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精选15篇)由网友“春天要吃可丽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
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
姚如 张泉师:班上的同学谁乘过渡船?
(有四五人举手)
师:(指名一位男同学)你在什么地方乘过渡船?
生:到我舅舅家去,要经过六里港,那里没有桥,得乘渡船过去。
师:渡口的情景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滔滔河水沿着六里港向东流去,两岸渡口一片繁忙景象,载满行人和车辆的水泥船刚离开这边渡口,那边河滩上就已经有人在等待过河了。
师:如此说来,渡船是一会儿由这边横渡向对岸,一会儿又由对岸横渡向这边了。
(大家点头赞同)
师:你们看课文最后倒数第二句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直到人们在河堤上快转弯了,最后再回头望一望,还能看到渡船仍然停在河边。”
师:这里的渡船为什么“停在河边”?难道没有人要渡河到对岸去?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样写:“对岸渡口,有几个人正从堤上走下河滩来。”说明是有人要过河的。
师:谁来想象一下,这几个人过河去干什么?
生:有的过河可能是赶着进城。
生:有的过河可能是去看亲戚。
生:有的过河可能是回娘家。(笑声)
生:有的过河说不定是去借书。
……
师:可以肯定一点,过河总是有事要办。那么,这几个人为什么不要求船工赶快把他们渡过去呢?
生:因为船上有病孩。
师:这几个人怎么知道船上有病孩的呢?
生:他们看见陈大夫正在给孩子搭脉。陈大夫他们肯定是认识的。
生:他们一定想,自己的事虽然要紧,但总不如给孩子看病要紧。
生:他们可能想,与看病比较起来,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生:他们还可能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
师:综合大家的发言,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个生病的孩子,先得到一同渡河的人的关心,后来又得到等待渡河的人的关心。真是一人有难,众人关心呀!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巧妙地安排了两个部分:一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渡口渡船的情景,这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二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末了第二句,想象待渡人的种种情形。这样,就由渡船内引向渡船外,由同渡的人延伸到待渡的人,得出了“一人有难,众人关心”的结论,深化了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显然,由于教者匠心独运,注意拓展,使学生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
姚如 张泉
师:班上的同学谁乘过渡船?
(有四五人举手)
师:(指名一位男同学)你在什么地方乘过渡船?
生:到我舅舅家去,要经过六里港,那里没有桥,得乘渡船过去。
师:渡口的情景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滔滔河水沿着六里港向东流去,两岸渡口一片繁忙景象,载满行人和车辆的水泥船刚离开这边渡口,那边河滩上就已经有人在等待过河了。
师:如此说来,渡船是一会儿由这边横渡向对岸,一会儿又由对岸横渡向这边了。
(大家点头赞同)
师:你们看课文最后倒数第二句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直到人们在河堤上快转弯了,最后再回头望一望,还能看到渡船仍然停在河边。”
师:这里的渡船为什么“停在河边”?难道没有人要渡河到对岸去?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样写:“对岸渡口,有几个人正从堤上走下河滩来。”说明是有人要过河的。
师:谁来想象一下,这几个人过河去干什么?
生:有的过河可能是赶着进城。
生:有的过河可能是去看亲戚。
生:有的过河可能是回娘家。(笑声)
生:有的过河说不定是去借书。
……
师:可以肯定一点,过河总是有事要办。那么,这几个人为什么不要求船工赶快把他们渡过去呢?
生:因为船上有病孩。
师:这几个人怎么知道船上有病孩的呢?
生:他们看见陈大夫正在给孩子搭脉。陈大夫他们肯定是认识的。
生:他们一定想,自己的事虽然要紧,但总不如给孩子看病要紧。
生:他们可能想,与看病比较起来,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生:他们还可能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
师:综合大家的发言,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个生病的孩子,先得到一同渡河的人的关心,后来又得到等待渡河的人的.关心。真是一人有难,众人关心呀!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巧妙地安排了两个部分:一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渡口渡船的情景,这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二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末了第二句,想象待渡人的种种情形。这样,就由渡船内引向渡船外,由同渡的人延伸到待渡的人,得出了“一人有难,众人关心”的结论,深化了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显然,由于教者匠心独运,注意拓展,使学生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篇3:《渡船》教学片断评析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
师:班上的同学谁乘过渡船?
