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作文

时间:2023-06-25 07:56:30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刘邦和项羽作文(精选22篇)由网友“三青啊”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刘邦和项羽作文,供大家参考。

刘邦和项羽作文

篇1:刘邦和项羽作文

项羽出身高贵,而刘邦出身低微。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枭雄。按理说,我应该欣赏项羽,但是,我却欣赏刘邦。

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这两个充满了矛盾的缺点。他强壮,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战斗,渴望和对方的主帅战斗。喜欢单打独斗,喜欢斗勇。这也就是项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适合当一个主帅,而适合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项羽的仁而爱人也是公认的,为什么没有傲慢骂人的刘邦得人心呢?这就归功于他的“妇人之仁”。人家刘邦派人攻打城池,谁打下来的,就赐给谁,而项羽,只是在平时嘘寒问暖饭。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时候,项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分人。比起升官发财,分地封爵,嘘寒问暖算什么呢?所以,又引出了项羽另一个缺点——小家子气。

当时项羽占领了咸阳,只是抢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项羽却觉得,如果有钱了不会老家去,岂不是衣锦夜行,谁看得见?由此可见,怪不得有人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

项羽也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导致许多得力干将都离开他投靠刘邦去了。韩信,陈平,范增,钟离昧……哪一个不是出色的谋士?而项羽很幸运的拥有这么多能干的人,却不会用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错,项羽的种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失败。

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会用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韩信,陈平,张良,萧何……一个个为他所用;项羽能忍,公元前2刘邦进入咸阳,那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张良一劝说,他毅然决然的退出寝宫;刘邦大方,谁攻下的地盘就归谁;刘邦不拘小节,为成大事从车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来;刘邦不清高,他错了就会道歉,是英雄就赞赏。不管是敌还是友。

我欣赏枭雄,所以我欣赏刘邦,欣赏曹操。英雄必然不能成功,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有太多的“规矩”。成大事者就应该不拘小节,为成功而不择手段。

篇2:刘邦和项羽作文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项羽不愧于一世英雄。他力能扛鼎,他享有崇高的威望,一声乱世怒吼,八千子弟跟随,他的江东精锐之师,在巨鹿城下,在广袤的关中大地上,给予了那个当年曾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致命一击。于是,始皇“千秋万世”的美梦被无情地击碎,成为了泡影。随着秦王朝大厦的轰然倒地,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宣告结束,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拉开了序幕。

反观刘邦,他的家族世居山东,自幼无赖,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后混着做了个亭长的职务,作为一方治安管理之长,他贪好酒色,不但不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着各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

项王鸿门设宴,亚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怀好意。

此时二人的实力,正如其身世,一个微弱不堪,蚍蜉撼树而不得;一个势夺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两人对面而争的鸿门宴上,项王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在范增设计之时,项王满口答应,然而在叔父项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项羽便把对范增的许诺丢在了脑后。人云“军中无戏言”,正是项羽这种对待军情如儿戏,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的态度导致他未能成功的刺杀刘邦,也正是他的这种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杀身之祸,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此会的重要性。他从一出现在项羽面前就摆出了一种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的姿态,从而使他一出场那谦恭的姿态赢得了项羽的欢心,使其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范增所忌惮的,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年老无赖,这更坚定了项羽不杀刘邦的决心。此外,刘邦的“果决”,也成为他能够顺利逃脱的一大法宝。当他席间逃走时,他置百余士卒及张良的生死于不顾,最终顺利逃回军中。

其实项羽从一开始就错了。项羽有着极高的志向与军事天赋,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但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与年长自己二十四岁,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的主场是在沙场上,而并非那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如此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放走刘邦之后,项王开始后悔。他想把刘邦抓回来杀死,但为时已晚,刘邦已经走远了。历史和项羽开了个莫大的玩笑,此后他多少次想要杀死刘邦,而刘邦都像一只乌龟,缩在壳里再也不会出来了。他不会再像这次一样的自取灭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篇3:刘邦和项羽作文

刘邦的兴起和项羽的兴起,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看秦始皇出游,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反映了作为下层农民,想走上更高地位的看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是没落贵族的思想。

秦统一全国以后,过去的六国的贵族们,不甘心自己地位的失去,处心积虑的想要恢复。我觉得秦朝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没落贵族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把他们迁移了完事,结果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在陈胜首先起义以后,六国的贵族们纷纷起事相应。承战国时代的遗风,将领们唯利所趋,起事的六国贵族们也是这样。作为他们首领的项羽,也是“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刘邦作为下层农民和新兴地主的代表,想改变战国以来形成的社会地位,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贵族们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应当的,所以彼可取而代之。刘邦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靠拼争来改变,所以大丈夫当如此也。

作为贵族的项羽,认为下层人士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所以只看重这个人的出身地位。不舍得封赏下层人士。只看重那些有地位的贵族。俗话说:老母猪生猪娃儿,一窝儿不入一窝儿。士不过三代,那些贵族只知道享受,没有什么才能。结果就失败了.

