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作文1000字左右((精选12篇))由网友“非凡世界”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刘邦作文1000字左右,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刘邦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篇2: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1、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2、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人才。我们搞企业管理也不妨学习一下刘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经营管理中善待比我们更强更优秀的人才。
3、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4、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5、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6、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刘邦用人之道看中国经营智慧
中国有一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在中国历史上最高权威,宗教在中国一直是政权的辅助,广袤的土地和千万人口。被一个深藏在皇宫的人统治着,并安然有序地开创着中国的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这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皇帝网罗着全国的精英,皇帝是人才智慧的最高端,研究中国历史皇帝的智慧,就能达到“会当凌绝峰”的境界。
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一个庞大帝国的领导者和缔造者,借鉴他的人才智慧,启发我们今天的人才策略灵感。
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人才管理,可以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都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和功臣、将相们讨论问题时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刘邦在用人的确有过人之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
如韩信能带兵,他敢放手给兵。张良善于谋略,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萧何会管账,他敢放手给钱。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利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能使各种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权。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问到自己,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10万兵。刘邦就问他,为什么韩信反为自己所擒。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善将将。韩信的一席话,可以说是真正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
刘邦用人不问出身
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张苍为秦御史,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等,但他们各有其长,加上刘邦的大胆任用,都成了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刘邦终其一生,正是由于他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选才之德,谋才之脑,提才之能,用才之胆,容才之量,护才之魄,育才之法和集才之力。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因此,企业老板们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企业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
篇3: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赏析:
这是一首成功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
王霸之气,成王者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几年兼并战争的胜利,
造就了刘邦的王者气魄,但很难彻底清洗他原本市井流氓的无赖习
气,处处表现了他志满意得,狂妄自大的心理特征。
篇4:刘邦用人之道
1、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2、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人才。我们搞企业管理也不妨学习一下刘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经营管理中善待比我们更强更优秀的人才。
3、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4、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5、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6、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刘邦用人之道看中国经营智慧
中国有一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在中国历史上最高权威,宗教在中国一直是政权的辅助,广袤的土地和千万人口。被一个深藏在皇宫的人统治着,并安然有序地开创着中国的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这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皇帝网罗着全国的精英,皇帝是人才智慧的最高端,研究中国历史皇帝的智慧,就能达到“会当凌绝峰”的境界。
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一个庞大帝国的领导者和缔造者,借鉴他的人才智慧,启发我们今天的人才策略灵感。
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人才管理,可以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都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和功臣、将相们讨论问题时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刘邦在用人的确有过人之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
如韩信能带兵,他敢放手给兵。张良善于谋略,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萧何会管账,他敢放手给钱。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利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能使各种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权。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问到自己,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10万兵。刘邦就问他,为什么韩信反为自己所擒。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善将将。韩信的一席话,可以说是真正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
篇5:刘邦用人之道
