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魔怔-记叙文

时间:2022-04-30 12:31:35 记叙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专业冷场的路人”为你分享15篇“听书魔怔-记叙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听书魔怔-记叙文

篇1:听书魔怔-记叙文

听书魔怔-记叙文900字_初二记叙文

听书是一种享受,听书是一种快乐!

到了高年级,平常便没有时间看书了,所以我的阅读量大大减少,妈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听书。

于是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软件---喜马拉雅听书,从此我便踏上了听的旅程。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好像被什么引力吸引着似的,直奔手机,先打开喜马拉雅,这才把书包放下。

最近我听的是《水浒传》,田连元那娓娓动听的声音就像一根牵牛的绳子似的牵引着我。我拿起筷子边吃边听,今天讲的是: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跳。田连元用他那带着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讲:“只见碧波里,一个浑身黑肉,一个遍体雪白,两个人扭成一团,甚是好看,那人水性极好,按住李逵便灌,连灌了数十次,灌得李逵直翻白眼”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这真是“六月天的石榴-------合不拢嘴”呀!

呀!我这一笑可不打紧,忘记了嘴里还有饭呢,顿时嘴里的米饭连就像一发炮弹似的喷了出去,刚塞进嘴里的南瓜块儿也像一颗子弹一样蹦了出来,我急着去捂嘴可手里的筷子“当啷”一声,像被枪击中的鸟儿似的从我手里落到了地上,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妈妈生气地说:“哟,这打仗呢?以后吃饭不许听!”

一想到听书,我就可以从愁眉苦脸的苦瓜大王,变成了一个活波可爱的樱桃小丸子。但是妈妈只规定我在睡前听十分钟,这怎么能满足我呢?我好像得了相思病似的,不听故事就难受,这真是“长足了的葫芦------急开了瓢”呀!

哎!要想多听故事,就要见缝插针啊!周六这天我刚写完作文,妈妈就冲着我喊道:“累了吧!快出去转转,休息休息眼睛。”太好了,终于有机会了,我立刻像一只灵巧的猫一样,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偷偷地走到桌子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抓起手机,就像一只兔子似的跑了出去,那速度真是“脚踏车挂飞轮----快上加快”呀!

我一口气跑出了家门,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激动不已地打开手机,好像是见了分开很久的好朋友。坐在院子里的长凳上我听得是手舞足蹈,时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大沙漏,正悄悄的、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不一会儿,妈妈的河东狮吼就从楼上喷涌而下:“节思宣,你能休息到什么时候呀!都一个小时了,作业还写不写了?快给我上来!”我吓得激灵打了一个冷战,无奈,又听不成了!

现在我真是对听走火入魔了,妈妈看我这么爱听,无奈,只好让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听,哈!这下我就可以在上学、放学时坐在车上一边欣赏着外面的风景一边听着故事;吃饭的时候,边品尝着美食边听着。

这真是一种享受呀。一想到它就心花怒放,一离开它就愁眉苦脸。

篇2:乐大嫂怎么魔怔了?

乐大嫂怎么魔怔了?

刘院长离休后,不仅经常与球友一起玩乒乓球,也定期地在家里与牌友们玩玩牌.好就好在刘院长的老伴,谈不上热烈欢迎吧,从来就没烦过.每每客人们在那玩牌,她便悄悄地坐在一边,看她的.报纸.高兴的时候,还常常围前围后,又沏茶又倒水,显得格外热情.总起来说,刘大嫂颇有一点好人缘.几个牌友送给她一个好听的绰号,叫“乐大嫂”.都说,别看她挺老胖,一般情况下不会得啥病,将来也必然高寿,因为她特别开朗,心情老那么愉快……

作 者:陈树棠  作者单位: 刊 名:健身科学 英文刊名:SCIENCES OF SERONG PHYSICAL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手机上听书

手机上听书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听歌儿,听小说的阵地就转移了。智能手机相比收音机,不用听一些夹播的无聊的广告,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话题任意搜索,资源多,而且想听就听,不用等他们限定的时间。

手机听书软件,我比较欣赏的是有酷我听书,氧气听书,凤凰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这些听书APP,春花秋菊,各占一时之秀。曾经在凤凰FM追过一段时间的《锵锵三人行》,《凤凰大视野》,《樊素时光》,时评类,历史类我还是觉得凤凰更靠谱;氧气听书,在上面听武侠小说还不错,并且他们的听书在线时长可以兑换成积分,积分反过来又可以兑换VIP,人家这个设计是不是很人性化;但是相比较来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喜马拉雅FM,种类多又齐全,主要相中的是人家免费资源多。

