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集锦15篇)由网友“MrFrankenstei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_抗击肺炎疫情感人故事
【一线抗疫群英谱】“看着患者战胜病魔,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
“白大褂,白大褂在哪里?快救救她……”日前,一位年迈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听到呼救后,医务人员赶紧跑过去,迅速把病人推进病房开始抢救。几个小时后,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告诉记者,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不少患者好转出院。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挺过去。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减轻了当地压力,收治率和治愈率正在提高,病亡率在下降,他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医院,我们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余亭说。
“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些天,一位82岁的重症患者在金银潭医院经过14天的救治,好转出院了。出院那天,老人激动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谢谢你们。金银潭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汉肺科医院共收治约400个重症病人,已有224个病人出院,病房里一些病人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据我观察,现在的门诊量明显少了,而且新增的病人也少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很明显。”杜荣辉说。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领的医疗队来到武汉,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救治重症患者。康焰介绍,这段时间,他们收治的病人中有的是高龄患者,有的抑郁、悲观,经过他们精心救治及心理疏导之后,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有了很大改善。
要阻止轻症变成重症或危重症
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杜荣辉认为,阻止轻症病人变成重症病人,阻止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病人刚进医院时往往缺氧很严重,我们一般会对其进行氧疗。”杜荣辉说,病人用了呼吸支持、氧疗以后,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达到93%,正常人基本上是98%左右,但当病人要进行喝水、上厕所,或者洗发、洗脸等行为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可能就会掉到70%或80%,如果时间稍长,就会影响他的心脏、肝脏、肺等器官,导致病情恶化。而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被忽略。
杜荣辉提醒,对病人要勤于观察,做好护理工作,尽量要求病人最好是“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而导致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同时,要让“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要抓好落实,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治患者,把疑似病人送至隔离点,把轻症病人送到方舱医院,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送到定点医院,避免病人因到处寻找床位、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加重病情。
“对病人的评估要提前,在病人处于轻症的时候,就要筛查出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并进行提前干预。”康焰表示,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病毒最终被消灭,依靠的是人体的自我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功能尤为重要。对病人进行呼吸支持、循环功能支持等,目的就是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病人的免疫功能稳定,从而让病人能够渡过危机。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
“我和你妈妈都不需要你担心,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你不能倒下啊,要搞好工作啊……”每次打电话,余亭的父亲总会这样反复叮嘱他。
从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余亭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天、没回过家。由于长时间绷着弦,随时准备收治病人,余亭显得有些疲惫,他说:“有时候自己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会反应不过来。”他的妻子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夫妻二人除了在电梯里偶遇时会当面说几句话外,平时基本都是靠电话或视频来沟通。
其实,像余亭一样,大量医务人员都在承受着压力。“病房里的床位住得满满当当,每个病人我们都会耐心救治。”余亭说,他们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出来时经常会全身湿透。有的医生护士住在值班室,有的住在附近酒店,以便在有紧急任务时能迅速集结。这段时间,余亭经常会给病区里的医生护士们加油鼓劲:“我们身体上都很疲惫,但是心理上一定不能‘累’,心理防线一定不能‘垮’。”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杜荣辉告诉记者,她从1月3日开始就一直在肺科医院里救治病人,没有休息过,现在是战“疫”状态,医护人员就算疲惫也会始终坚守岗位。“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参与,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的。”她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
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汉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武汉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张忠德说。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张忠德说,以前的培训全部归零,现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60名队员中,有37人是共产党员。“我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必须是党员。”一个星期之内,医疗队有20人写下入党申请书。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救治过程中,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说,他们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除此之外,还对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疗。外治法主要采取针灸、按摩,打八段锦、太极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有焦虑得睡不着觉、腹胀得吃不下饭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着觉,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张忠德说,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收治了124个病人,出院跟转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刚好是50个,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张忠德说:“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病救人,但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中医人的支持,是集全国中医人的智慧来制定诊疗方案的。”
据了解,从临床数据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治疗手段介入后,重症转轻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转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数据显示也较有效,后续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目前中医、西医团队都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忠德说。
任何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称了一下,发现体重降了9斤。”张忠德笑着说,前线医生工作都很累,“现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进来以后,你得想办法不让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要想办法治好病。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掉几斤肉没问题,回到广州一个月又长起来了。而且,我年纪大了,还难得老来瘦。”
在武汉,早晨6点多起床后,张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没时间休息,就在坐车时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吃饭也很快。”2月17日,张忠德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又接着修改治疗方案,等弄完已经深夜1点多。”
在医院,遇到焦虑、紧张的患者,张忠德常常拿自己举例子:“我得过非典,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你们更要有信心挺过去!”
张忠德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务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勤洗手,又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现在的人,有的太不爱惜身体了,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他说:“中医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增强体质才是最好的预防。”
“我所在两家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看媒体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符合。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胜利曙光就在前方。”张忠德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xx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智明:白衣战士 英雄院长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篇2: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
海垦“90后”酒店员工方芸睿:
“等客人入住后才敢给妈妈打电话”
“您好,房内缺洗漱用品?好的,我马上给您送去。”1月30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海南农垦中南温泉公寓酒店内,该酒店客房部副经理方芸睿在接到服务要求,马上送到指定地点。
方芸睿服务的这批客人有些特别——他们都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学观察期。
“每送一趟物品就得洗手、消毒一次,数不清这几天消毒多少次了。”在方芸睿记忆里,一天洗手、消毒二三十次都是常事,她的手总是皱巴巴的,身上浓烈消毒水味消散不去。“但能为防疫工作出一份力,我们都感到很自豪。”
26日中午,接到有关部门通知,海南农垦中南温泉公寓酒店被设置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观察区。该酒店总经理李永青组织员工第一时间接下“军令状”,转移酒店80余名原住客,开展清扫消毒工作,并配置相应防疫物资。
“当天酒店已经住了80多人,我们挨个和住客解释请求谅解,并帮助他们转移住所。”方芸睿回忆,当天酒店还开展了防疫培训,气氛有点紧张。令人感动的是,没有一个员工退缩,所有人放弃假期,全身心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
27日一大早6时许,方芸睿和客房部的5名员工便起床洗漱,对所有客房进行消毒。下午5时许,这批特别的客人终于陆续入住酒店。
“妈,酒店被设置为观察区,我今年春节不回家了,你们要照顾好自己。”直到27日下午6时许,接待工作告一段落,方芸睿才拿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听到电话那头担忧的“责骂”,她不由红了眼眶。“你们放心,我一定照顾好自己。”
“只有等客人入住后我才敢给妈妈打电话。”方芸睿说,一是因为接待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她不愿意因个人私事耽误时间,另外是担心家人太过担忧而反对她在酒店驻守。只有说起家人时,这个的姑娘才不那么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丝孩子气。
为了服务好特别的客人,客房部的员工们还24小时轮岗执勤,保证他们在观察期的生活需求。“我们一定会尽职尽责,履行好这份光荣使命。”方芸睿说。
篇3: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
暖!定安候鸟线上合唱一首歌 用歌声为武汉加油
1月30日,一首《武汉加油》在旅居定安的“候鸟”口中传唱开来。10位来自定安县夕阳红合唱团的老年文艺工作者深情演唱,给千里之外的武汉加油打气。
定安县塔岭旅工业园区居着2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老人。为此,定安县成立了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旅居定安的“候鸟”段大成,是定安夕阳红服务中心的骨干成员之一。
湖北武汉突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几天前,段大成收到了好友写的一首歌词,他读了之后,内心激动澎湃,连夜为这首词谱了曲。
“这是为武汉加油,这也是为咱们中国人加油,我们能否一起传唱?”段大成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了中心“候鸟”骨干群里。
“我们这也是和疫情做战斗!”“我们要为武汉加油!”段大成的倡议一经发出,立即就有几十名“候鸟”报名要求参加演唱。
不过,问题来了。按照定安县政府要求,所有群众今年春节期间,都要在家“自我保护”,大家怎么能出去呢?微信群里议论纷纷。
“我们来快闪?”