(有四五人举手)
师:(指名一位男同学)你在什么地方乘过渡船?
生:到我舅舅家去,要经过六里港,那里没有桥,得乘渡船过去。
师:渡口的情景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滔滔河水沿着六里港向东流去,两岸渡口一片繁忙景象,载满行人和车辆的水泥船刚离开这边渡口,那边河滩上就已经有人在等待过河了。
师:如此说来,渡船是一会儿由这边横渡向对岸,一会儿又由对岸横渡向这边了。
(大家点头赞同)
师:你们看课文最后倒数第二句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直到人们在河堤上快转弯了,最后再回头望一望,还能看到渡船仍然停在河边。”
师:这里的渡船为什么“停在河边”?难道没有人要渡河到对岸去?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样写:“对岸渡口,有几个人正从堤上走下河滩来。”说明是有人要过河的。
篇4:《落花生》教学片断及评析
《落花生》教学片断及评析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已经知道文章是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生:我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我也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它默默无闻,不求名利。
生:我也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对人们有好处。
(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势)
师:你们都不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吗?未来的社会需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啊!
(教室里出现了冷场,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我说做像花生那样的人也不算好。它躲躲藏藏,不让人发觉。
师:发觉这样的人,真需要“伯乐来识千里马”呢!(生哄然一笑)
生:我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师:为什么?
生:它们成熟了,高高地站在枝头上,召唤着人们,既漂亮、神气,同时又对人们有好处。
师:对啊,外表美,心灵又美,何乐而不为呢?(生又哄然一笑)
师:那么父亲议花生,是不是有意识地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呢?
生:不是。
师:对!父亲的话使我们领悟到: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做人的关键是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有位作家说过:我们这个地球好比一个旅店,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好比这个旅店里的旅客。如果每个人都从这旅店里带走些什么,那么这个旅店就会越来越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给这旅店里留些什么,那么这个旅店里就会越来越富有。
[评析]语文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仅供参考)
《落花生》教学片断及评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坐井观天》 教学片断
《坐井观天》 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到课文结尾,教师们总要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怎么样?我上学期有一次校内教研课时,也是这样教的。
学生纷纷发言,讲了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各种各样的情形,大多讲青蛙这才知道了天果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他于是和小鸟一起周游世界。这时,我脑海时跳出一个问题,于是脱口而出。
师:同学们,你们讲了这么多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美好结局,但你们想过没有,青蛙是否愿意跳出来呢?
生:当然愿意。外面这么好!
师:是吗?这可不一定是青蛙的看法。有不同意见吗?
生:可能不愿意,因为青蛙这么固执,不会听从小鸟的话的。
师:很好,能从课文中青蛙的性格来分析。还有吗?
生:我也认为青蛙不愿意跳出。因为它在井里住惯了,以为自己的家最好。
师:对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家是最好的。
生:井里有一个优点,冬暖夏凉,很舒服。
师:很好,又找到一个理由。还有吗?
生:青蛙它可能不敢跳出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怕小鸟是骗它的。把它骗出来然后吃了它。
师:哦(真没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你真会思考。是啊,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有道理。不错。还有吗?
生:青蛙住在井里,它就是主人,它就是皇帝,它就是国王。可如果它一出来,就什么也不是了。
师:不错。
生:青蛙在井里没有敌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如果到井外面,它就会遇到蛇等天敌,会整天提心吊胆,睡不好觉的。
师:真会想,真会说。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这时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于是接着问: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从课文中知道同一个天,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却说只有井口那么大。那么青蛙是否有错?
生:错了。
师:果真错了吗?青蛙是在说假话吗?
