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展开层次写(附)(共10篇)由网友“yybbran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议论文如何展开层次写(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议论文如何展开层次写(附)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1、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
言与行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 “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2、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例文:
“开卷有益”小议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篇2:议论文层次展开的要义与练习
[要义点拨]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不论是递进式分层展开论证,还是并列式分层展开论证,都有一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各层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条理就清楚,逻辑性就强,否则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安排层次顺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各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或习惯为宜。
[方法点津]
1.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例文:
“开卷有益”小议
李乃适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解剖:本文在论述如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的过程中,先后从要“读好书”,要“读适合于自己读的书”,要“精读某一类书”,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 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而这四个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递进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论点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一:
言与行
李焱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 “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篇3:议论文层次展开的要义与练习
[要义点拨]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不论是递进式分层展开论证,还是并列式分层展开论证,都有一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各层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条理就清楚,逻辑性就强,否则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安排层次顺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各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或习惯为宜。
[方法点津]
1.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例文:
“开卷有益”小议
李乃适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解剖:本文在论述如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的过程中,先后从要“读好书”,要“读适合于自己读的书”,要“精读某一类书”,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 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而这四个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递进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论点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一:
言与行
李焱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 “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习惯
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
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
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
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
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
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
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
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
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
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脏,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与先驱者相伴。
我愿“习惯”这个词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照分析了对待“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立的行动和不同的结局。正是这种对照式分层论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击传统陋习,热情歌颂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论点显得既鲜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 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坚定的志向,最终是能成功的。
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就拿敬爱的周总理来说吧,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坚定志向,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和无数的革命前辈一起,推翻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于世界。中国女排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女排的健儿们为了振奋国威,为了促进人类的体育事业,她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三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志而一生庸庸碌碌,无志而败事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由此看来,“有志”的重要性是很显然的。苏东坡说: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虽然也“有志”,但是他们不能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个是他们的志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动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与人民为敌,都是妄图阻止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总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有些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脑后,专打个人的小算盘,他们的所谓“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难于实现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去作出相应的努力,因而“空怀壮志”,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志者”会“事竟成”呢?因为他们懂得“有志”与“事成”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而能自觉地奋斗,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到达胜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谚语: “决心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这谚语固然告诉我们“决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着“决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变成“全部”,还得靠人们去奋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总是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的。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后也奋斗不息,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这样的人,她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尔基说得好:“—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真理。”(《论文学》第340页)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伟大的目标,已经激发起,并将进一步激发起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了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
解剖:这两篇文章都是用分层论证的方法写的议论文。第一篇文章《说疑》,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第二层论证“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第三层论证“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全文从解释”疑“的含义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到对”疑“的精辟结论为止,首尾呼应,中间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篇运用递进式分层论证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学的习作。作者对“志”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有的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专替个人打算的。这些分析都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作者没有认真提炼分论点,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层次比较混乱。第—段提出论点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论据,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可以的。可是第三段却去分析有的人虽然有志却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说明只要不断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这样在认识上就不能自圆其说,行文不连贯,因而文章的条理不清楚。这种条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逻辑思维的混乱。
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调整:引论部分交代题目的出处,点明“志”的含义,推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四个层次进行论证。第一层,有了坚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事业心,因而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第二层,“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还得靠自己去奋斗;第三层,新的时代为我们开辟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层,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样处理,可能比原文好些。
[训练点击]
1.以《近墨者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文章应该抓住“近墨”与“黑”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得出自己的看法。
例文:
近墨者黑
福建考生
记得我国古代的一位名人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
首先,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模仿声音、形态以至行动。正如以上所述,和好人共处久了就会产生许多与之相同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和坏人共处呢?结果也是一样——“与之化矣”。
现在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崇拜打家劫舍的“草莽英雄”,甚至对周围一些流氓,社会青年的违法行为敬佩得五体投地,从而进行模仿,做出了许多与恶人同化的行为,沦为社会的渣滓。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正确地区分善恶美丑,严于律己,对“恶人”应该恶而远之。
其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本身缺乏正确的“行为习惯”,更易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近朱者赤”一般倒不很明显,而“近墨者黑”却往往显而易见。据国外一项有关调查表明:一个人对不良习惯的接受能力要比接受良好习惯的能力更强。所以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某些人不良习惯的影响。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说吧,一些“烟鬼”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论出门还是在家里,不停地抽烟,结果发现,才十岁多一点的小孩居然背着家人,偷偷地抽烟了,真令人哭笑不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免会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朽的东西趁虚而人。而我们青少年又没有老一辈的经验和成熟,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和影响。金钱万能、贪图享乐、利己主义等种.种消极腐朽思想在不少人头脑中膨胀就是明显的例子。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近墨者黑。我们说:墨还是不近为好!
解剖:本文为论证“近墨者黑”这一中心论点,就使用了并列论证法。即并列地摆出两个原因或理由作为分论点。一个是“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个是“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的影响”,并对它们分别作了论证。这两个理由或分论点,在书写形式上虽有“首先”,“其次”打头,实际上并无先后,主次、轻重之分,完全是“平等”的、并列的,故为并列论证形式。限于小作者的年龄特点,知识和思维水平,他只列举了两项理由作为论据,但大致上把最主要的都说出来了,因而,论证还是充分的,周密的。另外,由于小作者是从“理由”的角度来作并列论证,而“理由”的阐发,近乎揭示事物的本质,故而这一并列论证,又带上了一定深度,这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
2.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美的范畴比较宽泛,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现象美和本质美、具体美和抽象美,文章应该力求写出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本质思考。
例文:对美的思考 玫瑰·小脚·国旗 卫泽
什么是美?这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简单而又神秘的问题。古往今来,多少人为寻找打开美的殿堂之门的钥匙耗尽毕生精力。柏拉图在对母马、美女、女神等一系列人和事物对照考察后,竟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到了近代,许许多多美的学说,如“模仿说”、“移情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我,—个新世纪的中学生,也正苦苦追求着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微笑。今天,我看到这个题目,一口气写下三个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作为副标题,仅想谈谈我对“美”的思考的历程。
玫瑰。在我家的阳台上,有一个美丽的花盆,里面盛开着一束美丽的花,它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玫瑰。也许,您听到这个名字,就仿佛闻到醉人的花香。当红日喷薄而出,玫瑰便沐浴在斑斓的阳光里发着光,带着笑,含着露珠——我当时想到的就四个字:“玫瑰真美!”
