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

时间:2022-12-15 07:31:14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通用26篇)由网友“昏特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

篇1: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

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博罗小学  何家胜

内容摘要: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学习抒情达意,学习表达方法。为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开发学生练笔的巨大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关键词:教材  用教材来教  创造潜能  写作  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学习抒情达意,学习表达方法。为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开发学生练笔的巨大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下面,就如何用教材教作文,让学生学会自能作文,谈谈我个人一些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练笔的空间,激发兴趣,以读促写,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在课文内容上留有教师开发和选择的巨大空间。因此,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教材中写作的空间,创造性地设计练笔机会,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和想象力,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方法等方面进行局部练习或仿写。

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练笔。请你围绕下面的中心句写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在它有火烈的舞蹈美。你看,                        .

好在它有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

好在它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                    .

好在它有变幻的舞姿。你看,                          .

学完课文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在“   ”上填写词、短语、句子,尽量用上文中的内容。

读完课文,我感受到了                    的安塞腰鼓。

结果,我的问题一抛出,就如石击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写了一大串句子。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完,又一个学生要求站起来说。

又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去仔细观察乡村落日景象,并以《乡村落日》为题,写一篇写景文章。这样,将阅读与写作,将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好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学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迁移,达到会写的目的。

2、利用文中的留白之处,激发想象,进行补写或续写训练。

如《船长》一课,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到“玛丽”号大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哈尔威船长的这些优秀品质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的。课文在写哈尔威船长沉入深渊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于是,我抓住文中的这一处留白,精心设计了下面这些小练笔,以此,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语言发达能力。

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A、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   说:“船长啊,船长,           .”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    说:“船长啊,船长,         .”

C、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                                  .”

又如《爱之链》一文结尾写道: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语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于是,我要求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3、针对课后练习要求,指导学生缩写课文。

如在教学《郑成功》一课后,我要求学生用《郑成功收复台湾》为题,尽量用上文中积累的一些字、词、句,将课文进行缩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写作是极有帮助的。

二、利用教材插图,激发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教材选文图文并茂,特别是一些古诗词,不但诗情画意美,而且每首诗词都配有一幅新颖精美的插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根据诗词大意,展开丰富想象,把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看图写作的表达能力。

譬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当时说了什么话?心里会想什么?脸上的表情如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交流以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整首诗,然后,根据诗句的大意和图画的内容,要求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又譬如教学《如梦令》一词,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文中的插图,然后激趣问道:“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美不美?谁能大胆地展开想象,按一定顺序来说说你所观察的这幅图画内容?”开始学生说得不是很好,但是,在我耐心引导下,他们逐渐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了出来。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傍晚,夕阳渐渐地西沉,映红了一片安静的溪面。天上,一群水鸟唱着歌儿自由自在地飞过。远处,是一片片盛开的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飘来一股股迷人的花香。一位女子划着一条小船,可能是喝多了点酒,粉脸红得就像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醉熏熏地,一不小心,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这时,她心里不由暗暗着急起来:天快黑了,赶快划出去!于是,抢着划呀,划呀,却把栖息在荷花丛里的水鸟都吓得飞了起来……”

再譬如教学《渔歌子》一词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这幅美丽的插图,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先从上到下,再从远到近地说说自己所看到景物以及人物,然后,再读读词句,说说句子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根据词意和图画,把这篇诗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插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大意,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中培养观察能力,在培养观察能力中坚持把古诗词进行改写训练,这样,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好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根据教材课文特点,相机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发展学生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安排详略?如何过渡?如何总结全文等等。

如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我注重随文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比如文中写了郑成功的两件事,郑成功收复台湾是详写,郑成功建设台湾是略写。而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两件事自然地衔接起来的,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要想使文章前后自然衔接起来,要用到过渡句,来承上启下,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交流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又明白了文章结尾要注意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课后,我及时进行了迁移训练,让学生借鉴和模仿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通过两件事写一写身边的一个人。这样,学生从读中悟到写法,在习作中得以掌握。

对于这些写作知识,不必系统地去讲解,但教师要随文把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在读中让学生去领悟,从而初步明白一些文章的表达技巧,这对他们的写作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又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结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学生认真地把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后知道: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文章的后面。那为什么作者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呢?学生通过深入交流与讨论后,领悟到这是一种倒叙的写作方法,它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

再如《广玉兰》一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结构严谨,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这是学生学习状物文章的典范。于是,课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本文的这些写作方法,并迁移到学生的习作训练中,让学生从借鉴与模仿中去写一写《家乡的椰子树》。

四、营造氛围,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于单元习作教学中,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单元习作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是把范文念一念,然后,再细细地讲解一番,最后,就是让学生去习作。我认为,这样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多去读读教材提供的范文,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读后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总结范文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自主去习作。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时,我先放手让学生大声地去读范文《鸭血粉丝汤》,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交流文章是如何开头的,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各写了什么,它们在构段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交流后,知道了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写了鸭血粉丝汤的味儿好,看相也好,以及做法和吃法,而且它们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主去探究学习,掌握了介绍一种美味的写作方法,这时再让他们来写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也就容易多了。

作文写完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合作地修改习作。让他们在读中相互修改,写得好的作文,还可以推荐上班级读读,这样,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五、结合教材口语交际内容,以说促写,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时,拓宽学生创造潜能。

什么是语文?教育家陶行知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可见,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是枝叶相连的。

因此,在每一节的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大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在说中促进写,在写中促进说,达到水乳相融的美好境界。

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中,课前我先让学生带着本子和笔,在校园、走廊、教室里的墙壁上找一找,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名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后,在课上,学生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所找所抄的名言,交流起来。然后,我在引导学生说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名言写下来,同桌相互读读,或在班上读读,这样,通过“找――说――写――说”后,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又比如在教学《推荐一本书》时,我结合“我读书,我快乐”的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说说课外都读了哪些书?你最喜欢读的是哪一本书?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因为学生在课外都读了几本读物,这时,再让他们说一说,学生很快便打开了话匣子,津津有味地推荐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写下来,相互推荐,读给同桌听,或在班上交流,这样,以说促写,以写带说,达到极佳的课堂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单元口语教学的契机,以说促写,以写带说,这样,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六、紧扣“我读书,我快乐”阅读活动,以读带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时,放飞学生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读书,我快乐”中,推荐了英国作家笛福的一部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我布置学生回去用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地读读这部小说,然后,一边读一边把书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摘抄积累下来,最后,尝试着写一写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读后的感受。一个月后,我在班上举行了一个“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感受,并把学生的小小摘抄本拿出来展示。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读中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提高对文学的鉴赏能力,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和精彩段落,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课内跳出来,走向课外,去读更多的书,让学生在读中加强交流,加强积累,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怎么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篇2:“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我觉得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针对具体的语文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新教材发下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感知教材,如教材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等,以便有目的的开发课程资源。比如师生外出旅游,可有目的地选择景点;阅读课外读物时有重点地选择要读的篇目;进行社会调查时,会关注有关人物及事件;观看或收听新闻节目时也会留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从而有助于课外资源的搜集、加工和积累。

