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时间:2023-01-08 07:47: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通用12篇)由网友“OYziwle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诗歌的风格,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篇1: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诗歌风格

(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如《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最多的还得数他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笔者仅就他的田园诗谈谈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近景、远景、静态、动态、状物、抒怀,一派自由恬静的景象,在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田园诗有的写农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巅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清贫简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人生苦短,应该好好享受美好的时光。陶渊明趁佳日邀上朋友一同去登高赋诗,不必可以知会,只需到了门前呼唤一生就好。陶渊明爱酒,酒中自由它的真意。农忙过后倘若又起相思,那边披上衣裳在聚到一块,尽情谈笑风生,一切自自然然,随性而为。“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饮酒饮得酣畅淋漓,言行杂乱无章那又算得了什么,要紧的是豪爽和欢快。这里没有礼俗的约束,只有自由和欢愉。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是着重描写躬耕的体验。此前的田园诗写田园之美的不胜枚举,但将躬耕主题写进诗中的并不多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复禾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一直强调衣食是一切的开端,他尊重农民的劳动,自己也乐于参加农事。清贫的生活固然苦从中来,劳作使得身体上的疲惫不堪,陶渊明通过亲自躬耕自资能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本真,正所谓“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真切的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文人的特殊感受。“《朱子语录》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谈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不耽希企隐逸,而且实际上归田躬耕了,这当然不是一般名士所能做到的。”

陶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这样,与其说陶渊明在写诗,不如说陶渊明是在写心,且寓“理”与“趣”。

(二) 陶诗“自然”与“真”的审美风格

陶诗的“自然”概念在审美角度上来说是指委任运化的精神自然。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去变化,就可以真正进入自由的境界。陶诗“自然”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

对人生,他感慨时光易逝和生死有命。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杂诗》其五),时光易逝,陶渊明颇感岁月之可贵,人生需尽欢,要在有限的余年里回归自然的“质性”。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人即是万物之一,生由天地生,死亦归天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他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祭文一般都是为他人而写,然陶渊明却在临终前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这是一种心性的参透。“他能绝去世人常有的叹老嗟卑,现实地看待生命,堪破生死大关,以欣悦而又安详的心境,回归自然”。

在审美上,陶渊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真”。

“真”属于老庄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陶渊明早期受儒道玄三家共同影响,中期道家“质性自然”和玄学“归隐”的情结越发强烈,后期归隐更是将道玄思想在精神归隐中的地位提到极致。陶渊明崇尚自然,崇尚“养真”“还淳”:

“悠悠上古,厥出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篇2:探究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自晋以降,他的人品和诗作都受到人们的好评。宋人曾纮评论陶诗的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冠冕也。”曾纮评语不但概括了陶诗艺术风格造诣的深远,而且中肯指出了其艺术内涵的丰腴和陶诗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宋代惠洪论及陶诗时指出:“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冷斋夜话》)。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及陶渊明和谢灵运二人诗歌风格时指出:“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综观陶诗,自然质朴当是陶诗风格的基调。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亩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世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的陶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诗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陶花源诗并记》提出了“陶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荫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奇文共欣赏”,陶诗对后代田园诗创作有着极明显的影响,单以有唐一代而论,受其艺术熏染的“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日卒语》)。唐以后历代“效陶”、“拟陶”、“和陶”之作更是汗牛充栋。“诗品即人品”,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对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后世许多优秀诗人很少没接受过他的艺术熏陶和思想影响,其诗歌风格对后来诗家的启迪,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颇为罕见的。

篇3: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的家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做过大官,年少时候的陶渊明深深地受到了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一种“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可是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总是伴随着重重的困难。因为他是身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伟大诗人,在当时社会门阀士族制度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使得出身于庶族的他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和打压。即使是到了二十九岁时做官,也仅仅都只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小官。因此陶渊明的这种“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想要得到实现,就必定是困难重重了。可是陶渊明却有着一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这就使得身在仕途的他在面对达官显贵时感到心力交瘁。在受到重重打压之后,陶渊明就决定在他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以另外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情走完自己的余生。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用田园寄托他的人生理想,写了不少的田园诗。他把农村的田园风光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中,以一种高远脱俗的思想意境和才能,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源

