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建厚Aciel”为你分享20篇“《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掌握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难点: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与狗有关的童话故事,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与狗有关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感知童话的特点,又能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从而有效的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根据预习简介作者,教师做以补充。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贾尼罗大里,19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
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等,使学生能初步感知形象的特点。在朗读结束后,对学生的朗读给以简单而准确的评价。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童话的第一个特点:童话常常用人格化的手法。因此阅读童话要善于将各种事物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一个特点。)
3、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复述课文,同时多媒体配以动画提示,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形象特点。
4、师设计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理有据。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仔细体会小狗的形象特点,明确童话的第二个特点:每篇童话都有一个重点刻画的对象,这就是童话的主人公。因此阅读童话要注意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二个特点。)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在了解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下文章的深刻内涵,但这个过程师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钟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给予肯定。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童话的内涵。从而明确童话的第三个特点: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因此阅读童话不能孤立的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三个特点。)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
学生可以大胆设计,只要能说明依据就可以,但师在评价时要使学生明确: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他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童话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五)、课堂小结
教师由学生设计的结局出发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方法。
以此照应前面的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童话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设计的小狗的第四种结局形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贾尼罗大里
学会各种叫声 发挥特长,但迷失自我
不会叫的狗 看守鸡舍 甘于平庸
做一只会叫的狗 找到真正的自我
修订说明:之所以修改导入部分,是因为通过学习,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进入学习状态.所以,依据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导入部分进行了重新修订.
邢怡
篇2:不会叫的狗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2.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3.体会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与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在阅读理解中使童话的概念更清晰,初步掌握解读童话的方法。
2.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整理生字、生词。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形象吗?谁能简要地给大家讲一讲有关他们的故事?
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像一颗颗珍珠把我们的童年装点得五彩斑斓,我们把这些神奇的珠子叫做童话。童话的世界不仅有我们记忆中的神奇和有趣,它更是一片深刻而充满智慧的净土,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篇童话--《不会叫的狗》去体味一番。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童话内容。
2.课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和猎人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分角色将相应的态度读出来。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点拨:童话中的比拟特征即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
起来了,我们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不幸、可怜--它不会叫,虽然成功地学会了两种叫声,却依然不能像其他同伴一样有正常的生活;
勤奋刻苦--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点拨: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注重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1.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给予肯定。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时,可适时将学生所说的认同原因,上升到本篇童话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层面上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中找对老师,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等,当然如果学生能对一、二种结局有新的合理解读也要给予肯定。
点拨: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2.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
学生可能有多种设计,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它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
四、梳理有关童话的知识,落实知识点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具有趣味性、幻想性和象征性,阅读童话要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2.明确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展示《蚊子与狮子》,判断这段文字是不是童话: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相同点:
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不同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简单,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而童话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有一二千言。
(2)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
(3)童话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它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生活,也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而寓言虽然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但它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样式。
五、课堂小结
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教学反思
初一的学生刚刚在童话的陪伴下走过童年,关于童话已经在感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他们最熟悉的应是童话的趣味性,但对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意义并不了解。所以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上,有必要引领学生将童话放在文体的层面上进行认识,清晰童话的概念,明确解读童话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课设计实际是以课文为例,理性地带领学生解读童话,知识点的传授大体上比较系统,但在文本感知与理论知识点拨相结合上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在今后教学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惜缘
[不会叫的狗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3:《不会叫的狗》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
《不会叫的狗》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
(版本:长春版) 课题
制作人 崔丽娜 所需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并自主积累字词 、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关键句理解,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 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 教学和学习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拓展法
教学和信息整合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 言
一、由学生熟悉的《安徒生童话》导入新课
教 学 内 容
二、认识作者
走进贾尼大里的童话: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看积累部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
三、积累字词
哞 嘶 喔 滑稽 寻思 怜悯 诧异 叼 谨慎 聘请 天赋 匍匐 吠
四、朗读教学
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五、研读文本
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1)、不幸、可怜:它不会叫,虽然成功地学会了两种叫声,却依然不能像其他同伴一样有正常的生活;
(2)、勤奋刻苦: 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1、童话的含义
2、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看书、资料
借助工具书识字
配合朗读
分析讨论
探究思考
课堂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曾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书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学会爱童话、读童话,能以之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作业
(1)、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也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本文中的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写在积累本上。
(2).自主设计主题,写一篇小童话,也可以试着加二到三个结局。
写短文
本课教学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思想)
本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在感性上对童话的认识,熟悉童话的趣味性,却不能真正了解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意义,所以本课设计实际是以课文为例,理性的带领学生解读童话,明确与寓言的异同,掌握本课重点的同时为以后的学习铺路。
冯国新
篇4:《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讲述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学叫的经历。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能给学生的人生成长做出不同的启示。可以说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佳文。
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思维活跃,还保持着一定的童心,对童话也比较喜欢,文本内容不是很难,学生应有话可说,能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但对其现实的暗示和人生态度这一较为深刻的内涵的探讨还尚显稚嫩,所谓的感受体会也只能是停留在层面上的一些感性的理解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自主积累字词、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句理解,品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题引导法、联想法、板书概括法。
一、激趣导文,进入情境
播放《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动画片。
说起童话,大家一定会兴趣盎然,因为是那诗意的童话故事吧我们的童年装点得五彩缤纷;是童话令我们的童年充满幻想和期待;也是童话伴随着我们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一路欢歌。今天我请同学们和老师再次满怀激情地重温一下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将要学习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篇童话,它有着很奇怪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板书课题、作者)
(教学设想:童话是青少年喜欢的文体之一。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让他们对童话进行介绍,进而让他们在初步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一)、1、请学生根据预习简介作者,教师做以补充。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贾尼?罗大里,19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2、积累字词。
(二)、分角色朗读,把握主要内容。
试一试: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
三、读文欣赏,品评形象
读后根据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加以点评。评说文中的一个形象。
学生点评文中的人物。
小狗:不幸、可怜、勤奋刻苦、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憨厚老实。
小公鸡:关心同情小狗、教小狗时耐心又细致,还鼓励小狗。
狐狸:嘲笑小狗、贪婪、狡猾。
猎人:残忍、蛮横、霸道。
小结:通过读课文,我们感知了文中几个不同形象的特点,这几个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跟作者使用的写法有直接关系,作者用了什么写法来塑造形象?(拟人)。给小狗、小公鸡等赋予了人的思想、语言,让他们活起来,所以我们阅读时要注意把握童话的比拟特征。作家创作童话离不开幻想,大到文章的构思,小到每一处细节,都是幻想的结果。所以阅读童话,我们还应理解童话中幻想的内容。