在教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前,我与学生是这样做的:第一,搜集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有关资料;第二,搜集现代化桥梁的相关资料;第三,弄清我国目前建桥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条件的同学利用假期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亲身感受了大桥的伟岸,并拍下了许多照片。而有的同学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了关于南京长江二桥的有关文字介绍及图片资料。不仅如此,同学们还搜集了古往今来许多世界名桥的图片。如此丰富多彩的`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把教材当作载体使教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还以教《南京长江大桥》一文为例,首先,师生通过对数字的具体分析,使课文内容的理解简单化。如9个巨大的桥墩、正桥连接22孔引桥、大桥分上下两层、两座工农兵塑像左右挺立、两个高大的桥头堡等等,通过数字使学生感受到大桥的雄伟;其次,从公路桥与铁路桥的合理布局、混凝土桥墩与钢铁桥身的材料安排上,感受大桥建造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由于建国不久,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长江江面很宽,风浪很大,千百年来河底沉积了大量泥沙,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又加之中苏关系紧张,建桥过程中,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但是,中国人民没有退缩,靠着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超凡的聪明才智,硬是靠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把大桥给建了起来,这样不但教活了知识,更激发了爱国热情。

篇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我觉得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针对具体的语文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新教材发下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感知教材,如教材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等,以便有目的的开发课程资源。比如师生外出旅游,可有目的地选择景点;阅读课外读物时有重点地选择要读的篇目;进行社会调查时,会关注有关人物及事件;观看或收听新闻节目时也会留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从而有助于课外资源的搜集、加工和积累。

在教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前,我与学生是这样做的:第一,搜集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有关资料;第二,搜集现代化桥梁的相关资料;第三,弄清我国目前建桥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条件的同学利用假期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亲身感受了大桥的伟岸,并拍下了许多照片。而有的同学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了关于南京长江二桥的有关文字介绍及图片资料。不仅如此,同学们还搜集了古往今来许多世界名桥的图片。如此丰富多彩的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把教材当作载体使教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还以教《南京长江大桥》一文为例,首先,师生通过对数字的具体分析,使课文内容的理解简单化。如9个巨大的桥墩、正桥连接22孔引桥、大桥分上下两层、两座工农兵塑像左右挺立、两个高大的桥头堡等等,通过数字使学生感受到大桥的'雄伟;其次,从公路桥与铁路桥的合理布局、混凝土桥墩与钢铁桥身的材料安排上,感受大桥建造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由于建国不久,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长江江面很宽,风浪很大,千百年来河底沉积了大量泥沙,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又加之中苏关系紧张,建桥过程中,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但是,中国人民没有退缩,靠着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超凡的聪明才智,硬是靠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把大桥给建了起来,这样不但教活了知识,更激发了爱国热情。

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除了搜集加工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之外,如果能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像,就会更好地激发其创造潜能,更有利于教材的创造与开发。学完《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后,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联想:第一、根据课文内容想到了什么?第二、通过交流所搜集的课外资料有何感受?第三、看了关于对南京长江二桥设计者的采访录像后又有何想法?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们不只想到了长江大桥的壮观,想到了大桥建成的意义,也不只想到了中国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想到了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更意识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3月27日第4版

篇4:“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我觉得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针对具体的语文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新教材发下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感知教材,如教材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等,以便有目的的开发课程资源。比如师生外出旅游,可有目的地选择景点;阅读课外读物时有重点地选择要读的篇目;进行社会调查时,会关注有关人物及事件;观看或收听新闻节目时也会留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从而有助于课外资源的搜集、加工和积累。

在教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前,我与学生是这样做的:第一,搜集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有关资料;第二,搜集现代化桥梁的相关资料;第三,弄清我国目前建桥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条件的`同学利用假期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亲身感受了大桥的伟岸,并拍下了许多照片。而有的同学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了关于南京长江二桥的有关文字介绍及图片资料。不仅如此,同学们还搜集了古往今来许多世界名桥的图片。如此丰富多彩的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把教材当作载体使教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还以教《南京长江大桥》一文为例,首先,师生通过对数字的具体分析,使课文内容的理解简单化。如9个巨大的桥墩、正桥连接22孔引桥、大桥分上下两层、两座工农兵塑像左右挺立、两个高大的桥头堡等等,通过数字使学生感受到大桥的雄伟;其次,从公路桥与铁路桥的合理布局、混凝土桥墩与钢铁桥身的材料安排上,感受大桥建造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由于建国不久,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长江江面很宽,风浪很大,千百年来河底沉积了大量泥沙,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又加之中苏关系紧张,建桥过程中,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但是,中国人民没有退缩,靠着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超凡的聪明才智,硬是靠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把大桥给建了起来,这样不但教活了知识,更激发了爱国热情。

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除了搜集加工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之外,如果能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像,就会更好地激发其创造潜能,更有利于教材的创造与开发。学完《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后,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联想:第一、根据课文内容想到了什么?第二、通过交流所搜集的课外资料有何感受?第三、看了关于对南京长江二桥设计者的采访录像后又有何想法?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们不只想到了长江大桥的壮观,想到了大桥建成的意义,也不只想到了中国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想到了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更意识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03-27]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观摩课体会:从《误差》课堂教学看“用教材教”

教学实录:

环节1:学生用手中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说说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测量的结果。

生1: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注:一次不能测出结果),测量结果为18.4 cm。

生2: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测量结果为18.5cm。

生3: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用分段测量的办法,测出的结果为18.45cm。

生4:遇到的问题是终端不是完全与直尺的分度值吻合,在分度值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我是采用估计的办法,测出的结果为18.46cm。

师:同学们都会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且会想办法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好!

(实际上有大部分学生测量结果为:18.4 cm;教师借此引导教育学生:做事要严谨。关注细微之处:往往重大的发现产生于关注细小)

环节2:我们下面用同学们测量的任何一个结果,探究几个概念。

18.46cm——测量值;它包括数值和单位两个部分;其中的18.4cm——准确值,0.06cm——估计值;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任何一个测量值的倒数第二位,能够反映出得到该测量结果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长度测量必须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

师: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个真实长度,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物体客观存在的那个真实长度,叫做真实值。

环节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误差。

环节4:师生交流讨论如下系列问题:

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都有关系。

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的仪器;多测量两次,求平均值。

4、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能减少,不可避免。错误是操作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免。

环节5:根据测量值27.636cm讨论:为什么任何一个测量值“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

(明确:必须有一位估计值是为了让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只有一位,是因为多估计的不可靠,没有意义)

《误差》内容,教学起来简单。我们很容易把教材给出的知识点讲清楚,而且学生掌握起来也不难。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教材给出的知识点向学生逐一地讲清楚,那就是地道的照本喧科——教教材。上述教学实践的处理,就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发挥了如下几个作用:

1、借助概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环节2的进行,为学生学习“误差”相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3、在环节1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把测量结果记录到毫米位,反映出做事的草率、马虎、不严谨。教师的因势利导:“重大的发现往往是在关注细小中获得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载体。

4、环节4的进行,让学生学会了“从产生原因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考方法。

5、环节5看是拓展练习,实际上是“让学生得到清晰准确的认识。”让我们的课堂不给学生留下“迷茫而模糊”的感觉。

一堂内容简单的物理课,有了上述五个方面的效果生成。其根源就是基本做到了“用教材教”。

篇6: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于海军

【摘要】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用教材 教教材 创造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以往教材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接受式学习转向了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学习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首先,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为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我们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前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认真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料,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课标、教材的连接点,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出示12个小正方形)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如果用这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拼?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在头脑中拼一拼吗?

