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

时间:2022-08-06 07:45:19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精选12篇)由网友“霜花糕”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

篇1: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因素日益突现,并呈此起彼伏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深究根源,寻求对策。那么造成这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又有何良策以图化解呢?

在“两建一转”的活动中,经过深入村户开展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造成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

一、农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理论素质偏低。就东祁庄而言,村两委干部几乎清一色初中毕业,没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理论素质严重滞后。文化水平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政策、理论、指导思想都是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因文化水平低,故不能正确把握。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偏差,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意。文化水平低,导致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有的村干部的思想甚至还停留在80年代水平上,将“埋头苦干种好地,一心一意交好税”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求其次。而今,群众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有致富门路,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干部。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理论素质差。人们的头脑没有理论武装是没有战斗力的。在处理日常工作中,在遇到实际困难时,理论指导着实重要,有了理论指导做起群众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否则,寸步难行,处处受阻,且易受到群众的误会。

二、部分农村干部缺乏民主意识,大搞一言堂。尤其是支书或村主任,家长制作风严重,我行我素,完全不顾及整个班子的意见或建议。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大手一挥“就这样办”。仿佛他就是真理,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然而,许多既成事实证明这种大手一挥式的作风往往会把问题搞砸,造成工作上的严重失误,导致群众的巨大不满。问题在于,一个人看问题,想办法难免出现偏差,一个人的观点往往是片面,不客观的.,而且个人出发点的公正性也是值得怀疑的,而群体的意见更能客观、公正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意志。

三、村务不公开,公开不透明。造成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财务不清。有些村在村务公开上打折扣,不公开或假公开。这样就失去了群众的有效监督,一旦失去约束,部分村干部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财务上或少花多报或虚设开支或据公为私,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如一个人病入膏肓,就不可救药了。一旦被上级查处或被群众检举,这样的村干部就会乘乘下台。但对集体,对群众而言,造成的混乱影响是相当严重的,造成的巨大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四、客观上部分群众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农村不稳定的客观因素之一。由于部分群众过于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置大局于不顾,抓住村干部“好说话”的特点,反正开口三分利,给了,就得;不给也没损失。有的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反正你拿我也没办法。有的甚至肆意刁难拒绝自己过高要求的村干部,道听途说,东拉西扯,搜集有关村干部的“罪证”到处宣扬,讨“公道”要“说法”造成混乱。村干部受点委曲是小,造成的这种混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却是难以低估的。

以上是造成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原因,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必须加强对农村干部文化知识、理论素质的培训,在思想上,行动上使其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做好农村工作。

2、必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民主化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家长制作风的危害性,使他们形成集体决策的习惯。

3、必须将农村财务工作当作重点来抓,要切实实行理财小组监督制度,在公开栏上及时公布,防止财务混乱不清问题的出现。要充分搞好议政日活动,使党员、代表们能在议政日 上充分发言,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村两委班子,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保证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4、务必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法制化教育,集体主义相思教育,教育他们依法依规反映问题,依法依规办事。

篇2: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呈不断上涨趋势,随之带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供求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如何寻求有效方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在分析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然后基于这些因素,提出一些解决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意见建议。

篇3: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近年来政府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耕地面积的锐减,农村存在严重的劳动力剩余及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如何消化吸收这部分劳动力,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开发和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成为现在的中心任务。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随着经济改革的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他们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整个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基本情况,因此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广泛适用性,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末,安徽省乡村人口总量为3550万人,其中家庭劳动力为3053万人。

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中,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占10.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1.2%;初中程度的占54.9%;高中程度的为9.3%;中专程度的占2.3%;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7%。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从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作为农村劳动力主体的传统就业格局没有改变,第二产业劳动力已占一定比例的份额,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虽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相对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

近年来,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异地务工、经商者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

外出流动人口流量大、分布广,且以经济性流动为主。

省际流动规模居高不下,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外出流动人口省份之一。

安徽平均每年外出流动人口保持在40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流动比例每年在50%以上。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安徽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制约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

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虽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是却将城市劳动力分割成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两大类型。

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始终未能被城市真正接纳,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边缘人”群体,人为的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二)社会文化因素

从国家统计年鉴来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虽然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不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需要大批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而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的是那些又脏又累的简单体力劳动,工作很不稳定。

同时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不健全,很少有为农民服务的培训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可能单凭某一项政策或者专项措施就能够解决,必须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多层次、全方位的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真正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

基于对上述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分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反弹琵琶、错位发展,做大做强农业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讲,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在不断壮大。

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还只能在农业上就业。

要使这部分劳动力资源能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

因此安徽省应立足农业大省优势,围绕“农”做文章,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把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农产品,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元化的优化结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安徽省应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乡镇企业,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向县域或县域内城镇集中,使农村的人才和技术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优势,做大城镇经济。

在充分发挥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断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把通讯、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兴行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二)完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1.形成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安徽省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多以自发的形式为主,缺乏有效的组织,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增加了转移就业的成本。

政府要加强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尽快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2.户籍制度改革,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使其充分就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户籍管理分割状况,开放城乡户口迁移限制,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从而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物尽其用

政府应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等办法,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也可以把土地经营权交回集体,集体统一进行招标,把经营权同种植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

同时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有组织、有领导的推进拍卖荒山、荒丘、荒沟的使用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务输出,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扩大非农就业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储备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

通过加快新兴城镇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工作机会,为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转移拓宽了空间。

通过发展小城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工作的难度。

同时也促进传统的二元结构向一元制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的发展优势可以总结为四点: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皖江城市带,属于泛长三角地区。

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

三是徽商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将引领安徽经济的快速崛起,历史证明,安徽的经济文化曾经影响过中华大地。

四是以黄山为主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未来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五)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

为了满足大城市对农民工劳动技能的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对农民实施继续教育。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开放式的、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自主择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有助于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丙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3-17.

