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

时间:2022-05-07 13:21:3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精选6篇))由网友“吱吱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

篇1: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

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

《道德经二十五章》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不仅是经典,还是一部诗集。历史上很多人都将其看作是诗。《文心雕龙情采》说:五千精妙,非采而何?其实在先秦的时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佳作,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心远地自偏”告诉我们,只要你的心“远”了,地方自然偏僻幽静,就像我们说的大隐隐于市道理一样。

那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说,语言这东西在表达意义上是有限的,很多洁净精微的道理、哲理,是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传达的。所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哲理意味深长的作品。前两句意在衬托一种辽阔的寂寞:鸟都高高地飞走了,连云彩也悠闲地飘走,境界很开阔。

后两句重点在一个“厌”字,我们知道,厌是厌烦、厌恶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足、够、满足。这些都是说人的感情,只有人才会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与敬亭山相看而不厌,这可以说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生灭不都是绝对的,残夜尽了,太阳从海上生出。旧年过完了,但是春天却早在旧年里就“出生了”,旧年也没有尽,它融入到了春天里。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仅是夕阳,万事万物都出在永恒的变化之中。美好的东西只是一时的风光流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所有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是这样,“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写庐山的。前两句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山峰是孤立的,山岭是连绵的。我们常说“石有四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去,物体就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那么后两句更精妙。周易上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为什么日用而不知?就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颇有几分思辨的意味。琴声到底在哪里?苏轼用反问否定了琴声在琴上和指头上的说法,这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琴声不在琴上,不在指头上,但是指头碰到琴就能发出声音。

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琴声耳朵上?否也。因为我们都知道“心不在焉,充耳不闻”。没有“心”,就没有声音。正如你未看此花,此花与你同归于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到最根本的知识,把握了最根本的道,那么就了解了所有的知识,把握了所有的道理。

什么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拿到家来说,你体悟了最高的“道”,那么就掌握了万事万物,不会受到浮华、和歧路的迷惑,人生和宇宙也就通透了。还有如佛家说,如果你证得如来藏,那么你会发现人世一切都是虚空。这就是“只缘身在最高层”。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用衬托的手法写,前两句写美景。后来笔锋一转,景色这么美,源头在哪?虽然朱熹在这首诗里没有说,我们可以从其他诗作中了解到,是“道”。

源头活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西方有一个“流溢”的说法。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是万事万物的源头,这种创造是一种流溢,“道”流溢出来的,道创造万物自身不减少。源头活水也是这个意思,就像老子说的动而不屈,虚而不竭。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2:朱自清《诗与哲理》

新诗的初期,说理是主调之一。新诗的开创人胡适之先生就提倡以诗说理,《尝试集》里说理诗似乎不少。俞平伯先生也爱在诗里说理;胡先生评他的诗,说他想兼差作哲学家。郭沫若先生歌颂大爱,歌颂“动的精神”,也带哲学的意味;不过他的强烈的情感能够将理融化在他的笔下,是他的独到处。那时似乎只有康白情先生是个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一般青年以诗说理的也不少,大概不出胡先生和郭先生的型式。

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关心人生,便阐发自我的价值;关心大自然,便阐发泛神论;关心被损害的人,便阐发人道主义。泛神论似乎只见于诗;别的两项,诗文是一致的。但是文的表现是抽象的,诗的表现似乎应该和文不一样。胡先生指出诗应该是具体的。他在《谈新诗》里举了些例子,说只是抽象的议论,是文不是诗。当时在诗里发议论的.确是不少,差不多成了风气。胡先生所提倡的“具体的写法”固然指出一条好路。可是他的诗里所用具体的譬喻似乎太明白,譬喻和理分成两橛,不能打成一片;因此,缺乏暗示的力量,看起来好像是为了那理硬找一套譬喻配上去似的。别的作者也多不免如此。

民国十四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那里面“理想的爱情”的主题,在中国诗实在是新的创造;可是对于一般读者不免生疏些。一般读者容易了解经验的爱情;理想的爱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层。后来诗又在感觉方面发展,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一般读者只在常识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雾看花之憾。抗战以后的诗又回到议论和具体的譬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这时代诗里的议论比较精切,譬喻也比较浑融,比较二十年前进步了;不过趋势还是大体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言语。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但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

这里举两首作例。

我们常常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罢!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一八)

