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作文

时间:2022-06-24 05:36:09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化中国作文(精选20篇)由网友“鸭不出声凑小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化中国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中国作文

篇1: 文化中国作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远,悠久的时光留下了无数经典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心血。

中国文化体现在技术和工艺上,让世人赞不绝口。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景泰蓝,精致美丽,色彩斑斓;中国特有的手工工艺品――中国结,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名扬天下的中国武术,招式繁多,博大精深;有“苏绣鼻祖”之称的定州缂丝,精美绝伦,无与伦比……

中国文化体现在天工和神韵上,让世人心旷神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如画江南,“北风卷地百草折”的边陲要塞……处处彰显着咱们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当我们品尝着芳香怡人的清茶时,一股茶香,从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轻松愉快;当我们观赏着那栩栩如生的皮影戏时,那灵活的小人儿,在你面前摇摆,向你叙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当我们欣赏着一幅幅字画时,一撇一捺中蕴含着别样的韵味……

中国文化不仅表现在一样样的艺术与技巧上,更表现在一个个传统节日上。例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为国投江自尽,百姓为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诗人,便将糯米包好喂给鱼吃,让鱼吃饱后不吃屈原的尸首,之后渐渐演变为端午节。到现在每逢五月初五,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一起吃粽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人们还会举行赛龙舟比赛,男子坐在龙舟上,一艘艘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驶去,围观者在旁边呐喊助威,可真热闹!每年的春节也很不错,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饺子,贴春联,贴年画,人们穿上新衣裳去给长辈拜年。小孩子们最喜欢过年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压岁钱。到了晚上,天空中不断绽放着绚烂的烟花,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人们个个欢呼雀跃,笑得合不拢嘴。说到吃的,有年糕、饺子、春卷……这些传统美食也都透露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凡是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无不为中国文化所折服,无不为中国文化所惊叹。现在,通过了解祖国方方面面的文化内涵,我打心眼里为祖国感到骄傲,为祖国感到自豪!

篇2:文化中国作文

文化中国作文

泱泱中华五千年,让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中国文化经过时光千年的淘洗,不但没有湮没在淘淘江水中,反而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文化犹如数盏香茗,品之清新盈口;文化恰似玉液琼浆,赏之唇齿留香……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历史上便出现了在今日仍有深远影响的“百家争鸣”,各流派争妍斗艳的局面至今历历在目。从此中国出现了众多文化思想大解放运动。历史云涌,风云变幻,也正是因为这些思想的解放,一代枭雄纷纷涌出,刻画历史传奇,推翻旧制,创立新朝,由此朝代更替,传承文化精髓,文化由此得到继承……

纵观世界,未必有那个国家可以像中华文化这样,不仅持续之久,而且内容丰富……

诗词歌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有以死明志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乐观豁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孤寂凄苦的`“人比黄花瘦”,有时光流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比之下,还没有哪个国家,在经历千年中,自己民族主动提出变更语言,实现发展大跨越,在今天,学者们对于古诗,古文的研究仍乐此不疲,那些数量庞大的典籍,叩响一代代人民智慧的大门。

除此之外,中国散发着古老而迷人的气息。我们有着意境颇深的琴棋书画、有着书香味道的笔墨纸砚、有着高洁傲岸的梅兰竹菊、有着恬静娴雅的亭台楼阁……四大发明,放飞腾跃的巨龙;十大名曲,演绎流年的风韵;四大雅戏,传播艺术的绝傲;十二生肖,彰显先辈的期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节日更是数不胜数。一、二月的春节,全家团圆乐开怀;三月的妇女节,天下母亲露笑颜;四月的清明节,缅怀故人记恩情;五月的劳动节,乐于助人学雷锋;六月的儿童节,童稚之声遍地传;七月的七夕节,情人浪漫立誓言;八月的建军节,举国感恩军奉献;九月的重阳节,人间赏菊齐登山;十月的国庆节,神州普庆成立日;十二月的腊八节,寒冬周身也温暖……

文化中国,中国文化,做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

篇3: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什么是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礼仪的发展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 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 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基本礼仪

仪表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

篇4: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晚辈不能叫或说长辈的名字,即“避讳”,如长辈乳名叫“狗娃”,则小辈把狗唤作“喜喜”或“犬犬”什么的。

