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

时间:2023-04-12 07:51:36 说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精选15篇)由网友“去逃跑之处”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

篇1: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篇2: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

端午节习俗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篇3:各地端午节习俗

各地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在中国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H(眼睛),明到若乌j”,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d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篇4:各地端午节习俗简介

各地端午节习俗简介

江苏

江苏省嘉定县的人们过端午节,不论贫富,都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节,各家各户都用一盆清水,加入少许的雄黄,并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都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

由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蔑编一个骑虎的道士,人们敲锣打鼓,沿街游行。过去的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端午节那天,成都人都去买李子,来到城东南角城的楼下,上下对掷,旁边有数万人聚集观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民众因为端午掷李子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这个民俗因此停止。

湖北

黄冈市巴河镇端午节迎傩人,用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海南

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还有项海岛百姓都熟知的端午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

广东

化县端午节,正午会烧符水,洗手眼,然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福建

福州端午旧俗,一般临近端午的5天内都要吃指定的食物,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田螺、海螺,初四门前挂艾草,初五吃鸡蛋,以求来年平安。

江西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浙江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陕西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山东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

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纪念曹娥。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有着自己的历史意义。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内在的风韵需要我们去品味,它深入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缅怀历史祭祀先烈,让更多的人不忘历史长河中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也不忘我们身为新一代接班人手中的重任。让传统文化不失原有的风采,更加发光发亮!

“爱国”铸就端午之魂求吉、纳祥和辟邪,是端午节千百年来不变的主题和美好的愿望。然而,抚今追昔,端午节最值得纪念的,还是屈原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屈原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化身,他对国家的忠贞、对百姓的怜悯早已伴随着他的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不朽。尽管普通人未必能读懂屈原著名的《离骚》,但也丝毫不影响大家了解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

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传统节日里的某些东西还是不变的。为了记忆深处的粽子回家过节,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让我们既享受当下的天伦之乐,又追怀祖先的盛德、美好与忧伤。

篇5:端午节的各地的习俗

端午各地习俗文化

河北省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古时,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烧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

日本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越南

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通过裹粽比赛和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节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娘惹粽是马来西亚的创意粽,又称为蓝粽,外表色泽如同中国青花瓷,十分特别,既美丽又浪漫,光看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篇6: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山东省】早起饮酒 带七色线

邹平端午,每人早起都要饮酒一杯,用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上七色丝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场下雨再解下来扔到雨水里。临清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以便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河北省】忌打井水 吃“五毒饼”

北京往往于节前预汲井水,忌端午节当天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浙江省】午时采药 吃馄饨

桐卢县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新昌吃端午馄饨,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个恶日,而剁肉包馄饨是吓唬闲神野鬼的。新昌除吃端午馄饨外,还有吃粽的习惯。乡间也有喝雄黄酒的,此俗与白娘子许仙故事有关:传说白娘子系白蛇所化,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以使其现出原形。故谓雄黄可以避邪。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四川省】出端午佬 赛龙舟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福建省】晒药囊 竞渡献纸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篇7:山东各地端午节习俗

山东各地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戴“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还要在小孩子的手脚腕部拴上“禄寿线”(五色线),叫“轧五丝”;用五彩丝线扎制成非常小的笤帚、炊帚送给小女孩,用意皆是祈福求平安,祝愿女孩将来做活计好。

莱州、招远一带的妇女儿童,还习惯用雄黄涂抹耳朵,意在驱邪防病;临清给7岁以下的男孩戴“符”,符是一种用麦秸做的土项链,给7岁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因屈原投江时,正是石榴开花时,以此纪念屈原;临清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5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能杀死5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临朐、滕县等地的妇女小孩习惯戴香布袋,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端午食俗

说起端午节的特色饮食,粽子是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白头草等。

采 药

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是采药的好时节。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晒干后挂起来留作以后做药材用,连不能进山采药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间地头采一些常见的草药备用。