[2]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5.

[3]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约束和突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5.

[4]Lews,W.Arthur.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2:139-191.

[5]陈爽,张艳,扈立家.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6).

篇4: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建议

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牵动着国家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从根本上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解决,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行,这和实现社会正义,公平也是相一致的。

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农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的主要方式。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而机器又要比人方便的多,这样就在农村形成了劳动力剩余。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也在逐步增长,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发展仍然是有限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2.促进城市建设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们开始在乡镇企业就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说,农民工对城市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趋势,。

在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盈余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量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我们必须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的进行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

1.城市和农村仍然存在就业体制上的障碍

户籍制度一直是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农民和商业城市的工人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也不能平等就业,也得不到同等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已开始淡去,但至今仍没有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

2.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低

农村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文盲的有,小学文化的有,初中文化的有,半数以上的几乎没有任何的教育,或者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培训,这种情况造成了人员素质的低下。

由于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长期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大部分工作是城市工人不想干的厚,重,脏,累的活。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农村的回流现象较为严重。

3.农民工工资水平低

尽管,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是在物价增长的同时,这些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比例计算下来,工资还是没有增长。

4.工人权利难以保障。

目前,一些行业依然较为严峻是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尤其是到中国的农历新年,农民工聚在一起,去到主管部门去讨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比例很低。

签署劳动合同,按照基本劳动权利,保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有半数以上的农民工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5.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民工一般都不会参加社保,即使参加了,整体的水平还是比较低。

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参与社会保障的比例很低。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1.深化结构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和农村户籍制度,是对农民工不公平待遇的根源。

目前,一些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已经放开,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纷纷推出了新的户籍制度,但户籍作为一个整体的改革仍然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逐步实行户籍放开的政策,保护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平等地位,为城镇居民的发展创造平等的生活条件。

(2)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政府应该对现行的就业制度进行改革,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对体制和政治上的障碍进行消除,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密切相关的。

提高农民工参与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农民工劳动力转移。

2.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就业服务体系,从内到外,公开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和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性作用。

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

切实维护劳好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在企业实现平等的就业权利,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1)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地区的长期就业机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乡镇企业和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因此,要鼓励区域流动的农民进入大中等城市就业的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继续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努力扩大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中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城市规模过大,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就业,教育,法律和秩序,交通,环境等。

此外,由于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能够吸引农民到城市定居,是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和中小城市。

促进农民有序转移到城镇,要坚持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鼓励返乡农民工自己创业。

农民返乡自己创业,在成功创业以后,企业又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就可以改善农村的就业环境,缓解农村就业方面的压力。

(4)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人员始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人员的素质培训和知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这样可以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速度,为了适应农村广大劳动力的转移的需要,应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以及以技能为主导的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邵来军:“六大惠农工程”促转移就业[J].中国培训,,(05).

[2]胡卫东: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09).

篇5:浅谈影响无线网络稳定的因素

随着无线局域网的快速推进,目前无线局域网络在家庭,中小办公室以及企业当中的应用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无线局域网技术本身的限制,目前用户在部署无线局域网络时,最经常碰到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而无线网络的稳定性首当其冲。

无线局域网在实际的运行环境中,会有一些突发的因素会直接导致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性能产生突然较大的降低,并且直接导致无线应用程序不可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运行。在实际中影响无线信号稳定性和连接速度的因素很多。下面介绍几点:

(1)频段干扰:

无线网络运行时,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会严重影响稳定性。在我们发布无线网络时都会选择一个频段,理论上讲同一个频段内无线网络过多会严重影响信号的强弱,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采用的无线信号频段与其他家的无线信号发射频段一样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两家的无线网络都会受到影响。多个AP和多个无线路由器之间只要SSID名和频段不同就不会相互干扰,自然不会影响你的数据传输。相同频段存在着太多的无线网络则会有干扰。所以说当网络不稳定时通过无线路由器更换一个信号发射频段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其他的干扰源也应该考虑,最常见的是射频干扰,比如在无线局域网的区域中突然打开一台微波炉,或者突然有其他的同频段的无线设备运行。

(2)网络物理架构:

无线设备在整个无线网络中的摆放位置也是决定无线信号是否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无线路由器应该放到整个房间的中间位置,不管是信号覆盖面还是传输速度方面都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因为路由器上的无线发射天线的信号是一个圆形范围,如果把无线路由器放在整个房间的一个角落的话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一半的空间,自然严重影响了无线信号的覆盖面,无线网络的范围也从默认的整个圆变成了半个圆,使无线性能大打折扣。无线网络所处房间中的墙体拐角也会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所以在设计无线网络和设备摆放位置时应该尽量避免拐角,

