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辨业的文言文介绍(整理19篇)由网友“多放葱”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学辨业的文言文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篇1:大学辨业的文言文介绍
大学辨业的文言文介绍
《大学辨业》
清代颜李学派的代表作。清李塨著。
【作者简介】
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保定蠡县(今属河北)人。少时师事颜元,专治礼、数、射、御、兵法、乐诸学,弃八股,与颜元同创“颜李学派”。三十二岁中举后出游,结交名士,研讨学术。晚年隐居家乡,讲学经农,著作除此书外,还有《小学稽业》、《圣经学规纂》、《论学》、《平书订》、《拟太平策》、《传注问》、《恕谷后集》。此书阐述《大学》旨义,发挥颜元之学。
【书籍简介】
《大学辨业》认为程朱、陆王的心性理论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专讲性天,脱离实际的悬空之学,有违圣人“下学上达”的遗训,“朱子《孟子注》以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存心养性为诚意、正心、修身;盖欲先上达而后下学也,至陆王则又以为上达即是下学,两派不同在此。不知不先下学,所谓上达非上达也,非大体也,皆佛氏之空幻耳”(卷三)。强调“上达”必由“下学”方能获得。反对宋明理学“主静”的`修持方法,认为闭目静坐是佛老的主张。“心之静,只是须臾,不可主之也。主此必人二氏矣。”(卷四)
对“格物致知”的解说,与其师颜元有所不同。训“格”为“至”,训“格物”为由学致知,“然不曰学而曰格,何也?学有浅深,皆可谓学。格者,由浅及深,无所不到之谓也”(卷二)。强调由学获得知,由知指导行。“致知在格物者,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卷二)“学于平日为学,行于临事为行。”(卷三)因此,与颜元不同,认为先知而后行,“不知不能行,不行不可谓真知”(同上)。并把知行看做是平行的两个方面,“格物之于礼乐,学也、知也;修身之于礼乐,行也”(卷四)。正因为对“格物致知”和知行关系作了如此理解。李塨和颜元所走的学术路线不同,走进了考据学的狭路。
【版本】
光绪初年由王灏收入《颜李遗书》,1923年收入四存学会编印的《颜李丛书》。
篇2:陈述辨盗文言文翻译
陈述辨盗文言文翻译
《陈述古辨盗》是出自北宋作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卷十三》中的一个故事。该故事讲述的是县令陈述审一个偷窃案时运用做贼心虚的心里捉住小偷的故事。以下是“陈述辨盗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③。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
【注释】
①的:确实,真正。②绐(dài):欺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祠:供奉。④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⑤帷(wéi):布幕。
【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
注释
(1)知:主持,管理,主管。
(2)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3)绐:(dai 4声)(哄骗)谎称。
(4)至:非常。
(5)盗:偷窃。
(6)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
(7)祠:供奉。
(8)谕:告诉。
(9)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同僚。
(10)祷:祈祷。
(11)肃:恭敬。
(12)讫:完毕。
(13)以帷:围幕。
(14)乃阴:暗地。
(15)服:服从。
(16)阴:暗。
(17)陈述古:人名.
