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

时间:2022-05-06 11:54:09 简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精选15篇))由网友“土豆洋芋马铃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

篇1: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

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

总结:用数字来说话

提高:improve; increase; raise; expand; generate

--work efficiency/productivity

--profit 利润

--revenue 收益

*currency 注意货币符号:USD, CNY,?????

利益最大化:bring/ earn /generate / make maximum profit

maximize profit / revenue/ work productivity

减小:

reduce working time

simplify procedures

streamline procedures

e.g. secretary

预约会议室;

安排电话;

安排会面;

预订机票;

车辆接送;

安排组织Workshop等

问题:

----没特点,不够出彩

----想转行如何写?

resolution: 体现能力:缺专业,不缺能力

组织能力、team work、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organized large-scale workshops for 3 times in 6 months, by cooperating with colleagues from 7 departments and 5 levels

R: arranged 3 workshops for over 3000 people in 6 months by coordinat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colleagues (co-workers) in 5 levels (ranks) from 7 different departments

coordinate v. 协调,调节(上下级之间)

cooperate v.合作(同级之间)

篇2:销售技巧提升之用数字说话

案例:

一业务去超市送货,到超市查看完店面产品销售的情况后,同店老板沟通进货的事情,具体沟通内容如下:

业务:大姐,你瓶装的酱油没货了,给你来一箱,另外我们袋装的酱油卖的也很好,你看前段时间给你上了一箱,货架上也没货了,不行袋装酱油也给你再上一箱吧,

店老板:光来一箱瓶装酱油就好了,你的袋装的也没人指名要,这次就不进了,等把货架上袋装的卖完后再进你的袋装酱油。

业务:大姐,袋装酱油你就进一箱吧,你本来卖的也挺好的,前段时间进的那一箱这不货架上也没货了吗。

店老板:卖的好什么,等以后再说吧。

业务:大家,袋装的你卖的真的挺好。

店老板:好了,别叨叨了,

点评:

现在各企业(包括有点规模的经销商)都在培训业务使用客户资料卡,客户资料卡最终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店老板具体时段的进货、库存,计算出她一段时间内的真实销售数量。

但在实际订货过程中,却很少有业务将这些基本的销售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来,如果上面的业务在实际订货过程中,将店老板什么时间进的货,进货数量是多少,截止到目前为止销售了多少,本产品总共为她赚取了多少利润,而竞品目前的大致销售情况,以及盈利状况这些具体的数字说给店老板听,那将大大增加成交的几率。

业务的销售话术等存在问题,业务的基本工具客户资料卡不能熟练的应用,同公司主管的随线指导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业务自身的问题。

好多业务认为做销售就是做客情,客情到位了销量自然就上来了,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只有扎扎实实的把基本功做好,在销售的过程中即做好店面的客情、服务,又能够通过自己对客户资料卡这一基本工具认真的运用,每次都能够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服店老板,这样自己的路才能走的长,走的远。

篇3:英文简历用数字说话

为了凸显你过去的.学习和经历,用数字直接表示你的业绩是最直接的手段。

其它示例:

修改前:I have researched and written online help and user manuals。

修改后:Developed online help and user manuals。

修改前:Launching new product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y job。

修改后:Instrumental in launching new products。

修改前:I easily understand technical matters。

修改后:Demonstrated ability to grasp technical matters。

修改前:My staff performed well under my supervision and I always made budget。

修改后:Successfully managed staff and resources within budget。

修改前:I received a research grant for $100,000.

修改后:Awarded $100,000 research grant。

修改前:I am very experienced at programming in C++ and Java。

修改后:Highly experienced programming C++ and Java。

修改前:I have worked on micro, mini and mainframe computers。

修改后:Computer platform experience includes micro, mini and mainframe。

修改前:I know Microsoft Word, PowerPoint, and Excel very well。

修改后:Proficient with Microsoft Word, PowerPoint, and Excel。

修改前:I have often worked with UNIX and Windows NT。

修改后:Solid working knowledge of UNIX and Windows NT。

篇4:数字类英文简历

数字类英文简历

下面请看应届毕业生网总结的英文简历

Using digital description problem

With title, number and name to highlight your past achievements, far better than those empty adjectives. And the use of digital language is to improve the gold content of the resume.

Pay attention to words

Use influential vocabulary. At the same time to note: the examiners always think wrong character indicate that quality is not high, they hate xizi, other words. Many people say: when I found wrong character, I will stop reading.

Write brief summary

This is a good way to cause the attention of recruiters. Summary might write you the most prominent several advantages, but the best match with the position you are applying for, not to say all over the sky. The most intelligent way is to tell others, I can do the job, not can do all the work.

篇5:面试,用“数字”说话

站在招聘企业和求职者的的角度上看,企业招不到好的人才,人才也找不到好的公司,这是人力资源市场极为尴尬的景象。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呢?让我们看看招聘面试的情景,就不难理解。

在求职招聘的沟通中,基本上都是用文字的方式,很少使用数字的方式,即形容词多,数量词很少,无论是填写简历资料还是描述企业的招聘信息,包括面谈交流在内。回想一下,应聘者在介绍或推销自己时,是不是会用一大堆好听的形容词,比如认真、负责、主动、吃苦耐劳等。这些词听起来极为舒服,却不一定管用,因为让你无法衡量其标准:同样,招聘的单位在宣传自己时,也是习惯于用优美的并极具有煽动力的词语去吸引人才,然而它可以让人激动,却不能让人清晰明了。这些难以准确描述的标准的形容词,由于彼此理解的不一致,出现问题那是必然的。

对这个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呢?在表达上尽可能用数量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例如,说明与体现个人的能力与价值不在于你用多么华丽的形容词,而在于看你的工作结果,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具备时间性、数量性及价值性。真正有说服力的恐怕也只有结果与价值,这也是企业所追求的。

假如你是面试官,碰到那些总是用大量形容词表白自己的面试者,你应该问:“你所说的我如何理解呢?”因为你用形容词表达自己,对于面试官来说,其结果无异于什么也没获得。无法考量与求证的东西根本不具有说服力,只有用数据说话,尽可能量化自己的工作业绩才是好的表达。例如,应聘者想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时,就直接告诉对方,曾写过或发表过多少文章,并且能提供佐证;当你想表达自己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时,就直接告诉对方,你在做类似销售工作时,做了多少业绩,在团队中业绩排名如何,并能拿出证明的资料。同样,对于招聘单位在宣传介绍自己时,也要用能够量化的企业效益,如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具体数据。

另外,在面试沟通时,要针对问题找对人。有的面试问题基本上是无效的,因为问题本身就暗示对方回答“是”,例如:(1)这个职位要带领十几个人的队伍,你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如何?(答:我管理人员的能力非常强。)(2)这个职位是新设立的,压力特别大,并且需要经常出差,你觉得自己能适应这种高压力的工作状况吗?

(答:能适应,非常喜欢出差。)提问已经直截了当地暗示了必须说“是”,除非你对这工作根本没兴趣,且即使没兴趣,也不会承认自己不行的。

正确的面试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例如想了解这个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问:你在原来的公司工作时,你向谁汇报?有多少人向你汇报?你是怎么处理下属成员间的矛盾纠纷的7请举个例子。再如了解对方能不能经常出差,可以问:以前公司的工作频率如何?经常要加班吗?多长时间出一次差?这种出差频率影响到你的生活没有?对这种出差频率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可以了解应聘者真实情况,从中获得更多需要的信息。

一个好的面试,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开放式的探索性问题,了解候选人的真实想法和工作动机,有些应聘者会将探索性问题以数量化的方式回答,有些则非常具有分析性、批判性、逻辑性,而招聘者能够从中更好地了解应聘者过去是否有过类似的工作经历,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拟聘岗位。

篇6:简历:用数字说话

简历要真实,千万不能造假。还要突出特色,把最重要的排在前面。HR经理筛选简历一般只用10秒钟,在10秒钟内让他看到最重要的`内容非常关键。所以简历要简短,不要超过两页。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招聘者一般对数字很敏感,如果能摆出有说服力的数字,凸显自己的成绩和工作能力,这样比空洞的论述更能吸引人。

如何进行面试:就当和朋友聊天。

面试前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公司的信息,可以抓住提问环节,提一些对公司的建议,这表明了你对公司的关注。

面试的时候不要太过于表现自己,更不要紧张,就当是和朋友聊天就好,不要有小动作。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诚实地说自己不会,不要不懂装懂。一些知名的外企都有英语口语面试,所以自己的经历最好能在求职前好好回忆一下,整理一下思绪,面试时才能说得流利而有条理。男生最好穿西装打领带,女生穿职业套装。

篇7:让简历用数字说话

让简历用数字说话

一位外企人事经理曾说:“我每天用半小时浏览50份或更多的简历,如果前10秒钟里未能发现任何成果表述,那么这份简历就成为历史了。”虽然大部分求职顾问都主张在简历中突出业绩,但是鲜有应聘者真正重视这一建议。相反,他们的简历中全是职务名称、日期和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简历是求职的第一关,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这里教你一个 提高简历含金量的方法:用数字语言制作简历。

数字化简历的重要性

在写作简历时,要时刻记住你是在一个商业环境中推销自己,尽量使用适合这种环境的语言。你的简历中具体的数字越多,你的商业价值就传达得越明确。

数字可以展现业绩的卓著。同简单表示“提高了生产能力”的应聘者相比,一个在“7个月内将工厂产量提高150%”的人无疑会更令人印象深刻。另外,“管理350名技术设计人员”同“领导工程小组”相比,前一种陈述能更好地证明你的能力。

数字更具说服力,例如把“接管了一个问题成堆的地区,开发出新的客户服务项目及市场营销技巧”,改写为“接管了一个问题成堆的地区,开发出新的客户服务项目及市场营销技巧,并于两年内将市场占有率从48%提高至65%”,你会发现后一种表达更具说服力。

数字可增强简历的可读性。如果你是一个求职者,你会愿意挑选下面两句话中的哪一句加入你的简历:1.实行新的人事政策从而提高了员工士气。2.实行新的人事政策,使缺勤率和人员调整率分别降低了27%和24%。显然,第二句中的详细数字令人们对工作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数字化简历的技巧

如何使自己的简历数字化呢?具体地说,用数据或百分比指标来量化你的业绩和技能,如多少数量、多少次、占多少百分比等。你的表述越具体,未来的雇主就越容易判断出你是否适合去他(她)的公司工作。例如用数据列举以下事实。

l.列举一项或多项你参加或承担的'重要项目或计划,你在其中的职责和贡献(哪怕你在其中只是作为服务支持或行政管理人员),在达到或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之外,你还做出了哪些其他贡献。

2.你是否有什么建议曾被上司、部门或是公司采纳?若有,说明其内容、在实施这些建议时你的作用以及你因此取得的业绩和资历。

3.你是否从事过管理别人的工作?若有,有多少人被你领导?他们是哪种层次的员工(文秘类、技术类、业务类、行政管理类等)。

4.你是否处理过紧急或危险情况?并对此加以说明。

5.你培训过员工吗?若有,说明有关的方法、程序或内容,说明这种工作是你主动自愿还是上级的要求。

6.你做过哪些给你带来满足感,或者得到上级、管理层或客户表扬和认可的工作?