刘邦任用的人才,除了张良属于贵族的后代外,其他的都是下层人士和新兴地主。即使是张良,也很久没有尝到做贵族的滋味了,已经沦为下层地主了。

韩信的兴起,代表了战国时说客们的遗风,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又成了新型军阀的代表。只是当时的人心希望安定,韩信想割据的思想,已经不合当时的大势了。所以刘邦一灭掉项羽,马上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刘邦在和项羽交战的时候,自己敌挡项羽,让韩信扫灭外围。这样的结果,使刘邦成了真正的领袖。在人才的使用上面,刘邦做到人尽其才。这一点韩信和项羽都无法相比。

人的才能有限,需要取长补短,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刘邦相比。刘邦规模远大的眼光,即使是在后世,也是没有相类的。

篇4:项羽与刘邦随笔

项羽与刘邦随笔一则

说白了,刘邦是一个恶棍式的物,而项羽则是一位十足的大英雄!

刘邦在槔城战败后不顾二千宫女和老父之安危独自逃跑。乃不仁不义之举矣。刘邦在二次战败槔城时也是只身只顾逃命,而对于守城将士之生命则全然不顾啊。刘邦在和项羽达成了楚河汉界之后在项羽将其老父和妻子归还与他之时又派兵追杀,此乃出尔反尔的小人动作矣!

刘邦就象一只无懒的猎狗般紧紧地咬着要和项羽作战,实际上又打不赢,在他和项羽作战的几年中就从来没有打赢过项羽,所做的,也只是一些计谋罢啦。

刘邦是在时时处处地算计着项羽,而项羽则对于刘邦的为人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此人之阴险和狡猾矣。就是到了最后,还是将其父和妻子归还于他,认为他会说话算话,会两相里相安无事哩。而项羽则是大大地真性情和真英雄也。先是项羽他武功盖世,从来就是战无不胜!

先不说他将秦军打的大败,就是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从来都是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而之所以最后败给了小人刘邦,则完全是刘邦这只猎狗采取了猎狗战术,先将四下点占领之,形成了猎狗的包围战术,而让项羽成四面受敌之态势,于是乎,英雄项羽空有一身武艺和大队的人马,

在既无外援又无粮草的情况下,被刘邦这只紧跟其后的猎狗逼得无法而败北者也。由此看来,一个人若想成事,不旦应该自身过硬,更重要的,还应该甘当小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此,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哩。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因而,在每当遇到了问题和不顺利之时就能够多多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并能够从中吸取到有用的营养,则你就必定是常胜和最后的胜利者也。这一点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和内在的因素啊。如若不是这样,则一个处处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的人,则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败下阵来,则事业也就谈不上顺利,而这个人既使有着天大的抱负和理想,则必定是不会成功也。

一个人,既要有着远大之理想,同时又有着良好的素质,则大事可成矣!当然,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怎样去分析和利用各种的信息,则也是要动一番脑子才成;但我想,只要你甘当小学生,又在你干事情时用心来思考,则你的心中很自然地就会知道真理的所在了。如此,大事可成矣!

篇5: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作楚怀王。

篇6:管理故事:刘邦和项羽

相对于秦王朝来说,刘邦与项羽经营的事业可谓“民营企业”,而这两个秦末“民营企业”的不同结局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汉高祖刘邦有一句经典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与其相反的是项羽,当初凭着个人英雄主义,势力一度膨胀――客观地说,个人英雄主义在创业初期确实取得很大的作用。但关键是势力壮大、地盘扩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战争形势,他应该及时培养人才,授之予权,通过管理团队而不是个人的骁勇来夺取胜利。刘邦的高明正是在于:授权、并且很好地掌控。

