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

时间:2024-02-26 07:25:5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精选11篇)由网友“kk2008020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

篇1:《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

原文

青文胜,字质夫,夔(kuí第二声)(1)州人。仕(2)为龙阳(3)典史(4)。龙阳濒(5)洞庭,岁罹水患,逋赋(6)数十万,敲扑死者(7)相踵。文胜慨(8)然诣(9)阙上疏(10),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11)疏,击登闻鼓(12)以进言,遂自经(13)于鼓下。帝闻大惊,悯(14)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15)人建祠祀(16)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阅读练习

一、解释:

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二、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

(B)到

(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

(B)回到故乡

(C)没有住房

(D)不能耕种。

三、翻译: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四、理解:

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参考答案

一、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二、①(A) ②(B)

三、①每年遭遇水灾

②死者接连不断

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四、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注释

1夔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2仕:做官

3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4典史:县令的属官

5濒:濒临

6逋赋:拖欠赋税

7罹:遭遇

8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

9慨:情绪激昂

10诣:到······去

11疏:给皇帝的奏章

12具:准备

13登闻鼓: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

14自经:自杀

15悯:同情

16邑:乡里

17祀:祭

18妻子:妻子和孩子

19名:名字

20为民请命:给

21选自《明史·青文胜列传》卷一百四十

译文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毗邻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文胜的妻子和孩子因为贫困不能返乡,乡里决定用百亩公田奉养她。万历,皇帝下昭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文胜做春秋祭奠,并赐谥号“惠烈”。

文学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篇2:《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参考答案:

篇3: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理解答案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

篇4:青文胜为民请命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青文胜为民请命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参考答案:

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篇5:《为民请命》莫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为民请命》莫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为民请命

莫言

钱知县坐在椅子上,感到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痛疼。他的心,被自己星夜奔驰、不避风霜、为民请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他感到自己高尚的精神如眼前朝天大锅里牛杂汤的气味一样洋溢开来,散布在清晨的空气里。他仿佛看到,自己的面前,跪着一大片高密东北乡的乡民,他们仰起的脸上,都挂着感恩戴德的表情。他们的嘴里咕哝着一些淳朴简单但却感人至深的话语:青天大老爷……青天大老爷啊……

他很快就受到了知府的接见。接见的地点在知府大人的书房。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曾任潍县县令的大画家郑板桥的墨竹。知府眼圈发青,眼睑发红,满面倦容,连连地打着哈欠。知县详细地汇报了高密东北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德国人在高密东北乡制造的骇人惨案,话语中透露出对德国人的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知府听罢汇报,沉思良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高密县,刁民头子孙丙抓到了没有?”

知县嗯了一下,答道:“回大人,孙丙潜逃,尚未归案。”

知府盯着知县的脸,眼睛如锥子,扎得知县局促不安。知府干干地笑了几声,悄悄地问:“年兄,听说你跟孙丙的女儿……哈哈哈……那女人到底有何妙处,能让你如此痴迷?”

知县张口结舌,冷汗涔涔而下。

“为什么不回话?”知府变颜呵斥。

“回大人,卑职与孙丙之女,并无苟且之事……卑职不过是喜食她做的狗肉而已……”

“钱年兄,”知府的脸上,又出现了亲切关怀的表情,他用一种类似于语重心长的腔调说,“你我同食国家俸禄,同受皇太后、皇上隆恩,应该尽心办事,方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倘若为了一己私情,徇私枉法,玩忽职守,那可就……”

“卑职不敢……”

“死几个顽劣刁民,算不了什么大事,”知府平心静气地说,“如果德人能就此消气,不再寻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县道,“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

“还要什么交代?”知府拍案道,“难道还指望德人赔款偿命?”

“总要有个是非,”知县道,“要不我这县令,无颜见高密百姓。”

知府冷笑道:“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

“二十七条人命啊,大人!”

