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由网友“知网博士翟天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供稿:西南物流中心/结算部/李书海
《拆掉思维里的墙》,听着就像鸡汤,心灵鸡汤系类的书籍,我向来是不看的,这些鸡汤通常只给一个结果甚至是误导,人们读后都会享受一会儿结果达成的幻觉,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给陷入迷途的你们,不能错过人生开窍手册,一碗营养的心灵鸡汤”这些滥俗的标语附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的尾页,出版商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这是惯用的营销手法。
翻开《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因为古典,这本书的作者,新东方的GRE首席词汇讲师,新精英生涯的'CEO.上学时听过古老师的课,常常词汇与故事并进,激情与严谨共飞,很受学生喜欢。就在新东方声誉日盛的时候,他却没有沿着词汇、英语的道路走下去,而选择去中科院攻读心理学硕士,完成学业后的他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咨询公司。此前,我还在为世界上少了一名顶尖的词汇老师感到惋惜;读罢,发现这本书内容新颖,观点独到;此刻,我为古老师成功转型思考者鼓掌。
一、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古老师曾经上词汇课时经常链接一些故事。同样,许多精彩的小故事贯穿整本书,读起来充满兴趣,合卷后发人深省。有些“病得不轻”的书友更是发出这样感悟:读时,拍案叫绝,关书,醍醐灌顶。
我最喜欢书的第四章,这一章用大量案例论述了成功学不能学。史泰龙的“被造假”经历,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李嘉诚的创业奇迹,模仿比尔。盖茨就能成功?你死定了,这些故事刺破了成功学书里的愿景,还原了真相。成功学是传奇还是历史,用尽全力去模仿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
二、执行力去了哪里?
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从来不怎么看;你会不会制定一个计划,其实从来坚持不下来。青鸟健身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有70%的人都是办了年卡去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去过。执行力去了哪里?它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逗留在无聊的电视剧中。我的执行力因为什么而搁浅?
这本书不只是阐述问题,呈现结果,最后都会给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是一个纠结症患者,不妨在书中寻求答案一二。
篇2: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
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
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
篇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感谢夏璐同学的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引用夏璐同学的一句话:很久没有这种酣畅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觉了。要说拆掉思维里的墙,首先要说的是,这墙是怎么样的一堵墙呢?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废话),影响我们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行为,影响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追求。
总会有这样的事,当付出很多之后,到最后发现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当钱赚多了,也不一定过得比没钱时开心。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先了解,开始时,为什么要追求最后得到的那个目的?因为别人都说这样好,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样会很牛逼,因为亲朋好友都喜欢看到这个样子,因为得到后会感觉头上有光环,所以有了开始的追求 。但最重要的人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欢,自己有没有兴趣,不清楚。另外,古典(书的作者)老师说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职业(包括团体)这三者的关系,任何一方面不好,都会造成很多不开心的事。
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引申,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古典老师说是因为“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电脑上的软件,如果有这么这么的操作,那么就会有那么那么的结果。古典老师把人比作电脑,心智模式便是影响我们情绪或行为的软件程序。譬如看见美女就喜欢,看到脏兮兮的人就讨厌,看见好车就喜欢,看见开车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就讨厌。有些东西有人喜欢有人讨厌,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软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级或者更换呢?事实上是可以的。
当你总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的时候,你每次跟别人沟通时都会这样提醒一下自己:“我沟通不行的”,于是你就每次都跟别人沟通得不好了。换一种想法,每次跟别人沟通前,都告诉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没什么比别人笨的,我跟别人沟通没什么障碍。”于是你会发现,你跟别人沟通会越来越好的。
上面说的是升级软件,那怎么样是更换软件呢?
