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年的味道散文随笔(锦集20篇)由网友“陳韻如陶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年的味道散文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年的味道散文随笔
年的味道散文随笔
今天是的第一天,新年。农历十一月十五,二九的第二天,天一点也不冷,没有往年“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感觉。真不知道这老天爷是怎么的了。这些天真的是节节相连,刚过元旦,再有一个多月就是春节!春节,生活中人们称为年,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最隆重的节日,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年的味道已经在空气中弥漫开了。
早晨推开门,就听到了猪的叫声,乡亲们已经开始杀年猪了。散步回来,远远地闻到了一股爆米花香,从不远的平房那儿扑鼻而来,这种童年过年时特有的香味,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过年美好的回忆。
在童年的故乡,每当将近过年的时候,乡亲们就开始忙年了,杀猪、宰羊、杀公鸡、淘米蒸豆包、撒粘糕、碾荞麦面、做豆腐……还要赶几次年集,置办年货,鞭炮是不可少的;同时还要着手准备烹制各种可口的美食,以便招待过年前来拜年、访友的客人。
爆米花是童年过年时不能少的零食。每到年关时,有专门从事蹦爆米花的外地人挑着一台简易的机器,在村口老榆树下吆喝起来:蹦苞米花哟……边吆喝边在背风的一侧支起蹦爆米花的机器。这种器件呈深黑色葫芦形,还有一个简单的风箱和火灶作为配件。外地人边吆喝边自顾自地架着机器,顺手拉起风箱,红红的煤炭火就旺旺地燃起来了。
不一会儿,就有邻家大嫂从家里端出玉米或者黄豆,走到外地人面前,价格几乎是俗定约成,外地人也不问其它,立马开始装米、摇炉、拉风箱,大约5分钟后,外地人习惯性A高声警告:“放炮咯”!于是“轰”地一声,白花花的爆米花就从葫芦口喷出来,粒粒色彩鲜艳且脆嫩可口,并散发出一种浓浓的香味。
村里的小伙伴们一听到这种声音和闻到这种香味,就从各自的家中跳跃着围拢过来,流着口水望着外地人那魔术般的表演,等待自家大人前来蹦爆米花,以解那撩人口腹般的馋相。叽叽喳喳的好奇声伴着不时的“轰”声,宁静的小山村喧嚣起来了。这种蹦爆米花的场景,在我们那原本就缺少娱乐的小山村,也算得上是新年来临时心情愉悦的一个前奏曲。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着美好的印象。
母亲一般都是在别人家蹦得的差不多了才去,端半小簸箕玉米,每次都能让我们吃个够。她老人家从来不去与乡亲们争抢时间,在她眼里,诸事都想着他人,让着他人。当我家第一炉爆米花出炉后,母亲会分给周围小朋友吃,我自然也不例外地装满了衣服所有口袋。那新鲜出炉的爆玉米花的美味,至今依然让我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蹦完玉米花后,母亲会将玉米花装帽盒里,帽盒的底部还要放一个用旧布缝的小口袋,口袋里边装灶坑里的'灰,以防爆米花存放一段时间后回潮,吃着不清脆。我常常耐不住爆米花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大把地将玉米花放在口袋里,然后跑去与要好的小伙伴们分享美味。其实每次我往口袋里装,妈妈看见了也只是说:这个馋猫,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要过年了,妈妈还会给爆米花沾糖衣。制麻糖玉米花。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常见到的冰糖葫芦,只是原料不是山楂,是玉米花而已。感觉工艺很复杂,要先将白砂糖放到锅中,加水熬糖浆,那是一个细心的活,不能大火。熬好了,将穿好的玉米花串放糖锅中,滚一圈粘满糖液,拿出放在抹过油的木板上,用力摔一下,这样玉米花串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大糖片,很美观。同时再沾一下早就炒好的芝麻,冷却几分钟后就可以食用。这样的玉米花串吃着清脆香甜,是我们童年时难得的美食。
在我的在老家这种麻糖玉米花一般家庭都做,是自己吃或者招待客人的新年物品。外出拜年时还可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家的小朋友。这种麻糖能保存很久,也许这是母亲善于勤俭持家和节约的缘故,五月节的时候我还吃过。
故乡的年关在我远行的记忆里,有着许多的欣喜和期盼,同时也记载着家乡人那特有的生活习惯和对生活的向往。身处异地的我在这个爆米花飘香的日子里,一种浓浓的乡情承载着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篇2:味道经典散文随笔
味道经典散文随笔
我是个对气味儿特敏感的人。
比如,各种食物的香味儿。
清晨,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煮鸡蛋。