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张苍为秦御史,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等,但他们各有其长,加上刘邦的大胆任用,都成了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刘邦终其一生,正是由于他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选才之德,谋才之脑,提才之能,用才之胆,容才之量,护才之魄,育才之法和集才之力。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因此,企业老板们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企业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
篇6: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作者: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
1、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2、威:威力;威武。加:凌驾。
3、“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4、“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5、安得:怎样得到。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
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赏析: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黥布(也叫英布)的叛乱。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大风歌印章
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篆文,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孙某高兴地将其献于朝廷。这方印不仅精致绝伦,富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印文可与文献中的《大风歌》相互参照印证。在古代时期的汉高祖:刘邦有一枚“大风歌印章:有古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时候刘邦的大风歌印万世传诵,熟知并且能背诵下来的人多了,但后世人却还是让人难以琢磨。有关此印的记载出自清代王士祯的笔记《池北偶谈》。书中说道,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篆文,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印。孙某高兴地将其献于朝廷。这方印不仅精致绝伦,富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印文可与文献中的《大风歌》相互参照印证。
康熙四年十月初八,溧水县一农民耕田,也得一玉玺,被献于朝廷。这方印反映了秦汉时代的社会状况,为史书提供了注脚。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此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I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篇7:刘邦读后感
中国历史上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刘邦是个无赖,除了吃喝嫖赌,好像会的也不太多,就是爱交朋友,著名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就是那个时候结交的狐朋狗友。这说明,位子决定脑袋。在小小县城里,像萧何这样的大才子,还不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吏?但就是他辅佐了刘邦,开创了大汉天朝。还有韩信,刘邦认识他的时候,他仅仅是在项羽帐外手拿着戟看门的人,被张良相中后,指挥千军万马,打败项羽。我想,当时项羽打死也不会相信,他军中一个小小的看门人竟然有如此大才,并且是要了他老命的大才。
刘邦从小就有不凡的梦想,总是守着人数他大腿根内侧72颗黑痣,来说明他的命是老天眷顾的。且不说这动作是多么的恶心,但一直坚持梦想,并且努力的去实现,这点是成功者永远不变的特点。
刘邦会用人,所以,他麾下有那么多的良才,也就是用了这么多的良才,他整个团队的实力大增,并且实现了霸业。我记得当年在制药厂的时候,营销经理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当区域经理,既要有霸气,也要有匪气,这好像说的就是刘邦。刘邦有霸气,否则无法成就霸业,但他同时也有很多匪气,即利用知识分子,又侮辱知识分子,让清高的知识分子无法清高。他遇到自命不凡的,先来个下马威,然后再启用,这就是管理之道。
刘邦当皇帝也是逼出来的,他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下一个时间段自己的命是否在还属于未知呢,还怎么当皇帝?他当皇帝的野心是一个一个胜利所累积成的。所以,很多做大事的人不会考虑太多,有了详实的计划,勇敢的往前冲就够了。做大事的野心就在一个一个小小的胜利中形成,原来不敢想的事情也敢做了。尽人事听天命,别把后路布置大多。
刘邦是个公认的无赖。人家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膝下啥也没有。所以,他扑通一下跪下来与项羽结拜为兄弟,又扑通跪在他结拜兄弟面前表述忠心。这不能说刘邦懦弱,只是他的政治权谋而已。当他被弓箭射中之后,他为了稳定军心,忍着剧痛指挥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足以表现他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曾经写词来缅怀项羽,说项羽是个大英雄,但是仔细想想,项羽杀人如麻,简直是个恶贯满盈的屠夫,而刘邦是个不忍涂炭生灵的贤君。老天给了刘邦天下也是公平的。
刘邦给我了一个启示,就是做好计划后要大胆的去做,不要考虑太周全,因为老天如何安排自己那是老天的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大胆的往前走,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篇8:刘邦读后感
我有一本名为《刘邦》的纪实性小说,说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
秦朝末年,二世昏庸,奸相赵高专权,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身为沛县小吏的刘邦和亡楚大将项燕之子项梁的势力算是其中的骨干力量。刘邦原为沛县无赖的首领,后因好友萧何(后来为汉朝丞相)举荐,当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秦朝的一个行政单位,一个亭长两个助手),后押二百名劳工去骊山修筑秦始皇陵,但因劳工逃去,刘邦也干脆起义,之后陆续得到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的辅佐,开创大汉江山。项梁与其侄项羽在吴中反秦,后为起义军首领,但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攻杀,由侄儿项羽接任,项羽刚愎自用,最终为刘邦所败,自吻乌江。
刘邦的赢和项羽的败都不是偶然的。先说刘邦。刘邦有着一种收买人心的“特异功能”,他一个市井无赖,竟然可以得到萧何。曹参。夏候婴等英雄豪杰的辅佐,甚至于崇拜;能获得陈平。韩信。英布。周殷等异己的倾心和归顺,并且用人不疑(韩信是个别),对待手下推心置腹;而且还有萧何在关中(函谷关以西)有力的兵源。粮食支援;分支韩信的攻魏。取赵。灭齐,又在潍水之战里用仅仅几千人马,大破楚军二十万大军,生俘楚军大将龙且,在北牵制项羽;更有彭越在梁地与项羽打游击,断了楚军粮道,处处拖住项羽的脚,使项羽无法集中精力完全消灭刘邦。另外,刘邦对于手下谋士的良策言听计从,他听从张良之策拉拢彭越,牵制项羽,使项羽无法消灭刘邦;听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平定三秦;听从袁生东出武关,调虎离山之策,使项羽疲于奔命,并保住中原粮仓敖仓于荥阳。成皋一线……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刘邦胜利的因素。
再说项羽。项羽和东汉末年名将吕布一样,勇武有余,智谋不足,他虽在巨鹿破釜沉舟,大破章邯,但他刚愎自用,不会用人,手下多武少文,后来还中了陈平的离间之计,将唯一一个智谋高深。精明能干的军师范增气死。而且项羽在应该宽厚处理的时侯残忍,在应该果断下手之处却优柔寡断。心软仁慈。他坑杀秦朝二十万降卒,杀子婴。掘皇陵。杀义帝……他的种种恶行让他失去了民心,也让刘邦抓住了把柄,而他在鸿门宴上,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却“大发慈悲”把刘邦“放”走了……
总之,刘邦能听从良策,笼络人心,而项羽却刚愎自用,暴戾残忍,还优柔寡断,这些因素都使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成为必然了!
