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

时间:2022-05-06 12:10:39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锦集21篇))由网友“吉青叽叽叽叽”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

篇1: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

历史,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一段故事;对于经历者来说,却是一段切身的喜悦或感伤。

――题记

时光行走。

当我穿过十二岁的年华,指尖触碰到十三岁的流年时,我已明白:童年已去,少年的梦开始启航。

我一直想逃避现实,却又不得不承认,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在父亲母亲温暖的目光中成长着。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变成一个会向父母撒娇的半大女孩,再成长为今天傻头傻脑又有点小倔强的.我。除了我自己,没有人会明白我的故事里有多少快乐或伤悲,因为这终究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我曾想把自己所认为的最值得留恋的东西关在盒子里,用心封紧,投到记忆的深处。没想到,在岁月的卷道行走却发现,它们已被不知不觉地遗忘在某个角落里,如同那些唱过的童谣和捕过的蝴蝶,都深深地扎进时光的缝隙里了。而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也终在一瞬间,化成了一声轻叹。

蓦然回首,游戏在玩具中,嬉笑在伙伴里,奔跑在田野上,那里都闪烁着我的身影。而现在,我依然在成长着。十三岁,又一个新的开始,我将舍去那些好的,不好的过去。同时也多了一份眷恋,眷恋着我的过去,我的童年。

过去种种,已经不再执着;未来种种,我也会坦然面对。因为自己终会长大,越成长,想得越多,悟得更深。我会记住父亲曾对我说的话:你不勇敢,没有人会替你坚强。我也明白: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其实,我们一点点长大,多的,不只是责任,信念。还有对往事的一份眷恋。正如十三岁的我,站在一个人的城楼上,回忆过去,眺望未来。

篇2: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段奇妙的尘线。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暮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 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 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 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 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 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 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 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倘样,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深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紧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手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 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因此,当有人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愚蠢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看,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987年10月于燕园

篇3: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3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ngl%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7):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1ngy1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9):(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1n):安详恬静。

撷取(xi5):摘下,取下。

惆怅(Ch%u Ch4ng):伤感,失意。

沉淀(di4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5):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

篇4:十三岁的际遇作文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

第一次初识实验初中,是我5岁孩提时,哥哥带着我走到实验初中,在门口驻足沉思,我问哥哥:“这是哪?”哥哥望着他心神向往的学校,怔了怔,说:“这里是实验初中,这所学校中,隐藏着我的梦。”我心生好奇。

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当妈妈带我从实验初中门前走过时,她都让我看那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学校。于是,我便怀着憧憬望着暮夜中的你――顺着校门,我瞥见了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美丽非凡的风景,不禁心神向往,渴望走进你。

时间飞逝,白驹过隙,我幸运的成为了实验初中的一名学生。步入校园,秋风送爽,只见一排排高大的香樟树站立与路两边。他们高大而又挺拔,如一个又一个的威武雄壮的战士,守卫着美丽而又静寂的校园。在“战士们”的脚下有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朵,她们迫不及待地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你瞧,那些花有的还是个花骨朵,却又似乎想迫不及待的探出头来张望这个世界;有的含羞待放,像一个娇滴滴的小女孩;有的刚刚绽放,娇滴中带着一点羞涩;有的完全绽放,随风起舞……真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蓦然间,我产生了一种念头:学校就是大树,我们难道不就是大树下千姿百态的花儿吗?含蓄、好奇、绽放。

朗朗的读书声从“千里之外”传进耳内,寻声望去,只听同学们的朗读声犹如庐山瀑布般雄伟;似《黄河大合唱》般震撼人性;像动听乐曲般跌宕起伏……突然,读书声骤然停止,一声如夜莺般的清脆声音传来,凝神倾听,这声音如一眼甘甜的清泉那样沁人心田;似天籁之音,神秘而又悦耳;如洁白无暇的白云,柔软而又纯粹……哦!原来是老师在讲课。再望台下学生,个个摇头晃脑起来,仿佛个个成了文人骚客。吸引人的.,不是他们争辩的话题,而是你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离你而去,但是我还会回的你的身边,感受小岛浓荫下的那潭惬意,寻觅班级教室里我的读书声音…。无论河岸的风景如何变换,你――都会永不停息地载着一批又一批的“船客”悠悠地驶向我们尚未涉足的美丽彼岸,带我们去开创新的天地…。或许你只是我踏上高楼所走过的一段台阶,但是我想你是特别的,你将委于我心,我将永远记住你对于我的教诲――做一个杰出的人!