但是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要想听一些现在正火的大咖的节目,还必须付费。今年寒假的时候,我经不住知识的诱惑,也成了知识付费的`一员。我花了200多元钱在喜马拉雅FM上,订阅了马瑞芳老师说聊斋的节目,订阅了世界文学名著大师课系列节目,总共600多期,是不是挺合算的。

前两天我在蜻蜓FM上,发现刘心武老师开坛解说《金瓶梅》,也毫不犹豫订阅了他的节目。就这样茶余饭后,晚上临睡之前,天气溽热,依靠在沙发上,耳朵里塞着耳机,在手机上订好时间,听着听着就朦胧睡去,好不惬意!

网络时代听书还可以个人定制,听自己喜欢听的人,可以跟他们互动,可以订购他们的声音服务,想来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

篇4:《明湖居听书》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篇5:《明湖居听书》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众多,到得早。“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性广。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三是气氛热烈。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很有特色。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节奏时,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借助实体形象来感受到声音的美,让人们体会到白妞技艺的高超。

第四部分(9段),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篇6: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n

篇7: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篇8:听书优秀作文

星期天下午,爸爸说要带我去听书。听书是怎么样的呢?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终于出发了。到了听书地点后,我发现了一块经底黑字的牌子,一看,原来,今天是由上海东方评弹团的徐长青先生与袁莉莉女士评书《金宝宝和张春帆》啊!我便兴冲冲地前往四楼听书。

到了四楼,发现人群开始就座了。我和爸爸便挑了前排的一个位置。只见徐长青叔叔缓缓拿起三弦,望了望前来听书的人们,“咚――”地一声,弹了起来。袁莉莉阿姨也拿起了琵琶,弹唱了起来。不过因为是用苏州土话的,又是唱,我听不懂,只能聆听那从我耳边流淌的音乐。

“咚――”地一声,第一部分唱的结束了。徐长青叔叔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只见他表演“三鞠躬”时,先是“啪”地一个标准立正,敬礼,又把腰弯到90度,“刷”地一下,把腰挺直。接着又鞠了二次躬,再坐下。当他说:“他冲进车里,突突突……地一下溜了。”时,他双手作驾驶状,嘴里发出逼真的发动机声,我听了,觉得像是一辆真的车子开走了呢!不知不觉中,第一部分结束了。“歇歇再讲。”徐长青叔叔说道。说完,他们去休息了。我也休息了下。

“咚――”开始了!我冲回座位,又听了起来。当打电话时,他们用折叠扇当电话,仿佛手中拿的是真的电话似的。当徐长青先生表演人害怕时,他的脸部肌肉不断抖动。他用手拍一下,说:“还抖!”还是抖。“还抖!”他又拍了一下。结果左边不抖了,右边却抖了起来,演得就像他自已害怕的不行了。“但是――”“啪!”他把惊堂木一拍,吓了我一大跳。接着,他又讲了起来,穿插着我们的笑声,与他逼真的动作。“咚――”他们又弹唱了起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讲解。”徐长青叔叔说道。哎呀,这么快就结束啦!我想着,意犹未尽。

在回家的路上,我欣赏着窗外美丽的风景,想:这次听书使我又增长了见识,我真想再去听一次,细细品味一番啊!

篇9:听书优秀作文

“看!”我爷爷大喝一声,坐着的小朋友包括我都被吓倒了,场上鸦雀无声。爷爷手中的那一把折扇,仿佛就是当年林大人那把所向披靡的尚方宝剑!爷爷此刻怒目圆睁,依稀就是林钦差面对洋鬼子而喷着怒火的虎目!爷爷的神情十分严肃,似乎四周都是当年见证林则徐大人打击侵略者的百姓――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林青天’出现了……”爷爷越讲越激动,最后连手脚都用上了。“……钦差林大人在虎门海滩,这个人山人海的地方将从英美烟贩非法运入的二万三千七百斤的鸦片全部、彻底地地销毁了。刹那间,黑烟滚滚飞向了那辽阔无边的蓝天,浑浊不堪的.黑泥流向了湛蓝无比的大海里……”一想起昨天,爷爷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爷爷的眼里泪光闪闪,院子周围的温度仿佛一瞬间爆涨了――街坊邻居们情不自禁地喝彩:“好!……”

爷爷昨天讲的“虎门销烟”让听众大呼过瘾,所以我们十分期待今天的故事。要知道,这几天听了“林青天”的英雄事迹,我们打心眼里佩服林大人的胆识和胸襟。你们知道“林青天”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吗?他不仅是一个忧国忧民、秉公执法的伟人,又是那么谦虚和诚恳,做事有错就必定会改正。就拿爷爷讲过的“虎门销烟”来说,如果这次的任务失败了的话,十有八九是会要了他林则徐的命,可他却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将这些罪魁祸首抓住,继续让大量鸦片销入中国,让大量的银子继续流出进入英国,这不仅会让祸害百姓,就连国家也会灭亡!“林青天”是我们福建福州人,虽然我不是福州人,但是我可以和这样的一位救世大英雄同为福建人,真可谓是三生有幸呐!难道不是吗?