当别人都说过年吃发菜好,吃了会发财,但其实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发财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幸福,只要两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乐,这简单美好的生活不是发财就可以有的。当别人都说iphone好,进名牌大学好,买房子、买车子、早点成家立业好,其实那不一定好,或者说不一定合适自已。可不可以换个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实喜欢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都有许多美好在里面。
书上还说了很多观点,比如
关于投资,年轻的时候应该把资源投资到发展的东西上,而不是投资让自己安定的东西。
关于爱情,“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是指向本质的,爱是给予而不是获得,在没有另一方时,自己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但会因为互相的.给予让彼此更幸福。
关于缺点,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从各方面寻找原因,总结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关于社会公平,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应该学会去改变。关于逆境,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要怎么做才能改变逆境,只要这样,才能那样,如此去想,要相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关于幸福,幸福来自于对社会物质的转换能力,这就是说,并不是你在社会上获得的物质越多,你会就越幸福,你还需要有这个将物质转换为幸福的能力,让自己内心幸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再穷,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见的杀手是跟人比较。
换种思维,跳出那面围着自己多年的墙,或许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风趣,给我们写了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里小小几段文字,写下的不多,感兴趣的就要去看原书啦。
篇4: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难得的,一学期结束了,第一次读完一整本书,这次是在几百本电子书中挑了标题还比较吸引我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他曾经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后来选择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转而创业。
书中谈及的恰恰是我现在亟需关心的话题,有关择业,有关买房,有关规划自己的生活。
“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王石
作者不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还更加“危言耸听”地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他认为,当我们因为房供每个月只有区区一点结余的时候,我们也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或是出游行动,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职业培训,乃至一次难得的跳槽机会。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贷压力”为理由拒绝这些体验,久而久之,你也会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时,你便可以蜷缩在你那唯一仅剩的房子里,感受那独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宁愿租房不要买房”的经验谈,是在看《金星秀》的时候,当众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说她几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时候,我也不禁惊讶。
难道是买不起嘛?当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论,尽管已经记不太清,但我已经被彻底说服。买房,的确,你似乎给自己造了一个美好而稳固的梦,但这梦是否真实美好?离开父母的扶持,你能负担起的也许只有离市中心十分偏远的小两套,从此开启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许你说不怕辛苦,但是时间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时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后又因为精疲力尽根本无心深造,日复一日,除了房贷越来越少,得到了什么?
那如果你选择依赖父母的实力,让他们帮你买房,作者总结的极好“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由父母控股,因为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父母可能说的话想必我们也不难想象:“房子是我给你买的,工作是我给你找的,让你听话难道不应该吗?”
请问你,准备好被绑架一辈子了吗?
就在我的身边,我的朋友,口齿伶俐,人也机灵聪明,刚过三十,在父母的帮助下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然后准备把自己的聪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将桌上度过余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叹过想要出去闯闯,但是即使机会来了,他有说走就走的权利吗?没有。
买了房,似乎就意味着从此安了心,一辈子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然后退休跳广场舞。并不是反对这个过程,只是时机还不到,心会有不甘。
个人感觉,作者整本书边就着“突破常规”这个主题,传达了他的诸多感想,然而逻辑性却并不那么强,不能称得上浑然一体。可以感受出,作者是个经历丰富并且善于总结的人,许多的语句让我感觉精彩绝伦,便纷纷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里获得的东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这就是一种修行。”
“恐惧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并且准备和他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称之为“yesbuter”的一类人,这类人常挂在口上的话便是“yes,but...”面对他人的建议或是想法,他会礼貌性的同意,然后不假思索的拒绝,同时为了显得不那么无理,他会找出丰富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前的我,常常会陷入和yesbuter的争执中,企图用各种道理去说服他们,到最后我发现,他拒绝接受并不是因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会那么轻易改变,因为改变突破了他的舒适区,对他而言充满了风险。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这样向我咨询意见的人:我该选A还是B,我很纠结。我给他比较分析以后,推荐A,他会说A是不错,但是B有这些优点....那我只能说,既然你觉得B更好,你就选B吧。他就会接着说:可是B又有许多缺点...直到把我绕晕,他最后会用一句话总结:真不好选,我还是再想想吧。剩我一个人在原地眩晕。在我看来,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抉择面前,你的任何选择,都是同时选择了利好和风险,不论是比较哪一个利好更大还是比较哪一个风险更小,都需要能够承担风险的勇气。如果你只想找到一个只有好处没有任何缺点的方法,那我劝你还是原地不动比较安全。”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予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予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篇5: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书中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初入职场、面临选择、初入社会的人群,它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纠正我们的三观。
当然,这本书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的内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供我们学习、思考,我们得用辩证的态度去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勿为功名累,命运多坦途,发展多角度,幸福多维度。
以前我的目标是:努力挣钱,成为有钱人。
看完这本书,使我意识到:追求金钱,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一个富豪的孤独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现在的知识、财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运,可能还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
人们想要的应该是终身幸福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需要那么多钱,只要能达到不为钱而烦恼就足够了。
现在的阶段,努力很重要,但偶尔歇一歇、享受当下生活也挺不错的。除了事业金钱,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也很重要。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但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逐渐给人带来负面感受,也是经济学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
事业与家庭之间要保持平衡。只管挣钱,不管家庭会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只顾家,没有事业心,也会使人一事无成。重心往哪边倒都是不对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个人不断摸索、不断尝试。
学习和娱乐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学习,不懂放松是不可取的,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而只懂放松、娱乐、打游戏也会荒废一个人,使人丧失斗志。要学就认认真真地学,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来。
同样的道理,消费与投资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费不投资是穷人,只投资不消费是为富不仁。严格来说,消费和投资其实没有区别,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资。
这本书纠正了我往金钱倾斜的观念。使我的目标重新回到了:追求终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对终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你呢?