“如果你尽心办事,早将那孙丙擒获,送交德人,德人就不会发兵,也就不会出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府拍拍案上的一摞公文,冷冷一笑,道,“钱年兄,有人说你提前通风报信,才使孙丙逃逸,这话要是传到袁大人耳朵里,对年兄可是大大的`不利啊!”知县汗如雨下。

“所以,对钱兄来说,当务之急不是为老百姓请命,而是速速地将那孙丙捉拿归案。”知府道,“抓住孙丙,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好交代,抓不住孙丙,对谁都不好交代!”

“卑职明白……”

(节选自《檀香刑》,有删改)

15.如何理解“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这句话?(2分)

16.对知府大人的书房,作者只写了墙上挂着郑板桥的墨竹,联系后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7.选文中钱知县是怎样的官员?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莫言写人常常是一面展现人物行为的“崇高”,一面却又在字里行间消解着这种“崇高”,使读者在感动、反思中发现人物的真面目。请结合钱县令形象的刻画做分析。(5分)

19.文章描绘的是清朝末年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对这种社会现实作简要概括。你认为改变这种现实的根本出路是什么?请说明理由。(7分)

答案:

15.深刻揭示了清末政府从下到上(1分),都惧怕洋人,置国民性命于不顾的现实.(1分)

16.郑板桥在潍县是为民请命的县令(“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竹子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象征(2分)。知府挂郑板桥的竹画是标榜自己要做郑板桥、竹一样的人(1分)。与后文他的真实形象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分)

17.表面高尚(1分),实则卑劣(与女人苟且)(1分)、为保全自己而屈从朝廷(决定抓捕孙丙)(1分),并不是真正为民请命的人(1分)。

18.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写出钱县令的“高尚”,如星夜奔驰、不避风霜、为民请命,以致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痛疼;又如他在向知府汇报时表现出对德国人的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在遭到知府训斥时仍不忘“是非”“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二十七条人命”(2分)。又在字里行间处处消解这种“高尚”,比如,是自己被自己所谓的“高尚”行为感动,“高尚的精神如眼前朝天大锅里牛杂汤的气味一样洋溢开来”,他高尚的外表下,又和女人做出苟且之事,并辩称是喜食她做的狗肉等(2分),使读者先感动,又觉得不妥,在细思中发现人物的本质,使揭露更深刻(1分)。

19.第一问:外敌侮民、民被迫反抗、官僚惧敌压民(3分)。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出路2分,理由2分)。

篇6:《读李翱文》原文阅读及答案

《读李翱文》原文阅读及答案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中庸》之义疏尔 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 隽“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 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1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作可焉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 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论》《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19.有“/”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20.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2)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参考答案

16.C(怪应为以……为怪)

17.A(A均为句末语气词,B并列关系/你的,取独/提宾D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18.C(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19.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20.(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和最终灭亡呢?

[参考译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作。

篇7:徐文长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徐文长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饵:招待

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论:判罪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3分)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3分)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4分)

答案:

5.B(饵:诱捕)

6.B(排除②③⑥,②是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③是徐文长才思敏捷, ⑥是徐文长因狂疾自残)

7.C(“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有误,应是“和尚行为不轨,徐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

8.(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3分,每句1分)

(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3分,每句1分)

(3)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4分,每句1分)

【译文】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恰巧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4]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赏析:

徐渭(xú wèi)是一位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可称为一篇奇文。徐文长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他一生遭遇波折。他在世时,虽然不算无名之辈,还几乎做出一番事业,但最终如这篇传记所说的,“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他死后,名字便渐渐为人忘了。袁宏道发现了他,为他刊布文集,并为之立传,使这位尘霾无闻的人物终于大显于世,进而扬名后代。一篇简短的传记,竟能重振一个被世遗忘的人物的声名,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说,《徐文长传》称得上是奇文。

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不能不叫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我们看传中徐文长的傲气,他进见“督数边兵,威震东南”的胡宗宪,将官们匍伏跪语,不敢举头,而他以部下的一个秀才却侃侃而谈。写徐文长的悲愤,“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等等。这些显然就不是只写徐文长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叹于当时许许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际了。“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这才是袁宏道为徐文长作传的真实感情流露。因此传文末尾最后的两句话,虽然写的是“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似乎仍是突出一个“奇”字,但是结语却是一个叹词:“悲夫!”为什么用此二字作结,读者自然可以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篇8:《文徵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徵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①千金为赙②。徵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③,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徵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④。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于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徵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徵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徵明官。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⑤,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明史卷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注】①醵(jù)集资。②赙(fù)送钱物给办丧事的人。③切劘(mó)切磋。④齿:像牙齿一样并列。⑤楮:树皮可用于造纸的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B.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C.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D.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与“左”,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从东汉至隋唐、两宋一改周、秦“以右为尊”,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明朝也以左为尊。