相对于秦王朝来说,刘邦与项羽经营的事业可谓“民营企业”。而这两个秦末“民营企业”的不同结局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其实,说到授权,大部分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现在许许多多的领导者在企业壮大后也尝试着授权,可事实上授权问题至今仍然阻碍着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当初在海尔公司任职时,基本上不存在授权问题,因为该公司每一个职位的权限范围规定的很清楚。比如你是产品经理,你手上有多少资源,你的费用审批额度、你掌握的客户返利额度等一清二楚,你只要按计划实施,没有人会横插一手。后来我先后服务过几家民营企业,深感授权问题在民营企业是个很大的问题:强势的企业领导往往能创造优秀的业绩,可是往往正是因为其强势,就很难放心地让手下人独当一面,于是企业里太多的是没有思路的“二传手”,而“二传手”的没思路又使得企业领导常常琐事缠身,到处“救火”,没有时间思考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瓶颈就逐渐暴露出来。而授权之所以困扰很多民企,这中间往往隐藏着六大悖论:

能力悖论:很多领导者觉得下属“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于是很多一般性的、例行性的任务都被批上“重大任务”的华丽外衣,非自己亲自操刀不可。例如我曾服务过的一个涂料企业,年产值也有好几亿了,可是市场部任何一分钱的费用投放都必须由老板亲自审核、定夺(应该说每一笔费用发生时都必须知会老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很小的一笔费用都必须由老板决策是否该花、怎么花,那企业就有授权问题了)。于是每天办公室被踩破门槛,老板从一大早至少忙到晚上8点,不亦乐乎!真正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不下市场的大师。其实,对下属的能力担心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他可以培养,而你却不给他独立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那是你用人失败;如果他不可调教,那你更失败,因为你根本不该招聘这个人,或者即使招聘了也应该及时撤换!

责任悖论:有些领导者会认为“现在的员工哪有几个能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企业不是他的,他怎么能象我这么尽心?”他们担心下属敷衍了事,工作态度不行。――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最高需求,每一个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都希望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如果你怀疑他的责任心,不敢给他授权,那么出了问题他将会以“这件事情我无权管辖,我不负责任”为借口而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员工的责任心将会散失殆尽,这种结果是领导者一手造成的。相反地,当你信任他,赋予其权力时,他的责任心将在追求成就感的过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这样长期的有效授权,有利于企业营造权责明确的文化氛围。

效率悖论:很多领导者会认为:“做这件事我轻车熟路,效率高,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视”行为!其实刚开始下属可能表现的比你亲力亲为差,但如果你悉心指导,当他逐渐上手了,你将会很轻松;同时由于领导者腾出更多的时间在“搭班子、定战略”上,从而使整个团队的效率能大幅提高。

失控悖论:一方面是担心“放权容易控制难,权力一放,就很难保证还能按自己的意思操作,很容易失控,如果什么事都由自己亲力亲为来完成,哪怕是累一点,总归比较放心”,

另一方面是担心权力放出去之后,会削弱自己在公司中的权威,以前的“我中心”会变成“他中心”。并且由于业绩是经理人做出来的,自己没有了成就感。――那只能说明你的企业还缺乏优秀的授权机制,你对企业的控制管理水平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能准备着永远当“救火队长”。

腐败悖论:“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这是企业授权过程中骇人听闻的一句话,也是让企业领导在授权上犹豫不决的一个悖论。――现代企业管理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三权分立的模式,只要做好监督机制建设,腐败就会被控制,况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亮剑”悖论:领导者总是希望受权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将每一件事情做圆满、做完美;一旦出现一些小的失误,马上就会抛出一句:“你看,一给他权力就犯错,还是收吧!”――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小的失误并不影响大局,并不阻碍业绩的最终达成,当经理人出现“偏差”时,作为领导应该站在高处给予点拨,而不是马上“横插一手”或“收回权力”。毕竟,新手上路要懂得扶一把、送一程,否则他永远也成长不了。

那么,对于这个“烫手山芋”般的授权问题,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授权机制呢?

