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故事随笔(共16篇)由网友“huyanglin”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记忆中的年味故事随笔,希望您能喜欢!
篇1:记忆中的年味故事随笔
汪志:乡村年味
过大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团团圆圆,热闹非凡。每年我基本上都是回乡下的老家过春节,苏东坡有词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那么,乡下的年味是什么样的呢?
乡村年味是三分春联、年画及浆糊。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家家户户的屋门上、房门上,连一些饲养牲畜的猪圈、牛圈、羊圈和鸡圈也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家里的新年画更是贴满了墙壁,连房门上也贴上了年画。儿时最爱贴年画,什么“红灯记”、“沙家滨”、“美丽的黄山”等等年画,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过年期间最好奇的就是到各家各户看春联,欣赏精美的年画。记忆中的年味是在红春联的海洋,是年画的集中展销会。
乡村年味是三分声声鞭炮响。有人说,年味是由鞭炮烘托出来的,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在关于年的古老传说里,鞭炮就是主角之一,此俗延绵至今,已经成为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从大年三十一直陆续地放到正月十五。而年味的鞭炮声又与平常不同,它不是集中在一个方位响呀响,而是从早到晚东响一下西响一下,南响一下北响一下。儿时的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拥有一挂鞭炮,如果拥有,不是一下子放个底朝天,而是把整封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或一小段一小段地放,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如果谁家放鞭炮,孩子们便一拥而上,去抢那些没有放干净的鞭炮。
乡村年味是二分压岁钱。据说,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于是,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而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时,长辈们或多或少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记忆中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刚吃完年饭后,爹妈就塞给我们压岁钱,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落后,压岁钱都是分分钱、毛毛钱,最多的一、二块。于是,为了多挣压岁钱,兄弟姐妹之间争相跟着父母去亲戚家拜年。
乡村年味是二分拜年。儿时家里亲戚特别多,七大姑八大姨,足有一、二十家,家家都要走访到。记忆中那时给亲戚们拜年的礼品,也就是饼干、红糖、糕点之类的,撑死几块钱就打发了。由于到亲戚家拜年“油水”多,不仅而有大鱼大肉好吃的,还有鞭炮放,给压岁钱,孩子们都争着去。
乡村年味是二分穿新衣裳。一到过年,不管是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裳。那时候物资短缺,经济落后,平时穿的要么是旧衣裳,要么是打了补丁的,只有过年了,父母才给你做套新的,等过完年后就将新衣裳脱下来洗净,来年过年再穿。记忆中父母给我做了套“的卡”上衣和“的确良”裤子,过完正月初七后就脱下来,每年过年穿,一下穿了五年。
乡村年味是一分看大戏。过年唱大戏是儿时那个年代最特有、最热闹的文化生活,唱的一般都是地方戏,在露天搭一个舞台,演员们穿着古装戏服,吸引着三乡五镇的群众扶老携幼。只见戏台前后左右,人山人海,好多附近的人家邀请远处的亲戚前来村里看戏。其实看戏是大人们的事,我们这些孩子们只是看看热闹而已,要么零星放鞭炮、吹气球玩,要么购买像甘蔗那样的零食。记忆中的大戏如《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忆中的年味犹如奶酪一般越加醇厚,是幸福的,甜美的,令人魂牵梦绕,永生难忘……
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2: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尾,广播、电视里不时地播报一条关于如何抢购火车票的信息或者夫子庙的扎灯艺人们今年又推陈出新了哪种花灯的报道;去商场、超市购物时,忽然发现,各类年货已经辟出了采购专区供人挑选;春节的脚步一天天近了,生活中、空气里“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或许人到中年了吧!念旧的情节也日益加重。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常年吃不到的食物和零嘴,还有父母和其他长辈一年一次封“耀眼”的红包,都是物资匮乏年代小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东西啊!年,也就显得格外珍贵!而且新年里,孩子们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可劲地吃,可劲的玩,再淘气的举动,大人也会没奈何、好脾气地包容了。就算没有丰富的电视节目观赏、没有灿烂的烟花、爆竹可放,光节日里呼朋唤友约上几个小伙伴去秦淮河边的夫子庙转转,在喧闹的人群里嘻笑、扎堆,尝尝难得一吃的地道小吃,看看买不起的花灯,逛逛有趣的花鸟市场,那就是莫大的享受!至于我,能阔气地揣着够买几本小人书的钱去新华书店看半天的闲书,那感觉就像大富翁一般底气十足,心情舒畅。
那时候过年感觉很忙,兴奋的起点一进腊月就开始酝酿。大人们早早的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材。拿出攒了许久的各种票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供给制,买食物与用品要同时用票据和钱购买)与钱像小鸟搭窝一样一点点从菜场、供销社换成数量有限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然后再煎炸烹炖制成半成品摆放起来备用,小孩子们也被家长们安排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年的气氛就在人们精心劳作中慢慢发酵、变浓。
做熏鱼、炸春卷、炒花生、煎蛋饺,样样都要从头做起,至于杀鸡、宰鸭、剖鱼、腌咸货等活计皆得事事亲力亲为,因为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现成的,何况那时大家都没有多少钱!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的能力在过年时就能完全体现出来。多幸运,我有一个能干、好脾气的妈妈,不仅能烧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每年还很有爱心与耐心为家中的老人、孩子准备难得一见的甜点与零嘴。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至今提起我母亲,还会念念不忘她烧的“咸肉炖黄豆”、“红烧猪蹄”、“银耳红枣羹”。因为能干的母亲,我童年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过年前半个月,家中过道里那只小煤炉开始发挥它一年中最大的功效——有时炖着笋干烧肉,有时炖着糯米红豆蜜枣粥,有时炖着咸肉烧黄豆,往往满屋飘香时,我和弟弟就忍不住蹲在煤炉前迈不动脚,直到妈妈主动提出让我们挖一勺子尝尝鲜才罢休,而家中那只“可怜”的猫咪也懒懒地趴在炉灶旁不肯离去,大概它也被食物的香味熏迷糊了,就算吃不着,闻闻香味也好吧!
现在的人们靠手机、电脑、电话、快递将彼此的心意与祝福送到,却也少了面对面的欢畅地交流,那时候流行互相串门似的去拜年。三十多年前的部队大院,每排房子是以单位为编制的,于是过年那几天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两个要好的同事,相互邀约去某一家拜年,喝茶聊天后,这家的男主人再与来者一块出门去下一家,最后往往变成一群人去某家拜年,人一多就热闹,有时房子小,人都坐不下,大人们就索性开着门,有的站在屋里,有人站在屋外,不分彼此、笑眉笑眼地随意拉呱,那场景喧闹得快把房顶掀了,小孩子们也趁机像条小鱼一样溜到邻居家的饭桌上多抓一把瓜子、糖果放到自己小口袋里潇洒一回。这时候的大人们常常假装看不见,甚至主动将零嘴分送给起哄的孩子们。如果亲戚朋友多,关系又走得近,主人是要留饭的,可能直到小年,互相之间还没转完呢!
如今简单了,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就搞定了,人与人的距离却反而远了。我想这祝福的传达可能不仅仅限于能看、能听,或许那一张张相互熟悉的面庞上质朴、真诚的笑容在彼此心间的流淌才更让人窝心、心动吧!
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让亲朋好友有个相聚、沟通的机会啊!让由于地域而隔开的家族成员、老少爷们再次聚集,让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有一个孝敬父母、陪伴长辈唠嗑的宽裕时间;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以节日的名目放松、亲近,在家人精心准备的香味扑鼻的饭菜香中感受家的温馨与舒心。
中国人的过年,说白了,就是以家的名义招唤远方游子归巢的号令。所以过年了,就带着孩子回家看看吧!家乡的山水还是如小时候一样亲切吗?看到邻居叔、婶们日渐衰老而微笑的脸庞,好像自己再次回到当年活泼、可爱的孩童时代,让父母冷清了一年的老宅多了一份难得的热闹。而家家户户,因为有了老人与孩子的欢笑才更有年的味道。
本文作者:周华(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篇3:那记忆中的年味故事随笔:过年
我五十挂零了,已过了几十个年,感觉年味在变化。
幼时,过年,就是盼新衣新鞋,盼糖果;上学时,过年,就是盼放假,盼自由玩耍;工作时,过年,就是盼放假,睡到自然醒;成家后,过年,就是盼望有时陪陪父母;而今父母死,过年就是盼女儿回家,我兄弟姊妹多,平时难得到齐,我盼过年,还盼望着好好与亲人们聚聚,年一过又各奔东西了。
我兄弟三家一起过年,在老弟家吃团圆饭。父母在世时,我们每年都是与父母亲一起过年,父母虽离开,仍一起过年。除夕之夜,我们在父母合拱坟上,挂了一盏灯,父母是看不到了,只是表达我们的怀念。
初一早晨,我们兄弟到父母坟头拜年,放了两捆鞭子,两厢花炮,叩头作揖,等烟花放尽,只有一地残屑,一堆泥土,一种叫失去双亲的痛在心中涌动,想忍着不流泪,做不到。
初二起开始走亲戚,拜年。我妻子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约好初二在她三姐家聚会。初三,我一家便到我这边姊妹家拜年。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父母都不在了,兄弟姊妹就是最亲的人。年是亲情的一次加油站,平日有些疏忽,过年热一热,亲情永在!