与年迈之人议其后事,只能说“你百年以后......”,忌说“你死了后.......”。

禁止在土旺之日上坟,或在住宅内修造动土。认为太岁当值,动土要犯煞,对家人不利。也有忌土旺之日挖坟下葬的。

忌讳说人“死”。把老人或长辈死,汉族说成“过世了”,“去世了”,“没喽(了)”;回族称“无常了”。把小孩死,说成“糟踏了”。人亡于战事,说“折了”。

忌讳说人“肥”。老人发胖,说“发福”;把成年人肥说“胖子”;把小孩胖说成“憨了”。小孩瘦说“癯(方言读que)了”,忌说“瘦”。

人病危治疗无效,只说“病害输了”,忌说“不得好”。

父母去世服孝(重孝)期间,禁忌外出到别人家去。百日内忌剃头、刮脸、忌洗衣服,忌在院内泼污水。

妇人怀孕叫“身子不空”(kong)或“身子不闲”,忌说“怀娃娃”。妇女行经,说“衣服不净”或“身子不净”,忌说“有月经”。

妇人生小孩坐月子期间,除自己丈夫,其他男人忌讳进产妇房。产妇并忌四十天内出入大门。

孕妇忌入产房、新房、丧房,有的忌看社火。妊娠期忌吃兔肉、骆驼肉,不然说要生豁嘴孩子。

春节时,禁忌女人回娘家过年。

帮助病人翻身,忌说“重得很”。

家中无主男,忌他人男子借宿。

在别人家作客,忌讳吃剩饭,亦忌讳在饭桌未收拾前离开,否则会说“走福”。

晚间到别人家叫门,以扣门环为好,忌讳直呼其名。深山砍柴、干活亦忌呼姓名,均以“唉”、“噢”应和。进村庄忌唱山歌。

做客、请客,有长者在,均忌衣冠不整,斜躺横卧。客人来家,须让先入。客人在,忌骂人训子。

生日忌吃炒面(熟面)、米饭和馓饭。否则认为爱说散话,老人爱唠叨。

对回民当面忌说“猪”,把猪说成“黑羊儿”,把猪肉说成“大肉”。回民对汉民也是如此说。

忌讳妇女新婚三日内不扫地;忌损坏器物。

新春伊始,忌扫地,忌损坏器皿,忌恶语,忌说“骚”,“死”,忌骂人等不吉利话。春节期间,妇女禁忌做针线,此俗今已废。

儿童忌抡舞香火、火绳之类。吃饭时忌敲碗边,忌摸碗内。

路忌拾帽,俗云:“见了帽,打着撂;见了鞋,靸着来”。也忌拾绳,民谚:“拾了绳,跟上隼”(方言读shun)。

忌送小儿衣物给他人,若送,必摘取纽扣。亦忌夜间晾小儿衣物于屋外。

穿上衣服让他人钉纽扣或小缝补时,口内必衔一物。

婴幼儿忌压囟门,忌捏腮蛋,忌搔脚掌心。

母鸡叫鸣,狗夜哭叫,乌鸦落在房顶上或夜鸽子(猫头鹰)晚间在近处鸣叫,都认为不详,要立即宰杀掉或把它撵走。

清明、谷雨、端午节、忌用耕牛。俗云:“耕牛生得苦,只等清明、谷雨、五月五”,意为不使役。

农历逢七忌杀猪,逢八忌宰羊,据说七日、八日分别为猪和羊的生日。

商人忌大清早给人借钱,交谈忌说“折(she)”、“烂”等不吉利话。司机忌讳“翻了”、“翻过喽“之类不吉利话。商人亦忌开市前赊账。

烧瓦窑的说窑事,说“俊得很”或“亮得很”,忌说“红得很”。

打铁的说炉事,说“嫩得很”,忌说“红得很”。

与盲人交谈忌说“瞎子”,而说“麻眼儿”。

与跛子或瘸子交谈,忌说“跛”、“瘸”等,而说“腿胯不好”。

与聋子嫡亲交谈,忌说“聋子”,只说“耳朵背”。

说人年龄忌“九”,若逢五十九,则说六十。

出门看不清路,忌说“没路了”,只说“看不清了”。

旧时游客、酒贩进旅店时说“进店了”,忌说“到(倒)了”。

石匠打磨子,忌说“斜”,(因与“削”谐音,“削”方言为“断”)而说“不端”。

木匠干活砍破了手,忌说“砍烂了”,而说“出血了”或“见红了”。

给晚辈起名,忌讳与长辈重字同音。

有太阳时,妇人忌讳从炕里掏灰,否则认为要生白头发孩子。

亲人离家出外,家里人忌讳马上扫地。

妇人为娘家亲人服孝,首次要进婆家门时,须于门外换衣,并从门前柴火堆上跨进,忌直接进入大门。

客人在家忌扫地,否则有逐客之意。

晚上水火忌出门,忌扫地,否则谓之“除福”。

到别人家去烧纸,忌讳将所买纸张全部拿走,总要留一两张。

给讨饭者施舍,忌讳全给,要留一点谓之“留福”。

篇5:中国和平文化

中国和平文化

8月28―31日,联合国召开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宗教领袖共同参与的“宗教和灵性领袖千年世界和平高峰会议”,会议发表的《为全球的和平而奋斗》的宣言,表示各宗教团体应当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气氛下,为和平、公正、消除极度贫困、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团结而共同奋斗。紧接着,9月8日联合国又召开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各国政府首脑聚会,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通过“千年宣言”,肯定了自由、平等、团结、宽容、尊重大自然以及共同责任是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决心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环境。―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和平文化年。对这样的全球共识,中国的和平文化无疑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8年12月就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时代特征这一科学论断,强调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障。江泽民同志近年来进一步强调,世界多极化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初带有全球性和战略性的两大主题,推进和平与发展事业不仅有利于摆脱冷战时代的影响,也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和平而稳定的环境。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时代,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和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英国哲学家罗素作为有先见之明的西方学者,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注:转引自汤恩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演员报》207月14日,第2版。)。当然,西方世界确实也有极个别人一直在竭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美国资深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威胁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声称: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主要的冲突将不再是武装力量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联合将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事实上,持东西方文明对立这类观点绝非始自亨廷顿。早在100多年以前,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Kipling,1865―  1936)就说过:“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注:转引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版,第207页。)。亨廷顿的论调只不过是重复、延伸吉卜林的观点而已。有些即使不持“中国威胁论”的西方人,对中国强大起来之后究竟将扮演“和平者”还是“威胁者”的角色,也心存疑虑。事实上,这种忧虑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将用中国和平文化的史实,对他们的观点加以反驳。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也就是说,和平文化深入于中国文化的骨髓。

江泽民1991年5月在莫斯科访问时,就引用过墨子的名言“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中国的和平文化。近年来,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发起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的工程,此工程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副主席程思远和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高度赞扬。但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和平文化,宣传中国和平论,宣传中国扮演的是世界和平的推动者及维护者的角色,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和平论的主题。

一、先秦诸子的和平思想

首先说儒家。儒家文化是一种秩序的和平论,表现在儒家的修齐论、和谐论、中庸论、仁爱论、大同论等一系列理论中。

修齐论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构架,即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关键。《礼记》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身要求人人都能树立起家国一体的观念,为国家的稳定、从而也为天下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和谐论是儒家和平文化的核心。《诗经・商颂・那》倡导“既和且平,依我磬声”,说的虽是音调的和谐,但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和谐。和谐论包括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孔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和谐论的集中表述;《中庸》甚至把“和”看作“天下之达道”。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系统里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提倡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之间是相通、相类、统一的关系,应当一以贯之。孔子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述而》)人不应该“欺天”(《论语・子罕》),应该“畏天命”(《论语・季氏》)、“知天命”(《论语・为政》)。《易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孟子提出“仁者无不爱”(《孟子・尽心上》),《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汉代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受儒家影响写成字书《急就篇》,描绘了汉初的和平盛况:“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注:转引自王应鳞编:《玉海》,清光绪十年成都志古堂刊本。)许慎也重视中和之道,在《说文》中提出:“中,和也。”董仲舒强调天人和谐,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把天人合一向天人相类发展,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人如果得罪了自然,自然就要发出警告,甚至降下灾祸以报复。为了不受自然的报复,程颢要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2),王阳明要求人与鸟兽、草木、瓦石“皆为一体”,做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注:参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天人和谐了,宇宙和谐才有可能。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的核心是儒家的纲纪学说。陈寅恪先生在《悼王国维先生挽词并序》中说:“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注:《悼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集・诗集》,北京三联书店版,第12―13页。)。季羡林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这里实际上讲的是处理九个方面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诸父、族人、兄弟、诸舅、师长、朋友,也可以解释成国家与人民、父母与子女、夫妻、父亲的兄弟姐妹、族人、自己的兄弟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师长、朋友。这九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了,就是使这九对关系都能相互照应、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像在儒家思想那里只强调单方面的服从关系,就可以保证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社会和谐安定是和平的基础,而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庸》引《诗》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中庸・第十五章》)中国俗语说“家和万事兴”,曾国藩解释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注:《曾国藩全集》第12册,辽宁民族出版社版,第7127、7133、7357页。)又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注:《曾国藩全集》第12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版,第7127、7133、7357页。)所以,曾国藩坚持“和气致祥”的观点,认为“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注:《曾国藩全集》第12册,辽宁民族出版社年版,第7127、7133、7357页。)。

中庸论是实现和谐论的方法论。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核心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世的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完善、社会和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中庸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认为天地万物只有各得其“中”,才能相互依存:“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上古之世,尧治理社会“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盘庚》);周公倡行“中德”(《尚书・酒诰》),用刑力求“中正”(《尚书・吕刑》,这些都是中庸方法的具体运用。有了中庸的方法就可以实现和谐的目的,所以《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仁爱论是和谐论的出发点。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是“爱人”(《论语・颜渊》),具体就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启发下,子夏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著名论断。他的继承人孟子则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不光是爱自己和自家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可以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的回报。由此出发,进一步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样,由爱亲人而爱百姓,由爱百姓而爱万物,就可以实现仁政。仁政实现了,天下自然安定和平。宋代张载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挥成“民胞物与”的命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提倡“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仁爱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成为中国人民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仁爱常被儒家学者尊为“全德”,可以延伸到忠恕、孝悌、克己以及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也可以延伸到仁政、德治。

大同论是儒家社会思想的理想境界。儒家社会大同思想始萌于《尚书》和《诗经》。《尚书・洪范》提出了“王道”,就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反映出反对剥削、反对罪恶战争、向往乐土的思想。孔子也主张大同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孟子把仁政思想和大同思想结合起来,认为通过行仁政,“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最集中论述大同思想的是《礼记・礼运》篇:“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不闭。是谓大同。”该篇还说:“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这种大同社会的特点  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财产公有即财物不必藏于己;各尽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即出  力不必为己;进行社会分工,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实行民主,讲究信用,选贤举能  ,消除私有观念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社会安定没有各种  刑事犯罪。这种大同社会的蓝图正是一片和平景象。

汉代董仲舒所提倡的“大一统”和公羊派所提倡的公羊三世说,实际上也都是大同思想。不仅是儒家,其他思想家也有很多人提倡大同思想。研究者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划分成五种类型:一、依托远古,向往原始社会,勾画出大同社会的美妙蓝图,如儒家的大同论,道家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都属这种类型;二、人间的社会追求采取了非人间的境界,如佛教的“净土”、“极乐世界”,道教的“仙境”;三、用形象的语言塑造出大同社会的意境,如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陶渊明的“桃花源”、康与之的“西山隐处”(《昨梦录》)、李汝珍的“君子国”(《镜花缘》)等等;四、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对社会方案的制定,如先秦孟子、战国农家许行的“君臣并耕”、东汉何休、北宋张载的井田制、魏晋鲍敬言的“无君无臣”论;五、属于空想思想家的社会实验,如东汉张鲁举办的“义舍”、明代何心隐创立的“聚合堂”以及禅宗的“禅门规式”等。

综上所述,可以说儒家的思想学说是一种秩序的和平学说。作为这种和平学说的补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提倡“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指斥“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的不义战争。当然儒家并不是无原则地反对一切战争,对于正义战争,儒家是不反对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儒家还不得不参加一些抵抗侵略的战争。这正如中国的其他和平文化也不是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不义战争一样。

中国近代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对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和平文化进行了继承,认为这种和平文化是一种王道文化,讲的是仁义道德,在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时,反对不讲公理的强权政治,主张睦邻友好。他在《民族主义》的讲演中一再指出:“中国人更有一种好的道德,是爱和平”,“中国人才是世界中最爱和平的人”,反复指出“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国人“不但是很爱和平的民族,并且是很文明的民族”(注:本段均引自《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247页。)。他本人就是按照这种王道文化的方针处理国际关系和国内民族关系的。