是的,“美”就是美,“美”不可用其他词汇来定义。松柏挺立,我们看到了壮美,修竹婆娑,我们看到了秀美,池塘生春草,我们看到了清新的美,猛虎啸深谷,我们看到了粗犷的美。这是我最初对美的感性认识,虽然幼稚,天真,却也纯挚、朴素,绘出了美神模糊的轮廓。
小脚。我的奶奶就有一双小脚。有一次,奶奶洗脚,我好奇地跑过去看。呀,真可怕! 我心疼地问:“奶奶,你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弄双小脚,难看不说,路都走不稳。”奶奶笑着说:“难看?在我年轻的时候,没了它,才真难看呢!那时叫‘三寸金莲’,是女人的‘俏根’。你爷爷就因为喜欢这双脚,才娶了我。”说得爷爷满脸通红。
沧海桑田!“你不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河流。”什么都在变——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美”同样也是变化的。原来认为美的,现在也许会污人耳目,相反,原来认为丑的,现在可能已被供在桌上了。看来,“美”还并不如我原先想的那么简单呢。
明白了美的变化性,能使我们有个清醒的头脑,不因为“人家都说这是美的”,“一直认为这是美的”,就轻易改变我们的初衷。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与过去任何一个年代的不同。有个性,不盲从,有辨别、不轻信,善于发现“美”的不足,“丑”的所长,一步步逼近美的本质。
国旗。“入之弥坚”。经过一番探索,我反有些困惑了:美是多么捉摸不定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天电视“新闻联播”前,照例奏国歌,陡然间,一股激情不
知从哪儿油然而生。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开始了。国徽,高高悬挂的国徽,国旗,冉冉升起的国旗,红日,光芒万丈的红日……我宛如看见一头东方睡狮,从大梦中醒来,凛然咆哮,世界震惊……同样在红日下,我想到的又是:“红旗比玫瑰美丽得多……”
什么是美,我又得到了崭新的答案:唯有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产生真正的美,完全的美。解放军英模的报告,中国女排重夺桂冠,神州五号飞船遨游太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美,至大至刚的美,不见形体唯见精神的美!
陶渊明在看破官场黑暗后,寄情山水,是一种恬静的美。而在今天,如果不投身于社会改革发展的洪流,不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却关起门来,面壁谈“美”,这本身就是对“美”的嘲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美”之路,对“美”的思考,我才刚开了个头。前程,十分遥远,十二分艰难,需要十五分勇气,但我要勇敢地面对这挑战!
解剖:本文由玫瑰,小脚、国旗作为触发点,反映了作者对美的特点和本质的思考过程。由对于玫瑰所触发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美的最初的感性认识,包括对于自然美的种.种感性形态的初步感受。由对于小脚所触发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美的相对性的把握,认识到美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原来认为美的,今天可能成为丑,原来认为丑的,今天可能被认为美,而且美有不足,丑可能有所长,一步步逼近了美的本质。由对于国旗的思考,作者深刻认识到:唯有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产生真正的美,即至大至刚的精神的美,也就是认识到美和真与善,和进步审美理想的密切关系,把对美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作者对美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从形态上看,是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再到精神美,是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深度上看,是从感性美到理性美,足从现象美到本质美,或从美的现象到美的本质。这是一个逐步深入或深化的思考过程和认识过程,反映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就成为一种层深论证的形式,即层层深入,掘井即泉,从而把对于美的认识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
3.请以“前人与后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前人与后人”是一对关系话题,前与后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更是认识、看法、观念上的差异,写作时应突出其象征意义。
例文:老祖先酿的酒 于宁
我曾听过这样一首歌:“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有一天老祖先对苍天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有一天老祖先对大地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歌词十分简单,我却分明听出了几分沉重与无奈。
“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曾经,我们的地球是多么荒凉,一如天宇中的其他星球。然而,或许正是因为造化的恩宠,随着亿万年岁月的积淀,我们的世界开始变得充满生机——头顶,是高远的天空;脚下,是厚实的土地;地壳中,静静孕育着各种丰富的矿藏;原野上,不时掠过串串矫健的身姿……这丰富、美好、充满希望的一切,便是“老祖先”为我们酿造的一碗甘甜、醇厚的美酒。
“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是啊,面对如此丰厚的馈赠,子子孙孙自然应该共享。于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大大方方地向“老祖先”摊开了“索取”的手——大面积、低效率地利用矿藏;不考虑后果地过度开采地下水;只顾眼前利益,大量砍伐森林……
“索取”之后,他们似乎也会想起“回报”。但是请看,他们“回报”的又是什么?是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
面对如此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终于有一天,“老祖先”也无奈地发出了“我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的叹息。
这个时候,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刚经过浅层开采就被弃置一边的高质矿床正在受到严重破坏;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已引起了地面的逐步下沉;疯狂地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森林,伤害了动物,更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
一棵棵树木倒下去,一幢幢高楼立起来。或许,此时,有人正在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而开怀;但是,倘若没有蓝的天、绿的树,没有清新的空气,没有花香鸟语,我们又如何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生活在一座现代化都市里的舒适与幸福呢?