篇6: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等待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资源),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当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如何区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难以进行辨别。当你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两个系统的时候,你会让社会系统促进提升,让自我系统促进幸福。
篇7: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自从来到广西,无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来人员都在吵嚷着买房,中国人有种固念,没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贷买了房省吃俭用的用半生来还。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背负一个房子?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的梦想,尽量抽象;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是有种不以为然,总会认为那仅是个理想状态,我怎么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尝试。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作者:张利书
篇8: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1、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
2、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3、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4、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5、《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6、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7、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8、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9、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10、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
11、当老张在建材中赚到更多钱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不那么幸福了,甚至还有所倒退。这个时候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自我成长,还包括对社会的奉献。但是,这个时候的老张会怎么想?
篇9: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把书一打开我就被那些插画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图看完了。古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获益匪浅。
第一章讲的是买房的问题,古典老师的观点是: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有人说“房子让我有归属感”,所以他们放弃很多发展的机会,浪费掉创业的机会,花掉自己未来转换工作的机会,买了一套房子。其实他们缺乏的是“安全感”,毕竟在这个大城市中,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可是在这个房价居高不下的社会,出卖梦想换回来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么?
书中有讲到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方向错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举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所以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努力地去实现它。
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篇10: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判断法则,或基于生活的经验,或基于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观念,作者幽默地讲述了很多关于思维的秘密。读完后,让人不禁反思,不是每个人人生的不同导致了个人的快乐或不快乐,命运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决定,你的内心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去拆掉自己预设的层层障碍,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会犯的一个错误。我们总认为暂时没有取得成功问题不在于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我们只是在等待兴趣的出现。就好比工作,一旦我们发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才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在这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
事实上,是我们都颠倒了工作和兴趣的因果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终生的事业的概率几乎等同于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会发现工作的乐趣,才会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才能保持最初的热情,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
看完这本书,解答了内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书里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这个世界里,却唯独没了我们本来的样子。”或许,我们都该勇于拿起这把锤子,打破思维里那堵结实而厚重的墙,勇于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坚持自己的内心,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模样。
篇11: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很以前就听过这么一句话: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过去这么久了,我依然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呢?直到看了古典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才忽然明白我是被自己砌在墙里了,而且好像已经失去了破墙而出的能力!
我是一个做机械设计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些许的厌倦,在加上行业的不景气,渐渐的对这个行业兴趣!原本以为可以有一帆作为,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只有另谋他路了!
其实我对商业一直都充满了兴趣,只不过一直都不敢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害怕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而扯到蛋!现在倒好硬逼着我去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看来是天意啊!要说完全陌生倒也谈不上,我平时都在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一切关于商业的知识,大家不是都在说业余的四个小时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时刻嘛!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大声的对全世界说:我时刻准备着!!!
其实我对商业感兴趣不是完全为了钱,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终坚信:合法的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事!
创业即修行,期望属于自己的商业天地能够早一点到来!