儒家的和平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世界和平思想,就是在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大同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世界和平的思想。其世界和平的思想包括:和平奋斗救中国,以国民会议来实现中国的政治和平统一,建设新国家;以中国的王道文化即和平的方法来联合世界上受压迫的民族,共同反对欧美列强的侵略压迫,由民族主义达到世界主义,实现世界和平。

墨家的和平思想也是非常明确的。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深谙战争,但他提出的尚同、非攻、兼爱更执着地追求友爱与和平。墨子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懂得战争对于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为“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国之自守也”(《墨子・七患》)。治理国家不能没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食、兵、城,“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墨子・辞过》)。由此出发,墨子十分重视军队和国防建设,把它提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但是,墨子更痛恨战争,认为战争兴师征伐,祸国殃民,荒废农时,毁人城郭,割人庄稼,伐人树木,抢人牲畜,烧人宗庙,杀人百姓,灭人老弱,夺民之用,废民之力,涂炭生灵,所以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他主张消除战乱,制止战争,实现和平,而实现此举只能靠兼爱,因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到这一天,均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墨子・兼爱中》)。值得肯定的是,墨家不仅提倡和平文化,而且实践和平文化,墨子本人身体力行,有过止楚攻宋的实践。楚惠王时期,楚越之间在长江进行水战,楚国请公输盘造“钩”和“镶”两种舟战用的武器,打败了越军。约在公元前444年前后,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之后,急忙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脚底磨破了,流血不止,用撕下的衣裳把脚裹住,日夜兼程,赶到楚国都城郢,力图说服公输盘、说服楚王,但他们仍坚持用云梯攻打宋国。公输盘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多次把它瓦解;公输盘用尽了全部攻城器械,墨子仍坚守有余。最后,公输盘要杀死墨子,墨子说:“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楚国终于放弃了攻宋的企图,避免了一场战争。公元前4前后,齐国要进攻鲁国,这时墨子约74岁。鲁国君请求墨子解救。墨子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今有刀于此,试人之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齐王说:“利。”墨子说:“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齐王说:“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墨子说:“并国覆军,贼敖百姓,就将受其不祥。”齐王终于悟到是自己将受其不祥,放弃了攻打鲁国的计划(《墨子・鲁问》)。在墨子大约80岁时,鲁国要攻打郑国。墨子反复劝说鲁阳文君,说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财货都属于不义之举,终于打消了鲁阳文君攻打郑国念头(《墨子・鲁问》)。墨子一生中,为了反对诸侯之间的攻伐战争,以大无畏的精神奔走于诸侯国之间,阻止了多次战争,为正义的和平事业立下丰功伟绩,以行动谱写了和平文化的光辉 篇章。

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既表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亦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这是一种原始的村落社会:它是自然的,而不是文明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强权的;是自给自足的,而不是交易互利的;是静止的,而不是活跃的;是小规模的,而不是大规模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老子》一书有多处是讲兵法的,其中一条基本兵法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第六十九章)还有一条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老子》第三十章)老子说:“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老子还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老子》第七十六章)。庄子则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和谐相处。这些思想都是来自老子对大自然的领悟而得出的大智慧,可以称为取法自然的和平论。

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对战争的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谋攻》)。但是在孙武看来,战争不是目的,和平才是目的,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是不足称道的,值得称道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他所说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兵法・谋攻》)。《孙膑兵法》虽然研究了许多战术原则,但也贯彻了不得已而用兵的思想,孙膑说:“乐兵者亡。”(《孙膑兵法・见威王》)又说:“穷兵者亡。”(《孙膑兵法・威王问》)这样看来,中国的兵家也是主张和平的。这使我们回忆起辜鸿铭的一段话,他在回答欧洲人民到哪里去寻找取代军国主义的新的道德力量时说:“我相信,欧洲人民会在中国――在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中国文明中的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可是,人们会问我:‘在中国不也存在战争吗?’的确,在中国是存在战争的,不过自从2500年以前孔子的时代开始,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在欧洲所看到的那种军国主义。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则是一种必需(necessity)。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指望生活在战争中。”(注: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版,第22页。)中国的兵家确实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是他们也是热爱和平的。

二、中国五大宗教的和平文化

在中国注册的宗教有五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信徒有一亿多人。这五大宗教参与了许多世界性的和平文化行动。中国五大宗教组织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及1979年以后多次派出过宗教代表团,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宗教和平会议。1994年7月2日,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成员由我国宗教界知名人士担任,赵朴初、丁光训、安士伟、宗怀德、明yáng@①、韩文藻、傅天元分别担任了该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委员会通过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章程》的条款,规定了该委员会是中国宗教界与世界上有关宗教和平组织相联系的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我国各宗教团体及其信徒维护和参与世界和平事业,发展同世界各宗教和平组织及有关人士的友好往来,共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1994年11月,该委员会派出赵朴初、丁光训、刘柏年出席在梵帝冈举行的世界宗教与国际和平大会。1995年8月14日,中国宗教界在北京举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会上发布了《中国宗教界和平文告》。该《文告》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维护和平是宗教徒的神圣天职。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委员会在《文告》中号召中国宗教徒:组织和平祈祷,每年的8月14日到8月20日,是中国宗教徒祈祷世界和平周;弘扬和平教义,编辑和平教义书刊,进行宣讲和教化;参与保卫世界和平活动,参加“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和“亚洲宗教和平会议”及一切国际友好宗教组织的和平行动,支持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倡议、决议;支持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国际社会一切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遏制战争因素的和平主张,希望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与各国宗教界一起,为建立一个和平、合作、公正、共同发展、普遍繁荣的新世界而努力(注:参见王美秀:《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的工作》,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页。)。中国宗教界为此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宗教界赢得了荣誉。

中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在保持着自己组织的独立性的同时,与世界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义没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基督教和中国天主教这两大宗教一直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着和平事业。傅铁山主教代表中国宗教界提出过如下倡议:第一,高扬和平旗帜,维护宗教的纯洁性;反对利用宗教推行强权政治;反对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危害世界和平;反对邪教组织冒用宗教名义破坏社会安宁。第二,提倡宗教宽容与和解,创造和平共处的环境;正视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加强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交流,增进了解,实现和解;促进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对话,平等相待,不搞对抗;发挥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优势,维护和平,共同进步(注:参见傅铁山:《高扬和平旗帜,提倡宽容和解》,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第8页。)。应该说,这一倡议代表了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观点,是这两大宗教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主张,也能够代表全国宗教界的意见。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回、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中国伊斯兰教保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主张和平、纯洁。中国穆斯林在中国生活了近1000年,他们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民族都能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发扬爱国、爱教、爱和平的优良传统,拥护我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和平主张和行动。

中国佛教与中国伊斯兰教一样,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教义的核心理论是非暴力论,和平是佛教实践的主体。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不杀生思想,把这一思想变成自己的基本戒律。佛教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膨胀的结果,就有了贪婪的行为,掠夺和战争正是贪婪的表现,所以佛教提倡灭欲、不杀害生灵、众生平等,不允许种姓压迫的存在,这样,社会、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才有保障。这些平等慈悲的思想成为佛教和平思想的基石。佛教重视人的生命,正视人的存在,重视人的价值,提倡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但佛教的慈悲不杀生不是绝对的,佛教对恶人是要惩罚的,这是其和平思想的另一个方面。中国佛教把慈悲无我作为实现和平的根本途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问太虚大师如何实现和平,太虚大师回答“慈悲无我”。“我”是纷争的根源,要和平必须实现“无我”,“无我”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实现和平。南北朝时,石勒、石虎视人命如草芥,滥杀无辜,百姓遭殃,佛图澄以慈悲化度了他们,普救了天下苍生(注:参见宏度:《佛教与和平》,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第54页。)。

中国道教继承了道家的取法自然的和平论,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气所化生,人是道气中和的产物,是天地万物中最有灵气的物类,人类处理自己和万物的关系也必须取法自然,人类要以天地为准则,维护世界万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不能人为地去破坏自然本性。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道教继承老子的主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即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道教经典之一《抱朴子》反对杀生,反对妄为,指出:“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谗阴贼。如此乃为有德。”(《抱朴子・内篇・微旨》)如果“弹射飞鸟,刮胎破卵,春夏燎猎,骂詈神灵,教人为恶,蔽人之善,危人自安,佻人自功,坏人佳事,夺人所爱,离人骨肉,辱人求胜,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决放水火,以术害人”,那么,“凡有一事,辄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抱朴子・内篇・微旨》)。道教全真派道徒丘处机在12正月,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以73岁的高龄,率弟子18人,自山东莱州启程北上,爬高山,涉大川,跨戈壁,越荒漠,为结束“十年兵火万民愁”的局面,劝诫成吉思汗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历时两年多,于1222年4月5日到达设于阿姆河(今阿富汗北境)的成吉思汗军营。在军营里,他每向成吉思汗论道,总以劝诫止杀为要。成吉思汗问他:“师每言劝朕止杀,何也?”丘处机回答说:“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佑,隆福我家。况民无常怀,唯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者,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全真第五代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丘处机实践了道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中国道教坚持《老子》和《抱朴子》等经典所提倡的和平思想,在当今时代继续为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上述可以看出,中国的五大宗教在有关和平的论述上各有自己的主张,但它们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它们都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贯彻到各自的教义、教规和行为活动中。各宗教之间互相吸纳融通,形成了中国五大宗教的多元共存、和睦相处。中国宗教的这一传统,对于世界宗教处理相互关系也都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汤氵换日的繁体