许多年前,“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是一碗甘醇芬芳的美酒。我不知道,如此下去,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什么!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各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正在趋向合理化:“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正一天天地被人们所接受,所重视:“自觉保护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也逐渐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行为规范……
这一切,都足以给我们以信心、以希望,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采中的自觉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开发,定会使这样一碗特别的“酒”——香飘更远更幽长……
再次捧起这碗越来越浅的“老祖先酿的酒”时,或许,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爱到它那越来越沉的分量了。
解剖: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小作者从一首流行歌曲引出了话题,并紧扣歌词逐层论述,把如何对待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道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作了论说,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寓理于抒情之中,很耐人一读。
4.以“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门”是联系内外的通道,“门”的含义有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有具体的门和抽象的门,有看得见的门和看不见的门,写作时应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例文:推开家门 高霈姗
家,是最温暖的。当我们受挫时,它是个永不倾倒的避风港;在我们泄气时,它是个用不坏的充气机,不停地给与支持和鼓励。
纵使如此,家毕竟是个有限的空间,在其中,所得的知识也是有所限制的,以致不足供给所需,这时,就须踏出一步了。
天天关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缤纷的世界,不与个性不尽相同的人们接触、交涉,有如井底之蛙一般学识浅薄,却又自以为是,好似无所不知,这种人是不会给人好感的。相对地,推开家门,迎向缤纷的世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多结交益友,见见世面,这类人,就好比蓝天中的飞鸟,俯视大地,游览各处,学识丰盈,却又不住地增广见闻,实惹人敬仰。
清朝末年,只因皇帝的一声令下,断绝与他国交往,这道令旨,不但使清廷画地自限,更为之后的耻辱种下恶因。就在清廷自我关闭的同时,各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许多现代化的武器,而我国只具刀剑及火药,不知他国早走进科学的世界,自我满足,又怎能相比呢?
自古至今,中国总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却都带来辉煌的盛世。现今,虽尚未统一,但两岸的交流制度愈来愈开放厂,毕竟同是炎黄子孙,同流着中华民族的热血,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
解剖:这是篇一事一议,内容充实,层层深入,思想脉络发展自然的简单议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
文章首先针对生活中只有推开家门,接触“缤纷世界”,才能“增广见闻”、“惹人敬仰”的感受和道理,表述了推开家门的必要;接着,文章又以清廷紧闭“大” 家之门,“画地自限”,蒙遭耻辱的历史,从反面论证了不推开“大”家之门,势必误国害民;最后,文章呼喊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需要“融合”的心愿:“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
全文语洁文简,言之实在,不见大话空话和套话。运用比喻,形象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篇4:高考议论文层次展开的要义与练习
[训练点击]
1.以《近墨者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文章应该抓住“近墨”与“黑”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得出自己的看法。
例文:
近墨者黑
福建考生
记得我国古代的一位名人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
首先,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模仿声音、形态以至行动。正如以上所述,和好人共处久了就会产生许多与之相同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和坏人共处呢?结果也是一样——“与之化矣”。
现在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崇拜打家劫舍的“草莽英雄”,甚至对周围一些流氓,社会青年的违法行为敬佩得五体投地,从而进行模仿,做出了许多与恶人同化的行为,沦为社会的渣滓。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正确地区分善恶美丑,严于律己,对“恶人”应该恶而远之。
其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本身缺乏正确的“行为习惯”,更易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近朱者赤”一般倒不很明显,而“近墨者黑”却往往显而易见。据国外一项有关调查表明:一个人对不良习惯的接受能力要比接受良好习惯的能力更强。所以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某些人不良习惯的影响。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说吧,一些“烟鬼”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论出门还是在家里,不停地抽烟,结果发现,才十岁多一点的小孩居然背着家人,偷偷地抽烟了,真令人哭笑不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免会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朽的东西趁虚而人。而我们青少年又没有老一辈的经验和成熟,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和影响。金钱万能、贪图享乐、利己主义等种种消极腐朽思想在不少人头脑中膨胀就是明显的例子。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近墨者黑。我们说:墨还是不近为好!
解剖:本文为论证“近墨者黑”这一中心论点,就使用了并列论证法。即并列地摆出两个原因或理由作为分论点。一个是“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个是“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的影响”,并对它们分别作了论证。这两个理由或分论点,在书写形式上虽有“首先”,“其次”打头,实际上并无先后,主次、轻重之分,完全是“平等”的、并列的,故为并列论证形式。限于小作者的年龄特点,知识和思维水平,他只列举了两项理由作为论据,但大致上把最主要的都说出来了,因而,论证还是充分的,周密的。另外,由于小作者是从“理由”的角度来作并列论证,而“理由”的阐发,近乎揭示事物的本质,故而这一并列论证,又带上了一定深度,这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
2.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美的范畴比较宽泛,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现象美和本质美、具体美和抽象美,文章应该力求写出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本质思考。
例文:对美的思考 玫瑰·小脚·国旗 卫泽
什么是美?这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简单而又神秘的问题。古往今来,多少人为寻找打开美的殿堂之门的钥匙耗尽毕生精力。柏拉图在对母马、美女、女神等一系列人和事物对照考察后,竟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到了近代,许许多多美的学说,如“模仿说”、“移情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我,—个新世纪的中学生,也正苦苦追求着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微笑。今天,我看到这个题目,一口气写下三个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作为副标题,仅想谈谈我对“美”的思考的历程。
玫瑰。在我家的阳台上,有一个美丽的花盆,里面盛开着一束美丽的花,它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玫瑰。也许,您听到这个名字,就仿佛闻到醉人的花香。当红日喷薄而出,玫瑰便沐浴在斑斓的阳光里发着光,带着笑,含着露珠——我当时想到的就四个字:“玫瑰真美!”
