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

时间:2024-02-27 07:37: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8篇)由网友“mts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

篇1: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篇2:文征明习字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文征明习字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篇3:高中语文文言文赏析文征明习字

高中语文文言文赏析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篇4:《文征明习字》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文征明习字》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参考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注释:

(1)临:临摹。

(2)日:每天。

(3)以:按照。

(4)本:书籍的一册。

(5) 率:标准。

(6)书:书法。

(7)遂:于是,就。

(8)进:进步

(9)于:对,对于。

(10)书:写字

(11)尝:曾经。

(12)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3)或:有时。

(14)答:回复

(15)简札:信件,书信。

(16)少:通假字,同“稍”。稍微。

(17)当意:称心。

(18)必:一定,必须。

(19)三:多次

(20)易:改变,本文为“改写”的意思。

(21)之:表递进

(22)厌:厌烦。

(23)故:因此。

(24)愈益:愈加,更加。

(25)精妙:精致巧妙。

(26)大进:迅速进步;进:进步。

(27)平生于书,书:写字,书写。

(28)苟且:随便,马虎,不认真。

(29)益:更加

道理

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成功都是要下功夫的。

篇5: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文言文阅读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文言文阅读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②或答人简札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随便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篇6: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文征明

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文征明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①千金为赙②。征明年十六,悉却之。

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③,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征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征明官。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

(节选自《明史》)

【注】①醵(jù)集资。②赙(fù)送钱物给办丧事的人。③切劘(mó)切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明年十六,悉却之 却:推辞、退却

B.预修《武宗实录》 预:参与

C.乃获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D.以不获为恨 恨:怨恨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说明文征明拒收钱物的一组是( )

① 征明年十六,悉却之 ②(俞)谏竟不敢言遗金事

③ 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④ 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

⑤ 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 ⑥ 门下土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

A. 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稍长大后却变得异常聪明而灵气焕发。他向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学习诗文字画,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切磋技艺,名声更加大了。

B.文征明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钱物,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他父亲去世时,连当地官民凑集千金资助他办丧事的钱也全都谢绝了。

C.文征明受李充嗣荐举,被任为翰林院待诏。由于不屑于趋炎附势,仕途不得意。而当皇上要提升他官位时,他却竭力请求回乡,于是获准退休。

D.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四面八方来求他诗文书画的人连绵不断。他性格耿直,不肯给大家豪富们作画。他的作品遍布天下,其门客学生不少人仿作他的书画,他也不禁止。

4.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3分)

(2)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3分)

(3)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3分)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向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参考答案

1.D 此处的“恨”为“遗憾”的意思。

2.D

3.C

4.(1)巡抚俞谏打算赠送他金钱,指着他所穿的蓝衫说:“怎么这么破旧”?(得分点:遗、所衣、敝)

(2)张璁得势以后,暗示文征明投奔他,文征明推辞不去。(得分点:既、讽、通顺程度)

(3)我父亲去世(抛下我)三十多年,如果有一字提到你,我是不敢忘记的。(得分点:弃不肖、苟、通顺程度)

5.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向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附翻译: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朝的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所患之难而已。因此,发愤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参考译文

文征明,长洲人,起初叫文璧,以字行于世(即字比较有名,征明为字),后来改字征仲,别号衡山。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文林死后,官员百姓集资一千两银子作为办丧事的费用。文征明当年十六岁,全都谢绝了。

文征明小时候不聪明,随着长大,越来越聪明了。跟着吴宽学习文字,跟着李应祯学习书法,跟着沈周学习画画,他们都是他父亲的朋友。他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切磋,名声更加大了。他为人温和但狷介不俗。巡抚俞谏打算赠送他金钱,指着他所穿的蓝衫说:"怎么这么破旧?文征明装作不懂,说:“因为下雨弄脏了。”俞谏最后都没敢说送钱的事。宁王朱宸濠钦慕他的名气,赠给他书籍财物征聘他,他托病没有去。

正德(明武宗年号)末年,巡抚李充嗣推荐他,赶上文征明也以岁贡生(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的身份参加吏部考试,授予他翰林院待诏的身份。明世宗登基,(文征明)参与修订《武宗实录》,文征明在经筵任职,每年经常都有赏赐,和各写文章的大臣一样待遇(齿:并列)。而当时崇尚科目考试,文徵明很不得意,连年都请求回乡。

