配能力在完全依照其天生本性去做的时候,而他却心生不满,那么,他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无法解脱的苦楚在于背离了内心的自由,所以,我们往往要自欺欺人的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认真的想一想,负责任的'想,这其实是在瞎说。
内心的不自由极其可伶,为此,也就萌生了自卑或是其他不良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要用虚伪来掩饰灵魂的悲楚。所以,比吃,比喝,比玩,比种种无聊的享受也就是一个常见的事情了。结果,比去比来,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不该做的又是做了诸多出来。时日一长,就要欺骗自己,就要告诉别人,自己本是英雄才能,怎奈年轻贪玩,否则,早就成就大业。所以,内心的不自由会引导人们走进死胡同,就是得意的自欺欺人!
我们焦虑的观察着别人的行为,别人的举止,就是担心自己在别人内心中的形象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我们想一想,有很多时候,别人根本没有时间或是心思来研究自己的形象,但是,我们却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看看,为了让自己在别人心中形象良好,抑或是让别人看得起自己,我用了实实在在的精力在自己的外表上,比如衣服搭配,首饰佩戴,女人更是画眉毛抹口红,走起路来也要扭腰甩臀,以彰显风姿卓越等等(当然,这个不是批评一切的装扮)。我们会想象别人会怎样看我们,然后,我们就向着自己的想象不断地美化自己,其实,别人心里就没有这么来看,或是根本就无心关注。结果,我们无非就是为了自己内心想象出来的东西而劳累。
时空总是会将我们淹没,但是,脚下的土地将永远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其变化中衍生而来的事物也将继续时刻变化,并如此循环而永无止境。人若能够虔诚的思索一下万物犹如浩瀚波浪般的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的稍纵即逝,那么,他将看轻一切易朽之物,不再为诸多无聊的事情浪费时日。
身外之物均可抛弃,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宁静,保持内心的自由。凡事依据内心之因果而行,守护理性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自己和社会。
时间是短暂的永恒以及永恒中的短暂,我们应该清理无用的烦恼,回应内心的呼唤。用心容纳整个宇宙,理解时空的永恒,洞察万物的瞬息万变,以理性的精神为灵魂开启一片自由的天空,自由飞翔着追寻生命的永恒!
篇9:给孩子自由成长的天空散文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天空散文
今天在琴室,看见两位家长带着年龄不过四五岁的两个小孩来弹琴,我不禁笑了:个子还没钢琴高,小手还没三个琴键大就来弹琴,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真是煞费苦心。
就在我想这么双小手能弹出什么来时,一声硬生生的“do”打断了我的思考,持续了半小时的“do”终于停下来了。孩子的手弹困了,休息时顽皮劲来了,开始在钢琴上胡作文章。这时,家长的唠叨不期而至,四岁的小孩拗不过大人,又边弹边唱起来,但声音不再是积极,清澈的,而是明显带有埋怨的哭腔。
我想不明白:家长为什么把这么小的孩子圈在“笼子”中。孩子已经弹得很乏味了,为什么还要硬逼着孩子继续弹?我认为这样做不但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还有可能会掐灭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家长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一句话,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绞尽脑汁,到处为孩子拜求所谓的名师。于是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英语热、奥数热,钢琴热……多数家长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擅自为孩子作主,理由却堂而皇之:“说什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将来,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吃。”家长的这句话,貌似在为孩子着想,实际上是为了他们的面子。现在许多家长都爱拿孩子做比较,为了他们那点可怜的自尊,他们常常以孩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知,孩子为此错过了多少次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牺牲了多少次与同伴嬉戏玩耍的时间,丧失了多少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果家长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社会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就等于是在削弱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就等于是在帮助自己的孩子慢性自杀。
当大人沉浸在为孩子精心设计的“多彩世界”中时,谁又想过孩子到底喜不喜欢?谁又真正关注过孩子自身的特点?当家长奋不顾身地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时,须知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填鸭式的教育没有意义。世间大才少通才,中国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如果一个全才那么容易培养,那中国的'人才岂不是比星星还多!面面俱到则面面不到,门门全优则门门不优。
中外名人,哪一个不是在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全才名人几乎绝迹。
毛主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上师范时,凡社会学科的课,门门全优;非社会学科的,有的连及格都很难。可以说毛主席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但也是一个独擅专长的高才。如果是放到现在,他肯定考不上大学。但毛主席遇到了一群懂他、知他的好老师。正是因为这些老师尊重他标新立异的个性,包容他敢想敢做的性格,鼓励他通身是胆的豪气,才成就了一代伟人——毛主席。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如果操之过急,运用不当,只会成为家长抹杀孩子天性的催化剂。请家长不要为了孩子不可预知的未来,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为了孩子享有快乐的童年,请家长停止对孩子心灵的“虐杀”,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蓝天,!