设计意图:依托于文本,抓文中的关键的形象,探究其态度,感知其性格,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理解童话的内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这样一只可怜但有尊严,勤奋的,有人生追求的狗,我们都期盼着他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结局。课文设计三种结局,每一种结局都代表不同的人生,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提示:读时细品每种结局的尾句)
第一种结局:可能成为一位有钱、有地位的语言大师。
迷失了自我,心灵没有成长。
第二种结局:做着一份平庸的工作,为一大碗浓汤而劳碌,永远失去自由。安于现状,保守的人生。
第三种结局:找到了正确的老师,学会了叫。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得到了心灵的成熟。
可见童话的魅力是非凡的。但老师还要告诫大家: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它只可能有一个结局,所以每次选择都很关键,都应以不迷失自我为基础,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各抒已见中张扬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童话对生活暗示指导作用上来,从而更深入的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入情感
读完这篇课文,又分析了这么多的`结局后,我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自己的那颗激动的心,要讲给同学们听一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的结局越多越好、想象越离奇越好。)
你能当堂创作“第四个结局”吗?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讲述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学叫的经历。暗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这节课,从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中,我感到了大家对童话的喜爱。可以说,童话是我们一生的朋友。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随时随地会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q罗大里才不知疲倦地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
七、作业布置:
请把你的“第四个结局”仔细润色修改,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实现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贾尼罗大里
选择――――人生
教学反思
初一的学生刚刚在童话的陪伴下走过童年,关于童话已经在感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他们最熟悉的应是童话的趣味性,但对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意义并不了解。所以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上,有必要引领学生将童话放在文体的层面上进行认识,清晰童话的概念,明确解读童话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课设计实际是以课文为例,理性地带领学生解读童话,知识点的传授大体上比较系统,但在文本感知与理论知识点拨相结合上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在今后教学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篇5:《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不会叫的狗》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不会叫的狗》讲述了一条不会叫的狗分别向小公鸡、杜鹃学叫却险遭不幸的故事。与前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反复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预测提供了相对清晰的依据。本文有三个不完整的结局,留给学生更多预测的空间。本文是略读课文,主要体现预测策略的实践与运用,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边阅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结局。课后题指出了预测与故事的发展、结局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提示了预测的角度。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学生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已经有过阅读经验,平时在大人的引导下,也能就书中某些地方进行简单的猜测,但并不是有意识的预测,对于“在哪里预测“、“可以预测什么”、“为什么这样预测”还处于未知状态。在本单元前两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到预测的基本方法,知道不能毫无根据地预测,也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预测。
教学目标
一、回顾、梳理前两篇课文的情节,结合阅读经验,预测故事的大致情节。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和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等,边阅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
三、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预测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一、预测整个故事的大致情节。
二、预测故事的结局,将课文中三个不完整的结局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
预测故事的结局,将课文中三个不完整的结局补充完整。
教学流程
一、回顾梳理前两篇课文的情节,预测《不会叫的狗》的大致情节
(一)通过表格回顾梳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两个故事的内容,发现情节反复的特点。
(二)预测《不会叫的狗》的大致情节。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基于本篇情节发展与前两篇课文相似的特点而设计的'。学生阅读时预测的重要依据源于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累积,包括相仿的人物形象、相似的情节发展特点、对生活常见事物的认识等。用表格梳理前两课的情节一方面可以通过梳理帮助学生了解已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的特点,使之成为学生宝贵的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为预测整篇文章的大致情节提供依据。)
二、默读课文1—37段,边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
(一)默读课文,用上前两课学过的预测方法一边读一边预测,可以在边上做旁批。
(二)全班交流
1.用“读到……我猜……是因为……”的句式交流自己的预测。
2.交流:故事情节中哪些与你预测到的一致,哪些是你意料之外的。
3.梳理本课的情节,板书。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迁移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强调以点带面,迁移运用。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预测的基本方法,本环节重在体现预测的实践与运用。)
三、比较前两篇课文的结局,引导学生发现结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一)再次呈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情节图,比较两个故事的结局,引导学生发现结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这两篇课文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
(二)回忆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自己对结局的预测,比较自己的预测和原文的结局有何不同。
(三)小结:故事的结局,可以是之前情节的延伸,也可以是意料之外的结局。只要你猜得有道理,都可以。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情节与结局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生活实践,迁移到下一环节的学习,对结局向着不同方向预测:可能是之前情节的延续,也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结局。)
四、预测《不会叫的狗》的结局
(一)大胆预测本文的结局
(二)全班交流
五、将书上不完整的三个结局补充完整
(一)选择一个结局进行预测
1.课件出示书上三个不完整结局的示意图,让学生选择一个。
2.根据学生的选择呈现其中一个结局,指名读。
3.让学生展开合理预测,把这个结局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4.全班交流:一生进行预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他的预测有没有道理。
5.课件出示原文结局,指名读。
(二)分组合作预测另外两个结局
1.同桌各选一个结局预测,把结局补充完整。要求:跟你的同桌说说你预测的结局,一个说,一个认真倾听,然后说说对方的预测有没有道理。
2.全班交流
3.指名读原文中的结局,学生与自己预测的结局进行比对。
(设计意图:“选择一个结局进行预测”是进行范例预测,结局让学生自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认真倾听,并说说他的预测有没有道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预测,辨别他人预测的内容和依据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了范例预测,后两个结局的预测就能顺利进行,学生就能大胆预测,并不断调整预测。)
六、创编第四个结局
(一)思考:还有没有第四个结局?
(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鼓励学生打开思维,大胆做出创造性的预测,体会预测的乐趣。)
七、总结拓展
(一)预测不是胡思乱想,是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等的合理推测。
(二)作业:选择一本同学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给他们听,一边读,一边请同学预测故事的发展。
(设计意图:安排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预测策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活动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进而爱上阅读。)
八、板书设计
篇6:《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2把握角色特点,揣摩其心理,落实到文中语句,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与内涵,理解多元主题,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在阅读品味中,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
2.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手段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屏幕上的形象吗?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的这篇童话——《不会叫的狗》,让我们用心体味其中的内涵。
二、课文回顾
1.请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童话内容。
2请学生说出.课文中的主要角色
三、课文研读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原文语句回答不幸、可怜——它不会叫,虽然成功地学会了两种叫声,却依然不能像其他同伴一样有正常的生活;
勤奋刻苦——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
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2.仔细揣摩其他角色心理 ,把握性格特征,用原文语句将相应的`态度读出来。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3.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4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力求更有趣,更有创意,更巧妙。
四、迁移拓展
推荐作者其他作品,《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
五、课堂小结
童话结局可以是多元的,但是人生的选择往往只有一次,请你慎重对待,希望同学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我
六、作业
把你设想的第四种结局诉诸笔端,形成文字 ,不少于二百字
篇7:《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4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 讨厌 批评 来访 搞不清 刀叉 压根儿 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最好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 同情
小狐狸 嘲笑
杜 鹃 怜悯 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在哪里,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为先把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
篇8: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等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 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积极的等待观,抵制消极的等待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等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生活总在让人等待,等待着上学,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同时也等待着老去,等待着化为一缕青烟,从此成为永恒。等待究竟是什么 ?在站台上,在等 待着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即焦急又兴奋。产房外即将为人父的男人在来回踱步,等待着即将出世的孩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农民经过辛勤的耕耘伫立田间,等待着丰收。傍晚,母 亲站在小巷口,翘首以盼,等待着儿女的归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对漂泊异 乡丈夫的思念。。。有千百种等待,等待有千百种滋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难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体会吴冠中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板书“等待 吴冠中”)
二、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内容
1、 作者介绍
大家对吴冠中可能都很陌生,那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冠中
吴冠中:19出生,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画作有:《长江三峡》、《鲁迅 的故乡》、《春雪》、《狮子林》和《长城》等。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2、 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中,体会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词注好音,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描绘的“等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况?(作者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谈初读的感受)
学生:等待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
等待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
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等待的美好在于充满希望
等待的结果未必如意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
教师总结:等待中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读到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依恋;等待中有缠绵的爱情,我们读到了爱人的甜蜜,未来的憧憬。等待中有欢乐、有向往,也有担忧和焦虑。
3、 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话加以概括等待的个中滋味呢?
