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

时间:2024-05-11 07:40: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精选5篇)由网友“szxiaoli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

篇1: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

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

听了许老师执教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这节课,我简单地谈自己的看法: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七课。学生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

因此在课前许老师播放了很多植物的图片,加上学生前面的学习和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营养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和大树的一生进行比较来学习这块内容。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在学生学习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环节如果能让学生看到实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更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方法,例如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

课上到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特点已水到渠成。许老师组织学生根据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已经能够基本说出有哪些共同特点。植物一生的变化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差不多,植物都会繁殖和死亡等等,只不过条理不够清楚,描述的语言还不能做到准确、科学化。但是从儿童化的描述中,已经能够归纳和说出植物的共同点,并且指向植物是生命体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炼归纳板书,形成科学概念: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这节课能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共同特征,达到教学的要求。

篇2: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是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尾课,也是对整个单元的整理小结课。首先吴老师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了解植物的特征,吴老师选择了几种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植物,同时也对本单元所介绍的植物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如:狗尾草、水花生、浮萍、三叶草等。从引出植物又可以划分为陆生和水生植物,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回放。

其次学生主动参与,多向多层对话。在课堂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欣赏植物图片(向日葵、大树的一生),探索生命现象,探究植物活动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生活。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没有充分的体现,很简单语句都不能很完整的概括总结;老师简单的提问,有认真在思考积极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可以说明我们的学生与别人还是有一定差距。

最后,教师在活动中穿插一些植物的小知识,认识几种特殊的植物,更加激发了孩子们关心、热爱动植物的情感,有现实性;教师的引导方法切合学生生活,有可行性。

总之,本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无不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在教学活动收获着知识、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篇3:三年级科学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的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本单元选择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鱼类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这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课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以及总结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引入: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大家交了几个动物朋友,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动物的图片贴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它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出示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A小组讨论:四种动物有那些共同特点?.

教师建议:小组探究合作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巡视并参与问题的'讨论。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是否能团结合作的完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B小组汇报

C出示视频

D引导学生从动物的这几个方面:运动、反应、食物、繁殖(板书)等方面总结四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师板书并形成表格的形式:

蜗牛 蚯蚓 蚂蚁 金鱼

运动用腹足爬行身体伸缩爬行用脚爬行用鳍游泳

反应缩进壳内身体收缩 逃跑逃跑

食物菜叶等绿色植物枯叶等小虫,甜食等小虫等

繁殖产卵产卵产卵产卵

2、总结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A师:我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具有以上特点?

B学生回答

C师: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D生回答

E教师小结: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3、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A比较 ,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师: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植物邻居他们是怎样在一起和谐相处的?关于他们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知道些什么?

B学生汇报并总结 (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动物为植物除害。他们生长在同一环境,都会生长发育……)

C用维恩图区别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板演维恩图)

D介绍生物概念

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们一样会生长发育,都是从小到大长成的,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衰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4、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作业设计】

说一说:假如我是一只小蚂蚁……

假如我是一棵草……

篇4:三年级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来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爱护树木的情感和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本、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这节课你们还想继续去校园里观察树木吗?(揭题)

二、观察树木的方法

1. 观察树木之前,我们先解决这几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我们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来观察一棵树?为什么?(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很困难、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记录更加完整、更加的快速呢?(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2.观察时我们今天要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3.观察笔记的要求: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观察记录一棵树(学生实践)

1.温馨提醒: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观察我们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实践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交流: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课外作业: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准备材料:捡几种常见的小草(狗尾草、三叶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板书设计】

2. 校园的树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学反思】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篇5: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物体的特征”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物体的特征”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经历用感官观察,到使用工具――天平、放大镜、温度计和量筒等观察,描述物体的体积、质量、温度等常见特征。本课为单元复习课,所以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用感官观察能较全面的了解事物,在用感官观察的基础上,使用观察工具能更准确、更全面的了解事物特征。

教学设计思路

课的开始设计“找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发现仅靠眼睛观察是不全面的,要用各个感官才能全面的了解事物。接着通过感受水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靠感官去感知事物有时也不全面,不可靠,要使用各种工具去观察。最后安排各种测量活动,复习工具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能较全面的认识自然事物。

2.了解使用各种工具去观察能更准确、更全面的了解事物特征。

过程与方法

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观察、描述事物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认真细致、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工具观察描述事物特征。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各种观察工具进行测量,描述事物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分组材料:铅笔(每人一支)、布条、2个玻璃杯、水、量筒、温度计、天平、硬币、蚂蚁标本、记录表

记录表

任 务我的观察结果
测量水的体积水的体积是
测量水的温度水的温度是
测量一枚硬币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是
观察蚂蚁蚂蚁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铅笔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活,现在请你认领一个“铅笔”朋友。

学生分组活动――认领朋友

谈话:下面请把你的铅笔朋友放到桌上,然后用布条蒙住眼睛。

学生分组活动――再次找朋友

谈话:说说活动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

谈话:找到朋友的和没找到朋友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仅靠眼睛观察是不全面的,要用各个感官才能全面的了解事物特征。

二、认识工具对于观察事物特征的重要作用

讲述:我们知道了仅仅靠眼观察,不能全面的了解事物特征,要多个感官协同工作,才能更全面的认识事物。(板书:观察 眼、鼻、舌、手等)

谈话:下面,请你用手感受一下杯中的水,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分组活动――感受杯中水的温度。(每个组有两杯温度相同的水)

谈话: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不同的学生感受是不同的,可能有人感觉热,有人感觉冷……

讲述:其实,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水温度是完全一样的。看来,靠感官去感知事物有时也不全面,不可靠。那怎样才能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呢?

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用感官观察事物,还要用各种观察工具观察,才能较全面的了解事物。(板书:各种观察工具)

三、利用各种工具观察事物

谈话:我们学习使用过哪些观察工具,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课件(量筒、天平、温度计、放大镜等观察工具图片)

谈话:下面用各种观察工具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课件:观察建议

1.每人完成一项测量任务:测量水的体积、测量水的温度、测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观察蚂蚁的身体特征。

2.互相提示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如有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3.将观察的结果和同学说一说,并记录在表格中。

记录表

任 务我的观察结果
测量水的体积水的体积是
测量水的温度水的温度是
测量一枚硬币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是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征蚂蚁有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

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事物,需要我们多方面的观察。既要用各种感官,还需要观察工具的帮助,同时也需要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收获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评课稿

高中生物评课范文

美术《高高的楼房》评课稿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评课稿

钱该怎样花的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评课稿

年级科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案设计

四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岩石》评课稿

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
《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评课稿(精选5篇)】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声音》语文教案2023-07-26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2022-12-06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最喜爱的动物》评课稿2022-11-21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2022-09-23

精品教师说课稿2023-06-03

六年级科学《在星空中一》评课稿2024-04-05

《小毛虫》评课稿2022-04-30

写好幼儿园说课稿的方法2023-05-15

《庐山云雾》的评课稿2022-10-13

送教下乡研讨活动总结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