农村的饭菜,格外好吃。吃的东西,除了盐和酱油不是自产的,青菜临时从土地扯,新鲜;鸡,鸭,鹅,鱼是自己养的;猪肉,牛肉,羊肉也是从本地农户家买的。我最喜吃腊肉炒大蒜,每餐必吃几大块。姊妹轮流作东,每家吃一天,在一家吃饭,其余几家都来,一桌坐不下,内坐一层,外站一层,热热闹闹吃大餐。菜,都是大碗大碟,满满一桌,人再多,菜充足,吃不完。家家尽最好的菜搞出来,十分丰盛。
过年是神圣的,有许多传统。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敬灶神。那时,我娘放一里面有菜油的汤匙于灶台一角,再放一根灯芯,等浸饱了油,再点燃。放挂鞭子,让灶神知道,你在敬他,厨房有灯,恭候大驾光临。
二十七,炒豆粒。那时,我娘在一口大铁锅上炒豆子,花生,薯片等。我抢着烧火,主要是想第一时间吃到东西。弟妹也都站在灶台边,猴脚动手。娘掀动一个大锅铲,使劲地翻炒,炒熟了,便撮入一个竹箕盘上,冷后,再用塑料袋封好,预备过年吃。我们几个等不急,抓起热花生豆子就吃,抓多了,烫手,叫一声“哎哟“,丢下,再抓,迫不及待地吃。娘这时便骂“饿牢里,前世没吃过“。那时,农村饭都吃不饱,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饱饭,鱼肉,零食更莫想。
二十八,杀鸡鸭。都是自家喂的。杀完,只箝毛,不开破,把它们放在一个竹篮里,再把竹篮挂在屋檀子上挂着的铁钓上,等过年和正月间来客吃。正月是不能杀鸡鸭的。
二十九,秤肉打酒。
大年三十一早,娘把我们姊妹都叫起床,说“过年了,早点起来”。吃完早饭,娘开始敬神祭祖。这是每年必做的事,雷打不动。搬一张小方桌放于堂中,或阶基,或坑侧,桌上并排摆放三样贡品,一只鸡,一条鱼,一坨肉,贡品后放一个酒杯,倒满酒。桌前,放一坨藕煤,插上三根点燃的香烛。一切准备妥当,娘便放挂千子鞭,再拿起那三根香,向神所在的方位作三个辑,口中念念有词。拜完天地菩萨,娘叫我们帮忙拿东西,到爹爹娭毑坟上去,这时娘下跪,也叫我们一一下跪,娘讲“爹爹娭毑,儿孙们看您们来了,要保佑儿孙“!
现在过年,轮到我们拜祭父母!过年,因祭拜神灵祖宗而神圣起来!
下午,主要就是准备团年饭。搞几个菜,娘早已盘算好。父亲,便到自家菜园扯青菜,我们姊妹长大后也帮忙洗菜。但掌勺的永远是娘,平日是她一手张罗,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她当然要尽心尽力搞出式样味道。娘,不停地切菜,一碗一碗的准备,炒时香味四溢,年味便愈浓了。
还有一件事:贴对联。对联,是请乡里高手写的,你讲要写几副,把红纸送去就行。大门,侧门,厢房,厨房,厕所都贴上。鸡鸭棚上贴“鸡鸭成群“,猪栏上贴“猪财兴旺“。过大年怕小孩口无遮拦,破人家禁忌,在客房贴上“小童之言,百无禁忌“。对联写好了,确信无人来讨账,才贴上。那时,生活都艰难,欠东家的米钱,欠西家的煤钱,不奇怪。债主,也是利用过年,作过了结,硬是困难,讲几句好话,人家也不逼,但一年一结,让你知道欠账多少。
前几年,在农村过年,央视春晚,即使好看,也看不成。吃完团年饭,就到七八点钟了。按乡村习俗,大年三十,小孩要送恭喜,每人背着一个袋子,三五一群,走到人家大门口齐喊“恭喜呵”,主人家便笑嘻嘻拿个放有饼干的箱子出来依次发饼,送完一家,依次到另一家。吃团圆饭时就有人送,送完恭喜,大点的小孩,邀几个人闹锣鼓,带头的,拿一面铜锣敲,后面跟几个打鼓的,打钹的,从人家大门一侧进,从另一侧去,主人照例放鞭子迎送,客气的,要打个小红包,图个吉利。
大人也要到一个队上人家去送恭喜。尤其是在外面工作,不经常回来的人,更应利用过年时节到人家走走,送上美好祝福。一个队几十户人家,一路走下来,要一两个小时,还不能坐,喊声“恭喜呵"就走人,碰到某家是幼时同学,就要坐一坐,时间就更长了。等到送恭喜回来,春晚已经过半了。这时,也不能安心坐下来看,还有送恭喜的人,一班一班来,大时大节,上下邻里,四周乡亲来送恭喜,你不能坐着不动吧?要起身,微笑面对客人,寒喧几句,待坐下来看,又到了另一个节目去了。
大年三十晚上,娘在堂屋,烧一堆柴火,像野地篝火。娘讲火烧得越旺,来年越兴旺,三十夜里的火,圆宵的灯。
柴,早几个月前就准备好,是晒干的树堆,树枝等。锯成一截截,劈成一条条,整齐码放在草屋,大年三十才拿出来。先在堂屋正中放一个树堆,稳住火源,再把小的劈柴一层层搁在上面,从最下面的空穴处,用毛柴点燃,一旦点燃,干柴烈火,越烧越旺,要更旺,多加柴。一堆旺火,把堂屋照亮,把身照暖,把心照热,温暖满屋,满屋生辉,流光溢彩,年味也就在火光中散溢,这时的火有色有声有味,有种阳光照射森林后的气息,有种夏风吹过开满金黄稻穗的田地的味道,有种秋天艳阳下果园的芬芳,加上酒香,茶香,亲人脸上的笑容,让心变得舒坦,幸福的暖流在血管里涌,你强烈感受到年的味道了。
我送完恭喜,便陪娘坐在柴火旁,倒一杯酒,不时喝一口,给娘也倒一杯,娘时不时也喝一口。送恭喜的乡亲来了,娘便起身发烟,有客人落坐,娘便倒酒,煎姜盐豆子芝麻茶。待客人走,我们坐火边,把手伸向火舌,烤一烤,聊天。喝了酒,话也多,想到什么聊什么,无所不谈。讲到过去的苦难时,娘便哭,便引她转移话题,讲她子女个个争气,应感到幸福才对。
这时,火是红色的,腾腾的火舌像盆景。有时火苗摇摆一下腰肢,光似花开,花如火烈,醉眼中看这些红红火火的火花,感到很多影子如鸟飞,如鸡鸣狗叫!火光变大了,空间变大了,世界好像挤在我背后,岁月站在我眼前,娘变成天地神灵,我看到童年时跌入门前水磄中娘喊人救命的情形;我初中毕业考试前生病昏迷不醒,娘守服两天两夜的情形……。火晃晃拂拂如梦境般迷离,又在现实中招摇。大年三十,坐在柴火边,心中会生出万千感动,各种温暖的,甜蜜的,过去的,未来的,心中的隐秘,眼中的盼望,都与火光互动交融。
大概到两三点,外出的亲人都回家了,娘便到大门前放挂鞭子,关财门。这时,任何人不能开门;早晨六七点钟吧,娘又第一个起来,开财门,也是放一挂鞭子,财门开,来年财源广进。
现在家乡过年习俗基本不变。过年后,便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初五叫五成大辞年,到人家去只能讲新年好,不能喊拜年,这天常玩龙。十五,元宵节,全队老少男女,玩灯笼。过了元宵,年就过完了,又盼下一个年了。
大年三十仍有烧柴火的,也有烧炭火的。更多的人家,烧藕煤,在一个用窑砖垒起的大铁锅里,放一些烧红的炭,再放藕煤,一层层叠起,像小宝塔,待火烧上来,与柴火差不多。
家乡富起来了,到了十二点,家家户户争相放烟花,迎新年!