篇12: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合上书认真思考一下,这本书在教我们做一个“叛逆”的人。
来到这个世界,最开始我们的价值观是由父母的价值观所形成,小时候总认为父母是对的,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时,渐渐地发现,其实父母并不一定总是对的,于是开始感觉不舒服,叛逆期开始了,开始想要破掉父母给我们安置的保护墙。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步入社会,纵向的历史观和横向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套普世价值观和定势思维,在这套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新的价值观形成了,但是在这定势思维之下,我们逐渐发现生活不如意,困顿难行,父母单一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但是这套普世价值,它太过于复杂,我们很难发现问题出在哪,所以一直在做困兽之斗。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普世价值观里,社会给我们安置了哪些困住我们的定势思维的墙。它是如此隐蔽而又如此明显,这些定势思维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需要独具慧眼,兼具慧心,才能识破这些思维之墙,更应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拆掉这些思维之墙,最后形成正确的心智模式。
但是,这本书我最多给三星,因为感觉就是一本鸡汤,很多东西中看不中用
篇13: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最初知道古典老师是因为新东方有一门课程叫古典词汇,无意中发现,他还写了这样一本书。大多数的新东方老师写的都是关于外语、就业方面的书籍,而古典老师写了这样一本集心理学、人生哲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百度百科里对这本书的简介是“人生开窍手册”,就让我们来看看古典老师是怎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让人生开窍的。
书中通过对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自身感受,剖析出了思维里的墙对人的限制。书中引用了《超长思维的力量》中的一个小故事:4分钟跑一英里。在1954年以前,从没有人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因此,人们认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类的体力极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这一极限,用3分59。4秒的成绩跑完了一英里。在接下来的3年内,又有17名选手打破了这个记录。为什么在1954年,“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的思维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呢?班尼斯特是如何拆掉自己的思维障碍的?首先,他确信在4分钟内跑一英里是可以做到的。其次,他采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训练。在训练中,当赛跑成绩停留在61秒停滞不前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障碍。出去旅行和攀岩,换了个框框,回来后他的成绩突破了60秒。所以说,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有很多事情,人们认为不可能,却在一些人身上奇迹般地发生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找到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去接纳。
古典老师对于成功学的看法与市面上成功学书籍所倡导的想法截然不同。他认为: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成功学不能学。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书中列举了: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坚持了智慧;鲁迅弃医从文,坚持了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学,坚持做了最好的自己。他们都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很多成功学著作都说,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当你开始实践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马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有些时候人们常常被思维的墙挤在狭小的胡同里面,找不到出口。如果这时候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打破思维的局限,离开别人设定好的道路,另辟蹊径,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一些启示。
篇14: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用了十天时间读完了古典老师的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很多观点解释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读来颇有共鸣。当然共鸣是一回事,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理智的认识是另外一回事,暂且记录,或有有一天,阅历够了,对这些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1)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
书的最前面就写了“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个观点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买房之前我认为买了房,就会被拴住,困在这个地方,当真正买了房,我并没有觉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让我没有了这种束缚感,因为这个动作已经完成,我认为积极去面对就可以,不需要认为它有多么沉重。
因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古典老师的这个观点,当然也包括网上很多故事说马云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马化腾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史玉柱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其实买不买房并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们心中对他们所做事情的清晰认识和对时代潮流的顺应。
《老男孩》最后有一行字“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退色,反而更显珍贵”,因此,买套房并不能毁掉一个人的梦想,而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梦想的是个人的思维,有人因为买了房,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需要谨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梦想就无从谈起。