晚饭过后,又到了爷爷讲古说书的时候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往我家小院跑来,早早地围住我爷爷坐在小竹椅上了……

篇10:田间听书日记

田间听书日记

小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视,收音机也是极其稀罕的。我们家就有一台收音机,淡蓝色,上面还镶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小石英钟。

那是父亲治村有方,公社奖励的,是我们村第一台收音机。收音机刚拿回来时,母亲用一条柔柔的纱巾搭着,俨然一个害羞的新嫁娘。村里男女老幼都围着看,父亲调试着各个频道,有优美的歌声飘出来。大家对这个蓝色的长方体充满了向往。他们排着队来调试,有的要听《王汉喜借年》,有的要听《李二嫂改嫁》……一段时间后,大家不再争,都被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深深吸引,还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孙镇业的山东快书“闲言碎语不多讲,先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夏日的夜晚,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拿着蒲扇,集中在宽敞的场院,躺在自己编的草帘子上,谁都不说话,只听刘兰芳字正腔圆的“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和袁阔成的“桃园三结义”。村人认字不多,书也很少读,刘兰芳和袁阔成绘声绘色的讲述,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扫盲。人们渐渐有了期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夜已深,人们不得不拿着草帘子回家,等候下一个夜晚快快到来。人们说话的时候喜欢引经据典了,那是他们从刘兰芳和袁阔成那里听来的;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儿了,尽管只是“演义”。

书听得入迷时,白天农忙也想,于是就央求我父亲干活时一定要把那台宝贝收音机带上,放在田间地头,把音量调到最大。爹说话嗓门大,可能就是受袁阔成他们影响吧。当时还是生产队,村里担心大家听书耽误干活。爹作为队长很体谅大家想听评书那种欲罢不能的心情,他拍着胸脯打包票:“放心吧,我们一队如果因听评书影响干活,影响粮食产量,我拿家里的粮食补上。”队里的男女老幼听了,都欢呼雀跃。听书的时刻谁都不说话,手里不停地插地瓜秧、锄地,书听完了,立刻加快速度,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年终一称量,一队无论地瓜还是玉米花生,都是大丰收,超出其他队很多很多。大家都说是刘兰芳给了他们力量。

娘虽然认字不多,但她的情感却很细腻,有着自己独特的'是非观。听曹操华容道败走的时候,我拍手叫好,因为《三国演义》是拥刘贬曹的,但娘却为失败的曹操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也为关羽的仗义叫好。

我想,当时中国农村对四大名著的普及主要得益于听评书。我小时候对文学的痴迷也得益于听评书。后来我读了中文系,再看这些名著,刘兰芳和袁阔成的声音还会萦绕在心头。

如今,网络时代让人们的娱乐五花八门,可以在电脑上、手机上随时随地听歌、看视频,可是当年田间听书的那份情致却再也找不到了;电视剧可以在网上一集接一集地看,不需要像以前听书那样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而等待一天;过多过滥的信息和内容让人们应接不暇,没有时间像以前听书时那样反复回味;因为没有节制地看视频、玩游戏,身体累了,精神乏了,心也浮躁了。

田间听书跟牛耕时代一起消亡了,可是却深深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让人时不时地心生怀恋。

篇11:《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又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又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①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比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又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

篇12:聆听书语

每每走近书桌,总能听到书的呢喃细语——那甜蜜温馨的议论抒情……

我,踏着满怀期待的脚步,步入了这踏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如春,百花皆睁开自己朦胧的双眼;草苗们从土地中探出头来环视大千世界;《庄子》忽逝化为一只蝴蝶,飘逸而不失本性的飞着;扑忽又变为一只北溟之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罢间又化为一只垂天之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庄子》将“逍遥游”从稀声呢喃变为展喉吟诵。无不宁人感到一种热情澎湃的隐士豪情!