本文作者:湛岳(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篇4:记忆中年味作文
赶集的人更多了,小镇热闹起来了,更加的喧哗了,背着采集的年货拥挤在攒动的人头里。烟一定要买条好烟,酒也是上等高粱酒,鞭炮要最响的,小孩子的零食也准备了,新衣服也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绪了,只等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今天就是除夕了,岁末了。大人们早早的起了床,抓出关在笼子里的公鸡,把菜刀磨得更加的锋利。除夕杀鸡也是要讲究吉利的!不能补刀,一刀见血是最吉利的。鲜红的鸡血滴在小碗里,滴在用来祭祀的冥纸上。
锅里的蒸笼冒着热气,从瓦缝中挤了出去,把空气都搅香了,灶旁的风箱“呼呼”的送着气,菜肴在铁锅里打着滚,案板上的腊肉骨头被刀斩得啪啪作响,院子里到处洋溢着清香!这是盼望已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那份吉祥的年味!除夕的祭品已经摆在桌上,把酒斟在杯里,庄严的点燃香烛钱纸,然后把挂在院子里树枝上的鞭炮点燃,鞭炮一连惯“噼里啪啦”的爆破开来,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绯红的纸屑如风下的腊梅满天飞舞!声声不断蔓延在村子上空。炮竹声把晦气驱散,迎接吉祥的新年!一家人肃穆的站在神龛之下,给阴间的列祖列宗虔诚的磕几个响头,祈求保佑一家的平安富贵!保佑孩子学业进步!保佑老人健康长寿!祭祀完毕,恭敬的把酒洒在冥纸上,火苗“滋滋”在屋子里向上窜动着,纸烧尽了,用干净的簸箕盛装起来,洒在清洁的土里。
是的,该是吃团年饭的时候了,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坐满一桌。一年到头最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桌子,碗里倒满了最好的酒!团年饭当然少不了鱼,寄托着父辈们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吃团年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赶忙会说“岁岁平安”!
尽情的吃吧喝吧。团年饭要吃得久,慢慢的吃,有的是时间。新年里,就只剩下吃了。饭吃完了,该感谢一下为我们创造财富的果树了,舀一些汤饭,用刀在树干上砍一刀口子,这是给果树喂年饭,“喂点饭,结一担,喂点汤,结满仓!”
我们踮着脚把红红春联贴在门框上,大红灯笼也挂上了,水缸里的水也担满了,院子里打扫干净了。泡好的糯米已经舀在研磨里,如家门前那条小河在磨盘里蜿蜒流淌着,像乳汁般一滴一滴的落在口袋里,慢慢的凝结了,白得如积雪!除夕之夜,万家灯火,黑白电视里的联欢晚会载歌载舞!有句老话,三十晚上洗洗脚,到处赶得早。所以除夕晚上的脚越洗得干净越好,会在来年交上好运,赶上口福。据说哪家吃肉你也能碰上。肉是那个时代的奢饰品,所以拼命的把脚丫子洗得更白净!
洗去一年来的尘埃,洗去一年来的疲惫,洗去生活中的烦恼,洗去尘俗中的不幸,洗去一切的忧伤!除夕是要守岁的,守岁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厨房灶膛里火也不要熄灭,放块未燃尽的木炭在灶膛里,让火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篇5:记忆中年味作文
年味是小时候穿新衣放鞭炮的那份喜悦,年味是柱子大门上火红的对联灯笼,年味是长辈坐在炕上晚辈们趴在地上叩头敬酒的的那份敬重,年味是兜兜里逐渐变厚的压岁钱。年味是大年初一早上抢来的那颗果糖,年味是除夕夜花炮烟火的火味道,年味是打麦场上荡秋千飘到半空时的那声尖叫.......
“过年”是天底下最愉快的事,是一年的期盼,满心的欢喜。
一句“过年好!”里包含了多少的暖心,多少的亲热,多少的甜蜜!
此去经年,年味是扭秧歌跳狮子跑龙船的那份狂欢。从大年三十放鞭炮烟花到元宵夜跳完“火堆”、送走“火把”,整个村庄整天锣鼓喧天,欢歌劲舞,龙腾虎妖,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小伙子们嘻皮赖脸地跟在姑娘屁股后看社火,追逐嬉闹,今天这个庄子,明天那个村上,到处是穿戴一新的人流,遍地是如花的笑脸,无论是小的还是老的都在过着全年最幸福最开心的日子。年味是激情荡漾的海,年味是青春闪烁的火焰。
再后来,年味是那份回家的急切,那份团聚的温馨。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啥时候回老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亲情相聚,万语千言;一家团圆,其乐无边,共享太平盛世的欢颜。出门在外的儿女们向老人谈论外面世界的精彩,老爸老妈总会向儿女们谈起当年,对比现在,年味是父亲的感慨,母亲的关爱;年味是那份孝心,那声问候,那顿丰盛的饭,那段半醉时的狂言。
年味是一种承诺,一种兑现。
年味是一种总结,一种打算。
年味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年味是一首酸酸甜甜的歌,想唱好却又总是无法唱得很好的歌!
篇6:记忆中年味作文
狗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这几天渐渐有了过年的味道。街头巷尾处处摆满了象征吉祥喜庆的对联、窗花、大红灯笼。远远的望去铺天盖地红红的一片。各种年货上市,琳琅满目,品种花样繁多,让人感觉只要花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可在我的心里不知怎么,总也找不出以往对过年的期盼,也许是整天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也许平时的生活几乎和过年差不多,也是这样好吃好喝的,不需要非等到过大年才来弥补平日的缺憾。年味在我的心里变得淡漠,更多的只是感叹岁月的匆匆。淡漠的心情与市井喧闹的对比,倒让我特别怀想小时候过年的味道,那是从骨子里的期盼、兴奋。
童年时代的过大年非常的有趣,小孩子们从放寒假开始就数着日子盼过年。真正的准备过年当从腊月二十三算起。这天也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俗称“祭灶”。大人们会早早的准备好芝麻糖。那时的芝麻糖可没有现在的好吃,也没有现在准备的充足。每个孩子最多会分到一根。拿在手里小心的舔一舔,甜甜的味道。性急的孩子会忙不迭的塞进嘴里,不得了了,上下牙粘的张不开嘴,一脸的痛苦状,只好慢慢的在嘴里含着融化。大人们开始忙碌着打扫房间,清洗窗帘,拆洗被罩。没有洗衣机,都是手洗,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冰凉的水里浸泡着妈妈通红的双手,但妈妈的脸上却满是喜悦的笑容。
接下来便是蒸馒头和花糕了。妈妈会早早的发上面。下班回来便系上围裙,从面缸里挖出面来蒸花糕。先要蒸一个大圆糕,底下一个大面片,然后一层、一层的摆上按着大红枣的小花糕,再一层面,一层小花糕,这样一个大大圆圆的多层花糕就做出来。我依稀还记得那是妈妈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小花糕,既新奇又好玩。现在都懒得动手了,大街上随便买一兜回来什么都有了。
蒸完花糕就要支上油锅炸。大酥肉、小酥肉、肉丸子、素丸子、焦脆面叶、麻花,家家户户的灶房里都飘出香喷喷的味道,馋嘴的我们那几天总是围着锅台转。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人会围着桌子包饺子。爸爸擀皮妈妈包,我们兄妹几个则在一旁不时的捣乱,各个弄得大花脸,爸爸就会不断得用擀面杖假意的敲打我们。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每人盛上一碗,各自呲牙咧嘴的吹着,一口一个的吞着,别提有多香了,吃完一抹嘴就跑出去了。小子兜里满是炮仗,持一根细香,点燃一个炮仗,刻意的扔到女孩子身边,“啪”的一声,吓的女孩们各个捂着耳朵,挤在一起。一直要玩到后半夜才被父母喊回来,脸和手都是脏兮兮的,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也顾不得洗漱,头枕着明早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呼呼大睡。等到初一的大早上,兴奋的心情丝毫没有减退。穿上新衣服,揣着父母给的压岁钱便开始挨家挨户的到邻居家串门拜年。每到一家都是那一句“新年好,我来拜年了“。然后兜里便塞满了各家送的瓜子、糖、柿饼子、核桃。男孩子都很调皮,明明兜里装满了还要再抓一把,女孩子则扭扭捏捏的抿嘴笑着。
最开心的要数大年初二了,跟着爸爸妈妈到姥姥家去拜年。姥姥家在农村,有开阔的大院子和广袤的田野供我们疯玩。姥姥总会笑吟吟的摆上精心准备的肉菜,糖果。吃饱喝足后我们兄妹几个和二姨家的孩子们会合在一起,带上姥姥家的大黄狗,撒欢的在田野上奔跑。男孩子淘气的爬到树上,拼命的摇晃干枯的树枝,或者从树上往下扔点燃的炮仗。女孩子则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比谁的新衣服好看。记得有一次男孩子们把邻居家的粪桶放炮崩炸了,溅的满地粪便,邻居气恼的上门告状,哥哥吓得不敢出门,让我偷偷地去看。姥姥笑容满面的陪着不是,总算把邻居哄走了。
童年的快乐时光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每每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日子总是觉得很温馨,很甜蜜。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要比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好上很多,但依然觉的平淡无味,像小时候那样目睹父母忙碌过年的情景,很早就盼望着新年到来的心切,如今再也没有了。那样红红火火的年的味道,也只有封存在记忆里,如今想起,历历在目,令我久久回味了。
篇7:记忆中年味作文
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的,地上的垃圾也是财富,不能扫走。厨房的刀也要藏起来,中午就吃昨天剩下的菜肴。团年时的鸡头鸡爪却留了下来,鸡头是权力的象征,是领路人,是责任者,所以鸡头是要留给老人吃的。鸡爪是抓钱手,所以家里的主力是一定要在新年的第一天吃到的。吃了鸡爪,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找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初一的汤圆,初二面。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源远流长,也是长长的思恋。初二这天,也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便开始走走亲戚了。
一年到头,从播种到丰收,忙碌辛苦了一年,该回娘家看看了。早在腊月里,女儿就去镇里给娘家老父亲买好了爱抽的叶子烟,买了几斤最好的瓶装酒,给母亲买了些糖果。带着淳厚的丈夫,牵着大娃,背着二丫,早早的启程了。路上新年里走亲戚的络绎不绝,你来我往。
走到娘家门口,娘家那条黑色的看家狗早已摇着尾巴奔来,欢腾着跳跃着迎接女儿和姑爷的到来!娘家母亲留下了猪身上最好的东西招待女儿女婿。外婆是痛爱外孙的,悄悄的从柜子里翻出一大把糖果塞在正在哭闹的外孙衣袋里。临走还从里层的衣袋里掏出藏在手帕里的零钱,一层层的揭开,从中抽出几张打发给外孙。直到送到村西口,才抹着眼泪转身离去。
过了初五,做生意的才慢慢打开铺面,挑一个吉时,在铺面前点燃鞭炮,希望在新的一年,生意如同炸飞的屑纸一般的红红火火,纷纷扬扬!亲戚走完了,立春了。勤劳的农民已经坐不住了,赖不住那份清闲了,纷纷扛起了锄头,下地铲起一堆堆草皮,再泼上一层层粪,必备着春耕时的肥料。有句俗话说,只看见人家过年,没看见人家种田。是的,要想过丰盛的年,就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奋斗!