篇5:十三岁的际遇作文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

这一年,我升入了初中,走上了人生的新轨道;这一年,我得新师,交新友,学新知;这一年,我改变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这一年,我十三岁。

如果说小学的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的话,中学的老师则是我们人生的路标,中学的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为人处世之道。

如果说老师是新的,那么学生更是新的。和一些同在一城为异友的朋友组成了新的集体。在这一年,我交了许多新朋友,明白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同学要和睦相处。

老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学习生活也是新的。没有了简单的作业,有的只是铺天盖地的各种习题、试题;没有了轻松的学习生活,有的只是紧张异常的学习生活,考试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没有了放松的休闲时刻,有的只是兢兢业业的学习;没有了嘻嘻哈哈的笑脸,有的只是一张张严峻的脸庞。

在新的环境下,我有了新的学习规律,有了新的学习习惯——不再马马虎虎,不再粗心大意,只有兢兢业业,严谨和专注。

这一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压力。在无数的.大考小考中,我明白了想要有出路,就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认真学习。通过若干的考试,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学习绝对不能粗心、绝对不能马虎;做题要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做题要掌握方法……

这一年,我开始接触大量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实用的知识。也使我真正爱上了学习,在学习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来自各个学科,来自各个方面。

在这一年,我快速成长了,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渐成为一名知书达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明白道理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感谢十三岁,在这一年,让我成长了;这一年,让我经历了这么多,让我明白了这么多,懂得了这么多,收获了这么多。我会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十三岁。

篇6:第一册(十三岁的际遇)

第一册(十三岁的际遇)

抓纲举目 循迹以求――《十三岁的际遇》求“迹”

《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课文说明”中说“它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也难怪,课文一开始从7岁看到北大照片说起,中间提到10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时“固执地扭过头去”拒绝看北大,以及“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两年前的自己”“还不满十四岁”,“已经长成婷婷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等等,最后又说“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除课题外,全文中没有一处提到13岁。乍一看,确实如教参所说的那样“无迹可求”,难以把握,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说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是I0岁、14岁、16岁、70岁等。

但是,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题目这个“纲”来阅读,就能追寻到它的“迹”。

首先抓住13岁。快速阅读后,不难发现,课文第二部分(6--12段)集中写了13岁的际遇。因为13岁正是作者跨进北大校园成为一名北大学生的第一年。也许有人会说,第二部分没有一处提到13岁,怎么断定第二部分就是写13岁的际遇?这需抓住几个时间来领会。一是“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二是“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把这两个时间与“不是已经长成婷婷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一句相照应,用一个减法算式:16-3=13,正好求出作者进入北大校园的时间――13岁。

其次,抓住“际遇”二字来理解。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接由事物到人物的顺序写了她13岁时进北大的`际遇。一是图书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我们参观了图书馆。”作者写了在参观图书馆时被那4OO万册藏书所震撼,从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于是就有了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的行动,并进而产生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灵的翅膀”的思想。二是北大人。在这里,北大的学生读书专注入迷,探讨问题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精神状态生机勃勃。而北大的老师们,虽然多种多样,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严谨治学,诚恳做人,与学生的关系平易而自然。如果说图书馆是北大的象征,是知识海洋的象征,那么,北大学生则是“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老师就是那“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所有这一切,都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喜欢”的心理,“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可以说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把13岁的际遇写得层次清楚而重点突出,何来“无迹可求”?

抓住“13岁的际通”后,如何理解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内容及作用呢?我认为,第一部分写“7岁的梦想,I0岁的信心,13岁的际遇,16岁的回顾”(教参语),其目的只在于交代与北大的缘份,对北大的感情,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第三部分则是对北大的歌颂,表达对北大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用诗句表白自己的理想,“向往大海的波涛”、“渴望”为北大“颉取最灿烂的珍珠”,然后,表达对北大的感谢之情和留恋之情。

套一句老话来说,就是“纲举目张”。如果我们能始终抓住“13岁的际遇”这个“纲”,就能清楚地张课文之“目”。我认为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从中间突破,先看13岁有哪些际遇,然后再来理解首尾部分,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中心),这样,或许会更利于教学。

篇7:8、十三岁的际遇

8、十三岁的际遇

8、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3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ngl%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7):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1ngy1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9):(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1n):安详恬静。