生:(一楞)没有。
师:是啊。青蛙其实也在说实话。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看到的天——
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对极了。那么你们说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为它天天住在井里,没有去过外面。
生:因为井口限住了它的视线。
师:对。是青蛙住的环境局限了它的眼界。正如我们,如果没有走出过椒江,又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要想使自己知道外面精彩的世界,就应该——
生:走出椒江
师:走出台州,走出浙江,走出中国。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oblog31/user1/zhucong/archives//3045.html
篇6:《欢庆》教学片断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前四行。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孩子们,读着,背着,不知不觉在我们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副图画,在这副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简单:“苹果。”“香蕉。”“桔子。”……
我继续引导:“什么样的的苹果?什么样的的香蕉呢?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学生灵机一动,回答也变得丰富起来:“红红的苹果。”“脸蛋红红的苹果。”“划着小船的香蕉。”“染了月亮颜色的梨。”……
老师:“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苹果脸蛋红红的,香蕉笑弯了腰,梨子一定是赶夜路来的,染了不少月亮的颜色。呀,多美的景象呀,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副图画,一副美丽的秋天的图画!”
一个学生突然接口:“就是第一课里面秋天的图画。”
这句话立即触发了我的思路,“是啊!康老师记得第一课中有几个句子和这一课的特别象。”
学生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老师:“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各种景物都用自己的方式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孩子们,你们想想还有谁来了呀?你们能仿照课文中这些句子的形式来说一说吗?”
同学们的思路立即被打开了,文思泉涌,精彩自不待言。
后来我又让他们把几句话放在一块,组成一首小诗,配上一副画,还办了一期“欢渡国庆”的墙报呢!
【反思:让低年级的孩子根据课文学习语言,仿照例子运用语言,提高兴趣展现语言。这种学习才能让孩子呼之欲出,文思泉涌,让孩子们的情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让孩子们深深地爱上表达,爱上写作。】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篇7:《我是什么》教学片断
在这篇科学短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前的预习就已经知道课文内容讲的是水了,而且我也不想在课堂上讲太多关于科学课的知识,尽量让课堂体现语文特色,上出语文味,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朗读和指导背诵上。课堂上罗凯鹏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让我们全班同学争论不休。他说:“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我是什么》,而不是《我是水》呢?”
我把这个问题完全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讨论,说说这两个题目哪个好。孩子们各有各的理解:
张哲:“《我是什么》好,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答案了,为什么还要在题目中说出来呢?”
琦琦:“《我是什么》好,因为水的变化很多,不能把题目写成我是水,我是雾,我是云,我是雹子,我是雪,那样太啰嗦了。”
梁相宇:“《我是什么》好,因为课文第五段就说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如果(题目)是我是水就不行。”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我是什么》与结尾相呼应,所以好是吧。”
尧尧:“《我是什么》好,如果是《我是水》那就不好玩了,直接就知道答案了,《我是什么》就是让我们猜猜,动脑筋,这样才好玩。”
蔡若瑄:“我认为两个都好。”
王奕皓:“我认为两个都一样,《我是水》就是主要介绍水,《我是什么》就是猜谜语,让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我认为两个都好。”
安然:“如果题目是《我是水》,那不用看就知道课文是介绍水的了,《我是什么》就不知道课文是写什么,就想看看课文里写了些什么。”
【多好的答案呀!小小二年级的孩子就会分析,会用自己的理由辩白,会联系课文内容做论据,真了不起,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骄傲。】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篇8:教学设计片断
教学设计片断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片断一、学情调查
1、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家乡灞河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之间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
二、学习板块(一)
(一)合作探究--品读1、2自然段
学习引导(一)
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
1、第一自然段的“平常”与第二自然段的“神奇”是否矛盾了?为什么?
2、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朗读好这两节中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二)展示交流
1、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突出“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板块(二)
(一)合作探究--品读3-9自然段
学习引导
仔细读读课文3-9自然段,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读读这些词语:“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你能感受到什么?
2、“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让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句?
3、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
4、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是一方怎样的风景呢?
1、反复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jj”画出相关的语句品读。
2、从第5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理解)
(3)这段话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1、你怎样理解“绝”字?
2、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造就了怎样的一个奇迹?这奇迹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从第6、7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说一说: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精神!
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精神!
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精神!
4、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6、7自然段吧!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何远?