正月十五,过大年。虽然人们已经陆续下地,但这一天还是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在村子里串串门,聊聊天,打打牌。十五的月亮早已从东边升起,圆圆的挂在村东那片光秃秃的青杠林上,照耀着祥和的村庄。正月十五,我们当地有种习俗是扯青,也叫偷青。乘着朦胧的月色,寂静清幽的夜晚,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悄悄的潜入别人家的菜园里,扯几根蒜苗或是拔几棵青菜。再乘着月色悄悄的回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中送走新年的最后一天。
据说扯青不能扯断,否则就不吉利。所以事先在白天就观察好了,到时就会得心应手了。被偷的人家不怒反而高兴,说明自己的菜长得好人家才“偷”,才会被肯“光顾”,来年一定会丰收。去偷青的人也沾点喜气,盼望新的一年有好的运程!新鲜的蔬菜“偷”回家里,趁着菜的鲜嫩放进锅里,热气腾腾的端在桌上,再斟满一碗酒,在月色下享受这份独特的味道,菜的清香参夹着那份“偷”的刺激,也包含着那份庄稼人淳朴的希望!
即使月亮已经挂在了院子里樱桃树的上空,而村子里农业社遗留的大坝子上积聚的人们还在喧哗。孩子们还在嬉闹追逐,跳绳的跳绳,唱歌的唱歌,游戏还在继续,老人裹着叶子烟,含在嘴里“啪嗒啪嗒”的吸着,嘴边的烟火忽明忽暗的如天上星星般闪烁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天复一天,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看!孩子们长得更高了,而这群老人却增添的几道横沟,多了一缕白发,岁月匆匆,时光如流,不知不觉就更老了。
热闹的新年过去了,春回大地,又该忙碌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希望今年比去年好!
篇8:情感随笔:记忆的年味
情感随笔:记忆的年味
都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让人更加怀念小时候那热热闹闹的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的,过年的气氛也在这忙碌中越来越浓。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入腊月,就为过年做准备。早早的,人们就上街囤积年货,爆竹、粉丝、瓜子、糖果等吃的用的都有。小孩子跟着赶集,睁大了眼睛往服装店里瞅,等到大人掏钱,才心满意足的抱着心爱的新衣服回家,端端正正的叠好放在箱子里,等着年初一一早穿上拜年。糖果早早的买回来,一般都会锁起来,防止还没过年就被这帮小馋猫偷吃光了,瓜子会多买些,没事抓两把嗑嗑解馋。
年关将近,大人们最焦急的是没有好天气,家里还没扫尘。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神就能扫尘了,全家人早早起来,把桌子、衣橱、碗柜等能搬的家具物品全都搬到室外,用干净的床单盖起来,再用一根长竹竿,一头绑上一大把小竹苗,做成一个长扫把,把屋顶墙面房梁一年下来积的灰尘全部清扫干净,窗户地面锅台炉灶统统清理一遍,工作量可不少。小孩子帮不上什么忙,就里里外外的跑着递抹布、搬小件的东西,兴冲冲地参与迎接这重要的日子。按民间的说法,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辞旧迎新的表现。
接下来的日子,一样不会闲着,磨豆腐、杀年猪可是村里的大事。“青菜豆腐保平安”,青菜烧豆腐和圆子、年宝鱼一样是过年餐桌上的必备菜,因此,家家都做豆腐,要是一家做不出一模子豆腐的,就两家、三家互助着一块做。磨豆腐,首先把黄豆放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去皮后才可以上磨。磨子是由上下两扇圆形的磨石组成,每扇在接触面以中心为圆凿成沟状,用木棍楔进去,比胳膊还粗的磨杆一头固定在磨盘上,一头吊在房梁上,推磨是个体力活,由两个成年男子来完成,不光费劲,推时间长了还头晕。磨旁坐个人负责不断地往磨眼里一勺一勺添加黄豆。一大盆的黄豆要一点点磨下去,三四个小时后,黄豆全部磨成了豆浆,盛的满桶满锅?,这就是做豆腐的半成品了。磨好的生豆浆用晃包过滤,滤出生豆浆放到大铁锅里,加水烧开,煮沸,便是原汁原味的豆浆。滤下的豆渣拌上辣椒酱和香葱麻油等佐料,味道也不错。等豆浆煮熟,就给每人盛上一碗,趁着热喝下去,又香又热乎,暖暖的满足感从胃里传遍全身。大人们喝完了豆浆,给大灶再加两把火,豆浆锅里会结起一层油皮,轻轻地挑上来晾在一边,一锅豆浆能挑出两张来。这油皮全是豆浆里的精华,晾干后金黄透明,用开水烫了,切成片或细丝,配上葱丝、香菜,是一道美味又营养的凉菜,下到汤里也滑而不腻好吃的很。“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要用卤水点。把卤水化开,往豆浆锅里慢慢地滴,豆浆遇到卤水就开始变化,慢慢变成絮状又变成块状,最后成为泾渭分明的豆腐和水了,要是再接着点卤水,就点成“老豆腐”了。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爱吃伴着辣椒油和葱花的老豆腐。点过卤的豆腐水分还太大,像豆腐脑,要舀到豆腐箱里压。豆腐箱是个没底没盖的木格,箱底铺上细纱布,等豆腐脑舀满后,用纱布包好,上面压上石头或铁块等重物,逼出水分磨豆腐才是算是完工。如此繁琐的过程耗时好几天,人们一年一年乐此不疲,是现在快捷方便的生活无法想象的。没有冰箱的年代,豆腐磨好后要放在水里养着,隔天换一次水,能吃到正月十五。要是还有剩的,就捞上来,撒上盐,放稻草上让它发霉,做豆腐卤,这道美食可是我从小到大都抵制不了的诱惑。
小时候杀年猪简直是孩子们的节日。哪家杀猪,村里人都来围观、帮忙。一大早,家里主妇就烧好了足量的开水,备好接猪血的脸盆,由力气大的叔叔伯伯们把猪牢牢的绑在卸下的门板上,几个人按住门板,几个人按住猪,请来的杀猪匠持着明晃晃的杀猪尖刀,我们都远远的躲开不敢看。好不容易等处理干净了,兴高采烈地跟着大人去吃杀猪饭。我们这儿的习俗,有事请人帮忙是要请吃饭的,孩子们最爱跟着去“扛锅铲”。杀猪饭却另有讲究,基本是用猪肝、猪肺、大肠、猪血等“下水”和猪肉配上时令蔬菜做的,请来村里厨艺好的大伯大婶掌厨,菜还没上桌,香味就引得人直流口水,比年夜饭还美味。大人们拿着碗,给我们一人夹上一碗菜,蹲在墙角吃起来。
煮糍粑炸圆子也是过年的重头戏。早的二十四五,迟的二十八九,一早就用糯米煮一锅糍粑,等糍粑凉透了,盛到大盆里,加上盐、葱、姜、蒜拌匀揣好,根据糍粑的多少搅几个鸡蛋,鸡蛋里滴上一点香油,双手洗净,抹上鸡蛋,把糍粑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倒上大半锅香油,灶下加火烧沸,把圆子放油锅中炸至飘起,外表金黄,里面熟透就能起锅了。除了糯米圆子,还有挂面、萝卜、山芋、豆腐、藕做的圆子,味道都很好,不过还是以糯米圆子为主。炸圆子也会顺便炸一些豆腐果、糍糕、油锅巴、京果类的小吃食,作为大人孩子的零嘴儿。小时候的圆子是不放肉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做圆子都会在糍粑里加上肉,一般是六七分糍粑三四分肉的比例,肉要肥瘦合宜,太瘦了圆子又干又硬不好吃,太肥了不易成型又腻人。刚出锅的圆子最好吃了,外面酥脆,里面软糯,以后再回锅味道总是差了一点。我不喜欢把圆子放饭锅里蒸着吃,蒸出来的圆子软塌塌的,没有酥脆的口感。爸爸爱在炒菜前,把圆子倒在油里炒热,虽然口感没有现炸的好,却也很不错,圆子下到面条里吃也很好吃。如今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爱吃圆子的人还是很多,足以证明圆子的美味了。