每次嘴巴开启前,鼻子总要先享用一番。牛奶的香味儿随着升腾的热气愉快地钻入鼻孔,细腻甜滑,心胸也随之慢慢舒展开来。面包的麦香总是那么诱人,无端的嘴角便湿润起来。剥蛋壳前先嗅一嗅,蛋壳也是有香味的,是那种很熟悉的,久远的,闭上眼就可以闻到的土灶上那温热的气息。无疑,一顿香香的早餐入肚后,一天的好心情也有了。
我更贪恋各种花的香味儿。
晚餐后专拣有花香的地方散步。春有香樟花开,一团团清新的香气包裹着你,缠绕着你,直至随你入梦;夏天的广玉兰在夜色中吐露着芬芳,洁白的花朵像夜空的星星,散发着清幽的香味;秋天的桂花浓郁甜蜜,徜徉树下便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的意味;就是在冬天,也有若有若无的梅香,引得你踏雪去寻她。平时,案头有茉莉,枕边有栀子,阳台上有米兰。只要有闲暇,我和先生就操持着这些花事,先生说我贪恋花香似乎与生俱来。
香味好闻,但有的香味也不尽人意。譬如,一香艳女人,携一团脂粉味儿,走哪儿,哪儿就掀起一股鼻子难以抵挡的气流,就像好端端一杯清水落入了一颗泥沙,空气立即变得混浊起来。
臭味难闻,但有的.臭味却是叫人喜欢的。街头巷尾,那“闻着臭吃着香”的湖南臭豆腐,摊边总围满了人。还有,长满臣刺的榴莲,不喜欢的人说它臭,喜欢的人却说它香味独特,闻到了就想吃。
人也是有气味的,各种各样,却不是简单的非香即臭。
有研究者把世界各国人身上的气味与各种动物的气味相对应,这种分类无非是参照各国地域、发展程度,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等差异来划分的,这种对应太笼统,除了猎奇我觉得实在想不出有多大意义。又有专家人士提出,男女间相互吸引,彼此身上的气味能起重要的作用。这个我倒赞同。人说闻香识女人,还说这个女人吐气如兰。歌词里有,爱上男人身上淡淡的烟草味道,还有女作家雪小禅笔下的爱情故事里,男主身上淡淡的薄荷味就吸引了女主一生,哪怕离散了,哪怕白发苍苍了,也能凭熟悉的味道找到一生眷恋的爱人。
认识先生之前见过一男文友,文章写得不错,见面时身上花露水的味道让我敬而远之。
先生喜欢舞文弄墨,他身上最先吸引我的却不是翰墨香,而是那淡淡的青草味儿。那是乡村农忙时节独有的味道。记得儿时的我就喜欢把满地青草当温床,舒心地躺着,满世界都是好闻的青草味儿。
如今,他身上只散发着一种味道,那便是亲人的味道。
篇3:田园味道散文随笔
田园味道散文随笔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发明,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大棚菜、田园菜、转基因菜、杂交菜等不仅大大地缩减农村劳动力还使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各种新鲜的蔬菜,人民的餐桌可谓是丰富至极。
伴随着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渴望绿色健康,原生态的食物,大棚菜虽然看相好,价钱廉,可以持续种植,而且还可以反季节种植,属于健康食品,但农药残留比较多,人们更喜爱露天菜园蔬菜。
每次我出门去买菜,路过一对老夫妻家,总会关注他们家门口是否有青菜,只要有就毫不犹豫地购回家,卖家也总是自豪地说这是他们自己种的,没有化肥,施大粪,吃的放心的蔬菜。买回家,抄熟,端上桌,家人异口同声说:这菜真的好吃,这是真正田园蔬菜的味道。来到菜市场,有几个老人,在地上摊放一些蔬菜,自称是自己种的,刚从园长里割来。菜的色相虽然没有从事买菜人的菜好看,但田园菜还是吃香,老人前总是围着许多人,
菜很快就售完。吃着这些自种的蔬菜,人们觉得吃的放心,少吃化肥。那些一年四季吃着自种的绿色蔬菜的'人多少有些让人羡慕,现在人们多么渴望绿色食品,吃的健康。
如今农村许多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很多老人也随子女来到城市,大批的田地被闲置在广袤的天地里,可城里边边角角的闲地都被垄起来种上了蔬菜,屋前、屋后、废弃的小山坡蔬菜招展。找不到土地的创造条件,用泡沫箱,大大小小的摆满自家的门前或露台,组成一道绿色蔬菜风景线,有的甚至挑土,把屋顶变成田园。记得有一次我去上班,心血来潮,不愿乘车,步行前往,在路上我居然发现一条大街上的花坛也被某些爱好绿色食品的人种上了蔬菜。一句话,人们不怕辛苦,想尽一切办法自种自吃,回到农耕时代。
在城市开辟田地的都是些老人,年轻人、中年人皆没有这功夫和雅兴。这些老人赋闲在家,悠闲的很,不为挣钱,因为都有养老金,只为既可以锻炼身体,充实生活,又可以吃上让人羡慕的绿色蔬菜。还就是随小孩到城里享福的老人,在农村忙惯了,在城市闲不住,种些菜是最好的休闲,家人还可以吃到健康放心的蔬菜,何乐而不为。这一切都说明现在人们生活安逸和富裕,对健康看得重,因而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田园蔬菜极受人们的青睐。
篇4:乡间味道散文随笔
乡间味道散文随笔
乡间味道,其实就是田间的味道。
乡间味道,完全来自于那条穿过田间的农耕小道。
曾经被所谓的琐事所累,整日里将自己闭锁房间,无意中忽略了大自然的容貌。人有多事之时,前些日子,意外感觉到懒散身体的不适,决定闲静时出去走走。
初次漫步,便是通往田野的那条小道。起初时,只是迈开步子,看那远处红砖红瓦的校舍,看那由近及远随风扬波青青的麦苗。高大的铁塔,承载着数条黑色的线条,将天空切割成两半。西斜的夕阳,渐渐化为红彤的霞,映红归家少妇平静的脸。还有一头老牛,默默跟在男人身后,一步一摇。
哦!这就是乡间的.味道?