篇9:刘邦读后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汉高祖刘邦晚年在衣锦还乡之时,与旧友故知、父老乡亲,开怀畅饮时,击筑而唱的诗句。而这句气势磅礴、流传至今的诗句,既体现了刘邦的思乡悲情,又突出了他作为一代天子的豪迈气节。
著于西汉中期的《史记》,一直是我们了解刘邦与项羽那段金戈铁马、争霸天下的历史的教科书。
那样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显得格外的费力。对于当中记载的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可靠性,我们都无从考证。
而一位来自日本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广泛涉猎、深厚的历史学研究功底,加之结合了《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伊湾汉简等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位叱诧风云的汉高祖刘邦。
篇10:刘邦读后感
刘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有大志。初为秦朝泗水亭长。有一次,他奉命押运一批民夫去骊山服役,途中民夫逃散了不少。他眼见无法交差,干脆就将民夫全部放走,自己和十几个自愿跟随他的人逃入芒砀山,聚集了百余人,并和沛县衙门的文书萧何、监狱官曹参暗暗联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刘邦聚合萧何、曹参、樊哙等数百人,杀死县官,起兵响应,称沛公。转战于丰、沛之间。陈胜死后。曾一度归属项梁。后项梁战死,刘邦与项梁侄子项羽共奉楚怀王雄心为领袖,继续坚持反秦斗争。成为反秦的主力。秦二世三年秋(前2),刘邦受楚怀王派遣率所部向关中挺进。他迫降宛城,攻占武关,率军攻入咸阳,秦三世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羡慕阿房宫的豪华,进城后想留居宫中,经张良力劝而醒悟,出城驻于灞上。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法办;偷盗者治罪。”因而深得民心。不久,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后,也攻入咸阳。驻扎于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决定杀死刘邦这个对手。但他的叔父项伯去告诉了老朋友张良。张良和刘邦商量后,认为自己现在不是项羽的对手,只有去向项羽赔罪,争取他改变主意才是上策。第二天,刘邦带著张良,樊哙等和百余随从,到鸿门请罪。项羽设宴招待。席间,刘邦低声下气地向项羽赔不是,表示自己没有和他争天下的野心。项羽听了,顿时改变了杀死刘邦的主意,范增一再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动手,他都装没看见。范增急了,派项庄入席,欲以舞剑助酒兴为名刺杀刘邦。项伯见项庄慢慢舞近刘邦。忙起身对舞,保护刘邦。张良借故出帐通知樊哙冲入帐中,保护刘邦。刘邦借中上厕所,带著樊哙离开项羽大营,从小路驰回军中。张良待刘邦走远,就向项羽送上礼品说刘邦酒醉先回去了。范增气得连连叹息,但又无可奈何。这样,项羽和刘邦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同年十二月,项羽违反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占有巴蜀、汉中之地;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分封后仅一个月,诸侯开始火并。刘邦乘机平定三秦,再度占领关中,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刘邦本人既不是将才,也没有什么高明的谋略,但他善于用人,尤其懂得发挥部下的长处,又“好谋能听”,能够采纳部下正确的意见,能体恤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谋划下和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的征战下,终于由弱变强,在公元前二零二年打败项羽,并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二月,刘邦在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在位期间,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侯割据势力,立了许多同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政策:号召逃往山泽者返回本乡,返乡者恢复爵位和田宅;对战争期间卖身为奴者给予解放;还令士兵复员,从事生产。此外,令各地豪强迁徙关中,以充实首都。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