B.“荐”“授”“徙”“致仕”都是古代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语,“致仕”是送出、交出官职的意思,即辞官。

C.“寻”在这里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很长。“寻”在古代又作量词用,约为常人之两臂长——八尺。

D.“风雅”一词源于《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后衍生为诗歌文章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徵明幼时并不聪慧,稍稍长大后却变得聪颖异常。他向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学习诗文字画,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切磋技艺,名声更加大了。

B.文徵明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钱物,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他父亲去世时,连当地官民凑集千金资助他办丧事的钱也全都谢绝了。

C.文徵明受李充嗣荐举,被任为翰林院待诏。由于不屑于趋炎附势,仕途不得意。而当皇上要提升他官位时,他却竭力请求回乡,于是获准退休。

D.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诗文书画家,四面八方来求他诗文书画的人连绵不断。他性格耿直,不肯给官吏、豪富们诗文书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4分)

(2)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6分)

参考答案

4.(3分)B.

5.(3分)C.“表示时间很长”不对,是不久。

6.(3分)C.“当皇上要提升他官位时”错,是一清与璁谋,欲徙徵明官。

7.1(4分)宁王朱宸濠钦慕他的名气,赠给他书籍财物,征聘他任职,他托病辞谢没有去。

7.2(6分)家父去世三十多年,如果家父曾提到您一个字,我也不敢忘记您,实在不知您与家父是朋友。

译文

文徵明,长洲人,起初取名“璧”,后依照名的意义及排行取字“徵仲”,别号衡山。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文林死后,当地官员百姓集资一千两银子作为办丧事的费用。文徵明当年十六岁,全都谢绝了。官员百姓于是修复老旧的.“却金亭”,来合祭前太守何文渊及他父亲,并记载了文徵明谢辞千金的事情。

文徵明小时候不聪明,随着长大,越来越聪颖异常。跟着吴宽学习文章,跟着李应祯学习书法,跟着沈周学习画画,他们都是他父亲的朋友。他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切磋,名声一天天更加显著。他为人温和、狷介。巡抚俞谏想要赠送他金钱,指着他所穿的蓝衫说:“怎么破旧成这样?文徵明装作不懂,说:“因为下雨弄脏了。”俞谏最后都没敢说送钱的事。宁王朱宸濠钦慕他的名气,赠给他书籍财物,征聘他任职,他托病辞谢没有去。

正德(明武宗年号)末年,巡抚李充嗣推荐他,赶上文徵明也以“岁贡生”(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的身份参加吏部考试,授予他翰林院待诏的身份。明世宗登基,(文徵明)参与修订《武宗实录》,文徵明在经筵任职,每年时常都有赏赐,享受其他文臣一样待遇(齿:并列)。而当时崇尚科目考试,文徵明很不得意,连年请求退职还乡。

在这之前,父亲文林在温州任知府,在学生中赏识、提拔了张璁。张璁得势以后,委婉地劝文徵明投奔他,文徵明推辞没有去。杨一清被召入朝廷担任宰相,文徵明最后单独见他。杨一清急忙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父亲和我是朋友吗?”文徵明正色道:“家父去世三十多年,如果家父曾提到您一个字,我也不敢忘记您,实在不知您与家父是朋友。”杨一清面有惭愧之色,不久和张璁合谋,打算调动(有贬官的意味)文徵明的官。文徵明要求还乡更加迫切,终于被批准退职(致仕:交还官职,即退职)。