篇10:给孩子一个自由涂抹的天空
给孩子一个自由涂抹的天空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时,要画得越像越好,致使目前孩子的画出现了成人化倾向――
鼓励孩子建立多种思维模式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家长也要鼓励他突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例如,多数孩子都会把太阳涂成红色或金黄色,且大都是“太阳公公”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太阳只能画这种颜色吗?为什么太阳只能是公公?”如果孩子能够提出不同的构思,可进一步启发他:“太阳有什么特点?它给你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样的线条可以用来表现太阳?”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相信孩子纸上的太阳已是五彩缤纷,活灵活现了。
布置孩子亲临其境的环境
直觉性体验是激发孩子大胆想像的好办法,家长可以在环境上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其身心得到彻底放松。比如在有阳光的冬日午后,让孩子在墙壁前做出各种身体造型,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成光怪陆离的影像,在墙壁上尽情起舞,这是种愉快、有趣的知觉体验。将这种体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您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眼中的影子并不是灰暗的,在构图、造型、色彩上,都会是新奇而富有创造性的。
让错误“化腐朽为神奇”
孩子画画时常会出错,家长一般会让他重画。其实修改图画也是培养孩子想像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启发孩子根据画错的图像进行大胆想像,重新定义图画内容,使之成为另一幅新图画,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叫做“化腐朽为神奇”,像变魔术一样,孩子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而乐于修改,在改改画画的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他想象的能力。
把绘画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生活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体育艺术等共同汇聚成人类的艺术长河。由于年龄特点所限,孩子绘画更离不开文学、音乐作品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指导孩子绘画,可与故事、诗歌、谜语、音乐结合起来,尽量让他对周围的事物多一些感性认识,以扩大创作空间,画出来的画才不至于千篇 一律。
例如,如果让孩子画动物园里的天鹅,可先让孩子看动画片《天鹅湖》,有条件的话可以欣赏一下音乐,引导孩子说说感觉:片子里的是谁?在做什么?它们是怎样做的?如果想把这首曲子画出来,怎样画才美?等到孩子的创造欲望被调动起来后,让他们在音乐声中作画。虽然孩子未必能完全画出天鹅戏水的画面,但他们能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想像的乐趣,这才是孩子学习绘画最重要的意义。
篇11:请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
请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_小学作文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风,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立足。他们的办法就是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课外补习班,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逼着孩子要“十全十美”……孩子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苦恼中。
家长们,你们是否想过孩子们的感受,如果让你们承受这样的压力,你们会选择什么,会做什么?在家长的'逼迫中,有多少人能走向成功呢。比尔?盖茨和戴尔,高中退学,为自己的爱好奋力拼搏,最后都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在商界鼎鼎有名……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被父母逼迫学习,自己本身并不喜欢的孩子,绝大多数的结果都是悲凉的。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珉原本是一个乖巧伶俐、活泼可爱、学习优异的孩子,父母都引以为傲。五年级的时候,小珉的父母希望他考上省重点初中,于是就一口气给他报了英语、语文、奥数、游泳、绘画5个培训补习班,为的是希望他的成绩更拔尖。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离家出走了,两个星期才在路边找到他。离家出走的原因令父母想都想不到,竟然是恨爸爸妈妈。小珉回来后对警察说:“自从爸爸妈妈给我报了补习班,天天还增加了额外的作业,我的压力特别大,休息得很不好。有一次睡得很晚,第二天又遇上考试,状态不佳导致我落了很多题目。试卷发下来后,我看到我第一次下80分,那个鲜红的70。5分让我哭了好久。回到家,爸爸妈妈又打了我,他说我是个不孝子,没良心的东西,这件事情给我的心灵留下了阴影。我很恨他们,于是我想要报复他们,就离家出走了。”说着小珉拭去了眼角的泪水……
从此,小珉变成了一个总是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孩子。他总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医生说他得了自闭症。他的父母也为此深悔不已,在其他人面前都不敢提到自己的儿子。
这是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它告诫家长们:不要再执迷不悟了!孩子是社会未来的希望,请允许他们像雏鹰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里翱翔,能够生活在自己快乐美好的世界里。
请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
篇12:给孩子一片自由创作的蓝天的论文
给孩子一片自由创作的蓝天的论文