7.你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例如为公司增加了利润和收益、节约了费用和时间、扩大了客户群、降低了员工流失率、提高了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公司知名度、削减了库存、建立及改进了工作流程等,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例如你的销售额是否每个月都超过定额的50%?你是否有建立或改进新的工作流程而每年节省公司费用10万元,你是否为一个新产品开拓了规模为1000万元的新市场等。

篇8: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

入了这个只知上班时间,不晓得下班时间,天天满脸笑容跟在客户身后跑的行当,说再多怨天尤人的话也是于事无补的,还是多花点时间储备点经验教训,起码让自己有点底气,可以积累出“说走就走”的勇气!想走没有工作经验,起码要有张金牌证书吧。虽然目前我两者皆无,但这就像面包和爱情,要乐观坚信,他们迟早会来的!就像Ted找个“真命天女”要花9年的时光,凡事欲速则不达,心态要好。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在这一行迷茫、挣扎;或者想进入这一行磨练个三两年,那么我推荐大家找来《审计一家言》来看看。这本书是出自K家奥迪特之手,行文间引经据典,语气轻松幽默,把各种艰涩的审计、会计准则,各类枯燥的数字钩稽用最浅显的语言概述了出来,同时还附上两三笔实践经验总结,看了发人深省,引入深思。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去年没有通过CPA的审计科,查分看到结果的刹那真的是有万箭穿心的感觉,想到闭关背了一个月教材,最后离及格线就差了那么几分,心中生出的更多的是对于今年还要继续被接近600教材的恐惧感,而不是懊恼失望伤心的挫败感。所以今年在真正进入备考之前,先抛开教材,看一点轻松的入门书,算安抚一下自己脆落的神经。至于这本书去哪里看,我相信万能的google会给你指出一条明路的~以下各条tips皆摘自《审计一家言》:1.如果是经营租赁,就要考虑有没有免租期、租金每年固定增加等安排。因为,按照有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每期的租金不一致,就应该将合同期内的总租金在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摊销,将每期摊销额与每期实际支付金额之差记在预提/待摊费用里。2.如果做固定资产的审计师多了解一下这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用到哪些固定资产,再看看账上记录了哪些,这两部分之差就可能和租赁有关。3.应付账款,关注完整性。 方法:函证。账上金额很小甚至为零的应付账款,可能是少计应付账款之后的结果。选择发确认书的应付账款,应该是挑这一年主要的供应商。如果某个供应商上年和这一年的年末余额波动很大,我们也担心有特殊事件,也会发确认书来验证一下。 4.采购和付款流程的关注点: (1)企业的供应商是否经过招投标产生,招投标是否做得比较规范和严格?其实这与企业财务报表的正确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区分内控是否是否与财务报告有关,只要将这个内控延伸下去,看一看如果没有它,或者它的控制无效,是否会导致财务报表错误。如果不会,他就是与财务报告无关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看这个供应商是如何产生的?因为这是最容易出管理建议的地方,这里的管理建议也是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最愿意听的。一般企业里,考虑到这里是企业大把往外掏钱的地方,故而最容易出现舞弊问题。审计师不需要太仔细地去看企业的招投标程序等,只要问一问这方面的情况就可以了。如果企业没有招投标过程,或企业人员自己都能说出不足之处,就可以提管理建议了;如果有招投标过程而且听起来没什么问题,审计师也没必要再追查下去,毕竟这是一个财务报告无关的内控,审计师可以点到为止。5.关于存货暂估入库。对于是否要暂估入库,或者是先计“在途存货”,思考的核心是货物的所有权及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到买方,如果已经转移,就应该记账。 “存货暂估入库”的问题: (1)是否要暂估进项增值税 应该不用暂估。因为企业只有在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时,才算取得了这种抵扣销项增值税的权利。在此之前,权利并未取得。退一步说,万一供应商无法开出增值税发票,企业的负债当然也就没有这部分增值税。 (2)如何保证发票到的时候,能够将发票和原来的入库对应上? 好的方法:会计每收到一张入库单,就将其存放好。每收到一张发票,就将其与已存放的入库单做核对,如果核对上了,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做一个存货入库凭证。到了月底,会计将所有没有与发票核对上的入库单做一个汇总,列一个清单,做一个存货暂估入库的凭证,但并不把这些入库单都订在凭证本里,而是仍然留在手边。第二个月月初,会计马上做一个相反分录,将上月末的存货暂估入库冲回。然后,在第二个月里,和第一个月一样将收到的发票与手边的入库单核对。这样的做法,可以始终很清楚地知道,哪几笔存货还未收到发票。并且由于有这种“月底暂估,月初冲回”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将暂估与实际发票金额之差就消除了。6.其他应付款里有时还会有向分销商收的押金。这时,就要了解一下按照合同规定,这种押金是否可以每次都抵应收账款。并且,可以考虑对余额是否可以做一个合理性测试。7.关于预提费用举例: 预提职工的年终奖,年终奖一般在第二年发放,因此做预提是正常的。审计师在工作底稿中做了一个合理性测试,员工人数乘以没人500元,最终计算结果与客户预提数吻合。我就问那个审计师,为什么是500元,而不是5000元,或者800元?他说这个数字是人力资源部提供的。我猜,我要是直接去问企业的会计怎么做的年终奖的预提,会计也会说是人力资源部提供的。审计师真正应该追问下去的,是这个500元有没有什么协议,或者董事会决议、管理层会议纪要之类的证据支持。这才是真正预提费用的基础和原由。8.对于任何一个资产负债表科目,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其期末余额,而不是中间变化和过程。对那些中间产物做检查,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标。9.销售成本调节表,公式:期初存货余额-期末存货余额+采购的原辅材料+生产中发生的工资+生产中发生的折旧和其他间接费用+/-其他存货流入或溢出=销售成本解释:假设存货的期初余额是一个筐,在这一年里,采购的原辅材料会被扔到这个筐里,生产中发生工资、折旧和其它间接费用也会被扔进去,这就是成本核算;然后从这个筐里拿出来的是销售成本,剩下的就是存货的期末余额。通过这张表,审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生产和成本核算中有哪些费用在发生,有哪些存货流入和溢出的因素。另外,将这张表中各个项目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就能看出在生产过程中,有多少是材料成本,有多少是折旧,有多少是人工,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成本构成。如果再与去年的这张调节表做比较,就可以看到成本构成是否有什么变化。10.关于“买十送一”的处理:所谓“买十送一”,实质上就是降价。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十一件货物都是销售,其成本都应该记在销售成本里。而其销售收入,就是那十件货物的标准售价。所以不存在销售费用。

篇9: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

这本书干货非常非常多。

审计可以分为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类

政府审计,就是国家审计署他们做的事情,主要是检查各级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收支情况。国家审计署的人员可能是最像“经济警察”的一群人,做好老百姓和国家财产的“看门狗”,是他们的职责。

企业内部审计,则是企业内部设置的检查内部各部门经营管理情况的一项职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独立审计。它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类道德上的普遍不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普遍不完善而产生的。独立审计,很多时候并不是以查问题为主,而更像是在解一道几何证明题。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记录就是一道几何题的已知条件,要求证明的就是管理层所提交的会计报表是真实可靠的。

审计竟然是建立在人类彼此不信任的基础上,是基于人性恶的产物。但是,也正是由于审计的出现,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的分离,使得企业越发展越大,都成为了可能。

一家事务所在某个项目上的审计质量,主要由三方面决定。一是项目工作人员,包括现场工作人员和项目负责经理的水平;二是最终审阅的合伙人的水平;三是整个事务所的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这三点里,第三点又是最重要的。

有的事务所是按照客户的资产规模及收入规模收费。这是很不科学的一种定价方法,因为审计工作量的大小,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并不完全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及收入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不同级别的员工都有一个费率,员工级别和经验越多,这个费率也就越高。这个费率是对外收费的一个基础。

要先签业务约定书,后干活

所谓会计责任,就是说企业自己要能够做出一份完整的会计报表,包括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做出的各种披露和注释,并且能提供有关的总账、明细账和其他会计记录。而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师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会计记录来验证其正确性。

有的企业因为海外上市的原因,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做会计报表。企业事实上没有能力遵守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企业不得不完成的会计责任,不能一下子推给审计师就了事呀。于是,企业就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格式,做一份非常粗浅、漏洞百出的所谓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标准的会计报表给审计师来审计。审计师一旦指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企业就可以说,那你审计师就给我做审计调整呗!这事实上是变相地将会计责任推给审计师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最近,美国证交会要求,只要出现重大审计调整,就可以认为企业会计方面的内部控制有问题,就要将这一问题披露出来。这对于那些自己没有能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做会计报表的上市企业是一个噩耗,不知道他们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管理当局声明书是审计师工作中一定会用到的一个东西,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声明书是审计师万般无奈下的终极武器。在任何一次审计中,审计师都会对于有些科目和有些事项无法取得完全放心和满意的证据。这时,就会将这件事写在声明书里。声明书是审计师拟好了内容的一封信,这封信以客户管理层的口气向审计师诅咒发誓说这些事项都是真实准确无误的。你看没看过美国电影里证人在法庭上作证之前宣誓说自己要讲出“truth, the whole truth, nothing but the truth”(中文大概可以翻译为“讲出事实,完整的事实,绝不说假话”),声明书跟那个是差不多的意思。

不容易审计的内容才放进声明书里

对于“不容易审计”的项目,例如或有负债的完整性,审计师眼睛仅仅盯着账内那点东西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目标是找出该记在账内但现在在账外的东西。