年三十开始,就是过年的正日子了。我们这儿家家户户早上都要烀肉的,猪蹄、猪头、猪肉、老母鸡是早就洗净备好的。早上还没起床,喷香的肉味就随着热气袅袅升腾,引诱着我们这帮馋嘴的孩子,于是快快起来,端着小板凳坐在灶台边守着,只等肉烀好了吃个痛快。这时候大人们都大方起来,大碗的大块肉随便吃,眼馋肚饱的我们吃不上两块也就腻了。我们这里是中午吃年饭,大人像变戏法似的,变出满满一桌子的菜,却不能立刻就坐下吃,先要贴春联。贴春年的浆糊是用元宵面兑水现熬出来的,特别粘。先要爬高上低的刮去前一年的旧春联,再把红彤彤的新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接着盛锅里的第一碗年饭送去给牛吃,感谢耕牛一年来的辛劳,然后放了爆竹就开始吃年饭了。对于上午才吃过烀肉的孩子们来说,年饭上丰盛的菜品已经没什么诱惑力,期待的则是饭桌上大人发的压岁钱,一般也就一块两块的',
却已经很满足了。叔伯多的通常要吃好几家年饭,等吃了年饭,喝喝水聊聊天再歇上一会,同一房头或同支的人家,大人小孩浩浩荡荡的一队人就要去祭祖了。小孩子虽然不喜欢去磕头,却不敢抗议,大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仪式,还有好多规矩和忌讳,可不能乱来。
大年初一凌晨,爆竹就断断续续的响起来,在被窝里实在呆不住,天还没亮,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起床了,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新鞋,心不在焉的扒拉完碗里的挂面和鸡蛋,就等着有人来拜年好跟上。我们村都是同姓同宗的,男人一帮女人一帮孩子一帮挨家挨户的拜年,最先拜年的永远都是孩子,拜到哪家哪家的孩子就跟着一起去拜年,越拜队伍越走越大。去人家拜年,说吉祥话,人家乐呵呵的胡乱抓些糖果瓜子塞进小孩兜里,一圈转下来,所有的口袋都装满了糖果,嘴也笑得合不拢。看着这么多花花绿绿的糖果,计划着一天吃几个,能吃到哪天,也会拿出一些和别的孩子斗糖或交换喜欢的口味。对我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除了有新衣新鞋,还有吃不完的糖果鱼肉。在村里拜完了年,还要带上红糖、步步糕等礼物到亲戚家拜年,住得远的亲戚家,一般都不通路也不通车,田埂就是拜年的路,上午出门,中午吃顿饭再聊会天就要返回了。整个正月,都在拜年做客,难得有这样出门的机会,又有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玩的,可高兴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随处可见的商超,随时能吃到的各类美味,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一个模糊的数字,缺少参与感的春节,又怎会有浓浓的年味呢?
篇9:关于中年医生的故事随笔:兰青
天刚蒙蒙亮,兰青就披衣下床。揉揉眼睛,迷糊地端起自己和里屋婆婆的尿盆,倒到后院厕所里。舀了瓢水,冲了冲,用长包谷芯刷刷,放在墙根。她不敢耽搁,走进厨房,赶紧生火做早点。当蒸汽噗噗噗冒,顶得锅盖像按不住的小毛孩往上跳时,她往灶火里扔了几根树枝,起身叫老二起床。孩子洗脸刷牙的当口,她往长把的炒菜勺倒了点油,伸进灶膛。等孩子收拾停当,稀饭馒头煎鸡蛋也端上了桌。
女儿眉头一皱,“怎么又是鸡蛋?”“鸡蛋好啊,有营养,这不还有黄豆芹菜嘛。赶快吃,没时间了。”她催促着,这娃,嘴咋这么挑呢。女儿不情愿地拿起筷子,拨拉着鸡蛋,就了两口菜,喝了几口稀饭,起身拿书包。“咋吃这么少,再吃点,不吃早点早上听课没精神。”她唠叨着,“不了,来不及了。”女儿背起书包出了门。她看着剩下的饭菜,叹了口气。胡乱吃了些,利利索索收拾了锅碗,把屋子里里外外扫一遍,她就该到地里去了。
早上除草,下午给棉花打药。还没背上药桶子,兰草就已经一身汗了。过了四十,越发肥胖,习惯了整天拖着200斤的身子走在大太阳底下,也习惯了每天背一身臭汗从地里回来,谁让男人常年在外边干泥水匠,男人女人的活都得她干。婆婆中风半个身子不能动,老大又上了大学,一年咋都要上万的花销,家里一下子紧吧起来。兰青费力地背起桶子,一手压杆,一手控制喷头方向。棉叶子宽大碧绿,一行一行站得整齐,喷了药后顶着细细的水珠,在太阳底下闪着亮光。兰青甩了一下脸,汗珠子雨一样落在叶子上,草上,也一并在太阳底下闪着亮光。
一来回完毕,衣服湿透。她有点口渴,便走到另一片地里,摘一个大西红柿在衣服襟子上一擦,咔嚓咔嚓吃了起来。酸爽的汁水一到口里,五脏六腑都舒坦,天儿也凉爽了许多。等到这三亩的棉花打完,太阳西斜,收拾收拾回。田间的小路还算平整,不像大路,车碾人踏,坑坑洼洼。兰青突然觉得肚子里边一紧,像被人拉扯一般发硬,便定住不动。停了一会,软和了些,继续往前,没几分钟,又一阵发疼,如此这般了五六回才到家。使劲一摁,隔了厚厚的肚子,有点疼,咋了这是。能咋,一天净胡想,于是便不再多想。
她浑身发疼,跟散了架似的,肩上被勒出了两道红印。男人今天回来了,还没吃饭。她屁股没挨凳子,又在厨房里忙活了。案板上擀起面片来啪啪作响,不多时,西红柿碎面端上了桌。男人沉着脸不吃饭,她也顾不了多少,抽空用毛巾擦了把脸。再回到桌子跟前准备坐下,男人把碗端起来戳到她面前,眼睛直勾勾看着她。“咋了。”她一脸不解,“咋了,你说咋了,啥调货都么有,你说这饭咋吃。”男人声气大了起来,她顿时明白了,今忙糊涂,忘给男人调饭了。赶紧端过来,在桌子上油盐酱醋辣子花椒面调合适,重新端到男人跟前,男人这才端起碗呼噜呼噜吃起来。吃晚饭,碗一搁,抓了把扇子,摇出大门到村道找人谝去了。
第二天,兰青的肚子还是这么个样,尤其是弯腰的时候,吓得她不敢动。趁人家软和不闹事的时候,兰青抓紧时间干活。家里没面了,男人吃完饭又睡觉去了,她也不指望,装上一袋子麦子,抱到架子车上到村东去磨面。后院的菜园子也旱了,辣子叶都有些干,她一桶一桶水提过去浇。婆婆的衣服被褥该拆洗了,她一件一件洗。喂鸡喂羊喂狗喂猫,家里的活好像就没有完的时候,直到下身开始出血,她才觉得该找大夫瞧瞧了。
医生是个戴眼镜白白净净的中年人,摸摸兰青鼓鼓的肚子,看着B超屏幕上的东西,她眉毛拧成了川字。出门叫来另一个年龄稍大的大夫,两个人对着屏幕一阵嘁嘁喳喳。“你这上次例假几号的?”“几个月都没来了,估计是该腰干了。”兰青就是这么以为的,自己的母亲就是四十出头就绝了,这东西据说是遗传的。“也有可能怀孕呢?”医生继续问,“不会,我用试纸试过了,没有的事,都老大把年纪了,怎么会呢。”兰青很肯定,医生也不再说什么。又研究了一番,其中一个放松了一下,笑着对她说:“其实也没啥,你也不要有什么负担,这东西在你肚子里长了都个月了,如果及早发现及早切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医生顿了顿,想了想,“但我们也不想瞒着你,我们怀疑你这是恶性肿瘤,乡镇医院没有手术条件,你最好到省医院做这个手术。其实这个病手术后还是有痊愈的概率的,放松心情,不要想太多……”医生后边的话她听得迷迷糊糊,心一下子沉到海底,冰凉冰凉的,整个人瘫了似的半天回不过神来。肿瘤了,怎么会?