“那不行,快闪也要出门聚集,我们老人不能违背政府要求。”
“但是我们不能隔岸观火,还是要想办法为武汉加油!”
这时候,有人提出,何不在线上完成合唱?这个主意被大家一致叫好!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大家决定在已报名的30人中筛选出10人,实行手机语音教唱的方式,各自在家学唱。唱歌、配乐全部都在各自家中独立完成,然后再由专人用手机软件将声音合成齐唱。几番“折腾”下来,一首“不见面也能完成的合唱”——《武汉加油》出炉了。
“长江汉江在这里会晤,白云黄鹤在这里起舞。一种威胁人类的病毒,突然让你充满了恐怖……”“啊,武汉,全国人民为你加油祝福”
当不同的声音经过剪辑,传承了一首歌,那一份温暖,是定安县“候鸟”老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向身处武汉重灾区的同胞们送去的慰藉,是他们向奋战在防疫前线的所有工作人员献上的敬意。
篇4: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
业主发烧,社区和政府人员爱心接力送诊就医
“有武汉业主发烧!”日前,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政府办公楼值班人员在晚上9时接到该镇某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来电,称小区一名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业主发烧,但晚上没有出行交通工具,请求镇政府帮助。
“马上协调巡逻车,赶快送诊就医!”为保证该病人能及时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避免出现交叉感染,云龙镇委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由云龙镇委委员、武装部长欧振强带队,组织党员干部在做好自我防护,同时,协调来一辆空气流通性较好的城管巡逻车,将病患冯女士就近送往一公里外的云龙镇卫生院就诊。
经初步诊断,不能完全排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
针对这一情况,欧振强又与该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协调省人民医院连夜派出专用救护车,将患者送至省人民医院诊断。经专家诊断,冯女士为普通流感症状,建议从医院返回家中居家隔离。
于是,送诊干部又将病人带回云龙镇小区,并提供消毒液、防护用具等,热心为病人的需求“跑腿”。
“当时听说这名群众曾有旅居武汉的情况,说实话,心里面还是有点紧张的。”欧振强说,他在将冯女士送医疗救治的同时,也及时将冯女士来琼的时间、航班号以及去过的地方、住过的酒店、车辆等情况作了详细的询问和记录,并汇报至相关部门。
如今,冯女士情况好转,体温正常。“非常感云龙镇政府干部们,我觉得心里面很温暖,当时要不是他们及时的帮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冯女士说,1月10日,她从武汉飞至海口后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家人都非常紧张,幸亏有社区和政府党员干部的热心帮助,才让自己度过这一难关。
篇5: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
文昌一村支书每天大喇叭“喊话”10余次
党员干部带头,发动全民抗疫
“各位村民,有个紧急通知,近期一定不要过多接触外出人员……”近日,文昌市一村干部手持麦克风用海南话“喊话”的视频在各微信群里转发,中气十足的宣讲赢得纷纷点赞。
1月29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访获悉,视频中的村干部名叫符策奋,是文昌市东路镇下洋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年54岁。
村委会办公室离符策奋的家不到100米的距离,每隔大约1个小时,老符就会跑一趟办公室。“村里有3个高音喇叭,基本覆盖每家每户,平时有重要大事通知,都用这大喇叭一喊,都能听见!”符策奋说。
下洋村下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265户1128人。据摸排统计,今年春节,返乡大学生和外出务工返乡的人员共12人。目前所有外出返乡人员均居家自行隔离观察,未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的人。
“虽然文昌还没有确诊病例,但防控形势严峻,提前做好预防,容不得半点马虎。”符策奋说,全村有党员50人,为做好疫情防控,党员干部自发组织了护村队,分片包点负责每家每户的巡访和检测工作。因为村委会广播站离他家最近,他便义不容辞地担当广播员,每天10多次宣读公告、防疫知识等。
进村的路设了关卡,有村干部党员轮流值守,不允许外来人员随意进出。村子里,除了巡查的工作人员,很少碰见村民,许多人家的院门都虚掩着,没有往年过节的热闹喜庆。
“往年过年可不是这样的!”一村干部说,按传统,该村每年大年十四都过“公期”,近都没中断过,但是今年,提前准备的琼剧、公仔戏等节目已经全部取消,村民自发的排球赛也暂停了,大家没什么事都待在家里看电视,巡查的村干部定时上门宣传防疫知识。
“辛苦一点不算什么,健康安全才是大事。”符策奋说,只希望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早日胜利。
篇6: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
海口一水吧店主驱车40公里送只口罩下乡
赠给乡村老人、病患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图为海口一水吧店主驱车40公里赠给乡村老人、病患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的物资。
“感谢你们为防控疫情所做的大量工作。”1月29日下午3时许,海口市民苏荣贵女士将一整箱一次性防护口罩、一万元现金和4箱饮品送到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政府:“我能捐的物资也不多,只是出一小份力量罢了。”
代表镇政府收下了这份特别的“礼物”,龙桥镇镇委书记刘欣感动不已:“口罩是我们当前工作中最紧缺的东西,感谢您的雪中送炭!我们承诺一定会把防范疫情工作做好做细,不辜负您的期望。”
“我从新闻上看到政府工作人员为防范疫情辛苦地工作,作为一名老百姓,我也想要为疫情防范工作尽一份力。”苏荣贵说,自己在海口市海甸岛经营着一间水吧,“我们在制作饮品的过程中需要戴口罩,因此店里储备了一点口罩。”
为了送这2000个口罩等物资,苏荣贵自己驱车从海甸岛一路开到了龙桥镇政府门口。
“我们全镇的政府工作人员在防范疫情工作中一天大约会消耗600只口罩。”刘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镇政府工作人员加上8个村的村干部以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共有百来号人,口罩需求量非常大。
但尽管如此,刘欣仍表示,苏女士捐赠的这2000只口罩,将全部发放给老人、病患等免疫力较弱的人,包括敬老院里的87位老人,“目前镇政府还剩余四千多只口罩,足够支撑工作人员一阵子的工作,所以这批口罩就先给群众用”。
“我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面对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断感谢,苏荣贵紧扣双手,有些不知所措:“感谢党和政府的辛苦工作,相信在我们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仗!”