1、家乡灞河边柳树的生活道路和命运是怎样的?
2、家乡的'柳树让你想到了哪些写柳的诗句?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柳树?
4、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8节吧!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1、联系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联系生活实际,你又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来谈)
3、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树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篇9: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反思
刚开始学习《24字教学模式》时看到这样两句话:“教师由台前走向台后,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一改传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者,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当时只认识到课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具体怎样做课堂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心里感到很疑惑。
后来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听课、评课,向同事们学习;自我尝试;其中的答案在心中逐步清晰起来。
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预习,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以后,才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由后台走向前台,教师才能变讲为导。在教学语文百花园五的第一题“读读说说”时,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给下面的一组字分成两类:翠、随、钟、从、岁、谁、吹、宋、最
其中书上提示可以按声母来分,然后启发学生用别的方法,来分类。
在教学前,我布置让学生预习,首先给这些字加上拼音,然后把分法写在本子上。课堂上检查时,发现学生预习效果不太好,只有一半学生会按声母分类,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除了按声母分外,还会用其他的方法分类。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会做。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而是先请了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给大家做了一个提示:
按声母分为:平舌音和翘舌音。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具体的分法,进行分类。这下学生们整体做得很好。接着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这时经过提前预习的学生就知道,还可以根据韵母来分,有的同学补充道,还可以根据结构来分。我就让学生自主完成另外两种分法,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最后,班级交流时,同学们都很踊跃,我请了一名3号和4号学生给大家讲解。这两名学生讲得也很清楚。
这让我想起去年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预习,结果课堂上提问,学生们不会做,只能由我为学生讲做法。这样学生通过被动接受的知识,肯定没有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
我觉得这次在教学这道题时,我真的做到了变讲为导。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道亮光,有了前进的方向。
其实,我校教中、高年级的同事们,在教学中早已做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逐步渗透新课改的理念,把地基打好。
篇10:《登鹳雀楼》四年级语文上教学片断
《登鹳雀楼》四年级语文上教学片断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篇11: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主题与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呢?
【背景】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用情字贯穿始终,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事例】
一、创设情境,掀起情感的浪花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片断二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背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纷纷举手。)
师:觉得自己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电脑播放录像。)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听着动情的背诵看着精彩的画面,使人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教学反思
课堂中教师着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片段一,教师精心设计了从声音到影像的开场白,拨动情弦,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观潮的境界。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在片段二,教师多次利用到了CAI课件,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高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能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等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情感朗读,激起情感的涟漪
〖片段三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勾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学生如临其境地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和蔼地说):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有点感情。
(实事求是地评价。)
师:你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吗?
生:(自信地说)能。学生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
师:他是怎样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的呢?
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
师(问读的那个学生):你自己觉得呢?
生:刚才读得还不够有气势,我相信我还能读得更好。
(学生自发地为他的自信喝彩。)
师:你很自信,那就请你再读一次,我们再欣赏欣赏。
(可以看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老师就给他提供空间。)
生:(生读。)
师:我也欣赏这句,但我更欣赏他的勇气和自信。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老师深情并茂地读,还带上了动作表演读。)
(老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很谦虚地问):有没有你欣赏的地方呢?
生:您的字音很准。
师:谢谢你,你很有礼貌,对长辈称呼您。
生:老师带上了动作。
师:做动作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潮来时的气势越来越凶猛,感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生:很直观,让我们加深了理解。
师:那谁来说说,横贯江面是什么意思?
生:占满的意思。
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到的?
生:从你读到横贯江面时做的动作体会到的.。
师: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你们也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话。
老师全面巡视,适时帮助,参与学生的读和评议(学生读得铿锵有力,似乎要把整个江面占满,可以看出学生都理解了),两个学生带上动作读后互相评议对方,老师加入其中一组评议时说:我欣赏这样的孩子,互相读后纠正,评议,这样能帮助我们把书读得更好。
〖片段四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学生很积极地准备。)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学生自发鼓掌,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你们的朗读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现在自己说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可以看书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跟着老师的画面说。
(学生自由说,兴趣很高。)
学生一起边看课件画面边说边表演潮来时的景象。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读中悟情,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课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三、阅读表达释放情感的精华
〖片段五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
(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是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这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情感得以升华,思维得以飞扬,创造潜力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
【收获与启示】
一、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可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
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直接受到情感的感染。
三、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极为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篇12:《秋游》教学片断及反思
《秋游》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是我们吗?最高兴的究竟是谁呢?