艾草是端午采药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草药。旧时人们将艾条、菖蒲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蒿、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还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在民间,人们常将艾蒿晒干搓成艾绳,用来熏蚊子。到了夏夜户外乘凉之时,静坐着说话儿或听故事,最怕的是蚊子,这时候,只要将艾绳燃了,艾的香味便会随着烟雾而弥漫四周,蚊子便不敢近前了。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因此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系五彩线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

系上的五彩线想要摘下也是有讲究的。五彩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大人们说五彩线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蛇)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

剪 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现在蓬莱端午贴剪纸的风俗已经消失,而在长岛县北面的几个岛子,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风俗。

海岛上的人以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在这一天拉开节日的序幕。清早起来,先在大门的门槛上贴一对牛形剪纸。人们以为,力大无穷的黄牛可以把门避灾。到了五月五日,太阳还没出山,节日剪纸就已张贴完毕。黄牛之外,再贴桃、虎、狮、葫芦,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住房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节日到渔村,走在大街上,简直就是一个剪纸作品的长廊。

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蝴蝶牡丹”、“老鼠葡萄”、“娃娃采葫芦”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仙桃寓意多寿,石榴、葡萄寓意多子,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多寿,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便是“拉露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在海阳、莱阳一带,端午清晨,乡间的老太太都要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有的人还将拉了露水的毛巾带回家给在家里的老人擦,据说不长疮。

乳山的拉露水习俗更有情趣。端午的头一天,大姑娘、小媳妇要做的顶要紧的一件事是采集月季花,再去山里、河边采摘来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腊条皮等。回家将这些都洗净,用清水浸泡在一个大盆中,露天置放于院中干净空阔之处,第二天清早起来,捞出花草,合家人便从这大盆中倒水洗脸、洗胳膊,那是一种神清气爽、余香袅袅的美妙感觉。所用原料大都有消炎止痒的药用价值,可防蚊虫叮咬,是真正意义上的“花露水”。

篇8:各地端午节习俗礼仪

娄烦端午节的主要节日活动是吃溜米软米粥、吃粽子和采集。

娄烦的溜米和粽子,是娄烦食品中的精品,主要是因为软米质量好。娄烦东南部特别是庙湾乡的软米,色泽金黄,又软又黏,香味浓郁。用娄烦软米做的糕、馒头、溜米、粽子,一直是省城太原的畅销食品。

娄烦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种植物幼苗生长旺盛时期,一些茎、叶可入药的植物,这时药性也最好。所以端午的采集活动也十分广泛。早晨,太阳还未出山,人们就要出去采集。

首先是挽艾。端午的艾,药性最好,据说能顶麝香用。挽回艾来插在门上、耳朵上,为的是避邪气和防蚊子等毒虫咬。大部分人家是搓成艾要子(艾绳),夏天用来熏蚊子,也有采臭蒿草嫩叶往身上擦的,也是为避邪和防蚊虫叮咬。过去娄烦还有给苍蝇插架一俗,即把柳枝折回来插在屋顶上让苍蝇爬,到除夕大扫除时才扔掉。这一习俗,是百姓在无法制服苍蝇的情况下采取的最落后的办法,让苍蝇趴在架上,总比趴在食物上强。现在有办法对付苍蝇了,但柳枝还是要的,不过是在门上别一别,闻一闻嫩柳叶的清香味而已。

还有一些懂医道的人,早晨出去把蛤蟆逮回来,在其嘴里塞进墨汁,如果没有现成墨汁,就提前用鸡蛋和烟霉制成。然后把嘴里塞进墨子的蛤蟆用泥包住放在炕洞里熏,熏干后就制成香墨子了,用来给身上起了疽肿的人写“散”字,即用香墨子围患处画一圆圈,中间写一“散”字。不知道蛤蟆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一到端午早晨就躲起来了,很难找到。这便留下一句歇后语:“五月端午的蛤蟆,圪躲圪躲就过去了。”

娄烦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有古会。周洪山普净寺古会,初四、初五和初六赶三天,下静游狐爷庙古会是从初三至初七赶五天。