混混沌沌回到家,脑子反而活跃起来。英年早逝,生离死别,这些词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甚至葬礼上一片白孝一片哭声一座孤坟的画面,也从昨日的经验里被她清晰地挪到了自己死后。儿子怎么办,婆婆谁照顾,爸妈听到这个消息会多么伤心欲绝,她一整天就这么胡思乱想着。老大回来了,看着妈一阵心疼:“妈,你看你一天光知道忙家里的事,咋把自个不当回事呢,肚子有点不舒服就该到医院看,咋能拖这儿长时间。”小姑表姐侄子一个个都来了,掏净肠子说些安慰的话,“这也没啥,也不一定是着坏坏病,咱到省院再看看嘛。”“就算真是,切了就行了,现在医学技术高,保准能治好,一天不要净胡想。”……村里一个名声颇好医术很高的老中医也来了,把把脉,看看脸色舌头,啥话也没说走了,回头交代孩子他爸,“准备后事吧,没治了。”
篇10:关于中年医生的故事随笔:兰青
兰青就这么突然间成了大家都宠着的人,什么活也不让干了,嫂子过来帮忙料理家事。就这么等死吗?一辈子就这么交代了?兰青坐在炕边边,拿过发黄的相册,一张一张看,舍不得放下。这张是初中毕业时照的,柳枝下的兰青高挑白皙,杏眼俏鼻嘴巴秀气,笑起来嘴角两浅浅的酒窝,五官精致得让她觉得陌生。记得前桌那个小个子男生给她塞了很多纸条啊,她一张都没回。二十几岁的时候穿着蓝色碎花连衣裙,在照相馆里略微画一下妆,脸怎么转都顾盼生情,用现在的话那叫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跟挂历上的明星一样呢。邻村的几个小青年找了几波媒人上门说亲,抢手得跟啥一样。但她还是喜欢高中的同桌,他魁梧冷峻,追了她三年恋了她三年,却为了能进城说分手就分手了。这张是老大百天的时候,胖乎乎圆鼓鼓,在她怀里直往胸脯里钻。女儿大了,跟自个年轻时候一样……四十几年就这么飞驰而过了,每日里起早贪黑,昏天黑地,心里满满当当,从没像今天这么静静地想过自己。人生就这么诡异,被别人充实着,把自己虚空着,都不知道一天忙活啥。
她拿起手边的圆镜,镜子里是一张圆面包似的脸,被岁月烤得焦黄,硕大的雀斑几乎看不出来,只在边缘地带隐约可见。眼袋松了,眼睛浑了,皱纹什么时候这么深了,她生硬地挤出个笑,鱼尾纹更长了,像鞭子抽打着她的心。咋老成这个样子了,她从来没这么强烈地觉得自己丑陋,也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渴望能够继续拥有这丑陋。如果再能活一次,自己还会不会活成现在的模样。
兰青被拉到省院的时候,出血比前昨天多。她感觉那热热的液体从身子慢慢流出,生命也像呲呲放气的轮胎,慢慢在干瘪。妹妹和丈夫费力地把她扶上手术台,脱下来的裤子全被血染红。再做B超确诊,医生转过身准备器具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身体一阵收缩,鼻子也一痒,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她的喷嚏素来惊天动地,末了还带着抑扬的尾音,在家的时候村西头都能听见打雷似的声音。这一下子把一屋子人都吓了一跳,妹妹更是惊得跳将起来,“大夫大夫,肿瘤出来了,肿瘤出来了。”大夫有点愠怒:“还没动手术呢,怎么会出来,家属保持安静,别一惊一……”哦,还真是,地上躺了个血糊糊的肉球,还带了个长长的肉带子。再仔细一看,咋还动呢。“是个娃,是个娃娃呢。”妹妹不知道是哭还是笑,兰青想起身看,一使劲,又一股热流流出体内,竟起不来身。“姐,咱不是癌症晚期,咱不是,你不用死了,是个娃娃。”妹妹赶紧扶起兰青,怎么也扶不起,兰青身子一瘫,昏了过去。
再醒来的时候,窗外曙色渐明,粉绿色的窗帘散着柔柔的光,白白的墙壁像雪地一样。母亲和妹妹守在身边,一脸疲倦。“哎呀我的亲姐呀,你可算醒了。”妹妹松了口气。母亲摸着她的手不愿放开,“你把妈能吓死,好我的瓜娃哩,咋怀娃了都不知道,一天还啥重活都干……”母亲抹着眼泪,“谁让你把女子养这胖的,里头多一块肉都看不出来。”母亲破涕而笑,拍着她的手。“姐,你这还真是天上地下过山车的节奏,谁的心脏受得了啊。”妹妹嘻嘻说道,“你以为我愿意啊。”妹妹总是那么爱笑,她一开口,整个房间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谢天谢地,就是让肿瘤撞了一下腰,老天爷还是眷顾好人的。我一同事才有意思,哈哈……”妹妹还没说事,先把自己逗笑,笑够了,顺顺气,继续说,“两人吃饭喝酒,喝醉了出门吐了一地。喉咙一卡,使劲一吐,赶紧接住,把肝吐出来了。”妹妹两手一接,作惊吓状,仿佛手里真有心肝之类,“吓坏了,半夜赶到急诊室又哭又闹,说活不成了活不成了,没心了没肝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医生能气死,再解释都没有,你这是蘑菇蘑菇蘑菇,知道不,心和肝好好在腔子长着呢,哈哈。”兰青也忍不住笑了,身上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再转念一想,自己也真够笨的,管他呢,不用死就好。这么想着,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
“孩子呢,男孩女孩。”她突然想起来掉地上的孩子,赶紧问道。“女孩,早产,在保温箱呢,姐,你看这娃咋办,咱一儿一女的,再添一个,怕你受累,养一个娃不容易。”妹妹说的是有道理的,她是不忍心再看到自己这么辛苦。“这还用想,肯定咱自己养啊。这娃跟着我受了多少惊吓啊,得好好养。得亏是她,不是她我岂不没活路了。”兰青虚弱的身体顿时又被充满了气,像龟裂的河床被雨水滋润一般,母性瞬间复苏。这个孩子她一定好好养,让她漂漂亮亮地走在太阳底下,让她漂漂亮亮地活她自己,让她不要被这贫困和辛劳淹没,让她……
窗外,太阳爬上了墙头,几竿竹子青绿可人。太阳是新的,蓝天是新的,白云是新的,就连风,也是新的。
本文作者:权红阁(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11:人到中年的随笔:中年滋味
记得蒋捷《虞美人》有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时代倒真如词人所写不识愁滋味,可中年若能享“听雨客舟中”之乐,哪怕飘零在外,也未尝不是乐事,恐怕这只是词人的闲情,中年的滋味怎么样,也只能叹一句“中年才知万事难”。
人到中年,方知世事艰难,面对生命中匆匆来去的日子,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人到中年,方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方明白生存的艰难,做人的辛苦。
人到中年,渐渐长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模样。拖着日渐臃肿的身材,对不喜欢的人笑,事事淡然以对的样子。
知道年轻的纯真其实是肆意妄为,可仍然喜欢那样的自己,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总会越渐世故,所谓“世事洞明皆文章”不过是世故者的自我标榜,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到中年,再随心所欲的人,也要小心翼翼维护各方的关系,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好恶随心,因为他们深知,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
……
中年如同饱经风浪的生命之舟,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要抵御生活和情感的冲击,却不得不在疲惫中负重前行。
人到中年,学会了放弃。抛却固执、幼稚、幻想,难得糊涂,做一个清醒的糊涂人。
学会了调整,调理身体,也调整情绪。人到中年,容不得你生病,也容不得你伤春悲秋、自怨自艾,因为生活还有那么多琐碎要面对。
读谌容的《人到中年》时,尚青春年少,自不懂那个年代和中年人的心酸无奈,待到自己年届不惑,才算稍稍感受到陆文婷的无奈与坚守。
或许人到中年,就该学会承担生命中的苦难,分担家庭的重担,珍惜拥有的幸福。少一点患得患失的急躁,多一份沉着冷静的自省;少一点肤浅的卖弄,多一些深沉的积淀;少一点浮华,多一点沉稳;少一点浪漫,多一份实在;少一点苛求,多一份宽容与忍耐……
公众号:角落里的石头一家
篇12:关于念念不忘的故事随笔:记忆生香
我想,我这个人还是很念旧的。总有一些事过去很久了,一些人都已远去了,在我心里却一直都会念念不忘。对事如此,对人如此,对美食尤为甚之。
在日照打拼的那几年里,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便觉得没有什么家的概念,基本上是不怎么下厨的,午饭和晚饭通常都是应付了事,有时去市场或超市买了现成做好了的,好歹的应付一下饥肠辘辘的脾胃。曾经有段时间,我和大张顺着路边的那些饭店一家一家吃下去,居然把路两边的饭店都吃了个来回。
那真是一段虐心的日子啊。
临沂离日照并不太远,很多临沂老乡都在那里安家立业了,家乡人都耿直豪爽,各种机缘巧合下相识并相处在了一起,郭哥和嫂子就是如此,每到过节没有来得及回家的时候,嫂子总是包好了饺子再打电话让我们过去吃饺子,我们也像回自己家那样自然,没有丝毫的拘谨,炒盘鸡,炖条鱼,烫块热豆腐,炸盘花生米,再来杯小烧刀,就着热腾腾的大饺子,边吃边说说家常话,那种润心润肺的舒坦无以言表。