西晋时期的文人们都是:“雕琢绮丽之风盛行”。因为在当时是“玄言诗”

笼罩着整个诗坛,而“玄言诗”是以着重表现玄理为主的,题材一般都偏狭专门。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玄言诗的雕琢绮丽之风盛行的时代中,陶渊明就以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诗歌风格屹立于当时的诗坛。在他的田园诗中内容甚是平淡自然,而语言却有一种本色质朴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去深深的品味、理解。

我们把陶渊明称为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对他的这种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从古到今世人对陶渊明及其诗的评价极多,如:元好问《论诗绝句》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①。这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正是他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正如他在《饮酒诗》其五中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初次读来毫无一丁点儿华丽词藻的堆砌,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描写,但是却在这种很天然的语句中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一种很平和的心境和作者的那种对于大自然真诚的热爱。这也正是作者基于真真实实的田园生活而超脱出来的一种高于真实生活的艺术真实。然而这种清新自然的味道也正是陶渊明诗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真实写照。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③。这也正是基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的,他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使得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无法继续苟活,于是就选择了归隐的生活,他的隐逸生涯可谓是古今第一人。因此此称呼对于陶渊明而言真是当之无愧的。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④。

这句话无不真实的再现了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平淡自然、质朴清新、意蕴深远。他的诗总是以其平实的诗句,将美丽的大自然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一种情景理的完全浑融,为陶渊明的诗歌增添了无数的光彩。蒋熏在《评陶渊明诗集》卷二中说:“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⑤。这里说是口头语,只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句平淡易懂,与田家语言相互融通,读来朗朗上口,更便于直接理解,没有浓墨重彩的去修饰,这也正是他诗歌的“质”与“癯”之所在。“绝妙词”正是所说的他的文章一经作者将平淡之词组织入诗,便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绝妙可以看出其文章的“绮”。“极色泽”也就是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厚,这也正是它诗歌的“腴”之所在。刘克庄所评价的陶诗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⑥。外枯就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毫无色泽很枯瘦的,就如刚经过寒冬的树木,整个看起来都是枯萎的,毫无一点儿生机,一点儿绿色的生命力。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树木之所以会在春天再现生机

活力,是因为它的内心并没有如同表面一样枯萎,而是内心充满生机活力的,正如陶渊明的诗歌一样意蕴无群。虽看似平淡却有着无限魅力。后来苏轼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真可谓评价最中肯⑦。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含义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于陶渊明的诗歌最为中肯有力的一种评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完全是由于陶渊明的诗歌与当时文坛的主流趋势是不相同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他的诗歌是没有追求字句的过分修饰,就和他本人不随俗的高尚品格是一样的。他诗歌的风格真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个性特征。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他有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并以此来表现自己高远的思想意境。苏轼会这样评价陶渊明还是因为,苏轼和陶渊明两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不仅官场失意,而且贬官又基本相似,甚至于苏轼是了解陶渊明最深的一个人。在苏轼的心目中,陶渊明的诗歌无疑是达到了文学作品中最高的一种境界——绚烂归之于平淡,此时的平淡并非是真正的平淡,而是一种绚烂之极的平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说在极其平淡之中却蕴藏着无限的风采,质朴无华之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情味,这也正是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其中“质”“绮”主要指的是诗歌的语言方面:“质”指的是语言质朴、平淡,极易理解,毫无修饰,多为“田家语”;“绮”指的是语言很华丽,这里所说的华丽并不是说语言经过修饰的矫揉造作之美,而是前面所说的质朴平淡的语言之中所流露出的一种极其平淡的华丽,是看似平淡,实则语言充满色彩。