篇9:各地端午节习俗礼仪

在浠水县,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挂菖蒲、插艾叶、包粽子、划龙舟,隆重而热烈。

五月初五这天,一大早妇女们就上山采竹笋叶子,浸糯米,做馅料,烧柴火,一家子热热闹闹围在一起包粽子,其乐融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在浠水县北部山区,人们用划采莲船、唱哦呵腔儿来模拟赛龙舟的活动,十分热闹。每年端午节,只要那熟悉的采莲船调子一唱起来,村民们马上就扶老携幼围拢过来。

去策湖看社戏、观龙舟赛,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历年来,策湖在端午节时就有划龙舟、唱社戏的习俗。端午节,成为策湖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未到,当地村民就提前主动相邀亲朋好友前来过节。浓浓的节日氛围,独特的民间风俗,也吸引了各地人们前来湊热闹。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传说这天有瘟神降世,故家家门窗两侧安放艾枝、菖蒲,用来避邪。室内墙上贴着用雄黄酒写的“毛娘贴”,涤除瘟气。其文曰:“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飞剑斩蜈蚣,百邪归洞府”。小儿脸上涂雄黄酒,手臂上系五色彩线,佩戴装有艾、菖蒲等药物的“香囊”布袋,为驱蛇、蝎、蜂、蚊、蝇五毒。

五月初五日为屈原投江之日,楚人为纪念他,特用笋衣包裹有糯米、绿豆、茴香的“角粽”,投入江河祭奠,以慰屈原之灵。本县巴河、兰溪、城关南门河等地,有举办划龙船竞赛的习俗,此种凭吊屈原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篇10:端午节各地特色习俗

1、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2、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3、广东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4、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或折艾悬门,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儿童放各种纸鸢,角高下。乐罗冲育黎伏三里聚众千百,互相斗殴,谓之打风筝架,虽官府不能禁。”可见,在历史上古崖州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有着极为丰富的庆祝活动。

5、广西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6、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金华一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粽子每五个为一小扎,两个小扎结为一束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

7、江西

江西过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制作豆娘(一种头饰)、编织五彩绳、佩戴香包、画额、佩戴五彩绳、赛龙舟等习俗。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8、安徽

安徽的端午风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龙舟竞渡、城里粽、农家粑、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香包、佩五彩丝粽、斗百草等等。斗百草习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试草名,互相以路边草名对答。一种是比试草的韧度,以强韧为胜。端午节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乡间人吃“大叶粑”。

9、湖南

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等,还包括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屈原等习俗。 湖南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10、云南

云南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越剧、射礼表演等节目。云南普洱当地人过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药根。

11、四川

端午节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盐蛋、苋菜。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12、贵州

“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13、湖北

湖北的传统习俗有贴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还有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等。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形式独特,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屈原有关。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14、山东

山东各地端午风俗:采药、五彩线、剪纸、拉露。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山东邹平县过端午,每人早起均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过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过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15、甘肃

在甘肃,端午时节会采摘新鲜的玫瑰用蜂蜜腌渍并食用,有的地方还会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用发面整治的扇形面食,一共五层,中间会撒上胡椒粉,据说这是由端午时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过端午节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16、山西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等处,历代相传。山西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17、陕西

陕西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挂五彩缕、香荷包,悬挂艾草,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没有赛龙舟之类。旧时陕西兴安州过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18、河北

在河北的有些地方,端午期间是忌打井水的,民间传是为了避井毒。并且在端午时期还要吃用五种毒虫作为花饰的“五毒饼”用来避五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19、河南

河南,过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20、东北

东北过端午,清早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 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21、香港

香港过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传统风俗,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立蛋”与“龙舟水”里游泳等。

22、台湾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台湾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台湾的端午习俗有打“午时水”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端午节吃什么好

1、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起源于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着亡国之痛,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岸上的渔夫和百姓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当时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食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免遭伤害。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龙舟。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天只吃半个或一个,每天吃粽子别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1个。尤其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贪多贪凉,最好分小块多次食用。有些商家卖的迷你粽就是不错的选择。