另外,网络物理结构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如在无线AP和无线客户端之间,突然有大的障碍物出现或人群的移动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3)DHCP数据包:

有经验的用户都知道DHCP服务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分配网络中计算机的IP地址,但是在实际使用中DHCP会造成网络的不稳定,例如租约到了再次获得IP却发现网络中其他计算机已经在使用该IP地址,或者计算机与无线路由器之间频繁协商DHCP信息。

实际上这些DHCP数据包完全可以不要,对于一般家庭用户来说,网络中的计算机数量并不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手动设置IP地址等网络参数的方法来减少DHCP数据包。

曾经有朋友告诉我说原来他家里的无线网络很不稳定,后来不用DHCP直接指定IP就再也没掉过线。

(4)网络速度设置过高:

现在无线网络非常普及,由于同频段无线网络会相互干扰所以13个频段已经不够大家用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无线路由器都会有自动选择频段的功能,如果没有那么完全可以把你的无线设备工作模式从802.11g变为802.11b。虽然速度上降低了,但是却带来了稳定性方面的好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输速度可以让我们的无线网络更加稳定。

(5)未授权用户非法使用无线设备:

如果无线网络中的设备未进行加密,那么周边的人很有可能能够搜索到无线设备,从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使用,从而对无线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需要给整个网络中的无线设备配置加密措施。

小结:

无线信号和传输速度是由很多客观和外界因素制约的。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是每个用户最为关心的话题。理论上,影响因素不可完全避免,但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逐步排除,相信您享受无线网上冲浪的快乐将不是梦想。

来源:IT168

篇6:影响农村稳定问题的探讨

影响农村稳定问题的探讨

近两年来,随着农业收益的停滞不前,农民收入的下降,加上入世后带来的强大冲击,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直接表现是农民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多,干群日益疏远,农村的不稳定情况也不断增多,维护农村稳定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全国全党农村工作的重点。不少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了农村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程晓农曾撰文深刻指出,21世纪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挑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党中央反复强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稳定工作,稳定压倒一切。如何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笔者认为必须提高认识、对症下药、整体联动、综合治理,才能使农村稳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维护农村稳定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现阶段影响农村稳定的社会矛盾中主要有治安混乱矛盾问题、干群矛盾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矛盾问题等。治安混乱矛盾问题突出表现在土地、山林、婚姻家庭、经济合同等各方面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呈增多趋势;农村人口流动的频率和数量不断增大,而管理却没有相应跟上;农村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部分农民盲目信教;少数村组家族斗争愈演愈烈,导致民风不正,治安不好。干群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农民负担依然较重,有的地方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高指标,财税增长高速度的浮夸水份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为了完成超实际的财税上缴任务,不得不向农民增负,有的还在政策之外乱开口子,变相收费,引起农民极为不满。二是少数干部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搞强迫命令,当市场把握不准时,所造成的损失由农民单方面承担,使农民由不信任干部到怨恨干部。三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为政不廉、假公济私、处事不公,引起农民群众的激愤。农村经济发展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最近几年来农民增收无门,农村经济整体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同时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引起部分陷入赤贫农民的对立情绪不断增多,成为农村不稳定的最大潜在因素。

虽然,社会治安混乱矛盾问题在某些方面、局部地区较为突出,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总的看来,不会影响大局的稳定。因为对社会治安问题,各级政府上下认识一致,而且通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来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是最近几年开展的严打整治斗争,已经收到明显成效。因此,只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社会治安是完全可以解决好、控制住的。对新时期农村干群矛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矛盾问题,由于情况非常复杂,上下认识不尽一致,加上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所以,要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首先,要继续抓紧对治安问题的整治。其次,要对干群矛盾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入手,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坚持依法行政,尽快建立起干部群众之间的新型关系。面临目前农村的实际,既要相信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又要十分注意调动和保护乡村干部的积极性;既要抓住一个时期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如干部作风、农民负担等问题,下大力加以解决;同时又要提倡全面掌握情况,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以偏概全,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再次,要把一切工作的重心摆在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上,特别是要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就稳定抓稳定,而应找出造成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有的放矢,标本兼治,使农村真正得到稳定。