“等待中包含了人间百味”
三、研读文章,深入理解
1、 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师:下面大家再次齐读(一组读两段或全班齐读)一边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人生是复杂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成长中慢慢积累,慢慢体会人生的个中 滋味,许多大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解读着人生,今天作者就从“等待”二字中解读到了人生滋味,每一段 文字都好似是一种人生况味,同学们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作者都诠释了哪些人生况味?
况味:情形和情味。
学生:(1)“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等待是无奈的。
(2)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人生应该等待,因为很多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为了成就高远的理想,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成为空想主义者,“希冀在等待中获兔”,不要 因为自己的懒惰 而蹉跎了岁月,不能盲目的等待。等待会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每个环节链子间的纽带。
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
(4)“等待”寄寓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过梦想,有等待才会有希望。等待的美好在于心存希望,生活亦是如此。积极的等待未尝不是一种进取。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串起了我们人生的旅程,
(5)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
等待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有好有坏,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 心情不同,总会看到结果,为什么不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你着急了,时间却还是老样子,要一点一点的过,有人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 一颗是什么滋味。我不知道,所以要一颗一颗的尝,是苦是甜才是自己的经历的生活。
2、 等待浪费光阴,等待的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认为“人生应不应该等待呢”,分别在课文中找出“人生应该等待”和“人生应该等待”的依据。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应该放弃无谓的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必须懂得积极的等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学会享受等待。
四、拓展、体悟
教师:等待是人生的常态,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事比喻大的道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历过很多等 待,比如:等待上课、等待下课、等待上学、等待放学、等待假期、等待考试、等待成绩的发表、等待长大等等。这其中有焦急、有甜蜜、有忧愁,五味杂陈。那么谁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等待的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与久未见面的朋友或亲人的到来、等待过年、等待出门远行、等待游戏、等待。。。
五、结束语
等待明天 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
等待成长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焦急不得,拒绝不得,需要静静地等待自己的成长。
等待,更要争取 对于机遇,未来……除了等待更要争取,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
等待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的漫长 等待,由于焦急,由于渴望,往往显得非常漫长。但,这过程是人生的必经的路。。。
我们要懂得把握积极的等待,放弃消极的、无谓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过,为了不虚度一生,我们要有选择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进取,树立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的去努力、去奋斗,相信我们都会拥一个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回家后大家试着模仿 作者的笔触,在日记里,把自己在学过本文后对“等待”的理解并以“等待”为话题些一篇短文。
谭义专
篇9: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绝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
教学方法:品读分析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 一课时
1.导入: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之一,有许多的同学都很喜欢书画,下面就请同学欣赏几幅书画作品。(出示电脑动画)同学们看出来这几幅画中的区别了吗? (同学们会回答有的经过装裱? 有的未经装裱。)同学们知道装裱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可能会回答美观、易于悬挂、易于保存等。)这里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经过装裱的作品更易于保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绝品》,体会一下围绕一幅古画的保护的人和事。
2.默读课文:
思考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被称为绝品。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教师可以归纳为主要是以 下几个点:文中的那幅古画、 常先生的装裱技艺、刘三爷与常先生的为人、二人之间的友情。)
3.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4.作业:
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 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 不值几 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2)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 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给王商人?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3)联系全文, 常 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 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2.刘三爷和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3.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子,运用精练含蓄的语言刻画了两 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也写出了他 们伟大的爱国之情。相信你读完之后会有很深的感受,请你模仿本文的语言,写一段文字阐述一下你对做人或友情的理解。
4.课堂小测:
人物描写的方法
5.作业
本题 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练习写不同风格 的语言,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短句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短句,然后再让学生仿写。
谭义专
篇10: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
《绝品》是谈歌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人物以薄云天之义让人震撼,谈歌则以古典韵味的语言写“义”塑“绝”。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讲好这课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加深情感体验,提升欣赏感悟能力。
《绝品》是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清贫》,而以后也将学习到《棋王》《铸剑》等写浩然正气的民族形象的文章,也许这些人物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却让读者低头沉思,仰视而生效仿之心。
初一年级,十三四岁的学生,对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亲切可敬,语言回味无穷的文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分角色朗读理顺小说情节和理解小说人物,确定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积累程度,我将分析侧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文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确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绝品》一文,计划讲授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熟悉课文,通过课堂阅读,达到我自注书,书注我的效果,进而形成个人最初的理解。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交流碰撞,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
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
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下面我将第二课时以几个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的目标,在批注式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后,提出“对于“绝品”这两个字你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绝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幅画本身就是绝品。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而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嘱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板书:画,宝中之宝)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者的,这种技艺堪称一“绝”。(板书:技艺,天下一流)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落实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继续追问“同学们的想法似乎只停留在这幅画上,文章能称之为绝品的还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心分析”这一问题。使学生从人物的角度,精神境界的层面分析绝品的内涵,使学生明确:常先生豪爽、豪气,自嘲、哈哈大笑、大杯痛饮,死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从“重重地”、“大步”和“并不回头”三个词语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义无返顾走出门去,毫不犹豫的革命者,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正义,这正是一个革命党人身上所特有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板书: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刘三爷在好友死后,三爷睹物思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悼念常先生。(板书:重情重义)他答应过常先生,会悉心藏之,给多少钱也是不能卖的。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其实正是古代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一诺千金(板书:一诺千金)
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祖训,王商人本来是可以不把画退给三爷的,但他被二人肝胆相照的感情所感动着,而且将三爷送出门时还叮嘱三爷悉发生矛盾时,王商人选择了前者。(板书: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常先生、刘三爷、常刘的友情(板书:常先生、刘三爷,友情,肝胆相照)
为了突破本文侧面描写的难点,实现“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的目标,我们将马氏的表现作为突破口。
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通过文中很多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为了继续突破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难点,教师饱含深情的读最后一段,并随后提一问“置身与此景此情之中,顶着满天大雪,望着三爷远去的身影,最打动你内心的是什么?”
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刘三爷虽已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背影是高大的,他对朋友的一诺千金、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取义、王商人的不忘祖训,使他们成为屹立天地间的一个大写的“人”,(板书:人)这才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真正的绝品。
此时此刻,四野无声,雪落无痕,在这空气都为之凝结的寂静中,却有一股浩然正气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义。(板书:义)何为义?常先生对民族的大义凛然,刘三爷对朋友的义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义,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之间的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坚守这份正义,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而又颇具意蕴的语言风格,被一种平凡又伟大的精神所震撼。为了学以致用,形成能力,我设置了以下作业。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请你在历史或现实中找一位堪称绝品的人物,以百字进行推崇。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段景物描写,回味这响彻天地,余响不绝的“绝品”。
五、板书设计:
技艺 (天下一流) 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绝品 画 (宝中之宝) 人 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
友情(肝胆相照) 王商人: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封志莉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
篇11: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祖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祖父》节选自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小说。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偏僻的一个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祖父》是《呼兰河传》中相对独立的一章,文章塑造了宽厚仁慈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两个典型形象,展现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小说艺术风格独特,可引导学生多加体会。但由于是节选,并不能代表整部小说思想内容。所以,教学中,可以以此文为引子,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我”与“祖父”的人物形象,体会祖孙间的亲密情感。
3.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
5.调动学生对童年独特的感受,并学会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可落实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本文为引子,阅读原著,了解小说原著的深刻思想内容上。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小说学习的基本方法、读书和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如下几步: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
1.本课可以由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导入。《呼兰河传》虽是小说,但与《朝花夕拾》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而且鲁迅还是萧红精神上的导师,那么两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此处可以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请学生交流作家生平经历、作品资料.由于是自传性质的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童年的经历。萧红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她的童年也是极其不幸的,唯一能疼她、爱她的人就是祖父,所以《祖父》这篇文章,是这部小说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让自己若以所思,或是产生联想、共鸣的地方做好批注,读完之后,交流阅读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表述:“从文中某个人、某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读到或感受到的内容或者本文最精彩的是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研读文章,分析人物。
在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阅读思考空间:在这篇文章中塑造的最好,或者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作者怎样刻画的这一人物,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意义?