师: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能用算式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4=12,2×6=12,1×12=12)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师将书上例题“你能找出3 6的所在因数吗”改为“你能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这样一改,借助操作使学生自主获得12的所有因数,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乘法来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其次,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即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如教学《第几》一课内容时,教材所展示的排队买票的主题情景,对于农村学生比较陌生,很难使全体学生投入学习,我就将这个情景“转变”为中午排队盛饭这样的场景,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模拟活动中感受本课的学习目标。

又如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原教材用天平做实验,通过添加砝码使天平两端平衡引出方程的意义。一是对于此实验,我们农村小学因天平少而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只能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由于天平刻度数字小,后面的学生常常看不见,只能听教师的讲解。二是实验操作时,天平很难平衡,虽然反复调试,有时仍有误差,浪费时间,学生在下面急于操作无心观察。鉴于此,教师根据分类思想通过对一组式子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分类的探究活动中归纳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分类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再次,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

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已有知识经验,而且更要根据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及学生思维状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二册)时,先让学生通过分小组做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接着教师让各组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塑料袋(小型)沙子,举起来从上往下慢慢地倒下,自然形成一个沙堆。

师问:这堆沙子近似什么形状?怎样知道它的体积?学生在小组内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分工合作测量计算。组一:测量沙堆的底面周长和高,通过计算求出半径,再算底面积。组二:测量圆锥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然后求出体积。组三:试图测出底面半径,几次试验都不成功,后改测直径和高。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汇报测量和计算的过程。教师出示:如果1立方米沙子重约1200千克,请同学们计算这堆沙子大约有多重。

师:先猜想后计算,把沙子沿教室墙角堆成一堆,这堆沙子大约是整个圆锥体沙子的几分之几?此时有的学生在画示意图,有的学生在做操作实验,有的在讨论猜想。最终得出整个圆锥体的1/4。

这样把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加工整合,原例2是: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我们学校的学生对于麦堆很少见过,也没有感性认识,更何况原例题中告诉测得圆锥底面直径长度和高的长度,在实际测量中,有许多学生是测出周长再算出半径,这也是可行的好办法。教师把原教材中的静止例题加工改造成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总之,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也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作者通联:068354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官营中心校)

篇7:三教《推敲》费“推敲”――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三教《推敲》费“推敲”――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三教《推敲》费“推敲”――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江苏如皋市石庄小学( 226531) 华冬云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愈又是如何推敲的呢?

(生读文中语句)

师:韩愈的话里讲了几层含义呢?

生:一是敲比推有礼貌;二是敲字反衬出了月夜的宁静。

反思:听课的教师课后跟我讲: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读懂了课文,懂得了用“敲”比“推”要好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读懂语言文字,更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斟词酌句的语言推敲方法也是学生语言学习、习作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这样照本宣科能达到“教会”的目的吗?列宁说过:理论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撑。于是,就有了如下二教《推敲》。

二教《推敲》。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在实施了上述教学流程之后,投影出示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人推敲诗词文句的故事吗?

生1:我在一本书上读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感觉重复,就将第二句修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来更像诗了。

生2:齐己写过一首《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说,既然是数枝开,说明不早啦。不如改为“一枝”。齐己听了很高兴。

师:是啊,古人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刚才的`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精心推敲字句,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语意,可以更加生动的描形摹像,将文章写得更好更精彩。

某某同学周末在家里写日记,也认真推敲起来,我们帮一帮她?

投影出示:表弟一甩手,一片瓦从他手心里飞出去,在河面上连跳了几跳,落在了对岸,河面上顿时(漾荡)起了几个(圆圈圆晕)。 反思:教研组的教师感觉这个片断还比较精彩。(语文教学论文 )第一,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借助丰富的语言案例形成语言概念的过程。第二,课外阅读的积累也给学生增添了相当丰富的语言案例,但只有经过课堂上教师类似于这种处理,学生才会学会归纳,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第三,理解和运用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理解后运用,运用中理解,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教《推敲》。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例子

疏通课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师大版的《推敲》,引导学生细读,再跟我们手中的苏教版《推敲》比较,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苏教版写得好。比如,贾岛推敲的这句出自什么诗,他是怎么写这首诗的,这个背景的交代很有必要,否则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的推敲也没有必要了。

生2:我同意。“无礼和尚,往哪里冲?”像这样的话,如果是一般官员的差人说的,我相信,但竟然是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的差人说的,我不信。我认为韩愈平时肯定会教育差人要礼貌待人。

生,: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旧社会当差的常常会狗仗人势,对老百姓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也是正常的。韩愈再是大文学家,但毕竟是一个大官,手下人飞扬跋扈也是可能的,所以北师大版写得更像旧社会。

生。:苏教版写出了韩愈选“敲”的原因,我们一读,就能知道他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生,:是啊,“贾岛知道韩愈是有名的文学家,听了韩愈的话,自己思量一番,果然觉得‘敲’更有韵味,于是采用了韩愈的意见。”这种写法,让人感觉贾岛很有点崇拜权威的意思,至少有种人云亦云的嫌疑。所以,有必要将韩愈的思考写出来,有理有据嘛。

反思:教材既然不仅仅是一个例子,那么,它就应该担负着完成语文教学总目标的使命,肩负着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任,肩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奠基的任务。“例子”最终是为“目标”服务的。201 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样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是核心目标,“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途径。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教材只是一个识记和接受的过程,而用教材教是一个领悟、探究、生成的过程,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吃透课标和教材,充分尊重教材,理解编辑意图,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引领学生多元理解与思维,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8:谈谈读书的体会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少年文摘》。这本书里留给我影响最深的一篇短文叫做:《抽屉里藏着十六个微笑》。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开学刚一周,班干部向班长反映,有个别同学的学习资料不见了。大家怀疑是刚从农村转来的学生——“任大为”拿的。(这样事情就传开了)经过老师仔仔细细询问任大为后,任大为说出了真相。原来任大为的抽屉里藏着他捡的十六个微笑(瓶子)。他捡这些瓶子是为了让学校外的那个老婆婆去攒钱做眼睛手术,让老婆婆的眼睛康复……

篇9:谈谈读书的体会作文

多么平凡的故事呀!就因为这篇故事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微笑是生活最好的表征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内心里蕴藏已久的微笑拿出来向别人展示

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着爱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将是精神富足的国家。如果精神上富裕,你就富裕,如果精神上不富裕,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你也不会快乐!

篇10:“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的论文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的论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不是把例题、习题换一换,或用电脑改变一下显现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认为,新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决不是这样的。她应该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正确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下面以我听的一节“可能性”教学以及自己的实践为例说明“用教材教”的实施策略。

……

师:还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我们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为中奖,怎么摸?

生:1人1次,按顺序摸。

师:按大家刚才说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后把球放回盒里,另一人再摸。

(学生分组摸球)

师:请各组汇报结果,要说摸了几次,中奖几次。

一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二组:摸了6次,都中奖了。

三组:摸了6次,都没中奖。

四组:摸了6次,中奖6次。

五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六组:摸了8次,一次也没中。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2个组全中,其他组都没中?

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没有白球。

师:打开盒盖,检验一下是不是。

(学生打开盒盖查看)

师:2个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红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谁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刚才的情况说一说。

(学生说)

师:这样做公平吗?怎样做才公平?

生:放2种颜色的球。

师:拿出学具袋,看有哪几种颜色?