“癯”“腴”主要指的是诗歌的内容方面:“癯”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干瘦,不充实,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无条理的,读来肯定也没有多少意思;“腴”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很丰腴、丰满,一点也不骨干,意蕴非常充实。如果真以前面所说的内容很干瘦来理解陶渊明的诗那真是大错特错了,陶渊明的诗歌是初次看起来内容很干瘦,什么意思都没有。但是,当你细细的读来,仔细的分析,你就会感觉到它的不同之处,那是一种干瘦之中又蕴藏有无线思绪的诗作,它需要慢慢的去品味。陶渊明的诗歌即使是文学功底较低的人读来也会毫不费力,这也正是陶渊明诗作的一大特色,他善于提炼语言,但却又看不出任何一点修饰的痕迹,他能从当时的主流倾向中脱颖而出,可见其能力真的很不一般。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其诗亦如其人,淡泊而有雅韵,素朴而有深意,外质内秀,似俗而实雅,往

往直抒胸臆,不假雕饰,语言朴素,却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本色之

⑧美。”总体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平淡之中见警策,朴素之中又见绮丽的独特的蕴味。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正是以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为所描写的对象,以一种少有华丽辞藻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一种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

三、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一)陶诗的“质”与“癯”

1、平淡自然的“农家事”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于是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后他就一直生活在农村而且又与农民为友。他曾经亲自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亲身感受了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所描写的也都是农业生产生活之中的一些平凡琐碎之事。诗中出现过的景物、事物、人物等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易见的。他把淳朴的田园生活和纯洁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其诗《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⑨

这首诗正是写了陶渊明在初归田园时的欢快情景。他之所以欢乐是由于他终于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再次回归到了田园中,而此时的所见所闻,是真正令他感到了心旷神怡,从而忍俊不禁发出了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⑩的感叹。在诗的第一部分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描写的诗人的本性就是非常热爱大自然,偶尔误入仕途的罗网之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本性与境遇的矛盾。诗中的“鱼”、“鸟”本来就是自然之中的常见之物,在这里作者借此作比来写自己的思念归隐之情,是内心的一种真实的表达。在接下来又描写自己归田后守拙开荒,又亲自参加农耕的生活情景。所有这些都是农家日常生活之中的常见之事,也是淳朴平淡的田园生活。在诗歌第二部分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词语,也都是田园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及景物中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恬静又

美好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也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愉快心情。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11这两句中,我们依稀可见的是到处散落的村舍,飘着的袅袅炊烟,以及深巷中的狗吠以及雄鸡的不停蹄唤等,种种情景以大自然中独见的特色形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生机的农村生活图景,这也正是纯洁的田园风光。陶渊明将这些普普通通而又平淡无奇的“农家事”放在诗作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干瘦,在初次读来仅仅只是感受到了作者在叙述农家生活,但细细品味,其中却有着一番很独特的韵味。其实这也正是陶渊明诗歌中“癯”的表现,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农家生活,使人感觉到索然无味。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枯燥乏味的农家事,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真正的热爱,从而也看出了当时腐败的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诗人本就是厌恶于这种官场生活之中的明争暗斗,因此而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诗人在诗作中将田园生活描写的更加的形象具体、生动可爱,而将官场却比喻为“尘网”“樊笼”等,从而更加激起了人们对于污浊的仕官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耕生活中的异常艰辛,这也就是田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诗人亲自参加农耕生活,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庄稼能有一个好的收成,然而却总是不能事随心愿。尽管诗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是结果却依旧还是“草盛豆苗稀”。这也许就是他初次归隐田园,而对农业生产生活劳动没有任何的经验,才会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可幸的是,诗人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感到气馁,而是非常珍惜、喜欢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唯恐不能如自己的心愿。诗人感受到了这种农村之中的日常生活之美,从而发出了一种对于劳动的赞美和对于田园生活的乐趣的深深感叹。诗人在作品中所取材的躬耕生活的素材也正是“癯”的表现。这些普普通通的农家日常生活场景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之美,却真正以其平淡、清新、自然之中显见真情。