明确: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会把目光聚集在“我”和“祖父”身上。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板书)。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
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品读文章,把握情感:
1.祖父和我,组成了童年生活中充满温情的画面,而且这幅画面还有一个的背景,就是美丽的后花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细细品读,感受一下,这是一个 的后园,用一个形容词填写,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可在文中自主发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后园、一个色彩斑斓的后园、一个自由自在的后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后园等等。但一定要在文章的字词句中找出依据。这个环节,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揣摩语言。要提醒同学们关注文中的形容词、关注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关注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
在赏析文章的环节,同时给予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对作品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而学生往往习惯于形象化的事物,在读书的时候,只习惯于抓情节、找结局,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象,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理解力在退化。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揣摩积累语言,学会圈点勾画,,学会赏析文章。
2.赏析之后,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小说中作者要用这么多抒情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景物呢?
明确: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对后园美景的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快乐、自由的心情。也许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一样,普通的园子,但在童年的“我”眼中,却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后园,还是我和祖父的精神乐园,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历尽人生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外,对祖父的刻画、对景物的描写,对童年并不太多的温馨画面的回忆,也许是在寂寞的人生中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慰藉,流露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深入探究、延伸阅读:
探究的问题关于文章的艺术风格的,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但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发现,--这篇文章艺术风格独特之处在于: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多是片段式的叙述;甚至在原著中都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更像是抒情散文的风格。而且在原著中,这些特点更加明显,所以矛盾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它是一首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六)延伸阅读:
分析到此处,老师可以由此文延伸到《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上的介绍上,指导学生延伸阅读。。
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这不仅是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作者人生的最后时期。此时的萧红,经历了生活、情感的种种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香港,是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的这部小说。两年后,31岁的萧红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与《朝花夕拾》不同的是,它并不侧重描述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是以童年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家乡人和事为描述对象,揭露他们生活的麻木迟钝。从小说深层次意义上讲,《呼兰河传》是一步挖掘民族劣根性的小说,这一点颇有鲁迅的风格。
在延伸阅读的环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或朗读《呼兰河传》中的片段、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封志莉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祖父》教学设计]
篇12:《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
《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掌握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难点: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与狗有关的童话故事,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与狗有关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感知童话的特点,又能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从而有效的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根据预习简介作者,教师做以补充。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贾尼?罗大里,19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奖项。
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等,使学生能初步感知形象的特点。在朗读结束后,对学生的朗读给以简单而准确的评价。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童话的第一个特点:童话常常用人格化的手法。因此阅读童话要善于将各种事物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一个特点。)
3、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复述课文,同时多媒体配以动画提示,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形象特点。
4、师设计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理有据。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仔细体会小狗的形象特点,明确童话的第二个特点:每篇童话都有一个重点刻画的对象,这就是童话的主人公。因此阅读童话要注意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二个特点。)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在了解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下文章的深刻内涵,但这个过程师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钟结局,你觉得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给予肯定。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童话的内涵。从而明确童话的第三个特点: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因此阅读童话不能孤立的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三个特点。)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
学生可以大胆设计,只要能说明依据就可以,但师在评价时要使学生明确: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他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童话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五)、课堂小结
教师由学生设计的结局出发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方法。
以此照应前面的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童话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设计的小狗的第四种结局形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吗、讨、厌”等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吗、担、压、中、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引领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2)谜题:“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学生猜谜语,打一动物。教师小结:其实这是狗啊。
2.(课件出示3狗的图片)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喜欢养狗?(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4封面)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它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狗?这只狗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不会叫的狗》,作者是贾尼?罗大里。
4.(课件出示5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奖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给我们带来的故事——《不会叫的狗》。齐读课题。(板书:不会叫的狗)
5.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不禁要问:还有不会叫的狗?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狗?)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6)
干吗压根儿讨厌发怒批评来访担保
发疯搞不清汪汪差不多百发百中忍着模仿子弹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差、中”为翘舌音;“厌、担”是前鼻音,“访、疯、汪”是后鼻音。
另外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吗”在这里读“má”,组词为“干吗”,还有一个读音是“ma”,组词为“好吗”;“压”在本文中读“yà”,组词为“压根儿”,还有一个读音“yā”,组词为“压力”;“担”本课读“dān”,组词为“担保”,还有一个读音是“dàn”,组词为“扁担”;“中”在本文读“zhòng”,组词“百发百中”,还有一个读音是“zhōng”,组成为“中间”;“弹”在本文读“dàn”,组词“子弹”,还有一个读音是“tán”,组成为“弹琴”。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课件出示7)
辨析多音字“吗压担中弹”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a.行吗干吗()
b.压力()压根儿()
c.担心()重担()
d.中国()打中()
e.子弹()弹琴()
3.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8:生字)吗讨厌怒批访担压差忍模中弹疯汪搞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吗怒批访疯汪搞”,注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如“吗”口字旁是形旁,表示该字表示语气词,“马”表音,与“吗”音相近。
熟字比较:付一讨庄一压着一差
组词扩展:厌恶讨厌发怒访问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9自然段):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因为不会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第二段(10~24自然段)这只狗向小公鸡学叫,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第三段(25~37自然段)这只狗向杜鹃学叫,差点被猎人的子弹射杀。
第四段(38自然段~结尾)三种结局。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课件出示9):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2)鼓励学生朗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了解到这是个怎样的狗?(不会叫的狗)
(3)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人们对这条狗的指责、批评)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狗批评的语气,读出狗的委屈、可怜、无奈。
师:预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小狗会在大家的劝说下、帮助下学习叫。
小狗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2.学习课文10~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小公鸡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狐狸的嘲笑。)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小公鸡对狗的关心、热心和诚心诚意地教,读出这条狗开始的认真勤奋,读出狐狸对狗看不起、嘲笑,读出这条狗受到狐狸嘲笑后的委屈。)
(课件出示10)(板书: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4)狐狸为什么嘲笑小狗?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狐狸因为小狗学的是小公鸡叫,很搞怪,所以笑。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公鸡叫而被嘲笑,以为自己学的不像呢!
预设: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学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被嘲笑。
(4)分角色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
3.学习课文25~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杜鹃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猎人的射杀。)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杜鹃对狗的同情、关心。)(板书:杜鹃——同情、关心)
(课件出示11)杜鹃——同情、关心。
(4)猎人为什么朝狗开枪?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猎人听到小狗的“咕咕”叫声,以为是杜鹃,所以开枪。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杜鹃叫而被射杀。
(5)分角色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
五、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1.谈话过渡:这样一只可怜但有尊严、勤奋的,有人生追求狗,我们都期盼着他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结局。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但都不完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给这条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
2.小组同学从课文的三个结局中任选一个互相交流,给这条狗规划完整的结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展示结局,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12)第一种结局。
……
“不坏。可我不敢担保是不是一首正确的诗。你是一头奶牛啊……”
“我当然是奶牛。”
“可我不是,我是狗。”
“当然,你是狗,这又怎么啦?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你学我的语言呀。”
“好主意!好主意!”小狗突然喊起来。
“什么主意?”