我认为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计算好自己的实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压力情况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买房。而买房就如同买一件东西一样,购买动作完成之后,贷款就当每月固定消费,如同吃饭一样。把剩余的钱进行计算,将钱用到刀刃上,同时不要让担心占据自己的太多的时间,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渐渐你会发现本来的压力已经完全不是压力,而自己也变得足够strong,而买房这件事并不会毁掉自己的梦想,反而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进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面对挑战。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现的合理解释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生活中比较被动,做事欠思考,比较随意。而工作中却积极主动,思维相对比较系统,同时纪律性很强。在两种环境下,个人的心理空间不一样,生活中,具有依懒性,认为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围的亲人会把这些事情处理了,而我做不如他们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认为自己需要做好,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两种心理空间给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现。从这一点来看,有时候对一些人在不同场合下表现的巨大差异也不能单纯的用虚伪来评价,不同场合下个人心理空间完全不同,甚至相悖,于是有巨大发差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
(3)帮助别人时需要为别人长久考虑而不是暂时的舒坦
书中有个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个空房间,每次来朋友都免费住在那,吃饭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网,书随便看,几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着。后来作者搬家,发现在这儿住过的六个人发展都不太好。有人开玩笑说房间风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这会给人一种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轻易得来,何必那么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却最终间接导致了朋友的发展不好。因此有时候,作为朋友需要远见和胸怀,用远见为想的少的朋友想远点,用胸怀去接受由于朋友暂时不理解产生的误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况
最近看各种书悟出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时需要多做事,以此来寻找合适的事情和目标;目标明确时要少做事,这样才能把精力投入到达到目标的事情上。这改变了以往自己认为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对的,其实这个时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正确的方向、明确目标,再专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对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我们总是对类似企业文化的东西嗤之以鼻,觉得这些都是很虚的东西,但是其实,当一个人从一家公司离开的时候,对自身而言最有意义的只有两点: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包括自身技术和人脉;第二,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就是一种心智模式,而这种心智模式会促使员工依照其要求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自己所接纳的实在的生活世界,进而按照自己创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类似的东西并不是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如同学校最应该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一样。
(6)愿上帝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些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赐我智慧,去辨别两者的区别。这句祈祷词太经典,我只能记住。
(7)希望成为什么就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
最近看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明白,不要总认为需要什么再去学习什么,这适合于做技术。但是对于个人成长,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从事什么工作,就利用空闲时间去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到机会到来再去学习和了解,已经晚了。
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证实这些准备是很有必要的。部门交给一个产品设计的任务,虽然任务已经讨论多次,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方案。由于两个月前对产品设计的了解和学习,很明确需要涉及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设计,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个产品方案。最终方案得到了部门的高度认可,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常读书,读好书,用挑剔的眼光读书,结合自身情况去领悟书中的.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篇15: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本拆墙讲述了各种惯性思维模式是如何束缚我们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事,点滴的积累汇成了阻碍我们成长的巨大力量!当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好用的调整方法――拆墙工具,学有先后,达者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轻的我们总觉得没有安全感。我们总期待另外一半能给自己安全感,可实际上,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对方给我们,可是没有的东西怎么给?于是,我们听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拼命工作,努力学习,让自己变成内外兼修,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也有随时安定下来的信心。但是,我们仍旧没有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单身力,虽然会孤独,但是一个人舒服,两个人反而慌张。所以,我们以为这样就是安全的,实际上,是在逃避恐惧。