2、质朴清新的“田家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雕琢绮丽之风盛行的时期。然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却是很难找到这种奇特的形象描写、华丽的辞藻形容。他的田园诗很少在使用形容词等描述性词语,所写的诗句读来都是明白如话的,都是如实的描写自己的所

见所闻和所感,读来都是极为平淡自然的。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13等诗句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都是接近口语的一些文学语言,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常见的口头语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些词语一经过诗人组织入诗便马上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田家“老农”在欣喜欢快地介绍着自己的田园生活环境,完全就是娓娓而谈,毫无一点儿矫揉造作之美,诗歌的语言也极易平实、易懂、通俗,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色。这就是一种“无一修饰之词,而其间有无穷妙味”的写法,恰恰体现陶渊明诗之真面目。14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当中,其诗句都是简约通俗的,丝毫没有一点点夸饰虚浮之词。虽然这些都仅仅只是些极其普通的“田家语”但却都是一些经过作者的高度的艺术提炼出来的一种炉火纯青的“田家语”。在这些平淡无奇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之中,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形象。无论是在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的描写上作者都是以日常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诗人在诗作中所使用的通俗、简朴、精炼的语言无不给人以一种十分自然、亲切的真实的美感。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其一)。15这是作者在写他夏日里恬适的生活环境。仅仅一个“贮”字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字眼,就在这里使用的却是极为的鲜明生动,就仿佛这个清幽凉爽的林荫是可以贮存起来似的,更是随时就可以汲取的清泉似的。然而此时南风也是很体贴人意的,它及时的吹来揭开人的衣襟。这些语句读来自然生动,并且不难理解,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田家语”,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那样充满色彩。“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翼”字,使我们清晰的看到温和的南风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16作者也只有经过在田园生活之中的亲自体验才会感受到这些美景的真实存在,从而也只有真正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才能真正的使用“田家语”。正是陶渊明的这种纯净的去尽华丽修饰的语言,才真正的体现出其诗作中的“质而实绮”的“质”的特点。因而这种简单纯净的、质朴无华的、天然去尽雕饰的纯净美,也正是陶渊明诗歌最大的特色。

3、真朴旷逸的“田家情”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真朴。说它真朴是因为诗歌的取材,诗歌仅仅取材于农村田家生活。但对于陶渊明来说这种乡土田园并非暂时的

居住场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的空间,是作者的灵魂与肉体的永远的栖息地。他把自己完全真正的融入到田园生活中,而他的田园诗歌就是他生活状况的一种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又一种表达方式,这也是他田园诗的真之所在。说它质朴是因为他诗歌的语言易懂,一反当时的主流趋势。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阅读,相反的是,正是这种简单易懂的独具特色的风格才会使他的诗歌更加具有魅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的描述了他所生存的环境,以及在这期间的所见所闻。但这并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只是把田园当做了一种理想的寄托,所以他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并不全是当时人们的真实社会写照,多多少少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田园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平淡质朴。这和他诗歌的内容与语言是分不开的,他的田园诗歌主要的内容就是农村平淡的田园风景、农村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他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形成的一种恬静的心境。而种种这些情景都是作者通过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实自然的再现出来,读来毫不费力,就像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篇4: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如《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最多的还得数他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笔者仅就他的田园诗谈谈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近景、远景、静态、动态、状物、抒怀,一派自由恬静的景象,在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田园诗有的写农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巅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清贫简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人生苦短,应该好好享受美好的时光。陶渊明趁佳日邀上朋友一同去登高赋诗,不必可以知会,只需到了门前呼唤一生就好。陶渊明爱酒,酒中自由它的真意。农忙过后倘若又起相思,那边披上衣裳在聚到一块,尽情谈笑风生,一切自自然然,随性而为。“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饮酒饮得酣畅淋漓,言行杂乱无章那又算得了什么,要紧的是豪爽和欢快。这里没有礼俗的约束,只有自由和欢愉。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是着重描写躬耕的体验。此前的田园诗写田园之美的不胜枚举,但将躬耕主题写进诗中的并不多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复禾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一直强调衣食是一切的开端,他尊重农民的劳动,自己也乐于参加农事。清贫的生活固然苦从中来,劳作使得身体上的疲惫不堪,陶渊明通过亲自躬耕自资能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本真,正所谓“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真切的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文人的特殊感受。“《朱子语录》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谈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不耽希企隐逸,而且实际上归田躬耕了,这当然不是一般名士所能做到的。”