生:老师最高兴。
师:其实最高兴的应该是农民伯伯。
二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
生:看到成熟的庄稼高兴。
生:农民伯伯最高兴。
师:为什么说是农民伯伯最高兴呢?
生:因为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又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一中,我强行将学生的思路向我的教学预设靠,但学生始终游离于我所期待的答案。于是在最后我揭出我的预设答案:农民伯伯最高兴。教学设计二中,我尊重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时,我追问: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为什么说农民伯伯最高兴呢?我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总期望学生能回答出我们预设的答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当学生回答出个性答案时,我们应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应控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篇13:《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
《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
资源简介: 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革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一文一文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课堂情景如下: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南辕北辙》一文这一课,和以往一样,课进行得非常顺利。正当我要对这一课进行小结时,一个平时十分调皮的学生举起了手。
“向尚,你有什么什么问题?”
“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不对,因为他这样走,也能走到楚国去。”
教室里发出了哄笑声。
“真的,老师,他如果一直走,就可能绕地球一圈,就到了楚国。”向尚红着脸争辩。
学生们都不解地望着向尚。
正在这时,又一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认为向尚说的'对,因为地球是圆的,麦哲伦就曾经环球一周。”
向尚高兴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麦哲伦是谁?”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麦哲伦是……”
向尚声音响亮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起来,其他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
“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不肯罢休,都争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书呗!”向尚自豪地回答,这个一向被同学们认为不听话的学生第一次尝到了被人佩服的滋味。
正在向尚得意的时候,张佳反驳道:“我认为这个人也不能到楚国去,因为他的钱可能不够多,没到楚国就花完工了。”
“对,还有可能遇到大海,没有船,就不能走了。”
“还有可能没到楚国,那个人就老死了。”
学生们都笑了。
“看来,前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是非常有趣,那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什么吗?”
一阵沉寂。
“老师,我从中知道了每个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正确目标。”
“我知道了多看书能获得很多知识。”
……
新课改提倡开放的课堂,要求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如何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呢?从这一个课堂片断中不难看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必须善用教材,善待学生,让新教材真正地成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宽容充斥我们的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小课堂中去真实地感受生活这个大课堂,为学生发挥个人的潜能提供充足的时间,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14:《看雪》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看雪。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读大班时,有一回下雪了,老师们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
生: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开门,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过台湾 省是很难看到雪的,我话题一转,非常沉重地说。引出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课文读了一遍,就好像在讲述自己小时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说到雪的话题,教室里小手林立,哪个孩子不喜欢雪呢?一说到雪,大家的话匣子就象决堤的洪水倾泻而来。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引入课文。
片断二: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提出“橱窗”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是厨房的窗子。我以为下面的孩子听了会哄堂大笑,结果大家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有王勤奋举手说,橱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来陈列东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饰啊这些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听了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给大家讲他们喜欢的马小跳的妈妈就是橱窗设计师,讲了马小跳妈妈设计橱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对这个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台湾商店的橱窗里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陈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继续问。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顺势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陈列的是这些东西呢?因为在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你觉得这句话那个词该读的重一点?学生回答是“很难”。很多孩子都能用压抑的声调来读第一段,从而为自己生活在大陆,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能够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个孩子问到“银装”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银色的服装。银色是什么颜色的呢?一个孩子说是白色的,而且会发光,光是白色就不会发光,银色就象老师手表那种颜色,雪在树上闪闪发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有时侯是非常简单/幼稚/肤浅的,但是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有疑而问,这是孩子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篇15:《自己去吧》教学片断
《自己去吧》教学片断
作者:朱艳萍 转贴自:牡丹江市江滨小学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老师带来一首《母鸭带小鸭》,会唱的同学一起来唱吧!(同学们边唱边做动作)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郊外,朱老师就是一只鸭妈妈,谁愿意当鸭宝宝呀?(发头饰)
师:孩子们,我们一边玩一边来学习本领,好吗?