是的,“美”就是美,“美”不可用其他词汇来定义。松柏挺立,我们看到了壮美,修竹婆娑,我们看到了秀美,池塘生春草,我们看到了清新的美,猛虎啸深谷,我们看到了粗犷的美。这是我最初对美的感性认识,虽然幼稚,天真,却也纯挚、朴素,绘出了美神模糊的轮廓。
小脚。我的奶奶就有一双小脚。有一次,奶奶洗脚,我好奇地跑过去看。呀,真可怕! 我心疼地问:“奶奶,你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弄双小脚,难看不说,路都走不稳。”奶奶笑着说:“难看?在我年轻的时候,没了它,才真难看呢!那时叫‘三寸金莲’,是女人的‘俏根’。你爷爷就因为喜欢这双脚,才娶了我。”说得爷爷满脸通红。
沧海桑田!“你不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河流。”什么都在变——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美”同样也是变化的。原来认为美的,现在也许会污人耳目,相反,原来认为丑的,现在可能已被供在桌上了。看来,“美”还并不如我原先想的那么简单呢。
明白了美的变化性,能使我们有个清醒的头脑,不因为“人家都说这是美的”,“一直认为这是美的”,就轻易改变我们的初衷。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与过去任何一个年代的不同。有个性,不盲从,有辨别、不轻信,善于发现“美”的不足,“丑”的所长,一步步逼近美的本质。
国旗。“入之弥坚”。经过一番探索,我反有些困惑了:美是多么捉摸不定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天电视“新闻联播”前,照例奏国歌,陡然间,一股激情不
知从哪儿油然而生。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开始了。国徽,高高悬挂的国徽,国旗,冉冉升起的国旗,红日,光芒万丈的红日……我宛如看见一头东方睡狮,从大梦中醒来,凛然咆哮,世界震惊……同样在红日下,我想到的又是:“红旗比玫瑰美丽得多……”
什么是美,我又得到了崭新的答案:唯有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产生真正的美,完全的美。解放军英模的报告,中国女排重夺桂冠,神州五号飞船遨游太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美,至大至刚的美,不见形体唯见精神的美!
陶渊明在看破官场黑暗后,寄情山水,是一种恬静的美。而在今天,如果不投身于社会改革发展的洪流,不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却关起门来,面壁谈“美”,这本身就是对“美”的嘲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美”之路,对“美”的思考,我才刚开了个头。前程,十分遥远,十二分艰难,需要十五分勇气,但我要勇敢地面对这挑战!
解剖:本文由玫瑰,小脚、国旗作为触发点,反映了作者对美的特点和本质的思考过程。由对于玫瑰所触发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美的最初的感性认识,包括对于自然美的种种感性形态的初步感受。由对于小脚所触发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美的相对性的把握,认识到美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原来认为美的,今天可能成为丑,原来认为丑的,今天可能被认为美,而且美有不足,丑可能有所长,一步步逼近了美的本质。由对于国旗的思考,作者深刻认识到:唯有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产生真正的美,即至大至刚的精神的美,也就是认识到美和真与善,和进步审美理想的密切关系,把对美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作者对美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从形态上看,是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再到精神美,是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深度上看,是从感性美到理性美,足从现象美到本质美,或从美的现象到美的本质。这是一个逐步深入或深化的思考过程和认识过程,反映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就成为一种层深论证的形式,即层层深入,掘井即泉,从而把对于美的认识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
3.请以“前人与后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前人与后人”是一对关系话题,前与后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更是认识、看法、观念上的差异,写作时应突出其象征意义。
例文:老祖先酿的酒 于宁
我曾听过这样一首歌:“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有一天老祖先对苍天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有一天老祖先对大地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歌词十分简单,我却分明听出了几分沉重与无奈。
“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曾经,我们的地球是多么荒凉,一如天宇中的其他星球。然而,或许正是因为造化的恩宠,随着亿万年岁月的积淀,我们的世界开始变得充满生机——头顶,是高远的天空;脚下,是厚实的土地;地壳中,静静孕育着各种丰富的矿藏;原野上,不时掠过串串矫健的身姿……这丰富、美好、充满希望的一切,便是“老祖先”为我们酿造的一碗甘甜、醇厚的美酒。
“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是啊,面对如此丰厚的馈赠,子子孙孙自然应该共享。于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大大方方地向“老祖先”摊开了“索取”的手——大面积、低效率地利用矿藏;不考虑后果地过度开采地下水;只顾眼前利益,大量砍伐森林……
“索取”之后,他们似乎也会想起“回报”。但是请看,他们“回报”的又是什么?是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
面对如此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终于有一天,“老祖先”也无奈地发出了“我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的叹息。
这个时候,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刚经过浅层开采就被弃置一边的高质矿床正在受到严重破坏;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已引起了地面的逐步下沉;疯狂地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森林,伤害了动物,更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
一棵棵树木倒下去,一幢幢高楼立起来。或许,此时,有人正在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而开怀;但是,倘若没有蓝的天、绿的树,没有清新的空气,没有花香鸟语,我们又如何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生活在一座现代化都市里的舒适与幸福呢?
许多年前,“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是一碗甘醇芬芳的美酒。我不知道,如此下去,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什么!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各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正在趋向合理化:“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正一天天地被人们所接受,所重视:“自觉保护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也逐渐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行为规范……
这一切,都足以给我们以信心、以希望,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采中的自觉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开发,定会使这样一碗特别的“酒”——香飘更远更幽长……
再次捧起这碗越来越浅的“老祖先酿的酒”时,或许,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爱到它那越来越沉的分量了。
解剖: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小作者从一首流行歌曲引出了话题,并紧扣歌词逐层论述,把如何对待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道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作了论说,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寓理于抒情之中,很耐人一读。
4.以“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门”是联系内外的通道,“门”的含义有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有具体的门和抽象的门,有看得见的门和看不见的门,写作时应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例文:推开家门 高霈姗
家,是最温暖的。当我们受挫时,它是个永不倾倒的避风港;在我们泄气时,它是个用不坏的充气机,不停地给与支持和鼓励。
纵使如此,家毕竟是个有限的空间,在其中,所得的知识也是有所限制的,以致不足供给所需,这时,就须踏出一步了。
天天关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缤纷的世界,不与个性不尽相同的人们接触、交涉,有如井底之蛙一般学识浅薄,却又自以为是,好似无所不知,这种人是不会给人好感的。相对地,推开家门,迎向缤纷的世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多结交益友,见见世面,这类人,就好比蓝天中的飞鸟,俯视大地,游览各处,学识丰盈,却又不住地增广见闻,实惹人敬仰。
清朝末年,只因皇帝的一声令下,断绝与他国交往,这道令旨,不但使清廷画地自限,更为之后的耻辱种下恶因。就在清廷自我关闭的同时,各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许多现代化的武器,而我国只具刀剑及火药,不知他国早走进科学的世界,自我满足,又怎能相比呢?