陶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这样,与其说陶渊明在写诗,不如说陶渊明是在写心,且寓“理”与“趣”。

(二) 陶诗“自然”与“真”的审美风格

陶诗的“自然”概念在审美角度上来说是指委任运化的精神自然。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去变化,就可以真正进入自由的境界。陶诗“自然”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

对人生,他感慨时光易逝和生死有命。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杂诗》其五),时光易逝,陶渊明颇感岁月之可贵,人生需尽欢,要在有限的余年里回归自然的“质性”。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人即是万物之一,生由天地生,死亦归天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他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祭文一般都是为他人而写,然陶渊明却在临终前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这是一种心性的参透。“他能绝去世人常有的叹老嗟卑,现实地看待生命,堪破生死大关,以欣悦而又安详的心境,回归自然”。

在审美上,陶渊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真”。

“真”属于老庄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陶渊明早期受儒道玄三家共同影响,中期道家“质性自然”和玄学“归隐”的情结越发强烈,后期归隐更是将道玄思想在精神归隐中的地位提到极致。陶渊明崇尚自然,崇尚“养真”“还淳”:

“悠悠上古,厥出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

正是由于陶渊明平淡率真的人格,使得陶诗也贴近生活,体现自然纯真的风格。陶诗融生活写实、尚真情感和平淡艺术于一体。陶渊明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追求个人本性的流露,向往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我展现。言行是诗文“真”的基础,诗文是言行“真”的艺术。朱光潜先生在论陶诗时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是的,如果只是平白的生活写实,就会“平、淡、枯、质”;如果只是单纯的艺术润色,就会“奇、美、腴、绮”。而朱光潜认为陶诗就是这两点的融合,这关键就在于尚真情感的介入,写诗实写情,所以陶诗的特色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真’字实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 即是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中肯的评价。

(三) 陶诗的语言与意象特色

1.陶诗的语言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所谓的语言自然就指用字措辞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读起来简约通脱,却意境丰厚。这里笔者要就炼字和重言词来说。

陶渊明用字善言简意赅,此处就动词举例来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时间的流走不以人的意志而有所改变,人在时间面前要么做它的主人,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要么做它的奴隶,懒散懈怠,碌碌无为。时不我待,陶渊明以一个“不待”来鞭策自己。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中夏的时候,堂前的树林里清阴浓浓凉意阵阵,一个“贮”字显现一种阴凉满满的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菊花可以怡情,俯下身去采摘下三两朵,就在偶然抬起头的一瞬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个“见”字,若音同“看见”的“见”,则是“我”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若音同“出现”的“现”,那么远山就是恍恍惚惚显现在了“我”的眼前。究竟是“我”看见山,还是山让“我”看见,其实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一刹那,“我”与“山”仿佛交融而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清净而闲远。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序》)。这两句诗充满对比色彩。弱湍即指水流不急,况且宾语“鲂”只是一种小鱼,何以搭配“驰”这么有气势有冲劲的动词?这对比甚大,然其意义在于突出虽然水弱鱼小但却极富雄心壮志,后句也是相通的道理。用动词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来升华思想内涵。