四方来讨要诗文书画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但是富贵人家轻易得不到一张字画,尤其不肯赠给王府以及宫内的人,他说:“这是法律所禁止的。”周王、徽王等王爷拿珍宝古玩送给他,他都不启封就还给他们了。外国使者经过吴门,向着他居住的街巷行礼,以得不到接见为遗憾。他的作品遍天下,他的学生临摹的作品很多,文徵明也不禁止他们。林徵明主宰文坛诗文几十年,和他同道的有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等,也都凭借文章称名于世。

嘉靖三十八年,林徵明去世,当年九十岁了。当时,长子文彭,字寿承,任国子博士;次子文嘉,字休承,任和州学正。两个儿子都擅长做诗,精通书画篆刻。

篇9:《青霞先生文泰》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青霞先生文泰》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痍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款,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②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日: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黄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和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现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记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履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嘉靖癸玄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书。

注:①馘,读guó,割下的左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②裒,读puó,聚集。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B.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处处

C.始出死力相煽构 构:陷害

D.予尝按次《春秋》以来 按:依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父之哭其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其能遗之也乎?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发乎情,止乎礼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对画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B.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C.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D.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2分)

(1)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4分)

译文:

(2)君既没,而一时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4分)

译文:

(3)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4分)

译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按:考查)

2.A(A均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B介,凭借/并列;C副词,难道/代词,它;D相当于“于“,介词/词尾。)

3.B

4.(1)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一卜义痛恨众将士每天任意残杀人比,蒙骗朝廷。(“上”、“下”“菅刈”)

(2)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没”“寻”“坐”“去”)

(3)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跃马杀敌。(“什”“寒”“跃”)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叉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但当年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丈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叉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黄的策对,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呜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丈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篇10:《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上集贤文相书

(宋)苏舜钦

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过,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坐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人也,平生厉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逆施罗网,预立机械,使狡吏穷鞠,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备在,无一物入己,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

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本朝自符祥以来,一用宽典,吏有奸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某被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于时。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

(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有删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亲旧见过

过:经过

B.夫为吏坐贿

坐:犯……罪

C.使狡吏穷鞠

鞠:审问

D.而某被此冤滥

被:蒙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厉名节

通“砺”,砥砺

B.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

相互

C.官吏一入人罪者

使……入

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

洗雪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与“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徒以吾两人在也

C.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废弃疏贱,不信于时

为降虏于蛮夷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

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生重新出仕的希望。

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

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分)

(3) 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分)

参考答案

6、A 过:探望

7、B 相:我

8、D (题干中的“者”构成者字结构,D与之相同。A表判断,B表停顿并提示原因,C助定语后置)

9、C (且:并且/尚且 以:用/因为 而:但是 于:被/在)

10、B (作者不提自己的冤屈,并不是精神委靡,而是“有所待”,他一直不甘心就此终老,而是在等待机会。见第一段。)

11、C具体停顿: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12、(1)我即使想着力为自己向朝廷辩解,请求昭雪,也只不过是再次获得困窘和羞辱罢了。(计分点:虽、力、雪、徒)

(2)希望您向舆论和通晓法律并且公正的人询问。(计分点:幸、者、状语后置句式)

(3)这可以看出圣上的心里谨慎对待刑罚、厌恶杀戮到了极点。(计分点:见、慎、至)

参考译文:

我先前因为进奏院宴会的事,就被罢官驱逐,当日我就架着小船东行,隐居在江湖之上,每天与鱼鸟为伴,亲自耕作著书,不交接外界的老朋友,当天的事,完全不再提及,有时亲人旧友来看望我,常常很同情地与我交谈,认为我因为并不存在的罪过遭到废黜,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为什么长久地离群索居,没有一句话为自己辩白,好像无心于仕途,这样岂不是个愚钝怯懦、不晓事理的人?我完全不回应他们的话,并且制止他们的说法,然而我的'内心其实是有所期待的。做官而犯罪,这是国家的法典永远抛弃、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我是个有心力有血气的人,一生砥砺名节,勤于文墨,还不曾施展一下胸中的才华,怎么会心怀冤恨,困处于无人之地,就这样终其一生呢?是因遭受罪责的一两年内,诋毁非议我的声音还没有平息,中伤我的人,都是当权的志得意满之人,我即使想着力为自己向朝廷辩解,请求昭雪,也只不过是再次获得困窘和羞辱罢了。所以我就像死灰枯木一样,昏昏然自我放逐。去年听说天子用驿马传送文书召您入政事府议事,我熟悉您的道德声望很久了,心中油然开始产生重生的希望。我就冒昧地用纸笔写下我的恳切的想法。