篇6:中国忍文化

中国忍文化,少不了讲两个故事:“韩信胯下之辱”、“张良圯(yí,桥)上拾履”,后一个故事,引发苏轼感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候论》)

你到禅宗圣地天柱山三祖寺旅游,可以抄得一段文字,“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忍的意义、价值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忍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儒、道、释均有大量论述,许多哲言、警句和故事、经典,元代许名奎、吴亮还编了一本《劝忍百箴?忍经》。忍的意义、价值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养。“要做人,先学忍”,惩忿窒欲、自我克制,能忍人所不能忍,是修身养性的一种精神境界。《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容忍仁也,强忍义也。”(《广雅?释言》)二是策略与生存之道。为了达到目的积蓄力量的一种手段,舍小取大,“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生存之道,“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延伸到治国之道,有了忍才有和谐稳定,此乃“王道”也。

中国忍文化,对国民影响力极大,个人成败与国家兴亡,无不讲一个“忍”字,“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以为药石”,(许名奎)药石,禅门晚餐也。五四以后,人们更多从批判角度数落忍文化的不是,认为忍文化,是国民劣根性形成,使中国沦落为外强中干的弱国的根本原因,国弱民更弱,全是忍文化闯的祸!

忍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谁说国人只有忍,没有血性?

日本、西方均有忍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都是受儒家学说(孔子,孟子,王阳明)、佛教(禅宗)思想影响极深的,所以日本忍文化相当盛行,有些方面不亚于中国,可以修行到极至,达到“无我”境界,类似“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也不少。西方忍文化,提到最多的是《圣经》打脸之说,“耶和华告诫众信徒,‘当别人打你左脸时,你要将右脸伸给他’”。骑士精神,十分讲究修养,看重一个忍字,如英国骑士授衔有一个程序,领主用剑背在被授衔者颈部或背上敲击三下,有时还扇一个耳光,作为被授衔者忍辱负重的象征。(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当做人杰,死即为鬼雄”,谁说中国只有忍,没有血性,没有尚武精神,没有抗争?历史上有刺客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有“大丈夫本该死于疆场,就算马革裹尸,也是光荣的事!”(马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文天祥)的豪言。从商周开始,就出现了为民请愿、拚死谏言的壮举,如商纣王时期的比干,“历经秦汉以来,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苏轼),以死进谏,又叫“尸谏”,明代有青文胜,清朝有王鼎、吴可读等,“杀身成仁,以身殉道,流芳千古,永载史册”。

中国人曾是尚武的民族,何时变异的?忍的边界问题中国人曾是有血性、崇尚武力的民族,如此民族,应是一个刚强不屈的民族,何时“退化,沦为他人手中的‘玩物’的”?(林语堂)何时变得堕落、甘当奴才的?(鲁迅)有学者对这种“相当复杂的变异过程”难以理解。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本来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养状态,变成浑浑噩噩,逆来顺受,无可无不可;本是富有牺牲的精神状态,会变成充满心机的谋略。”(落瑛)批评者对忍的正面价值也是充分肯定的,修身养性,本是文明、理性的象征;策略也是成功的一种手段,问题只是出在忍的边界问题上,即度的把握上。

日本,西方,不论是骑士精神还是武士道精神都重视修身养性,所不同的在于对忍的度的把握远远低于中国人,“美国二战时对日本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给日本人施加侮辱,只要达到中国人的十分之一,就会立即导向战争”。(邓蜀生:《美国与移民》)有学者提出日本人具有双重人格特质,日本有一个民谣:“花是樱花,人是武士”,为名誉而战,为名誉而死,“当它最终死亡时,是死在美与力之中。”(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国人喜欢引用《圣经》打脸之说,但在《圣经》上,还有这么一段文字,“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圣经?旧约?申命记》十九篇)“忍字头上一把刀”,超出忍的限度,刀即出鞘,有限度的忍是一种修养,无限度的忍是一种怯懦,这是日本人,西方人的解读。

变异过程,过犹不及,“圣武主义”,“霸道”与“王道”以中国的忍的边界为标准,骑士精神与武士道精神的忍是绝对“过”。过犹不及,过、不及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实际上,中国人对“不及”不感兴趣,对“过”却耿耿于怀,所以往往选择“过”的另一极,即“无度”,一味的忍让,修身养性“过了头”。不关注“不及”,包含在“不及”中的抗争、自卫等正当、合理的东西也就不在话题之内了。(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只限于子民,历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靠武力(刀与火)“取而代之”的,鲁迅称之为“圣武主义”,打天下的不忍与暴力是“替天行道”;一旦坐上皇帝宝座,十分忌讳老百姓的“效仿”,要求子民忍,并强权迫使子民不得不忍。

儒家认为,事有可忍不可忍之分,孔子有“是可忍,孰不可忍”感叹,“忍与不忍,断之于义矣。”(许名奎、吴亮:《劝忍百箴?忍经》)忍以“礼”、“义”为度,成了统治者要求子民忍,实行“霸道”与“王道”可以不忍的理论依据,忍文化也就成了对付子民的精神枷锁。“力者,德之役也”(荀子),不为德所役之“力”,孔子是不会提及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统治者基础在力,只是以德的名义出现,崇礼与严刑、礼法合一,力保江山不倒!

忍文化作为国粹,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弱民,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人毫无节制的忍让退缩,“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福”(《增广贤文》),“以一种退缩、回避、逃入,遁隐等方式对付生存的挑战”。“在一个忍言充耳、忍水灌顶的环境之下”,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奴性驱入潜意识”,冷漠,麻木,懦弱,缺乏自信,精神萎靡,听凭命运的摆布,“社会失去了前进的生命原动力”。

毫无节制、无条件性的忍,要求子民忍受人世间一切苦难与不公,形成一种胆小怕事,忍气吞声,独善其身的国民劣根性特征。没有血性,决不犯上作乱,死也不抗争,“反抗也是死,何必反抗”?谁也不会因忍无可忍“去闯祸”,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是根本用不着出鞘的,在“以强凌弱”的、“残忍”的恶势力与官府面前,成了任人宰割的可怜虫。忍能感化“残忍”“立地成佛”当然好!不能,一点辙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恶势力的毫无顾忌与官府的肆无忌惮,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冷漠、懦弱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卑微、渺小意识。

维护权利,看成是“刁民”行为;正当防卫,看成是“以暴制暴”;提出维护权利,认为是煸动对社会的不满,是对现行体制的仇视,是对稳定局面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缺乏独立的个性价值观和人权意识”(李大钊:《守常文集》),没有权利意识,更不能抗争,何来社会责任感?!权利只有权力的恩赐,求得“暂时做稳了奴隶”,只有寻求强者的保护,期待、希望明君、清官、侠客为自己作主。

因为有了忍文化,天下得以太平,社会得以和谐稳定,因此,“王道”、“霸道”将中国的忍文化与帝王文化、清官文化、武侠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融为一体,为统治者所用。“中国的脊梁”可以进入“正史”,以死谏言,来个“厚葬”,立个“祠堂”,“尸谏”就从“以死抗争”变成了“忠君义举”了!“不管怎么样,中国能混五千年,这就很了不起了”(梁启超)。这五千年,中国总是跳不出恶性循环怪圈,中国人总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鲁迅)。

中国人的确能忍,物极必反,从忍的无度、极度,最终发展到难得的“忍无可忍”程度,“在极度绝望中,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此时一根稻草就能把一只骆驼压垮,一点小火星就会引起燎原之势。“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再来一次“汤武革命”与“圣武主义”,暴力改朝换代,中国就是在这种非理性、破坏性、毁灭性的恶性循环中“不断进步”!