【摘 要】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也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是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的情绪情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在绘画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关键词】幼儿绘画;自由创作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儿童画,只要让孩子们自由地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稚作才是儿童画最为显著的特征(张广才《儿童画是一种很高级的艺术》6月10日《美术报》)”。此言对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征作了一个简洁恰当的概括。绘画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抒发方式、创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他们在活动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主探究与发现。
“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是对无规无矩的儿童画的质朴原始之美这一真谛的真实表达。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一些线条、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莫名的符号等。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时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画中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
有人对儿童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成人化思维,颜色搭配讲究,画面一味追求饱满,涂色均匀,勾线齐整,大多数是线描以后涂色,装饰性极强。画面表现形式多样,专业味道浓”(路学正《深陷“误区”的儿童画》201月7日《美术报》)。这些所谓的儿童画大多经过了成人的精心辅导,甚至干脆就是代笔,离儿童自我创作已经相去甚远,如果以此作为研究儿童绘画的蓝本,无异于痴人说梦。再以此引导儿童美术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误人子弟,即使提高了少数孩子的绘画表现能力,那也是以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泯灭童心、童趣为代价的,这就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正确目标。
我们常常觉得按老师的意愿画画固然很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像汽车,我教你画吧。”或者是“蝴蝶怎么会说话呀,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觉,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不可否认,少数儿童确实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对画面语言的把握比较成熟,但这样的孩子只是百里挑一,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具备这样的先天素质。而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绘画,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孩子们都喜欢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他们不在乎绘画的形式与语言,而对这种表达的过程乐此不疲。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参与美术活动,关注美术文化,在此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求完善自我。如果忽视作为常态的儿童画的“原生态”,就是忽视儿童绘画的本质,就会误导儿童美术教育走向歧途――虚假、功利。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我们让幼儿自己画画其实也就是解放幼儿的创造力,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伦”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作,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幼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按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创造中得到快乐成果。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不择手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篇13: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 教师篇
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 教师篇
人们常说:“过分勤劳的母亲会养出懒惰的儿。”同样,过分讲授的老师会培养出有惰性的学生。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做个聪明的“懒”教师》,乍一看大吃一惊。现在的老师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工作,都没有得到好评。做一个“懒”教师,那还了得?但随着我深读文章,我对这个“懒”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懒”非彼“懒”。这种懒是一种教学技巧,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所推广的洋思教学理念:“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训练”吗?其目的是要求教师通过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加以指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创新学习。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思以前的教学行为,总是怕学生不能掌握所学知识,总是按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接受,就一股脑儿的往里灌,往往的老师讲的口干知燥,学生收效甚微,典型的事倍功半。时间一长,老师喊累,学生厌学,师生身心疲惫。于是,我也想尝试做个“懒”老师。回想起洋思理念最初在推行时,我还为语文学科是否要进行目标出示进行过争论,很多老师认为语文学科要重文,直接的目标出示会降低语文学科的文学韵味。其实不然,语文学科不仅要体现文学性,更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要培养学生大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根据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重要。在认真学习、思考洋思的教学理念之后,结合小学生的能力实情,决定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运用洋思理念,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思维,进行目标导学,实行先学后教,精讲多练,从而也让自己从讲中“解脱”出来,学会“做一个聪明的‘懒’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收到好的效果,不妨从以下儿点入手:
一是引导好第一步是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不加指导就放手,那不是自主,而是放任,那样学生不仅不会有过程收获,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掌握。自主学习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还是要先进行指导,给学生打好基础,重点抓好第一次。如:从第一次识字教学开始,你就要训练学生如何从字的音、形、义上去观察、思考,寻找最佳的识记生字的方法。在第一次朗读课文时,就要训练学生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从语速、语调上带着问题去进行有重点朗读,最终达到感情朗读,感悟内容的目的。在第一次作文时,要训练让学生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去描写人物等等。总之,指导好第一步十分重要,第一步是基础,如果基础打牢实了,以后的教学就轻松了。
二是做好过程指导是重点。先学后教,并不是放任的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并不是任学生怎么做都不管。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提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实施准确目标导学。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想办法去解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此时的教师并不是“甩手干部”,而应该是同伴、是朋友、是导师,老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可以放声和学生一道朗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朗读热情;二是对学困生的正确的'朗读提供无形的帮助;三是可以培养学生朗读感情。教师还要弯下腰去与学生一起讨论,与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要适时加以辅导,以便让他能有所收获,同时也为他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这种让学生通过目标导学经历了自主探究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较为牢固的。比单纯听老师讲要有趣得多,有个性得多、收获也多得多,教师也轻松的多。
三是搞好成果展示是亮点。对于学生学习收获,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这种横向交流是对知识的一个再积累、巩固的过程。同时也为老师的精讲提供了依据。对学生在汇报、展示中的难点、疑点进行恰当的讲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偷懒”是为学生的发展考虑的最佳方法,“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经。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不会是“懒儿”。
篇14: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王淑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节拍向我们走来。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尝试者,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与激动。然而,等我几节课上下来,却为学生的素质感到心忧:乱草一样的书写,死一样沉寂的课堂气氛,流水帐一样的作文……居然有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时将“家长政治面貌”一栏内写上“面貌丑陋”!
面对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孱弱、浅薄甚至是荒唐,作为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感愧疚与不安。常常自问:语文教材中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为何不能让学生为之欣悦,为之陶醉,为之爱不释手呢?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
一.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开展生态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爱先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在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层次。每层里再分析句子、甚至字词乃至一个标点。语文教师就像手持利刃的医生,把本来形体如一的文章一块块解剖给学生看。这样尽管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无法拼接出文章原本的美,更不用说受到美的感染了。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文章,犹如屠夫面对案板上的肉,就丝毫不去想它从前是怎样活泼的生命,只管麻木地去宰割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每接触一篇文章,先安排学生朗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老师关于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在一遍一遍的读中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感受文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瑕疵。让学生在读完之后禁不住产生说的欲望。从文章内容的复述,到文章情节的构思,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到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便可以稳站讲台“排兵布阵”了:可以就文章情节安排“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就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辩论赛”;也可以对情节比较集中的文章编排课本剧,融欣赏、表演、评论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学生主动,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课文与现实的链接,实现多元对话