自古至今,中国总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却都带来辉煌的盛世。现今,虽尚未统一,但两岸的交流制度愈来愈开放厂,毕竟同是炎黄子孙,同流着中华民族的热血,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
解剖:这是篇一事一议,内容充实,层层深入,思想脉络发展自然的简单议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
文章首先针对生活中只有推开家门,接触“缤纷世界”,才能“增广见闻”、“惹人敬仰”的感受和道理,表述了推开家门的必要;接着,文章又以清廷紧闭“大”家之门,“画地自限”,蒙遭耻辱的历史,从反面论证了不推开“大”家之门,势必误国害民;最后,文章呼喊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需要“融合”的心愿:“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
全文语洁文简,言之实在,不见大话空话和套话。运用比喻,形象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篇5:高考议论文层次展开的要义与练习
[要义点拨]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不论是递进式分层展开论证,还是并列式分层展开论证,都有一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各层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条理就清楚,逻辑性就强,否则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安排层次顺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各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或习惯为宜。
[方法点津]
1.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例文:
“开卷有益”小议
李乃适
前一阶段同学们掀起了一股看武侠小说的热潮。看看某些“啃”武侠小说“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笔者甚为奇怪。问其中一人“读之何益?”答曰:“开卷有益,你难道不知道吗?古人尚知之,况于吾辈乎?”我听了不禁啼笑皆非。
“开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书,好书还是坏书,这就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实际上,看坏书根本无益,譬如牛顿,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半生中读了大量神学方面的书,结果一事无成,殊为可惜。其实,读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试想:宋太宗当年读的若不是《太平御览》,而是艳情诗的话,恐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炀帝“并驾齐驱”了。在当今社会,因为读坏书而走向犯罪深渊的青少年难道还少吗?看来,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读好书是否就一定开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积分》绝对可以算作好书,但若逼着小学生读,能得到多少益处呢?《史记》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让略识“之乎”者去读,恐怕效果也只是对牛弹琴。所以读书还要选择合适自己读的书。
读书不光要注意读好书,读适合自己读的书,而且要注意不可贪多,否则,结果只可能是“嚼不烂”,和无益也差不多。宋朝陈正文,涉猎群书,但边读边忘,一事无成。一天,他向朱熹请教,朱熹告诉他:“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百字,一连读上二三十遍。”陈正文照此办理,日子久了,知识果然与日俱增。可见,读书只有专心读适合自己一类的书,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具有了以上几条,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马克思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时,具体分析,吸取其精华,从而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与此相反,不久前社会上时兴读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诚然,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却不作一点分析,如同海绵吸水一般,连毒素带养料,一古脑儿吸进去,养料没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长,待到吐出来时,反而更脏了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牢记吗?其实如果这些读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进行正确的鉴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为中用”的。
所以,读书,必须读好书,读合适于自己读的书,且精读某一类书,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否则,不但无益,有时还贻害无穷。
解剖:本文在论述如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的过程中,先后从要“读好书”,要“读适合于自己读的书”,要“精读某一类书”,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读书”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而这四个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递进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论点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一:
言与行
李焱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习惯
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
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
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
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
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
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
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
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
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
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脏,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与先驱者相伴。
我愿“习惯”这个词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照分析了对待“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立的行动和不同的结局。正是这种对照式分层论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击传统陋习,热情歌颂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论点显得既鲜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坚定的志向,最终是能成功的。
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就拿敬爱的周来说吧,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坚定志向,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和无数的革命前辈一起,推翻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于世界。中国女排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女排的健儿们为了振奋国威,为了促进人类的体育事业,她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三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志而一生庸庸碌碌,无志而败事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由此看来,“有志”的重要性是很显然的。苏东坡说: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虽然也“有志”,但是他们不能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个是他们的志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动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与人民为敌,都是妄图阻止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总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有些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脑后,专打个人的小算盘,他们的所谓“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难于实现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去作出相应的努力,因而“空怀壮志”,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志者”会“事竟成”呢?因为他们懂得“有志”与“事成”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而能自觉地奋斗,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到达胜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谚语: “决心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这谚语固然告诉我们“决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着“决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变成“全部”,还得靠人们去奋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总是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的。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后也奋斗不息,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这样的人,她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尔基说得好:“—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真理。”(《论文学》第340页)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伟大的目标,已经激发起,并将进一步激发起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了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