(18)的真正
篇3:不辨饧和锡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篇4:摸钟辨盗文言文相关内容
摸钟辨盗文言文相关内容
原文
陈述古②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曰: “某寺有一钟,至灵⑤,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⑥祠⑦之。引群囚立钟前,谕⑧曰:“不 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⑨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⑩围 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 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①①之即服。[1]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选自《明史》。
②陈述古:陈襄,字述古,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③莫知的为盗者:不知道谁确实是盗贼。的,确实,真正的。
④绐:读dài代,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指官署后院的侧门。
⑦祠:供奉。
⑧谕:告诉,吩咐
⑨同职:同僚,同事。
⑩帷:帷幕
①①讯:拷问
译文
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一个富人遭到了盗窃,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别谁是盗贼,特别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就不会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旦摸它,钟就会发出声音。”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僚 ,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就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出处
《摸钟辨盗》出自《梦溪笔谈·权智》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
“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还称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篇5:锡饧不辨文言文翻译
锡饧不辨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经
3 术:技术
4 效:有效果
5辄(zhé)效:就见效
6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7 求:上门求诊的人
8 酬应:接待
9 溢:满
10 暇:空闲
11 既:已经
12 去:离开
13 临:等到
14 异:对……感到奇怪。
15 叩:询问
16 尔:同“耳”,罢了
17 殊:竟
18 乃:是
19 饧(táng):同“糖”
20 嗟(jiē)乎:唉,叹词
21 庸(yōng):平庸,此指医术不高
22妄谓:胡说
23 熟谙(ān):熟悉
24 大抵:大都
25 甚:非常
26妄谓:胡说(妄:胡乱)
篇6:摸钟辨盗文言文翻译
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一个富人遭到了盗窃,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别谁是盗贼,特别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就不会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旦摸它,钟就会发出声音。”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僚 ,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就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注释:
①选自《明史》。
②陈述古:陈襄,字述古,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③莫知的为盗者:不知道谁确实是盗贼。的,确实,真正的。
④绐:读dài代,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指官署后院的侧门。
⑦祠:供奉。
⑧谕:告诉,吩咐
⑨同职:同僚,同事。
⑩帷:帷幕
①①讯:拷问
篇7:初中文言文介绍
初中文言文三十篇介绍
1、《陋室铭》 唐刘禹锡
抒发了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节操。
2、《爱莲说》 宋周敦颐
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标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3、《橘逾淮为枳》
4、《伤仲永》 宋王安石
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为方仲永惋惜的同时,也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5、《周处》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认出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卖油翁》 宋 欧阳修
说明了熟能生巧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8、《核舟记》明 魏学洢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黔之驴》 唐 柳宗元
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10、《黠鼠赋》 宋 苏轼
11、《狼》 清 蒲松龄
揭示了狼的贪婪、凶残、狡猾,赞扬了屠夫的勇敢。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3、《公输》 《墨子》
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14、《庄子钓鱼濮水》
庄子名周 战国 哲学家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不为官位所累。
15、《曹刿论战》
左丘明 春秋《左传》 编年体史书
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和善于把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两个“未可”、“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与之同样鄙陋的“肉食者”身上,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不知为何得胜。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西汉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邹忌有自知之明,劝谏齐王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才能秀明政治。
17、《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 《柳河东集》 《永州八记》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第四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18、《孔孟论学》
孔子 名丘《论语》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孟子》
第一则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第三则表明了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钱的人请教;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
第一则: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清文学家书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板桥家书》
这封家书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第一段表明作者态度;第二段作者引用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黄生借书说》
袁枚 清 字子才 号简斋《小仓山房文集》
运用对比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21、《问说》
刘开 清 字明东,方来号孟凃 《孟凃文集》
22、《卖柑者言》
刘基 明 字伯温《诚意伯文集》
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败坏弊政,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情。
23、《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 《范文正公集》
第一部分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第二部分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劲舞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其中第二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第三部分从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本文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共勉。