古往今来,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将善恶美丑或是现实问题展示给人看。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加强课文与现实的联系。如讲授《送董邵南序》时设计“韩愈,我想对你说”、“董邵南,我想对你说”等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如何面对竞争”的思考;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发“人与自然”的讨论;讲授《爸爸的花落了》可以引发学生“世上还有爸爸好”的说话练习等等。正是由于加强了课文与现实的链接,才使课文生生不息,常教常新。
三.加强课文教学与写作指导的结合,发挥文学作品的典范作用
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学生成绩感到困惑: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都练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出成绩呢?翻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写作以及句子仿写题几乎占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讲授写作的时间却很少,这也是语文教师进入怪圈的原因之一。
应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和感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很有必要。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色,确定写作指导的侧重点,如:在教学唐韬的《童年》时,我侧重了句子的仿写及运用。首先让学生摘出自己认为语句优美,可以在写作中借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再启发学生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看看又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如:“朝阳爬上海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波涛上跳动”一句,可以在描写海边观日出时直接运用。也可以稍作改动,变成“朝阳爬上水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微波上跳动”,来描写站在池塘边观日出的情景。又可以仿写成“笑容爬上了妈妈的脸,怒气散了,爱的波涛在心中涌动。”来表现一次被误解的过程。……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抓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把它还原成“小草长”这一自然现象,指导学生怎样运用修辞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如将“太阳升”描写成“火红的太阳悄悄的爬上了窗子”等等。
总之,在一次次生动的练习以及引导中,学生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语句,体验了当作家的成功感,不知不觉地减轻了创作的“痛感”,使学生悄悄的爱上了写作。
四.鼓励学生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那种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个神话故事中,你最佩服那个人物?学生争相发言,大多针对故事的主人公谈我国原始先民挑战自然的勇气。这是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值得欣喜的是,有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说他最佩服的人物是断足立四极的鳌,因为它为了补天牺牲了自己,在女娲补天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时,它仍旧默默无闻,不被人所注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更让人感动。还有一个学生在谈他佩服的人物精卫时,用了一个“鸟小志气大”,听到这些答案,我像在课堂上发现了金子,带头为他们鼓起掌来,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鼓励了他们的这种思维上的创新。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邮箱: wangshuhong1976@163.com
篇15: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梁实秋《鸟》教学实录片断
江苏无锡辅仁高中 戴启江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句话:“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一节课将要结束,当投影呈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是啊!鸟的自由之美,何尝不是人对生命的自由之美的渴求?这样的追逐又将要跨越多少高空“藩篱”的隔绝?
“我爱鸟,爱它的什么呢?”课堂上我问孩子们。
“爱它的声音,爱它的形体。”孩子们七嘴八舌,却又整体划一。确实文章第五小节很明确告诉我们了。
“声音和形体有怎样的特征让梁先生如此喜爱呢?”我追问。
“声音动听。”
“哪里可见动听?”我示意孩子接着描述。
“鸟啭。”
“啭是什么意思?”
“婉转。”
梁实秋先生应该是懂鸟之人,他是单纯地爱着鸟,显然听懂了鸟动听的歌声,他用了这个很美丽的“啭”字,还做了很生动的描述。我引导孩子们找到这样的文句。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读了读,我又问:“能够概括‘啭’的特征吗?”
“变幻”“交响”“和谐”“自然”“自在”……
当我听到“自在”这个词的时候,心里真的一阵喜悦:其他的特征都是文本表面所浮现出来的,只有“自在”是文字后面的,从文字里感受到的一种声音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自在”这个词说的真好,当它们被囚禁起来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在的声音,也就变得“苦闷”起来。那么,我爱鸟的形体,它们形体上又有怎样的美呢?
“雄健。”
“豪横。”
“豪横”不是形体,但是似乎只有雄健的形体才足以支撑“豪横”的行为。你喜欢豪横的人吗?我笑着问。
“不喜欢!”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应。
“那梁先生为什么会喜欢这样‘豪横’的鸟呢?”
“他喜欢,因为他说他对鸟的爱是‘单纯’的。”
“他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孩子们敏锐地找到了梁先生的“原话”。
“说的真好!梁先生的眼中鸟的美不在于幻想中的样子,比如鸢鹰的形象就应该是怎样的?”