我们来设想一下,审计师一旦被人起诉,上了法庭,怎么样为自己辩护才能脱身呢? 首先,既然是被起诉了,肯定是人家认为,审计师该发现的一些问题而没有发现。这时候,从逻辑上说,审计师可以做如下申辩: 一是贬低自己,说自己智障,所以没发现问题。这就好像很多犯罪嫌疑人都说自己是精神病一样的手法。但这一手大概过不去,法官也好,陪审团也好,社会公众也好,很难相信能考取注册会计师‘执照’的人是智障。 二是抬高对手,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不是我们不小心,实在是敌人太狡猾”。这样的说法,有点儿丢面子。不过,如果社会公众能接受这样的说法,这一个坎也算过去了。

审计工作的开始: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既是审计工作的起点,也贯穿于审计工作全程中,更是与审计结论紧密相连,怎么估计它的重要性都不算过分。

例如,在著名的银广夏一案中,一位记者在揭露银广夏问题的报道中指出,银广夏所编造的它自己的某种特殊化工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销售量,如果倒算一下所要消耗的原材料的话,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全球这种原材料的供应量。银广夏竟然伪造了海关出口单据以支持它所编造的出口销售量。有的审计师因此总结说,下次做审计,不仅要向银行发函证,还要向海关发函证来验证海关单据的真伪了。我的看法是:如果审计师仅仅这样子跟在造假者后面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细节测试的步骤,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跟不上造假者的步伐的。只有从“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出发,将企业造假后必然会出现的不合理之处识破,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策。试想,假如银广夏的审计师多了解一下企业的经营,就很可能会发现这种规模的出口销售量是不符合行业情况的,那样,不用向海关发函证也能看出问题。

怎么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方法多了——上网查、看新闻、跟客户聊天、学MBA的系统化分析企业的方法。要强调的是,跟客户聊天不应该仅仅是跟企业的会计聊天,而更应该是跟企业的管理层、销售部、采购部、生产调度、工程师们聊天,聊一聊为什么变压器里面要装很多煤油,聊一聊羊绒为什么是从羊身上“梳”下来的,聊一聊联通的CDMA手机是不是真的比移动的GSM手机辐射低很多,这些知识,都可能帮助审计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

除此之外,审计师还可以要求审阅企业的各种文件,例如董事会的会议纪要、重要的管理会的会议纪要、企业的税务检查报告、企业签署的一些重要合同等等。通过阅读这些文件,审计师也能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比如,董事会会议纪要提到要裁员,那么审计师就可以了解一下企业裁员的原因,以及裁员的安排是什么样的。

不管采用哪种办法,也不管怎么聊、怎么看文件,审计师对于企业了解的透彻程度都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审计师才要运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来完成审计工作,例如内控测试等。

企业的内控系统好比是数学上的一一映射概念,应该能做到:所有经营上的动作,该在会计报表上做会计处理或披露的,就会摄下来,并触发财务做出相应记录;反之,经营上的动作没有或不充分、不合标准时,财务就不会有动作。

例如:美国会计准则里,收入确认的原则之一是一般要有书面的协议。好的内控系统就会要求:一旦有书面销售协议的签署,财务部就会将这一事件记录在案,意味着就这一个销售事项,该项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事实上,完全从管理的角度讲,由于不同销售条款可能引起的财务处理不同,在销售协议签署之前,也应有财务的审阅。 接下来,当发货并取得了对方确认收货的签字后,财务部会立即根据这一发货及对方签字的记录来核对收入确认的原则是否已经完全符合,并准备确认收入。 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么?老鼠对付猫的好多机关都是这样设计的:猫碰了一个什么小东西,立即引起一串的连锁反应,最终让猫吃个大亏。内控系统有点像这种连动的机关,经营上不动,财务也不动;经营上一旦动作,财务上立即可以有相应的动作。 当然,用精确的词来说,上面说的内控系统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系统”。还有一部分内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的,比如,对销售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这样的内控,对企业仍然是必需的,但只有当它的效用体现出来时,例如,销售额上升了,财务上才会将这一效用反映出来。 还要补充说一句的是,这种将内控系统看作是摄像机的思想仅仅是外部审计师倾向于这么想。企业管理层会认为,内控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摄像机,还是一个管理工具。管理层还要通过内控系统来调控企业,保证企业按照设定的轨道运行呢。 所以,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是:在外部审计师眼中,“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系统”就是一个摄像机,一个信息系统,它要做到真实、及时。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审计师会检查测试内控系统是否设计合理及运转正常。如果一切满意,审计师就可以依赖这个内控系统了。

如果审计师一路检查下来,发现内控系统有设计不合理或者运转不合规定的地方,总之,有不满意的地方,审计师就不能完全依赖这个内控系统,只好多做一些实质性测试了。这会让审计师感觉很不爽。懒人以懒为天职嘛。于是,审计师决定报复:给客户提管理建议书,越长越好!加审计费,越多越好!

客户对于你提的问题,也不撒谎,只会回答“我不知道”,或者“我们没有任何措施来保证”,或者也有东拉西扯回答一堆,其实根本与你所问的无关。这时,你可以有如下选择:

反复再问,与客户比谁气长; 自己去发现客户有没有这方面的控制。罗丹说过,这世界上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自己做实质性测试,并给客户提管理建议。 我其实挺喜欢审计师的这种问问题的特权的。客户回答的好,你就从中学到了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做一些内控的测试,少做实质性测试;客户回答不上来,你就可以给他提管理建议书了。当然,代价是你要自己做实质性测试。不过,不问问题,你不是也要做这些实质性测试么?

审计师怎么检查内控系统呢?说它简单也简单,说它复杂也复杂。 说它简单,是因为手法简单。首先是了解客户的内控,说白了就是跟客户聊,问问题;问完了以后,把回答记下来,整理出来,自己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样的内控设计上有毛病没有?如果有什么毛病,都可以是管理建议书的内容。然后,再做一些询问、检查凭证等测试,来验证内控的运转是否与了解记录的情况一致。

要想做好我们的工作,首先我们自己心中应该有一个正确完善的内控的框架,然后才能将跟客户聊天所掌握的情况与心中正确的内控去对比,去试图发现客户的不足。如果我们自己心中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很容易被客户介绍的情况带着走,根本不能发现客户的不足。

形成正确的对内控的理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有足够的经验以及对审计和对企业管理的理解,是无法形成正确的对内控的理解的。所以,一个新入行的审计人员一定要多下功夫,争取在两三年审计工作之后,能够对内控有较好的理解。

内控测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出现的理想状态是:企业的内控没有一点毛病,企业的会计报表完全是在内控的推动下产生的,因此也没有一点毛病。

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客户的内控就要做到两个凡是7: “凡是经营上有动作,财务上一定要有反映;凡是财务上有反映的,经营上一定要有过动作。”

有一个客户,审计师对其主营业务销售做了详细的内控测试。可是,若干年后,客户仍然被发现有虚增销售收入的现象。原来,客户的全部销售收入中,有30%是其他业务销售,而虚增的销售收入正是来自这个领域。很可惜的是,审计师在对销售收入做审计工作时,只是笼统地说我们已经对销售收入做过内控测试了,没有注意到那30%其他业务销售是没有经过内控测试的。结果,审计师没有检查客户是否做到了两个凡是,客户也确实没有做到第二个凡是。对于虚增的其他业务销售收入,财务上是有反映,但经营上没有过任何动作,是虚假的。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家企业,审计师对其存货成本核算及销售成本的流转做了详细的内控测试,觉得没问题了。可是,客户在每月月末,都会做一个会计分录:借:在建工程,贷:销售成本。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分录,因为它背后没有好的经营事项做支撑。可惜,审计师也没有好好检查客户是否做到了两个凡是。

所以,内控测试不仅仅要顺着看,还要倒着看。既要检查客户是否将经营上的事情该反映的都反映进会计报表了,还要翻阅一下客户的账,看一看记进账里的,是不是都是经营上发生过的事。

实质性测试,简而言之,它包括分析性复核和详细测试两类。

会计是“分类”的艺术。对于应收账款的明细,既可以是按不同销售客户的名称,也可以是按不同产品,还可以是按不同的账龄。常规的做法是首先拿到按不同销售客户的名称的应收账款明细,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被审计企业最常使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泛泛而言,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分析,都应该首先使用被审计企业已经在使用的方法。

据小道消息说,在美国世通公司的会计造假过程中,其中的一幕是这样的:审计师检查了固定资产的明细及固定资产购买入账的内控过程,都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明细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审计师没有把全部明细都打印出来看一看合计数是否与总账金额相等,审计师以为电脑程序自然能保证总账数是由明细加总出来的,可惜这不是事实。总账数比固定资产的明细数的合计多出来一块,那就是不应该资本化的电缆租赁费。而审计师未能发现这一点。在这里,由于审计师没有特别关注审计逻辑链条的完整性,就被客户欺骗了。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审计师的逻辑链条不严密的时候,也就是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的时候。

有些审计师说,已经学了一些审计步骤,但自己做项目时心里没底,不知道做了这些步骤是不是就完整了,这就是没学会从认定出发,考虑和设计审计步骤。如果你的审计步骤能覆盖所有的认定,那你的步骤就是完整的。

在今天,审计师发现很多企业有虚增收入的倾向时,审计重点也在慢慢地变化,目前对收入的存在性及准确性有更多的关注,即收入确认的原则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再有,当前社会公众对于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关注增多,例如某上市公司未经全体股东批准就将一笔资金交给了自己的母公司——第一大股东。由于这种关注,审计师对于资产的保全这一领域,及有关交易是否经过恰当授权,也越来越重视。

审计思考的关键—预期

我去做过一个羊绒衫厂的十二月底的存货盘点。当我们将盘点结果汇总出来给合伙人看的时候,不出十分钟,合伙人就说,这个结果有错误,不可能有这么多原羊绒。所谓原羊绒,就是直接从牧民那里收购来的牧民直接从羊身上采下来的(事实上是拿梳子梳下来的)羊绒。我们本着对合伙人的崇拜,复查了整个盘点记录,果然发现有不少洗净绒被误记成了原绒。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审计师不太熟悉客户的业务流程,不知道洗净绒与原绒尽管都是麻袋装着,但是成本是大不同的。 我们问合伙人为什么能不到十分钟就看出这个问题。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原来,羊绒都是在夏天天热时才能从羊身上梳下来的。也是,天不热,谁也不会把自己的贴身小棉袄脱了呀。所以,到了差不多九、十月份,原羊绒就收不到了。收来的原绒,混杂着各种杂质,包括羊的汗渍、泥土等,如果不尽快将原绒洗一遍形成洗净绒,放的时间长了,这些原绒就会发霉腐烂。所以,一个羊绒衫厂,到了年底的时候,一般都没有多少原绒了,因为已经洗得差不多了。基于同样的道理,羊绒衫厂的洗绒机的处理能力,往往是半年就能将全年生产要用的原绒洗完,否则原绒就坏了,所以,洗绒机往往是下半年忙上半年闲。