“这会儿我脑子里正在酝酿一个主意。我将学习各种动物的语言,我让一个马戏班子雇佣我,我会成功的,变成大富狗,娶一个国王的女儿。国王也好,狗也好,成为一家子,彼此沟通感情。”
“好样的,想得真美。那好吧,我这就叫,你好好听着:哞……哞……哞……”
“哞……”小狗也叫起来。
这是一只不会汪汪叫的狗,却是一位语言大师,精通各种语言。
(课件出示13)第二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你往哪里跑?”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那么到我家去,我正缺一只狗给我守鸡笼子哩。”
“好,我去。可我告诉你,我不会江汪叫。”
“这样更好,汪汪叫的狗会吓跑小偷的。而你呢,他们不知道你在那儿,他们走近笼子,你冷不防扑上去咬伤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我去。”狗说。
这样,不会汪汪叫的狗找到了职业,被一条铁链子拴着,每天喝一盘子稀粥。
(课件出示14、15)第三种结局。
……
“长颈鹿吗?不是。也许是鳄鱼,鳄鱼可是极凶恶的动物。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近它。”
小狗在树林里匍匐前迸,一步一步朝传出汪汪叫声的那个方向爬了过去,不知怎么的,这个声音使它那颗藏在毛皮下面的小心脏突突地乱跳。
“汪汪,汪汪。”
“呀,是另一只狗。”
它正是刚才听到咕咕声开了一枪的那个猎人的猎犬。
“你好哇,狗。”
“你好哇,狗。”
“你能告诉我,你正在吟的是什么诗吗?”
“诗?我不是吟诗,我是在汪汪叫。”
“汪汪叫?你会汪汪叫吗?”
“当然会。你可别异想天开地希望我学大象的哼哼或学狮子的吼叫。”
“那么你教我,好吗?”
“你不会汪汪叫吗?”
“不会。”
“听着,好好听着。就这么叫:汪汪,汪汪……”
“汪汪,汪汪。”小狗马上叫起来。它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心里想:“嗨,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正确的老师啦!”
(板书:小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七、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课堂小结: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3
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4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讨厌批评来访搞不清刀叉压根儿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同情
小狐狸嘲笑
杜鹃怜悯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在哪里,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为先把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
《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4
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4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 讨厌 批评 来访 搞不清 刀叉 压根儿 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 同情
小狐狸 嘲笑
杜鹃 怜悯 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一、回顾、梳理前两篇课文的情节,结合阅读经验,预测故事的大致情节。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和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等,边阅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
三、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预测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一、预测整个故事的大致情节。
二、预测故事的结局,将课文中三个不完整的结局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
预测故事的结局,将课文中三个不完整的结局补充完整。
教学流程
一、回顾梳理前两篇课文的情节,预测《不会叫的狗》的大致情节
(一)通过表格回顾梳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两个故事的内容,发现情节反复的特点。
(二)预测《不会叫的狗》的大致情节。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基于本篇情节发展与前两篇课文相似的特点而设计的。学生阅读时预测的重要依据源于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累积,包括相仿的人物形象、相似的情节发展特点、对生活常见事物的认识等。用表格梳理前两课的情节一方面可以通过梳理帮助学生了解已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的特点,使之成为学生宝贵的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为预测整篇文章的大致情节提供依据。)
二、默读课文1—37段,边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
(一)默读课文,用上前两课学过的预测方法一边读一边预测,可以在边上做旁批。
(二)全班交流
1.用“读到……我猜……是因为……”的句式交流自己的预测。
2.交流:故事情节中哪些与你预测到的一致,哪些是你意料之外的。
3.梳理本课的情节,板书。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迁移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强调以点带面,迁移运用。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预测的基本方法,本环节重在体现预测的实践与运用。)
三、比较前两篇课文的结局,引导学生发现结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一)再次呈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情节图,比较两个故事的结局,引导学生发现结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这两篇课文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
(二)回忆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自己对结局的预测,比较自己的预测和原文的结局有何不同。
(三)小结:故事的结局,可以是之前情节的延伸,也可以是意料之外的结局。只要你猜得有道理,都可以。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情节与结局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生活实践,迁移到下一环节的学习,对结局向着不同方向预测:可能是之前情节的延续,也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结局。)
四、预测《不会叫的狗》的结局
(一)大胆预测本文的结局
(二)全班交流
五、将书上不完整的三个结局补充完整
(一)选择一个结局进行预测
1.课件出示书上三个不完整结局的示意图,让学生选择一个。
2.根据学生的选择呈现其中一个结局,指名读。
3.让学生展开合理预测,把这个结局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4.全班交流:一生进行预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他的预测有没有道理。
5.课件出示原文结局,指名读。
(二)分组合作预测另外两个结局
1.同桌各选一个结局预测,把结局补充完整。要求:跟你的同桌说说你预测的结局,一个说,一个认真倾听,然后说说对方的预测有没有道理。
2.全班交流
3.指名读原文中的结局,学生与自己预测的结局进行比对。
(设计意图:“选择一个结局进行预测”是进行范例预测,结局让学生自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认真倾听,并说说他的预测有没有道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预测,辨别他人预测的内容和依据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了范例预测,后两个结局的预测就能顺利进行,学生就能大胆预测,并不断调整预测。)
六、创编第四个结局
(一)思考:还有没有第四个结局?
(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鼓励学生打开思维,大胆做出创造性的预测,体会预测的乐趣。)
七、总结拓展
(一)预测不是胡思乱想,是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等的合理推测。
(二)作业:选择一本同学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给他们听,一边读,一边请同学预测故事的发展。
(设计意图:安排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预测策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活动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进而爱上阅读。)
八、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教学实录
篇13:小公务员之死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 ,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 用夸张、讽刺的手法表现社会现实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命运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体会人物 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寻找小职员 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
教学方法 默读品析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六年级时我 们曾经学过课文《凡卡》,文中那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凡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作者就是28岁就被俄国科学院授予“普希金奖”的俄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契诃夫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有人评价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可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道出了他在语言文学上的高深造诣。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位小职员,看看契诃夫笔下的这个小人物又有着怎样的命运。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在塑 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 描写人物的 方法?
2 、给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列一个提纲。
即: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确:本文写了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担心看轻歌剧时打的喷嚏溅着布里扎洛夫将军,再三向他道歉,担惊受怕,终日惶惶不安,最后一命呜呼的故事。(人物+事件+结果)
(板书:小职员道歉死了)
3、深入文本、体会人物形象。
⑴文中切尔维亚科夫前后共道歉了几次,分别是 哪几次?(朗读并体会小职员的心情)
明确:分别是第4节、第 9节、第16节、第20节、第25节。(语言描写)
⑵作者除了运用了语言来塑造人物,还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塑造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的呢?
明确:作者主要从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对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
⑶请学生圈画出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五次道歉前后的心理活动与神态变化。说说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体会。
切尔维亚科夫 五次道歉前后的心理活动与神态变化 为:
(四)本文讽刺、夸张的手法
小说结尾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
五、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
六、作业
练习册习题
谭义专
[小公务员之死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篇14:沙与沫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沙与沫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 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 :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教学方法:诵读 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沙砾与泡沫,虽是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但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笔下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辉。今天,让我们共同沐浴这耀眼的 光辉,体悟生活的真谛。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 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 ,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 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 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 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 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 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谭义专
[沙与沫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篇15: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等待》教学实录
一、自我介绍
1、 同学们好,听到要来这儿上课的这消息你们什么心情?