小王是大张的同学,在日照负责一家知名KTV运营和管理,我们经常在饭后去那里开个包间,把声音调大,声嘶力竭的吼上一嗓子,吼出来那种抛家舍业,离开孩子在外打拼的焦虑与辛苦,然后在一口气的灌下一瓶啤酒,每每唱到凌晨两三点,才踉跄着脚步回到公寓。还有媛姐,梅姐,六哥……都是特仗义的朋友,人仗义,酒也豪爽,每次去饭店八九个人围着大圆桌团团一坐,菜还没上每个人面前先哐哐哐的摆上一瓶白酒,有时再配一瓶黄桃罐头,一 一 据说罐头的作用可以解酒,这还不算旁边摞成一堆的啤酒箱,直喝到人醉酒酣才算得尽兴而归。
还有店里的小姑娘们,活泼,漂亮,花一般的年纪,工作认真负责,倒是让我省了不少心,有时下班后我会和她们一起逛逛街,或是去那家味道正宗的四川酒家吃吃酸菜鱼,相处的很是融洽。
我的专卖店旁边有家饭馆,以烤羊腿手抓羊肉为特色,兼或有些鸭翅鸭脖之类的小吃,午餐我几乎都是从他家点上一菜一汤,再配上碗刚出锅的白米饭,我几乎没吃过他家的特色羊腿或者羊肉之类的,更多的时候更钟情于他家那个帅气的小刘师傅所炝炒的酸辣土豆丝,其实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道家常菜了,只是在家里却从来也没有做出过我想要的那个味道,或许是火候掌握的不够好吧,或许当时远离家远离孩子会觉得更需要依赖一种食物来缓解情绪上的空缺感,食物温暖着胃。
现在回临沂多年,有时也会和朋友去餐馆小聚,却再也不去点那道酸辣土豆丝了,到不是因为不喜爱,而是觉得没有哪个师傅再能炒出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到是当时搭配的西红柿鸡蛋汤几乎每天都会做,再来碗热腾腾的大米饭。那道酸辣的味道一直留在记忆里,至简,本真,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
本文作者:生如夏花(公众号:生如夏花Y)
篇13:关于旅行故事的随笔:厦门记忆
前几天,在新闻里看到“金砖厦门会晤”,画面上美丽的厦门、鼓浪屿撩起了我记忆深处的厦门之旅。
一九九九年暑假,热爱旅游的我,和往年一样,带着女儿开始了去往厦门的旅程。一路颠簸,我们先后去了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福州,最后一站来到向往已久的厦门。从福州到厦门我们乘长途汽车,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美丽的八闽大地依山傍海、沧海桑田;满山遍野的荔枝、龙眼,果实累累;道路两旁的花卉、苗木,美不胜收;路上看到头戴斗笠,身穿露脐花衫,肩挑扁担的惠安女,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高速路两旁和中间的隔离带都是花园式的,看着这一派南国风情和秀丽的山水以及优雅的环境,我心里对我们陕西当时并不好的环境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正在心里抱怨黄土地上脏乱差环境的时候,突然从我们身边驶过一辆大卡车,车尾的车牌号前的“陕E”是那么的醒目,就在那一瞬,我和女儿不约而同的站起来说了声“看陕E”,惊扰得邻座的乘客也顺着我们的目光往外看,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听懂我们说什么。也正是这一刻让我忽然感到,原来我的骨子里对家乡的眷恋是那么深厚。
到了厦门登记好酒店,安排好住宿,我们去超市购物,刚进门就听见我们身后有两个人说着西安话聊天,回头一看她们穿的铁路服。我们两个惊讶的悄悄说:“咱陕西人,还是铁路上的”,激动的互送一个眼色便随她们一起上楼了,到了二楼,我忍不住问了一声:“你好!请问你们是从西安来的吗?”她们热情的答道:“是的,我们从西安来,你们是哪里的?”我说:“我们也是西安的”。寒暄了几句,才知道她们是西安客运段的,是西安至厦门的列车上的列车员。她们问我:“回不回?明天要回去,可以坐她们的车”。可惜,我们刚来,不能跟他们同行。过后又使我明白,无论走到哪里,再美的风景也代替不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说再标准的普通话,也没有乡音听起来亲切,流淌在血液里的故乡情,永远不会变。
八十年代,张暴默的一首《鼓浪屿之波》,曾经在年轻人的心里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来到厦门,鼓浪屿一定是要去的。随着我们临时参加的散客旅游团一日游,第一站就是鼓浪屿。美丽的鼓浪屿,是东海中的一个小岛,和厦门隔海相望,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举世闻名的日光岩,还有它的各种风格的万国建筑群和收藏了世界各国100多架的名古钢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雕像是鼓浪屿一处耀眼的景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人物雕像,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郑成功面向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挺拔刚劲,气势雄伟。整个雕像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的花岗岩材质,能抗12级台风。自从1985年郑成功雕像落成,厦门再也没有遭遇过破坏性的台风,所以,郑成功成为厦门人心中的镇海之神。
在鼓浪屿除了吃海鲜之外,登上日光岩眺望是必不可少的,四周海天一色,云海茫茫,遥望宝岛台湾,隐约可见。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两岸同胞的往来。从日光岩下来,我们乘座一艘旅游小船,船上大约十几个人,驶往金门岛方向。在距离大担岛大约有200米左右距离时,船停下来。船长说:由于李登辉的“两国论”,而使得两岸关系紧张,我们不能再往前开了,只能在这里远远的看着。我们在船上清晰的看到大担岛上的标语。稍停片刻立即掉头返航。看看现在去台湾旅游如此的方便,真为今天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高兴。
到鼓浪屿旅游,品闽南的功夫茶。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海洋性气候酷热难当,口渴难耐,喝茶已是求之不得。精明的导游领我们走进一家茶艺馆,美丽贤淑,温柔典雅的茶妹子边介绍福建的乌龙茶、铁观音茶的功效,边娴熟的表演着茶艺,表演完给每个游客端上一杯浓浓的功夫茶,需要三口品完,满口苦涩。随后用开水冲洗茶杯,再给每人喝一口白开水。此时奇妙的感觉出现了,从舌尖到舌根有一丝甜味,苦尽甘来就在此刻尝到了,回味无穷驱使你继续喝茶。这时候游客不禁竖起大拇指啧啧称道:“此茶乃茶中精品”!闽南普通的乌龙茶、铁观音就这样被神化了。游客们自觉自愿的买下价钱昂贵的茶叶。我心里很清楚,这是由于感觉的对比性,出现的错觉。是白开水的淡与浓茶的苦对比使我们的感觉发生变化,人的感觉误认为是茶先苦后甜,而不是茶叶神奇。我也不会上当去买那物非所值的天价茶叶。
从鼓浪屿下岛,我们去了南普陀,当然信徒们念经我是听不懂了。但是,他们的虔诚是显而易见的。福建是我国佛教信徒较多的地方,男女信徒们的五体投地足以说明他们心目中的救世主的地位。让我感兴趣的是在南普陀寺的门前有一个很大的放生池,池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岸上游客在随心所欲的玩,没有人肆意喂鱼或给池里投放东西去打扰鱼儿,如此和谐相处,在当年还是不多见的。
参观胡里山炮台,观赏欧洲建筑与我国明清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由于胡里山炮台毗邻厦门大学,所以也顺便领略了厦大的风采。
在厦门一周时间,目睹南国风光,聆听悦耳琴声,感受大海波涛,遥望宝岛台湾,品尝美味海鲜,接受闽南文化。厦门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优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碧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回来后,最大的担心就是不敢吸气,惟恐把污浊的空气吸入肺里,呼不出来。
在返回的列车上,途径漫长的鹰厦线,当时鹰厦线还是单线。这个丘陵地带,火车翻山越岭缓慢行驶,途中站点较多,让车是常事。一路走走停停,我们整整在车上呆了五十八个小时。火车过了鹰潭站,睡在我下铺的一个乘客挂在衣帽钩上的包被偷了,包里有在厦门上车前他儿子塞给他的四千元。老头一路沮丧,自责不该要儿子的钱。
列车行驶到郑州,我女儿就不吃车上的饭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她说:“留着肚子回家吃凉皮”。于是,我们都忍饥挨饿八、九个小时,就为了吃凉皮,喝冰峰。到了西安,回到小区院子里,还没有进门,我们母女俩风尘仆仆,灰头土面就坐到摊上吃起凉皮了,行李箱就放在我们身边。那光滑耐嚼,香辣可口的滋味真够劲!走遍大江南北,尝遍各地美食,再好的美味,也比不过陕西的凉皮;无论走到哪里,还是家乡的味道最好;无论走得多远,心永远都在家里,月还是故乡圆啊!