篇7: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一线抗疫群英谱】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
在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汉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武汉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张忠德说。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张忠德说,以前的培训全部归零,现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60名队员中,有37人是共产党员。“我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必须是党员。”一个星期之内,医疗队有20人写下入党申请书。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救治过程中,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说,他们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除此之外,还对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疗。外治法主要采取针灸、按摩,打八段锦、太极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有焦虑得睡不着觉、腹胀得吃不下饭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着觉,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张忠德说,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收治了124个病人,出院跟转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刚好是50个,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张忠德说:“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病救人,但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中医人的支持,是集全国中医人的智慧来制定诊疗方案的。”
据了解,从临床数据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治疗手段介入后,重症转轻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转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数据显示也较有效,后续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目前中医、西医团队都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忠德说。
任何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称了一下,发现体重降了9斤。”张忠德笑着说,前线医生工作都很累,“现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进来以后,你得想办法不让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要想办法治好病。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掉几斤肉没问题,回到广州一个月又长起来了。而且,我年纪大了,还难得老来瘦。”
在武汉,早晨6点多起床后,张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没时间休息,就在坐车时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吃饭也很快。”2月17日,张忠德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又接着修改治疗方案,等弄完已经深夜1点多。”
在医院,遇到焦虑、紧张的患者,张忠德常常拿自己举例子:“我得过非典,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你们更要有信心挺过去!”
张忠德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务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勤洗手,又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现在的人,有的太不爱惜身体了,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他说:“中医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增强体质才是最好的预防。”
“我所在两家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看媒体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符合。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胜利曙光就在前方。”张忠德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李长春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李长春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智明:白衣战士 英雄院长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篇8: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患者尽早得到救治
“静压差4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11次,还不够”……2月4日晚7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光带着4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 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1月28日开始24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5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500余台生物安全柜、200余个PCR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一线抗疫群英谱】与时间赛跑 我们要救更多的人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全力救治患者,让患者早日康复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早上八点半,武汉市第六医院的重症病房一位45岁的危重症患者,由于新冠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导致心率下降,情况十分危急。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们立即投入抢救,三个多小时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武汉市第六医院是第三批定点医院,已经先后收治了近600位重症患者,其中12位收治在ICU的危重症病人不仅年龄大,本身还有各种疾病,查房、抢救、日常治疗,科室人员每天24小时轮转。
工作压力大,病人的病情又随时有变化,年轻的医生护士难免情绪焦虑。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当一些危重症病人吃不下饭时,他就自己去为他们上鼻胃管,做肠内营养支持。上鼻胃管要跟病人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感染风险很大。
有了朱国超的带头,年轻的医生护士们也调整好了心态。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一个多月以来,已有5名患者转出ICU、3名出院。
努力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早上六点半,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一病区的护士长王晓靖前往医院接替夜班同事的工作,她要带领护士们做好在“红区”的护理工作。每次进入病区前,她都会对护士们的防护措施进行严格检查。
在“红区”,由于需要戴上厚厚的三层防护手套,给患者扎针有时很难一次成功,这给护士们带来不小的考验。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只要王晓靖有时间,护士们就会请她来帮助扎针。
在王晓靖和队员们的精心呵护下,越来越多的病人逐渐好转。截止到昨晚(2月18日),火神山医院已经有31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线抗疫群英谱】再穿防护服
在一张拍摄于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17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医护人员是我们的亲人”
“和你们相处很愉快,我的病好得较快……感谢你们!”患者用湖北话说。“回家注意身体,记得多喝水,好好吃饭。”A13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东北口音叮嘱。出院,交接,话别,医患之间的对话,如同亲人一般。
这位72岁的患者迈出病房,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经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雷神山医疗队6天的治疗,他成为雷神山医院A13病区首位出院的患者。
医护人员给老大爷送上鲜花,簇拥着送到车前,打开车门,老大爷扭头又说:“谢谢你们!”A13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医护人员,将他送往住地,反复叮嘱他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温暖举动的背后,是这群医务工作者秉持弘道笃行、精诚大医的精神。这是一种坚定,正如该医疗队的总指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院长徐英辉所说:“山河无恙,人人皆安!”在雷神山医院,这支团队接管的四个病区161张床位,均已接收患者。
救治,并不容易,医护人员随时面临惊心动魄的战斗。