正是先让自己感到爱与智慧,你才会深深感到那种痛入骨髓的悲悯,你才能在这种悲悯之后,在你愤怒过、讥讽生命以后,很希望能做点什么。很多宗教的教义都讲同一个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满溢”――所有这些智慧,都告诉你: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必须先想好你是谁?你要什么?你要从中获得什么?为此你要采取什么行动?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是爱,先好好地爱自己、爱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地爱更多想爱的人。
拆掉思维里的墙,跳出思维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哦,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篇16:《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是一本让我有冲动向身边朋友推荐的书,可能我这个年纪的人就是处于买房OR创业阶段的那批人,所以特有感触。导致了我下了一个也不知道是否绝对正确的决定--就是继续和丈夫家人一起住吧,起码不用每月上缴2/3甚至更多的工资。以至我有闲钱花费在我的兴趣上,在书上我属于感兴趣一族,多兴趣,多尝试,有成功,偶尔失败,可是我开心。因为兴趣,我认识了玩精油的、做皂的、种花的'、手艺的网友,大家虽然从没真正见过面,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请教或者咨询,基本上都会得到友善的回应(湘湘回成都了,问我要啥手信;木头在昆明说新年我们可以住她家;脑袋帮咱们无偿代购;如烟介绍武汉经典小吃的地址;小云、江子轩自付邮费给我邮种子等等许多许多。在这真的很感谢你们,这份情谊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一生人中最珍贵的经历和记忆。一路上有你们,我感到很幸福・・真的。) 对于自己,原来一直在不亦乐乎地玩着YES,BUT的游戏。我想学芳疗,但是我没时间加上生活的地区没芳疗学校,除了学习费用还要负担来回交通、吃住的费用,学习芳疗还得请假・・・・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在自我困扰着。到了现在,我还是没去学芳疗,应该是对它还未曾深爱,未曾到缺它不可的地步,虽然这个兴趣丝毫没减弱过。明年我做了大致的安排:先把国考成人英语给PASS掉(原本有2次机会的,可是第一次考试的适逢学校改网址完全没通知我们考试事宜);2.期货今年考了法规,明年干掉基础;3.基金书刚买了・・明年不过又得换书,太对不起努力赚回来的RMB了,也要干掉;4.就是心爱的兴趣IFA了,当前三项都完成了・・这不就是该发展自我兴趣的时候么~?什么《实证学》、《基础油全书》都买了,有空多看看等于预习呢。大喊3声,我可以・・都PASS。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太经典了,也太深刻了,自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样的家庭背景,我和我妹妹就是2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从小就没什么人管我(计划生育我妈妈逃到外婆家,我奶奶争着我要带原因就是其他的老人也带孙子了)小时候就是天天一袋小饼干自个吃自个玩,所以我学会了自己管自己,我不信服大人们的话,在大人的眼中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做的是我自己。像妹妹她就是什么都被安排好,什么都不用而且不会自己决定自己安排,没发现她有什么自己的兴趣,感觉她只想做个大人口中的乖孩子,可能在这社会上还能被保护多久呢?能永远吗?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和我爸吵过,他说:你管好你自己就可以了・・别管过界。OK~那好吧,那是你的女儿。善意的提醒被掰倒,这是我的命运,也是她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 成功学我也有去上过课・・的确决定成功与否的是心智模式和运气,虽然坚持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书上还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且每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读后感觉也不一样。我的感觉就是值得推荐,你们认为呢~?篇17: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一颗种子深埋土里,努力的生长生长,终有一天它会以翠绿的方式回归地面,拥有一个灿烂的不得了的未来。
书读了一个月了,也在前些天读完了,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还是拖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我的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拿到手的时候,大概的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每个标题都那么发人深省。从现实社会的买房,到初出茅庐的职业规划,再到人到底应该怎样活,每一步都直逼内心。
那么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呢?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大学或者继续深造?学业完成后的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是你我想要的人生吗?然而当我们像是一台刚刚新买的电脑还是空白的时候~随着硬盘软盘驱动的安装我们的人生似乎就有了一些固定化的模式~~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是WindowsXP,到后来的W7,W8,W10。但我也一直固定在了W7,总觉得新的升级不好用不好操作!生活中的操作习惯让我们不愿意升级系统,其实思维的习惯方式也很难再那个安逸圈里迈出一大步不是吗?思维在我们的脑袋里就像是一堵墙,我们日积月累一点点铸成,终于看到这堵墙能隔开自己与外界了,当有一把锤子来敲墙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会很窒息吧!会痛,会无助,努力保护好自己这一面墙不想他受到任何摧残!对啊~这样的你怎么会想过自己拿起锤子砸烂这堵辛辛苦苦建起的墙围呢?
那么我们一起换个角度看问题吧!你在这个围墙里过得好吗?每天快乐吗?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吗?身边的人都健康吗?都因为有你的存在而幸福吗?你是他们的骄傲还是他们的败笔?如果你现在很幸福,你愿意这样一辈子过下去吗?如果愿意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墙围~也祝你幸福!如果这些你的回答统统是不不不,那你在你的墙里有什么意义吗?呆、在里面坐吃等死还是坐井观天的指责那些闯出去的人?我认为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孩子长大了,等自己有钱了,等自己有时间了,有尽头吗?等的时间不如多做点事情改变生活改变这种你并不满意的生活状态!
别等了!拿起锤子拆掉阻碍你前进的墙吧!当你刚刚见到外边一点光的时候有点刺眼,凿开一个大洞的时候你开始看看外边的人在干嘛,等你全部都拆除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邻居有很多早就拆完墙,开始用更好的基石奠定未来的生活了!当然你也应该庆幸说看那个傻子还在里面一动不动呢!!什么都不要怕,时间都不会太晚,只要你想改变了,一切就都还是早的!虽然心里路程是有点痛苦的,蜕变的最后生活总会给你灿烂的光芒!!
勇敢一些吧!生活都已经那么不堪了你还想把他搞得多不堪??大不了就是重头再来!然而生活会嘉奖每一个愿意改变的人,还是那句俗话那场暴风雨后天边都会有彩虹的!