由于上述对企业业务的理解,一个好的审计师的预期就是,原绒在年底的余额应该很小或者为零。如果不是零,肯定有很特殊的原因,例如地球变暖什么的。

有很多时候,审计师翻看被审计企业的原始凭证这一审计步骤,不单纯是一个检查记账有没有记错的测试手段。通过看这些原始凭证,审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这也有助于审计师更好地形成对这个科目的预期。

审计师要独立思考,要比客户想得深远

审计最难做的,是想到客户该做而没有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跟在客户身后。所以,一个好的审计师,会计水平要高于客户才行。

例如:在租赁准则中,要求企业考虑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还要求企业将经营租赁整个租赁期内的费用按直线法摊销,而不是当期支付多少就记入损益多少。 很多客户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仅仅简单地将实际支付的租赁费记入损益中。如果我们不动脑子,仅仅做一些低层次的核对原始发票、稍高一点层次的与租赁合同核对及与去年的租赁费做对比这样的工作,可能觉得一切都合理。 只有当我们自己先对租赁费的会计处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想到客户可能忽略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差别,客户可能忘了将经营租赁整个租赁期内的费用按直线法摊销这些问题。

审计师要考虑任何事情的合理性

会计讲究原始单据的齐全,所以只要单据齐全就行了;审计要比会计多想一层,更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单据齐全,还要考虑其合理性。 我曾经跟着一个经理去做审计。有一次他让我去看一看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始单据。我去查了一下发票,是美国一个公司开给这个中国公司的,是一辆进口奔驰600轿车,价值55万元人民币整。我看过了发票,核对了固定资产明细账,一切满意地回去向经理汇报去了。经理一听就笑了,说,“我给你55万元人民币,你给我再买一辆奔驰600回来。”我这才意识到: ? 奔驰600怎么能价格这么低; ? 我看的那张美国公司开给中国公司的发票,为什么是用中文写的,还是人民币价格,不是美元价格; ? 如果是进口轿车,为什么完全没有海关关税支付或免税的任何记录。 这一圈问题问下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伪造的。 所以,说到底,审计意见是财务数字真实准确地讲出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了能保证这一点,审计师必须考虑一件事情的合理性,不能仅仅是形式上手续完备就行。

审计内容的重要性,术语叫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这个东西也不是个死的,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审计师是在“抓大放小”;但是,当某个数字正处在临界点,将要出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再小的数字也不能放过了,关键就是这个“质”变。也就是说,审计师真正关注的,是这个“质”是否受到了影响。

审计师的“七种武器”:

如果是对内控进行测试,也就是系统测试,可以有实时实地观察、询问、交叉互证式询问、查看历史记录、重新执行等方法。

实质性测试 (substantive test)包括分析性复核 (analytical review) 和详细测试 (test of details)。 分析性复核包括三种方法,最有效的无非是合理性测试 (reasonableness test),再其次是比率分析 (ratio analysis) 和时间趋势分析 (trend analysis)。做分析性复核最重要的是两点: ? 不要只算出数字和比率等,要有解释。 ? 解释的各种原因要尽量能定量分析,不要只是做定性分析,泛泛而谈是不够的。你想啊,天气预报都由过去的“晴转多云,有时有小雨”改成了现在的“降水概率30%”了,我们的分析也应该更多地做定量分析。 而详细测试的方法主要是发确认书、现场盘点、询问、查看并核对原始记录等方法。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里,不仅要求对于“常规交易”要先评价及测试企业的内控制度,对于“非常规交易”和“会计估计”,也强调说企业必然应该在这些领域有自己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在“会计估计”领域。

现在呢,我要让企业的会计经理给我介绍他每个月末/季度末计提坏账准备的过程(注意:这就是在了解企业自己的内控制度)。他会告诉我,他如何向销售人员采集数据,如何计算,采用什么样的百分比,等等。我还要让销售部或信用控制部给我介绍他们如何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的。经过一些这方面的内控测试的工作,如果一切都很规范,很大程度上我可以说,这个企业的坏账准备的数字没有大问题。这时候,我可能并没有自己做太多的独立分析。 上面这个例子是比较理想的例子,我也只是偶尔能遇到这样的客户。多数客户是一问坏账准备怎么算的这种问题就乱扯,我还是只好回归到“制度基础审计”下的实质性测试中。 另外一个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我要做的事情是,在了解了企业的业务之后,撇开一切报表和数字,静下心来想一下,这个企业可能有哪些经营风险(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我一般是从六字真言“人财物、产供销”这几方面去考虑企业可能的经营风险)?由于这些经营风险,企业应该有哪些“会计估计和披露”?企业是不是已经做了这些“会计估计和披露”?我觉得这也是比“制度基础审计”考虑问题更全面的地方。

经营控制和会计报表控制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所谓经营控制,是企业管理层用来理顺企业经营的一些控制点。例如,管理层要求所有的采购都要从至少三家设备供应商的报价里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报价;管理层要求每笔超过万元的固定资产采购都要由总经理批准才行;管理层要求每次发货销售后,都要取得对方签字的发货单。这些,都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控制。

而会计报表控制呢,也是由管理层设立的、用来保证会计报表正确的控制点。例如,管理层要求在每一期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12;管理层要求原材料入库单的一联要在同一天内传给会计做账;等等。一般而言,经营控制点和会计报表控制点是不重复的。但也会有例外。比如,企业期末做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点,就可以既是一个经营控制点,也是一个会计报表控制点。 企业可以有非常多的经营控制点,有大的,有小的。企业也会有很多的会计报表控制点。但相对来说,会计报表控制点的数量是有限的。经营控制点的效果的好坏,也会影响会计报表控制点的效果。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来考虑:一个经营上的事项,必然要有某种经营控制点来规范约束它。经过了这一经营控制点的控制,这一经营上的事项就是对企业有积极的经济利益的。但这一经营上的事项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要想合理准确地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上,则要经过会计报表控制点的处理。

这样一个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透彻理解很多东西。例如,为什么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听起来控制的很好,经营的也很好,但财务数字乱得一团糟?表面上说来,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不重视财务。但认真论起来,这样的企业,经营控制可能是设计和执行的颇为到位的,但会计报表控制,就设计和执行的很差了。

写内控测试的工作底稿要注意的问题

内控测试(也称系统测试)的工作底稿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企业内控的描述,二是我们做的测试。 对企业内控描述的工作底稿在实践中不是很统一。有人愿意用文字叙述,有人愿意用表格,有人愿意画流程图。文字叙述有时会不简洁,流程图则会过于简单,表格有时又太僵化。总之,见仁见智吧。不过,关于内控描述,不管用什么形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用客户的名词来指称客户的表格、制度等。如果你为了让合伙人看起来容易,你可以加上一个注释。但如果你在工作底稿上不用客户的名词,几天或几星期以后,你自己都会忘了客户自己如何称呼这些东西。这时,你或者你的帮手再想跟客户沟通,就很困难了; 2、少用被动语态。一定要写出来是什么人、什么部门在执行这一项工作,而不要仅仅描述工作是如何进行的。这是内控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职责分离”本身就是内控的一项要求。所以,审计师有必要对任何内控环节都弄清是谁在执行内控; 3、要先了解一项业务的全貌,并将这种了解写成一个背景介绍,然后再描述内控。例如,要写关于客户对外付款的内控制度,就要先了解客户有哪几种对外付款方式。可能有现金、支票、电汇、网上银行等方式。然后,再具体谈每种方式的内控是什么样子的。我就遇到过一个企业,其80%的付款已经是通过电汇和网上银行来做了,而审计师写的内控描述还只谈支票付款。这就是不了解全貌的坏处。将一项业务的全貌写成背景介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审阅者更好地了解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只要你在商业世界里,几乎不管做任何事情,你都要遵循这种方式。例如,稍微长一点的报告(超过10页的),就应该有一个内容概要(英文叫executivesummary)。这样做的方式,是为了让阅读者能够迅速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的全局,然后阅读者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详细读。实际到我们的底稿中,这一页底稿就叫审计说明。

好的项目负责人为了能够随时掌握全局,往往不是在工作快结束时才准备审计调整清单、审计调整试算平衡表等这些汇总的底稿,而是从现场工作一开始就准备这样的底稿并随时更新,以便动态掌握全局。这也是自顶而下的思考方法的一种体现。

商业世界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客户的时间是宝贵的”。为了能在几秒钟内让别人、让客户明白你的意思,你必须要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想出最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让别人,哪怕这个人智商只有50,也能一下子就明白你的意思。

这个原则的存在,是因为你要从别人那里赚钱或者取得资源。麦肯锡咨询公司不是提倡一个“电梯”法则嘛,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在乘电梯的时间里说服对方,你就别费劲了,你永远无法说服对方,因为即使对方坐下来和你开会,他真正集中精力听你讲的时间也不会超过这个乘电梯的时间。

存在性主要通过发银行确认书和审阅银行调节表来验证。这里就体现了审计理论中的几个概念:一是一直追到外部证据为止;二是逻辑链条要严密完整,从外部证据的银行确认的余额,通过银行调节表,一直到账面余额。

,至少要把企业主要的收款和付款方式都进行内控测试。在收款上,最关注的应该是企业收的钱一定要收到企业并及时正确记账,不要收进了其它人/公司的钱包里;在付款上,最关注的是所有付款只有经过至少两个人的授权才可能付出,并及时正确记账。那种签支票的章都在一个人手里的管理方法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你不要以为这种事太简单,企业里的人不会这么笨,事实上,在内控领域,经常出现的,就是这种低级错误。

实质性测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 取得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明细,制作lead schedule 主表;

? 取得银行对账单上显示的期末余额,然后函证全部银行账户。不要忘了,一定要收回确认书。确认书没收回,等于函证没有做;