2月17日大雨,仅开诊5个小时的雷神山医院A4病区,就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一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严重呼吸困难。值守的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紧张抢救,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然后转往ICU接受进一步救治。那时已是夜里10点,在转往ICU的路上,几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医护人员,弯着身子,抬着病床蹚着没过脚踝的水坑,前面拉着,后面推着,在雷神山的深夜里奔跑,拼尽全力,为病人和时间赛跑。
他们为何如此拼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一位医生说:“在雷神山,一切陌生面孔都亲如家人。”
几天前,在雷神山医院A8病区,这支团队的医护人员发现,第二天就是79岁的陈大叔生日。他刚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楚。
生日,在特殊时刻,对病人的意义显得格外厚重。病区医护人员悄悄地为他安排着,一定要给他更多希望。医生李楠网购了一个草莓蛋糕,队员们在纸上亲笔写下了祝福,共同在隔离病房为老人过一个简单温馨的“特别生日”。
“你们给我过生日,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我非常感激。”看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老人有些激动,带着颤声说,“这个生日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在心中了,我一定配合医务人员,好好治疗,谢谢你们。”医护人员们齐声说:“祝大爷早日康复。”之后,大家一边唱起生日歌,一边鼓掌打着节拍。这一刻,对陈大爷来说,即使亲友不在身边,他也并不孤独,因为辽宁医护人员的热情,让他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在雷神山医院工作,什么事让医护人员最开心?经过医疗队一夜的努力,一位患者血氧从85%回到了98%。当患者露出笑容说“原来能自己吃饭就是幸福”时,深深地触动了A13病区医生刘卓:“原来人的幸福,并不复杂。疫情之下,更懂珍惜,患者对我们这些来自辽宁大连的白衣战士的信任,是最开心的事。”
这样的信任,让他们之间充满温暖。大医一院雷神山医疗队A13病区护士刘波,没几天就熟悉了本地方言。“你呀,现在恢复得蛮好,要多听医生的话,多喝水。”这带着“海蛎子味”的武汉话,熨帖着病人,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暖意。
“没有人喜欢做重复的工作,但我们还是会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做。”该医疗团队B1病区护士李薇坦言,当他们身着白色战袍,他们就是患者的守护者,而患者就是他们守护的亲人。
口罩后面是怎样的面孔?防护服下是怎样的身躯?在雷神山,患者根本不清楚这些,但他们很清楚这些医护人员已亲如家人。诚如一位患者所说:“医护人员是我们的亲人,也是英雄。”
篇9: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值此疫情危急之时,作为受到多年教育、党和人民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外科医生,我们必须尽到一个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应有职责。”1月22日,一张来自武汉市优抚医院骨外科的“请战书”出现在院办,12个签名,12个鲜红的指印,是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接下来的几天里,院办里来自临床各部门的“请战书”纷涌而至。
武汉市优抚医院地处武汉市发展大道187号,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家精神病医院,值得一提的是,该医院与武汉最早期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华南海鲜市场相距仅200米不到。据该院介绍,1月11日,住院患者中出现首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例,鉴于该院紧邻华南海鲜市场,属于疫情重点防控区域,该院当即对发热病患采取就地隔离措施。
随着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逐渐增多,该院医护工作人员也先后出现发热症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该院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业工作组,分别承担起一线突击、医护后援、院感监控、后勤保障、舆情防控、统筹调度等工作。1月中下旬至今,医院462名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先后组建了两个隔离病区,并组织完成了住院楼4个病区和5个职能科室的搬迁工作。
除夕夜,553名常住病人中出现了百余例发热和不同程度的CT影像肺部炎性改变。基础疾病导致的情绪不稳,致使他们难以配合隔离,使得防控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鉴于该院的特殊性,武汉市政府及防控救治指挥部给予高度重视;武汉市卫健委先后两次委派专家到医院指导防控救治工作,并协助该院将6名确诊病例和30名重症疑似病例转入定点医院救治;武汉市财政局协调划拔资金1270万元,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向该院捐赠了医用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
在如此有力的应援下,优抚医院迅速启动战时程序,突破常规,紧急抢购病床240张、呼吸机3台、高频制氧机2台、防护服0套,大量药品、检测试剂逐渐到位,保证了防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高强度的防控救治工作中,该院医护人员也出现被感染的情况。为稳定职工情绪,避免恐慌,院党委主动走进病区,深入一线,与中层干部开展了广泛的交心谈心活动,抓住一切机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以身作则,整个春节班子成员无一人休假,24小时坚守,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天天到岗加班。院职工们以基层支部、科室或个人的名义纷纷向党委提出到一线战斗的申请。
在刚刚开设的隔离病区里,一群90后、95后20多岁的年轻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中穿梭,汗水已将衣服湿透,他们却没有一个叫苦喊累。他们总是相互鼓劲、互相打气,“还挺得住吗?”“我没事、扛得住。”“加油,我们能赢!”没有什么能打倒他们。
精神科一区科室主任朱倩芸,一直坚守在防疫战役的第一线,由于过度劳累导致两次晕倒仍不曾退出岗位。同事劝她休息两天,她说:“现在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休息了,我们的病人怎么办?”
龚世虎、瞿永华是一对双职工,前者始终战斗在隔离病区第一线,后者节前离汉,得知疫情,明知危险,却想尽办法从十堰赶回单位,其事迹被十堰晚报以“高速路口,交警向一辆车敬礼送行,这是一篇写哭记者的报道”刊登。
据介绍,截至202月5日,该院549名患者中已累计确诊病例8例,出现疑似病例85例,好转36例。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战场上,优抚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仍忘我奋斗在最前线。
篇10: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战地日记】我是党员,我必须站在那儿
“你安心工作,我和宝宝是你的大后方!”曾恺,湖北省武汉青山海事处天兴洲海巡执法大队青年党员
越是艰险越向前!作为武汉青山海事处天兴洲海巡执法大队的青年党员,曾恺时刻牵挂着家中怀孕的妻子,但是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疫情暴发以来,他和另外两名党员同事一直坚守在一线。
曾恺所在的辖区,既有中国宝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库装卸作业区,又有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燃油进出口作业区。现阶段,这将为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提供重要物资原料。因此在坚持长江水上春运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的背景下,全力保障重要物质水路运输安全畅通,就是辖区监管工作的重心之一。
1月29日,他们成功保障了一艘运载8000吨煤炭的船舶安全靠泊安康装卸码头。“这可是疫区建造医院的重要保障物资。”曾恺介绍说。本打算春节和家人团聚的他,因为疫情的突然暴发,自愿坚守岗位至今。减少交接班对别人的风险,却增加了自己现场监管及宣传抗疫的频次。由于船员常年在船,难以在疫情暴发时获取防护用品,曾恺和他的队友们便给船员送去口罩等防护用品。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也知道此时的船员最需要他们的帮助。
“你安心工作,我和宝宝是你的大后方!”妻子一直很支持曾恺的工作,作为丈夫,曾恺的心里既是满满的感动,更平添了一份坚定!
“我一定要早点到岗”
李洁,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员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多,刚在家过完除夕的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员李洁梳洗完毕,没舍得叫醒家人跟他们道别,便启程驱车近200公里赶回南昌值班。车窗外是黑漆漆的夜和淅沥沥的雨,如此特殊的过年方式对她来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
根据值班室今年春节排班安排,她要大年初一上行政班,原本早上九点之前赶到即可,但作为党员和值班室骨干力量的她清楚得知道,今年春运是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站并网切换后的首个春运,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扩散,值班室工作任务比往年更重、工作事项更多、承担的责任更大。“我一定要早点到岗做好准备,不能丝毫懈怠,这样工作才不会出偏差,其他同事们也可以早点回家团聚。”李洁年三十的年夜饭上这样跟家人说到。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承担了省交通运输厅日常值班值守和恶劣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应急值守工作,实行7_24小时五班三运转的值班制度,通过应急指挥大厅内接入的各项系统,对全省交通运输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并对行业内突发事件信息和路况信息进行上传下达。
今年值班室人员新人较多、形势又特殊,为了更好的投入值班工作,李洁原本春节假期的订婚、拜年行程全部取消。春运以来,她已累计值班160多个小时。说到家人,李洁愧疚起来,她说:“我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去外婆家拜年了。有时候连轴上晚班,家人怕我一个人开车不安全,爸爸、弟弟、男朋友轮流接送我上下班。真的很感恩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是党员,我必须站在那儿!”