走得经常,便又发现乡间的另一种味道。路边沟沿上的七七菜花儿开了,头顶着淡紫红色的花蕊。不,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吧?这种可以拿来止血的七七菜,居然会在短时间内连续开两次花儿?我亲眼看见,在已经开过花的七七菜头顶,居然又开出另一种“花儿”,一朵朵洁白的绒团似的花儿,风儿一吹,会轻轻飘散而去,谁也不知它们飘向哪里。最为人们熟悉的苦菜花儿,却是黄白两种花儿抱团成簇竞相开放。数株野柳,顶部的粉红的花儿如满天繁星。它们几种,互相争奇斗艳,应该是一种用美丽的色彩装饰大地的味道。而风中的狗尾巴草,状貌如同其名,分明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味道。还有,田地里的麦苗儿也开始渐渐泛黄,这应该是一种由年轻走向成熟的味道。
还有呢?还有呢?还有绿妆芽,根儿粗壮,甚至从坚硬的路面上钻出来,无所不在,这是充满生命力的味道?还有一种叫“茅草”的青草,叶片儿细长,布满锯齿牙,看似普通无状,但它有些典故呢!鲁班造锯子的故事,就是出自它身上吧?还有,杜甫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自己破败的茅草屋,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小时候甚不理解,想不到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居然居住在茅草屋里?不过,茅草除了可以为诗人盖房子,真不是一无是处。每年春天,它总是很早从土里钻出一根根尖儿,大人小孩称它为“茶芽宝”,那时七、八岁,总喜欢跟了大人到野地里拔它们,有时大人上坡地干活,也会带一大把回来,剥开青青的包裹,露出里面的白色绒绒,尝一尝,软绵可口,有种甜甜的味道。甚至就连茅草根儿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每天秋天,大人在地里翻耕除草,松软湿润的黄土地里,经常露出一节节白晰丰满的根,放进嘴里咀嚼,满嘴同样都是清甜的味道。另外发现,道路两边可以吃的野菜真是挺多,包括苦菜荠菜曲曲芽儿,小时候都吃过不少吧?还有一种“板凳腿”儿,要是在它嫩时采摘回家,清洗干净,或蘸酱,或凉拌,清脆可口。不过,现在它的花儿已经开过,只剩下数根结实,想来正孕育着生命传承的种子。不不,终于发现其中一株,头顶居然有一朵乒乓球大小、洁白雾状的圆球,是它的花儿吗?真漂亮!忽然一阵风儿吹来,圆球立刻化成数百片针状的絮儿,似刚才见到七七菜的种子,瞬时不见。
这些,是嘴馋的味道?还是儿时记忆的味道?
今日闲暇,又一次走过那段田间小道。眺望远处,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惊叹。
就瞧瞧吧!极目远处,直到远方的村庄,满坡地的麦苗儿,早已变成一片片金黄。而一直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男男女女早在家里坐不住了,他们开了收割机,开了拖拉机,一齐涌向田间小路,涌进一片片麦熟麦黄,被粉碎成粉末的麦秸和着尘土飞扬。
轰鸣的马达与欢声笑语,可是要传递丰收的味道?
篇5:家乡年的味道散文
家乡年的味道散文
在家乡过年,才真有年的味道,家乡的年是从墨香里开始的,在艳阳高照的时候,村子里几位老先生便把桌子抬到大街上,靠在墙边,然后为各家各户写春联。
几位老先生的毛笔字极好,他们有着极讲究的狼毫毛笔,更有着古色古香的砚台,清水倒在砚台上,手里拿着墨块,轻轻研开墨,可浓墨,可涩笔。大红的纸裁好了,他们屏息运气,蘸满了墨,一副春联便一气呵成了。春联的词句他们是了然于胸的,有五言的,有七字的,楷书端庄,行书飞扬,大红的纸,油黑的墨,看着就喜庆。春联写多了会有人拿到集市上卖,因此家乡的春联很有名
除夕的这一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春联贴上了院门、屋门、房门,展开了笑颜。村子里的长者倒背着手顺大街小巷端详,左邻右舍的忙碌的'人们也忙里偷闲瞅上几眼,贴上大街小巷两边人家的院门上的春联,那些是谁写的大家一瞧便知,这也成了年下的一道风景。
家家户户贴了春联还要贴门笺,也就是过门钱,“过门钱,过门钱,落门前,都是钱”,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过门钱是五彩的:大红、红、绿、黄、蓝,过门钱贴在门楣上面,贴在窗框上面。黄色的必须贴在中间,家乡人们说:黄地在中间,黄地,意即黄帝,是一份对先祖的尊重。过门钱贴上了整个院子一下子有了喜庆的色彩。阳光是金黄的,金黄的阳光照在五彩的过门钱上,红的艳红,绿的翠绿,真是充满了喜庆的色彩,一派新年新气象。
傍晚的时候,开祠堂,请族谱,把族谱打开来,放到供桌上。上香,燃红烛,族里各家各户上贡品。年夜里,族里长者须有三五人在祠堂守谱。族谱年岁长,从有据可考的祖先名讳起,一代代往下续。族谱是不可以随便翻阅的,族谱旁边放一双干净的红筷子,有人想看了,需用红筷子一页页翻开来。族里如果有人家添丁进口,一年里只在年初一的下午把孩子的名字写到族谱上。写到族谱上的名字,名字里是有固定的一个字的,这个字体现了这个名字的辈分。是啊,家族不论如何庞大,儿孙不论在何处,有了这族谱,有了这习俗仪式,就多了一份凝聚力,就多了一份年味。守年夜人吃着旱烟,唠着一年里村里的大事小情,续燃起一支支香烛,迎来新年里第一缕阳光。
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桌上摆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年糕还有鸡鸭鱼肉什么的,各家各户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吃饺子,美美地吃着年夜饭,温馨、幸福极啦!大年初一,天不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便在家乡的上空震响,美丽的烟火也照亮了大年初一的夜空,大街小巷早有了人流,忙着去本族外姓的家中拜年去了……
啊,极有年味的家乡的太阳升起来了,照着春天里家乡人们的灿烂的笑脸,温暖着家乡人们的亲情、真情,家乡人们的日字也像那初升太阳一样红火,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篇6:家乡味道
每当我看到小饭店里卖的春卷时,我就会想起身在家乡的奶奶做的那有着故乡气味的春卷来。