生:白色和红色。

师:如果让你一次摸2个,猜猜能摸出什么颜色?闭上眼,摸摸,说一说。

(学生摸球)

师:通过刚才的摸,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

可能二个红色

二个白色

一红一白

师:还想继续挑战吗?小组合作,往盒里按要求装球……

以上片断是《可能性》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执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这“不唯教材”的做法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我听了这节课后有模糊不清的感觉,也难怪学生在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时,出现语文课中的用词造句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执教者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思考)、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对于还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一类是能肯定的,一类是不能肯定的,”相对来说对“能确定的”一类理解更难一些。执教者把二类情况分解为一前一后认识,中间用“中奖问题的不公平性”过渡,并把重点放在“不能确定”一类上,这样削弱了两类情况的对比,淡化了两类情况的本质,从而导致学生认识不深刻,体验不够。

针对以上教学的不足,我认为应作以下处理:一是两类情况同时出现,整体认识;二是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下结论的研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感受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我进行了实践。重点学习过程如下:

1.从学生刚开展的“庆元旦感恩”活动抽签表演节目引入,让学生初次感受事件发生有不确定的现象。

2.通过问话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思考(猜想)、试验验证、下结论。

3.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活动,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2个袋子,1号袋中只有1种颜色的球,2号袋中有2种颜色的球。课中先让学生观察2个袋中的球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只一种

两种

再请组长把1号、2号袋中的球分别例入1号、2号盒中,分组思考以下4个问题,并进行试验验证其结果是否与思考一致。

(1)1号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吗?

(2)2号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吗?

(3)1号盒中肯定能摸出黄球吗?

(4)2号盒中可能摸出黄球吗?肯定能摸出黄球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试验、汇报结果,对应于前面

篇11:五年级谈谈读书的体会作文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非常赞同莎士比亚的这句话,我不是因为她是名人,而是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我与书离开了一次,就感觉我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平衡。像天使少了个翅膀,像飞机少了个机翼,像蔚蓝的夜空没了星星的衬托,像饥饿的我没有食物,而书就是我最可口的美食。只要拥有了它,生活又将恢复正常,天使再次复活,飞机再次起飞,蔚蓝的天空有着星星的陪伴。

篇12:五年级谈谈读书的体会作文

小小的我被书吸引着。图书馆的文艺书籍,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有一点“不求甚解”的味道。每本书都能使我如醉如痴,故事情节总是悲欢离合,或者是亲人之间的亲情,使我牵肠挂肚。

像我这样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我在看书时渐渐的养成了作笔记的好习惯。而且好词好句真是积累成多。还有些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也能慢慢地抓住。

读书讲究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矛盾读书有“三式”:鸟澉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妙处);消化式(吸收其中的精华)。宋代朱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英国培根有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手机,也不可以像蜘蛛一样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抽丝,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马克思读书“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读(熟读成诵)。

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带我翱翔知识的王国,能带我领略人世的真谛,能带我到浩瀚的天地。

篇13:谈谈读书的体会五年级作文

快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见的事物。书莫不做声,却带着一份神秘的爱意等待着我们。我一读书,马上会听到许多的声音:有智者娓娓的心声,有小桥流水的声音,有勇士们激昂的喊叫,有小鸟叽喳的歌唱声……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书中惟妙惟巧的主人翁使我陶醉在故事情节中。每次去书店,我都会满载而归,回到家后,又如获至宝地阅读起来。我从识字开始就喜欢读书,一有空就往书碓里钻,我是无书不看的:科学丛书,世界名著,神话故事``````小小的书架排满了薄薄厚厚的书,书本好象排队一样,挨挨挤挤的。

记得一次,我知道了自己的9岁那年,我一次上课,补习老师问我们一道题,她问:“上海的‘东方明珠’有几层?”那时我还没去过上海,于是不知所措,在侧头蹙眉,库思冥想,“啊”,“我想到啦”我接二连三地发出感叹:在我那本“世界旅游”书不就有吗?我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我高高举起手,说:“是81层!”老师鼓起了手,我浸泡在掌声的海洋中。心中暗暗发笑:多亏了书本的帮助,以后要多看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的家里人都称我为“书香门第的后起之秀”,名不虚传的“小书虫”。一见书我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冷静,使人欢乐``````

我读书,我快乐!读书我的快乐之源!

篇14:政治教学论文:对“用教材教”的再审思

政治教学论文:对“用教材教”的再审思

政治教学论文:对“用教材教”的再审思

作者/张华

新课程改革十年来,“用教材教”的理念渐人人心。广大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但从操作层面来看,部分教师仍然没有领会课标精神,更没有吃透教材,随意加工处理教材,甚至完全抛弃了教材,实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南此,在细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版)的基础上,我对“用教材教”的理念再次进行了深刻思考。本文以鲁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为例,试图从“尊重教材”和“用好教材”两方面谈谈如何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

一、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尊重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其科学性、权威性毋庸置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教材”。特别是思想性极强的思想品德课程,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尊重教材”,这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育人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态度严谨的表现。

(一)研读课标,为“用教材教”明晰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首先,要准确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主要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其次,要深刻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知道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再次,要整体把握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知道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教学论文 )此外,还要全面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辩证看待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等。认真研读课标,全面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只有脑中有纲(课标),才能为“用教材教”明晰方向。

(二)吃透教材,为“用教材教”奠定基础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资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阅读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第一,要通读整个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教材,明确本课程设置了哪些主题模块,各主题模块又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各主题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要达到什么要求、为学生后续学习起什么作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等。第二,要把握不同的模块之间、章节之间、框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主线、确定逻辑体系。第三,要能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为M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为纵坐标,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结构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把教材读薄、读活,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本(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尊重教材,为“用教材教”夯实基础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工具。思想品德教材是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所选择的内容力求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以教材为蓝本组织教学活动。既要尊重教材的基本观点和活动设计,又要研究教材中每一个栏日、每一个标题、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的设置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既与教材文本深度对话,又要与编者心灵对话,扎扎实实地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上。通俗地讲就是要“教好教材”,这是“尊重教材”的`体现,更是“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不能谈“教”色变,要诚心“尊重教材”,用心“教好教材”,为“用教材教”夯实基础。

二、发展教材,整合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的编写着眼于整体,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地区、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科学适度的加工处理。尤其是思品教师,应针对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让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

(一)发展教材,让教学活动充满时代性

思想品德课既是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课程,又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其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必须注重教材与时政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关心的社会时事热点、重大国际新闻、党的最新理论观点、真实生活案例等资源引入教材,既能拓宽教材、又能开阔学生视野,也能激活课堂教学,更能彰显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特色。

(二)整合教材,让教学活动充满实效性

教材是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即使对它的修改再及时,其内容也不可能超前于现实;教材中有些内容也缺少生活气息,呈现方式略显单薄;教材是静态的资源,教学则是动态的活动。因此,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教师自身的特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社会发展形势等因素,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相关的教材内容。如:对于刚升人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最需要的是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教育,我们就把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提前学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积极融入新班级,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及时转变学习方式。

第二,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把学校主题教育整合到教材相关章节中。把思想品德教材既当做学生思想品德提升的教育素材,又当做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的文本素材。教材内容与德育活动的结合,既能丰富活动形式,又能丰富德育内容。

第三,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在奥运会、全运会、世博会等活动举行时,可以将“文明交往礼为先”与“礼貌的力量”整合到一起学习,还可以模拟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践行,感悟提升。把教材中的静态理论与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活化教材,让教学活动充满灵动性