篇18: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多么简洁深刻的例子。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
第一:做一个敢于冒险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过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让你觉得安全了吗?有一个铁饭碗也让你觉得很安全吗?找一个永远不离开你的人会觉得安全吗?我们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赖外界,而没有一个真正自己可以支撑自己强大内心的因素?那么有一天,房子没有了,饭碗丢了,爱人离开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总是不敢走出让自己觉得安全的领域,我们只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来回打转,转来转去,我们一直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而有时候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像,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可以不去经营爱情,不去努力巩固家庭关系的平衡,我们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安全了,可是当我们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当有一天,突然我们开始感觉到不安全了,那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怀疑生活,怀疑爱人,其实最值得怀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断的去冒险吧,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试试在公众面前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耻笑,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东西,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一个个让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惧中获得力量,让自己不断的依赖内心的强大来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
第二:从投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兴趣
马克吐温曾说:“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经常有些小师妹师弟问我,我很迷茫,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我会反问他,你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说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我会告诉他,那你就去读书吧,然后去实践吧,从实践中寻找体验,你在投入生活的时候,你会有感觉,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欢什么了,还有读书,其实就是在读别人的生活
和思维,你慢慢会寻找到一些你认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维和生活,你从别人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你自己,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径,总之就是你要积极的投入生活,带着一种体验的感觉来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内心的每一次悸动和涟漪!古典老师说了,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是能看到阴影。你的这个小小的脑子里装的这些想法,其实就好比一台电脑的软件一样,它决定着这台电脑的质量,你的思想也决定着你生命的质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炼、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追求优秀的过程,成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一瞬间――最后的终点。就好像谈恋爱一样,最美好的记忆总是在你们还没有确定关系的那段时间,你们感觉到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种彼此暧昧和猜测的眼神,而一旦你确定了关系,你会发现爱的滋味好像不如当初那么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的靠近梦想的过程,所以成功在当下,不要寄托于哪一天,现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当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说的:“如果你不错过星星,那么你也不会错过太阳。”
第五:寻找你一生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那么你的天赋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你不断的冒险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次一次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总有人说,一旦我发现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可是你从来都不去尝试,从来都不去发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于不断的生出活来,不生怎么活?都是同样的道理,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断的做下去,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你也会被社会所需求!当然恋爱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着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从来都没有去爱过一个人,你怎么知道你爱什么样的人?你从来都没有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去发展自己爱的能力,你怎么可以保证自己能在一次爱中找到满意的婚姻关系,此时我就想到了曾经的老板告诉我的,年轻人不断的去投入爱情吧,你爱过很多人之后,就会发现你真正爱的人和真正适合你的人是哪种人,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你总是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到老一个人!当然了,婚姻也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所以我们也要重在投入,从投入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权利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选择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尤其是你对生活的态度,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有一颗成为最好的心,我们选择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不断的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我们的生命是向前进的,哪里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于这途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和收获吗?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听听自己的内心在说什么?不要看着很多人都想那个方向走,你也跟着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务员的路,可是那适合你吗?你觉得有价值吗?注意是价值不是价格,价格是社会的衡量标准,价值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标准独一无二,你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还是过着别人给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个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师说你要长成你自己的样子,你要去发现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才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尝试吧,行动起来,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的,而是用来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应该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们总是害怕恐惧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从来不敢去开始,其实你害怕什么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总觉得自己说的内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会怎么样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收获了勇气,我们总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们在付出过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获,当我们结束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了,我们已经成长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总是一个开始的爱好者,我们自己经常会买些书,可是我们从来都好像不看,因为我们拥有了书感觉好像就拥有了知识一样,就像好多人办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个,我们总是计划着,感觉就像得到了那样,其实我们只是把开始当成了结果,以为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样,所以总是不急着去打开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最后问到底讲的是什么,他说我只是感觉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里他其实也不懂,这就是假象。
第九:实现自我
不要用工资来衡量工作,不要用称来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车子来评估幸福,这是有形的世界和无形世界的区别,外物只是我们满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个三脚架,事业、社会关系和自我,一定要调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时期不同的地点,有些可能会长一些,有些会短一些,但是这都是你自己的设计,人生就是这样过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主角,总是有无限种可能让你来选择来设计来规划你的生活,然后从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让你觉得世界因为你而多了一些什么,你因为世界而多了一些什么!
总结:人总有一死,所以为何不真正的活
过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来的样子,用爱和对生命的热忱拥抱生活吧,生活也会拥抱你
★ 围墙之读后感
★ 青色的围墙读后感
★ 围墙作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相关文章:
《跃迁》读后感1800字2023-05-30
女孩看的励志书籍有哪些2023-04-01
废墟读后感2022-09-18
经典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2023-06-28
读书交流心得体会2022-10-30
以墙为话题的作文2022-05-06
老屋四季作文2024-01-07
小房子大班语言教案2022-05-12
大学读书交流会心得体会2023-03-26
街头的老屋作文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