好的授权机制应该是一环扣一环的过程。第一步是计划。这里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授权计划,即明确责、权、利,确定好受权人的权限范围。二是授权目标,即受权人运用权力后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受权计划,即受权人在接受组织赋予的权力之后,就必须向授权人提交施政计划或方案(提示:“授权”与“受权”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第二步是监督与检查。计划只是纸面上的东西,真功夫在于执行的效果,所以授权后就必须加强监督和检查,以免偏离原先设定好的轨道。那么如何有效监控呢?一是通过完善的汇报制度来监控,并且在汇报过程中加强沟通。二是对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三是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的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四是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进行监控,比如:通过设立市场部,对销售部门的市场推进进行督导,通过设立品管部对生产部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通过设立审计部,对相关部门的费用发生情况进行监控。但监督与检查要有一个度,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和正常的环节和手段,不能演变成“疑神疑鬼”的地步。

第三步是指导与沟通――在指导的过程中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指导。指导是为了使授权计划更好地完成,使授权机制成功运行的重要环节。但指导有一个度的问题,指导的重点在于“点拨”,不能成为“干涉”。所以领导者一要善于为下属提供方向性的建议;二是能站在高处,帮忙下属及时发现偏差,发现存在的问题;三是当下属发生错误时,真心诚意地和他们一起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再犯,并思考杜绝此类错误再发生的方法。

而相对于指导来说,沟通甚至更加重要!很多时候领导者会觉得他已经给经理人很多权力了,但经理人还是觉得没有给他足够的权力,于是矛盾就出来了。其实授权的度是很不好把握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此时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手段就是沟通,授权双方通过把问题摆在桌面进行分析,并且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一番,就肯定会找出双方接受的方法。同时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作为经理人应该多尊重领导,重大事情知会领导,而作为领导的有想法首先和经理人谈谈,而不是越过经理人,这样双方的摩擦一定会大大减少,授权机制也一定会健康运行。

第四步是考核。权力授出去后,胡萝卜与大棒就必须同时拿出来。一方面是制定好完善的考核规定;另一方面是届定好主观错误和客观失误;同时要强调结果导向,对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教育为主。

不过,只有好的授权机制还是不够,为了使授权机制更好地运转,产生应有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建立授权的支持性系统,为受权者提供应有的支持。首先是在企业内部营造责、权、利分明的企业文化。其次是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适当地为受权人立威造势,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第三是为受权人的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使他们能“精确制导”。第四是为受权人摆平在部门关系中他们无法协调的事情,营造一种使各部门互相支持的文化氛围。

好的机制是成功的一半!授权机制的建设和健康运行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大计。个人英雄主义充其量只能使企业实现从0到1的发展,只有通过有效授权,搭建优秀领导团队,真正做到“使众人行”,才能使企业实现从1到∞的跨越。

篇7: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假如刘邦项羽来做销售,项羽还是会遭遇垓下之败,

有一个老板对我说:“能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能做好每一件事,任何一种生意都不是在卖产品、服务。任何一种生意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生意。能做人、就能做好每一件事、就能把任何生意的尺度把握好。”

成王败寇,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相争,有很多人分析他们的得失。我们在此以用人的角度来帮他们把把脉。

刘邦是流氓气十足的混混儿。不擅政治、不晓军事、无缚鸡之力、缺谋略之材。项羽出身贵族,又是十足的盖世英雄,勇冠三军、会打仗、文学基础又不错。他们两个都很了解自己。

刘邦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比方说他觉得自己的人才不够,就不断地吸收各类人才。汉初名将很多,除了三杰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之外,有宰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帮人做丧事的周勃。还有陈平、英布等,人才济济。而且,刘邦和他们相处得都不错。刘邦懂得什么叫 TeamWork (团队精神),脸皮厚,懂得哄他的手下帮他拚命,手下们帮刘邦是因为他不爱金钱、不惜封赏。著名的垓下之战,刘邦就是利用张良的计策,告诉韩信、彭越、英布,你们只要帮我,封地封王你们自己说吧!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垓下一战,刘邦胜利了。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单人的胜利,而不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单对单的胜利。

和刘邦一样,项羽也了解自己,但是项羽知道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有什么好、但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他自作聪明、不肯服输,自我感觉很好,老子天下第一,认为谁的本事都不如自己,容不下其他英雄,打来打去,都是靠自己一个人,

只知道用自己一个人的智与力,而不能用别人的智与力。而且生性多疑,连一个范增都留不了。虽然项羽有英雄的气概,但还是敌不过刘邦。

销售工作只是一家公司中一个部分,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销售的成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由 Market i ng 的市场推广,需要由 Cust omerservi ce 的客户售后服务支援,所以销售是一种团队工作,销售人员能够有很好的销售额当然很好,但是正因为他销售得好,其他相关的支援人员却因为他的销售业绩好,而做的功夫多了,收入却未必能因此而上升。如果此时换作刘邦,他定会将利益和其他的团队人员分享。 香港有一家电讯公司,有一个很好的销售人员,把自己的佣金收入的一半拿出来,分给其他的支援同事,利字当头,其他同事因为他的慷慨,很喜欢帮他做事,他的生意做到全公司生意额的一半。后来这个销售人员自己出来开公司,原来的团队都跟着他出来打江山。