篇7:中国主要菜系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有了非常独特的文化。中国的菜系也一样,中国菜系分类很多。接下来就来看看中国有哪些菜系吧。

1、鲁菜

山东菜(也可以叫做鲁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是齐鲁文化的结晶。流传到北京后,吸收和沙漠风味和其他风味,在北京形成了独特的宫廷菜。举世闻名的北京烤鸭,就是源于山东,而吃法仍离不开齐鲁人爱吃的大葱。鲁菜风味不仅扩大到京津,而且远播至白山黑水之间,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大菜系。鲁菜,今名山东菜系,由胶东与济南两地地方菜发展而成。

鲁菜的特点:以清香、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与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现在曲阜利用《孔府档案》记载的明清时期孔府向皇帝进贡的菜单与孔氏家族日常筵席食谱,进行仿制,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代表名菜:糖醋鲤鱼、德州扒鸡、锅贴豆腐、九转大肠、清氽鲤鱼、红烧大虾、油爆海螺、孔府一品锅等20余味。

2、川菜

四川菜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成都,重庆菜为代表,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今天的食客人数最大的菜肴。四川重视材料的选择,规格精美,颜色鲜艳,有明显的协调性。

它的特点: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名。因此有人把川菜特点归纳为“清鲜见长,麻辣见称”。川菜对湘、鄂、黔、滇也有影响。

代表名菜有:宫保鸡丁、麻辣豆腐、灯影牛肉、鸳鸯火锅、干烧岩鲤、家常海参、锅巴肉片、干煸冬笋等20多味。

3、淮扬菜

今称江苏菜系,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大流派构成。

其特点是:以炖、焖、烧、煨、炒著名,重于酥烂,鲜香,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咸甜适中,适应性强。烹调上,用料考究,注意配色,讲究造形,菜谱四季有别。

南京菜口味和醇,花色菜玲珑细巧,用鸭制菜负有盛名。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以制江鲜、鸡类著名。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以烹制河鲜、湖蚧见长。淮扬菜影响江、浙、皖、赣等地。

代表名菜有:金陵盐水鸭、水晶肴肉、清炖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三套鸭、梁溪脆鳝、松树桂鱼、沛公狗肉等20多味。

4、粤菜

又名广东菜系,是由潮州、广州、东江(惠州)三大流派组成。广东菜特点:配料较多,注重装饰;讲究鲜、嫩、爽、滑;擅长小炒,善于掌握火候,油温恰到好处;还注意季节搭配,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以广州菜为代表的粤菜影响闽、台、琼、桂诸地。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以菜汤最有特色,刀工精细,甜味较浓,注意保持主料原味。东江菜则下油重,味偏咸,主料突出,朴实大方,具有乡土风味。

代表名菜有:明炉烤乳猪、白云猪手、太爷鸡、杏元鸡脚炖海狗、鼎湖上素、东江盐h鸡、护国菜、脆皮炸双鸽等20多味。

5、北京菜系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汉、满、蒙、回各族人民长期定居在这里,因而在烹调技术方面取长补短,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由本地风味与山东风味构成的北京菜系,并继承了明代和清代宫廷菜系的精华。

代表名菜有:北京烤鸭、涮羊肉、白片肉、荷包里脊、它似蜜、酱汁活鱼、熘鸡脯、蛤蟆鲍鱼、翡翠羹等20余味。

6、浙江菜系

浙江菜,是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金华菜发展而成的。其中杭州菜久负盛名。杭州盛产淡水鱼虾,又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湖山清秀。雅淡宜人。杭州菜也恰如其景。

代表名菜有:东坡肉、宋嫂鱼羹、龙井虾仁、西湖醋鱼、薄片火腿、新风鳗鱼、宁波摇蛆、干菜焖肉等20余味。

7、福建菜系

福建菜又叫闽菜。它起源于闽侯县。福建菜系是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发展起来的。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产品。如琅岐岛的海鳗、长乐的竹蛏、张港的海蚌等,都是当地的特产。所以多以海鲜为主要原料,常用的原料有海鳗、鱿鱼、黄鱼、燕皮、海参、香菇等。由于福建人民善于用红米酿酒,因此,红糟就成为福建的特产,菜肴中常以红糟来调味。福建菜以福州菜为代表,在中国地方菜系中独具一格。

代表名菜有: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小糟鸡丁、清汤鱼丸、红糟肉、桔烧巴、小长春、溜奇等;特别是称誉全国的名菜“佛跳墙”,具有特殊风格。

8、湖南菜系

湖南菜又名湘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地区的菜肴发展而成的,尤以长沙菜为代表。湖南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烹调技术就有相当的发展。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不仅发现有鱼、猪、牛等遗骨,而且还有酱、醋、腌制的果菜遗物。

代表名菜:腊味合蒸、红煨鱼翅、麻辣子鸡、东安鸡、金钱鱼、冰糖湘莲、霸王别姬等。

9、安徽菜系

安徽菜,简称徽菜,由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构成。徽州菜是主要代表。安徽位于东华的西北部,长江、淮河横贯全省,土地肥沃,特产较多,有马蹄鳖、雁来笋、果子狸、肥王鱼,还有斑鸠、山鸡、鸭等。

著名菜肴有: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腌制鲜桂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李鸿章杂烩、符离集烧鸡等。

[中国主要菜系文化]

篇8:中国鬼文化作文

中国鬼文化作文

似乎从人类蒙昧之初,“鬼”就在人们的想象中出现了。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鬼魂观念本是原始鬼神信仰和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观念影响的结果,是虚幻、想象的产物。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

鬼,从田,从人,或从示,字像人戴着奇特的面具,以示非人面似鬼。这是在甲骨文中表现的古人心目中的鬼怪状。《说文解字》云:“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意为人死后就成为鬼,鬼是人的延续和转型。卜辞:“贞:亚多鬼梦亡疾四月。”《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辞海》释为: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

从形象看,古人想象中鬼的样子像人形,只是头颅巨大,面目可怕。和活人相比,鬼阴气很重,因而后来又加上了表“阴气贼害”。徐中舒说:“像人身而巨首之异物,以表示与生人有异之鬼。”又说“郭璞注《尔雅》引《尸子》:‘古者谓死人曰归。’《说文》:‘鬼,人所归为鬼……’殷人神鬼观念已相当发展,鬼从人身明其皆从生人迁化,故许慎所释与殷人观念近似。”在原始人看来,人魂灵不灭,死后灵魂会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变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的力量继续左右人间,鬼是人的延续。

当然原始先民认知和理解鬼时,也是以人为认知参照的:将人的特征投射到鬼身上,通过人认识了鬼。具体而言,造字上,古人认为“鬼字从人”,人和鬼实质上是同构的,只是和人相比,鬼长着可怕的大脑袋,非常丑陋;意义上,“人所归为鬼”,郭沫若解释为:“鬼是人的延长。”鬼只是人死后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古人就是以人的行为来想象鬼的,鬼魂的世界不过是人世的翻板。

鬼有衣食住行,有七情六欲,同世人一样有高低贵贱之别。后世诸多以鬼魂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种以现实人世为参照的鬼魂世界。词汇中“鬼兵”“鬼吏”“鬼佣”等词语就是这种隐喻思维的结果。包括“鬼胎”一词,后来用以指“不可告人的阴谋”,最初也是原始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产物。

“鬼”民俗文化戏傩

就如上文提到的,“傩”是最早有关鬼活动的祭祀活动。由于鬼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傩,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是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虽已日渐式微,淡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例如在我们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这种古老傩戏的演变和沿袭。

鬼食

过去成都有一种“鬼饮食”,是椒盐粽子,放在炭火上烤,烤出了腊肉之油,油浸于粽,火候恰到好处,喷发出微带焦香引人食欲的奇妙佳境的味道。在打二更时(相当于晚上10点钟)开始出现于街头巷尾,夜深了还在卖,有的一只要卖到第二天早上黎明前。这里所说的“鬼”,指的是在夜深出现,指的是时间。

成都有“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食吃“鬼食”所致。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鬼食”就叫豆腐。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出来称,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古典戏曲中的鬼

中国的戏剧对鬼情有独钟,所以鬼魂与中国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试看,中国传统戏曲在生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何时没有鬼影相伴。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与世抗争,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鬼魂诉冤、索命的至死不屈的顽强抗争精神。

中国古代是崇信鬼神的。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灵魂不灭于是产生了鬼的概念。在中国的戏曲中,在情节发展当中出现鬼魂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

《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而亡,可是又不甘心这样黑暗的世道,所以就算为鬼也要还自己一个清白的名誉。这其实是作者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的一种妥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牡丹亭》“生着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清呐喊,如历风如狂涛,冲决了一切人间的樊篱和提防。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就是化为鬼魂也不放弃,终于感天动地,成就了自己的一世姻缘。