郑牧牧,信阳市交通运输局执法处机动执法大队二中队队长
“爸,原谅儿子的不孝吧!我是队长,又是党员,疫情凶猛,我必须站在那儿呀!”郑牧牧长跪在父亲灵前,任热泪奔涌。
1月27日,正月初三,下午15时许,已经连续在沪陕高速羊山新区站疫情防控卡点上值守了三天,正在引导下站车辆排队接受检测的郑牧牧,突然接到家人电话:父亲突发脑梗塞,已被紧急送往医院。放下电话,看着高速出口处车辆排起的长龙,郑牧牧一声没吭,强忍心中的悲痛,继续指挥引导车辆和人员,直到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出站车流量渐渐变少,轮岗人员到位后,他才急匆匆离去。
信阳疫情防控战“疫”打响后,信阳市交通运输局执法处已累计派出交通执法人员410余人次,在配合公安、交警、卫健等部门,对过往车辆实行疫情管控的同时,还在中心城区严厉查处打击客运违法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用实际行动护佑着万千信阳人的安康。
“我很好,你多保重。”
齐明辉,河南高发公司郑州分公司惠济站站长
本该阖家团圆共度佳节之时,齐明辉和他的妻子罗芳毅然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奔赴不同的“战场”,目的只有一个,战胜共同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
出生于1981年的齐明辉,履历表中有一个普通人难有的经历,那就是17岁就参加了98抗洪抢险,而他当时奋斗的地方,就是在湖北。抗洪一线的经历,塑造了他勇敢坚韧的性格,也使得他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突发状况,总能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其实这次并不是他们夫妻二人第一次并肩作战。非典时,他们二人正在热恋,却不约而同冲在疫情最前面,虽然受限于当时防控工作需要和网络并不发达,两人无法经常见面,但非典期间两人在各自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加速了感情的培养。非典过后,齐明辉和罗芳组成了家庭,由“战友”变成了夫妻。用他们的话说,“非典考验了人品,这个人,我认定了!”
这次发生在湖北省的疫情,紧紧牵动着齐明辉夫妇的心,每天密切关注着相关信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日趋严峻的形势,妻子罗芳主动报名奔赴武汉战线,投身到医护一线。齐明辉作为高速人,结合抗洪和非典期间的经验,考虑到此时正值春运,车流量大,高速收费站必将是阻断疫情蔓延的城市第一道防线,他工作的惠济站是进入郑州的重要站点,阻断疫情,义不容辞。因此,齐明辉毅然返回站上,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带领党员干部们,投身疫情狙击战中。
工作期间,他带领人员帮助河南省“蓝天”救援队紧急搬运总重10吨的84原液运往武汉疫区,帮助河南医药器材公司搬运二十台呼吸机运送到湖北鄂州定点防治医院。同时齐明辉站长的妻子罗芳也是日夜不停,奋战在医院的疫情一线,两人的时间总是对不上,已经一周没有通过电话了,仅有的联系,是微信里延迟看到的“我很好,你多保重。”“加油!”的文字沟通。时隔,跨越地理位置,夫妻二人再次成为同一战线的战友。再到樱花灿烂时,我们相约武汉!
“我想回一线!”
金永春,原丽水高速路政大队中队长金永春
“领导,我申请调回中队参加一线防疫工作。”老党员金永春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出的一句话,给连续一线作战的高速路政员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大鼓舞了士气。
曾任丽水高速路政大队中队长的金永春,是一名多年在职的队员,疫情当前,他展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申请调回中队参与一线防疫工作。
在外人看来,放弃现有岗位回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对于一线公路人来说,这是个无比正确和理所应当的决定,因为使命在肩,责任使然。
1月30日,补岗到二中队的金永春,连夜赶往海口收费站参与执勤工作。大年初六的侨乡青田,车流量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数字,因工作的职责需要,路政员必须要与往来车辆、陌生人群接触、对话,这些都是这个“逆行者”英雄决定背后必须面对的无数个危险又繁琐的日常。
体温监测、疏导车流、一忙就到了后半夜。在凌晨三点、气温零下六度的高速路口,队友为老金拍下一张夜色中执勤的照片,队友忍不住问老金,“非要把自己搞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来,你老婆不怪你吗?”
老金紧绷的表情中流露出了笑容,“最让我骄傲的就是,我的家人们都支持我的决定!”
是的,这是交通人的使命,也是交通人身后千万个家庭共同的决定!
【战地日记】此战不胜不退休——战“疫”中的铁路人
请完公休就能退休了,可她偏不
“妈,2月20号您就退休了。请个公休假吧,休完假就退休,上车可是太冒险了。”1月28日一早,南宁客运段上海一队T77/78次列车广播员陈丽戎准备出乘时,女儿担心地说。
陈丽戎一直没说话,她默默整理好行囊,穿上制服,镜子里映出她倔强的身影。
出门前,她戴上口罩,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你妈我,上世纪80年代入路,乘务干了33年。1988年洪灾,我没怕过;雪灾、地震,没请过一天假。20‘非典’,穿着防护服也照样干活。现在,也没什么好怕的,我会保护好自己。”
“各位旅客朋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播性,请佩戴好口罩,勤洗手。”10时许,T78次列车准时从南宁站驶出,陈丽戎在车厢里播放防疫知识。
每逢列车停靠大站,陈丽戎主动与班组骨干一起走进车厢,向旅客宣传防疫知识。
“小妹,吃水果前一定洗手,别直接用手拿食物哦。”“阿姨,口罩上端的金属条您再用力摁一摁,得贴紧鼻子,病毒才不会跑进来。”一节26米的车厢,陈丽戎居然走了整整10分钟。她一路细心提醒大家注意防范,自己却顾不上喝一口水。
广播间隙,陈丽戎加入到消毒队伍中,勾兑、装壶、喷洒、擦拭……寒冬时节,她竟忙得浑身是汗,双手也被消毒液泡得皱巴巴的。同事不忍看她一把年纪还如此辛苦,纷纷劝她去休息。她摆摆手,“我可是老党员了,这关键时刻,哪能下火线呀。”说完又投入消毒工作中去了。
关键时刻,他站好最后一班岗
“请大家排好队,保持一米距离,按顺序验票进站。”2月4日,在大连站实名制验票口,一位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护目镜、口罩的客运员,认真核验每一名旅客的票证信息。
这名客运员名叫孙茂杰,2月12日就要退休了。今年春运是他在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运,而他早早就向组织提出申请,要到最为繁忙的实名制验票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
疫情袭来,孙茂杰的亲朋好友都劝他找个轻松安全的岗位,然后平平安安退休,可孙茂杰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老党员,这个时候不能退。抗击疫情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家人,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我抗击过非典疫情,有经验。”