二、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维护稳定工作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维护农村稳定必须筑固第一道防线,而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这一道防线是否稳固。目前,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然沉重的农民负担。目前,县乡两级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庞大,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不得不向基层干部“加压”,使中央的减负政策在基层走样。而村干部作为干部,既要执行上级的政策,同时作为农村自治组织的代表,又必须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这两难的处境中,使他们不得不卸担子、走弯路。二是村级财务背上沉重的包袱。据资料表明,现阶段有三分之二的村级集体没有集体经济,更有甚者,有的村级集体由于各种原因,背上了几万甚至几百万元的债务,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清偿,这样无形中给村干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觉得工作难以开展。三是村级干部的待遇难落实。村级干部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和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受家庭责任感的驱使,他们必须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物质收益,而目前农村经济的环境又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四是农村家族势力把持村级政权。在有的家族势力大的村,往往是家族的“族长”把持政权,而家族势力相对较弱的村级干部有时还得按他们的意图办事,特别是在调解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分配时经常受到家族势力的左右。在有的家族势力相当的村,经常是相互“抗衡”,甚至有人提出要“轮流坐桩”,造成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怎样有效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广辟用人渠道,不拘一格选干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眼界要宽,目光要远,不应局限本乡本村,可以从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高中毕业生中“选”,从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主中“挑”,从县乡机关干部中“派”,把群众公认的威信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中青年人才推上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岗位,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和管理的新思路。第二,要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当然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相一致,不能想通过几次集中教育整顿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理想水平。但是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目前各地正在推行的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民主评议干部等作法,实质上是通过民主和法治手段,为提高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素质、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的有效举措。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这些工作的力度,务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第三,要客观地评价对待基层干部。在处置犯有错误的基层干部上,应该把批评教育与体谅、理解、爱护有机结合起来。对干部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等主观故意的恶劣行为,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并依法进行处理;对因干部本人素质低、方法不当引发的`矛盾,要积极引导干部提高认识,帮助其改进工作方法,并督促他们努力去化解矛盾;对不能正当履行公务的行为要给予有力的支持,排除干扰,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落实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对于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不能求全责备,他们是现有农村干部队伍中层次最低、素质较差、容易出问题的一部分,而且他们长期处在第一线,经常纠缠在各种矛盾之中,对他们身上的问题应“抓大放小”,批评教育从严,组织处理从宽。

三、农民群众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维护稳定工作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维护农村稳定既要大力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又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用好用活“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近几年来,各地虽然开展了一些群防群治活动,如成立护卫村、护卫队等等。但实事求是地说,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条件差、问题多的乡村走了过场。农民群众没有真正参与进来,通过这项工作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观点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依靠他们去抓农村稳定是纸上谈兵,画蛇添足,因此凡事自己做主,不善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走群众路线作为点缀。二是部分农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淡薄。受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民缺乏权利的自我保护意识,没有认识到维护农村稳定就是维护自我的权利,而是片面地认为抓农村稳定是政府部门和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三是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在不少村,年轻的初高中毕业生,大多长期在外,有技术、有门道的青壮年劳力在家的也很少,留守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缺乏参与的主观要求和客观条件。四是有的干部作风飘浮。有些部门领导喜欢研究“盆景”,往往从领导重视、干部素质好、群众觉悟高等各方面条件好的环境入手培育典型,去“粗”存“精”,不是按事物的发展过程来总结经验,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行事,特别是过高地估价了现阶段广大落后地区农民的觉悟程度,忽视了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太健全,公民法律意识还较薄弱的条件下,发动农民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难度,以致搞出来的东西“合理合法不合实际、好听好看不好操做”。

鉴于现阶段农民群众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切实加大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只有在更多的农民知法、守法、护法的前提下,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才能真正推进。二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动农民参政、议政、监政,引导他们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但要严格防止“挑动群众斗干部”、“纵容干部治群众”等不良倾向。三是要切实加强扶持和监督。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农意识、传统观念、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的农村推行民主和法治建设,必定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坚持打持久战,而不是打运动战,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能不断推进。

四、地方政府缺乏扎实有效的整治手段,维护稳定工作的措施有待进一步拓宽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在抓农村稳定工作中最大的烦恼莫过于“缺乏手段”,普遍反映对上访闹事、不履行义务、滋扰百姓的轻微违法行为难以处置。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有法律手段不健全、执法不力的一面,也有陷于思想误区,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依法行政”,不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一面。如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过分依赖于法律的刚性,把解决难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上级出台新的法律政策上。没有时,消极等待,一旦有了,就简单运用,以硬碰硬,试图用国家强制力代替艰苦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只能是掩盖或激化矛盾。再如,有的干部遇到难题绕道走,没有手段不办事,心安理得地放弃自己的职守。又如,有的干部在依法治村中,片面要求村规民约的每项规定都要有法律根据,把国家机关的行政活动与村民自治没有合理地区分开来,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群众赞成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概斥之为“土办法”,挫伤了干部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影响了依法治村的实际效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法律意识与传统观念并存,法治力量与习惯势力并存,文明行为与落后做法并存,由此决定这个时期的农村法治建设,是先进与落后并存,新旧交替混杂,斗争十分激烈,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法治建设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单一的,理想的观念和作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既要强调依法办事,防止“人治”代替“法治”;同时,又要运用好群众自治这个法宝,解决现在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对所谓“土政策”要具体分析,对出于干部个人意志,采取非法、不文明方式,欺压群众的,如殴打、捆绑、关押、游斗人等,要坚决制止,决不姑息迁就;对于工作需要,针对特殊对象,采取与群众素质相适应的经济、舆论、道德等手段解决特定问题的,如对违反村规民约者适当罚款、张榜公布、不评先进不挂牌、不优先享受村集体的服务,对长期不交水电费者停水停电等等,应当予以理解和支持。对这类“土政策”应本着下述原则予以规范:一是遵从群众的意愿,把群众赞成的办法通过村规民约这种“小宪法”的形式使之合法起来。二是对所采取的措施,只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保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就应当予以肯定,不能要求条条都有现行法律规定作依据。三是措施的实施要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便于群众监督。