其实大部分的戏曲作品中的鬼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是人们心愿的戏曲舞台的.曲折反映。因为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人们不得已为之的表现。鬼们有着超人的力量,可以做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改变平常人难以改变的现实,可以惩罚平常人不能惩治的恶势力。一个普通人在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因此,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写进了大量的鬼神,希望借它们的力量改变人们受苦的命运。

年画中的鬼文化

年画考其起源,应是从避邪镇宅的原始宗教信仰而来的。最开始是于年末岁首除旧迎新、驱鬼禳灾以保佑家宅平安的门神画。历代渐有发展,至明清得木版印刷之助,从此风行。年画的内容,初期多以祈福

纳祥、驱鬼辟邪的《天官赐福》、《招财进宝》和门神为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祈福禳灾。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而《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把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贴在大门上,认为这样可以使一切妖魔鬼怪都被挡在门外,家人就可以平安无事。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钟馗与鬼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然而因貌丑在殿试时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震惊朝野。于是德宗下昭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斩妖驱邪”;并用状元官职殡葬。

传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惊醒后得病。病愈后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

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鬼节 在中国,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鬼是古代先人根据某种信息而制造出来的,他们赋予鬼巨大的权威,虔诚的祭祀并匍匐在祭坛之下乞求得到赐福。所以鬼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撤不开、撕还乱的关系。虽然现在人们已经认同了鬼的不存在,但是由其强大的渗透力,不但文学作品、戏剧摆脱不了鬼,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语言已经被鬼“捉”了,虽然本义渐退,但“鬼”将永存!

篇9:中国文明文化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然而,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让这块古老的土地充满了韧性,而土地的所孕育文明也充满了这股韧性。

文明的韧性是历经千年也依然稳固的城墙。是谁能将这天下圈在一条长城内的,五千年的历史,两千年的长城。冰冷城墙的依然散发着将士们威猛的光芒。即便是千年之久,大秦帝国的气势依旧咄咄逼人。秦坑里并排的呐喊着的兵马俑宣誓着忠诚,汉朝的来临依然挡不住大秦的光辉。千年不倒的长城告诉了全世界,只有一统天下的,才能做天下的主人。

长城的坚韧是可以摸到的韧性,同时也是东方的奇迹。这是文明中建筑的`韧性,也正是它守护了画家的安全。

当然,文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强大的精神也是具有韧性的。列强的炮弹也没能惊醒清朝的政府,囚场上并排跪着的是“民族的罪人”。干完最后一碗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囚场上谭嗣同无尽的呐喊,定格在了血红的夕阳下。场下的国人也被这声音为之颤动,为之清醒。

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诞生的,是一位又一位反抗者,民族精神的韧性,让中国的崛起有了新的势头。

国家是文明的载体,国家的韧性也象征了文明的韧性。金秋十月,红色芳华。在天安门城楼拿起誓词的,是一双泛着旱烟的大手。当炮声响起时,中国站起来了。这炮声是从卢沟桥的洞底钻出,一直蔓延到充斥着死亡的草地,越过凛凛的雪山,传到了陕北的窑洞里,传到了井冈的松林里,传遍了东方的每个角落……就这样,中国站起来了,东方站起来了,新的生命在这个十月散发出稚嫩的气息。让我们记住这个时刻。

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荒芜的草地,和极寒的雪山,早已磨练出了一股韧性,这股劲早已渗入了骨子里,才成就了新中国。

摸到了建筑的韧性,听到了中华精神的韧性,看到了国家的韧性,同时也终于认识到了文明的韧性。

中华民族能有这样的韧性,是千年的积累,是东方巨龙飞了五千年的路程,才爆发出了这股劲。贯穿中国站起来的,就是这股劲,就是文明的韧性。

篇10:中国文明文化作文

传授,展现出祖先伟大的精神。而华夏文明,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继承,领悟到祖先可敬的品质。而中国文化,是他们创造的宝藏。

现回忆起年幼时的我,总是喜欢听爷爷道华夏文明,述中国文化。不仅如此,还经常让我陪他欣赏戏剧、工艺品,特别对于皮影戏,我早已耳濡目染,也对它幕后的“新天地”百般好奇。随着我渐渐长大,快要淡忘时,碰巧在一家餐厅里,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那天晚上,为了庆祝我爷爷的生日,特地找到了一家有表演皮影戏的餐厅。我们一家刚开始用餐时,表演就开始了。

在白色的幕布前,里面映出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喜庆的音乐配上幽默的表演内容,一切都显得那么欢快,那么引人注目。当锣鼓一敲起,爷爷情不自禁地停下手中的一切,目光从没离开过那白幕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场的大部分人都不例外,大家都被这美妙的中国文化所深深吸引了,时间仿佛突然静止一样。

缓缓地,映入眼帘的是震撼与感动,还有一丝五味陈杂——一位白发苍苍的爷爷,全神贯注地为大家表演,笑的是那样灿烂。在他的身旁还有一位二十来岁的哥哥,他也在享受表演的过程,还时不时地转头看下老爷爷的动作,应该是那位老爷爷的徒弟。

一时感慨:在这新时代,不单单是皮影戏,我认为我们华夏文明、中国文化都渐渐重获了新生,这就是传承。

“你们两个会被感动到,说明你们有那种情怀,爷爷现在说的话你们一定要记住啊。”

“那位皮影戏的师傅不只是在教一位徒弟,更是在传授华夏文明,中国文化;那位徒弟也是,他学会了皮影戏,也继承了我们祖先智慧地结晶与宝藏!我们要敬佩这两位传承人,是他们让皮影戏重获新生!”这些话让我感动,让我心中激涌澎湃。

就在此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甚至站了起来。而我不仅在为这场皮影戏跟皮影戏的表演者鼓掌,也在为爷爷的话喝彩。

华夏文明,中国文化。

将会永久传承。

在新时代,也用不会改变,而会将其发扬光大!

篇1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文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文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绥阳,绥阳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小镇。

在民间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也就是春节了。

春节也叫做过年。

一年一度的春节大家都很重视,各家各户都在春节前半月就忙着筹办年货。

卖对联、鞭炮、食品的人都会大赚一笔。

到了除夕中午,各家各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和各式各样的福字。

远方的亲人都要赶回来吃团年饭,到了晚上八点,大家都围在一起看联欢晚会。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大家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包上钱,如果有人吃到了钱,就象征着一年财源滚滚。

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漂亮亮的新衣服。

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拜年开始了。

小孩们给大人恭喜,大人忙着给小孩掏红包。

在这天小孩可发了大财。

朋友互相访问,亲戚往来也是春节的.主要活动。

从初二到元宵节的期间,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拿着礼物去串亲访友,谈谈过去一年的生活或新的一年的打算。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民间风俗————春节。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喜欢它的情趣盎然,更喜欢春节的欢天喜地,因为在春节这一天,大家都可以团团圆圆一起分享快乐。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

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

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xx年历史。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

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三】: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

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

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

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篇12:中国剪纸文化作文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构成了不一样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我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我很钟爱我的奶奶,奶奶也很钟爱我,()并且疼爱我。我的奶奶啊,不仅仅有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睛,还有一对巧手呢。

这对巧手,剪出了许多许多活灵活现。美丽的窗花,因此,奶奶背我说成是“剪纸狂”她那双巧手剪什么像什么。

有一天,我看见奶奶又在细心的剪纸,我就凑了上去,只见奶奶把一张彩纸刷刷的一服窗花剪成了,这只窗花表达的是这样的: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夏天,有一个十分调皮的小孩,正牵着两只骆驼,一只是黑的,一只是白的,很可爱,它们在小孩的领导下,愉悦成长着,并且过着完美的生活。啊!太好了这个窗花我钟爱,也永远会铭记在心。正因,这个窗花我也会剪了。在这,我要多谢我的奶奶,是奶奶用窗花告诉了我,要钟爱小动物,要保护它们。(梦见和别人吵架)

就正因这样,我一向保留着这个窗花。

篇13:中国遗产文化长城作文

在中国文化悠久的长河中,闪烁着一颗明亮的珍珠,那就是毛泽东口中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恒,用来抵挡骑兵行动。

长城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几十年前的西周,一直到离现代不远的清朝时候。各朝代皇帝都曾下令修筑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第一个高潮,一直到秦国统一天下,秦始皇动用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人口来修筑长城。

说是万里长城,一点也不夸张。长城总长度达21196.8千米,它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时而出现,时而隐蔽,时而完整,时而破碎。它分布在北京、内蒙古、辽宁等15个省市自治区。

长城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艺术和中国古代遗产的瑰宝。在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还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北国风光,十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淘淘。”在中国著名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笔下,长城的气势磅礴与长城壮观的雪景在毛泽东笔下活灵活现。

长城是闻名中外的世界遗产,我们应该爱护它,守护它。

【中国遗产文化长城作文7篇】

篇14:中国遗产文化长城作文

“不到长城非好汉”,说到长城这座建筑奇迹,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不过呢,你们或许对长城还没有十分的了解,下面让我来给你们再详细介绍下。

长城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十多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国辉煌的历史,当然也目睹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长城最早始建于西周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今天的长城经过多个朝代的不断完善,秦朝、汉朝和明朝都曾大修过长城,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多为明朝修建的,所以我们也称长城为明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进攻,它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全长二万一千多公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宽约5--8米,可容5马并骑10人并进;城墙高约8--10米,城墙上每隔30--40米,于险要处筑有一保垒式堡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做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镃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屯储火药和粮食。低的为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于墙外,上周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

说到这儿,我们来试想下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先进的机器和设备下是如何完成这么一项巨大的建筑工程?关于长城还有这么一个凄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范喜良就被抓迫去修长城,累死后尸骨被埋在长城下,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放声大哭了三天三夜,最后长城被哭塌了,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孟姜女绝望至极,投海而死。因此可以说,长城是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用血肉之躯筑成的。

长城雄伟而壮观,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我爱你长城!