2、黄鳝

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黄鳝一定要现杀现烹,鳝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多,鳝鱼死后体内的组氨酸会转变为有毒物质,故所加工的鳝鱼必须是活的。黄鳝用开水焯烫,可以洗去外边的粘膜,煮出的汤可减少腥味。

3、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来放到锅里蒸熟,将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极反复捶打。一般多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动糕团使之捶打均匀。随后,一份香甜细腻、筋道适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4、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5、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7、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8、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9、黄酒

《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也就是说雄黄酒就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的。这么简单的饮品为何如此有名呢?这大概与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有关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这天饮雄黄酒,现出蛇身原形。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但是,现代人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因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故到了端午节这天,还会有人家会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的,希望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10、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11、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12、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品,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一般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胃口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采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色就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软香糯不粘牙。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篇11:各地端午节习俗简介

江苏

江苏省嘉定县的人们过端午节,不论贫富,都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节,各家各户都用一盆清水,加入少许的雄黄,并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都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

由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蔑编一个骑虎的道士,人们敲锣打鼓,沿街游行。过去的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端午节那天,成都人都去买李子,来到城东南角城的楼下,上下对掷,旁边有数万人聚集观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民众因为端午掷李子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这个民俗因此停止。

湖北

黄冈市巴河镇端午节迎傩人,用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海南

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还有项海岛百姓都熟知的端午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

广东

化县端午节,正午会烧符水,洗手眼,然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福建

福州端午旧俗,一般临近端午的5天内都要吃指定的食物,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田螺、海螺,初四门前挂艾草,初五吃鸡蛋,以求来年平安。

江西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浙江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陕西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山东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端午节节日由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 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快乐祝福语简短

1. 端午节到了,为了表达我对你的诚意,我特意委托物流公司给你运去一箱粽子,请你在端午节那天,凭此短信去就近的物流公司自取,仅限端午节那天哦!

2. 端午节到,愿你“端”起“五”好:端起快乐,烦恼全消;端起吉祥,好运不倒;端起财运,广纳钱宝;端起前途,事业走高;端起幸福,如意逍遥!

3. 端午节,聆听我粽子般的爱情誓言:像马莲缠着苇叶缠着你,像苇叶抱着江米抱着你,像江米粘着红枣粘着你。在时光的蒸锅里变的密不可分,让我好好爱你!

4. 端午节,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

5. 端午节,我送你一枚粽子,友情是外皮,里面第一层是祝福,第二层是幸福,对了,第三层当然就是你写的欠条,快快还钱啊!

6. 端午节,为你包一个甜蜜的粽子,裹着我真心的祝福,愿你健康平安;为你做一个美丽的香囊,织着我深情的祝愿,愿你快乐幸福。祝你端午节愉快!

7. 河面宽阔波涛涌,无数龙舟过大江。旗帜飞舞龙头昂,鼓声阵阵耳畔响。船桨起舞水波漾,歌声入云多嘹亮。岸边摩肩接踵人,呐喊声声传四方。端午佳节齐庆贺,国富民强好家邦!祝端午快乐!

8. 端午节到了,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

9. 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的友谊叫人终身难忘。祝端午节快乐

10. 发的是文字,收的是快乐,见的是短信,不见的是牵挂,打开的是健康,读出的是吉祥,默默的是祝福,愿爸妈身体健康,端午快乐。

11. 端午节,送你一个快乐“粽子”,先帮你剥掉工作的烦恼,剥掉生活的烦恼,剥掉脸上的沉闷,好了,剩下幸福的内叶裹紧你,幸运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乐!

12. 端午节到了!我把祝福棒切成五段送你,段一是健康,段二是幸福,段三是好运,段四是关爱,猜猜段五是什么?答案:段五是快乐!