旅店的一夜是平常的境界。可是亲密的,生疏的,“织在我们心里”。房间有它的过去未来,我们不知道。“来的道路”是过去,只记得一点儿;“明天走”是未来,又能知道多少?我们的生命像那“一望无边的”“朦胧的”原野,“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谁能“认识”得清楚呢?——但人生的值得玩味,也就在这里。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生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二一)

茅屋里风雨的晚上也只是平常的境界。可是自然的狂暴映衬出人们的孤单和微弱;极平常的用具铜炉和瓷壶,也都“向往”它们的老家,“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这样“孤单”,却是由敏锐的感觉体味出来的,得从沉思里去领略——不然,恐怕只会觉得怪诞罢。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篇3:皮日休的诗与名句

【钓侣】

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题蔷薇】

浓似猩猩初染素,轻如燕燕欲凌空。

可怜细丽难胜日,照得深红作浅红。

【润卿鲁望寒夜见访,各惜其志,遂成一绝】

世外为交不是亲,醉吟俱岸白纶巾。

清风月白更三点,未放华阳鹤上人。

【奉和鲁望玩金鸂鶒戏赠】

镂羽雕毛迥出群,温黁飘出麝脐熏。

夜来曾吐红茵畔,犹似溪边睡不闻。

【友人许惠酒以诗征之】

野客萧然访我家,霜威白菊两三花。

子山病起无馀事,只望蒲台酒一车。

【寒夜文宴润卿有期不至】

草堂虚洒待高真,不意清斋避世尘。

料得焚香无别事,存心应降月夫人。

【汴河怀古二首】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

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

【咏蟹】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金钱花】

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

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约838—约883[1]  ),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篇4:“思”与“诗”的巧妙结合教学设计

“思”与“诗”的巧妙结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辩证地分析、理解错过的原因和意义;二是,依据杂文的文体特征来阅读杂文。

第一点无需赘言,第二点值得一说。

这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俗称“杂文”。

百度百科这样介绍“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具有火药味的“战斗性”的檄文,不是“鞭挞”“讽刺”“批判”什么,而是一篇中肯劝诫类的文章。本文与“投枪匕首”之类杂文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此,语言有韵味雅致,句式整散结合,读来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体会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其特点是“鲜明的见解,文艺的语言”。因而,教什么就渐渐清晰:“思”与“诗”的巧妙结合。

教学时,常常会遇到文体有争议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为某种文体。一旦确定了文体,就按照“这一类”文本的体式逻辑来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就不会稀里糊涂地乱教一通,也不会泛泛而教。一句话,教材要为我所用。

导入:

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台词导入。

【PPT】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摆在眼前,可是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子说我爱她,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生活中,你也会有不少错过的事儿,说说你是怎么看待的?

当代作家刘心武对“错过”这一现象也有他独特的思考,写了一篇杂文《错过》,我们今天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之后,对你一定有所启发。(板书:思)

一、理清作者观点

请说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用笔画下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毕,全班交流。

【PPT】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生齐读。

上述这两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习惯,品味。)这就是作者对待错过的态度,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又是怎么说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词来品读。

二、“习惯”

为什么要习惯它?请你读1-6段,用文中的语言来说服我。师生配合。(师:一个迷惑的读者;生:刘心武)

师(一个迷惑的读者):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这样多的错过?

生(刘心武):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预设:学生基本上都是找到说理性的语言:(重点抓住下面两个句子)

【PPT】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算起来,也还不少,我们就该感到欣慰!

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生:读这些说理性的文字。

相机品读3、4段词语、句式、标点对于论述的作用。

【PPT】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这样多的错过?

然而细想,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师:两个句子的结尾都是问号,句子形式一样吗?

明确:上句是疑问句,下句是反问句,其实就是回答了上句的问题。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读,再用原句读。

学生比较读,体会不同的效果。反问句的效果是,语气更强烈,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师:既然大家都把目光聚焦于这些理论性的文字,那么,是不是可以2、5段就不需要呢?

生:讨论后明确:这些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儿,具有典型性,有了这些事例,更有说服力,可亲可信。

师:面对错过,我们首先要习惯它。只要习惯就行了吗?

三、“品味”

回到作者观点的句子:

【PPT】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师:是否发现,老师的句子编排方式跟课本不一样?(课文原句,独句成段,有强调的意味;整齐的句式,匀称的结构,读起来铿锵有力,有节奏感。)

这么美的句子,让我们再读,读出其中的强调的语气,节奏感。

【PPT】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男)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女)

【PPT】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师:又发现与课本上的原句有什么不一样?