(生答--很期待)
为什么啊?
(生答--第一次到这么大的教室里上课,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
那你们想知道老师在课前是什么心情吗?--老师也很兴奋,很期待和大家共同交流、互相学习。
2、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共同学习一篇哲理性散文--《等待》
3、 (板书等待)
二、引题、释题
1、 同学们,面对这个课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答--我想知道什么是等待;我想知道等待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 同学们想的很多,也很好,那么文章又是如何破解“等待”的呢?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呢?就让我们走近吴冠中的“等待”,聆听这位大师的教诲。
3、 板书--吴冠中
三、教学目标
出示幻灯片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
2、 把握重点句段,通过朗读提高品析文章的能力。
3、 辩证的接受等待观,让自己的人生更多姿多彩。
四、 朗读课文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然后知困惑,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以下听读要求
2、 出示幻灯片
1) 认真听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 酝酿朗读感情,勇于挑战老师的范读
3、 教师朗读
4、 提问:同学们听读后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肯定。
《小结》老师读第一遍的时候也和你们的感觉差不多。那么我们再读一遍,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推荐几名同学来挑战老师的朗读好不好?
5、(被推荐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6、(鼓励性评价)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又读出了什么味道?(学生再谈)
7、《小结》读了两遍,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收获,真是难得。文章还得细细品,等待才有妙滋味。我们逐段进行分析好不好?
五、分析课文
出示幻灯片
默读课文1-5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些等待?
1、引导(学生回答)等人未到、恋人相约未到、倚门望子、农民等待丰收
2、追问 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呢?为什么?
(此时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各个画面的解读)
(生答--我喜欢等待开花:我喜欢等待结果:)
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啊?(因为开花结果都是一种很美的过程)
哦,老师明白了,你们喜欢这个画面不正是因为你们拥有花季的心情嘛?还有一种画面是我们常见的,是哪一个?
(生答--等妈妈回来;倚门望子)
那么同样是等,为什么一个是“等”,一个是“望”呢?吴冠中两种不同的用字想表达什么意境?
(生答--我知道,“等”的主人公的孩子,“望子”是妈妈。妈妈比我们要着急。)
是啊,仅仅两个字,就让我们捕捉到了为人父母的心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能理解吗?(能)能做到尽量不让父母牵挂吗?(能)
文章中还有一种等待,同学们怎么不说呢?(生笑)是什么?(生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什么人的等待?(生笑,不说)来,这位同学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这种等待是......)哦,不好意思开口,是不是恋人的等待啊?(是)那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其实,爱有多种,爱情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啊。只不过我们还小,未来的一天我们也会等到它的光临的。
3、《小结》看来,等待的人有恋人、家人、工作的农民......等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生活处处有等待。(根据学生整理板书-- 万户千家皆常态)
追问:那作者在这些等待中寄予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4出示幻灯片说说作者在以上的“等待“中都寄予了什么情感?
点拨:(生根据书本回答出--焦虑、苦闷、欢乐、人间百味)
根据学生整理板书--人间百味苦乐忧
5、 默读课文6-9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揣摩6-9段,作者又道出了哪些人生等待?画出你认为能表达深刻哲理的句子,并尝试说说你的理解。
(生回答)等待邮递员 等待集合…..守株待兔
追问:作者喜欢这些等待吗?(不喜欢)为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态度?(时间是贼)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若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读。)看老师会怎么读,想想为什么这么读?《教师快速有感情的朗读》
(生答:因为浪费时间,恨)对,鲁迅说:无端的浪费时间就是图财害命。我们有多少无谓的等待蹉跎了岁月了!
还有哪些语句也表明了这种不喜欢的态度?(守株待兔嘲笑蠢人)我们怎样看待守株待兔的人?
(生答--等着天上掉馅饼......)
点拨:空想着总有意外收获的人生活中有吗?我们身边有人产生过这些想法吗?你会把吴冠中大师的话转告给他吗?
(生答--这样的人就像有些买彩票的人,总希望一夜发大财;我不想做守株待兔的人)
板书--无谓之举空浪费
(小结)有些愿望固然美好,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我们去等与待,不要因为偶然的意外收获就让我们的一生都生活在空等之中。那么难道生活中就没有值得我们等待的吗?
6.齐读10--12自然段
幻灯片
“等待中包含人间百味。”10--12自然段中你又能品味到“等待”中的哪些人生况味?
(生答)小学生等待…….是纽带;
追问: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个目标组成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寻)
小结:生活是一步一步来的,婴儿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满院奔跑,必须懂得等待啊。
(生答)引人入胜的风景……
追问:那么美的亭台、溶洞、瀑布、咱们流连忘返,止步不前可以吗?
(生答--不能停下,因为人生有许多这样的风景,不能因为一处风景就止步,那样不会欣赏到更多的美景了)
追问:我们五中的同学心中有没有引人入胜的风景啊?是什么?(生答---考大学、做一个好人.......)
其实同学们心中的风景可以换一种说法,应该叫什么?(生答--追求、希望、梦想......)
小结:面对美好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片美丽的风景藏在心中,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板书前有风景一路求
六、拓展
1、想一想,吴冠中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呢?猜想一下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猜想)
教师评价后出示幻灯片
(吴冠中图片,以及对他的简介)
吴冠中不但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崇拜鲁迅的文学写手。为了艺术、为了文学,勤耕不辍。6月25日,吴先生于北京去世,享年91岁。今天老师就是带着崇敬与怀念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
2、学了这篇文章,又了解了大师的文品和人品,同学们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敢于挑战大师吗?你有哲理性的语言吗?
(学生畅谈)
3.、教师小结
等待是生活的一种必然,懂得等待的人就懂得希望的意义,就会懂得追寻的美丽,舍去空想,脚踏实地,人生才会产生奇迹。
板书总结性词语人生的意义 生活的魅力
4、欣赏
(出示吴冠中的作品--三峡)
点拨: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三峡”似乎就告诉我们:美丽的风景亦如美好的人生,付出有益的等待才收获瑰丽。
七、结束语
(出示大安市一中的图片)
期待三年后来这里读书吗?(生答后)那就让我们懂得等待的含义,在努力中等待,好吗?
(出示图片--清华大学的图片)
再过三年,同学们还有哪些等待呢?
总结:等待明天 ,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等待的过程就是付出,等待的结果就是成功。相信不远的将来,同学们一定是家乡的骄傲,能做到吗?
同学们,下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等待
吴冠中
万户千家皆常态
人间百味苦乐忧 人生的意义
无谓之举空浪费 生活的魅力
前有风景一路求
封志莉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等待》教学实录]
篇16:《故乡》教学实录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简说】
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
生:《一件小事》。写在 1920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 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一年后,他以这次回乡的所闻所见所感作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这篇小说。因为它是小说,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这与《一件小事》相同。既然是小说,就有它的情节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同学们注意: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听读之后,要能简要地进行复述。
[导入新课之后,提出初步学习要求,让学生边听边记,进入课文。](学生听、记认真、仔细。)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注明音义。例如下边的字、词就得注意(教师板书):
楞 胯 鹁 颧 伶仃 潺潺
认真读完之后,给课文划分段落,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并准备课堂复述课文。
(生自读课文,查注字词,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归纳提纲内容,分条板书。)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师导入课文,学生自听自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为进一步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二、点拨讨论
之一:人物--“小英雄”与“木偶人”
师:小说主要是写人的。《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
生:是“我”。
师:为什么?