? 对外汇资金的汇率用得是否正确做一个测试;

? 审阅全部银行账户的银行调节表,对于那些调节项目,要考虑原因是什么,是否要做调整,是否要与涉及到的其它科目的审计师沟通;

? 大额的调节项目最好做个审计调整,尤其是已经很长时间是调整项目的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和银行已付款而企业未付款的。无它,稳健呗;

? 如果存款很多,是否是资金使用上有问题?是否应该用这些存款去还贷款,或者去做更好的投资而不是简单存在那里做活期。这是要考虑和问客户的问题;

? 和去年相比,为什么频繁更换银行及银行账号?假如真有这种情况的话;

? 别忘了要披露用途受限制的、抵押的银行存款,要区别一般资金,原存期在三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和一年以上到期的定期存款;

发确认书时要警惕,要严密控制全程

确认书正在成为正直善良的审计师和心怀不轨的客户斗法的主要战场。

这不是危言耸听。企业造假的程度已经到了伪造银行对账单、与银行串通虚假答复银行确认书、与客户串通虚假答复应收账款确认书等。

确认书,尤其是银行确认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对方或银行肯定审计师写在确认书上的东西是正确无误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银行或对方主动告诉我们客户自己没记在账上的东西,也就是审计师没有写在确认书上让对方确认的东西。所以,已经取得银行对账单并不能替代函证这一步骤。通过函证,审计师是有可能发现客户未记在账内的贷款或其它未记账的存款账号。

向我们的审计客户的一个供应商或销售商发确认书,也要注意完整性。有时,我们的审计客户与这一家企业,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预提费用、应付账款暂估(即货物到而发票没到的情况)等多种往来,最好在一个确认书里把这些都写全了。让审计师最尴尬的事情之一,可能就是一个审计队伍里的两个人都发了确认书给同一家企业,确认的是不同的内容,这样只能充分暴露了审计师自己缺乏沟通。

发确认书还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有:

? 如果可能,最好附上一份所确认金额的明细,这样如果有不一致时,对方可以帮助你核对;

? 发出之前,在工作底稿中留一份复印件;

? 对于与关联方的往来,最好都发确认书并取得对方的确认回答。这是因为,关联方的往来数字有问题,既可能影响合并报表,也是一个外人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而且,关联方的确认书如果不回,是很容易让客户帮助催一下的。有的审计师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关联方的确认书在催过后仍然回不来,于是,审计师就出了审计报告。出过报告后,投资各方根据这个报告进行了股利分配。之后不久,关联方就对有些款项提出了异议,于是,这个股利分配就不一定妥当了,审计报告也就被拿出来说事了。由此可见,对关联方都发确认书是很有必要的;

? 将对方的收信人尽量写清楚,不要写一些太笼统的称呼,如“财务负责人”之类的。象这种笼统的称呼,可能会让你的确认书无法被传到合适的人手里进行处理。在这个领域,可以请客户帮忙提供他们日常联系工作的人员。我见过的最笼统的确认书是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的,这种确认书是不要指望有人回答你了。发这种确认书的人,其幼稚程度,大概可以比得上西方的学龄前儿童给圣诞老人写贺年卡这种行为。

确认书回来了之后怎么办?

? 与自己事先留底的那份确认书核对,看是否是同一份;

? 看是否是由第三方直接发给我们审计师的,还是由被审计企业中转的,希望整个函证过程不要被客户“污染”;

? 看对方是否无保留地确认了;

? 如果确认的结果是有差异的,一定要跟进。根据情况,与被审计企业,或者与第三方,进一步核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差异。

如果企业期末现金量大,出了证明也没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做现金盘点,而且是事先不做准备的突击盘点(surprise count),然后与现在的账核对并做倒推(roll-back)。

应收账款好象也没有什么“权属”的问题,至于“表达与披露”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应收账款里可能有一些款项是工程结束后的质量保证尾款,因此必然要在一年后,一年半后甚至两年后才能付。这些就应该算长期应收账款,而不是流动资产。如果有这种情况,要做一个调整;

? 要把与关联方的往来这样的数字从账上找出来,可以同时把与关联方的业务量,即销售金额也找出来,以备发确认书及披露与关联方的往来之需;

? 要把金额大的应收账款(一般也是大客户)和与大客户的销售收入这样的数字从账上找出来,这是一种业务集中(concentration)风险,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披露的。

在应收账款部分主要做的步骤

在做应收账款部分,首先要考虑的是:

? 应收账款的性质,即所核算的内容是什么?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的性质是很明确的,就是由销售货物形成的要从客户那里收的钱。不过在做电信行业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不得不定义一下什么是应收账款的时候。对于电信行业,从用户收钱,是应收账款;从其它电信运营商由于电路租用、网间互联互通的结算款,也是应收账款,因为这些都是电信的主要业务收入。

? 企业的主要市场及主要销售客户都是什么类型的?付款安排是怎样的?信用期是多长?例如,国内销售主要是销售给大型国有企业,出口销售主要是偶尔出现的大的工程项目。对于国内销售,要求货到付款;对于出口销售的大的工程项目,一般是先付30%的预付款,发货后再付65%,最后5%为质保金,在发货一年后支付。

内控测试对于应收账款、销售和回款这个领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里主要是一些日常的常规交易,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单凭一些抽样、发确认书这样的实质性测试,不足以发现可能的错误。

内控测试还应该包括企业如何提取坏账准备这一控制领域,这可能要延伸到企业的客户信用控制、如何产生账龄及分析账龄、如何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通过反馈机制来修正信用额度等控制领域。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自己如何计算坏账准备并保证其准确性。 对于应收账款的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取得应收账款的明细,看一遍明细,看看有没有特殊的东西,如余额是负数,余额是太整的数(像10,000,000这样的),奇怪的客户名称,等等。

? 为了验证存在性(Existance),最常规的办法是发确认书。这几乎是做应收账款必做的工作,但这只是验证应收账款存在性的第二有效的手段,前提还得是确认书能得到答复。关于发确认书时要注意的问题,请看4.1.3 发确认书时要警惕,要严密控制全程、4.1.4 函证工作要注意的问题、4.2.5 确认书没回来的替代性措施以及4.2.6 怎样选择函证的样本。

? 要验证存在性(Existance),最好的情形是企业在期后已经收到钱了。则存在性与估值都解决了。所以,做应收账款,第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看一下在期后,针对期末余额已经收到了多少钱。如果担心这些钱会不会是从不正常渠道收的钱,可以在查原始凭证时检查汇款方。但如果是联合造假怎么办?不必太操心,请看2.6.5 审计师勤勉尽责要到什么程度。

? 在对应收账款的余额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单纯分析其绝对金额的本期上期变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与这几期的销售额结合着看才行。所以,可以不必分析绝对金额的变动,而是直接计算周转天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 另一项常规的实质性测试工作是取得企业期末的账龄和最近期的账龄,然后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账龄分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分析,它既是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分析的一个深化和细化,又将直接引出坏账准备提多少合适这样一个话题。不长脑子的工作底稿,往往会把周转天数的分析、账龄分析和坏账准备的讨论三者割裂开来,甚至前后矛盾。这就是只会机械地干活,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

? 对于坏账准备,审计师要确保其合理性,就是说太少是不对的,太多也不应该。有时,即使客户按照其集团或总公司的政策提了,我们也不能就此罢休,还要问一下这个政策是不是就是合理的。要是不合理,一样可能要做审计调整。当然,如果我们要出的审计意见是说客户符合了集团政策,那我们就不用再深究了。但要是审计意见是一般的“真实公允”,则集团政策与“真实公允”可能还是有距离的。

? 注意收集披露所要求的有关信息。

? 收入的截止性测试,以确保应收账款的截止性也没有问题。其实,由于应收账款是收入和销售回款两种业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保证应收账款的截止性没问题,既要看收入的截止测试,也应该看销售回款的截止测试。那么,销售回款的截止测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审阅银行调节表。而收入的截止测试,往往在存货出库的截止测试中就包括了。

应收账款的明细能看出不少问题

看一遍应收账款的明细,有时不仅仅是审计师自己看,而是坐下来问客户一些问题,例如,是否应收账款里核算的都是销售收入,不包括其它内容。做审计不能老担心客户骗你,你不问问题,是你的错;你问了问题,客户要是没骗你,你迅速地得到了很多信息;你问了问题,客户要是骗了你,很可能这是客户的错,不是你的错。而且,以我的经验,很多时候,客户并非有意要骗审计师,只是与审计师在沟通上发生了一点儿误解,回答得不正确而已。审计师只要再问细一点儿,或者换个问法,就能得到正确的回答。总之,多问客户问题,一般不吃亏。 审阅应收账款的明细时,主要关注这些问题:

? 有一些不属于应收账款性质的东西,记到这个科目里了。例如,应该记在其他应收账款里的东西最可能记到这里了,这时,就要做一个重分类调整;

? 看看有没有特殊的东西,如余额是负数,余额是太整的数(象10,000,000这样的),奇怪的客户名称,等等。

有一次,审计师发现,在某公司(假设是AWA公司吧)的应收账款明细账上,有一些客户的名称是“AWA天津”、“AWA北京”、“AWA深圳”等。审计师觉得很奇怪,因为AWA公司在外地并无分公司、子公司或关联公司,如果这些“AWA北京”之类的,是AWA的办事处的话,AWA公司向自己的办事处发货,不应该被看做销售和应收账款。于是,审计师不断向客户询问这些“AWA北京”之类的公司是怎么回事,结果是挖出来一个大的舞弊事件。

另一个例子:审计师知道,这家生产炭黑的企业的主要销售客户都是轮胎厂和橡胶厂,可是,在审阅应收账款的明细时,发现有不少名字是个人的名字,如“章治忠”、“张正直”等。细问下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公司的董事或高管,从公司提走了大量资金去炒股去了。

另外,在审阅明细时,一定要确保明细数的合计能对到总账上和报表上,这是保证审计的逻辑链条不断裂的很重要的一环。

应收账款一定要发确讣书么?