在这之前,文林作温州知府,在学生中提拔了张璁。张璁得势以后,暗示文征明投奔他,文征明推辞没有去。杨一清被召入朝廷担任宰相,文徵明最后见他。杨一清急忙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父亲和我是朋友吗?”文徵明正色道:“我父亲去世三十多年,如果有一字提到你,我是不敢忘记的,实在不知你与家父是朋友。”杨一清面有惭愧之色,不久和张璁合谋,打算调动(有贬官的意味)文征明的官。文征明更加要求还乡,终于被批准(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四方来讨要诗文书画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但是富贵人家轻易得不到一两张字画,尤其不肯赠给王府以及宫内的人,他说:“这是法律所禁止的。”周王、徽王等王爷拿珍宝古玩送给他,他都不启封就还给他们了。外国使者经过吴门,向着他居住的街巷行礼,以得不到接见为遗憾。他的作品遍天下,他的学生临摹的作品很多,文征明也不禁止他们。嘉靖三十八年去世,当年九十岁了。

篇7:刘善明文言文阅读理解

刘善明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刘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③许。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建元二年卒,诏曰:“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谥烈伯。”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

(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饘:zhān稠粥。②持丧:守丧。③见: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多获全济(_ ▲ _)

(2)甚异之

(_ ▲ _)

(3)见许

(_ ▲ _)

(4)朝议令善明举人

(_ ▲ _)

【解析】文言文实词一直是考察重点。字词解释需要根据多年积累、在语境中推敲。“开仓以救乡里”,因此,“济”可解释为“救济、救助、援助、帮助”。“异”带了宾语“之”,应该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奇特”。“许”文中应该是“同意、允许、许可”,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举”简单,用组词法解释,就是“推举、举荐、推举、推荐”。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 ▲ _)(2分)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为之叹息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善明以母在虏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痛悼于怀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解析】“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用法主要是词性变化等,虚词在同一词性下还有不同的细分,如,“之”作为助词还分为结构助词、音节助词。A选项中的“其”一是“代词,他”,一是“恐怕,表猜测”。B选项中的“之”一是“代词,他”,一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选项中的“以”一是“介词,表原因,因为”,一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选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可解释为“在”。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经典题型,无需多言。可我忍不住又啰嗦起来,同学们,文言文翻译的诀窍,是什么呢?就是——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1)善明布衣(主语后面,应该作动词,穿布衣)蔬食(动词,吃素食、吃素斋),哀(悲哀、哀伤)戚(忧伤、哀伤、悲伤)如(如同)持丧(服丧、守丧)。后两句都是课内名篇中的句子,应该没问题的。注意第二句中的“微、归”和问句形式,第三句中的“美、私”和判断句式。

13.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刘善明的特征。(3分)

①_▲ _

② _ ▲ _

③ _ ▲ _

【解析】“特征”“四字短语”。可以是“形容词”组合的并列短语,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短语,四个字就可以了。如,勤绩昭著、善良质朴、刚毅正直、孝顺清廉、乐于助人、孝顺母亲、不畏权贵、节俭清贫、喜爱读书。

篇8:文言文阅读理解《自知之明》

文言文阅读理解《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①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白见之谓明⑥。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喻老》。 ②患:担心。③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④睫:眼毛。⑤庄蹻(j< ):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⑥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2.翻译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3.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论点,并仿照再写两个短语。

5.谈谈你对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去、往、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

3.他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比喻论证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5.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译文

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大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自己看清自己叫作明智。

文征明简介

小学四年级写字教学计划

写字教学计划

《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的训练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七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关于中国书法的演讲稿

古代名人曹操的故事和诗

古代名人孙康映雪夜读的故事

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征明习字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8篇)】相关文章:

古代名人美德的故事2023-04-10

古代名人经典语句2023-05-19

古代名人故事八年级2023-11-29

课外练习题与答案2022-11-09

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2022-06-12

古代爱国名人故事于谦的故事和李师师的故事2024-01-14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赏析2024-02-03

精选江苏拙政园导游词2022-05-06

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诗句2023-11-06

描写新年气氛的诗句2023-09-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