生:“我”的活动贯穿全篇:《故乡》里的环境、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我”在回故乡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我的意思是:《故乡》的主人公是闰土而不是“我”。
师:理由呢?
生:理由是: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他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作品主要是通过他的生活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的,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主人公应当是闰土,“我”只是一个陪衬人物。
师:大家的意见呢?
(有争论,多数人支持学生后一种意见,气氛热烈。)
师:我赞成主人公是闰土。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简单取决于出场次数或占有的篇幅多少,而要看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闰土在《故乡》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他是主人公。
[以理服人,教给学生以分析人物的能力与方法。]
师: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生:童年的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会装弓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师:这个闰土,的确是一个“小英雄”!
生:中年的闰土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们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如今,他的确成了一个“木偶人”了!从“小英雄”到“木偶人”,这是多么大的变化!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写这些变化的?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少年闰土健康、活泼、能干、热情,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是一个机灵、勇敢、天真、朴实的劳动人民子弟的形象。作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显示出“小英雄”的影像,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
生:中年闰土却变得衰弱、迟钝、自卑、麻木,而且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墙。这是一个饱经压迫、备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作品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他的“木偶人”的特征的。在这些描写中,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的极度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
师:大家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在鲜明的对比描写中,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那么,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生: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说到了要害。这就充分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是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生集体朗读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的句段,加深对比的印象。)
师: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它启示我们: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童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就是通过“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等富有特征性的外貌、衣着和言行描写表现出来的。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浑身瑟索着”,说明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并由此而变得迟钝和衰弱;“破毡帽”“极薄的棉衣”表明他经济上穷困;“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的手,证明他的辛勤和劳苦。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细致、具体而又富有特征性的,反映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性格变化,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广大农民从政治到经济、从精神到肉体上的迫害和摧残,深刻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师:分析具体、深刻。我们写记人的文章也应当努力学习这种写法。同学们写人,往往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没有个性特色。我们应克服这些缺点。
[集中分析闰土的形象,略去杨二嫂和“我”的分析,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效果较好。]
之二: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学生分段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课文。)
师:这三段描写,一在开头,一在中间,一在结尾。“神异的图画”是过去,“萧索的荒村”是现在,“朦胧中”的想象是将来。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道路。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生: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了对比“萧索的荒村”。写“神异的图画”时,“沙地”是“碧绿的”,“天空”是“深蓝的”,又“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这是一个奇丽而美好的境界!
生:写“萧索的荒村”,又是“深冬”,又是“阴晦”,又是“冷风”,天是“苍黄”的,村庄是“萧索”的,到处“没有一些活气”。
师:这是一个多么阴暗而凄凉的现实!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
生: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图景。那“萧索的荒村”就是在“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蹂躏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和写照。这“荒村”的“萧索”景象,生动而有力地烘托了中国广大农民在反动统治下的贫穷、悲惨的生活。
师: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鲁迅之所以写“神异的图画”,一是以此来对比“萧索的荒村”,突出“萧索的荒村”;二是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衬和突出中年闰土的变化。“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的那些美丽的景物,是由回忆少年闰土而引起的联想,这是一种文学笔法,目的是借以衬托和对比现实中的故乡,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
师:见解高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一本分析《故乡》的书上见到的。
生:好,应该课外自己看点有关的书。现在我再问: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
(无人回答,四座寂然。)
师:我来讲讲个人的看法,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亦即小说中所说的“希望”。这段描写,既与开头的“萧索的荒村”形成鲜明的对照,也与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相融合,从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鼓舞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生再朗读一次三处景物描写的文句。)
师:《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大家能谈谈体会吗?
生:它启示我们,写景要配合人物,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师:说得好。同学们的作文常常是为写景而写景,往往堆砌一大堆“蓝天”“白云”之类的漂亮辞藻,却不知表现什么思想感情,景物游离于人物描写和作品主题思想之外,不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应当避免的。
[结合指导写作,实际,有效。]
[以上为第二课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小说里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揭示这些描写的深刻含义与写作方法,深入浅出,简洁明快。]
第三课时
三、突出训练
师:现在我们来研读《故乡》的结尾。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末尾的三个自然段,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语句的深刻含义。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认真阅读末尾三段文章,选择正确答案。
1.三段文章在生活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
(1)所见所闻 (2)心情感受 (3)留恋之情 (4)离愁别绪
2.贯穿这三段文章的一条思想红线是( )
(1)对与闰土隔绝的感叹 (2)对过去的生活的失望与不满
(3)希望创造新的生活 (4)对偶像的批判
3.文章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运用大段的( )
(1)描写 (2)叙事 (3)议论 (4)抒情独白
(二)三段文章以“希望”为中心,从不同方面表达了“我”的思想感情,请将有关思想内容的序号填入相应自然段后的括号内。
自然段思想内容
1.( ) (1)写实现希望的办法(走“路”)
2.( ) (2)写“我”的希望(新的生活)
3.( ) (3)写“害怕”希望的原因(“茫远”)
(三)文章中的三个“辛苦”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表达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试将三种不同含义的序号填入相应词语后面的括号内:
词语含义
1.辛苦( )展转 (1)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2.辛苦( )麻木 (2)奔波、劳碌
3.辛苦( )恣睢 (3)辛勤、劳苦
(四)“我”所希望的新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这说明了什么?
(六)“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
1.“手制的偶像”在内容上是( )
(1)指香炉和烛台 (2)比喻主观的臆想
(3)指新的生活 (4)指切近的愿望 (5)指茫远的愿望
2.“手制的偶像”在表达上是( )
(1)拟物 (2)借喻 (3)拟人 (4)明喻 (5)夸张
(6)暗喻 (7)借代
(七)“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切近”和“茫远”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在文章中表达了很深刻的社会内容。
1.“切近”的原因是( )
(1)闰土的愿望是要香炉和烛台。
(2)闰土的愿望只是想让自己眼前的生活好些。
(3)闰土的愿望是崇拜偶像。
2.“茫远”的原因是( )
(1)“我”的愿望是自己手制偶像。
(2)“我”的愿望是消除“隔膜”。
(3)“我”的愿望是让后一代人过“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八)“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已经成了鲁迅作品的名言,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的几种理解,哪种正确?请作出选择。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意思是( )
(1)希望并不重要,可有可无。
(2)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
(3)希望是一件大事。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的含义是( )
(1)实指地上的路 (2)喻指人生的路 (3)泛指新的生活
3、作者写这段话的意思是( )
(1)号召人们不要害怕走路。
(2)号召人们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
(3)号召有更多的人走路。
(九)“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句话中的“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是( )
(1)谓语 (2)宾语 (3)后置定语 (4)补语 (5)主语倒装
(十)这三段文章集中地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
[以练带读,读练结合,相得益彰。练,也是一种点拨,一种钻研。]
师:同学们校正练习答案之后,再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听的同时,自己也跟随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五。
[此为第三课时。深入理解《故乡》的结尾,体会重点句段的精辟含义,使人受到启迪和鼓舞。写人的作文另行安排。]
【板书设计】
1.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1>和母亲的谈话
<2>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3>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4>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2.研读课文(重点)
(1)人物--从“小英雄”到“木偶人”
(2)景物--“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图画”
(3)主题--“希望”与“路”
[板书(一)是帮助学生熟悉小说情节,把握文章结构,为分析打好基础;板书(二)是突出课文分析重点,抓住作品精髓作深入剖析,显示小说的思想灵魂。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概括。]
【教学说明】
1、课文较长,但切近生活,中学生读来饶有兴趣。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抓住形象对比,揭示社会意义,学生是会理解的,无需逐句逐段串讲,但应抓住人物变化作重点分析。
2、结尾三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扣紧语言,深入开掘,突出训练,让学生深入领会“我”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实现这个愿望的勇气和信心,并从中受到鼓舞,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3、课文中用了不少省略号和破折号,课堂上来不及逐一分析说明,可组织学生在课外研究讨论,以明确各自的表达作用。
4、课文练习要求“朗读全文”,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末尾三个自然段。
封志莉
[《故乡》教学实录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篇17:傻瓜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领悟屠格涅夫这首散文诗中寓含的深刻哲理。
2.品味文中凝练、生动而犀利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傻瓜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重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称什么样的人为傻瓜?看看字典是怎样写的。(愚蠢、糊涂的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想屠格涅夫笔下的傻瓜有怎样的特点呢?