以上四个例子足可窥见陶诗炼字运用之妙。

篇5: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

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

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篇6: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如《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最多的还得数他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笔者仅就他的田园诗谈谈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近景、远景、静态、动态、状物、抒怀,一派自由恬静的景象,在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田园诗有的写农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巅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清贫简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人生苦短,应该好好享受美好的时光。陶渊明趁佳日邀上朋友一同去登高赋诗,不必可以知会,只需到了门前呼唤一生就好。陶渊明爱酒,酒中自由它的真意。农忙过后倘若又起相思,那边披上衣裳在聚到一块,尽情谈笑风生,一切自自然然,随性而为。“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饮酒饮得酣畅淋漓,言行杂乱无章那又算得了什么,要紧的是豪爽和欢快。这里没有礼俗的约束,只有自由和欢愉。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是着重描写躬耕的体验。此前的田园诗写田园之美的不胜枚举,但将躬耕主题写进诗中的并不多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复禾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一直强调衣食是一切的开端,他尊重农民的劳动,自己也乐于参加农事。清贫的生活固然苦从中来,劳作使得身体上的疲惫不堪,陶渊明通过亲自躬耕自资能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本真,正所谓“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真切的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文人的特殊感受。“《朱子语录》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谈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不耽希企隐逸,而且实际上归田躬耕了,这当然不是一般名士所能做到的。”

陶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这样,与其说陶渊明在写诗,不如说陶渊明是在写心,且寓“理”与“趣”。

(二) 陶诗“自然”与“真”的审美风格

陶诗的“自然”概念在审美角度上来说是指委任运化的精神自然。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去变化,就可以真正进入自由的境界。陶诗“自然”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

对人生,他感慨时光易逝和生死有命。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杂诗》其五),时光易逝,陶渊明颇感岁月之可贵,人生需尽欢,要在有限的余年里回归自然的“质性”。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人即是万物之一,生由天地生,死亦归天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他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祭文一般都是为他人而写,然陶渊明却在临终前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这是一种心性的参透。“他能绝去世人常有的叹老嗟卑,现实地看待生命,堪破生死大关,以欣悦而又安详的心境,回归自然”。

在审美上,陶渊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真”。

“真”属于老庄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陶渊明早期受儒道玄三家共同影响,中期道家“质性自然”和玄学“归隐”的情结越发强烈,后期归隐更是将道玄思想在精神归隐中的地位提到极致。陶渊明崇尚自然,崇尚“养真”“还淳”:

“悠悠上古,厥出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

正是由于陶渊明平淡率真的人格,使得陶诗也贴近生活,体现自然纯真的风格。陶诗融生活写实、尚真情感和平淡艺术于一体。陶渊明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追求个人本性的流露,向往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我展现。言行是诗文“真”的基础,诗文是言行“真”的艺术。朱光潜先生在论陶诗时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是的,如果只是平白的生活写实,就会“平、淡、枯、质”;如果只是单纯的艺术润色,就会“奇、美、腴、绮”。而朱光潜认为陶诗就是这两点的.融合,这关键就在于尚真情感的介入,写诗实写情,所以陶诗的特色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真’字实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 即是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中肯的评价。

(三) 陶诗的语言与意象特色

1.陶诗的语言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所谓的语言自然就指用字措辞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读起来简约通脱,却意境丰厚。这里笔者要就炼字和重言词来说。

陶渊明用字善言简意赅,此处就动词举例来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时间的流走不以人的意志而有所改变,人在时间面前要么做它的主人,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要么做它的奴隶,懒散懈怠,碌碌无为。时不我待,陶渊明以一个“不待”来鞭策自己。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中夏的时候,堂前的树林里清阴浓浓凉意阵阵,一个“贮”字显现一种阴凉满满的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菊花可以怡情,俯下身去采摘下三两朵,就在偶然抬起头的一瞬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个“见”字,若音同“看见”的“见”,则是“我”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若音同“出现”的“现”,那么远山就是恍恍惚惚显现在了“我”的眼前。究竟是“我”看见山,还是山让“我”看见,其实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一刹那,“我”与“山”仿佛交融而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清净而闲远。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序》)。这两句诗充满对比色彩。弱湍即指水流不急,况且宾语“鲂”只是一种小鱼,何以搭配“驰”这么有气势有冲劲的动词?这对比甚大,然其意义在于突出虽然水弱鱼小但却极富雄心壮志,后句也是相通的道理。用动词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来升华思想内涵。