做应收账款这部分时,一定要发确认书么? 审计准则是这么要求的:一般要发,如果不发确认书的话,也可以,请在工作底稿中明确说出不发的理由。 那么,不发的理由是什么呢? 一是全部收到款了,一是历史经验证明,发确认书从来都回不来。所以,从成本效益的原则出发,发确认书只是浪费时间,不如不发。 假如不发确认书,那怎样确保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呢? 主要的方法就是检查期后收款和翻看原始凭证,跟确认书没回来时的替代措施差不多。 让我们闭上一只眼,改变一下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如何验证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应收账款的余额是由一堆明细项构成的,验证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就是验证这些明细项的存在性。但是,这些明细项是什么?不同的角度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

? 一是应收账款余额是不同客户余额的汇总。基于这一角度,我们要发确认书和/或检查期后收款(此时谈的期后付款是针对一个客户的余额的付款);

? 二是应收账款余额是不同发票余额的汇总。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发票(和出库单及其它第三方证据)来检查期后收款(针对一张发票的收款)和翻看原始凭证。这一角度的前提是销售客户每笔付款,都是与一张或几张销售发票明确对应的。

? 三是应收账款余额是期初余额,加上每笔销售的汇总数,再减去每笔付款的付总数。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发票(和出库单及其它第三方证据)来翻看原始凭证,再选择一些收款的银行单据来检查。当然,假定期初余额已经是被审计过的,不被怀疑的了。

所以,不同的分析角度决定了要做的工作是不同的。审计师在工作中,应该保持清楚的头脑,不要不停地偷换角度,否则,就不能保持审计中逻辑链条的严密了。

确认书没回来的替代性措施

一般情况下,只要多加催促,确认书还是能回来不少的。在确认书不能马上回来的时候,审计师最好自己与第三方联系催促第三方,这样能够与第三方有一些直接接触,了解实际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如果通过催客户去追确认书来间接地催促第三方,就失去了了解实际情况的机会。 要注意的一件事是,确认书的回复最好是由信件寄回,这是目前广泛认可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传真件、电子邮件甚至口头确认,都可以作为一定的证据,但在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是确认书的回复。如果审计师不想在这方面冒风险,最好要求第三方将已经做答的确认书通过信函寄回。 对于没得到回复的确认书一定要有其它替代性的测试。确认书没回复,等于函证工作的效果不存在。

一定要对所有发出但未收到答复的确认书做替代性测试,而不能是抽样做替代性测试。发确认书时,已经是在抽样了,做替代性测试时再抽样,“偷工减料”就未免太多了。

第一种替代性测试是检查期后的收款(对于应收账款来说)或付款(对于应付账款来说)。这种方法有时限于条件,比如有时就是还没有收款或付款,不可能将所有未答复的确认书都测试到。但相对来说,这种方法所拿到的审计证据,是最强的。

另外一种替代性测试就是翻看原始凭证了,翻看原始凭证时,可以在每一份确认书内部进一步采取抽样的方法进行测试。要翻看的原始凭证包括销售的出库单(有接收方签字的最好),或者是采购的到货单(同样是来自第三方的为最佳),有关销售或采购的发票,有时还要看以前的收款或付款记录。如果应收/应付账款的期末余额是明确地由某几笔采购或销售构成,可以只看销售或采购的有关记录,如果只是一个滚动下来的余额,不能分清是由哪几笔业务构成的,就不得不同时看一下收款或付款记录了。

最后一种措施,严格从逻辑角度讲不算替代措施,就是审计师自己判定,对于除了确认书已经答复的那部分余额以外的其它余额,函证这一招失败,然后转而采取其它措施验证存在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不再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那些没回复的确认书上,而是重新从整体上审视要测试的科目。

做过了替代性测试,一定要在工作底稿上写清楚具体做了哪些替代性测试,必要的时候还要将看过的收款/付款记录、销售/采购记录列出来,以便其他人可以检查。这样子做工作,从发确认书开始,到确认书收不回,再到做替代性测试,才叫做“有来有去”。

应付账款函证样本选择那些特殊的项目。怎么算特殊的项目?这个标准可以是审计师自己根据审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定的,例如,应收账款中金额大于一定数量的,账龄长过三个月的,应付账款中所有主要供应商的,等等。这个标准要公开地写在工作底稿上,并且,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具体明细项,就都要发确认书。

审计师的现场工作时间,与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日,离得越远越好。因为,可以通过对期后所发生事项的检查,验证几乎所有的流动资产和负债类科目的存在性和真实性,以及部分验证其完整性。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含义大概就是说,平均而言,一笔销售发生之后,要过多少天才能收到钱。将这个周转天数与企业销售客户的信用期对比着看,是可以看出一些东西的。例如,一家出口企业,其给国外客商的信用期是货到后30天,出口价格条款是CIF离岸港口(比方天津新港)价,因而在发货时即可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平均运输时间是20天,国外客商一般采用电汇方式付款,电汇方式只要1天时间。因此,如果这家企业的国外客商都很有信用的话,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就会在50-55天左右。如果比这个时间长,就意味着有一些客户是付款不太及时的,可能会有坏账问题。

不过,在中国环境下使用这个比率,不要忘了有个增值税1.17的影响。也就是说,应收账款余额里,国内销售形成的部分是包括17%的增值税部分,而相对应的销售收入是不包括这17%的。

篇10: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

今年备考注会,群里人都在说审计最难,比会计还难,我就想,到底会怎样难呢。备考注会,其实是奔着公司的财务分析组去的,务必得懂审计。

基本上是在食堂排队的时间翻完的,一点点慢慢读,既利于吸收,又打发了等待的时间。

金十七笔下的审计不难,是很好玩,就像在玩猫抓老鼠。

遗憾的是,网上的电子版不全,只能前面几章,图书馆也没能找到这书。

希望哪天能淘到一本完整的。

篇11: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

张连起老师曾向我建议要将书名好好构思命名,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提到《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好。这本书是张老师做推荐序的,于是买来学习。(不过到底我也没想出眼前一亮的书名来,哈哈!)

作者孙含晖等在四大从业多年,对审计的诸多感悟写在了这本书中。学习审计课程的时候,如果配合看看此书,会对审计更加具象化,明白那些繁琐的审计步骤其实都是围绕CEAVOP设计的,只不过不同科目CEAVOP侧重不同罢了。

CEAVOP

C-completeness

E-existence

A-accuracy

V-valuation

O-ownership and obligation

P-presentation

资产往往偏重于审计其存在性,负债往往偏重于审计其完整性。(这里隐含假设是,假设企业有向上做利润的动机。如果你审计的具体企业没有虚增利润的动机,相反可能会隐瞒利润的话,则资产的完整性也很重要,负债的存在性也很重要。)

准确性与存在性(是否多计了)和完整性(是否少计了)的区别主要在于,准确性往往侧重于计量方法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判断等方面。

其他的三个属性基本就是其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

书中分享了很多有意思的审计案例。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

比如企业将自有资金倒腾出去,用以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虚增利润。请注意,这种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都造假了。

怎么倒腾的呢?这家企业将银行存款的定期存单质押,帮关联公司贷款。关联公司用这些钱通过几个客户转给这家企业,这就算应收账款收回了(应收账款也是造假造出来的,虚假销售)。审计师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个造假,是因为关联方还不了那笔贷款,该企业只好给关联企业一笔钱,在账上形成“其他应收款”,比较可疑;再加上,银行存款中的这个定期存单一直看不到原件(因为质押的时候,存单不在企业;而贷款还完,存单回来之后,上面会有银行盖的解除质押的章);这样,才被审计师发现了造假事实。

如果关联方资金良好,不用该企业以“其他应收款”的方式给钱;或者用其他更为隐蔽的方式给关联企业钱,那么审计师发现该造假的难度就更大了。

前段时间,我的群里有位朋友提问“函证列示金额查高估,不列金额查低估”,这句话对不对?群里有朋友回答了,从注会考试的角度,的确是有这种说法的。

列明金额,客户收到之后一看,说我不欠你那么多呀,这样就可以查高估。不列金额,让客户填列,说明至少有这么多应收款。

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也挺扯的,我觉得关键看被函证对象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并且需要关注相关交易的商业实质。像上述案例中,造假企业的客户显然是配合造假的,这样靠函证就无法鉴别。

再比如利用固定资产来造假,是比较隐蔽的行为。一般我们在审计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等项目时,因为这些项目在不断“流动”,之前造假的项目你还得想方设法给它安排个去处,“流动”起来,不然就太碍眼了,太容易被审计师发现了。比如虚增的应收账款,你总得做个假收回吧?那就牵扯到钱的流动,又会留下蛛丝马迹(见上面那个案例)。而如果造假涉及固定资产,如果第一年侥幸没有被审计师发现固定资产造假,那么后面审计师再审计的时候对以前留下的“存量”不太关注(因为以前审计过了),而会重点审计当期固定资产的变动。所以只要当期的造假不被发现,就较为安全滴呆在固定资产科目里,留着以后慢慢摊了。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中,其固定资产中有三口深水井,每口井的造假高达72万元,而实际上一般打一口深水井最高也不过万把块钱。它一定是将很多应当费用化的支出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中,从而虚增了利润。

关于产品质量保证是否应该作为预计负债预提费用,这本书中的相关讨论也十分引人思考。产品销售的时候,销售合同中明确了未来的三包义务,从现行收入准则的角度讲,合同价款应当在单项履约义务之间进行分摊,也就是说应当在“销售产品”和“未来提供服务”之间进行分摊,属于未来提供服务的部分应该做预收款项,等待真正履约时候再确认收入;但是目前企业的做法是,全部确认收入,为了跟收入配比,去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履约费用,计入当期费用,从而形成预计负债。这两种思路哪一种好?我认为第一种思路比较好,也是与现行收入准则要求相符的思路。

书中对主要科目的实质性测试也一一谈到。这本书配合审计教材使用,能够对审计书上那些程序性的东西形成更多的感性认识。这本书推荐给正在学习审计的同学们,以及对审计行业感兴趣的同志们。

篇12: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

对于周转天数的分析、解释和讨论,除了前面提到的与信用期结合来看以外,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和以前期间的周转天数做比较,看看被审计企业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或遇到了什么事件,才使得周转天数增加了或减少了。这同样是与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看问题。

所以,当审计师从客户那里拿到账龄时,一定要先问一下,这个账龄是按照信用期还是发生日做的,是按不同发票还是最早的发票做的。

一般的国内企业,可能有少提坏账准备的倾向,因为担心提取太大会影响利润。但是,也可能会有相反的情况,也有的企业或者是银行的管理层,会愿意多提准备,甚至很痛快地将收回可能有一定难度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冲销,而并不是积极地去收回它。这里就可能有欺诈和舞弊的可能性,因为管理层可能会因此从客户那里暗中得到回扣,作为他们将这个客户的应收账款从账上“抹掉”的报酬。