撷取(xi5):摘下,取下。

惆怅(Ch%u Ch4ng):伤感,失意。

沉淀(di4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5):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篇8: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在美好的青年时代,每个上学的青少年都存有一个伟大的童年梦想。那就是考上北大。

近期我们学理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文中提到一位七岁的小女孩而展开,这位女孩就是完成著名作品[精神魅力}的作者田晓菲。

一位从七岁怀着伟大的理想,一位因自己的执着,13随就考上了北大,之所以她能考上北大,是因为她小时候曾发生这样一段让她拥有自信的经历,10岁成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过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的扭头过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上学就不新鲜了。

这充分说明田晓菲的成功于自信和执着是密不可分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很多,我明白了,只要心怀自己的理想,努力的去实现。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有自信,有执着的心,不管再大的艰难险阻,都会被你那份执着的心而消灭的。

篇9: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田晓菲十三岁就进入了北大,算得上是旷世奇才,可惜我没如此的神通广大,只能;写下此文自我安慰。――题记

少年的田晓菲是天真烂漫而略带张狂的,一句誓言就使我瞠目结舌:小小年纪竟有这等“豪情壮志”,足见“野心”不小。田晓菲已经上了北大,可她仍不安于现状,总是无时无刻地在追求,她总是向往着大海,寻求着新的开拓和发展,她似乎真的要让北大把自己当作一种骄傲,可是,天才的光环终究会让时间洗褪掉脱俗不凡,直至今天,我也从未听说过北大曾经出现个××学家――田晓菲。

田晓菲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纵然自己有优势和有利的条件,依然是一只不系之舟,那样的放荡不阿。可惜,我没有如此的张狂,因为我毕竟是庸才,无法理鸿雁的远大志向,我只能在书海里徘徊!但是,我会努力去学习她成为不系之舟的勇往直前,不受束缚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想法。

田晓菲还渴望着自由、渴望着创造。凡是人,总不会安于现状,总希望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也是我最欣赏田晓菲的一点。虽然我远不及她,但在这一眯上,我们产生的共鸣,我也强烈渴望着自由、渴望着创造,不愿束缚在散发着腐朽味道的陈年老论里。

总之,我从《十三岁的际遇》里学到了很多很多:田晓菲有雄壮的.誓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始终如一地为目标奋斗着,这样人生才会充实,并且一定是辉煌的;田晓菲的誓言也透露出她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只有自信才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田晓菲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渴望飞翔,她的不懈追求启迪我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开拓明天的辉煌人生……

人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上升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善于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让我们感情《十三岁的际遇》,夺取其中的精神财富,不断地奋斗,使我们的人生熠熠生辉。

篇10:《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一 熟读本文,整体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看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个部分,是怎样一步步地表达作者的情意的。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即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是从总体上表现我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部分先回忆北大图书馆,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表现了“我”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接着由写图书馆写到同学、老师和“我”,歌颂了“北大人”特有的风采。这是具体展示,从面上转到点上来叙述。

第三部分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渴望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反复歌颂北大,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这是结尾,由自己对北大的深情转到渴望为北大增加光彩。

全篇回忆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以“湖光塔影”的`照片所产生的梦想开始,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赞颂了北大,抒发了“我”对北大一片深情。

二  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略。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建议

一、先由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磁带,或者同时放关于北大概况的录像带,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由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深化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着重体味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情。

二、课文词汇丰富,学生可以做词语卡片,积累一些词语。有些词语可能比较生疏,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由教师释疑。课文内容也比较丰富,学生在一节自读课内可能难以全部吸收、消化,可以允许存疑,在以后逐步求得解决。

三、关于作者田晓菲,可作简单介绍。1985年,她在天津十三中学念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本文是1987年10月,她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十三岁的际遇》 2

《十三岁的际遇》 2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设想:

1、  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  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  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别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

C再选四个同学分别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价,指出其优缺点。

(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

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补充资料

[资料整合平台]

一、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篇12:《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北大,的确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好地方,可是,真的那么好进去吗?有时,我真的很羡慕作者田晓菲,一个几乎和我相同年纪的女孩,他居然上了大学,真的让我很讶异,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时,我的身心都受到了震撼。

我在学校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没有人发现我,我只是静静的呆在属于我的角落里,坐着,看着。我并不出众,也没有哪一方面的特长,只有……一颗永不放弃的恒心,我是成不了像田晓菲那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的,我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踏踏实实地读完每一样学科。