如果是一个好的体制,一套好的销售系统,佣金制度不应只是为了销售人员而定,而是为了整个团队而定。如果你是项羽,你大概会认为,销售是销售人员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销售人员如果自己讲究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注定要失败的。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需要像刘邦一样,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行,然后用其他人的专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要客户、同事的关系能相处得融洽,通常头一年需要努力,接着的几年生意自然而然的就会自己来了。

篇8:项羽和刘邦中考作文素材

项羽和刘邦中考作文素材

项羽和刘邦中考作文素材

话题1:“悔恨”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话题2:“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篇9:以刘邦和项羽作为素材

以刘邦和项羽作为素材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篇10:刘邦和项羽谁更厉害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也有说原名为季,因其在家排行老四又称刘季,刘邦被人称为赤帝子,战国时期魏国丰邑中阳里人,华夏族。

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称沛公。

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

刘邦,出身于市井之中,身上带有些市井无赖的恶习,年少时的他性格豪爽,却不喜读书,为人豁达,不喜农事,只喜欢喝酒,喝酒经常赊账,其父太公训斥为”无赖“,即使这样刘邦依旧我行我素。

由于性格豪爽,看似每天无所事事的刘邦在成年后居然也有一大帮好兄弟,还在沛县做了泗水亭长,官职虽小却和县府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在沛县认识的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都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

后因秦二世暴政,陈胜起兵,沛令恐,欲响应陈胜,萧何、曹参等劝沛令召回刘邦。

刘邦起兵后由几千人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与各地起义军入关灭秦,后灭秦和项羽、赵王等封王,成为汉王。

刘邦所率领的汉军逐渐坐大。

楚汉两国协议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互不侵犯。

但是,当项羽遵守诺言退兵,并放回扣为人质的刘邦的父母妻子之后,刘邦却背信偷袭。

无奈项羽退到垓下,处境艰难的楚军在垓下等待时机突围,刘邦却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军心,最后走投无路的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像是匹濒死的野狼发出最后的哀嚎,项羽在乌江流下最后两行泪后,带着怨愤和无奈自刎而死。

自此,阻碍汉朝江山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被除掉了,汉王刘邦顺利登上了王位。

汉王和西楚霸王都是强手,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出身名门;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一事无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项羽鼠目寸光、急躁、没有克制力、爱慕虚荣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篇11: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惮于刘、项势力之大,便将他们招至都城,册封侯、将之位。正值此时:“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书》)楚怀王的安排显然是偏向刘邦的,项羽要先向北攻打亲兵,再赶去散关函谷关,无疑要耗费更多精力。然而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可见其忠义之心。但项羽也由此走上下坡路。刘邦引兵向西,一路攻城收兵,再借之前的仁义名声,致使他的队伍逐渐壮大。及汉元年十月,沛公居霸上,他已有了十万大兵,虽然尚不能与项羽军队相比,但其实力的确远超出发时。

转言项羽,大破秦军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向关中,可惜十一月才到达。仅是比沛公晚到了一个月左右,大势已然去矣。刘邦已派兵驻守函谷关,在当地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项羽之军,刚刚经历了与秦军的大战,又长途跋涉,到达关中便再次进入作战状态攻打函谷关,十二月又被调去戏地镇压起义,早已人疲马倦,失去了其本来拥有的最大优势。这是项羽第一次失去“天时”。

项羽对这种费力不讨好结局极为愤怒,随后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虽说《史记》对鸿门宴的记载中也有很多文学化的成分,但是它毕竟来源于历史,有两大重点是不会有误的:首先,项羽设宴邀请刘邦绝对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这场宴席对刘邦的安全必然造成了威胁;第二,刘邦活着从鸿门回到了军中。不管太史公其他的记载是否有误,单凭这两点,就可以说项羽再一次失去了“天时”,而这次失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最终的回天乏术。