【中国遗产文化长城作文4篇】

篇15:中国的斗蟋蟀文化作文

中国的斗蟋蟀文化作文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蟋蟀生长的适应性很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长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长的个大体强,皮色好,与地质、地貌、地形就很有讲究了。古书上说,北方硬辣之虫与生于立土高坡,这就说明地形地貌与蟋蟀的发育体质很有关系。很多书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虫必凶。

蟋蟀的分布极广,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它在生物系统的分类归属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单就蟋蟀来说,包括许多不同的种类。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种类多达1400多种,在中国,已经确定的也有30多个品种。我们现在所饲养并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斗蟋”。

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至于斗蚰蚰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在赵宋时代,在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这已是历史事实。

总之,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篇16: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

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1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当我们听到这耳熟能详歌曲,就可以知道——新年到了!

新年到,爸爸妈妈带领全家来个“垃圾清理大作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一番激战后,终于给家穿上了一件华丽新衣,满头大汗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个好年。

除夕夜在慌乱、匆忙间来临了,美食上桌了。看着桌上丰盛美食,不禁令我垂涎三尺,彷彿让我置身于人间仙境般,言语无法形容美味,融化在口中感觉,真棒!那是一种无与伦比幸福啊!

紧接着,重头戏豋场,发红包啰!“一百、两百、三百、四百……”,我越数越起劲,因为我一夕致富,成为富翁了!俗话说:“好开始是成功一半!”今年有个好彩头,怎能不大吉大利、大发利市呢?

第二天,我们去拜访两位来自四川明星!动物园内人山人海、水洩不通,真是过新年,气象万千啊!到了熊猫馆,可是连看一眼熊猫都难啰!但我藉着身“高”优势,发挥我篮球场上训练有素矮将本领,一路钻到它们面前。终于,我见到了心中大明星。但随着队伍行进,我被“不费吹灰之力”推走了。短暂三分钟,只让我看见了背影熊猫,怎么过瘾呢?,于是我跑上观景台,在小小人群缝隙中,寻找熊猫身影。此时,我可真满足了,因为它们正相亲相爱,抱着一起玩耍呢!

乘着游园车,又来到了企鹅馆,肥嘟嘟企鹅在岸上缓缓行进,在水里,却像在空中翱翔飞鸟,海底蛟龙般,自由自在游泳,速度快得像一枚潜鉴飞弹,真令我叹为观止、啧啧称奇啊!再来到爬虫馆,汇集着多样化爬虫类,看着巨大陆龟,让我好想骑着它到处跑。不过,这样作为是触犯动物保护法,所以只能发挥我想像力……

新年,就在吃喝玩乐、轻松自在中度过。过完年,自己长了一岁,收获也不少,动物园之旅,更是满载而归。新年有这么多有趣事,但为什么是如此短暂?

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2

我喜欢过年,可以回老家,可以收红包,还可以放烟花。今年的春节虽然也回了老家,收了红包,但是这特别的春节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叫做新型冠状病毒惹的祸。

这个特殊的春节,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爷爷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在疫情面前,为了不让病毒进入村子,他第一个前去村子的入口处执勤。我怀着好奇心请求爷爷带我去,爷爷起先不同意,后来在我的再三恳求下,他终于同意了,但前提是我只能去两个小时。我俩拉钩,欣然达成“协议”。

中午吃完饭,爷爷开着他的电瓶三轮车带我去村口。一路上,爷爷不断地叮嘱我:“一会儿不能到处乱跑,一定要戴好口罩!”听着爷爷的话,我却不以为然,心想:病毒真有那么可怕吗?会不会是爷爷小题大做了?不一会儿,我们到了执勤地点,在那里的叔叔阿姨给我和爷爷穿上防护服,左手戴上红袖章,并让我们戴好口罩。当我穿好防护服那一刻,感觉就像二郎神穿上铠甲守护南天门似的,一副神气十足的模样,心里别提有多自豪!

爷爷安排我坐在桌子边,负责帮忙登记的工作。我弯下腰,仔细看向登记本,看到本上需要填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从何处回来”等信息,我拍拍胸脯对爷爷说:“爷爷,您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在等待中,我迎来了第一个“顾客”,我仔仔细细地一遍又一遍地查看身份证,一笔一划地工整书写,生怕因自己的粗心,产生错误。那“顾客”登记完后,竖起大拇指夸我做事情认真,我听了后脸不由地红了起来。远处又有一位过来了,越来越近,只见那人离我大概三米的时候,捂住嘴,打了个喷嚏。我急忙站起来,向量体温的医护人员说了刚才我看到的,并向他们要了一个口罩。此时,那人已经站在登记处了,我立正,理直气壮地说:“叔叔,现在疫情那么严重,你得戴口罩,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说完,把口罩递给了他。他接过口罩,羞愧地说:“谢谢小朋友提醒,我知道了。”我登记好信息后,朝量体温处看去,并示意叔叔去那边量体温。坐在旁边的叔叔见我这镇定自若、认真负责的样子,很是欣慰地点点头。之后我又接待了三位来访者,为他们登记。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感觉时间过得那么快,也没有一开始那样抱着好玩的心理了,突然觉得这场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公民责无旁贷,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对付这可恶的病毒。

回到家,爷爷笑呵呵地对我说:“今天你可立了一份不小的功劳,爷爷为你骄傲。”

这次“工作”时间虽短暂,但我学到了不少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爷爷等共产党员为了抗击疫情,正全力以赴、无私奉献地在祖国每一个地方工作着;无数白衣战士正在一线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抢救着病危的感染者;千千万万的爱心人士默默捐款捐物……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好好宅家,不到处走动,不让病毒蔓延。我也会为所有病人祈祷,愿他们早日康复;我也坚信祖国定能度过难关,迎来春天的美好。

这个春节,于我而言,意义不同,我将铭记!

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一声声鞭炮声响起来,也告诉我们新年马上就要到了。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一种习俗,到了过年,家家都要放鞭炮,放烟花。当然,我也不例外。.

除夕当天,我一早就起了床,拉着妈妈到街上去挑选鞭炮。鞭炮的种类也太多了吧,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挑选鞭炮也太难了吧,对于我这种选择恐惧症患者真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挑了好一阵,才回到家等待着过年的到来。

等啊等,总算是到了大年初一;盼啊盼,终于也到了晚上。现在,终于可以放鞭炮了。待吃完晚饭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拿着买的鞭炮,拉着爸爸一起出去了。

随后,我们开始放冲天炮。我把冲天炮固定在地上,炮头朝向空中,爸爸点燃引线。引线燃尽后,冲天炮便像火箭一样快速地冲到天上。冲天炮果然名不虚传,一个劲儿地朝天上冲。过了几秒,冲天炮便“嘭”得一声炸开,天空中瞬间就开出了一朵鲜艳的花,真是美极了。

紧接着,就到放礼花炮的时间了,礼花炮可是我最期待的,它大而隆重,美而绚烂。爸爸点燃礼花炮,只见一枚枚礼花飞上天空,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它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把天空都照亮了。接连着,又是一枚枚烟火往天上蹿,五颜六色,绚丽夺目。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礼花炮声在天空中回荡,为新的一年到来而祝福。

我们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我把鞭炮都放在了地上。先放什么炮呢?要不,就先放这个降落伞炮吧。我把降落伞炮放在平地上,爸爸拿出打火机,将引线点燃。几秒种后,只见降落伞炮“嗖”得一下冲上了天空,随后,一个个降落伞像花朵一样在天空中绽开,也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还像叶子缓缓飘下来……总之,给美丽的天空又增加了几分姿色。我立马跑过去拾起几个降落伞来玩。