在实名制验票岗位,每天与数以千计的旅客近距离接触,面临着风险。孙茂杰在工作中严上加严、细上加细,他常常一边验票,一边提醒旅客带好口罩、做好防护。
验票过程中,有些旅客因操作不当,无法一次通过自动检票闸机;有些旅客身份证失效,需要提供其他有效证件……孙茂杰耐心细致解释,给予旅客帮助。春运以来,经过他手验过的票达到上万张,没有出过一次错。
“快要退休的孙师傅都能冲在最前面,我们没理由退缩。”车站职工被孙茂杰的精神感动,纷纷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无论远近,都伴着她深深的爱
刘丽,昆明站售票车间售票员,还有几个月,她就要退休了。和班组其他同事不同,刘丽的岗位不在售票窗口里,而是来回穿梭在车站广场上的自助售票区,负责引导旅客使用自助售取票机办理业务。少了一层玻璃窗的遮挡,刘丽和旅客的接触更加直接和频繁。
2月1日凌晨,自助售票区刚开门,刘丽就来到了岗位上。他接过旅客的身份证点击取票机屏幕上的按键,帮助旅客取出车票。见到有些旅客口罩戴的有些松,刘丽会用自己的口罩做示范,提醒他们捏紧口罩上的金属部分,嘱咐他们上车后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
刘丽说,年非典期间,她在客运段负责值乘前往北京的列车,防疫经验丰富,所以主动请求值守这个离旅客更近的岗位。
受疫情影响,春节后,昆明站很多方向列车已经停运,客流虽然降了下来,但刘丽却依然忙碌。在进站口,旅客通过红外测温仪,有序进行体温测量,她经常协助值班干部把体温异常的旅客带到医疗点进行复查。
“我也算是战‘疫’老兵了,能在退休前为疫情防控尽点力,我很高兴。”刘丽说。
上班时,刘丽主动走近旅客;下班后,她却主动“疏远”家人,家人都非常理解她,他们深知,走近旅客是爱,“疏远”家人也是爱,无论远近,都伴着刘丽深深的爱。
消毒队的59岁共产党员
疫情发生以来,恒诺房建生活段59岁的共产党员李建川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春节临近,李建川将行动不便的老母亲托付给妻子照顾,主动请缨支援旅客列车消毒工作。就在他奔赴防疫一线时,他的脚踝处痛风旧疾又发作了,但他每日强忍疼痛与工友们一起对旅客列车进行消毒。
工友们都劝他:“老李,注意身体啊。”可他却笑着说:“我这都是小事,现在,就是咱共产党员往前冲的关键时刻。我们虽是后勤单位,但在关键时刻可不能落后呀。”
老李自加入消毒队后,就一直没回过家。消毒队每天从13点作业至23点,作业时长11个小时,要对终到的10对旅客列车116辆编组车进行彻底消毒。
每次消毒时,李建川都强忍着脚踝疼,背上5公斤的消毒喷壶,摸高爬低上千次,以便将消毒剂喷洒到每节车厢顶部、床铺下等每个角落。
一趟下来,汗水常常浸湿了全身衣物,护目镜内产生的水汽蛰得眼睛又痛又痒。在紧张作业间隔,老李会偷偷吃一粒止疼片。“老李,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工友韩喜春说。
“客运老兵”投身特殊战役
宝成铁路徽县火车站建于1956年,辐射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成县、西和县境内十几个乡镇,是当地近50万人出行的门户。
龚建是车站客运领班,再过4个月他将年满60周岁,今年春运是他的最后一个春运。
春运前夕,考虑到龚建年纪大了,同在铁路工作的儿子又远在宝鸡,车站领导特批他休了几天假,回宝鸡和儿子一家过年团圆。不曾想,龚师傅却说:“工作了一辈子,关键时刻咋能从我这里掉链子呢?”
疫情肆虐,毫无惧色,他一肩挑起环境卫生员的职责,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客运班组病毒防控工作,同时带领党团员、青年职工奋战在春运一线,尽心尽力服务旅客出行。有年轻职工问他,“龚叔,您怕不怕?”
“我是个有着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又是一名退伍军人,疫情阻击战,我不带头谁带头?别看我马上退休,可咱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龚师傅挺直了腰板说。
冲锋在前,阻击疫情有我在
登记信息、检票放行、接送列车……1月29日,哈密站客运值班员付江华身穿防护服在检票作业。连日来,他和同事们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还有一年,付江华就要退休了。
“综控室,D8812次列车接近。”“D8812次列车长,哈密站呼叫。” 站台上的付江华忙碌着,她同往常一样执行作业标准,不遗漏任何一道作业程序。付江华也不断地提醒列车长和客运员们做好自身防护。又有列车准备放行检票了,付江华来到人工检票口,她说:“人工检票口离旅客最近,还是我来吧。”
今年冬天,哈密特别冷,春节期间达到了零下21摄氏度,连续下了好几天雪。付江华一个班要上24小时,接90多趟旅客列车,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旅客的理解支持,一声谢谢让我们感到很满足。”付江华说,“在疫情面前,我身边的同事没有一个人退缩,令我非常感动。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同事和旅客。”
【战地日记】“对不起孩子,我必须回村!”
宋瑞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驻河南信阳息县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1月24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代表,宋瑞受邀参加了鼠年春晚郑州分会场的演出。
1月25日,大年初一,宋瑞坐上高铁到珠海和一家人团聚。驻村多年,她终于完成和女儿四年前的约定:一起过年。
可是,从初一开始,看着新闻播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扩大。宋瑞的心越发沉重,不停地与村干部打电话、微信沟通,密切关注村里情况。全村有三四十人从武汉回村过年,信阳离武汉仅200公里,必须严防死守。
初二疫情仍在发展。
初三全国又有新增病例。河南信阳等地已经被列为疫情重点城市,严密防控。
随着疫情的发展,她却将返程票三次改签、退改、重买,只为早一天回到村里。
以下为她的抗疫手记——
1月29日。
我终于鼓足勇气告诉女儿:我得回村!
女儿说:“妈,您疯了!盼了四年,您刚来就要走?!信阳离武汉最近,是重灾区,是河南省发病率最高的城市。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2日了,我给您订好2月1日初八的票,不耽误您回去上班。”
昨天看新闻,疫情还在发展,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地已被列入危险区。
疫情就是命令!就是召唤!我必须马上回村!我心急如焚!说服女儿终于同意改签1月30日初六返程机票。
初四看新闻,疫情还在发展。我心急如焚,必须马上回村!于是我退掉机票,又订了1月29日初五珠海直达信阳的高铁票。,
刚到珠海高铁站,弟弟宋辉打来电话劝告。接着又发来微信——
10:06,收到女儿发来的微信:“路上您口罩别摘啊,信阳都是高危地区了,您千万要注意啊!”
“我是党员,我是弯柳树村乡亲们的第一书记,正是因为危险,所以我才必须风雨无阻回村。请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的!感谢家人亲人们的理解!”
女儿:“那您也是妈妈,也是姥姥。”
我的眼泪长流不止……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主战场。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像宋瑞一样的投身一线的力量,坚信我们必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但有生死的硬仗!