生:好。
师:看,这是什么?你们想得到它吗?如果哪个小鸭子表现好,我们就把小鱼作为礼物送给他。
师:孩子们,你能说说我们鸭子有什么特点吗?
生:身体扁扁的、脚(鸭掌、蹼、腿)连起来的、会游泳等。
师:是的,我们鸭子的脚和别的动物长得不一样,每个脚趾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膜,叫做“脚蹼”。我们用它来划水,就像船桨一样,游得可快了。我们的本领大吗?
师:真是一群可爱的小鸭子!
(手拿小鸭子卡片)妈妈今天带来了一只刚刚出壳的小鸭子,它看见这么多伙伴,也想加入我们的队伍,你们欢迎它吗?
生:欢迎!
师:走,我们领着鸭弟弟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出示风景图,图上有小河、树木、草地、花朵、白云、蓝天等)贴上小鸭子。
师:小鸭子,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看见了……
师:这里真美啊,有蓝蓝的…、白白的…,有高高的…、碧绿的…,还有…。你们高兴吗?那就把看到的景色说给旁边的小伙伴听听吧!
生说
师:小鸭子们,快来看,这里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呢,现在你们最想做什么呀?这么着急呀!等一等,听,鸭弟弟在说话。快把书翻开,看看小鸭子说什么?
二、练习朗读,体会情感
师:小鸭子说的是什么?
生:小鸭子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鸭弟弟比我们还要着急,宝宝们,你能读出这种着急的心情吗?在下面大声地练习一下吧?
师:谁来读?
师:他读得有点着急,比一比,哪只小鸭子最着急?
师:唔,对了,着急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读得快些,谁再来试一下?
师:能不能读快一点,让鸭妈妈听了马上就带你去游泳?
师:鸭妈妈听了小鸭子的愿望,是怎么回答的?
师:宝宝们,想一想我们的妈妈平常是怎么说话的?
让鸭妈妈读一下,好吗?
师:真像一个鸭妈妈。还有谁想当鸭妈妈?
师:嗯,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话读得很慢,是妈妈的语气。奖你一条小鱼,还有谁也来试一试。
师:妈妈让刚出世的鸭弟弟自己去游泳,你们说我做得对吗?
师:为什么呀?(皱着眉故作沉思状)难道不怕淹着鸭弟弟吗?
师:噢,说得对极了,我们鸭子生下来就会是游泳,是不会淹着的。所以呀,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去游泳。孩子们记住了吗?
师:刚才我们练习了小鸭子和鸭妈妈的对话,我们再来完整地说一说,好吗?
师:孩子们,小鸭子说话时很着急,速度很快,鸭妈妈说话时速度很慢,很温柔,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再来一遍,好吗?
师:进步真大呀!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从你们语气中,妈妈听出了谁是小鸭子,谁是鸭妈妈,我们一起像他学习,再来读一遍,好吗?
三、角色表演,活化语文
师:鸭宝宝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好听!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个当宝宝,一个当妈妈。演的时候,要注意加上表情和动作。好了,去找你最喜欢的小伙伴排练一下吧!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师:(请两对学生来表演)
师:刚才,我们按课文的内容来表演,现在你们可以自由想像,想一想小鸭子和鸭妈妈还可以怎样说,看谁的想像力最丰富!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游泳,是最勇敢的小鸭子,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遇到困难时,要想一想,能不能解决,如果能,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了,我们就玩到这里,和大家说再见吧!
★ 渡河少年作文
★ 边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2023-03-15
苦柚的教学方案2023-09-29
小学语文拼音教材《d t n l》教学片断与评析一2023-03-03
《小抄写员》课文片断赏析2022-05-06
《利州南渡》翻译赏析2022-11-04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的片断赏析2022-04-29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2023-03-24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2022-05-06
《苦 柚》小学语文说课稿2022-05-02
《渡河少年》教学备课教案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