“盘旋的,豪横的,抓捕的,欺凌的……”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爱这样的隼鹰吗?”我笑着问。
“爱。”
“为什么呢?”
“因为它活的自在,跟歌声一样,只有这样才是美丽快乐的。”
“为什么你会用‘只有这样’这几个字呢?”我笑着继续追问。
“因为这才是它啊!”老成的课代表似乎很无奈地“感叹”道。
“是啊!这才是真实、自在的鸢鹰啊!”七嘴八舌的声音从四面涌来,伴随着恍然大悟的神情。
“是的,我们无法想象鸢鹰被关在笼子里变成驯服的鹦鹉的模样,无法想象杜鹃真实的样子犹如温婉的燕子那样勤劳筑窝。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豪横的杜鹃的样子,你会爱吗?”
“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学生齐读关于杜鹃“豪横”的句子。
“谈不上爱,但是至少也不是那么讨厌了。这就是真实的杜鹃。”
“它只是一只鸟。”班长一字一顿。班里同学们都笑了,笑这句话的一语双关,当然也笑说这句话的人,多么的言简意赅啊!
“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了,作者说,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对于杜鹃,作者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做一只自在本真的鸟来看待。无论典故传说把杜鹃美化得多么诗意,也无论真实的杜鹃是多么的‘豪横无情’,都不影响作者对它的感受--它只是一只单纯的鸟。”
“我爱着鸟,爱它们的声音和形体的自由自在,更是爱他们生命的--”
“真实自我。”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呼应。
我赞许地点点头。
“但是这样真实、自在的鸟却给作者带来了不可抹去的悲伤--它们食不果腹,死在了寒冷的冬季,如果能够被人收养,豢养在笼子里保全一命,是不是更好?”
“那么与此类似的在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呢?”
教室里思考的声音在飘荡……
[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梁实秋《鸟》教学实录片断]
篇16:教师教育工作心得随笔:给“离异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当今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多元化思潮日益浸入人们的思想,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占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当父母任何一方离孩子而去,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严重的会使孩子精神偏激,性格孤僻或脾气暴躁,甚至危害终身。离婚绝不仅仅是夫妻双方之间的事情,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浩浩”的9岁小男孩,他的父母为了他几经分合,最后还是不欢而散。夫妻之间的吵闹,孩子看在眼里,印在心里,浩浩变得胆子越来越小,以至于很少和小朋友交往,来学校后就是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小伙伴找他玩,他总是摇头,懒得说话。如果老师找他谈话,总是以点头、摇头做答,很少主动与人聊天,性格明显孤僻。有一个叫“凯凯”的11岁小男孩,经历了父母的打闹太多了,父母离婚之后,他无法接受现实,心里很难过,经常通过攻击其他小朋友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经常无缘无故地寻衅打架,老师多次教育效甚微,他转过身,依然如故。还有个叫“小雨”的9岁小女孩。一天姥姥和姥爷来看学校她,我忙教小雨和他们打招呼,可孩子面带委屈的样子就是不说话,姥姥的眼泪止不住得往下流。小雨爸爸有很长时间不让孩子见姥姥了。小雨的眼里噙着泪花,可直到亲人离开她都没叫一声姥姥、姥爷。二位老人走后,我想知道小雨的想法就边给她擦眼泪边和她谈心:“见到姥姥了怎么不愿意喊出来,他们多亲你呀!”这时小雨却哭了:“我想姥姥、姥爷了,可他们不来看我!他们根本就不亲我!我不想理他们了!”“这不他们来看你了。”“我爸妈离婚了,我跟了爸爸,我不想他们离婚!”“那你就跟爸爸好好说,小雨听话,让妈妈回来吧!“可他们在一起老打架。我也不爱他们了,我恨他们!”听了孩子的哭诉,我心里酸酸的。对于大人之间的事,9岁的小雨是多么的无奈!她只有把脾气倔强起来对付她的亲人。