以上四个例子足可窥见陶诗炼字运用之妙。

再说重言词。重言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组合起来共同表意,它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陶渊明的诗歌中也大量运用了重言词:

“淙淙悬溜”、“迈迈时运”、“翳翳柴门”、“翼翼归鸟”、“悠悠清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粲粲三株树”、“落落清瑶流”、“靡靡秋已夕”、“绵绵归思纾”、“郁郁荒山里”、“恻恻悲襟盈”、“迟迟出林翮”、“离离翔天侧”、“每每顾园林”、“双双入我庐”、“飘飘吹我衣”、“悠悠待秋嫁”、“朝朝为日浴”、“遥遥从羁役”等等。

重言词具有声韵优美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陶诗运用了重言词也具有这样的效果,不仅使句法齐整,也使音调谐美。在表达意义上,陶诗的重言词表达了陶渊明亲近自然、与自然关系密切、与自然相处愉悦、对自由生活感到满足的多重情感内涵。

2.陶诗的意象

陶诗的意象很多,归鸟、浮云、南风亦为常见。归鸟、浮云、南风都具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不必勉强抓住飞鸟或行云,飞鸟或行云也根本不可能把握得住,所以,只要归顺其自然的规律就好。《拟挽歌辞》和《形影神》都讨论生死幻化的问题,陶渊明在当时能够把名利看淡、把生死看淡,实在是难得。他认为宇宙天地自有它的规律,世间的事物,包括人也有自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死亦无所惧,借由归鸟、浮云、南风等意象,即寄寓自己人生高洁的志向、自然的秉性,又寄寓自己习得道家物化迁移规律的胸襟。所以说,意象不是为了说物而举物,而是为了借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

陶渊明用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生活给予了陶渊明创作的丰厚积累。在观察、体验和感悟中,陶渊明构建并完善了自己不羁的个性和率真的人格,使他在那个时代下能真正寻求到人性的出路。崇尚自然成为陶渊明人生的旨趣,当触碰到某一客观景致或者情致的时候,陶渊明心灵被触动而灵感迸发,故而要以诗文的思维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日常生活诗化是陶渊明的一大创新,这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内涵。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而隽永,以人生旨趣来行文作诗,所以,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在读陶渊明本人,故曰:文如其人。

篇7:陶渊明的诗风格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13、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2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篇8:陶渊明的诗风格

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篇9:陶渊明的作品风格

陶渊明的作品风格

陶渊明作品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 ,反对创作的形式主义 ,所以他的作品显出“真”、“朴”的风格 ,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名 作品 卷名 作品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九日闲居并序》

《答庞参军并序》 《归园田居五首》

《劝农》 《游斜川》

《命子》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归鸟》 《乞食》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 《答庞参军并序》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移居二首》

《还旧居》 《和刘柴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酬刘柴桑》

《己酉岁九月九日》 《和郭主簿二首》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于王抚军座送客》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与殷晋安别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止酒》 《岁暮和张常侍》

《述酒》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责子》 《悲从弟仲德》

《有会而作》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

《腊日》 《杂诗十二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 《咏贫士七首》

《闲情赋》 《咏二疏》

《归去来兮辞》 《咏三良》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 《咏荆轲》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读《山海经》十三首

五柳先生传 拟挽歌辞三首

扇上画赞 联句

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一语天然万古新

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于西田获早稻》劈面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语言上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创新性地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归园田居》(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诗歌的画面。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色彩变得浓郁。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描写的景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如村庄、鸡犬、豆苗、桑麻、小巷,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看似平平淡淡,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三、情真味永的情感美,给人亲切质朴之感