24、《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 《欧阳文忠公文集》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其中“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25、《记承天寺夜游》
26、《陈涉世家》 汉司马迁
28、《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名潜 字元亮 晋 《陶渊明集》
本文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第一部分交代与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而对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第三短些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29、《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应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记》 清 姚鼐
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8:文言文的介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篇9:托业考试的介绍
一 考试内容
托业考试形式是机考,也就是考生使用计算机答题。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共200道题,分成听力和阅读两大部分。
1.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共100道题, 分为4个题型,考试时间约45分钟,总分495分。
1)图片类:十道题(答案四选一)
2)问答题:三十道题(答案三选一)
3)短对话:三十道题(答案四选一)
4)短文章:三十道题(答案四选一)
2.阅读部分:
阅读部分共100道题,分为3个题型,考试时间约75分钟,总分495分。
1)短语填空:四十道题(答案四选一)
2)长句填空:十二道题(答案四选一)
3)阅读理解:四十八道题(答案四选一)
篇10:托业考试的介绍
托福考试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开发的、专门针对在国际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交流的人们的英语能力的测评标准和考试。如今,托业考试是全球最大的商务和职业英语考试,1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00家企业、机构、政府和大学承认并使用托业成绩。,托业考试全球考量达到700万人次。托业考试的试题是从世界上所有在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国家进行收集,从口语和写作语言的样本开发出来的。
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日常交流和商务活动,其主题包括:商务会见、合同、谈判、市场营销、产品销售、企划、会议、制造、工厂管理、金融、预算、银行、投资、董事会议、求职、客户沟通等。
在中国,政府部门,大量的国企、跨国企业及机构都将托业考试成熟运用于员工招聘、海外派遣、员工培训和内部选拔,其中包括了商务部、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南方航空、海南航空、IBM、宝洁、一汽集团、上海大众、沃尔沃、福特、施耐德、玛氏、三星、LG、现代、佳能、松下、联想、华为等。
三 考试运用
1.在企业中的应用:
1)招聘、提升或调配员工――根据完成特定职责所需的英语水平,企业可以使用托业考试建立分数标准或基准,用作制定人事决定的依据;
2)技术培训:托业考试成绩可以反映员工是否具备足够的英语能力来参加用英语授课的培训并从中学到东西;
3)海外任职:托业考试成绩可以用来说明员工如果被派到英语国家工作,是否能成功地工作和交流;
4)语言培训:托业考试成绩可以用来确定员工中谁需要进一步的英语培训,帮助其设定学习目标并跟踪学习进展。
2.在院校中的'应用:
从院校到工作环境的过渡:
学校有时要求毕业生达到特定水平的英语熟练程度,作为学生整体教育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标准通常由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协作制定,保证毕业生具备足够的英语能力并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者。
3.英语培训中的应用:
1)定级:托业考试成绩用来将新入学的学生和继续学习的学生分成适当的班级或培训等级;
2)学习进展证明:学生对语言的精通程度可以通过多次托业考试成绩来跟踪(使用不同的考试卷);
3)培训效果评估:在英语课程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组织考生参加托业考试,考试成绩的变化可以体现培训项目的效果。
四 考试优势
1.提供商务和职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客观评估;
2.提供能力水平的测量标准;
3.有高度的可靠性,所以考试成绩总是准确一致的;
4.提供灵活便捷的考试服务;
5.提供迅速的评分和报送成绩服务;
6.是全球通用的商务和职业英语能力测试标准;
7.考试量大于其它英语考试;
8.提供一个跟踪进步和比较能力的持续的比例尺;
9.为语言培训、员工招聘、升迁、外派等人事决策提供重要的量化依据;
10.跟成绩相比较,更注重衡量能力,这使语言教师和培训员能将精力集中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
11.提供针对考生成绩的相应成绩解释及能力描述;
12.不同考卷难度一致,所以在一种考试卷上取得的成绩应该与在其他考试卷上取得的成绩一致;
13.不需要昂贵的“考试准备”资料。
篇11:《大学》文言文赏析
《大学》文言文赏析
大学之道
明明德,道德是公众的认可。
原文
《康诰①》曰:“克明德②”。
注释
① 康诰:《尚书·周书》中的篇名,《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所作的的文告。 ② 克明德:克,能够。明,崇尚。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评析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要求别人做道的,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言必行,行必果。
典故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廉颇对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与生俱来的高尚品质
原文
《大甲①》曰:“顾諟天之明命②”。
注释
① 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太甲,商代国王,商汤的嫡长孙。 ② 顾諟天之明命:这是伊尹告诫太甲的话。顾:回顾、想念、思念。諟:是,此。明命:光辉的命令,接明德。
译文
大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评析
做人的成功的要诀的'在于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虚名上。
典故
东晋书法家《兰亭记序》作者王羲之,《高山流水》(伯牙、钟子期)
远古的昭示
原文
《帝典①》曰:“克明俊德②。”
皆③自明也。
大学之道
注释
①《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一篇,主要记叙尧、舜二帝的事迹。
③ 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④ 皆:都。
译文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要自己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
典故
褒贬不一的隋炀帝,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浑天仪、地动仪)张衡。
篇12:锡饧不辨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锡饧不辨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锡饧不辨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时,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阅读训练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去
偶一求药者既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叩
叩其故( )
叩石垦壤( )
3.殊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 )
殊不沾污( )
临煎加锡一块( )
4.临
临煎加锡一块(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参考答案
一、 1.迎求(请求,请求他给看病的人;动词活用为名词);2.异(奇怪,认为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1.去:离开;距离。2.叩:问;敲打。3.殊:竟然;丝毫。 4.临:将要;靠近。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他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经
3 术:技术
4 辄效:就见效
5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6 求:上门求诊的人
7 溢:满
8 暇:空闲
9 既:已经
10 去:离开