亦如夏,绿草彩花愈加变得艳媚;参天大树更显得壮大雄阔;初夏的一天,挑花处处盛开,《三国演义》刹那间分成了三份,三份又化形为三位壮汉;一名刘备字玄德,长手及膝浓眉俊秀目光见柔;一名关羽字云长,长眉凤眼赤身青衣豪情万丈;一名张飞字翼德,浓须圆眼声如斥雷勇猛无比。三人齐声交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生死誓言,一则许下兄弟间不变的诺应——空气凝结了,干杯的那一刹那,情义充满了每一个角落,信诺呼应了天地交际,激碰的酒杯烙下兄弟永恒不变的情结!

又如秋,落叶扫地让原本孤寂的一切又变为另一意境;丰收的果实让悲秋重现生机;《史记·绛候周勃世家》中周亚夫一人忽然从中踱步而出,紧随起来的又是一片军队,飞旗上隐约浮现着“细柳”二字——这不就是让胡人闻风丧胆的细柳军么——“呜——”天子抚军车队先驱已吹响号角,不料军队并无反应;天子欲乘车进军抚军,不料被无名小卒因军中禁驰而拦下;天子亲临将府不料亚夫唯行军礼……历史就是这么多奇,若是往日,亚夫可能会被惩罚吧,天子也就只是一个昏君吧——不过这个秋天的阅兵非常成功,文帝大大赞扬了亚夫的原则感——若无周亚夫的原则,汉文帝的通达,这个秋天的阅兵,可能就是汉灭的征兆了!一股秋气袭来,并非所谓的刺骨,无不时让人感到一种正派的力量充斥着那儿!

还如冬,飞雪造就了这个银装素裹的大地,分外妖娆的背后藏着一股寒息;而《麦琪的礼物》在刹那间温暖了整个世界——一对男女脉脉的注视着对方,男人手握一只发卡,女人带上一定十分美丽;女人收捏一根表链,男人配上手表上去一定帅气——不幸的是,男人卖了手表才卖了发卡,女人卖了秀发才换来了这表链……这,真的,不幸,吗?雪融了,冰化了,两个人激吻拥要一起,天崩了,地裂了,两个人仍还在一块儿,他们发出了无比炽热的温度,温暖了他们,温暖了我们,温暖了这个世界……

冬逝了……

篇13:听书的散文

听书的散文

儿时的我,生长在农村。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很差,家里没有什么收入,一日三餐刚好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所以,儿时的我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除了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臧,打土仗之类的游戏,但还有一件令我至今难忘的,那就是听“书”。

所谓听“书”,就是在收音机里听评书。古时听“书”,是在茶楼或酒肆,听者一边细细地品茶或饮酒,听说书人娓娓道来,别有一番情趣。说到精彩之处还要捧场砸彩,那是要花钱的。而儿时的我们只能在收音机里一闻评书的风采了。当时,我家非常穷,除了电灯之外没有其他像样的家用电器。所以,我听“书”只能到邻居“二狗子”家去听。“二狗子”的大哥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台旧收音机。虽然旧,但可以收到不少台,听起来声音还是蛮清楚的。每到中午,“二狗子”把收音机摆在门前的榆树下,神气十足地喊:“广播书场到了。”这时,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就跌断腿似的陆续跑来,端着饭碗围着收音机席地而坐。那镜头比我们上学听老师讲课要更加专心。

记得那时,我们听的最多的是《岳飞传》,《杨家将》之类古代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相当带劲,尤其收音机里的那位说书人说得更精彩,水平颇高。刘兰芳——这个名字一直刻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只不过,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刘兰芳是位女的。)也不知道她那来这么大的魔力,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到她嘴里就变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篇章,可以让我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最佩服的还是她的口技,她能够表演出各种声音。那马蹄声或奔腾,或慢行;或嘶鸣长啸,真是惟妙惟肖。还有古代战场拼杀的场景:战鼓雷鸣,两军对垒,杀气腾腾。砍杀声、呼救声顿时排山倒海般爆发。令我们几个小伙伴瞠目结舌,一张嘴简直是呼风唤雨,不知道她如何做到如此精美绝伦的'。如今想起来,那令人叫绝的余音仍在脑海里萦绕。

随着时间的推移,听的书越来越多,了解的知识也越多了。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儿时听“书”,还真让我受益匪浅。从听“书”中,我得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知道岳飞、杨六郎这些古代英雄人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听“书”中,我分清了什么是忠,什么是奸。岳飞杨六郎为什么名垂青史,秦桧之流为什么遗臭万年。从听“书”中,我渐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就要胸襟坦荡,光明磊落。这些道理虽然浅显,但足以让我一生享用。