陶诗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质朴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习见日闻的事物,如草屋、鸡鸣、狗吠、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第一次作为重要的审美意象出现,诗人把田园作为腐败官场、污浊社会的对立面着意描写,并进行赞美。

极其普通的景物,他却能体味到其中难以传达的人生真意,经过他的描写,便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不必进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过分的渲染,却把对生活的真情与美意悄悄地传达出来。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欣慨交心”的感受,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有多么惬意。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让我们感到多么亲切和质朴。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达到物我两忘境界

陶渊明在诗中描写景物不求形似,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叙事上不讲究情节的完整与故事的曲折,只写习见之物,叙平常之事,却表达了世间之真情,人生之真切感悟。他无意于准确传神地模山范水,只是要抒写心中的一片天地。在他的笔下,巍峨的南山,野地盛开的菊花,月光下荷锄归来,依依升起的炊烟,夏日贮满清阴的堂前林,以及在诗中时常出现的青松、野草、飞鸟等都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不仅是具体的物象而且具有理性的光芒。如《饮酒》(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喧嚣的环境下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尘世纷争的干扰,独自漫游到野外赏景,心与南山悠然相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夕阳西下的山间岚气升起,倦鸟纷纷飞回巢穴,此情此景,在诗人心里构成一道美妙的风景,通向无限的愉悦,人生若此,夫复何求。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说教,是其在生活中的真切体验,通过情与景烘托渲染,自然而然地道出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文字。

五、田园诗艺术风格,开创前所未有时代

陶渊明诗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审美方式与艺术境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之前的一些诗人已经注意了要通过自然来体会生活的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田园诗的萌芽。但是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平凡恬淡的田园生活。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首次作为审美的第一视角。陶渊明把农业劳动看做是淳朴的生活方式,并歌颂其美的意趣,这种审美方式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意味独特的空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就定性为“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受到民歌影响,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他的“自然”哲学所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意识破坏了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性,人类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中的自然性,诗歌在外观形式上的过度追求,破坏了感情的自然性。所以在他的诗中就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深奥的语句。陶诗中也常用对仗的句式,但比较古朴,并不刻意追求精巧。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是激荡而缺乏理智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并且与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清明、淡远的意境。这种美学境界在他的那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创性的。陶渊明的诗作启示人们追求现实美好生活,否定、反抗黑暗社会。平淡、自然、朴素的风格是其基本主题,针砭时弊、实现理想是其主要内容,还有“金刚怒目”之作则是他性格果敢刚强的表露,这一切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篇10:风格诗歌

风格诗歌

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事业规模

不同的生活领域

不同的经营规则

不同的思想观念

不同的境界修为

不同的`吸收能力

产生的核心动力

不断更新的价值观

不通过学习反思理论

很难

转动生活的陀螺

一个人的感官力量

来源于心

灌输于肢体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不畏惧莫懦弱

不脱离自然法责

怀揣着谦卑的心

尊重的心自信心

吸取教训吸取精华吸

取各家所长

凝练成锁链一般的鞭儿

勇敢的挥动手臂

抽动生活的陀螺

让它白天撒欢的灵动

自己的风格

让它晚间寂静的发光

自己的风格

原创:倚窗望雪

随笔:1月4日。

篇11:陶渊明诗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古诗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篇12:陶渊明《饮酒》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饮酒》的风格特点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风格特点

一、通过口语化的语言构建本真生活。

在《饮酒》(其五)中,他说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平淡中显精奇。

叶嘉莹说:“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

赏析

本首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诗歌的特点

陶渊明的诗风格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论文

鉴赏诗歌语言途径介绍

陶渊明金刚怒目

汉魏晋五言诗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汉魏晋五言诗的高二课文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长江万里图

归园田居教案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教案详案2024-05-1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14

韦应物诗词风格2022-09-25

诗歌发展2023-12-25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教学案2023-12-22

《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2023-03-01

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之影响2022-05-06

《归园田居》教案(高一上册)2023-08-18

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024-02-05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022-10-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