思想品德新教材,实现了由注重教师“好教”到关注学生“好学”的转变。序言、导言开宗明义、抛砖引玉;课题、节题、标题提纲挈领、逻辑清晰;文本内容简洁流畅、通俗易懂;案例素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插图漫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探究活动在教材和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便于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面对生活化、多样化、灵动化的新教材,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灵活地利用教材,把教材中静态的文本内容、插图漫画、链接资源、生活在线等以动态的小品、游戏、情景剧、故事续写、演讲赛、辩论会等形式呈现,让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用教材教”是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发展和提升,是对“教教材”的一种超越,但绝不是对其彻底否定。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材观,准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正确处理“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走好教材的平衡木。在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发展教材、整合教材、活化教材,努力追求“用教材教”的更高境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媵州育才中学)

篇15:用生命去体会作文

用生命去体会作文

用生命去体会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

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作文 ,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篇16:教奶奶用智能手机作文

教奶奶用智能手机作文

我的奶奶,其实一直想买一部智能手机,用来上微信,看新闻,等等。可是呢,她又怕浪费钱,终于在上个月,我和妈妈决定给她买一部。

奶奶说可不能买贵的,我就决定给她买一部一千多的“魅族”手机,妈妈也同意了。而教奶奶使用手机的任务也交给我了。我先给奶奶装好了电话卡,设置铃声,下载了软件,把字体调大,奶奶看到了我的这一气操作就打退堂鼓了,说:“哎呀,好复杂,早知道不买了,浪费钱。”我说:“您不要害怕,这些操作我做过了,就不用再做一遍了。我教您的都是简单的。“

首先是教奶奶开机,解锁屏幕,打电话,接电话,等等。我还把“下拉快捷开关栏”划出来,叮嘱奶奶说:“这个流量不用了,流量开关一定要关。如果流量用超了,费用会很多。”奶奶说:“哦哦,晓得了。要注意,要注意。”

“还有一件事情,不能乱给软件发送短信的权限,因为这可能会扣电话费。”奶奶点头,好像是听见了考试的重点。

接着教奶奶长截图。我指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给奶奶说,您看这篇新闻很长,屏幕上都显示不完,是不是新闻下面的内容也要截到。我又示范到,同时长按音量加和电源键,咯,跳出来了黑色的界面,中间显示着一个白色的细方框,屏幕的内容缩小进这个方框里。我对奶奶说,您拖动这个方框的下面一边,截图跟方框是不是变长了,继续拖动,新闻里所有的内容都包括进去了。这不,一张很长的截图就截好了。

到奶奶操作了,不知怎么的,她很难做到两个键一起按。一会儿只按了音量键,音量条跳出来了。一会儿只按了电源键,重启的界面都跳出来了。我分别就握着奶奶的俩只手,奶奶也很仔细地看两个按键在那里,终于黑色的界面跳出来了,我教奶奶试着拖动方框的下面一边,终于成功了。

后面奶奶就越来越熟练了,之前还需要找一下按键在哪里,后来看见喜欢的新闻,下意识就能截图。

我觉得最难教的就是返回的操作了。这部手机有个很小的圆形按键,轻触它是返回是上一级,重按是返回桌面。这一系列的操作对于奶奶来说完全搞不懂。我说就把虚拟键打开,那个简单,奶奶的倔脾气也上来了,她说不想用这个。

我终于理解了当一个老师的'不容易。

我为了演示返回操作,点开了微信朋友圈。对奶奶说,假设您浏览过朋友圈了,怎么返回微信首页呢。“那不就是按底下的‘圆圈圈’。”奶奶说着把按键按了下去,可是却回到了桌面。

我这个“老师”终于知道奶奶的“毛病”了——她似乎掌握不了轻和重。于是我又握着奶奶的手,说:“还是刚才的问题,怎么回到微信首页呢,就是轻触。或者您假设按键是可以按下去,那么就是按了按键,却没有把按下去。”我试着握着奶奶的手体验这个过程,终于成功地返回“微信”的首页了。“您看您又去浏览朋友圈了,怎么回到桌面,那么就是好像把这个按键按下去。”我也是握着奶奶的手返回了桌面。

这一次用今日头条做实验。“假设您浏览过这篇新闻了,怎么会回到今日头条的首页呢。”奶奶听到这个问题很懵,我说:“是不是和刚才一样轻触。”哦,奶奶似乎理解了,自己按着按键回到首页了。我问:“那回到桌面呢。”奶奶好像也明白了,说:“就是‘按下去’嘛。”

奶奶用了好几个星期终于适应了返回的操作。她还拿着手机给我说:“其实会了也不难。你看我逛淘宝,这个商品看完了,轻轻按一下了就回到淘宝首页了。”

我的奶奶,终于能基本完成对智能手机的操作了。我也是当了一次老师。

篇17: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论文

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论文

高中课文共149篇,其中基本课文70篇。基本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涉及到20篇(其中现代文2篇,文言文11篇,诗歌6课8首,戏剧1篇)。这些背诵的内容,我在课堂上是用诵读法教的。我还用诵读法教了另外的20篇非基本课文。用诵读法教这些课语文,我觉得效果很好,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什么是诵读法呢?所谓诵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古已有之,虽然曾经一度遭批判、遭嘲笑,甚至现在还有人不屑一顾,但它确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指导学生读书时说:“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还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叶老的这些精辟论述,显然是对诵读法的充分肯定。再结合我们自己读书的实际来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词汇的积累,语言构成习惯的掌握,还是思维与技巧的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的增强等等,无一不是与熟读乃至背诵密切相关的。

那么,怎样用诵读法教语文呢?我的做法与体会是“激发兴趣,摆究方法,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就是把学生诵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呆读死记转变为主动的理解记忆。对此,我是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的。其一,让学生从生理机制上认识到自己记忆的潜能很大,从而坚定诵读的信心。我给学生介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时说:一个人的大脑,大约由150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可以贮藏1000多万亿信息单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多万册藏书的50倍装进去。我们的同学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大脑的神经元吸收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就一定能把自己记忆的潜能挖掘出来,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完全能够实现。这样一介绍,学生先是对人的大脑潜能有如此之大感到惊诧,然后在惊诧中就受到了鼓舞。其二,给学生讲道理,摆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我结合历史和现实给学生讲成才的道理,讲诵读与记忆的关系,讲记忆与智能的关系,让学生思想上明确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华,就是在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读书的故事,更是讲道理的生动材料。讲这些道理,摆这些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识装在脑海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就得多读、多背。其三,复背旧课,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在复背中获得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出再诵读的兴趣。我让学生复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出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草原自然风光的辽阔壮美;我让学生复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而让学生从复背中体会到古代著名人物的忠心之美;我还让学生复背韩愈的《马说》,让学生体会全文运用比喻之美,以及文中蕴含的哲理之美。诸如此类的复背,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对我说:背书并非都是“苦趣”,深入理解了的确有“乐趣”。我还对学生说,不仅如此,还将终身受益。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做法,符合青少年心智发展的规律。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忙乱发展的规律。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如果青少年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诵读能力,认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诵读课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他们就会把诵读看成是自己“内在的认知需要:,并非是老师强迫,从而就激发出了再诵的欲望和热情。

学生有了再诵的欲望和热情,有了诵读的兴趣,用诵读法教语文就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用诵读法教语文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诵读方法指导。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得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他还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根据洛克的这一教育主张,我用诵读法上课时,采用的具体指导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化整为零;二是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检查。