起初,御史府与杜少师(杜衍)、范南阳(范仲淹)有语言上的嫌隙,两边的势力相互倾轧,御史府心里自然不高兴,于是煸动制造谎言,向上迷惑主上的视听,并且倒行逆施,预设罗网机械,命令狡猾的狱吏从严审讯,严刑拷打,不惜造成冤狱。发现事情没有根据,就苛刻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推究审问很明白,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全都还在,我没有一样物品收入私囊,但是最终被以监主自盗的罪名,比死刑减轻一等来定刑。司法官吏前后断案的惯例,以及本来就有的正式法律条文并没有被采用。您去明察,是有原因的。我的一面之词,似乎不足以采信,希望您向舆论和通晓法律并且公正的人询问。

啊!国家制服驾驭奸邪欺诈之人、示信于天下人的,现在只有法律了。法律写在文书上,众人都知道,如果受到一点破坏,人们都会知道。所以主上非常谨慎,不敢一个人独自断案,怎么会容许相关的官员自己确定罪责的轻重,只要能够让自己快意,就毁坏旧有的法典,污辱善良的士人,伤害无辜的百姓?况且我朝自从符祥年间以来,一直使用宽典,官吏有作奸贪赃之事的,也不曾对他们使用严酷的刑罚。现在皇上仁慈英明、爱惜臣民,超过了前代,官吏一旦误判好人有罪,常常十多年不能提拔,有的在考察选调时列为末等,不让他改任官职。这可以看出圣上的心里谨慎对待刑罚、厌恶杀戮到了极点。而我遭受这一冤案,又有原因,只是没有向皇上陈述并建议禀告。皇上一听说这件事,一定会非常高兴,您凭借英明杰出的度量,掌握着朝廷的大权,一定会以安民济世、雪洗以前的冤案为己任,所以我不避冒犯亵渎,写下这些话。况且我潜心于书策,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前代治乱的原因,当今文治武功的策略,粗略地懂得一些,也能够为朝廷出谋划策,只是因为被罢了官,被朝廷疏远,地位低贱,未被时人信任。您收容我或是抛弃我,我俯身伏地等待您的命令。我恭敬地献上亲手写下的这封信。

篇11:《文征明习字》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文征明习字》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参考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注释:

(1)临:临摹。

(2)日:每天。

(3)以:按照。

(4)本:书籍的一册。

(5) 率:标准。

(6)书:书法。

(7)遂:于是,就。

(8)进:进步

(9)于:对,对于。

(10)书:写字

(11)尝:曾经。

(12)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3)或:有时。

(14)答:回复

(15)简札:信件,书信。

(16)少:通假字,同“稍”。稍微。

(17)当意:称心。

(18)必:一定,必须。

(19)三:多次

(20)易:改变,本文为“改写”的意思。

(21)之:表递进

(22)厌:厌烦。

(23)故:因此。

(24)愈益:愈加,更加。

(25)精妙:精致巧妙。

(26)大进:迅速进步;进:进步。

(27)平生于书,书:写字,书写。

(28)苟且:随便,马虎,不认真。

(29)益:更加

道理

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成功都是要下功夫的。

课文《祖传青瓷碗》练习题及答案

《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五语文《斑纹》教案

古砚新辉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阅读答案及翻译

孔子语录原文

文章诗经的阅读理解

牡丹芳 白居易

文章穷而后工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大学

《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
《《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青文胜为民请命》阅读答案及原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解释2022-07-26

农业职业经理人心的体会2023-05-21

文雅的复杂性现代文阅读及答案2022-11-24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05-06

学习陈海发心得体会2022-12-22

什么是经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11-06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05-07

孔子语录翻译2023-02-05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10-07

《辽西作燕郊芳岁晚》的翻译及赏析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