五、机关部门配合欠紧密,维护稳定工作的合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稳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治乱”、“治穷”、“治瘫”要同时进行,不可偏废,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而目前各个部门的配合情况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在目前财政分配体制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长官意志的推动,一些政法机关往往争着办“经济案”、“政绩案”,而对无利可图或不大不小的案件则互相扯皮、相互推诿,导致有些地方的综合治理实是无人治理。因此,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法机关的统一领导和监督,对治安混乱的地方进行集中的整治,重还当地一片静土。此外,在抓好政法内部机关协调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其它机关搞好协调。因为单靠政法机关或政府某个部门来维护农村稳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实行各个部门整体联动、综合治理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因为目前一些机关在农村开展的各项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稳定有关。如组织部门在农村开展的建整扶贫、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等活动,宣传部门开展的创安全文明绿洲、评选五星级农户、“三下乡”等活动,以及其它部门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兴修水利活动等等,都是围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来进行的,由于没有得到统一协调,有的更是为活动而活动,往往导致基层穷于应付,各自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必要时,应全党动员,对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农村稳定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会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的、有序的、安宁的发展环境。

篇7: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于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成绩斐然,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通过对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概况以及影响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因素即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农民素质等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为更好地发展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篇8: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中国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指导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这对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助推农民驶上致富的“高速路”指明了方向。

农村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向信息生产要素转化、带来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革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的重要条件。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沟通成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拓展农村市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需要各地、各部门下大力气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

信息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它不仅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灭贫困、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转变农村乡镇基层政权执政理念和“促进主体平等、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方式之一。

信息化的推进和由此带来的现代理念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农村居民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沟通方式与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秩序基础。

虽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但纵观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发现中国的现状是农村地域广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居住相对较分散、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少、无法承担支出较高的通信消费等,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村信息化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走“低成本信息化”发展之路[2]。

因此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广大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互联网方式构建宽泛的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探讨农村信息服务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5]。

1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概况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是结合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息服务需求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信息服务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要从中国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发展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硬件资源,建设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6-10]。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1],中国农村网民达0.846亿人,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率不断提升,互联网正高速向农村地区渗透。

另据统计,中国已有7万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15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近150万农村经营大户,260多万农民经纪人[12];广大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既需要政府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又迫切需要商业性信息服务,以更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13-18],因此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篇9: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摘 要:基于对江苏、江西、内蒙、云南、安徽五省(区)756户农户的信息服务调查,运用支付意愿方法,得到上述地区农户的信息服务支付意愿,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的因素除了农户家庭和生产等一些常见的特征变量外,还有农户所在社区信息服务可及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政府应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

一、引言

信息资源已成为农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仅是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随着新的经济形势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户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市场化诱发了农户对信息服务的新需求;二是农户信息服务的需求差异日趋明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上述变化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清晰地了解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农村信息服务供给难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农户信息服务就其属性而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因其服务对象具有天然的弱势性,以及这种服务对公众或社会的发展有利,具有一定的正的外部性,使得提供服务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所以一般将这类服务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徐小青,)。

而政府无疑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承担着主要责任。

传统的农村公共服务基于“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农户需求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难以满足农户公共服务的需求(王小林,)。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只有很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才是有效的供给。

关于农户信息服务这一公共服务领域,学术界对其供给方面讨论得较多,而很少对农户这一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体的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江苏、江西、内蒙、云南、安徽五省(区)农户对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来揭示农户的需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农村信息服务投入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及模型选择

(一)研究假设

农户也是理性经济人,能够对其所支配的资源进行有效安排。

当农户面临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他会选择那个能给他或他的家庭带来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因此,当信息服务给农户或他的家庭带来效用的最大化时,他才愿意为服务支付费用。

应用数学表达式为:D(R)=P{(E-C)>R},其中,E为农户支付信息服务费用的预期收益,C为农户的支付成本,R为农户当前的收益,D(R)为农户愿意支付信息服务的决策函数。

该模型表明,只有当期预期收益扣除支付成本后的净收益大于目前收益时,农户才会做出支付决定。

该模型中,农户的支付成本和当前收益的确定较为容易,而预期收益则取决于农户自身的内在因素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前述对农户理性人假设的探讨,本文将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农户个人基本特征。

主要指农户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村干部等情况。

从理论上来说,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支付意愿成正相关,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越强;而农户的性别、年龄对其信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可正可负。

(2)信息诱导因素。

根据HicksHayamiRuttanBinswanger假说,农户的耕地禀赋和收入会对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产生影响。

在本文中,笔者选用农户家庭拥有的耕地面积、农户家庭兼业类型以及农户家庭年通讯费用支出额作为影响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诱导因素。

(3)信息服务可及性因素。

信息服务可及性是影响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四个变量来研究信息服务可及性对农户信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农户通讯设施拥有情况、农户是否能收看到与农业有关的电视节目、最近二年是否参加过农业信息服务技术的培训、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协会。

(二)模型选择及解释变量说明

Logistic分析被广泛地用于因变量为分类变量的回归分析中,该方法把分类的因变量通过Logit转换成分类变量的概率比,从而成为连续的有区间限制的变量。

而且Logistic函数还具备了收益递减的变化性质。

在本文中,当农户有支付意愿时用1表示,反之用0表示。

为了检验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其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本文建立了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二元选择模型,应用756户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影响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各种因素,我们建立了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实证模型。

即:

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f(农户个体特征、信息诱导因素、信息服务可及性因素、其它因素)

由于各地的经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东部、南部地区农户比西部、北部地区农户的信息意识要强,经济发达地区农户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信息意识要强。