11 临:等到
12 叩:询问
13 尔:同“耳”,罢了
14 乃:是
15 饧(xíng):同“糖”
16 嗟(jiē)乎:唉,叹词
17 庸(yōng):平庸,此指医术不高
18 妄谓:胡说
19 熟谙(ān):熟悉
20 大抵:大都
21 甚:非常
22 妄谓:胡说(妄:胡乱)
议论句
今之庸医妄谓熟谙(ān)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作用:画龙点睛,暗示人们不要迷信庸医之言,以免上当受骗,也提醒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徒将受到人们的.嘲讽。
道理
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发笑,更启人深思。讽刺一些不高明的医生。它说明了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饧,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对识字、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自以为是,不然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本文还讽刺了那些盲目从众,听信传言,去看庸医的百姓。
篇13:陈述古辨盗的文言文翻译
陈述古辨盗的文言文翻译
陈述古辨盗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③。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
【注释】
①的:确实,真正。②绐(dài):欺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祠:供奉。④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⑤帷(wéi):布幕。
【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知 (2)至 (3)盗 (4)阴
2.翻译:
(1)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2)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3.陈述古智辩盗者,是因为他抓住了盗者________的心理。
【参考答案】
1.(1)主管 (2)极其 (3)暗中,暗地里 (4)小偷
3.做贼心虚
篇14:柳敬亭传业文言文阅读答案
柳敬亭传业文言文阅读答案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②优孟:楚国的老歌舞艺人,善于讽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亭丧失其资略尽 资:资财 B.然必句性情 句:勾画。
C.已能倾动其市人 倾:折服。 D.可使以其技鸣 鸣:出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仰观宇宙之大
B.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设九宾于廷
C.而敬亭耳剽口熟 抟扶摇而上
D.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足以极视听之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来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4、给下面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A.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B.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D.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使……折服
2.B A动词,到,往/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介词,在。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介词,凭借(拿)……身份/连词,表目的
3.B 盱眙是其说书开始的地方,还没有接受莫后光的指点,说书技艺未达精妙程度。
4、D.译文: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5.⑴(3分)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意思对1分,状语后置、“具”各1分)
(2)(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意思对1分,“延”“当”各1分)
(3)(4分)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意思对1分,“尔汝”“故”“吾侪”各1分)
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篇15:文言文之杨业传练习
文言文之杨业传练习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4.下列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B.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C.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迁客、“左迁”,就是贬官。
C.诏,指上级给下级下的文书或命令。
D.契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建立北方重要封建政权“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10分)
(1)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2)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
4. 【试题答案】B(3分)
5. 【试题答案】答案C.诏,指黄帝所发的文书命令
6. 【试题答案】D. (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以上文中语句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B.“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一句,“以表目的,“生聚即百姓;C.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 D.“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是拿以后为将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
7.【试题答案】
(1)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盖、徒、责等词的落实,状语后置及语意通顺)
(2)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既、使、以为、授等词的落实及句意通顺)
篇16:文言文的修辞介绍
文言文的修辞介绍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篇17: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介绍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篇18:斫蟒文言文介绍
斫蟒文言文介绍
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2]。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 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弟弟如此者哉[3]!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1]
注释
[1]胡田村:在今淄博市张店区。今作湖田。
[2]奄(yan 淹)将气尽:气息微弱,将要断气。奄,气息奄奄。
[3]“乃有”句:竟有这样好弟弟。乃,竟。弟弟,读作“悌弟”。悌, 敬事兄长。[1]
译文
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
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到现在,满脸上全是瘢痕,长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弟弟!有的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2]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篇19: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介绍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介绍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 (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翻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大学辨业的文言文介绍(整理19篇)】相关文章:
半年度总结发言稿2022-05-06
学习经验交流演讲稿初中2022-11-18
初三写我的老师的学生作文2023-09-13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11-23
学习经验的发言稿2022-11-30
半期总结600字2022-08-17
小学生学习计划表2023-03-29
苏教版四年级暑假作业答案英语2023-05-25
小苗与大叔的对话作文2022-05-07
梦起飞的地方初中生作文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