13. 踏上旅途,平安祥和;尽情舒展,一片祥和;随便乱说,轻松快活;搞点娱乐,跳舞唱歌;安全归家,还要工作。不论端午有什么活动,记得带上我的祝福哦!

14. 端午节快乐!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15. 端午到,花枝俏,家家户户乐陶陶。挂艾草,带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竞龙舟,祭屈原,历史传承越千年。端午家家粽飘香,愿你事事“粽”顺畅!

16. 风飘飘兮旗帜舞,鼓声阵阵兮动人心。河水清澈兮龙舟列,人群呐喊兮过佳节。祭奠屈原兮抒壮志,爱我中华兮歌舞欢。粽叶一片兮情谊浓,声声祝福兮涌心头。愿你快乐兮端午节,家人团聚兮笑声传!

17. 端午节,“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粽叶包着你我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18. 端午节,赛龙舟,争先恐后,好热闹!一齐来过个开心的端午节吧!葫芦收五毒,平安过端午!

19. 粽粽情深,端午呈祥,酝酿了很多的祝福,代替不了那句最朴实的祝福——祝你端午节幸福安康!

20. 粽子里面都是米,我的心里最想你;吃口粽子暖心底,想你时候最欢喜;借助端午祝福你,愿你好运好福气;幸福永远粘着你,平安永远陪伴你!端午节快乐!

篇12:端午节各地习俗文化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端午节传说

一: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二: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三:纪念女诗人秋瑾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四: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入汨罗江,希望这些鱼虾吃饱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体,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还会使用叶子将饭包起来放入河里。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纪念曹娥

曹娥1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在5月5号则一天于水中溺毙,当时曹娥伤心大哭,并且在5月22日的时候也投江自尽,5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当时的百姓都觉得曹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因此,知府为曹娥建庙宇、将村镇更名为曹娥村。当时人们认为是曹娥的孝顺感动上天,因此,当地百姓在每年的五月五号会纪念曹娥。

纪念龙的节日:

闻一多曾经将端午节叫做“龙的节日”,那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龙的吗?相传古时候的龙部落会矩形图腾祭祀,因此,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将粽子人到处吃水里让龙去食用,而且赛龙舟所用的也是龙舟,因此,古代人们为了纪念龙的节日,会在五月五号庆贺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它又称端阳、午节。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或“女儿节”。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从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形成过程来看,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风俗活动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在追溯其风俗活动起源时不能只注视某一侧面而以偏概全。中国古代,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风俗也自会因时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国普遍性的节日风俗。因此,考察端午节起源应综合多种因素。

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端午节安康的祝福语

1. 送上端午节快乐祝福,愿粽子带给你好运!祝你:工作“粽”被领导夸,生活“粽”是多美梦,钱财“粽”是赚不完,朋友“粽”是很贴心,笑容“粽”是把你恋。

2. 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丝丝缠绕,愿你品尝美好人生的每一天,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3. 满街又闻粽叶香,眷恋源系汨罗江,缠缠绵绵情不尽,包包裹裹用心量!愿您:捆不完的幸福,嚼不够的甜蜜,剥不完的快乐,剪不断的顺意!祝端午节快乐!

4. 时至五月五,喜庆在端午。满纸肺腑言,送你真祝福。事业展宏图,如日在当午。财源滚滚来,金钱不胜数。身板硬朗朗,赛过小老虎!

5. 风,带来轻松;水,带来温柔;雾,带来朦胧;海,带来宽容;月,带来温馨;日,带来热情;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6. 年年端午又今朝。应是良辰,龙舟竞波涛。佳节情浓粽飘香,对酒当歌,忆离骚。岁月催人老。多欢笑,少烦恼。饶把笙歌,乐陶陶。端午节快乐!

7. 年年岁岁过端午,岁岁年年粽飘香。一年一年又一年,五月初五难忘掉。龙舟湖上来竞渡,黄酒祭奠为故人。古往今来习和俗,千万大众普同庆。端午节到了!