二、研读感知
教师正字正音,并组织学生从如下几个问题入手了解傻瓜。
1.找出描写傻瓜的重点词句,讨论分析,如“没头脑的俗物”“茅塞顿开”、三处“大声地说”“您呀--落伍啦”等关于解开文章思想的重点词句。
2.人们眼中的傻瓜。
“凶狠的人!恶毒的人!”“不过头脑多聪明呀!”“口才又多好啊!”“他的确是个天才!”
3.你眼中的傻瓜。
学生可谈出不同评价,放开思路,自由论谈,以便显露其真实的人生观,教师作正确引导。
4.作者眼中的傻瓜(写作目的)。
这种人不仅愚蠢,而且低下,在人类崇高远大的理想面前,只能称他为鼠目寸光、自私自利、欺世盗名的傻瓜。但是,作者悲哀地看到,人们对傻瓜厌之弥深,恨之入骨,却五体投地,称他为“天才”。一个傻瓜震慑着一群傻瓜,呼风唤雨,指挥若定,这就是屠格涅夫眼中的思想界、评论界,一个落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象征。这是屠格涅夫写作文的真正目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宗旨,这是俄罗斯的悲哀。
三、拓展延伸
《傻瓜》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写的。请你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权威”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权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四、总结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愉快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
五、深化与运用
1.鼓励学生探讨《傻瓜》的现实意义,不妨与当今社会上某些人的某种现象做些比较,进一步认识经典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
2.学习本文之后,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文章改写成剧本进行排演,可以作适当的改写,还可加入根据文章创写的诗歌、插曲等,进行公开性的演出。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屠格涅夫生平最后长期居住在西欧。他在法国有很多文艺界朋友:乔治桑、福楼拜、左拉……女歌唱家维亚多的家是他长期定居的地方。屠格涅夫是最早被介绍到欧洲并赢得外国同行敬佩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人格魅力都征服了欧洲众多同行。我们该怎样理解他取得魅力的原因?
请参考以下资料:
1. 19屠格涅夫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他的作品就成了抢手的读物。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曾说:“屠格涅夫被译得最多。”我国著名作家几乎都译过屠格涅夫的作品。评论他的作品的人数就更不在话下了。我们不会忘记巴金的小说《家》里高家兄弟是怎样爱不释手地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前夜》。可见当时他在我国文艺界的影响。
2.“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担心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持!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要是没有你,那么谁能看见我们故乡目前的情形,而不悲痛绝望呢?然而这样的语言不是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绝不能叫人相信。”
七、写作活动设计
下面两个写作练习,学生可选择一项:
1. 1935年,巴金一度住在日本东京。那是战乱临头的国家危难时刻。他思念祖国,思念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同胞。在感情异常激动、坐卧不安时,他反复阅读屠格涅夫的这篇散文诗并将它译成中文。这篇散文诗只有100多个汉字:“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担心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持!
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要是没有你,那么谁能看见我们故乡目前的情形,而不悲痛绝望呢?然而这样的语言不是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绝不能叫人相信。”屠格涅夫创作这首散文诗时是在法国,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字字句句渗透着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对俄罗斯语言力量的由衷赞扬。巴金说:“他讲‘俄罗斯语言’,我想的是‘中国话’……”同样,中国语言又岂能不产生在伟大的中华民族中,不完成其伟大的使命呢?巴金正是借助诗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他的爱与恨。请你就这则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生活的感受认识。
2.《傻瓜》一文思想感情十分丰富,每一个读者读后都会产生不同的体会。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八、作业布置
可让学生阅读《批评家》《门槛》等屠格涅夫的散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散文风格。
惜缘
[傻瓜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18:《陋室铭》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3)、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上台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句译:(我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惜缘
[《陋室铭》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19:《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知识导航
1、关于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 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 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 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 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 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 》行世。
2、关于文体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 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自主学习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 概括。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 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 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7、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拓 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阅读练习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眠觉( ) 造门( ) 经宿 方至( ) 人问其故( )
2、仅从简单的注释中略知左思和《招隐诗》,从这点出发,怎样理解王子猷的“命酌酒”又“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系列行为?
3、读了本文,你认为王子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
篇20:《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 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教学重点 夹叙夹议,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 景中含理,寓理于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关键
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教学方法 启发与点拨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 ,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 养。康熙时 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 社 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
桥集》行世。
三、解题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 此名文。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语速、语调。
五、疏通文意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六、小结 这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 、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1、 介绍作者。
2、 解释词语。
二、新课
学生齐读后,思考: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1)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画意勃勃,有绘画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
(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 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表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
(3)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 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固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不矛盾。胸有成竹,并不是胸有定竹。虽有成竹,也只是初步的构思,是一片朦胧不甚明晰的印象,及至下笔一画,可能又会有灵感出现或问题来临,这时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先有成竹,后无成竹是境界的提升;后无成竹,必须从先有成竹的熟练而来。所以说都是一个道理。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三、小结 本文有怎样的 艺术特点?
(1)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
(2)将理融化在亲切微妙的情致之中。
(3)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四、课堂练习
五、拓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 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 文构思有何启迪?
参考答案:《胸中之竹》借画竹论艺,它的章法是写感悟类作文常用的好方法。它启迪我们写作此类文章,构思时就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一定要借其精髓、内涵;发挥一定要发己之创新见解、深刻见解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
六、总结
郑板桥画竹,画了一辈子,他有继承,更有创造,他勇于探索,也善于总结。他的画竹题记里面就记载了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同时,他的画竹题记又往往是优美的小品散文,短短数语,写得那么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有记事,有抒情,也有议论。他的人品、画风、生活情趣、艺术主张都包含在其中,文笔简净,含意深闳。他的画竹既然早已在艺林中享有盛名,那么他的题记,也应该被我们看做是文坛上的一朵艳丽的小花。
七、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眼中之竹--客观世界--形
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主观感受--灵感
手中之竹--艺术创造--神
刘维萌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单元教学计划
★ 二年级作文鹅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共20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案2023-05-31
人教版初三下册《那树》语文教案2022-11-24
长春版八年级作文素材700字2022-08-0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2024-02-23
快乐王子五年级语文教案2022-05-02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2022-06-24
《三顾茅庐》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22-12-05
记忆最深的旅行作文2023-07-29
萌宠动物园作文600字2023-03-14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论语》教案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