要诵读的课文,有的只有上百字,有的则长达几百字,甚至近千字。对比较长的课文,我采用的诵读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分合结合。孙文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465字,共三段。诵读时分三步:第一步是朗读。先指名三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这三段,再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段,最后是全班齐读全文。其目的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出句读,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概况。第二步是分自然段诵读。第一自然段151字,第二自然段108字,分别反复朗读4――5遍后,学生都能记住,有的学生还能准确地将各段的大意归纳出来。第三自然段206字,按内容分成四层分别朗读4――5遍后,再合起来齐读2――3遍,学生就能记住,第三步是全文朗读。由于有了前两步的基础,所以只要让学生把全文合起来读2――3遍,背诵全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这诵读的三步中,课堂上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能背诵。实际上,在诵读过程中,收效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体会了字义、词义,训练了语感,而且对文章的章法、思想内容等都有较深的领悟。荀况的《劝学》选入教材只有三段,第三段最长,有122字,第一次我用分析法讲这段时,追求的是句句落实,字字落实,结果用了将近一节课,虽说学生有收获,但我觉得效果没有用诵读法教明显,而且花费的时间多。后来用诵读法教这一段,至多用12分钟,学生就能熟读成诵,而且大多数学生能从内容结构上把这段文字分为三层,能用“积累、有恒、专一”这样简洁的词语把三层大意准确地概括出来。

用诵读法上课,除了化整为零、分合结合外,我还注重了强化记忆。有人说,记忆术就是注意术。这可能是“万世不变的记忆法则”,我在用诵读法上课时,经常强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手中书”,要求学生聚精会神,目不斜视,只专注于记忆,专注于理解课文。这样做,不仅诵读的效果好,而且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强记的东西遗忘率也很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后的当天与第二天遗忘率高达66―72%。依据这一原理,我在学生诵读完一篇课文后,都要求学生当天要巩固背诵,并且把背诵的内容作为主要的内容作为主要作业布置下去,强调下一次早读或下一次课要当堂默写,默写的情况要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记分。我长期用这种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巩固背诵的内容,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默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每次默写都有得满分的。

我用用诵读法教了近语文,自己最大的体会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工具,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非教会读书不可。而要教会学生读书,诵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篇18:优秀作文-用生命去体会

摘要: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正文:用生命去体会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

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篇19:教妈妈学用微信作文

教妈妈学用微信作文

现在QQ群里好像都没人聊天了,是不是大家这几天工作忙啊,还是怎么回事呢?老妈在电话中不解地问。

聊天群都是这样子,刚开始打得火热,慢慢地就没人聊了,我看他们又建了个微信群啊。

老妈小心翼翼地问我:微信是什么?要钱吗?在老妈眼里,这些聊天软件似乎像小偷一样,会趁她不注意把话费给偷走。老妈用手机看电视剧,一旦遇到什么开通会员之类的东西,立马把界面退出来,生怕会被扣钱。

我解释道:不要钱,跟QQ差不多,都是免费聊天的软件,等我回家帮你申请一个微信账号。

喔,是这样啊,那你忙吧,我先挂了。老妈匆匆地挂断电话。

隔几天,老妈打电话过来,试探性地问我:儿子,现在忙不忙啊?

不忙。话音刚落,老妈像个想吃棒棒糖的孩子一样,笑嘻嘻地略带请求地说道:你不忙的话,教老妈怎么用微信呗。

我假装吃醋地说道:哎呦,打电话来是为这个事啊,我以为你是想我的呢?好吧,那你先把电话开在免提上,然后打开应用商店,找到微信软件后,点击下载就行了。

下载好了,然后怎么办呢?老妈急切地问道。

我用你手机号码注册,然后你把验证码发给我就行了。我待会把账号和密码发给你,你登录就行了。

登录好后,老妈客气地说:儿子,不好意思,麻烦你了!

跟我还客气呢?以后我们可以在微信上用语音聊天了,也可以在群里和大家聊聊天。

老妈加入群里以后,很快就加入发红包和抢红包的大军中。老妈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堂哥给老妈私发个88元的大红包,其他人都给老妈发了个8.8元的.红包。老妈把收到的钱合成一个大红包发了出去,我打趣老妈说:这个生日过得热闹吧!老妈忍不住笑说:来回抢红包,挺好玩的。钱不在多少,主要是图个乐趣哎。

表姐和老妈通电话聊天,老妈让表姐和自己互加微信,这样一来,用微信语音聊天就方便了,而且还能省下电话费。表姐大吃一惊,问老妈怎么会玩微信,自己都还没有用微信呢?老妈骄傲地告诉表姐,用微信都一年多了!

表姐一个劲地夸老妈跟上时代,老妈打电话给我,语气略带兴奋和骄傲地说:你看,你姐还是教师呢,她还不会玩微信呢,说明我脑子还是聪明的,一学就会。

我也连忙谄媚讨好地说道:老妈就是聪明,要不然就能有这么聪明的儿子啦!

某太累,老妈跟我讲,吴阿姨最近老是愁眉苦脸,现在连麻将也懒得打了。老妈忧心忡忡地说,你吴阿姨白天上班话就不多,下班回家后两口子也很少说话,她儿子除了要生活费,几乎也不打电话给她。所以说,她有点事都搁在心里头,也没个人能说一说。我灵光一动,给老妈出主意,你不如教她玩微信,你们建一个群,也可以平时聊聊天啊!

老妈连不住地拍手叫好。后来,老妈在单位里面教吴阿姨和其他阿姨们如何使用微信,如何使用语音聊天,建了个微信群,天天在群里聊些家长里短,吴阿姨也逐渐地迷上了微信,脸上的愁容也烟消云散。老妈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篇20:用教材教及实践课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材使用的学习和践行

用教材教及实践课例-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材使用的学习和践行

语文课程改革于在我校展开,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将面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这一对问题.我觉得要弄清二者的关系,不妨先打个比方:我们要求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是先理解而后能运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它们造句.

作 者:林志玲  作者单位:福州第一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21:我教奶奶用手机小学生作文

我教奶奶用手机小学生作文

今年春节,奶奶在我家正向爷爷显摆她的新手机呢!爷爷嫉妒地说: “ 显摆什么啊,不就买了个破手机吗!等我有了钱也买一个。 ”

奶奶手机是买回来了,可是只会接打电话。可是最近,我发现奶奶经常看着妈妈发短信,就盯着那儿出神地望, “ 嗡 ” 又一个短信发走了,我心想:要是奶奶学会了发短信那该多好啊!