所以在模型中我们设立了省份虚变量,以江西省为对照。

本文中,因变量为“是否”愿意为信息服务有所支出的一个二分变量,因而考虑用非线性概率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最为合适,在本模型中,各影响因素选取的具体变量及统计数据由表1给出,Z是以上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可表示为:

Z=β0+β1GEN+β2AGE+β3EDU+β4GOV+β5LAN+β6CAR+β7EXP+β8TEL+β9PRO+

β10TRA+β11COR+β12DP+μ

其中,μ为残差项。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笔者在―间对农户信息服务需求行为进行的若干次调研。

为了使研究更具代表性,选择了东、中、西部各1-2个省份,覆盖8个县,12个乡镇,27个村,756户农户,开展了县、乡、村、户四个层次的实地调研。

调研地点包括东部地区的江苏省灌南县、江阴县,中部地区的安徽省芜湖县和灵璧县、江西省弋阳县,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省陆良县、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区和清水河县。

这八个县的经济发展指标分别在东中西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涉及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信息服务情况以及对目前信息服务的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采用直接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共计收回问卷810份,经由人工检查剔除有关本研究中关键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54个,有效样本756个。

(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整理统计,样本农户基本情况如下:

(1)年龄。

在样本农户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20~30岁的农户占9.63%;30~40岁的农户占27.78%;40~50岁的农户占26.32%;50~60岁的农户占25.35%;60岁以上的农户占10.92%。

(2)文化程度。

样本农户中,不同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文盲或不识字的农户占17.30%;小学以下的农户占35.67%;初中占37.25%;高中占8.58%,大专和大学的占1.19%。

在内蒙、云南、安徽以及江西,样本农户中不识字及小学以下农户所占比例均超过50%,江苏此比例仅为23.18%,大多数农户为初中及高中文化(见表2)。

(3)土地面积及家庭人口、劳动力情况。

在样本农户中,户均耕地面积11.64亩;户均饲养牲畜11.82头;户均菜地(果园)面积1.40亩;内蒙古的户均耕地面积和牲畜饲养头数较高,分别为24.58亩和28.68头。

家庭平均人口数为4.43人;家庭平均劳动力数为3.07个;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4.72%。

(4)家庭通讯及信息接收设施拥有情况。

农户家庭已普遍拥有通讯及信息接收设施,例如,样本农户家庭拥有1台彩电的农户占67.99%,拥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农户占10.40%,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内蒙古地区还有15.19%的农户家庭没有电视机。

其他通讯设施,如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为28.77%,手机为10.80%,还有1/3强的家庭无电话或手机,这一情况在云南地区接近70%(见表3)。

注:农户兼业类型是根据其生产性纯收入的结构来划分的。

1.农业收入份额在80%以上的农户;2.农业收入份额在50%-80%之间;3.非农收入的份额在50%-80%之间;4.非农收入份额在80%以上;5.收入来源超出上述定义的农户。

(5)职业分布。

样本农户在一年中从事最多的职业是种植业,占样本总量的85.34%;其次是养殖业,占22.23%;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户占9.47%。

调查发现,各地区农户兼业现象发展不一,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现象较为普遍,江苏省仅有2.85%的农户为纯农业户,而纯非农业户的比重接近60%;西部地区的云南、内蒙古农户兼业比例相对较低,内蒙古自治区的纯农业户比例高达58.33%(见表4)。

(6)家庭收入来源情况。

样本农户的收入来源与农户的职业分布呈现出一致性,但是也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云南、内蒙地区的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收入,均超过80%,其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比重也较低,而江苏、江西、安徽地区的农户家庭收入中虽然农业收入仍是其主要来源,但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较高,尤其是江苏地区,接近90%。

农户家庭收入中来自打工的收入占30.80%,安徽地区这一比重更是高达44.65%,反映出安徽省是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见表5)。

四、模型估计结果

本研究使用Eviews 3.1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易丹辉,),结果见表6。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LR(似然比)统计值=135.3244,McFadden Rsquared(似然比率指标值)=0.1605,说明该模型整体拟和程度较好。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农户是否愿意为信息服务有所支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如下:

(一)农户个体特征对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影响

由表6的模型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户个体特征中的性别、年龄、是否村干部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性别在模型中达到了显著且符号为正,这表明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性别同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即男性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愿要强于女性农户。

可能的原因是男性通常在农户家庭农业生产中起到决策作用,因此男性相对来说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愿较强。

年龄变量在模型中达到显著且符号为负,这表明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农户的年龄大小与农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的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愿越弱。

这可能是年龄大的农户,文化程度有限,相比年轻的农户来说,他们对于信息服务这个新生事物,不太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的缘故。

村干部变量在模型中达到了显著且为正值。

这说明村干部相对于普通村民来说对信息服务需求的意愿较强。

这可能是因为村干部往往充当村里的信息员的角色,农业信息服务部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先对各村的村干部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村干部在村中进行传播和指导,因此村干部对于信息服务需求的意愿较强。

在本研究中教育变量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与本文所研究的农民对信息服务支付费用的选择只是农户的一种意愿上的选择而并非实际的选择有关。