奶奶先到市场市场里买回来一些春卷皮和肉沫还有葱后,就可以开始做春卷了。拿出一只大碗,把葱和肉沫倒在大碗里,拿出筷子把肉沫和葱均匀地搅拌在一起,就可以包春卷了。先把一小叠春卷皮放在铺着塑料纸的桌面上,用筷子夹一点肉沫的铺成一条线,顺手把那个靠近肉沫的角往里一卷,就把肉卷了起来。三分之一的春卷皮卷好后,把左右两个角往里一折,接着用手把剩余的皮都卷了进去。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春卷就这样做好了。
因为春卷在没有煮熟时是不能吃的,之所以要炸一炸。于是,奶奶会在锅里先倒一写油,用中火把油烧热后,开到小火,紧接着,就把春卷放进去,“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刚被放进锅里的春卷立刻叫了起来:“好烫呀!痛死我了!”奶奶便会拿着锅铲在锅里快速地“拉”着春卷,它们立刻在锅中跳起了舞,而春卷也换上了一套会冒泡泡的金色礼服,和舞伴一起跳着快节奏的华尔兹。又过了一会儿,奶奶关掉了煤气灶,从碗柜里拿了几只碗,把春卷夹到碗里,招呼我们来吃春卷。我咬了一口,味道又香又脆,一连吃了好几个。
那种家乡的味道,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篇7:家乡味道
每当袅袅炊烟从奶奶屋上的烟囱冒出,我就知道——奶奶又在做小麦饼了。瞧!那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面皮子,却在奶奶手中成了宝贝。只见奶奶熟练地挑起了馅儿,不偏不歪,刚好落入面皮中。奶奶手指灵活一跃,就见她手指碰了水,银光闪闪,抹在面皮儿上,轻轻一捏,完美贴合。你可别小瞧它只是个放大版的饺子,贴近看看,那面皮儿的外沿像海浪一样起伏,一波一折。谁看见都会觉得是出自机器之手。
这些小麦饼的配料非常朴实——只不过是萝卜、豆腐、鲜肉组成的罢了,如果你尝到它出锅时的味道,肯定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我的老家有两种做法——蒸、煎。今天就单独谈谈煎这个做法。把少许油顺着锅边倒入锅中,再把小麦饼错落有致地放置锅中,也不用过于翻炒。煎熟时,那叫一个香!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香,谁闻到这么香的味道,肯定垂涎三尺,忍不住要尝尝。瞧!它出锅了!原本白白的面皮已被煎得金黄金黄,一股独特的香味登时从里面流露而出。尝一口,嘎嘣脆!咬下去,萝卜、豆腐、鲜肉独特的味道,激到味蕾,咬了第一口还想咬第二口。吃完了,满嘴流油,还想吃第二个。这种小麦饼一般在过年时才有,想象一下,张灯结彩,灯红洒绿,我们一家人围在桌旁,喜气洋洋地吃着年夜饭,是多么欢喜!
我怀念那味道独特的小麦饼,更怀念我的家乡!
篇8:家乡味道
家乡是我最牵挂的地方,因为家乡的风景是我最熟悉的味道。
对我而言,家乡的风景有着治愈系的功效,它的美能拨动我内心最深处的心弦,好似一首优美的琵琶曲,引领我走进它的柔情之中,沉醉而无法自拔。
那蔚蓝的天穹映着碧绿的湖水,为这美景先铺满了一番诗意。落叶轻轻掠过水面,好似不识人间的仙女初访人间,在羞涩地舞动着自己柔美的身躯。微风拂过,应和着那片落叶,随着它而起伏,吹散了许多心头的烦躁。不远处,时常会传来一阵歌唱,轻轻的、缓缓的萦绕在心尖。不知是谁在吟唱,也不知唱的是什么,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心。
抬起头,夕阳镶嵌在火红的天空上,云彩围绕在它身旁,一点一点地下沉。乍一看,仿佛红色的天幕因为水洗而慢慢自上而下地在褪色,褪出了它最本真的样子。这时,总有一群归家的白鹭推推搡搡般,嬉笑着从淡红色的天幕中飞过,仿佛织出了一曲归家的歌。
回过头,屋子上方已经升起袅袅炊烟。踏着羊肠小道回家,这如梦般的意境令人沉迷。
当夜幕降临时,满天繁星闪烁,它们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笼罩着人们。夜深时,它们用自己的力量向人们传递着幸福。
家乡的味道是甜的,它传递给了人们幸福与希望,充满了我美好的记忆。
篇9:家乡味道
在我的家乡过年,总有不一样的年味。
正午,我很远就看见了三奶家袅袅升起的炊烟。我们都来到了三奶家,房间里人声鼎沸,厨房里传来了“哗,哗”的洗菜声,“咚,咚”的切肉声,以及“嗞,嗞”的炒菜声。一股芳香四溢的菜香扑向我的'鼻子,令我垂涎欲滴,我极速飞奔到了餐桌,一桌的丰盛佳肴,让人看着都馋得‘口水直下三千尺’。满桌子的菜都有寓意,其中红烧鱼代表着年年有余,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凤爪代表着“抓钱手”……
开席了,我们分成三桌而坐,曾祖父、爷爷、伯伯、爸爸们坐一桌,奶奶。阿姨。妈妈们坐一桌,小孩则是另一桌。开饭了,大家举起了杯中的不同饮品庆祝新年的到来。接下来,每桌都边吃边聊,曾祖父那桌正在觥筹交错地喝着酒,奶奶那桌的人们边吃边聊着家庭及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们最为单纯,一开桌我们就拿起筷子夹鸡腿,赶紧来解解馋。瞧!弟弟正在使用“手抓饭”的方式吃着饭呢!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幸福满足的笑容,使这一年多因为时间和距离产生的隔阂和疏远渐渐消失了。
过年是我最期盼的日子,我可以从我所居住的城市赶回我熟悉的家乡。曾祖父还健在,爷爷的兄弟姐妹众多,他们都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赶回了老家,我喜欢这种和谐团圆的气氛。
篇10:家乡味道
时间如同一淙流水,流走了,便一去不复返。新年即将到来,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了家乡繁华的街市,以及那一股辣滋滋的香味。这股味道,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也是我家乡的味道。
寻着这股香味,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家乡的美食——麻辣火锅。锅中冒着腾腾热气,沸腾的红汤中漂浮着一颗颗豆大一样的花椒,暗红的辣椒清晰可见,不同食材在锅中来回地翻滚着。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火锅旁,爸爸妈妈不停地为我和哥哥夹菜,而爷爷奶奶呢?则在不停地喊着:“好辣!”“巴适!”我们一家子边吃火锅,边聊家常,那是多么温馨和睦的场景啊!