在其他应收账款这个领域,非常强调每个明细项目的性质(nature)。

正常情况下,对于其他应收账款,是没有什么内控测试好做的。在做其他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时,第一步就是取得其明细,了解每一个大的项目的性质,也就是核算内容。然后,才能根据了解到的性质,决定具体做什么样的实质性测试。当最终要测试某个项目的存在性和估值时,所使用的方法,与应收账款那部分的手段大体相同,也是发确认书、翻看原始凭证、检查并分析账龄这些方法。

首先,我们对于其他应收账款的“预期”是:它不是由企业的主要业务产生的,尽管它是个筐,什么都装,但一般不会装太大的东西,所以它的余额不会太大。如果余额大,就是不正常的,必然其中有一些特殊项目。遗憾的是,管理不好的企业这个科目的余额经常都很大。

与应收账款相同,一个有效检查其他应收账款的办法就是看是否在期后已经收到款。如果已经收到款,一般就比较放心了。

金额小的其他应收账款,可以不必管,因为在存在性上无论如何不会有大问题。除非被审计企业自己做的简介和注释让人觉得性质上有问题。

应收员工预借款

员工预借款中还包括由采购员出差带给供应商的采购款。这样,金额就可能远远超出一般出差之用。这样的金额,严格说来,应该将其重分类至预付款或者与应付账款冲销;

? 有的员工一次性出长差,可能要几个月。所以,借的钱也多,也没有回来报销。这个解释本身就意味着,有一些费用已经发生了,但因为没有报销,所以企业没有记账入费用。这时怎么办?可以将这笔费用先通过预提费用的方式预提出来;

? 员工报销不及时,拖欠公司的钱比较多。有的员工还可能旧的钱没回上/没报销,就又借新钱出差去了。这也意味着有一些费用已经发生了,所以审计师应该建议将这笔费用预提出来;

? 被审计企业的会计不知道原因。这种行为,类似于“打死我也不说”,是很令审计师恼火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行为。此时,审计师可以了解一下,这个企业的员工平均每次出差花多少钱(这个可以通过看以前的报销看出来),平均每次出差要花多长时间,以及大概有多少员工会出差。根据这些信息,总能大概估计一下多少员工预借款余额是合理的,那么超出部分可能就是该报销而没报销的了。

一家企业的其他应收账款余额中,每年都有很大的应收母公司款项,而且这家企业年年盈利并有正现金流,相应的,应收母公司款项也年年在增大。

当来自国外的审计师真的搞明白这件事情之后,他们提了几点很专业的意见:

? 这笔应收母公司款项尽管被记在流动资产——其他应收账款里,但并没有被母公司归还过,而且,被审计企业和母公司都没有明确的偿还计划,因此,这不象一项流动资产,而可能是一项长期资产;

? 这笔款项的本质更象是对母公司分派红利,因此,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将其从资产里调整到利润分配中。但这样做,可能缺少分派红利所必需的有关法律文件;

? 即使不将这笔款项看作是分派红利,试问,母公司目前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能够还上这笔钱?如果有疑问,则要考虑对这笔应收账款项提取坏账准备。

看到了吧,这些意见,都是围绕着“表达与披露”、“估值”、“实质重于形式”这些基本的审计思路产生的。但听起来,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分析得非常透彻。

其他应收账款里也可能会有一些工程物资或工程款,审计师一般的反应就会是做一个重分类调整,将其金额调整到在建工程及工程物资科目中去。如果审计师能够先问客户一句“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记在其他应收账款里”,有时会发现,这些其实可能是已经完工的固定资产,而且已经投入使用了。仅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比如供应商的发票未开过来,客户就把它记在了其他应收账款里。如果是这样,这个重分类调整就应该是调整到固定资产并考虑相应补提折旧了。

与关联方的往来要做什么

最正宗的路数,是先向客户了解清楚,哪些是关联方,把这个范围定下来。可以找客户要一个关联方的名单,将其放进工作底稿中。

审计师见到企业有预付账款,应该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应该有预付账款?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审计师的预期”。一般只有在被审计企业的业务中,供应商地位较高时,被审计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只好先掏一部分钱,后领原材料。这时,才会出现预付账款。而且,这种预付账款一般是在合同里有规定的,往往还不是100%的预付,仅仅是一部分,比如说30%预付。款付出之后,原材料应该很快就会到货,因此预付账款的账龄一般不会太长,一两个月还可以,再长就不正常了。 有时,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太仔细,可能会出现货到以后,会计忘了原来有过预付款,因此将全部货款都记成应付账款了。这时,审计师就要让会计找出来,有哪些预付款应该和应付账款对冲,然后做一个审计调整。 最后提醒一句,预付给大型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款,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是算到在建工程里。

应付预付不同项目的核算没有书面证据不能对冲。这主要是出于破产清算的考虑。不管是哪一个公司,一旦进行破产清算,所有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都要先冻结,尽量收回全部的应收账款。然后看所有的债务,能赔个100%当然最好,赔不了100%,赔个60%也可以,反正是有多少赔多少。在这个时候,某一个债权人不能说“我还欠这家公司一笔钱呢,那钱我也不还了,这家公司欠我的钱我也不要了”。其它债权人会要求,你欠这家公司的钱仍要还,因为一进入破产清算,所有的钱都是我们全体债权人的钱。至于这家公司欠你的钱,将来能赔你多少算多少。

按理说,存货和其它资产应该一样,都是主要关注存在性和估值。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完整性和一个准确性呢? 先挑容易的说。准确性指的是存货的成本核算。因为存货的成本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要考虑其准确性。

至于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完整性,这个讲起来复杂一点儿。我们先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应收账款不必太关注完整性?看一看这部分3.2.1 公众对审计的期望,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一项资产的完整性可以自动地被另一项资产的存在性、某一项负债的完整性、某一项收入的完整性或者某一项成本费用的存在性所弥补和替代。这是借贷记账法的逻辑决定的。拿应收账款做例子。如果应收账款的完整性有问题,就是说少记了应收账款,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收入也少记了,而这恰恰是收入那一部分主要关注的。 那么,对于存货呢?如果存货的完整性有问题,就是说存货少记了,可能是其它哪个科目记错了呢?一是应付账款也少记了,这恰恰是应付账款那一部分会主要关注的;二是销售成本多记了,这应该是销售成本那一部分主要关注的,可是,在销售成本那一部分,我们的手段有限! 也就是说,我们表面上是在关注存货的完整性,事实上是在关注销售成本的存在性,这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一回事。由于在销售成本那里,可做的工作太少,我们就将一部分工作挪到存货这里来做了。 对于很多费用项目,我们可以有直接的手段来检查这些费用的存在性,比如看发票,看合同,等等。只有对于销售成本,我们没有多少直接的手段,因为销售成本就是由存货-产成品转出去形成的,它事实上是个为了会计核算而内部产生的一个科目。

审计师在考虑存货减值准备时,要考虑的方面包括:

? 某种存货是否数量上太多了,在未来半年一年甚至两年都用不完/销售不完,其剩余部分会是要么技术上被淘汰永远没机会用了,要么是放的时间太长质量上出问题了;

? 某种存货是否在技术上已经被淘汰了;

? 某种产成品是否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已经再也卖不动了。如果这样,这种存货及其相应的半成品、在产品和原材料都可能要提取减值准备;

? 某种产成品是否成本太高,要卖出去的话,只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了。如果是这样,相应的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是否价格也太高了,都要提取减值准备;

? 某种原材料是否成本太高,要用于生产的话,形成的产成品是负利润。如果是这样,这种原材料就要被提取减值准备。

我总结做制造业企业的审计,有个六字真言,就是“人财物、产供销”。

所谓“人”,是要看企业有没有核心的一两个人,比如技术核心,或者营销天才,管理大师什么的。为什么看一个制造业企业要了解这个呢,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个,你才有可能知道,这家企业和其它企业相比,为什么能赚钱。反过来说,这家企业的要害在哪里,最大的经营风险在哪里,你才能了解清楚。 所谓“财”,就是看其现金流,看其有多少银行存款和贷款,看其毛利率和净利率如何。 所谓“物”,主要是其存货和固定资产,有时也可能包括其无形资产,比如商标、专利之类的。要了解企业主要的产品有哪些,需要什么主要的原辅材料,企业主要的厂房设备是什么,是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所谓“产”,是指生产。要了解企业大概的生产工艺是什么样子,有多少核心技术(可能是技术专利,也可能是技术诀窍),有没有在生产上和技术上的核心人员,研究开发是谁在做。 所谓“供”,是指供应,就是采购。要了解企业主要的供应商是谁,供应哪些原辅材料,有没有在某种原辅材料上,过分依赖一家供应商的现象。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 所谓“销”,就是销售。要了解企业主要的市场和主要的销售客户,销售渠道,竞争对手。企业与这几方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了解了一个企业的上述几个方面,审计师对这个企业的经营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也就算是做好了存货审计的准备工作。

存货的特殊性:金额=数量×单价

审计其它的科目,一般都是直接看金额,只有存货,虽然也看金额,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把金额分解成数量和单价然后分别开展审计工作的。

看存货的数量,基本上就是两招:一是存货盘点,二是分析性复核,主要是分析产量、产能、收率这些东西。

不管是审计师对盘点做内控测试还是做实质性测试,都会做双方向的抽样。就是说,从实物这个方向抽取样本核对到账上,也会从账上抽取样本核对到实物。这是为了同时保证存货的完整性和存在性。

对于存货的单价,首先得理解客户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的,比如说,在材料出库的时候,是用的加权平均,还是先进先出。在此基础上,再检查账上显示的单价是否符合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存货成本核算是需要一点儿算术知识、一点儿常识加一点儿想像力的。

原材料一般盘点起来也容易,检查其单价是否准确也不难,无非是加权平均等几种方法。但是,“冷次残背”的存货也最容易出现在这里,因为企业的生产计划很可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类型的,就是说“按订单生产”,所以在生产环节出现“冷次残背”的可能性会小一些。原材料的账龄分析一般是要做的。 严格区分的话,在产品和半成品是不同的。在产品指的是在期末截止时还在生产处理中的产品,而半成品是已经完成了某一道生产处理,正在等待下一道工序的产品。所以,只要在期末时稍微安排一下生产,很多制造业企业可以将在产品全部完工,或者只留极少量的在产品。如果是需要化学反应的生产,就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化学反应一做就要几天,停不下来的。