解剖:这两篇文章都是用分层论证的方法写的议论文。第一篇文章《说疑》,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第二层论证“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第三层论证“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全文从解释”疑“的含义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到对”疑“的精辟结论为止,首尾呼应,中间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篇运用递进式分层论证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学的习作。作者对“志”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有的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专替个人打算的。这些分析都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作者没有认真提炼分论点,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层次比较混乱。第—段提出论点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论据,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可以的。可是第三段却去分析有的人虽然有志却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说明只要不断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这样在认识上就不能自圆其说,行文不连贯,因而文章的条理不清楚。这种条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逻辑思维的混乱。
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调整:引论部分交代题目的出处,点明“志”的含义,推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四个层次进行论证。第一层,有了坚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事业心,因而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第二层,“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还得靠自己去奋斗;第三层,新的时代为我们开辟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层,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样处理,可能比原文好些。
篇6: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展开角度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4、会怎样
以上的四个角度几乎涵盖了议论文的展开方向。只是每篇文章选择展开的角度不一样。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会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能够突出其中心的角度进行展开阐述论证,以此来突出自己的观点。
篇7: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展开角度
1、是什么
我们是否可以喊出“向日本学习”的口号
京东山人
日本是我们永远潜在的对手,永远对我们构成巨大威胁。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日本半岛的特殊自然条件,决定了日本永远具有向外扩张,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强烈欲望。二是因为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和中国大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大陆始终是日本向外扩张的重要目标。三是,日本民族的特殊性格,他们的团队精神、忧患意识,始终存在着把自身的扩张欲望变为现实的可能。
日本扩张的实现,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扩张目标的兴衰,也就是它周边国家的强盛与否。
那么,作为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激怒不是办法,漫骂更不是手段,通过历史负罪让他们向我们低头也不是目的。因为日本民族,并没有被我们打败过。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在经济实力上战胜它,不给它任何可乘之机。通过我们的实力,让它们对我们的产生畏惧。
那么,要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上超过日本,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向日本学习。
我们是否可以喊出“向日本学习”的口号?来去掉我们的民族虚荣心,因为在它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
一是,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他们虽然经济富有、科技强大,但是日本人没有染上骄奢淫逸、自以为是、狂傲自大的习气。因为,日本全民族始终处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之中。它们忧虑两头在外的经济,太强烈地受制于外在的市场需求和外在资源的供给。它们忧患邻国的强大,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它们忧虑人类的未来受制地球有限空间的制约。这种经过历代人自小培养起的忧患意识,已成为日本的民族思维情结和民族性格特征。这种民族性格是他们面对外人,能团结一致。面对成绩,能保持清醒头脑,面对强者,能虚心学习。
对比我们则有太多的民族自大心理、较强的民族虚荣心。这使我们总自以为是,不肯或不愿向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
二是,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当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海门,逼迫中国对外通商的时候。日本人也遭受了同样的屈辱。所不同的是,我们进行了抵抗。而抵抗失败后,为了保住自身的统治,“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政治体制上依然采取顽固保守态度。而日本,则是没经过抵抗就打开了国门,认识到东方已经落伍,必须向西方学习。他们潜心研究西方列国的经验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明治维新。没有经过流血牺牲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二十年后,就超过了依然保守的中国。二次大战后,他们更是把向美国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结果从战后的满目疮痍中又崛起了一个经济强国。
而我们所缺的正是这种学习精神,我们总是抱住先前的保守传统不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三是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群虫”,“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群龙”,生动概括了中日两个民族的团队精神的差异。华人好窝里斗,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痼疾。
四是日本民族的敬业精神。对比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大多数中国人中的偷奸耍滑者,不但不会感到愧疚,可能还会认为日本人不能理解。偷懒意识、投机取巧心态,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思维特征。这是很可怕的。
我们向日本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强大,是为了中日永久的和平。如果没有自身的强大,在日本这样的民族面前,我们永远不能安眠。
向日本学习,不是在口头上激怒他,而是卧薪尝胆,潜心学习它的长处,弥补我们的劣势,最终目标是超过它。
2、为什么
阅读,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回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力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作品。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3、怎么办
慈母账单 吃苦教育的范本
孙维国(时评人)
綦江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出身的学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明年就要毕业了,母亲用账本记下了7年来给儿子汇去的每一笔钱,累计至今共为102277元。近日,其母亲说,记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好好学习。(11月14日《重庆商报》)
作为母亲,记下汇给儿子每笔钱绝不是为了日后与儿子“算账”,而是想通过这一方式教育儿子: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事实证明,这一教育方式起到了良好效果,读大学的儿子不但刻苦勤奋,而且勤俭节约,懂得感恩。恰如自己孩子所说:每当回家看到这个账本,在心酸的同时更加激发自己奋发向上,将来回报父母。