篇13:《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而又美好的梦,这些梦伴随着我一生,我的梦和文中的作者童年时代的梦十分相似,我很想考上清华大学,同时我也被此文所感动。这时我领悟出了一个到理:要想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苍天不负有心人。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可以磨成针。“

在生活实际中我曾经听说过:海伦凯勒为了实现梦想即使她一岁时双失明还在刻苦学习,直到最后她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奥运健儿刘翔,姚明为了实现梦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没有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经过努力天上不可能掉陷饼,无论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篇14:8、十三岁的际遇

8、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3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ngl%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4] [5]

篇15:8、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她的十三岁,在对自己的反思中充溢着昂扬的自信;十三岁的她,在对北大的观察描述中显现着敏锐的思想和青春的情愫。

田晓菲七岁时看到北大的照片,心里就默默的许下一个心愿:她也要到北大读书!一粒幼小的种子在她的心里萌发了幼芽;当她十岁时,坐车从北大门口经过,她却不看北大,因为她坚信:她将来一定会到北大读书!萌发的幼芽含苞欲放;果不其然,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在十三岁那年,他跨进了北大的校门,她的愿望实现了,此时,花蕾,变成了一朵娇美的花儿。

这时我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苍天不负有心人。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可以磨成针。”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田晓菲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

北大,的确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到北大读书是件容易的事吗?没有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不行的!有时,我真的好羡慕田晓菲,为什么十三岁的她在北大的教室,而我却在初一的课堂上!我知道,我们之间是有差距的,虽然我不像她那么优秀,在十三岁那年就进入北大,所以,我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踏踏实实地走完人生这短暂的一条路。永不气馁,永不言败!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几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到那时,我会在那起始的港口等候你,成为你的船客,投入你温暖的怀抱中!

篇16:8、十三岁的际遇

这篇作文最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小女孩,在七岁时看见一张北大的照片后就认为自己在长成时一定会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而到了北大后,她知道北大的图书馆藏书足有400多万册,而其中作者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字的零头都还不到。作者不知怎么的就慢慢的想起了1983年参加青岛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作者回想起那里是灯已熄灭,作者在黑暗中躺在床上,随意聊了聊天山。作者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时,突然上铺的那个女孩却哭了起来,作者和女士们女老师惊讶的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回答:“你们知道的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作者才明白那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心的女孩的话。

自从作者载上那枚白色的校徽时,北大就不再会是一张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会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一开始让这个作者写出了她宁愿静静的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室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着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这就是作者爱北大的.地方。

这也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感想。

篇17: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这篇文章语句非常优美,用了很多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里面那委婉的语句体现出了作者童年时代美丽的梦和遐想,同时让我一目了然,并看出来了作者在北大里留下的美好回忆。

“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间,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秋风又起,树枝和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这不仅体现了清华园的美,更说明作者对清华园的思念。人们常说:秋天的一切事物往往会让人对某种东西产生思念,这是人的常理。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而又美好的梦,这些梦伴随着我一生,我的梦和文中的作者童年时代的梦十分相似,我很想考上清华大学,同时我也被《十三岁的际遇》此文所感动。这时我领悟出了一个到理:要想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苍天不负有心人。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可以磨成针。“

在生活实际中我曾经听说过:海伦凯勒为了实现梦想即使她一岁时双失明还在刻苦学习,直到最后她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奥运健儿刘翔,姚明为了实现梦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没有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经过努力天上不可能掉陷饼,无论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篇18: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读了《十三岁的际遇》许多感慨涌上心头。

或许许多人读了文章之后都会羡慕作者――田晓菲。羡慕她上了北大吗?还是羡慕她有这样好的机遇?如果你认为她单纯靠运气上的北大,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成绩再好的人,如果不被发觉,那她就永远不被人知道;但一个成绩很差的人,纵使他有再多的际遇,他也不会有所成就,因为他没有付出,理应没有回报。而在作者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汗水与努力。就想“成功之花”一样,如果它害怕被风吹雨打,不经历狂风暴雨,它也不会绽放出令人向往的花朵。田晓菲的“固执”使她坚持了必上北大的信心,所以若一个人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他最总会一事无成。

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唯一的目标就是要上北大,成就自己的梦想。作者在照片上看到了北大,就坚定了上北大的信念。她从7岁到10岁就只为考上北大而努力,目标统一,他的坚持不懈也预示着她会成功。当她来到北大时,新的环境对她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她又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当毕业时,她又下定要干一番大事业来回报北大的.壮丽目标。