其实,你们别以为火锅只能在火锅店里吃,在家中也可以做:首先,先得准备好适量的食材。作料和底料,接着,将火锅底料在锅中放好,然后加上开水,过几分钟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准备好的各种新鲜素菜和肉类依次放入锅中,这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型麻辣火锅了!
这时,每个人都盛上一碗,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不管它烫与不烫,我们直把肉和菜往嘴里塞,啊!肉与菜中的汁水沿着舌尖流到了胃中,太美味了!
虽然我在异乡求学,但,家乡那股令人垂涎欲滴的味道让我着迷!
篇11:家乡味道
自从来到城市,每日的生活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味道。家乡的味道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浓。
家乡的田野上,清晨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野花的清香。村头有一条小河,儿时总会跟着外公外婆怀着不安的心走过一座小桥来到田野里。那段时光总是快乐的,外公拔草,我捉蝌蚪,外婆锄地,我捉蝴蝶,无忧无虑,仿佛这个世界就是我和外公外婆三个人。
记得4,5岁的时候,有次外公在田里耕地,外婆准备给外公送水,可正好有事情走不开,我便自告奋勇地去了,但走到那桥边上我停止了脚步,生怕会掉河里去,顿时汗珠从我的额头上滑下。走过这座小桥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我壮了壮胆,深深的吸了口气,放开脚步冲了过去。到了桥这头我心里无比的轻松,一阵风吹来,浓郁的油菜花的香味扑鼻而来。
说到味道,家乡的饭菜,朴实的味道,也让我很难忘。每当吃到相同的菜我就会想起,自家磨的豆腐,田里种的蔬菜,鱼塘里养的鱼。7岁那年有次生病了,记得外婆总给我用菊花脑煮汤,用苦瓜炒菜,那时我根本不懂事,不喜欢吃苦的东西,现在每当吃到这些菜,我都会想起那是外婆对我的爱。
家乡的人一个个都是干净利索爽快的人,他们自食其力,平易近人,老爷爷还教我下象棋。家乡的人与人之间那种亲近是我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让我很留念。
现在我身在城市,心系家乡,那地,那草,那花,那人都化作一缕缕浓浓的味道伴随着我成长。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让我永远难忘。
篇12:家乡味道
我的家乡在温州,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美食。有皮薄馅嫩的长人馄饨,有别具特色的矮人松糕,有名镇四方的永嘉麦饼,还有酱鸭舌美名扬。很多美味都值得品尝,但我还是喜欢那外焦里嫩的灯盏糕。
喧闹的老街上,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都摆在路边。走了一会儿,一股香味便一个劲地往我鼻子里钻,一阵馋意像波浪似地涌进了嘴巴。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马上朝卖灯盏糕的小摊大步走去,用家乡话和小吃摊主攀谈起来。
只见那位摊主熟练地将黄豆大米浆倒进长柄圆勺中,接着在米糊上放了些白萝卜丝、鸡蛋、瘦肉,撒了一点调料粉末,又在上面倒了一大勺浆,就像埋宝藏似的盖住了那些馅料。所有的食材现在都被黄豆大米浆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了里面。
这时,摊主将长柄圆勺放进了沸腾的热油中,那热油不停地翻滚着大波浪,让刚有了雏形的灯盏糕,像个小宝宝似的很害怕,它紧紧依偎在长柄圆勺的怀抱中。慢慢地,“小宝宝”越来越好奇,终于玩性大发,“逃”出了长柄圆勺的怀抱,在沸油中翻着跟头。
不大一会儿,摊主就将炸熟的灯盏糕套上纸袋,递给了我。鼻子凑上前狠狠地吸了一大口气,忍不住一连咬了几口,那薄脆的外皮、晶亮的萝卜丝、美味的鸡蛋、鲜香的肉,真好吃!
也许,灯盏糕在别人眼中只是一样普通的食物,但是在我心中,它是家乡的味道!