日常工作中,我对学校所有这样的孩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几个孩子身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悲观心理较重。对任何事情极度失望,想哭,心情烦躁、成绩下降。自卑心理较重。情绪忧伤,性格孤僻,不爱交际,做事缺乏信心。猜疑心理较重。对别人的言行容易产生误会,难以和别的同学和睦相处。逆反心理较重。经常无理由地抗拒别人的要求,经常与别人产生对立或者对抗行为。学校里曾经有一名孩子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寻找在外打工的爸爸。还有一个孩子经常在班里拿别人的东西,偷吃别人的面包,偷喝别人的牛奶,而且是屡教不改。他们年龄尚小,还不明白家庭婚姻的是是非非,家庭的变故让他们变得匪夷所思,突遭家庭变故的孩子是最不幸的,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面对这些孩子的种种心灵创伤,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学校的一名管理者,我觉得有责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阴影,步入生活的正确轨道。我觉得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帮助这一部分特殊群体。第一,学校应该给孩子以温暖,教师应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庭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孩子以无限的力量。可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关爱。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或许能弥补一点。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们的关心和鼓励,也可以弥补他们一部分在家庭中缺失的爱,这样也可以减轻他们自卑、猜疑、逆反的心理状态。第二,学校应该给孩子以帮助,尽量满足孩子必要的生活要求。离异家庭孩子一般来说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条件往往比原来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与学习。第三,老师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矛盾。要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往往心情比较忧郁,逆反心理较重,易激动,易偏执。第四,班主任要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督促家长多关心孩子。可以通过家访、电话、微信聊天的方式和孩子的爸爸、妈妈进行耐心的交流和沟通,在取得他们信理解和信任之后,热心要求家长双方尽量做到以下几点:必须早日忘记过去,不能以个人的悲观、消沉的情绪去影响孩子。更不要唆使孩子仇恨对方。孩子的性格是开朗活泼,还是低沉忧郁,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经常关心孩子。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仅是物质上要满足,精神上也要安抚。如经常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补习功课,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等。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阴影。如果发现孩子精神焦虑,行为异常,及时带孩子去看生理医生,给孩子矫正。决不能放任不管,随波逐流。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全社会都要关心的问题。学校有义务通过心理辅导、说服教育、引导鼓励等手段,来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努力使他们早日摆脱心理阴影,早日愈合心灵创伤,尽快步入生活和学习的正轨,只要我们大家能用爱心铸就一轮金色的太阳照亮孩子的心底,齐心协力给孩子构建一片晴朗的天空,孩子就能在并不完美的的童年里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此,我也呼吁年轻的父母们,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既然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生儿育女,还是要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勿把婚姻当儿戏,勿把离婚无所谓,共同抚养孩子,让可爱的儿女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不要留下遗憾!