篇14: 忆童年听书散文

忆童年听书散文

农历六月份天已经很热了,天刚黑,月牙儿也像个小姑娘似的,时而害羞躲进了云层,时而偷偷探出头,冲着人们傻笑,而那北斗星依然坚守在北方,为夜行的人们指明方向。青蛙高声歌唱着,而小虫儿们,也不甘寂寞,卖力的为青蛙伴奏着,仿佛是在演奏着一首世界名曲,虽然没有掌声,但他们依然如醉如痴,经久不绝。

这时候,劳作一天的大人们有的吃过了晚饭,有的还端着饭碗,三三两两的围坐在一起,轻轻的'摇着蒲扇驱赶热气和蚊子,天南地北聊着天。

“你家的后冲(后冲,就是村庄后面的那片田的意思)那块二斗(二斗,就是那块田的名称,相当于2亩田)秧长势咋那么好啊?”

“呵呵,我今年下了本钱了,磷肥和臭肥都各用了一包。”

“我说咋长那么好呢!”

“你家的牛马上要下崽了吧?”

“快了,我这几天每天都喂黄豆给他补身子呢!”

大人们家长里短的聊着,这边孩子门也没闲着,一个个忙的满头大汗,正拿着一个吃过的罐头瓶子,在捉着萤火虫,准备做一个不用油的灯呢!

“都到村东头打谷场去听书去哟”

当生产队长的二叔那响亮的声音传来。

“太好了又有书听了”

人们都欣喜的嚷着。

小孩们总是早早的来到会场占据有利的位置,大人们也陆续的到来,说书的老先生早已支好了鼓架,轻轻敲着鼓,催着没有来到的人们。

随着打谷场上人们越聚越多,平时寂静的打谷场顿时热闹起来,这时二叔走到书先的旁边干咳几下说:

“这段时间也不太忙,我找了位说书的老先生来说上几段,让大家解解闷,每户出半碗米,都没啥意见吧,”大伙都齐声附和着:“没意见,好久就想听书了”,“这样我也就不多说了,那就开始吧”,说完二叔也退了下来。

书先先喝了口水润润嗓子,左手轻扬着简板,右手紧敲着鼓唱了起来“战鼓一打简板叮,闲言少叙开正本,书中不表人那个,咱今天就说一说,混世魔王程咬金……”

随着说书老先生的唱腔传出,会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只见大人们随着故事的情节深入,时而摇头叹息,时而低头微笑,时而又高声喝彩。孩子们更是睁大眼睛看着那说书老先那夸张的表情,紧张的像是故事中的战马随时冲进人群……

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常常把我们带入美好的回忆中。

篇15:听书作文400字

一本好的好书籍就是一位智慧长者,也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书,它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它,给了我给了我许多的知识,同时,也让我获得了勇气。

出答案,那惊险的环节,那生动的画面,仿佛我正在案发现场,目睹着凶手作案。这每个案子凶手动机都是个烧脑的问题他带给我了提高思力和逻辑推断的能力。

渐渐地,我转向了科普类《十万个为什么》被我“吃”掉了后,为我解开了心中的许多问号,见识了多少新鲜知识。

还有一种金书,它从一年级开始伴随我成长,一直到现在,或许终生终生都要与它相伴的一本书,也是我们批注最多的一本书,它,就是语文书。虽有些同学厌倦了它,破坏它撕扯它。但它的肚子里装的是巅峰中的“经书”,一章章美文,一个个人生真谛,你仔细地品,你品,你细品这味儿

书,它是我的课外老师;书,它是灯塔,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成功之门;书,是伴人成长的朋友。书,知识的海洋,它带着无知的你,去遨游。书,你是我的.老师,你告诉了我: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

听书优秀作文

我为国球乐且狂散文

屏幕碎片外的重逢作文800字

听妈妈讲小时候那点儿事三年级作文

七年级上教案(第35课)

窃读记教学设计

七年级窃读记预习教学设计

关于读书的近年中考作文

听书魔怔-记叙文
《听书魔怔-记叙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听书魔怔-记叙文(共15篇)】相关文章:

窃读记名师教学设计2023-11-09

八下历史作业本答案2023-01-03

书香家庭申报表范本2022-09-17

《窃读记》教学设计2022-11-07

八下语文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22-05-24

“我心中的新华” 主题征文启事2023-07-28

哈利波特中魔法石经典台词2022-05-08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2023-04-27

一天阅读答案2022-10-02

读书的三种境界作文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