篇13:家乡味道
在我的家乡每到这个时节都能闻到幽幽的槐花香,虽然村子的名字和槐花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我们村子里长着数不胜数的槐花树,槐花树到了冬天光秃秃的可到了夏天知了叫的越是欢快它就生长越是茂盛,从路边走过的时候常常能给行人带来一片阴凉。
北方的春天来得很晚也很短暂可以说是直接从里三层外三层的冬天直接过度到了穿短袖短裤的夏天,冬天村子里很难行走因为积雪融化土铺了一层雪就变成了一片泥泞要是去谁家串门准会把人家的地砖踩脏了,所以一到了冬天啊家乡里就飘着淡淡的烟味,谁家都在烧着火生炉子木柴啊玉米棒子棉花柴啊都成了炉子里的过客把温暖留在了屋里。有些东西燃烧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像是煤块和煤球烧起来就是很浓重的烟味道很呛人但是棉花柴玉米棒烧起来就和煤块煤球不同。
到了秋天开始收获了田地里到处都是采摘棉花啊收割玉米的人,收割的这个时节也是很有味道的,刚采摘下来的棉花也是呆着清香味道,鲜嫩的玉米剥下那一层层的皮会闻到草皮下的玉米香。
我的家乡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虽然现在也有了些变化但是家乡的味道仍然没有变过,就像树上的蝉鸣和水沟里仍旧有着小青蛙一样,这片土地留存属于自然属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味道。
篇14:家乡味道
中秋节快到了。超市里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月饼,让我不禁想起外婆家乡的火腿月饼。想起那香喷喷的贵阳火腿月饼,外婆那笑盈盈的脸就浮现在我眼前:“小像,今天想吃什么?肠旺面?牛肉粉?还是辣子鸡?”
这些贵阳的美食我都爱吃,但我最喜欢吃的,就属贵阳丝娃娃了!
丝娃娃是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因为其形状犹如裹在襁褓中的婴儿而得名。襁褓里面包着的“婴儿”,大多是拿蔬菜切的丝,比如:海带丝、黄瓜丝、腌萝卜丝、豆芽、鱼腥草……
吃的时候,只要把薄面皮摊在手上,把你喜欢吃的蔬菜丝儿每样都放一点儿,然后像给婴儿包襁褓一样精心地包起来,注入适量的酸酸辣辣的蘸水,就可以吃了。
其实除了吃,我还很喜欢看外婆制作薄面皮的过程。外婆先把面粉、水和盐放在一个大碗里搅匀,揉成一个面团,再把平底锅烧热。然后抓起面团,把它甩圆,往锅底一杵,拎起来,一张巴掌大小的面皮便贴在锅底,稍等两秒就可以揭起来放盘子里。再一杵,又是一张……每次我都等不及包蔬菜丝儿,直接啃皮子:因为我认为,这薄皮是丝娃娃最香的部分。外婆总是哈哈大笑:“小馋猫……”
唉,只要想到这清口的蔬菜丝、美味的薄皮,我就忍不住吞口水,耳边又响起外婆那亲切的声音:“臭乖乖,你还想吃什么?外婆给你做!”外婆不仅用美食填满了我的胃,还用她对我浓浓的爱装满了我的心。每次想念贵阳的时候,也不知道我是思念贵阳的美食,还是思念外公外婆呢?
篇15:家乡味道
似乎有好久没去老家了,不觉有些想念,家乡的味道又弥漫在我的心头。
暑假的一天,我独自乘着公交汽车,风尘仆仆地来到家乡——一个悠远静谧的小村庄。
刚下车,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微风拂面而来,带着清新的空气和乡土的气息。我享受着这份来自家乡的见面礼,心中特别舒畅。
一路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扑面而来,一棵棵小树挺立在山腰上,犹如将士们守卫着自己的疆土。一条小溪顺流而下,环绕着整个村子,溪水清澈见底,透着欢快与清凉。
一幢幢瓦房映入眼帘,显出一派古老质朴的韵味。终于,那幢熟悉的房子出现了,一阵兴奋的喜悦涌上心头,我撒开两腿快奔过去。“爷爷奶奶,我回来了!”爷爷奶奶正在做饭,见到我,便丢下手里的活儿。“呦,我们的状元回来啦!”奶奶高兴地笑道。“很快要吃中饭了,我再去买点菜。”爷爷说道。看着这熟悉的墙壁,爷爷的三轮车,我以前住过的房间……一切都充满了温暖,一种幸福的感觉顿时在我心头激荡。
看着爷爷奶奶欢快忙碌的身影,我不禁笑了。
开饭了,掀起锅盖,那热腾腾的蒸汽迎面而来。饭,还是原来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米饭的味道。桌上的菜,还是以前喜欢吃的,还是原来的做法,一如既往的平凡,却是离家游子垂涎三尺的味儿。
家乡人的质朴和热情让我感到安闲与自在,更多了一种家乡的温馨与美好。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坐在回程的车上,禁不住哼起了这首歌。
家乡的味道,平凡而温暖,令人怀想。
篇16:家乡味道
相隔千里,总有一根线把你和家乡牵系在一起,离开已久,总有一缕思乡之情在你脑海荡漾。家乡的味道,永不能忘怀。
阔别家乡已近三年,家乡熟悉的身影若隐若现,那一座座巍峨的大山,那一道道蜿蜒的盘山路,那一条条清澈的清江水,忘不掉!思乡之情涌不断,终于踏上回家的征程。
坐上火车,望向窗外,一站,两站,三站………终于看到了我日思夜盼的家乡,那股特别的味 道,云雾缭绕,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参天古树直入云霄,山下的小溪潺潺流动。此等仙境,便是我的故乡恩施。
下了火车,坐上回家的汽车,车子行驶在半山腰的盘山公路上,时而颠簸,时而平静,趁此机会品味一下家乡的味道,金色的玉米地印入眼帘,景色之壮丽。远处一颗颗绿油油的茶叶树争先恐后,更是妖娆迷人。
终于到了思念已久的故乡,回来之时正值夏季,刚一下车,那股清凉扑面而来,清新自然,让人心旷神怡。父母在家门口迎接我的归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道一声爸妈好,诉说我对他们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儿时的记忆浮现,一群孩子追逐打闹,上山砍树捅鸟窝,下河游泳摸鱼虾………