【战地日记】在生死赛跑中,忘记什么是害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长江航运线上有这样一群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走在最前线,为了人民的健康义无反顾,成为最坚定的“逆行者”。他们挺身而出、扎实工作、执着坚守,以担当与实干诠释着初心使命,以拼搏与奉献扛起了一面“抗疫先锋”大旗。
许绿叶:我不能离开 更不能倒下
疫情就像漫卷人间的沙尘暴,来势汹汹。而医生,就像在沙尘暴中顽强生长的绿叶,托起病人生的希望。
“我不能离开,更不能倒下!”年近六旬的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正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1月9日,医院突然来了一位71岁高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陈某,许绿叶立刻安排给老人拍片检查。看到片子的那一刻,在场的医生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阅片灯下,患者肺部整个都是感染形成的白色。情况紧急,必须马上上呼吸机。
“我还能不能出去?我还能不能活?”陈某拉着许绿叶的手,泛着泪光的眼睛里满是绝望。
许绿叶坚定地回答道:“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
这句话不仅抚慰了病人,也稳住了军心。
然而,谈何容易。目前仍未研发出针对新冠病肺炎的特效药,救治过程只能依靠患者的自愈能力,而对于自愈能力不足的高龄老人来说,还伴随着引发并发症危及生命的可能。
刚入院的前几日,陈某的状态不容乐观,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高烧期。“再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作为团队的主心骨,许绿叶亲自给患者检查、开药,每天对其进行多次监测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陈某的状态逐渐好转。
1月24日,大年三十,陈某终于出院了。他和许主任以及她的同事们在大门前合影留念,留下了重生后感恩的泪水。
这世上没有比生命更无价东西了,那一刻,许绿叶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了回报。转身擦干眼泪,她又继续投身到新的诊治中。
孙莉:“生死赛跑中,连害怕的时间都没了”
大年三十的隔离病区,亮如白昼,医生、护士脚步匆匆,仪器滴滴作响,作为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在这里坚守,已经1个多月了。
她负责的病区比较特殊,是全院医生护士感染组,目前这里除了接受从发热门诊收治的疑似病人,还有4名确诊感染的医护以及13位疑似感染医务人员。
疫情当前,由于防护物资的大量消耗,甚至缺乏,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些出现了咳嗽、乏力等不适,陆续倒下,同时发热病人急速增加,让原本设置的三个病区不堪重负,1月22日,医院隔离病区正式组建。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承担起这份重任,他们来到内科楼四层,开设了又一个新的肺炎病区。
一大早,交班汇总、分组查房、观察呼吸、监护心电……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大多数家属无法近身照护。忙完这些,孙莉与护士们一道,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上的需求,准备生活用品、送餐到病房、帮着打开水、服药到口,一刻都没停歇。
下午一点多,忙碌了一上午的孙莉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她端着反复热了几次的盒饭,还没来得及吃上两口,上午送来的一位70岁重症病人血氧突然降低,情况紧急。她放下筷子,戴上口罩就冲了出去。
晚上九点多,孙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小孩早已送到爷爷奶奶家,丈夫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医院时,两人忙得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回家后,又处于相对隔离状态,说不上一句话。
“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说,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现在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肖鸣:“请让我去支援前线!”
“请让我去支援前线!”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肖鸣再次站了出来。
新年以来,疫情愈发严重了,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被紧急征用了一部分成为隔离病房。作为资深的老年病医生,肖鸣原本不用参与到这场“战役”,但她清楚,老年人一旦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会更加危险。
“老年病患需要懂老年病专业的医生参与救治。”肖鸣说。第二天早上7点,医院开放隔离病房前,她向院长郑重提交了请战书。
床位紧缺,病人却一波接一波涌进来。头几天,常常盒饭还没揭开就已经凉透了,双腿肿到下班后必须在办公室坐1个小时才能迈得动,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自己一整天没有喝水,被迫在睡前挤出时间喝掉一杯人体必需饮的水量。我必须保证自己不倒下,才能救更多的人。”肖鸣说。
设立在老年病科的肺炎隔离病房,是全院老年肺炎患者的集中诊治区,患者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患者已99岁高龄,是疾病最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病房之一。
肾功能衰竭怎么办?心功能衰竭怎么办?高血压患者如何用药?作为老年病专家,肖主任不是正在会诊,就是走在去会诊的路上,甚至连晚上回到家都在与同事电话讨论治疗方案。
“病区里所有病人的听诊,都是肖主任来操作。”一位年轻护士告诉记者。一次又一次把耳朵和脖子都暴露在凶险的病毒中,这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更是对同事们的保护。“肖主任将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同事感叹道。
“这是我应该做的。”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肖鸣坚定地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被隔离的准备。”在肖鸣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好消息接踵而至。目前,他们病区已经有3名患者治愈出院,留院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余波:有一种割舍,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聚
大年三十,15点34分,长江航运总医院呼吸科病房。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停止了呼吸,一位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医生匆匆赶来,在病床前失声痛哭。
“他是余医生爱人的父亲。”一位护士哽咽道。她说的余医生,是长江航运总医院医疗协调组组长余波。
怎能不遗憾?整整7天,将近80个小时同在一个医院,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她和老人真正见面的次数,仅仅四次。
第一次见面,公公因身体不适来医院就诊,随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刚刚把老人送进隔离病房门口,余波手中的电话又响了。“去吧去吧,我知道你很忙。再忙也记得吃饭啊!”公公摆摆手,转身就跟随护士进去了。余波看着老人的背影,心就像被抽空似的,很不是滋味儿。
第二次见面,余波正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走进公公病房,还没来不及跟老人交谈,旁边急促的喘气声让她停下了脚步。临走时,余医生在护目镜下笑着跟老人挥了挥手,看到老人没有回应,余医生笑着摇摇头,“穿戴这么严实,估计认不出我了,下次走到他面前,近一点就认出了。”想着想着,不经意又转身又走向下一个急需帮助的重症患者去了。
第三次见面,余波同样是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1月22日,长江航运总医院组建新的隔离病区。病人蜂拥而至,新腾出来的48个床位转眼就被占满了。“余医生,有几个病人一直处于高烧,情况危急!”经过老人病房门口,她匆匆举起手来打招呼:“爸,我是小余。”老人没有听见,余医生摇摇头,转身默默下定决心,“老人家耳朵听力不好,下次再叫大声点。”
然而,第四次见面,没想到竟是永别。