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父母挣钱不易?关键是家庭教育方式问题,是将孩子当做温室中的“花朵”娇生惯养,还是从小就让孩子多吃苦、多接触社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显然,这不应该是一道选择题,可现实是,许多家长选择了前者,也正因此,这些孩子往往只顾自己感受,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和父母感受,加之受社会上相互攀比之风的影响,向父母提出类似购买“苹果三件套”这样的非分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只有孩子能够切身体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才能明白父母挣钱来之不易,才能懂得珍惜和感恩,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面子观”。做到此点,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让孩子从小多接受“吃苦教育”、挫折教育,而非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慈母账单”就是一个家庭“吃苦教育”的范本,与要求母亲购买“苹果三件套”的女儿相比,前者的“儿子”深知父母每一分钱来之不易,也就能真切体谅父母辛苦;后者的“女儿”恰好相反。如此强烈反差,并非全是这名“女儿”的错,与自小是否接受家庭“吃苦教育”密切相关。
孩子终将会长大,会离开父母,踏入社会去“单飞”,去独自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和人生诸多挑战。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让孩子从小多接受“吃苦教育”、挫折教育,显然比娇生惯养、养尊处优要有益得多。至少,孩子不会狭隘地将“苹果三件套”看做一种可以比拼的“脸面”。
4、会怎样
以“错过”为话题
错过
毛毛虫如果错过了破茧的时机,那就无法成蝶;小鸟如果错过练习飞行的时机,那就无法飞翔;人如过错过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只能感叹怀才不遇。是的,有的东西一旦错过或许就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痛。所以,我们不能错过生命中的机遇。
错过机遇,华丽的梦就会破灭。人生没有后悔药,每一个机遇都十分难得,我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梦想才会实现。十岁便因触电而失去双手的刘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没有错过生命与时光,他一直勤奋地用双脚练习钢琴,他抓住了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展示自我的机会,最终一举成名,他的音乐梦也渐渐实现。倘若刘伟没有抓住机遇,错过了展示自我的机会,那他的坚韧与顽强就不会被我们所知,他弹琴的高超技艺也不会吧被世人所知,正因为他没有错过机遇,他的音乐梦才得以实现,他付出的汗水也得到回报。
错过机遇,成功之花就会凋谢。其实成功的大门永远都是打开的,如果你能抓住机遇,成功就会属于你,相反,如果你错过机遇,那你或许就只能跌入失败的深渊。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尽管有很多次可以铲除刘邦的机会,但他始终无法下手,错过机遇,最终刘邦得以逃脱。项羽最后只能在乌江边自刎,他的霸气也不复存在。相反,勾践在被夫差打败时,委身于夫差膝下,默默发奋,十年后他抓住机遇,血洗耻辱。所以,我们不能错过机遇,每一个机遇我们都应该珍惜,好好利用,那成功就离我们更近一步了。
错过机遇,过人的才华就会埋没。错过机遇,我们就无法展示自己,最后只能落得悲叹怀才不遇的下场。毛遂抓住机遇去当说客,最终得到重用;刘若英抓住机遇展示歌喉,最终实现梦想,牛顿抓住机遇探究力学,最终为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千里马会被埋没并不仅是因为伯乐没出现,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有抓住机遇去表现自己。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唯有抓住机遇,才华才有得以展示的机会。
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抓住很多机遇。我们不能错过学习的机遇,不能错过向父母表达爱的机遇,不能错过为梦想奋斗的机遇。否则,我们会十分遗憾。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抓住每一个机遇,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篇8: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展开角度
一、高考新动向,议论成潮流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而议论文正是检测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手段。现在高考作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规定考生写作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二、议论三要素,样样要抓牢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看法、观点、主张、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提出或表明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是指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艺术。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1.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归纳法,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便可推出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3.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驳论有三种方法,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性、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三、结构有三种,熟悉好行文
剖析名家所写的经典议论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种基本的结构模式:
(一)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
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首先要有论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而且还要有分论点。论点一定要用一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其次,还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自然段的末尾,也可单独放一段(第二自然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构成排比。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作文题目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
(二)六段综合式,其结构特点和操作要点如下: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自然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可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自然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自然段: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自然段: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加上这段辨证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自然段: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读后感式。要诀如下:读懂原文是首要,抓住重点定基调;引议联结重感想,围绕中心细细表。即:
第一自然段:引用原文材料(社会现象)
第二自然段:一针见血亮明观点。(中心论点)
第三自然段:联系古今中外类似人物事件,正反对比分析。
第四自然段:得出结论,点醒世人。
四、思维健美操,成就好眼光
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考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理性思考就是见微知著。作文不能局限于写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点及面、由树木到森林,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生在写作时,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还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立意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的境界。尽量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理性思辨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要多讨论、多辩论。有意识收集并精选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生活材料,展开讨论或者辩论。要在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中,找到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方法。有人总结了“顺”“逆”“引”“喻”“释”“比”“问”七字法。“顺”即顺着题目、立意阐释观点,“逆”即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引”即引用论证,“喻”即比喻论证,“释”即阐释题目含义破题。“比”即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问”即通过一问一答来分析议论。当然,最关键的是考生自己有没有批判性思维,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能不能用逻辑和恰当的、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点,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上,能不能自如地推理演进。
(二)要多阅读和观察。高三时间紧,建议考生少看作文选,多看大师文。大师的文章可以启发考生的思想,激活考生的思维。同时,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红楼梦》中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家感冒我吃药,别人成功我得法。这样,就可以拓展见识。如,面对同样的委屈,张三和李四的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差异给张三、李四带来了什么结果?如果换成自己,我该怎么做才是上策?这样,思想自然就深刻。如果时间紧,可以收集一些感动过自己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话,用它 反推生活或以名言俗话为论点,在生活中找证据。
篇9: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怎么写附方法技巧