篇12: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次年正月,项羽因怨怀王而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汉书》),分封诸侯。刘邦被迫裁军至三万,并且被驱逐到极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他本欲再次起兵反抗,但最终还是听从了萧何的劝阻,忍气吞声。然而项羽新建立的王国也未能长久。由于项羽的暴虐无道,诸侯之间相互交战,不久后天下又大乱,各诸侯王开始攻伐。汉在西,楚在东,双方又一次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

之后的几个月里,刘邦在西方调兵遣将,攻取陇西、北地、上郡,至此,三秦除章邯困守的废丘之外全部归汉,同时张良归汉,自此大汉国家基础形成。九月,韩信攻下韩地,十月汉土地至咸阳,刘邦已然做好了东进的准备。

反观项羽,当得知刘邦平定三秦准备出兵伐楚时,赵国、齐国、梁地都已反叛。项羽北上攻打齐国,打败齐王田荣,由田荣的背叛而迁怒齐人,于是大肆屠杀,致使齐人或复叛或起义,局势动荡。即使是被项羽收入麾下的齐国军队,也不为项羽卖命。西楚霸王,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从地图上来看,齐国地域并不大,西楚即使吞并了齐国也不会增强多少实力。而汉已然统一了西方大片土地,由西北方向对西楚展开半包围式的进攻,将西楚限制在东南海边的这片区域,促狭不已。无论是领土面积还是控制的区域,西楚皆弱于汉,此所谓“地利”之失也。

篇13: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作为孟子强调的作战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和”在楚汉之争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项羽失人心,不在朝夕,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刘邦之得人心亦是。

从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为王时开始,项羽在外的名声就不算好。怀王手下的大臣们都说:“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汉书》)以小窥大,可见刘邦在世人眼中是一个仁慈宽大的长者形象,而项羽是一个善战但暴虐的莽夫形象。最终,也的确是一个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个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从实际情况看,民间对刘项二人的评价并不是空穴来风。刘邦进入霸上,是打着“为父老除害”的旗号,秋毫不敢有所犯,只是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以说是很宽松的管理了。即使是人们争着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也不让士兵接受。“‘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汉书》中的这段记载颇有刻意美化之嫌,但与民休息应当是真的——观项羽,《汉书》中有一段刘邦的话历数了他的罪行,较为详细,摘录如下:“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这就是项羽失去“人和”的最好总结。

难怪项羽最终会沦落到田父欺骗、马童背叛、军队溃散的局面。《史记》中只是从项羽的角度写了他去世前展露的英雄气概,却未免有些片面,殊不知他的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自己应当为他的死负最大的责任。

篇14: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上文中我所引用的文献史料多来源于《汉书》,其实《史记》和《汉书》分别从这场争霸的两个角度记录了这件事,可以结合对比来看。之所以多引《汉书》,还是因为课内主要学习的是《史记》中的记载,这样相互中和一下,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

从统治者自身的能力来说,项羽的领导才能的确不如刘邦。项羽所拥有的能力,是匹夫之能,而刘邦的却是领导之能。其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匹夫之能以自能为能,而领导之能以“官人”为能,即安排别人为其做事。从今天的角度来讲,项羽的能耐是做事的本事,而非领导的本事。领导不比做事的本事,比的是能否指挥别人去做事。项羽刚愎自用、狂妄霸道,时而犹犹豫豫,有妇人之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缺乏“领导力”。而刘邦善谋权术、重视百姓、任人唯贤,比项羽高出一层。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焉得不败?其实项羽的故事,也体现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

再多言几句我的妄自揣测。《史记》并非是极客观公正的一本史书,这其中掺杂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如“陈涉世家”、“太史公曰”等等。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努力地塑造项羽光辉伟岸的形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对项羽有种英雄惜英雄的好感,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他想借项羽塑造一种他理想中的人,这种人有反抗精神、有顽强的意志、有智勇双全的才华,在无力回天之时,这种人会选择维护自己生命的尊严。他或许有缺陷,但是他的闪光点和光辉事迹足以使他名垂千古。数千年后,当我们看到司马迁当年的设想,仍会发出一番唏嘘感慨,这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体现之一。

篇15: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都说是胜者王,败者寇,不以成败论英雄却更符合世人对霸王的追思。项羽最终没能成为帝王,谁说他的理想就是称帝呢?除暴秦后,因祖籍为西楚下相,他只封自己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身为楚国旧贵族,他只想在报了国仇家恨之后,衣锦还乡,和虞姬一生缱绻情深,做一个自在的藩王。