每当放学回到家,我看见奶奶坐在沙发上在新买的手机上找来找去的,我心想在找短信吧!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日下午,奶奶急忙地把我叫了出来说: “ 会会,听说手机上有短信,可我的手机上怎么没有短信呢? ” 我奇怪地说: “ 我还没有见过没有短信的'手机。 ”

我便飞快地跑到妈妈的房间里把妈妈的手机拿出来,我先教奶奶找到短信这一项,就看到手机上有 “ 写信息 ”, 然后按一下 , 这时我却犯了愁,奶奶是用拼音写呢?还是用笔画写呢?我问奶奶: “ 你想用拼音写呢?还是用笔画写呢? ” 奶奶坚定地回答道: “ 拼音。 ” 我好奇地问奶奶: “ 你想[来源]写什么字? ” 奶奶说: “ 大。 ” 我认真地教了起来: “ 先按 d 再按 a 再按下键,寻找大这个字。 ” 而奶奶却在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我严厉地说: “ 您找什么呀,不认真学! ” 奶奶回答: “ 对不起,我走神了! ” 奶奶立刻聚精会神地听讲

我一步一步细心地教,奶奶一点一点耐心地学,终于奶奶学会了发短信,于是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奶奶,奶奶手机 “ 嗡嗡 ” 响了起来了,奶奶吓了一跳以为手机出了事,然后我就告诉她怎么看短信的,按 “ 查看 ” 就看到了。后来,奶奶又学会了发彩信等。

我不禁为我自已能教会奶奶发短信而感到骄傲。

篇22:我教外公用手机小学作文

我教外公用手机小学作文

外公还是在用老人机,我和妈妈劝外公买智能手机,可他总说:“老人机好,用起来简单,不麻烦!”

有一天,我出门去,回来时买了一大堆东西。外公责备道:“不是不让你带钱出门吗?怎么又偷偷的.带钱出去了?”“我没带钱啊,只带了一部手机而已。”我笑嘻嘻地回答。“嗯?用手机可以买东西吗?”“哎,这个你就不懂了吧。”我故作神秘地说,“智能手机不仅可以买东西,还可以发邮件,听歌曲,看天气预报,玩游戏,好用着呢,怎么样,您也换一个?”外公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吧,我也去买一部智能手机,跟上时代的步伐!”

心动不如行动,外公立即买了一部华为手机。课程教学开始!

第一步,了解手机。我指着屏幕上的图标逐一告诉外公,我又教了外公指纹解锁、密码、微信、下载等功能。外公认真听着,时不时拿起手机点一点,滑一滑,亲自操作起来。

第二步,实际运用。我带外公到了超市。我先挑了个玩具,用手机支付演示给外公看。外公迫不及待地也买了一斤水果,拿起手机,可手指在上面比划着,似乎忘了怎么操作,他皱了皱眉头:“怎么用来着?”我耐心地又讲了一遍。他有点手忙脚乱地点来点去,好几次点错了,又得重来,好不容易,外公终于把钱给支付了。

此后的几天,我看见外公对手机爱不释手,一直捧着在研究,为了能让他更快学会用手机,我又教了他几个小绝招。

几天过后,我竟然发现外公在微信群中发了一个红包!他已经能够轻车熟路地使用手机了,用手机导航、打车、购物。有一天,外公从外面搬回来一箱东西,跟外婆炫耀:“看,这是我网购的东西!手机真是一个好帮手!昨天我去老年活动中心,那些老朋友看我用得熟练,还要请我当他们的老师呢!”外公告诉我:“以后我带上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啊,外公已经成为了手机达人了!

篇23:我教爷爷用手机作文600字

我教爷爷用手机作文600字

妈妈前天把旧的智能手机送给了爷爷,爷爷激动得笑个不停,我一回家,爷爷就向我炫耀。

可他左点点,右点点,恨不得把眼睛眯成缝,去看手机里装了什么,结果还是没弄明白,最后没办法,让我来做他的手机指导员,什么电话在哪啊,微信咋用啊,照相点哪里啊……一个一个告诉他。

电话号码数字太多,我教爷爷在电话里面写昵称,他却把“太”写成了“大”,我都笑得睡到了地上。他看别人发微信都是用语音,觉得很奇怪,让我教他发语音,教他怎样照相好看,他又拍出了自己的双下巴。

过了两天,爷爷终于把基础软件学会了,可慢慢地他又觉得无聊了,让我教他玩游戏,我突然想到了最近很火的跳一跳,就手把手教他。可他不知道怎样玩,连一格也跳不过去,我在旁边哈哈大笑,他恼羞成怒,说:“不玩了,不玩了,这是啥破游戏呀。”我好说歹说,他终于冷静了下来,手机才保住了命。

晚上,我被一种声音惊醒,听到爷爷被子里有响声。走近了,透过一点小缝,发现爷爷在被窝里玩跳一跳。我没有惊动他,去睡觉了,心里想爷爷可真双标啊。

第二天下午,爷爷要跟我比赛玩跳一跳,我们不停地跳,最终我在一处地方失误,输了。爷爷高兴地大笑,一方面笑他赢了,另一方面是嘲笑我。我不服,要求再来一局,这一局我突飞猛进,跳得比爷爷快,爷爷看赶不上我了,就拿妈妈做子弹头,让她把我手机没收了。对,结局还是爷爷赢了!

虽然我输得没法收场,但是看到爷爷开心得像孩子一样,我觉得没有比这更难得的事情了。跳一跳让爷爷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跳一跳让爷爷变得更年轻了。

篇24:透过开满鲜花的设计--对用教材教的几点反思(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在教材的处理和设计上,更是一改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传授模式。以人为本,用教材教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各种富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是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设计层出不穷,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之势。于是强调新颖前卫,与众不同,成了不少教师的过分追求。试看《乌鸦喝水》一则教学设计: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故事大意)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生:乌鸦把小石头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乌鸦想到的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实验一:瓶里的水太少了,石子反把水淹没了。

实验二:瓶里的水稍多些,投入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

师:你们看了实验后想说什么?

生:水太少,投石子这种办法没用了。要水多一点,乌鸦才能喝到水。

师:是啊,课文中只写了“瓶子里水不多”,到底水有多少并没有写清楚。看来用这个办法,乌鸦也不一定能喝到水。你能不能帮乌鸦想个一定能喝道水的办法?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并把这个好办法画下来。

生交流一下后各自画起画来。

师:好,已经有小朋友画好了。让我们一边欣赏他的画,一边听他介绍一下,好吗?

生:乌鸦找来了一根吸管,把吸管放进瓶子里,它吸一吸,就喝到了水。

生:乌鸦把瓶子放倒在大石头上,瓶子里的水流下来,乌鸦就喝到水了。

生:乌鸦找来了一只碗,把瓶子里的水倒入碗里,它就喝到了水。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当当小作家,来改写《乌鸦喝水》。

……

在交流设计意图时,执教老师从教材的局限性,理想化出发,畅谈了自已对教材的理解和创生,好评甚多。然而,透过这一开满鲜花的设计,作一番悉心洞察和静心思讨之后,在“用教材”这一问题上,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反思一:从内容上说,“用教材教”是不是不要“教教材”?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中明确指出:“在某些教学领域,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教材通常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开掘文本含蕴,发现文本的新意义,并按照课程标准确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可见“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对教材准确把握,既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乌鸦喝水》是一篇语文教材,尽管教师对“不多”一词的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但我们说,首先,这是一篇语文课文,既然姓“语”,其立足点是语言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教材的一处合理性问题,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体味和涵咏。如教材中的“到处、一个一个、渐渐”等词的学习。再说,这是一则寓言并非科普文,对词语的运用不一定要非常精确。更何况,从教材的思想情感目标来看,本文的重点并不是在探讨这个办法行不行的问题中否定乌鸦形象,体现孩子的聪明才智,而是通过这么一个故事,借助乌鸦这么一个形象,使读者受到启迪,悟出道理。这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用教材教,首先要把教材所有的语文因素挖掘出来,要把握好教材,要落实真实、朴实和扎实。

反思二:从形式上看,“用教材教”是否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批判或增删?