本文作者: 师宝珠(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14:故乡的黄土地记忆故事随笔
忘不了的黄土地(散文)
逯天峰(山东) 南粤作家
这里是我的故乡,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我离开您已经四十多年了,但在这四十多年里,我一直以我是黄土地上的儿女而自豪,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黄土地的粗犷与豪迈;我想深深的吻一吻这一片黄土地,因为我的一生都深深地爱着这片黄土地。
我站在宽厚、结实的黄土地上,依稀听到了您一起一伏正呼吸的声响,好象是从万仞的土层深处传来,透出一阵阵绵绵不绝的悲凉沧桑。万壑纵横像是一道道深邃的皱痕,可是岁月的雕刻借用了如火的炎热似冰的风霜;千重的褐黄像是一层层浓烈的油彩,可是岁月的涂抹借用了沙土的情怀黄泥的芬芳?
万壑纵横象是一道道深邃的皱痕,可是岁月的雕刻借用了如火的炎热似冰的风霜;千重的褐黄象是一层层浓烈的油彩,可是岁月的涂抹借用了沙土的情怀黄泥的芬芳?黄土地的味道,是生长的味道,是农家人的味道。它清新淡雅,温润如玉般流长,或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或于炙热夏天,姹紫嫣红,争相怒放里;或是田园里风吹麦浪,或是沟坎边上的瓜果飘香......家乡的任何季节,无时不刻都散发着浓浓的黄土香息。
黄土地的味道,嗅出了怀念,亲密一场相约,须臾之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这些关联的节奏,轻拍感动,念起了故乡的原风景,想起了老家的真性情。 黄土地呀,黄土地!美丽而神奇的黄土地!您哺育了我的先祖,哺育了我和我的爹娘。
每一次回到故乡,每一次手捧黄土,总有一种想低头去亲吻她的冲动。那辽阔的黄土地,凝聚着我太多太多的思念,每一毫每一丝都痛彻心扉。您就如母亲般接纳了每一个生命,不论蝼蚁鸟兽和人,无论生前贫穷与富贵,死后,她都会公正地分予逝者一柸黄土,一个安息之所。谁有这般胸怀,谁又能无声地去容纳人世间所有的真善假恶,唯有您,辽阔的黄土地。
童年的快乐单薄成一张纸,幸福却厚得无法比拟。烈日当空,父母弯腰耕作地头田间,我在一旁抓蝈蝈逮蚂蚱,父母在大树下乘凉,我在一旁和老牛说话,树上的蝉鸣,小河里的蛙叫......童年的记忆就这样洒满黄土地,长在每一颗庄稼的枝枝叶叶里。
春秋冬夏,风吹雨打,父母年轻的皮肤早早地落下了黑黑的印记,深深的皱纹早早的爬上了额头,那是一些从来不会被他们耳朵听见的词语。他们所有的念想就是春种秋收,站在冬天的雪地里,把双手捧在嘴角边不住地哈气,然后微笑着说:雪下得真好。在秋收之后,当麦场上堆起一垛挨着一垛的庄稼垛的时候,那干裂的嘴唇嘴角上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你足够细心,您一定会看到他们的双眸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那些泪花在夕阳下闪闪发光,而他们的脸干瘪得就像深秋的在渐寒的北风中飘转的树叶。
黄土地呀!黄土地!我想静静地躺下来,依偎在您的怀抱,紧靠着父亲的臂膀,聆听您如风云流水般的叙说和吟唱,把对您的敬重和感恩悄悄地带入梦乡。 黄土地呀!黄土地!我想,若干年后,我也会变成您的一部分,因为我原本就属于您!
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15:关于封存的记忆故事随笔:传说
被黑夜遗弃
一切无声
有了心绞痛
所有历历在目
是往事
还有泪水
把心打湿
无边无尽的黑
渐渐吞没
心
一瓣一瓣
被撕碎
没有谁看到
同样的黑
直走
神在召唤
红尘陌路
把所有的记忆
封存
我看见山在哭
河流变得弯曲
向着唐朝的路
直走
向着天尽头
直走
把诗丢下
把破碎的山河
丢下
灵魂无恙性自高
若你眼目含情,灵魂不受浸染,大千世界,必然处处皆美好。
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超然又奈何!
空山落新雨,处处皆繁华。风雨无情人有意,美在不言中。
世界丰富多彩,四季阳光雨露,汇聚人生长河,有你有他有我,一路幸福,一路甜蜜,一路笑语欢歌。
一粒种子,真情浇灌,就会盛开美丽花朵,敞开心扉,真诚拥抱,就能得到爱的硕果。
听风,听雨,再难的日子,换种心境,思绪悠然,淡然面对,自我滋养,时光便很美好。
任它风雨飘摇,无妨淡然一笑,灵魂无恙性自高。
本文作者:郭忙龙(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16:关于记忆的故事随笔:父亲的房子
这是一段不愿提及的记忆。
我一直认为,父亲从企业转入事业单位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生性耿直,说话不会拐弯,更不会八面玲珑,左右逢迎。就在他被派去党校学习的那段日子,遇到了自己的在某技术学校当领导的老师,极力劝父亲做他的助手,给的承诺是办公室主任。
头几年,父亲干得风生水起,很得赏识。原因是父亲笔杆子好,又有过当民办教师的经验,和学生关系甚是融洽。后来,领导出了作风问题,女主是父亲另一位恩师的儿媳,他左右为难,就自作主张,给执意调离的女方私盖了公章。领导恼羞成怒,让父亲大会检讨,小会检查,父亲不肯,于是放下主任的位子,委身做了库房保管。
那段时间,是父亲人生的低谷,他给上大学的我写信,希望能得到女儿的理解,并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和母亲在学校办小灶,在信中,他用了当时很时髦的一个词“下海”。我替父亲惋惜,也替他骄傲,回信时说了一句“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不丢人,我支持您!”
在以后的几年里,寒来暑往,父亲天天起早贪黑,三点多起床,批发菜,买馒头,晚上十二点前从没睡过觉。父亲凭借自己在师生中积攒的人气,加上母亲手艺好,小灶开得很是红火,学生们称赞母亲扯面堪称一绝,切的萝卜丝可以用来穿针。
后来,学校集资建房,这对父亲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攒的钱可以买套大房子,按他的想法女儿大学毕业是要回来的,工作、成家,这正好可以作为她的嫁妆。可他万没想到,几年的辛劳,他的身体里早已种下了病根。有相当一段时间,他天天头疼,仅靠止疼片维持睡眠。一向认为饭量大身体壮的父亲从没想过绝症会降临在他的头上。先是查出糖尿病,然后又是脑癌。
房子到手了,父亲病倒了。住院、做手术、后期治疗,五年时间,病魔掏空了他的身体,也掏空了整个家。可就在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也从没动过卖房的念头。虽然那里面,雪白的墙壁,硕大的衣柜,沙发,席梦思,餐桌,茶几,他连摸的机会都不曾有。
父亲去世后,这套房子成了家人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为了还债,我提议把房子租出去,结果得到了祖母的竭力反对,她说那是父亲的心血,是父亲的另一条命,绝不容许里面有外人的气息。
就这样,房子一直空了好些年。偶尔母亲会去看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有时还会自言自语,仿佛父亲的灵魂就安放在里面。
几年前,祖母去世,接力棒传到了我手上,我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日子刚有好转,为祖母看病,家再次被掏空。无奈之际,我又一次打父亲房的主意,劝母亲把房租了出去,为家里增加点收入。因为老祖母生前最大的心病一是老家房没盖,二是孙子没娶亲。
房子租出去了,我又托西安的同学给弟找了工作,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我手边已经有了十万元积蓄,老家盖房的钱终于有了,我们用努力实现了祖母的第一个愿望。
遗憾的是,父亲的房子只外租了三年。因为毕竟是旧房,配套设施有限,现在人为了省事,租房时都希望拎包入住。不过,还好,老公前阵给弟就近安排了工作,为方便照顾,母亲也进城了。我让表弟找人帮忙修理电路,然后添置家电,终于,父亲的房里有了家的味道。
我跟母亲,跟弟,随时都能见面了,念念往事,聊聊以后。但每次走进陌生而又熟悉的家属院,我都能想起父亲。父亲的房子,父亲的辛劳,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旧时光。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近来,老梦见他,他的笑,我的泪。两个灵魂总会在每个不眠之夜走走回头路,很是惬意!
我告诉父亲,他的房子,我们的家,永远都在......
秋凉了,愿父亲安好!
本文作者:吕红青(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 儿时的年味的美文
★ 春节随笔散文
★ 有奖征文网
【记忆中的年味故事随笔(共16篇)】相关文章:
春节有奖征文2023-10-06
小小说有奖征文2024-04-25
新年心愿有奖征文2023-02-05
春节联欢晚会的随笔2023-01-19
爱与智慧 有奖征文2023-08-06
乐亭故乡人有奖征文2022-05-06
萍乡市金山杯有奖征文2023-07-05
安全有奖征文2022-04-29
无偿献血有奖征文2022-06-25
有奖征文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