太自信、太自大、太骄傲、太逞匹夫之勇、太不会用人,最终成全了霸王乌江边上的末路悲歌。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曾不无遗憾地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骄傲的项羽,又怎有颜面再见江东八千将士的父老?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谋略与勇气让横扫六合的泱泱大秦毁于一旦;广武山与刘邦两军对垒、斗文比武尽显豪迈激烈;鸿门宴上看似温厚仁义,不杀刘邦,实则为不失却民心的明智之举;东城之战与二十八骑兵力战灌婴统领的五千军士的王者霸气;垓下被围、乌江边上穷途末路时与虞姬的儿女情长;只信个人才干、不会广结贤能、失去韩信、气死范增、听信谣言不信任钟离昧等将领的人性弱点;是“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引兵而屠咸阳”的残忍暴虐与丧失人心;也是……范增怒极的一句“竖子不足与谋!”霸王,后人当如何来评价你的一生?

篇16: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令项羽闻名天下,名动诸侯的事情就是巨鹿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项羽领着两万的楚军和四十万的秦军直接硬扛,破釜沉舟,一战而胜,直接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脚步。诸侯们看到项羽如此勇猛之后,心中是佩服不已。这是项羽创造下的第三个世界第一,令人敬佩不已,为他以后建立西楚政权奠定了基础。虽然项羽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他却败得轰轰烈烈。俗话说,成王败寇,项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最后成为失败的一方,项羽无愧配得上“千古无二”这个称号!

篇17: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关于“垓下作歌”、“东城之战”、“乌江自刎”这些对项羽末路的生动描写,更显然是司马迁的悲慨抒情。清代吴见思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但这是写历史么?不,这是写诗、写小说、写剧本。钱钟书《管锥编》引清代周亮工的话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这“笔补造化”四个字,实在是太深刻了。我觉得读古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真的是读出了点味来。试想,《史记》中如果没有这段抒情性的动人描绘,项羽还能在读者头脑中留有如此慷慨悲壮的印象么?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要让他的悲剧英雄在穷途末路大显神通,他用他的二十八个人大战灌婴统领的五千人;他们冲进冲出,如入无人之境,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汉军“数十百人”;项羽的一声大吼,吓得刘邦的一位将军连人带马滚出去了好几里地。最后他面对一个投降了刘邦的楚军叛徒说:“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刘邦的部将王翳赶紧奔过去割下了项羽的人头,其余的骑兵蜂拥而上去抢项羽的尸体,单是因为争夺打架互相拥挤践踏,就死了好几十号人。司马迁写刘邦部下的如此卑鄙恶劣,不就是为了反衬项羽的从容、高尚么?

篇18: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司马迁已经向读者交代过,项羽这二十八个对刘邦五千人的战斗是在“自度不得脱”的前提下进行的,但读者往往不太注意这“自度不得脱”几个字,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抒情描写上。他说项羽逃到乌江浦时有一只小船划过来,船夫喊项羽上船,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是司马迁为项羽最后涂饰的最壮丽的一笔。如果没有这段话,则项羽只不过是个最后从容战死而已;有了这段话就表现了项羽的一种人生态度:他要用他的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殉自己的部下,来殉一切曾经支持过自己、拥护过自己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也包括两千年来读这段历史的千万百万读者;有了这段话就使项羽的最后战死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行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至少给人的感觉上是这样的。

篇19: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汉初包括汉在内,共有九个诸侯国,除了作为敌国的楚国被一分为三之后,七国秩序基本得到了保留。而就诸侯王而言,除刘氏主导的汉、齐之外,七个异姓诸侯中,赵国张耳、燕国藏茶、长沙国吴芮、淮南王英布是楚汉战争中已经形成的事实,彭越、韩信也都有封王之诺,至于韩国的韩王信,既是韩国贵族又为汉军将领,考虑到韩国的国力及其在地缘上与关中的关系,可以说基本没有威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刘邦对于分封异姓王是非常谨慎的,几乎每一个异姓王都不是汉王主动分封而是不得不为之。

再来看项羽的分封,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为自楚霸王,一共十九诸侯国,其中楚国一分为四、赵国一分为三、齐国一分为四、秦国一分为三,可以说项羽的分封彻底打碎了战国时期的七国秩序,转变为更为零碎的列国秩序。同时再来看各国的君主,其主要来源是由新兴军功阶层和六国贵族构成,其中又以军功阶层为主导,六国贵族被置于偏远之地。