(二)信息诱导因素对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信息诱导因素中除家庭兼业类型变量外,家庭耕地面积、农户家庭年通讯费用支出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家庭耕地变量达到了显著水平且符号为正(模型估计结果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这表明家庭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接受信息服务,可能是因为家庭耕地多的农户采用信息服务容易产生规模效应所致。

这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家庭耕地面积是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一个诱导因素。

农户家庭年通讯费用支出变量在模型中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且符号都为正,但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偏小,这说明虽然农户的家庭通讯支出越多,他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愿会越强,但是这个强度相对于其他变量对于支付意愿的影响偏弱。

家庭兼业类型变量在模型中的显著性水平低,其中只有农业兼业户虚拟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其余的兼业类型虚拟变量均不显著。

从相关系数来看,相对于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纯非农业兼业户更倾向于自我服务,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无法真正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所致。

(三)信息服务可及性对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影响

估计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农业信息服务部门的培训达到了显著水平且符号为正,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自我吸收能力有限,迫切需要信息服务部门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和指导,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思路,农业信息部门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可以看出,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即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愿较强。

可能的原因是,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有部分是专业大户,这部分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较高,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有定期开会讨论的制度,农户们时常聚在一起讨论生产经营事宜,相比没有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来说,信息联系和沟通要方便及时得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五、结论与讨论

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在做出是否愿意支付信息服务费用的决策时,不仅受到自身个体特征和一些信息诱导因素的影响,还受其信息服务可及性特征的影响,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户对于支付信息服务费用的净收益评价。

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投入。

一方面,增加各级财政在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投入,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设,拓宽农村信息服务筹资渠道,通过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于农村信息服务建设,降低农户信息使用成本。

(2)加强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层信息服务机构所承担的任务面广量大,为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钟娟 等,2006)。

同时,鼓励服务机构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服务机构也有相应报酬的利益共同体。

(3)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

重点培训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具有较强信息需求的服务对象,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再依靠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篇10: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一、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个人来说,将为他终身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校来说,有利于学校的控辍保学;对国家、对民族来说,意义更加深远。在我国,义务教育承担着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广人多,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将使众多的人口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因此,没有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教兴国战略。无论从个人的成长,还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甚至是从富国强民的高度来说,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迟不容缓。

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

据笔者了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里以某乡镇参加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后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为例说明如下:一年级语文51.2分,数学48.3分;二年级语文45.5分,数学53.6分;三年级语文43.7分,数学45.3分;四年级语文41.1分,数学41.8分;五年级语文46.1分,数学38.8分;六年级语文51.6分,数学30.2分。如此低劣的教学质量,让人不堪目睹,令人担忧。这种教学质量普遍偏低的现象已成为有识之仕深感忧虑的社会问题。

三、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领导没有正确处理好“两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我县属于“两基”工作的验收县,所以许多学校领导“重硬件,轻软件”,重“控辍保学,轻教学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学校“以研促教”成为空话。首先,学校领导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的次数极少。根据笔者多年的了解,多数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次数极少,缺乏教学调研。其次,教研组没有明确的教研课题,教研活动单一,无非就是组织教师听几节课,有的甚至连听评课记录也没有。

第三、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多数老师任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厌学情绪不断滋生,辍学转学情况严重。

2、家庭因素

第一、多数家长意识不高,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在家不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觉得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会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将来能打工挣几个钱就行。

第二、许多家庭的不正当娱乐,或非法经营,比如在家开麻将管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动辄吆喝打骂,言行粗暴,造成孩子逆返心重,对学习不感性趣。

3、社会因素

第一、读书就业难是主要原因。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意义缺乏认识,读书就是为了分配工作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本来升入高等院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考入高等院校国家也不一定分配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一时适应不了社会的用人改革制度,所以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第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重要原因。如影视和网络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毒害至深,青少年正处身心发育阶段,然而,特别是港台的功夫片、言情片盛行,使青少年儿童盲目效仿,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情说爱,或者打架斗殴。另外,网络更是毒害青少年儿童的罪魁祸首,许多孩子由于迷恋网络,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对学习完全置之不理。

第三、拉关系,走后门的歪风邪气较严重,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教师一心只想在县城等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工作,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只需凭借某些领导给基层的学校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借调走人,而不需要行文调动,致使基层学校领导工作不好开展,缺编后只好请代课教师充数,试想,在着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怎能提高呢?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第一、学校应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工厂靠管理出效率,军队靠管理出战斗力,政府靠管理出效能,那么,学校就靠管理出成绩,向管理要质量。首先就应该抓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着重抓好备、教、辅、研、考几大方面的工作,重实效,防止走过场。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要兼课,至少任一们主科,要经常听老师的课,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教学中的不良现象。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要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提倡只评而不比,这样有利于教师评课时以一颗真诚的心,指出他人的不足,虚心吸收他人的优点。各个教研组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不追求教研课题的高深,但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相信,教学质量提高了,就不愁留不住学生,“空辍保学”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第二、许多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不开一次家长会,然而许多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又不高,难怪他们对孩子的学业重视不够。所以,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好家长会,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起共商教育良策的桥梁,并且要办好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良方。