《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学中,执教者在初读文本,检查生字词,了解大意后,马上紧扣“不多”一词,对文本进行了改写。用执教者的话来说,这是“用教材教”。那么,“用教材教”是不是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批判呢?记得一位年青教师对《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进行教材处理时,一改以往把反映飞机遇险时机舱内情景的三、四自然段作为重点,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飞机遇险”一段,让学生对飞机的“险”有各自的独特体验之后,再去读悟三、四自然段。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描写精彩的语句,而且使学生对周恩来让伞包这一行为所反映出来的高尚品德不言自明,从而较好地促成三维目标的达成。这种不受文本既定思路的约束,从把握课标的角度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处理,告诉我们,用“用教材教”并不是在形式上简单追求增删或是重组,而是着眼于对文本内涵的开掘,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一语文本体的目标。

反思三:从可操作性角度来讲,“用教材教”是不是不用考虑设计的时效性问题?

在《乌鸦喝水》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美术的元素引进课堂,让学生画其他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且不说乌鸦难画,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以至好多学生无法当堂完成“创作”。即使当堂完成的,这乌鸦的形象也是些丑陋不堪的变形画像。而且,在作品介绍时,学生由于缺少文本语言的依托,言语表述贫乏,不禁让人怀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时下,有不少公开课也是高举时代性、生活性大旗,对教材进行了挖空心思地“创造”:一些写景美文,通过网上查图片,选音乐,进行大张旗鼓地音乐风光片制作;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则采用了课前查阅资料,课内交流资料,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研究”……短短的40分钟,学生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失去了潜心会文对语文文字进行品味咀嚼、积累运用的时空。如果说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那么电脑课和常谈课岂不是面临“下岗”的危机?

因此,如何合理经济地开发文本教材的“课程潜能”,既要用活教材,更要用好教材,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应深思的。

“用教材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操作手段。它要求我们准确认识教材,在把教材当成一种达成教育目标的媒体的同时,又要很和自然地揉和人文和工具的语文特性。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沐浴课程改革的春风,真正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

[透过开满鲜花的设计--对用教材教的几点反思(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篇25:小学生叙事作文:我教奶奶用手机

“叮当、叮当、叮当、叮当---------”成都的大奶奶发视频过来了。

“奶奶快来,快来!成都大奶奶找你视频聊天!”“来咯!”奶奶擦了擦做事的手,便和大奶奶聊起天来。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从小家里穷,没读过一天书,字不认识几个不说,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为此,为了联系方便,就给她买了部老人机。这部老人机啊,铃声响、音量大,还会说话呢!奶奶开始很满意,当宝贝一样珍惜。可是这部老人机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响起,把正在熟睡的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唉!要是奶奶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好了。

暑假,妈妈给奶奶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奶奶非常高兴,高兴之余又来了新的烦恼,她不识字,不会玩手机怎么办?爸爸妈妈就把这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由我来教奶奶玩手机。我先给她申请一个微信,把亲朋好友都加了进来,教她如何视频聊天,如何语音对话、点赞、发朋友圈。我还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新城大勺。有了这个微信啊,她就可以和远在成都的大奶奶视频聊天,或者想外甥了就和嫁到屯溪的姑姑视频聊天,逗六六弟弟玩。

我还给奶奶下载“爱奇艺”让她看电视,下载了游戏让她打80分,还帮她下载了很多歌曲,她有时边干活边听音乐,干起活来就不觉得累了。奶奶的烦恼没有了,心情越来越好了。

现在奶奶经常喜气洋洋地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像我这种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用上这高科技的产品了。”

“胡丞毅快来,大奶奶要找你聊!”“来咯!”哈哈,不说了,我要和成都的大奶奶聊天了。(指导教师:黄建之)

篇26:教奶奶用微信作文1000字

教奶奶用微信作文1000字

我的奶奶今年60岁了,中等个子,胖胖的。慈祥的脸庞点缀着几道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她身体健康,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步履矫健,脚下生风。说起话来嗓门很大,声音洪亮。她厨艺很棒,会做各种美味佳肴,深受儿孙喜爱。性格开朗活泼的她,衣着时尚大方,我很喜欢她。

奶奶可会与时俱进啦!这不,前几天,居然学起了年轻人的最爱—微信了!原来,奶奶走在大街上,看见人人都玩着微信,不觉的手痒痒,便也从包里拿出手机,左点点,右戳戳,可怎么也玩不转,手机并不像锅碗瓢盆那样听她指挥。没办法,奶奶只好来到我家“拜佛求经”,向我和妈妈讨教使用微信的技巧。妈妈拿起奶奶的手机,问了她的手机账号和密码。可奶奶抓耳挠腮,左思右想,还是一脸茫然,想不起来!妈妈只好为奶奶一步一步的重设密码、帐号,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耶!终于完成登录啦!奶奶连忙凑到妈妈身边,观看妈妈如何操作手机添加好友的`。不一会儿,奶奶就学会了!而我呢,趴在沙发上玩着抱抱熊,时不时还插上一两句话,逗的她们哈哈大笑。

突然,奶奶一惊一乍的说“哎,这个群好呀,我也添加进去,和她们一起跳舞!”。原来,她搜索到一个本社区的跳舞群,群主她正好认识,高兴坏了!她早就想学跳舞,交友健身减肥三不误。她立刻向群主发送加群申请,希望能够加入。可是,过了半晌,却没有回音。只见奶奶双手捧着手机,睁大小眼睛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一点点儿信息。时不时嘟囔一两句:怎么回事?还不通过呢?过了一会儿,性急的奶奶有些等不及了!立刻给群主拨打电话,“张卉,怎么还不加我呀?”群主听了,忙不迭地说“噢,这就加,这就加!”接着,手机滴的一声响了。奶奶连忙打开手机,用粗壮的手指一戳屏幕,进了群组。这时,我凑到她旁边,教奶奶怎么发语音。我告诉奶奶“按这个绿键,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就可以发送了!”。奶奶似懂非懂,我让她示范给我看。只见她点一下绿键,就放开手指,说完话后再点一次,还很时髦的说:ok!我看了哈哈大笑。奶奶狐疑的看着我,连说话都结结巴巴的。我耐心地告诉奶奶,发语音时,要一直按着绿键,说完话了,才能放开手指发送。奶奶恍然大悟,又按照我教的操作了一遍!耶!这次奶奶成功啦!

接着,我又教会奶奶搜音乐,放歌,点赞,看视频等。看着动作笨拙但学的很认真的奶奶,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虽然奶奶年纪较大,可是她能做到与时俱进,尝试新事物,学习新东西,挑战自己,挑战岁月,且跟上了科技发展的新时代,真是难能可贵呀!

这就是我的微信奶奶————一个与时俱进的受人尊敬的老人!我爱我的奶奶!

小学语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谈谈几种调控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的经验交流发言稿

课改交流会欢迎词

二年级第一学期家长会发言稿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优秀语文教师经验交流发言稿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品读人物情怀

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实习报告总结

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
《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谈用教材教作文的一些体会(通用26篇)】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秀作文2022-10-02

谈谈怎样观察幼儿2022-05-13

第一学期初三家长会发言稿2023-12-21

第一学期家长会教师发言稿2022-08-23

如何才能备好课教学反思2023-02-18

小学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教学心得与反思2023-04-14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冀教版《捐赠天堂》教学反思2023-08-28

《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说课稿2023-07-07

初中语文听课学习心得体会2023-04-30

高中语文老师心得体会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