作者:李同学
公众号:临朐
篇17:给孩子一片发挥想像的空间音乐教学反思
给孩子一片发挥想像的空间音乐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将新课标与“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实践等能力,将丰富的课堂教学渗透到新教材教法中,形成“创设生动活泼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音乐”。
案例描述:
“叮铃铃┅┅”随着铃声我快步走向音乐教室,这天秋高气爽,也许是天气原因我和孩子们的心情都非常高涨,满心欢喜地准备实施“考虑成熟”的教学环节。
“今天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们来到我们音乐教室想和大家交个朋友,瞧!是什么少数民族呢?”这时我在大屏幕上放起了蒙古族的录像片。
“蒙古族”只听一个小男生回答道。
“真能干,那你是如何知道的呢?”我反问道。
“从衣服上就可能看出,还有大草原,他们在骑马!”生答。
“是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蒙古民歌《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播放出大草的风光画面,将学生引如意境,并向学生介绍无伴奏合唱知识。并将学生分为四组,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
师:“第一组同学从旋律上分析旋律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怎样的意境?”生:“旋律高亢、悠扬”。“第二组同学结合歌曲《我也骑马巡逻去》从歌曲的节奏、速度音乐的形象展开对比分析。师:“通过反复欣赏,同学们对《牧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牧歌》的意境?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的用歌声或节奏来表现主旋律,有的用美术功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牧区,还有的同学用舞蹈来表现大草原美丽的景象。在这一节课上我感受到课堂活泼,充满活力的`气氛。
课后反思:
当我送走孩子们之后,我却久久不想离开教室,脑海里不断涌现出这堂课的情形,孩子脱口出来的几句话,他们自编自创的舞蹈、绘画都让我明白音乐老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音乐课堂上给予孩子们一片想像发挥的空间。在下一个班学生的音乐课上,我打破传统“教”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编自唱,小组自主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后对所教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孩子们对这堂音乐课印象极深,剖析它可以发现:产生意想不到课堂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在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呵护开发。
人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教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不一定在于追求新与奇,而在于能切合学生实际、确有实效就是好方法。在这堂课上我找到了一种简明又实用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适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的想像力是极为丰富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勇于开发他们的大脑思维。教师不能一直坚持传统的教学思路,要有创新。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为了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的欲望,同时也埋没创造性人才。
(2)、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
发,多一些创造,少一些“填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音乐教育也需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些创造的机会,如听音乐作品后,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其情绪、意境、情节、风格等;听了作品让学生做律动、编舞蹈、画图画、讲故事等;为音乐加打击乐;用人声或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自制乐器,少用一些过去的“填鸭式”教法。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老师来培养。因此,老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篇18: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蘑菇该奖给谁》教学个案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 和小白兔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分角色朗读并配以动作。当学生读到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我让他停了下来,并让学生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读得不好,我问他们哪里读得不好,学生说没有读出得意的语气和神态。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他比赛得了第一名,会很高兴,要读得高兴,可是他没有读出来。我让学生试着再读一读,接着追问现在又感觉如何?“不好!”一声清脆的答声接着我的问话响了起来。原来是黎榆嫦同学,我马上让她说说哪里不好,她大声说小黑兔比赛得了第一名,她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很骄傲。一语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纷纷说小黑兔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微笑着问知道“得意”的意思了吗?谁能读好这一句?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在学生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我又让他们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看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得意。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站起,得意洋洋地读着这句话。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反复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潜力,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篇19: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蘑菇该奖给谁》教学个案(网友来稿)
罗美燕 2005年4月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 和小白兔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分角色朗读并配以动作。当学生读到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我让他停了下来,并让学生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读得不好,我问他们哪里读得不好,学生说没有读出得意的语气和神态。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他比赛得了第一名,会很高兴,要读得高兴,可是他没有读出来。我让学生试着再读一读,接着追问现在又感觉如何?“不好!”一声清脆的答声接着我的问话响了起来。原来是黎榆嫦同学,我马上让她说说哪里不好,她大声说小黑兔比赛得了第一名,她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很骄傲。一语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纷纷说小黑兔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微笑着问知道“得意”的意思了吗?谁能读好这一句?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在学生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我又让他们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看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得意。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站起,得意洋洋地读着这句话。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反复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潜力,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作者邮箱: lmy@zsedu.cc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蘑菇该奖给谁》教学个案(网友来稿)]
★ 湘版美术教学计划
★ 一年级美术教案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小小的船》教学片断评析(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过程2023-04-06
一年级第二册美术教案2022-07-15
《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2024-03-11
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2023-03-20
湘版美术五年级《星光灿烂》教学反思2022-04-28
小学一年级《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2023-02-13
雪孩子教学阅读片断与赏析2022-07-07
燕子的精神-谈《燕子过海》的德育渗透2022-11-03
燕子过海的阅读答案2022-10-07
《芦花荡》教案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