8. 浓浓的清香,流露片片真情;青青的叶子,装着满满的情意;灵灵的双手,捻成巧巧的菱角;长长的丝线,系着柔柔的祝福:祝你端午节快乐!

9. 糯米价格坚挺,端午粽子走高。朋友短信送粽子,欲与天公试比高。愿你烦恼不长高,事业步步高。血压不升高,快乐高乐高。

10. 糯米是粘粘的思念,粽叶是清凉的装束,龙舟是吉祥的快递,香囊是快乐的包裹,端午炎热的天气,已被欢乐屏蔽,你当然乐不思暑。

11. 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端午节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端午节的问候,和粽子一起送上;所有的关心,凝聚成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

12.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行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让我采一清香的粽叶,包一香甜的粽子,装进这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朋友,端午节快乐!

13. 轻轻龙粽香,飘来一阵温柔;浓浓赛舟意,比出一场激情;深深敬佩情,话过一生忠孝;乐乐假期到,玩出一番新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来临,愿您小长假快乐!

14. 一生之中总有一些朋友最珍惜,一年之中总有一些曰子难忘记;从夏走到秋,由陌生转为熟悉,虽不能时时问候,却在特别的曰子,轻轻道声:朋友,端午节愉快!

15. 有时也忙,有时也累,牵挂从来不曾忘;总是祝愿,总是希望,父母永远都健康;一段文字,一条短信,默默祝福默默想;愿爸爸妈妈端午快乐,吉祥如意,笑口常开。

16. 端午节到了,为您“端”来一生的幸福,为您“端”来一世的甜蜜,为您“端”来一年的平安,为您“端”来一季的健康,为您“端”来一天的吉祥,祝您端午节安康!

17. 端午节到了,送您一个甜粽子,愿您家庭幸福爱情甜蜜;送您一个香粽子,愿您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送您一个粘粽子,祝您好运不断财运连连;五月五端午节,祝您节日快乐。

18. 喜欢香甜的粽子,更喜欢默默地思念您;喜欢热烈的龙舟,更喜欢悄悄地回忆您;喜欢清香的艾叶,更喜欢静静地看着您,喜欢美丽的香囊,更喜欢真诚地祝福您,愿您端午节快乐。

19. 端午佳节想念您,短信送到传情谊。送您一束艾叶长,清香环绕病远离;送您一串蜜枣粽,甜甜蜜蜜永伴您;送您一艘快龙舟,事业生活都顺利。祝您端午好运绕,健康幸福紧相依!

20. 您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惊呆了,您是如此的美丽,穿着美丽的绿衣裳,绑着精致的头绳,晶莹剔透的肌肤,光滑细腻的脸颊,害我忍不住的吞咽口水,这诱人的粽子啊。祝端午节快乐啊!

篇13:端午节各地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各地的民间习俗

扒龙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先民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分为28星宿,分四东南西北四组,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端午这天,东方龙星正好到了最南边的最中的位置,信奉天文的先民们这天自然要祭祀,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来源.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端午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浸龙舟水

龙舟水,发生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上,行云布雨。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间正是苍龙七宿飞升正南中天之时,在《易经·乾卦》爻辞中曰:“飞龙在天”。在仲夏端午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带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扒龙舟和食粽。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

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骧首、鳞身”。《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上古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演变为汉族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百越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经典端午节古诗词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行》

叶适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窰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

雨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8、《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9、《端午感兴》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0、《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1、《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12、《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3、《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14、《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15、《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篇14:关于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

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篇15:广东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广东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1、扒皇舟

深圳人将划龙船称为“扒龙舟”,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赵罡当时被元军前截后追,从失守的宋都临安(今杭州),经福建沿海仓皇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属香港),期间恰逢端午节,赵罡观看了当地的龙舟比赛,一时兴起,以护驾有功为名,御赐黄缎巨型罗伞给乡民。扒龙舟从休闲娱乐活动,演变成竞赛运动项目,罗伞逆风阻力,才逐渐消逝。