然后,就到了我的主场──放烟花棒。爸爸将烟花棒点燃,只见绚丽的火花在我眼前飞舞,我挥舞着烟花棒,任由它们自由地跳舞、旋转、飞翔,仿佛一条火龙从天而降。我跑着、跳着、欢呼着,不时把烟花棒拿着摇晃,直到烟花棒燃尽,我才停了下来。

放鞭炮,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习俗,因为有了放鞭炮这个习俗春节才显得更有意义,我爱放鞭炮,但我更爱春节。

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4

我最熟悉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是正月初一。

在古时候有一只叫“年”的怪物。“年”有三怕,一是怕灯光,二是怕红色的东西,三是怕声响。所以每家每户在正月初一都会亮着灯,贴红色的春联和放炮竹。这就形成了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的习俗还有喝屠苏酒、贴“福”字、贴春联、包饺子等等。不过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包饺子。

那年春节我和妈妈到了下午的时候就开始包饺子的准备工作。妈妈先拿出一袋面粉,倒出部分放盆子里,加水揉成面团,再用擀面棒擀成面皮。再拿出一块肉,把肉剁成肉泥,就可以开始包饺子了。

妈妈开始教我包饺子了,她认真地给我边说边做示范,我则想到那么一件事的边听边学着妈妈的动作。由于我想露一手,妈妈说的话我一句也没领会,只顾照猫画虎照虎画猫,左手托住一张饺子皮上放了一勺馅,把馅子皮合拢,用手一捏,哈哈……捏住了!

正在我得意之际,突然感到对手湿漉漉的,原来是油从饺子左面冒了出来。于是,我捏左边,可是沾了油的面皮始终合不拢。我非常气恼,一使劲,左边是捏住了,可是右边又冒油了,真是气死我了!于是,我同时捏住两边,再使劲一捏,饺子的肚子就给撑破了,这可气的我火冒三丈,不得不再拿一张面皮补住。我手里拿着的已经不是饺子了,而是一个肉汤圆。诶,没办法,谁让我没看清学懂呢。

我难为情地拿着“杰作”给妈妈看。此时,妈妈已笑得合不拢嘴了,她停止了笑对我说:“包饺子不能用蛮劲,要用巧劲”。并如此一般地又教了我一边。听了妈妈的话,我非常惭愧,我决定再包一次。我按着妈妈说的,右手捏中间,然后两边对挤,在左右轻轻一捏。嘿,你别说,这只“小胖墩”还挺带劲呢!

通过这次包饺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是,我们都要讲究方法。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去厨房把我们做好的饺子拿出来煮了,等妈妈把煮熟的饺子端出来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我迫不及待的想吃我和妈妈一起包的饺子。

过春节真有趣啊!

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5

春节到了!春节到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节日。过春节之前,人们都喜欢将自己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门上贴起“福”字,再挂上一幅对联,准备好美味佳肴,以慰劳自己一年来的辛苦;每个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到处是红灯笼,中国节,真是一片热闹的、喜气洋洋的景象。

从年初一开始,中国人就会看望长辈,拜访亲朋好友,并送出精美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表示自己的一片心意。除了拜访亲朋好友,看望长辈,送礼物和祝福以外,中国人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就是长辈要给比自己小一辈的人的儿子或女儿给压岁钱,这个习俗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只是面值变化了一下而已,像现在有的是100元的,有的是500元的,有的是600元的,有的是1000元的……

一般到了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就去长辈家拜年;过了初一这个日子还可以去亲朋好友家拜年,也可以出去旅游或呆在家里。当然除了拜年和拿压岁钱以外,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新年项目”就是放鞭炮、放烟花了。每到过春节,爸爸就给我买很多鞭炮和烟花,放在两个大箱子里,准备在年三十和年初一(年三十的十二点正)放。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鞭炮没变,但是烟花却变得形状各异,放出来的烟花也一年比一年更美丽。每当我想起那段放烟花的过程,我就觉得我的胆子大了。我每次都是点燃了火心,就马上跑得老远老远,因为我怕被烟花给炸伤了。当然我从来都没有被炸到过。特别是年三十的十二点整,是最壮观的时候了,那个场景真可以用火树银花来形容,各种各样的烟花争奇斗艳,在空中飞得高高的,而且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响。在午夜的十二点,显得极为壮观,每到了此时,我就会异常兴奋,异常开心,整个人都沉浸在夜色中,毫无睡意。

可到了春节后,中国又恢复了平静。

我想趁新年还没过完,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中国春节文化作文800字

篇17:中国的“饺子文化”作文

中国的“饺子文化”作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活的`基本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在中国的文化上所占地位之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每个民族的食品都各有千秋。我们家乡就有一种独特的食品——饺子。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古今中外赞美饺子的诗句也数不胜数,入“扁食捏似月牙弯”,但也许对它的来了还不太清楚吧!

饺子原名“娇耳”,为东汉张仲景首创。相传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见很多劳苦百姓忍饥受饿,耳朵都冻烂了。他便用羊肉、辣椒等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煮熟后切碎,用面包起来,救治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便在大年初一的三十吃“饺子”,所以才有了那句“今之馄炖,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现在的饺子什么馅的都有了,而且成了大众化的食物,但大都已不是手工做的了,但我们村在二十九那天,仍然是全家齐动员包饺子。包饺子应先把馅剁好、拌好,之后再和面。把面和成面筋,然后用刀把面筋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用压面轴把面团压成皮,然后把事先和好的馅包在面皮里,煮出来的饺子鲜美可口,可真应了那句谚语“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候包饺子都不是用面包,而是用红薯面包。里面也不是馅而是一些烂菜和树皮等。听了饺子的发展过程,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它正是中华的精神所在,它包涵了十三四万人的心愿。

水饺这种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表现了我们中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篇18: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作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没错啦,春节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了。

相传很久以前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竹声,经常在除夕夜出没,所以人们便有了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还要辞旧迎新,表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每当初一这一天,天刚朦朦亮,我就跳下床,拿着一盒鞭炮就跑出去了,爸爸打开盒子,拿出一串有好几米长的鞭炮挂到树上,紧接着点燃了。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鞭炮声淹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放完鞭炮,妈妈已经煮好了饺子。我们一大家子围着大方桌子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互相说新年祝福,都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就是团圆吧?

吃完饺子,长辈们就开始给我发红包了。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红包又蹦又跳。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春节。

篇19: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作文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有: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春节……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粽子。

一大早,外婆就去菜市场买了包粽子的材料。开始包粽子了,我学外婆把粽叶卷成斗笠形,再捞一小勺糯米来放进去。可是,糯米掉下去了。我又捞了一勺糯米放进去,可是,糯米又掉下去了。我一次次把糯米放进去,糯米却一次次地掉。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底下有个洞啊!我换一片粽叶,把糯米放进去,再放一些肉馅。接着放糯米使劲压一压,把粽叶卷好,用一条棉线从底部包扎好。可是,我不会打结,只好又向外婆求助。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和外婆包了好多个粽子。

包完粽子,要开始蒸粽子了。粽子蒸好了,我赶紧把粽子往嘴里送。粽子可真好吃,不一会儿,我们就把粽子吃光了。那滋味真是让了吃了还想吃。

啊!端午节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粽子可真让人忘也忘不了。

篇20: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作文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大年。

春节的早上,我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睁开双眼,迎接崭新的一年。我们早早吃完饺子,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给爷爷奶奶拜年,奶奶看到我,笑得合不拢嘴,赶忙往我手里塞上压岁钱,我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对爷爷奶奶好。初一在家乡的习俗里是要串门拜年的,我们挨家给长辈拜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过年是幸福的日子。

下午我们去赶庙会,爷爷告诉我,这是家乡的习俗。庙会上人山人海,可热闹啦。庙里供奉着东汉时期的药王邳彤,他精通医术,解除人间疾苦,对当地老百姓有很大的帮助。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药王庙,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和民族文化。

我眼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高考作文预测: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生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文400字

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高中作文800字

汉语中国的文化作文700字

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作文

写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文化作文

关于文化的作文

我与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文化中国作文
《文化中国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化中国作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传统形高考作文范文2023-10-27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350字三年级2024-02-05

剪纸-传统文化作文2022-05-04

写中国文化遗产作文2022-10-11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范文2022-05-06

文化保护的作文素材:提笔忘字2022-10-30

传统文化之中秋小学作文2022-05-07

2022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满分作文2022-04-30

民族的灵魂高考优秀作文2024-01-27

有关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300字:剪纸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