家乡的味道,是如此沁人心脾,忘不了。让我好好地贪婪地再嗅嗅家乡的味道,再尝一尝家乡的味道。
篇17:家乡味道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美食:麻鸭、土面、黄花菜、菜饭……它们的味道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味道,都令人回味无穷,但我最怀念的还是缙云烧饼了。
先将面与水和实,将捏下一小段揉圆,用手一压,再用擀面杖来回压平。把面皮放在手掌上,另一只手先抓一大把肉放在面皮上,再在上在撒一些梅干菜和葱,不得撒太多。再用手把它捂成环状,另一只手捏着面皮边缘与其它边缘粘在一起,一扭,一按,再撒上些芝麻,刷上点糖油,一个完整的烧饼就做好了。
烤烧饼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实功夫的任务。先把几块黑煤放入桶底点着,火不能太小,不然烧饼会不脆不香;火也不能太旺,不然烧饭易焦不易熟。再用凉开水润一下手,把烧饼放在湿手上,借手将烧饼送入桶内,在桶壁上轻轻一按。但烧饼贴的位置十分讲究:不能贴太下面,不然烤好时面上全是灰,不能贴太上面,因为上面温度不高,并且外面的风易吹到,使面变硬不香。
过了大概五分钟,烧饼就熟了。我轻轻拿起烧饼,用嘴一咬,滚烫的肉汤溢出来,流入我的嘴巴,流入我的心里,肉香在我的舌根酝酿回荡;葱汁和在了肉里,散发出阵阵浓郁的葱香,飘入我的鼻子,飘入我的心田;内、葱、梅干菜和起来,像一支交响曲,和成飘香四溢的味道,奏出独一无二的篇章。
这就是我最怀念的家乡的味道,它反映了我们的习俗与特征,体现了我们独特的风情。我永不能忘却这家乡的味道,这浓郁的乡情。
篇18:家乡的年味道高中作文
家乡的年味道高中作文
新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对于新年的故事也都能例数一、二。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谈谈,新年的味道。
上小学的时候,新年总是在盼星星,盼月亮地无限的期待中,珊珊来迟的。那个时候,新年的味道特别的浓厚,特别的耐人寻味。有连串的炮声;有红艳新奇的对联;有新年特色的年糕、花糕,是希望能过得一年比一年高吧!有手持大刀的.门神、有天爷爷、地奶奶、财神、灶神、有供神用的香炉;有各式各样的年画;有纸糊的灯笼;有手工制作的小玩意,星星点点地装扮着一个个热闹非凡的年集;还有为新年的第一天精心准备的新衣裳;当然最为关注的还是那一个个并不厚实的红包。有了这些才会体会到新年的味道。
除夕那天晚上,真可以说是咱们中国的狂欢节。那天晚上,一般都是要敖个通宵的。因为当时还几乎没有电视,也就是左邻右舍地聚在一起,畅谈过往的坎坷与平淡,畅想未来一年的心愿,共同在一起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共同鸣炮庆贺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初一这天,天还刚刚亮就开始相互拜年,盛上一碗过年的饺子送给长辈们尝尝。
上初中的时候,随着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各家各户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了,因此,除夕这天晚上窜门的少了,人们更注重的是一家人的团圆。这时候因为点炮而引起的事故逐渐增多,政府决定禁止放炮,取而代之的是家家门口挂起的红灯笼。
上高中以后,我们家就搬进了楼房,真到现在,我对周围的邻居们都还不太了解,也很少有机会交流与往来。新年,是忙碌着买东西,忙碌着工作、学习,忙碌着送礼品。过年的时候大多都是初一或是前一天赶回老家,回来以后就算是过年了。过新年,就是又长了一岁而已。
不知道是如今我们的口味变重了,还是新年的味道变淡了呢?
篇19:一种味道一份乡情散文随笔
一种味道一份乡情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在一座平凡的小县城,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时,只有回答小平故居的一个小县城恐怕才会引起别人的一点联想,是的她就是平凡至此,除了自己的居民恐怕也无人知晓了,但这依旧阻挡不了,在外游子对她的挂念,我们深深思念的她叫做武胜!
俗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有山有水,还有着属于武胜人的文化传统。山水虽不如名山秀水般壮阔绮丽,却也温婉动人,清秀朴实,这里的人文民俗虽不曾名扬天下,却也可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嘉陵江在小城一旁安静的流淌,一江嘉陵水养育了一城人,或清晨或黄昏,小城的人们慢慢悠悠,慢慢悠悠的走在嘉陵江畔。人行道上孩童在嬉戏,老人望着孙儿慈祥的笑着,青年人看着老人和孩子满脸幸福。江畔停泊的渔船随着江水一浪一浪,渔船中的灯火一闪一闪。
在这座幸福的小城里,有一间叫做哑巴锅盔的老店,从小城建设之初到如今,从未改变,旁边的'店面已经换了一家又一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装修翻新了又翻新,而这间老店从未改变。一纸招牌,一面白墙,一张案板,一口锅炉,一对夫妻。
这间不足十平方的夫妻店坐落于建设南路,大约80年代中期开业,数十年来不曾衰败。店虽小,但是在这座小城里名气却很大,附近的商家、上班族、路过的行人、学生或是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路过此地都会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排上买上一份锅盔,细细品尝一番。在这里吃过锅盔的人都知道,老板是一位老实的哑巴,妻子为人热情大方,二人夫唱妇,一个专心做锅盔,一个热情打包锅盔,好不和谐!