2、挂黄葛藤

端午节挂黄葛藤却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别处将葛藤喻为捆绑鬼怪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着紧密联系。

3、吃艾糍

广宁县的'端午节好比“卫生防疫节”,很多习俗都跟卫生息息相关,比方说与端州一样,习惯将艾草、菖蒲悬于门户。有的地方还喝蒲酒,把酒洒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蝎。广宁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时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气、避瘟疫,并认为端午节始源于“夏至”,因此广宁民间素有“到五月节才收棉被”之说。

4、吃“灰水粽”

灰水粽是惠州一种传统制法粽子,深受当地人喜爱。灰水粽是由一种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灰做成灰水制成。用蚊惊制作灰水粽,当地有一个俗语:一升灰一升米。也就是说,一升蚊惊的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来制作灰水粽。要烧一升的蚊惊灰,约要30公斤的蚊惊。可以看出传统灰水粽的制作还是比较繁琐的。煮熟后的灰水粽的米粽颜色呈淡黄色,看起来非常诱人,韧劲十足,清香四溢,让人爱不释口。

5、浸龙舟水

因为龙舟寓意吉祥,同时平日摆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龙舟滑过的水村民们都认为是“大吉水”,于是另一个习俗应运而生—浸龙舟水。在华南地区,什么都很讲“意头”的广州人每每此时就会全家走到江边洗龙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长会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祈求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驱邪避秽。

6、马拉溜

沙尾还有一个奇特的跟粽子有关的风俗,他们的土话叫“马拉溜”。何谓“马拉溜”呢?从五月初一、二起,母亲在孩子脖子上挂一个碱水粽,等到端午再剥开吃掉。

7、烧艾条

点艾条是端午时惠州不少家庭的传统保留项目。艾条在惠州又被称为“午时香”,按照惠州习俗,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将艾条放置在家里大门、厨房、阳台等地点燃,辟邪驱虫。艾条里包有锯末、硫黄、艾叶、香料等物。

广东端午节习俗多样,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

8、祭河神、抢青

赛龙舟开始前,所有队伍都会焚香点烛、放鞭炮,用一头全烧猪拜祭河神。拜祭完后,参加赛龙舟的人吃烧猪,吃完才放龙舟入水,之后会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环节——“抢青”。所谓“抢青”,就是把一根挂着一扎树叶的竹竿放在河中央,参赛的队伍各派出一个人去抢。这是一种求吉祥的仪式。

9、打午时水

端午节在惠州还有本地特色,如“打午时水”、“洗龙舟水”等。“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到井里打水。在惠州老百姓心中,这个时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带来好运。

10、回娘家

广州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

11、送灾难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2、晒“百日姜”

潮汕人过端午节还有晒“百日姜”的习惯,即将生姜洗净,用细绳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顶上,让其日晒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取下,刚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风散寒。

13、午时茶

端午节当天中午封开当地人会带上箩筐或麻袋,一家大小到野外采摘草药,用草药煮泡“午时茶”。当地人认为端午当天采摘的草药功效最好,喝了“午时茶”能驱除秽气,清热解毒、防病治病。

14、拜龙母

端午恰逢龙母诞(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德庆龙母庙每天都有舞龙、舞狮等表演,还会有龙母祈福斋宴。相传,龙母生辰诞有为龙母娘娘沐浴更衣的习俗,民间有摸龙床、赛龙舟等习俗。

各地端午节习俗礼仪

说明文端午节范文

端午的鸭蛋优秀说课稿

端午节的说明文

广东端午节的14大习俗习惯

端午节的历史作文

端午节带五彩绳习俗的由来介绍

小学端午的班会教案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端午节来历的诗句

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
《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端午节各地习俗说明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作文2022-07-23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2022-11-20

端午主题活动班会教案2022-09-19

端午节调查报告2024-03-10

写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作文2023-03-18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600字2023-01-11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5502023-07-17

《品味端午文化》主题班会2023-12-05

伍子胥与端午节的由来2024-04-12

春节习俗作文-节日作文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