第三、首先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进入高等院校,不是孩子读书的唯一目标,而真正意义的教育是使孩子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为将来的终生学习和生活打基础,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协同教育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市场秩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下一辈人着想,为国家的发展大计着想。再次,政府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要为教育部门着想,除特殊情况外不凭关系轻易调动教师,教师的调动要通过编制委员会核编,教育人事部门行文调动,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愿学校、家庭、社会和广大教育同仁共同携手,为我们子孙后代和民族的兴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总之,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需要各方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在当前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农村中小学一定会认真实践,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一定会尽快地得到解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

(贵州赫章县妈姑镇砂石小学  魏余斌)

篇11: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一、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个人来说,将为他终身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校来说,有利于学校的控辍保学;对国家、对民族来说,意义更加深远。在我国,义务教育承担着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广人多,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将使众多的人口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因此,没有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教兴国战略。无论从个人的成长,还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甚至是从富国强民的高度来说,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迟不容缓。

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

据笔者了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里以某乡镇20参加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后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为例说明如下:一年级语文51.2分,数学48.3分;二年级语文45.5分,数学53.6分;三年级语文43.7分,数学45.3分;四年级语文41.1分,数学41.8分;五年级语文46.1分,数学38.8分;六年级语文51.6分,数学30.2分。如此低劣的教学质量,让人不堪目睹,令人担忧。这种教学质量普遍偏低的现象已成为有识之仕深感忧虑的社会问题。

三、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领导没有正确处理好“两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我县属于“两基”工作的验收县,所以许多学校领导“重硬件,轻软件”,重“控辍保学,轻教学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学校“以研促教”成为空话。首先,学校领导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的次数极少。根据笔者多年的了解,多数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次数极少,缺乏教学调研。其次,教研组没有明确的教研课题,教研活动单一,无非就是组织教师听几节课,有的甚至连听评课记录也没有。

第三、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多数老师任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厌学情绪不断滋生,辍学转学情况严重。

2、家庭因素

第一、多数家长意识不高,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在家不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觉得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会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将来能打工挣几个钱就行。

第二、许多家庭的不正当娱乐,或非法经营,比如在家开麻将管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动辄吆喝打骂,言行粗暴,造成孩子逆返心重,对学习不感性趣。

3、社会因素

第一、读书就业难是主要原因。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意义缺乏认识,读书就是为了分配工作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本来升入高等院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考入高等院校国家也不一定分配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一时适应不了社会的用人改革制度,所以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第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重要原因。如影视和网络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毒害至深,青少年正处身心发育阶段,然而,特别是港台的功夫片、言情片盛行,使青少年儿童盲目效仿,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情说爱,或者打架斗殴。另外,网络更是毒害青少年儿童的罪魁祸首,许多孩子由于迷恋网络,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对学习完全置之不理。

第三、拉关系,走后门的歪风邪气较严重,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教师一心只想在县城等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工作,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只需凭借某些领导给基层的学校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借调走人,而不需要行文调动,致使基层学校领导工作不好开展,缺编后只好请代课教师充数,试想,在着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怎能提高呢?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第一、学校应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工厂靠管理出效率,军队靠管理出战斗力,政府靠管理出效能,那么,学校就靠管理出成绩,向管理要质量。首先就应该抓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着重抓好备、教、辅、研、考几大方面的工作,重实效,防止走过场。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要兼课,至少任一们主科,要经常听老师的课,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教学中的不良现象。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要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提倡只评而不比,这样有利于教师评课时以一颗真诚的心,指出他人的不足,虚心吸收他人的优点。各个教研组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不追求教研课题的高深,但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相信,教学质量提高了,就不愁留不住学生,“空辍保学”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第二、许多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不开一次家长会,然而许多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又不高,难怪他们对孩子的学业重视不够。所以,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好家长会,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起共商教育良策的桥梁,并且要办好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良方。

第三、首先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进入高等院校,不是孩子读书的唯一目标,而真正意义的教育是使孩子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为将来的终生学习和生活打基础,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协同教育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市场秩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下一辈人着想,为国家的发展大计着想。再次,政府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要为教育部门着想,除特殊情况外不凭关系轻易调动教师,教师的调动要通过编制委员会核编,教育人事部门行文调动,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愿学校、家庭、社会和广大教育同仁共同携手,为我们子孙后代和民族的兴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总之,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需要各方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在当前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农村中小学一定会认真实践,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一定会尽快地得到解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

(贵州赫章县妈姑镇砂石小学  魏余斌)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对策]

篇12:影响高校辅导员稳定工作的现实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高校辅导员稳定工作的现实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性和堡垒性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任然存在一些不足,辅导员队伍的频繁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从现实角度出发,从观念偏差,编制欠缺,心理压力,婚恋问题,事务繁重,晋升受限等角度细致剖析了影响辅导员安定稳定工作的几大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和整改措施.

作 者:贾静 JIA Jing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9(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稳定   现实因素   对策  

《高中的政治学困生转化对策研究》研究心得

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形势政策课论文

农村调研工作心得体会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8D报告

有关校长培训学习总结

沪儿童发展需求优秀调查报告

公共管理学心得体会

环境污染与治理社会实践报告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心得(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023-10-07

考驾照的社会实践报告的论文题目2022-07-21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2024-01-16

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查报告2023-08-11

浅析私立幼儿园中青年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022-08-17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2022-11-25

历史文化资源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论文2022-10-26

下基层心得范文2023-02-01

少儿模特教学的论文题目2023-07-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