以上措施,对安定民生,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秦朝灭亡后,漠北的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的边郡,前二零一年,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大军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三十万大军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险。此后,鉴于国力尚未恢复,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斗中,胸部中箭受伤。第二年三月,创伤复发,病势危重。他召列侯,群臣进宫,吩咐左右宰杀白马,要众臣歃血为盟,宣誓从今以后,凡不姓刘者不能封王,没有功者不能封侯,谁违背这个盟约,天下人可以共同讨伐他。又命令陈平立即从燕地赶回荥阳,协助灌婴驻守,以防各诸侯国乘机作乱。然后召见吕后,嘱咐后事,吕后问他:“萧相国之后,谁可以接替他”刘邦回答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并由陈平辅助他。陈平足智多谋,然而不能独当一面,周勃朴实,少文化,但是,今后安定刘家天下的,非他不可,可以任他为太尉。吕后再问后事,刘邦摇摇头说,后事恐怕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同年四月(前195年),刘邦死于长安长乐宫。死后庙号为太祖,称高皇帝,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汉高祖。
篇11: 刘邦故事
刘邦故事
如今旅游越来越发达,很多城市都开始打着“XX故里”的旗号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旅游,推动了旅游业更多的经济发展,比如“鲁迅故里”、“西施故里”、“孟子故里”、“女娲故里”等等,而且还取的了很好的效果,让当地的旅游行业更加发达,毕竟“人杰地灵”这个词基本就是和名人挂钩。不够有一个名人的故里似乎还没有哪个城市敢打旗号,除了那个名人的真正城市,这个人就是刘邦,刘邦就是货真价实的徐州人,只有徐州敢打着“刘邦故里”的旗号。
刘邦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政治家”,凭借着自我的一双手和一个聪明的头脑,在没钱没人没地位的局势下,混到了皇帝,从最开始的草根,到之后的亭长(类似于如今的村干部),为了兄弟义气,刘邦将一批囚徒放走被吃官司,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有头脑的刘邦开始炒老板鱿鱼自我出来单干,带着这帮“囚徒”揭竿起义,乱世出英雄,刘邦顺应着朝代发展,最后最后站在了最高点。
就连伟大的毛主席都对刘邦赞赏有加,称其是“高明政治家”,也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有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对刘邦很敬仰,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是建立大汉礼貌的汉高祖刘邦。”刘邦都已经被歪果仁这么崇拜了,更别说我们国内了。
很多人都觉得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是因为他赶上乱世,并且恰逢遇到的对手太仁厚,其实不然,最主要的是因为刘邦很会任用贤人,在他的世界观里,只有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他选取了能够运筹帷幄的张良,保证团队供给的萧何,统率百万大君战无不胜的韩信,这就是他最终的成功的原因。其实放任刘邦到如今这个社会,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boss形象,善于识人用人,喜欢用那些比自我有本事并且能够很好地驾驭他们的人才,刘邦就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他以他的亲身亲历为大家带来了正能量,原先什么都没有也能够靠着自我的双手和头脑闯出一片天!
篇12:大风歌(刘邦)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我威武平定天下,荣归故乡。怎样能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注释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海内——四海之内,也就是全国。
鉴赏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此过程中, 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 项羽的写作素材
★ 韩信与萧何的故事
★ 高一的文言文复习
【刘邦作文1000字左右(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鸿门宴原文2022-05-05
高祖本纪翻译2022-12-25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2022-08-02
鸿门宴课件2022-08-06
高中文言文2022-04-30
楚汉传奇观后感2022-09-01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2023-01-26
鸿门宴译文2023-02-16
韩信历史故事记载2023-11-25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