生:少了“也往往”。

师:自由地读一读,感觉一下味道有什么不同?

生:“也往往”,表示语言表达上的分寸感,留有余地,表示有可能得,也有可能不得,辩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令人易于接受。

【作者说】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构成另一种得”,什么情况下则“不得”。我们来读7—11段。

男:7、9;女:8、10;齐:11

下面我们来两个挑战。

挑战一:(说自己)

【学生说】

读一读这些词语,看看能发现什么。

【PPT】

甲组:自足,颟顸,渊薮,苦果,惆怅,滞涩,凝结

乙组:追悔,情愫,驾驭,硕果,憬悟,厚度,虹彩

师:当你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不是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呢?是啊,作者就是用这样的对比的手法,隽永典雅的语言,告诉我们这样来品味“错过”的。(批注)其实,这样的得失,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常遇到。

请你用上面的词语,组成一句话,表达自己对“错过”的态度,看看谁用的词语最多最准:(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说,可以自己组织,也可以从文中摘录句子):

生:读词,组句,自言自语。毕,交流。

挑战二:(说他人)

【PPT】

,景海鹏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当聂海胜和费俊龙驾着神舟6号飞船一飞冲天时,落选的景海鹏并没有因此气馁消沉,而是总结自身原因,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的训练中,并且掌握了高度的应变力和把握力。两年之后,他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神七号飞船,出色地完成了飞行任务。,,相继驾着神舟9号、神舟11号飞船遨游太空。

请你用文中的观点对景海鹏说一两句话:

挑战三:(说内涵)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

【PPT】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明 徐文长

生:自己说。

参考理解:年轻时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如果错过了,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等到年老体衰再想好好读书时已无多少可能了,这种错过,就成了人生中的过错。

挑战四:(说理解)

师:尽管这样,老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老师就想到了这样一些名句,大家看看,是否可以添加在某个部分:(用“正所谓……”衔接到句子后面)

【PPT】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飞鸟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

生:活动。

四、品读最后两段的意蕴,体会文艺性政论文(杂文)的特点。

老师把课文最后两段改动如下:

【PPT】

人生有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目标。

人生有一些小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师:你觉得是老师的改写好,还是原文结尾好?为什么呢?

生:读,讨论明确:这里作者用了诗意的描述(语言有文采,精炼,别致,庄谐并用,骈散结合等),论述富有文艺性,是“思”与“诗”的结合。这就是文艺性政论,即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一本正经地论述,也不像散文那样抒情。其特征:短小的篇幅,鲜明的见解,文艺的语言。(可做笔记)因而,本文在思考之中又多了一些诗意。(板书:诗)

希望同学们多读一些鲁迅、季羡林、余秋雨等人的杂文,在阅读中获得“思”与“诗”的精神享受!

篇5:思与诗的交流-兼论李钧的《存在主义文论》

思与诗的交流-兼论李钧的《存在主义文论》

李钧的《存在主义文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厘清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存在主义文论”,引发了我国当前文艺批评中存在的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在存在主义这里,艺术和哲学得到统一,思和诗得到了交流,人存在于世界之中,通过诗意的感悟,人感悟到了世界、大地,感悟到了一种特定的“信息”.我国当代文论由于受本质主义影响,主要以认识论为其主导的入思方式,而存在主义文论极力推崇感性和感悟的意义,强调象征,重新阐释了文艺与人生、现实的关系,这是对现实的'批评理论的强烈冲击.

作 者:姚君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 刊 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B086 关键词:存在主义   文论   本质主义  

篇6:《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哲理诗详解与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哲理诗详解与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

诗经最美的十首诗

陶渊明饮酒译文及赏析

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诗翻译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诗歌发展

过故人庄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饮酒》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饮酒原文及翻译

《有木诗·其五》作品介绍

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
《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与思 最美十首哲理诗名句(精选6篇)】相关文章:

古诗《己亥杂诗》鉴赏2023-06-10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2023-01-14

关于雪的诗句——《秦中吟·歌舞》2022-06-07

关于古诗词寓意解析2023-07-10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2022-05-21

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教案精选2023-07-26

短诗五首ppt课件2023-08-28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2023-01-08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2023-04-14

诗歌的分类2022-09-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