作者的自信心鼓舞着我,为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努力,是我继续进入沉思中……

篇19: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读完了《十三岁的际遇》,我知道我们从小就要有着目标,沿着这个目标奋发向上,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也有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怎么都达不到。原来是要有一颗执着的、永不放弃的信念。只有勤奋好学才能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深为作者田晓菲是一个顽强拼搏的人所钦佩,她七岁下定考北大的决心,十三岁就考上了北大。

读完之后,我知道要获得成功是要付出汗水和心血的,所以我决定从小目标做起,我的目标是我渴望有一天我能瘦下来变苗条,我从未放弃过这个目标。只是我不管怎么努力我都瘦不下来。当我从上五年级时我就胖了还过了暑假里又瘦下来又胖了,我不断的努力瘦,可怎么也瘦不下来。

篇20: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今天,学习了《十三岁的际遇》这一课,文章很感人,听完之后很耐人寻味。

文章中田晓菲,7岁立志上北大,13岁考上北大,16岁出国留学,这个小女孩的成就很让人钦佩。老师花了几分钟时间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距离让我们好好学习。

说实话,家境并不富裕,我是从上海转过来的,因为外地人在那上不了初中。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学习名列前茅,但因为家境贫穷被迫辍学了。18岁就外出打工,爸妈打工十几年了,一年搬几次家,不怕老师笑话,我家的房子可能没有一个厕所大呢,正因为这样的条件,我在上海的学校里奋发努力,付出终究会有回报,我年年拿到“三好生”。现今因为我,妈妈不得不放弃她那有养老金的工作,她希望通过学习改变我的命运,不至于走她以前的路。爸爸经济条件赶不上妈妈,小学还没毕业,没什么文化,不过对我的爱从未减退。在老家阜宁,我也想学课是上课老师讲方言我听不懂,成绩在班里排到倒数,老师也放弃我。有一次,开家长我妈妈向他反映这种情况。第二天,他就“报复我”,处处找我麻烦,每次碰到他我都躲的远远地,我恨透他了,数学成绩一蹶不振。但上天还是怜悯我的,给了我一个讲课十分生动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都把我们带进人物角色中。她不像数学老师那样会放弃一些差生,就连脑子有障碍的学生在他的努力下也考了50分,老师还给他一个小奖状。

现在我在盐阜中学我感到数学老师没有放弃我,语文老师虽然很严格但我明白那是另一种关怀,有时老师说话我真觉得我会到了家。作者跟我同姓,我感到我和她之间有着无限的差距,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老师,奉献我的爱,但是这样的雄心是要付出努力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21: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际遇,本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十三岁时的际遇,讲述了作者在北大的生活。

北大应该是中国学生最终的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有些人的想法里,北大像海大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然而放弃了追梦,放弃了他的理想。但是作者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进入她梦寐以求的北大呢?有人说作者是一个超常少年,我们不能同她相比。不!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而我们不是也一样有吗?虽各人的梦可能都不同,年龄也不一样,但只要你去追求,就有同样的成功的人生。

如果有人说这是开玩笑,那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开玩笑,我也猜想这个人没有属于他的梦。也许在追梦的路上会有不平,但在克服一个人困难之后,你终究会抓住你的梦。就像作者一样进入北大。

我想作者会有十三岁的际遇是完全来于她的梦,她的人生目标,她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完全来于她的梦,因为作者渴望有一个追求,有成功的人生。

去追寻你的梦吧!让梦把你的人生变得更为光彩,变的更宽。让你走进一个彩色缤纷的世界,一个让你着迷而又绽放光彩的世界。让你觉得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的世界。因为梦是一个跃动在你手中的一只炫丽无比的,一只神奇的蝴蝶。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作文700字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附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十三年的际遇阅读答案

优秀的语文课教案:挚爱亲情——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说课稿)

继续,十三岁的我们作文

《读九年级我多了一份成熟》作文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600字(锦集21篇)】相关文章:

北大,等着我高中生作文2022-08-04

600字高三读后感:探佚红楼梦2022-05-06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学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024-05-03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52022-12-02

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生字怎么预习2022-04-30

Unit 2 A snack bar 单元分析2023-04-22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高中生心得体会2022-11-22

2B Unit 1 Farm animals 单元分析2024-01-29

Unit 7 Weather 单元分析2023-07-15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