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怎么写(附方法技巧)
【谋胜方略】
近年来,部分中考作文题对文体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如广西桂林中考作文题也指出“请以‘误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湖南长沙中考作文题“送他人一朵花”和“你的_____,让我记住了你”就明确要求“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实际上进入高中后,议论文更是写作训练的重点,所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意义也是相当深远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这里的“简单”和“有理有据”只是基本要求,要想让议论文在众多作文卷中脱颖而出,一是平时要积累论据素材,二是留意社会、生活、成长中的事件或问题,作发散思维并尝试证明,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想深度,三是要掌握议论文实用的论证技巧和谋篇布局的办法。
【中考兵法】
那么,中考满分议论文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又如何打造高分议论文呢?
特征一:论点鲜明
论点应是一句明确无误的判断句,要意蕴精警、态度鲜明、表达清楚,在紧扣作文题的前提下,做到思想正确、情趣健康、格调明朗,力避“片面”“偏激”“消极颓废”“庸俗无聊”的倾向。例如下面的开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礼贤下士,以诚相待,仿效“周公吐哺”,才换得“天下归心”。人与人之间,要拥有一份真正的、牢固的感情,就必须以心相交,以诚相待。
(湖南娄底中考满分作文《回报》)
考生先用曹操的例子,并引用其《短歌行》的'诗句来加以证明,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与人之间,要拥有一份真正的、牢固的感情,就必须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这说明以诚相待才能以心换心,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头旗帜鲜明、论述有力,紧扣了题目“回报”。
【实施策略】
1.如果题目可以自拟,那就拟一则醒目的论点型标题。
2.构思一个简洁有力的开头。简洁产生力度,简洁产生美感。中考作文在几百字的篇幅内要阐明道理,让人一目了然,就必须“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立论文简洁有力的开头方法有开门见山法、设置疑问法、征引名言法、以物喻理法、树立耙子法、出示现象法等等几种。
3.如果是驳论文,应先树立靶子,摆出要批驳的错误观点、不良现象,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驳论。
特征二:论据精当
这里的“精”是“精心”,“当”是“精当”。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精心选择并使用精当、典型、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还要注意论据的详与略。如下例:
在我心里,古今中外的每一位偶像,都为我点燃了生命的激情。迷茫时,想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失败时,读到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就看到了那一线曙光;消沉时,读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又萌发了雄心壮志……
(山东德州中考满分作文《偶像——人生的助跑线》)
该考生先将分论点之一放在本段开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然后紧扣偶像点燃“生命的激情”,依次引用了李白、刘禹锡、毛泽东的诗句,句型一致,形成排比,增强了诗情画意,语言铿锵有力,催人奋进,正切合了题目“偶像——人生的助跑线”。实际上,在运用事实论据时,除这样以多取胜外,也可以只精选少量的素材,细述深挖,来为论点服务。
【实施策略】
1.平时注意积累论据并尝试多角度思维分解。
2.合理安排论据之间的顺序。
3.选择和使用论据要注意:一是论据与论点要一致;二是论据要准确可信;三是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和新鲜感;四是对道理论据应当进行分析、解剖、提炼和升华:五是论据要精练,特别是事实论据应具简练性和针对性,使用时可以在摆出论点或分论点后以事实证明,也可以先摆事实,后归纳出论点或分论点。
特征三:逻辑严密
论述过程的起承转合、条理分明、结构严谨、论述全面是让人心悦诚服的关键。如《我能行》,第一段引述心理学上“罗森塔尔效应”的例子,得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的分论点,第二段直接摆出“人只有相信自己行,才能表现出行的地方来”的分论点,并用“驰骋世界乒坛的邓亚萍”的例子加以证明,第三段举世界级著名残疾演讲大师约翰?库缇斯的例子证明“我能行”,第四段从反面说明有些人因为过于“谦虚”而与机会错过的情况。这种层层深入、正反结合的论证已很完整,最后一段话又令人鼓舞:
朋友们,把“我能行”作为自己的誓言吧,但切记,这个“行”不仅仅是能干的行,还是行动的“行”。
作者告诉我们,只要相信“我能行”并且付出行动,我就“一定行”!这样巧妙的补笔之后文章可谓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实施策略】
精心选择并安排严谨合理、新颖清爽的结构:
1.总分总式(含并列式)。起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或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并列的分论点分层论证,最后照应开头或篇末点题。另有总分(演绎)、分总(归纳)两种变式。如湖北武汉中考满分作文《努力做好你自己》:①努力做好自己,你就是智者。(中心论点)②做好自己,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分论点一)③做好自己,并不是一意孤行、孤芳自赏,而是正确认识自己后的自信。(分论点二)④朋友,努力做好你自己,这便是对生命最精彩的诠释。 (回扣并深化中心论点)
2.对比式。把两种现象(或意见)加以对比,或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如《杰出与平庸》一文的结构:①先依次列举名人事例:拿破仑带百万法军纵横欧罗巴大陆时无人在乎他1.62rn的身高(对比一);贝多芬谱出《第九交响曲》时没人还会关心他失聪的双耳(对比二); 弗莱明钻研出青霉素时,没人在乎他还是个农民(对比三);朱元璋铸起大明江山时没人会说他当过和尚(对比四)。归纳:把优点发挥到极致就能掩盖住自己的缺点,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②再依次列举动物界事实:羚羊用矫健的四肢弥补牙齿的拙笨;利隼用双翅弥补嗓音的喑哑;箭鱼发挥游刃有余的速度而不寄托于铠甲般的鱼鳞。归纳:同木桶理论不同,决定一棵树高低的,不是最低的枝丫,而是最高的那一枝。③杰出是竭尽所能使优更优,平庸在于一生使劣不劣(从对比中归纳出中心论点)。
3.递进式。各层论证层层-深入,不能随意变更。或由现象说到本质,或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或从“是什么(提出问题)”说到“为什么(分析问题)”,再说到“怎么样(解决问题)”。如广西桂林中考满分作文《误解》就采用了典型的论证三段论。①提出问题:误,错也:会,即理解。误会,就是错误的理解。纵是智者,也难免有“千虑一失”之时,更何况众人呢?误会之生,实属正常。(“误会”是什么)②分析问题:误会已成,隔阂既生,那么怎样才能打破隔阂,化干戈为玉帛呢?然后分析误会产生的三个原因。(“误会”为什么会发生)③解决问题: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灵世界,以冷静、理智之心压制心中冲动之火,误会之种子就无可萌发;以旷达之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误会之毒便可彻底清除。若是,心灵之泉即可永远清澈明净,人生之路自是永无误会之恨。(怎么样避免和消除“误会”)
篇10: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的思路如何展开
2017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的思路如何展开
1、总分开路。开头总提问题,然后话分两头剖析,结尾归纳论点,全文构成总分总的关系。中间分说依据一分为二、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2、纵深开路。根据论点逐层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考。一般用于需要深层剖析事理的文章。
3、横向开路。围绕论点向横的方向思索,把论述的广度逐步扩大,最后再收拢来。一般用于议论文的事实列举。要注意的是:一则必须紧扣论点展开,一则不能堆砌,展开的各面务必分属不同角度。上举佳作《我们》即是这一思路。
4、纵横交错开路。一般用于比较复杂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全文的间架上,在一个段落内极少见到。
5、对比开路。其中一个方面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往往是用反面的来突出正面的。行文过程,一般是先正后反;但如果是用正面的来论证反面是错误的,行文过程又往往是先反后正。
6、类比开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或引用成语典故,对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阐明问题,论证论点。行文结构,一般总是先概述用来类比的故事、寓言、成语典故,再引申到要说明的道理上来,进行类比阐发。最关键之点是借以类比的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要有共同的属性,要类比得合乎逻辑,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作文基本采用这种思路。
7、逆转开路。先从一个方面论述问题,后面忽然来个逆转,否定前面的看法,论述另一种看法,思路发生了大转折。一般常用于对某些错误认识的分析批判。
8、生发开路。有些议论文,上文从正面立论,直接阐明了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下文针对某些人不同意作者主张的看法进行驳斥,从而间接论证作者的主张,我们把这种思路称之为生发开路,或叫“生发开,驳异论”。这种辩证开路不但使正面立论更充分更周详,而且有妙笔生花之效果。
★ 外审整改报告
★ 逻辑议论文范文
★ 提纲范文
★ 提纲格式范文
★ 提纲 范文
★ 讲话稿提纲
★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 议论文附评语
【议论文如何展开层次写(附)(共10篇)】相关文章:
学生会年度总结提纲2022-04-29
写景作文附教师评语2023-07-28
浅谈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2022-08-05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伤仲永2022-09-28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022-07-24
写好序论本论和结论2022-04-30
高中议论文作文及评语2023-11-05
本科毕业论文 撰写要求2023-01-24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2023-11-12
观日出阅读答案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