如果企业真的有在产品的话,往往是很难盘点的。不过,一般这样的企业都会有其生产上的特殊之处,审计师总能找到一些特殊办法来形成对在产品余额的期望。在古龙的楚留香系列中,楚香帅说过一句他的信念“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15。审计师只要坚信这一点,就可以在遇到困难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人生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我见过有的审计师,对于在产品和半成品的期末余额不做什么实质性测试,仅仅依赖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内控测试,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在制造业里,在产品和半成品很容易成为一个无底洞,所有乱七八糟的花费都先扔到“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这些成本核算科目里,然后再从里头把头面齐整的产成品捞出来记到存货里。这样,留在“生产成本”科目里的,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了,象什么生产中的废品啦,质量有问题的原材料啦,等等。结果就可能是,“生产成本”科目的余额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大的,跟中国的人口数量似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将“

篇13:简历用事实和数字说话

简历用事实和数字说话

一个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招聘专员,经他手的简历应该有上千份,他最不喜欢的简历是那种有“自恋心态”的简历--“我有非常强的团队精神、专业的知识背景、良好的沟通技巧……”

雇主非常不喜欢这样的简历,因为太宽泛,既没有实质性内容,也没有突出个性。更何况你会这样写,别人也会,诸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每天看着同样的简历,面试官如何不产生“审美疲倦”?如果你的简历混在类似的两三百份简历当中,自然不会引起注意。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简历还没有到HR经理手上就被扔进碎纸机了。

用事实和数字说话。与其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的素质写出来,还不如用具体数据、事实等来表明你的工作实力,让别人自己得出结论。譬如,假若你有在GE工作过的经历,那么写清楚这段经历远比自诩“团队精神”、“抗压能力”等等更具有说服力。再譬如,应聘营销方面的职务时,最好列出你过去完成的项目、数量、完成的周期、效果、标的等。

篇14:伯第埃:用数字说话

全球著名市场研究集团TaylorNelsonSofres(TNS)副总裁,TNS Media Intelligence (TNSMI)总裁。

让·伯第埃很容易就能让人判断出他是法国人:除了那典型的法国名字外,还有一口带着浓重法兰西口音的英文。也许是受法国文化保护主义的影响,即便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集团TaylorNelsonSofres(TNS)的副总裁,以及全球最大的媒介咨询公司TNSMediaIntelligence(TNSMI)的总裁,他都坚持在巴黎办公,而不是TNS的总部伦敦。

“我热爱法国菜。”他解释道。

采访定在上午11点。见面寒暄后,伯第埃指着手表说,“现在巴黎是早上5点,就在这个点儿,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监控刚刚印出的各类报纸了。”

“你知道吗?北京快速消费品花费总额中有28%不是消费者直接支付的!”伯第埃的问题有些莫名其妙。

随后他解释道,这28%来自劳保福利,而劳保福利的获得者中有近70%以上是男性。“只有当厂商了解了消费者准确的购买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对所接受的促销信息的细微反应,才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与伯第埃的交谈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口浓郁的法式英语外,就数他随时冒出的各类精确的数字,用数字说明问题成为他的人生哲学。

让数字说话,也正是伯第埃创立TNSMI的初衷。

收购让TNSMI从无到大

TNSMI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测着全球23个国家的所有媒体,包括平面、电视、互联网等,提供广告花费、新闻监测以及体育赞助商评估等各种分析。TNSMI目前追踪全球300多万个品牌,为1.6万个客户提供服务。TNSMI为全球市场提供96%的广告花费信息。

伯第埃是TNSMI的创始人,如今他又把它塑造成一个全球市场的领导者,这一切,仅仅花了他五年时间。

“以前有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找到我,想要了解他们在媒体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表现,他们的广告花费是否真的用在了刀刃上。于是我想,这一定是个大市场。”

,伯第埃说服TNS董事局,成立了TNSMI公司。“我是幸运的。我每做一件事,总能获得别人很大的支持。”伯第埃说,“我们的成长是建立在集团不断收购合并其他优秀媒介咨询公司的基础上。”伯第埃说。

这五年来,伯第埃领导了一系列收购:20,TNS以8800万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广告研究公司CMR,从而使TNSMI直接进入美国市场。而TNS最大胆的一个动作则是以4.25亿美元的低价从IPG集团手中收购美国NFOWorldGroup公司,让TNS在新媒体方面的业务突飞猛进。TNS最近的收购刚刚于5月27日完成,法国广告研究公司Presse+成为该集团的最新成员。

在TNS集团的帮助下,目前TNS的媒介咨询业务已经成为集团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消费者市场调查,年收入近3亿美元,占TNS总收入的20%。

“简而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知道你在看什么电视,吃什么早餐,甚至你的朋友怎么看你。而数字,能说明问题。”伯第埃说。目光聚焦中国

而如今,伯第埃又将目光聚焦在中国。

伯第埃来到中国,认识了当时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的陈若愚女士。“她对中国媒体广告市场有独到眼光,我们一拍即合,合资成立了CTR。”伯蒂埃说。陈若愚现任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总经理。

“我非常幸运,总能在不同的地方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伯第埃至今对与陈若愚的合作非常满意。TNS又与CTR成立了央视索福瑞媒介调研公司(CSM)。CSM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的权威机构。

“在中国内地城市,20~40岁的女性有60%使用彩妆产品,化妆护肤品更以21%的年平均增长率发展。这就给相关厂商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市场信息。”伯第埃说。本月新鲜出炉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的数据又与他的数字不谋而合:护肤彩妆品牌“玉兰油”以35亿元成为电视剧广告投放额最大的品牌,占电视剧广告市场3.1%。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正经历着广告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伯第埃心中的一处福地。

根据CTR的统计数据显示,20中国全年广告投放达到230亿美元,同比增长23%。CTR是TNSMI与中国电视总公司的合资公司。“到,中国将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广告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伯第埃说。TNS预测今年美国广告市场的增幅不超过3.4%。

伯第埃这次来中国除了品尝丰富的美食外,更重要的就是继续寻觅合作伙伴。

“我们将会在中国投入更多资源,”他说,中国现在拥有11亿电视人口,电视普及率达到86%。中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与近期崛起的新媒体都让受众面临更多选择。这也让企业的营销渠道更广泛。新时期的媒体营销已经逐渐转向‘影响力营销’,并且更注重‘营销影响力’。中国会越来越需要像CTR这样用数字说话的公司。”资料图片

人物档案

让·伯第埃(Jean-MichelPortier),51岁,法国人

毕业于法国Polytechnique工程学院,ENSAE以及法国国家统计学院

毕业后,让·伯第埃在法国国家统计学院担任行政长官,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让·伯第埃曾经担任法国消费市场研究公司Secodip的CEO以及索福瑞的研发总监。他成功组织了第一次法国电视民意实时调查

让·伯第埃现任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集团TaylorNelsonSofres集团(TNS)副总裁,TNS媒介资讯创始人及全球总裁

背景资料

TNS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信息集团,在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7月1日收盘价为每股223.25英镑,市值9.97亿英镑。TNS在全球110多个国家提供有关医疗、消费品、汽车、电信、传媒等市场调查、分析和咨询建议服务,并为客户开发有效的业务战略,并帮助客户提升其与消费者的关系。NS财年营业额为14美元,全球雇员超过9000人。总部位于伦敦。TNS旗下有包括索福瑞、NFO等26个子公司。(程悠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篇15:用数字说话的销售技巧

关于商品的销售技巧有很多,对于不同商品在不同情况下,其应用的销售技巧也不同,下文就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详细介绍了用数字说话的销售技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案例:

一业务去超市送货,到超市查看完店面产品销售的情况后,同店老板沟通进货的事情,具体沟通内容如下:

业务:大姐,你瓶装的酱油没货了,给你来一箱,另外我们袋装的酱 油卖的也很好,你看前段时间给你上了一箱,货架上也没货了,不行袋装酱油也给你再上一箱吧,

店老板:光来一箱瓶装酱油就好了,你的袋装的也没人指名要,这次就不进了,等把货架上袋装的卖完后再进你的袋装酱油。

业务:大姐,袋装酱油你就进一箱吧,你本来卖的也挺好的,前段时间进的那一箱这不货架上也没货了吗。

店老板:卖的好什么,等以后再说吧,

业务:大家,袋装的你卖的真的挺好。

店老板:好了,别叨叨了。

点评:

现在各企业(包括有点规模的经销商)都在培训业务使用客户资料卡,客户资料卡最终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店老板具体时段的进货、库存,计算出她一段时间内的真实销售数量。

但在实际订货过程中,却很少有业务将这些基本的销售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来,如果上面的业务在实际订货过程中,将店老板什么时间进的货,进货数量是多少,截止到目前为止销售了多少,本产品总共为她赚取了多少利润,而竞品目前的大致销售情况,以及盈利状况这些具体的数字说给店老板听,那将大大增加成交的几率。

业务的销售话术等存在问题,业务的基本工具客户资料卡不能熟练的应用,同公司主管的随线指导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业务自身的问题。

好多业务认为做销售就是做客情,客情到位了销量自然就上来了,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只有扎扎实实的把基本功做好,在销售的过程中即做好店面的客情、服务,又能够通过自己对客户资料卡这一基本工具认真的运用,每次都能够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服店老板,这样自己的路才能走的长,走的远。

英文简历中不该说的话

我们的经验:怎样做简历 ?

啥样简历才能打动HR的心

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制作简历有什么小技巧

个人简历制作的技巧

简历写作“七法”助你打动HR的心

简历三个小技巧

提高简历水准小技巧

优秀简历抓住HR的眼球

药物制剂专业导论课总结报告

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
《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英文简历之用数字说话(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如何来有针对的来写简历2023-07-23

简历制作小技巧2022-10-09

春联的种类2023-02-16

什么样的简历更抢眼2023-03-23

经典简历制作十二法则2022-08-24

如何写英文的求职信能吸引注意力2022-05-17

我们的经验:这样做简历2023-12-29

如何写英语求职信能吸引注意力2023-05-05

大学生求职如何用简历吸引HR的眼球2023-08-24

简历内容资料要简单扼要2022-09-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