每次在等待锅盔的时候,我都会默默盯着他们二人,不管队伍多长也不觉得厌倦,看着他们默契的配合,在我高中的年纪总想着大概这就是爱情的模样吧,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我默契的配合,无需言语。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我买了无数个锅盔,观看了无数次他们的爱情。
在这里我还收获过感动,一如既往的我排在队伍中,呆呆的看着哑巴叔叔把事先揉好的面团切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再像做面块一样把面揉成长椭圆形的,在正面抹上一层香油,中间部分再撒上一丁点焦盐(这就是烤好的锅盔为什么是中空的关键),重新揉在一起后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小圆饼,再放在平底锅里烘烤干后,放进炉子里再一烘烤,一个香喷喷、脆生生的锅魁就做好了,脆而不糊。一旁的阿姨熟练地切好自家做的凉粉,再拌上自家调制的各种佐料,怕辣的就放麦子制作的酱,想吃得辣的则加进辣椒酱,如顾客需要还可调以香葱。把调制好佐料的凉粉灌进锅魁里就可以直接吃了。轮到我时,阿姨笑脸相迎,还没等我开口说什么口味,阿姨先说了:“我知道你的口味,多加醋和辣椒不葱”正当我惊讶的时候阿姨笑说:“多年的老顾客我都记得”。
那天的锅盔我吃得格外香,格外的温暖。
有人说哑巴锅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有人说好吃得不得了,其实对于我们而言,那早已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份回忆,一份念想。
篇20:记忆里的味道的散文随笔
记忆里的味道的散文随笔
在我的记忆里,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气味,偶尔一个不注意,它们就会跑出来撩拨我的心弦。我会轻轻罩住鼻子,不想让那些我记起的味道在空气里消散不见。
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不仅因为可以和家人团聚,更是因为一堆小小篝火。那堆篝火成为了我小时候为数不多的期盼的东西。
每年最喜庆的时刻,悠悠柴火香就会跑出来。
小时候每次在外婆家过年,我们就会在泥巴地上点起一堆篝火,看着火花一点点升腾,映亮每个人的脸庞。燃烧的木材会啪啦响,而燃烧着的樟木或桔木特有的香气更是让人心里发痒。这个时候大人就会拿出一堆小红薯放在火底的沙土里炆。烤熟的红薯香味连沙土都盖不住,我们这些孩子就被勾得忍不住用火钳扒拉沙土。“出土”的红薯不加油盐佐料自带诱人清香,待它在空气里冷却后,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伸手抓着吃,黑黑的炭灰糊在脸上也顾不上,吃完一个再拿一个,生怕自己抬手擦擦脸,“珍馐”就不见了踪影。吃完后的“小花猫”还会忍不住舔舔手指,非要把手指上的残渣舔得干干净净才罢休,那个馋样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我想我记住的,不仅仅是那一股柴火香,红薯香,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笑打闹的小温馨。现在的外婆家,早已铺上了冰冷的厚厚的水泥,再也不能生起篝火。而家人也只会窝在家里烤火箱,没有欢声笑语,充斥在耳边的`,是哗啦哗啦的麻将声,是叮叮咚咚的手机提示音。我记忆中过年的小欢乐,就这样被现代化科技化生生割裂,支离破碎。我唯一记住的,也只有那一股淡淡的清香,再无其他。
姥姥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像极了艾叶的香气。大概是得了老年痴呆的姥姥常常把大小便拉在身上,为了让洗过的衣服没有味道所熏的艾条。妈妈曾笑说那是姥姥身上的“老人香”。嗯,可是不管是什么味道,每次只要我依偎在姥姥怀中,她用枯瘦的手轻轻梳着我的头发,为我念一首不成调的童谣的时候,那种香味就会不自觉地跑到我的鼻翼,让我留恋不想离开。
但是后来姥姥病了,躺在床上的日子越来越多,我依偎在她怀里的日子也就少了。偶尔学校放假,我会靠在她肩上,陪她在阳台晒一会太阳,听她说说往事。这个时候,那种香味就顺其自然地跑到了我的鼻子里。有时候浓郁的让我眼睛发酸,因为香味越浓郁,也就意味着姥姥的老年痴呆越发严重,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了。
不过遗憾的是,我既没能留住她怀抱里的温暖,也没能留住她身上的味道。偶尔湿了眼睛时,我可以记起她笑起来弯弯的眉眼以及她身上淡淡艾草香。
记忆深处,我还记得奶奶亲手晒的被子里阳光的浓郁味道;外婆家菜地里泥土的清香味道;妈妈早起为家人煲的汤的淡淡味道;爸爸指尖边为我削过水果留下的甜甜味道;外公二胡弦上的悠悠松香……它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会很浓郁,却在被我回忆起时,喷涌而出,噬人心神。
我长大,我走入水泥钢筋布满的城市,我走入离家越来越远的社会,步子越迈越快,记忆却越来越淡。只有偶尔泛起的回忆伴着一股香味,绊住我匆匆的步子,要我回头,看看我那曾经年少幼稚,曾经天真烂漫,曾经美好如今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可是有的味道,我再也找不到。
长大的我,似乎已经遗失了太多美好……
★ 年味道散文
★ 家乡的散文随笔
★ 读书心得散文
★ 家乡的咸菜随笔
★ 家乡的臭豆腐随笔
【家乡年的味道散文随笔(锦集20篇)】相关文章:
过年的散文:什么是过年2022-06-23
过年随笔散文2022-09-14
春酒优质说课稿2023-07-09
一盘炸蝉蛹散文2022-05-04
回家的感觉抒情散文2023-04-15
《春酒》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2023-07-26
过年快乐散文2022-08-31
乡情现代散文2023-11-21
童年的味道杂文随笔2023-09-04
城里的年味散文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