而在诸侯之中,又有几人尤为值得注意,【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这些封王者与英布有本质区别,英布拥有自己的武装,本身便是军阀,属于不得不封,但是这几人纯粹因功封王,在刘邦那里诸如萧何、张良、樊哙等功臣都只是被封为享有特殊待遇的侯,而非拥有军政权力的王,如果说刘邦的分封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那么从这几人本身是可以不封的,更像是项羽主动为之。

篇20: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简单梳理一下楚汉分封政策的不同,就格局而言,刘邦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七国格局,而项羽则将其彻底打碎,建立了新的列国秩序。就君主而言,刘邦所封之人均是不得不封,而项羽的分封则更具有主动性,是一种主动的策略。

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项羽的对于天下秩序的构想与楚怀王、刘邦均不相同,怀王和刘邦均保留了七国秩序,怀王是出于复古的希望,而刘邦则是为了减少威胁,尽快消灭异姓王完成帝业,不管二者在主观上有何不同,皆是出于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妥协。但是项羽则不一样,项羽既不认同战国时的七国体系,也不认同秦汉帝制,在项羽看来,秦汉帝制是破坏了各国的风俗特色,而战国时的七国体系因为没有相应秩序规范,只能互相征伐不休。

项羽希望重建列国秩序,使各国各自自治,但是他渴望建立一套新的霸主体系,以霸主为核心维护列国之间的天下秩序,避免各国之间的征伐。为了保障霸主的权力,他必须分割七国,防止齐、秦、赵等历史强国重新做大。另一方面,旧时代的六国贵族毫无疑问是新体制的阻力,因此项王才需要改立齐王,诛杀韩王、义帝,打击六国王室,扶持新兴军功阶层,以自己为核心,与新兴军功阶层共同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篇21: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应该来说项羽构建的霸主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横山王、临江王听其调遣谋杀了义帝,雍王章邯为其死战,但是不得不承认,春秋时代已成历史,霸主体系所依赖的宗法秩序早已解体,项羽理想的秩序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随着义帝被害、田荣叛乱、汉王还秦,项羽一心构建的霸主体系转瞬间便灰飞烟灭。

由此我们再来回想鸿沟议和,或许便能理解为什么项羽会如此轻易的相信了刘邦,因为在项羽的理解中,他至死都以为刘邦只是与其争夺霸主之位,鸿沟议和便是与之平分霸权,他以为刘邦的目的已经达成,但是他未能料到,汉王想要的不是霸权,而是整个天下。

至此对于项羽的天下秩序已经论述完毕,但是若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对比,我们会发现项羽分封的一个重大不同,那就是宗室无一人受封,那么宗室在项羽对于天下的规划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这就需要解析项羽的国内体制。

篇22: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十面埋伏》 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该曲以楚汉相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二军在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

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十面设伏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是夜,张良又采用攻心战术,以一曲凄凉的楚曲箫音吹散了项羽的十万楚军,迫使走投无路的项羽率仅剩的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汉军乘胜追击,最后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这首乐曲号称“武曲之圣”,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埋伏》、《小战》、《大战》、《重围》、《败阵》、《乌江》等多段体结构。

特有的演奏技法模拟出了号角声、鼓声、喊杀声、马嘶声等音响效果,展现了紧张、激烈、残酷、壮观的战争场面。音乐手段描绘了一幅刀光剑影,浴血鏖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古战场音画。其音乐形象的淋漓尽致,惟妙逼真。

乌江项王庙

暗鸣独灭虎狼秦,绝世英雄自有真。

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唯觉沛公亲。

等闲割地分强敌,慷慨将头赠故人。

如此杀身犹洒落,怜他功狗与功臣。

项羽作文

关于项羽的作文

关于项羽的作文优秀

我心目中的项羽作文

项羽作文800字高二

项羽作文800字

我心中的项羽 - 写人的作文550字

我眼中的项羽作文

我心中的项羽 - 写人作文550字

项羽与刘邦随笔

刘邦和项羽作文
《刘邦和项羽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刘邦和项羽作文(精选22篇)】相关文章:

项羽的颁奖词2022-12-18

刘邦作文1000字左右2022-05-06

为刘邦写颁奖词2023-03-19

我心中的项羽800字范文2023-08-16

乌江魂作文2024-05-21

项羽的写作素材2023-04-24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2022-10-21

关于项羽的神话传说精选2022-04-29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2022-09-24

高三作文:读书800字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