接到公公病危电话的时候,余波正在发热门诊协调增援医生。“你来呼吸内科一下,爸不行了!”电话那头,丈夫的声音极度克制。短短10分钟路程,她心里冒出了无数个“怎么可能!?”老人的病情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从来没有列入会诊名单里,病症竟然如此凶险!“我原本可以送饭进去的,但我又走到了其它病房,是我不孝啊!”余波几度哽咽。
大年初一,早上7点半。余波又准时坐在了办公桌前,此时此刻,她必须化悲痛为力量。因为,她明白,眼下她和白衣战友们所做的一切,与亲人的割舍,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久别重聚。
【战地日记】为了抗疫情,他把病毒株无偿共享
“今年的团圆饭和年夜饭合二为一了!感谢家人的理解!新年平安,国泰民安!”除夕当天,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以下简称动监所)新检测技术中心负责人丛锋仍坚守在岗位上。他的朋友圈记录下了这一天的繁忙工作状态。
春节期间,丛锋和团队日夜兼程,通过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新型冠状病毒(-nCoV)N蛋白表达菌株。此时,他和动监所毫不犹豫决定,将菌株无偿共享给全国范围内的科研院校和生物医药公司。
1月10日左右,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由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交,其中28274—29533位为“N”基因可产生病毒核衣壳蛋白(N蛋白)。丛锋说:“N蛋白具有建立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抗体方法的潜力,也可以进一步制备单抗或开展解析该蛋白结构等研究。”
来,动监所默默坚守在公共生物安全的第一线。面对肆虐的疫情,当丛峰团队提出研究N蛋白表达菌株时,动监所为其大开绿灯,全力支持。
经过努力,丛峰团队采用全基因合成的策略获得新型冠状病毒的N基因序列,构建了pET28a-N表达质粒,通过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此研究工作是根据网上公开序列合成获得,属于基础工作。”丛锋说。
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合成和鉴定N蛋白表达菌株需要7—10天时间,如果把此成果共享出来,既可节省紧迫的研发时间,也可节约重复投入的科研经费。”丛锋算了一笔账:N蛋白表达菌株的合成费用大概2000多元,假如以需求量800份计,可节约160万元以上的费用。
N蛋白表达菌株虽不能直接发挥抗疫作用,但它是后续研究的基石。丛锋介绍,比如科研人员可利用该蛋白制备单抗从而做成类似“验孕棒”的快速检测卡,操作简易,这样社区医院、小区门口,甚至普通人自己在家也可检测是否感染了病毒,单抗是后续科研常用的基础原料。
为此,经和所里商量,他们决定无偿共享出此菌株。据了解,这种全国范围“共享”科研成果的方式,以往极少见。科研人员获得可表达蛋白的菌株后,可一直养着,让其不断表达新蛋白,然后当成产品销售。一旦把菌株分享出去,意味着把“种子”给出去,大家都可自主生产,该菌株也失去了商业价值。
不久前,科技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及时汇交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涉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数据、临床病例等。
“在疫情防控中,无论是部里还是省里,尤其钟南山院士作为广东省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的专家指导组长,他提出‘共享’倡议,要求‘救治为主,科研为辅’。‘共享’该成果,也是疫情之下,作为共产党员、作为科研人员为国家、科研事业作贡献的一种新方式。”丛锋表示。
“菌株的共享,一方面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工作,节约宝贵时间,避免重复合成病毒基因序列造成科研经费浪费;另一方面为有资质、有能力的单位早日研发出单抗、血清学诊断试剂等产品提供支持,助力疫病防控。”该所所长黄韧说。
令丛锋备受鼓舞的是,联系菌株的老师,许多也表态愿意共享利用该菌株制备的蛋白、单抗、多抗等产品,“风气已开”。
截至2月10日,国内外,包括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科研院校和生物医药公司已预约超千份,主要用于研发单抗和血清学诊断试剂产品。
篇11:抗击疫情一线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1月26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市第二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迎难而上,发倡议、勇请战,他们在一封封请战书上,摁下了鲜红色手印。短时间里,3页纸上,密密麻麻地签满名字和印满医护人员的红手印,志愿报名人数达到150人,其中123名党团医务人员请战。
一份份请战书,书写出的是医生护士的美丽责任担当,书写的是勇敢向前的伟大战士精神。
1月27日,在漯河医专二附院疫情防控请战宣誓仪式上,发热门诊工作组组长、58岁的内科专家徐冬主任医师在宣誓条幅上郑重签下了名字。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这是他继2003年非典疫情后,再一次冲到疫情防控一线。1月30日,该院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他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第二天,两名医务人员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面对疫情,一批批优秀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冲到战疫一线,他们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来自妇产科的主治医师何青青说,“我应该像他们一样冲到前面,在党的坚强带领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取得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
篇12: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作文
“一切都在争分夺秒,忙的时候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市中医院血液科医生刘鹏是最早一批进入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之一,农历腊月廿九那天,他在一线奋战了12个小时,这期间他仅吃了一盒泡面,一滴水也不敢喝。
“由于要接触病人,我们穿着隔离防护服,按照要求,如厕必须更换防护服,防护服只要脱下就报废了,对于我们来说,能不喝水就不喝,能多坚持一会儿,就是胜利。”刘鹏说。
其实,在一线,有很多医护人员和刘鹏一样,他们一旦进入隔离病区,为了减少出入病房的次数,降低感染率,也为了节约医疗物资,几乎不喝水、少吃饭,有的医护人员还穿着尿不湿坚持工作。
另外,厚厚的防护装备密不透风,穿在身上,就像一个完全封闭的蒸笼,人会感觉非常闷,有时候让人缺氧、眩晕,走路都很费劲,每次脱下防护装备,衣服可以拧出水来。不少医护人员的面部皮肤都因为长时间压迫而发青、破损,摘下面罩,脸上是一道道勒痕,整个面部都麻木了,双手红肿,布满伤痕,令人心疼!
“穿上战袍,我们是病人的希望;脱下战袍,我们是孩子、是爱人、是父母。这个时候,请不要视频聊天,我们怕亲人看到我们现在的模样,亲人们,报个平安,勿挂念!”这是市传染病医院呼吸二科护士长刘丛在朋友圈写下的一段话。
篇13: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作文
“真累!累得有点儿虚脱!15个小时,没吃没喝!”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答应让你去!”
1月31日8点多,结束一夜值班任务的召陵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王岐鸣,终于能在微信上和未婚妻小卫说上几句话了。
王岐鸣来医院工作还不到两年,疫情发生后,大年初二,接到医院疫情防治任务,他立即给科室主任发了信息:医院发热门诊值班,我第一个报名。
由于发热门诊值班情况特殊,进去后一个月要和外界隔离。4月1日的婚期就要到了,耽误结婚怎么办?王岐鸣立刻向未婚妻说明情况。“我们马上要结婚了,5月份他还要考主治医师,这个时候,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是下定了决心。”小卫说,“等打赢了这场战役,我们的婚礼会更有意义!”
大年初三下午5点,王岐鸣进驻隔离区。按照值班任务,白班要值9个小时,夜班要值14个小时。第一个晚上的值班任务很重,直到早上8点,他还在等待病人的会诊结果,丝毫不敢松懈。整夜未眠的王岐鸣,从穿上防护服开始就滴水未进,厕所更是不敢上,上午10点下班,他连续喝了4瓶纯净水,到下午四五点上厕所的次数还是零。
在抗疫一线任务很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王岐鸣和未婚妻联系越来越少,未婚妻每天都给他发微信,但他很少回复,也只有等到值班结束后,才回上一两句。
“好几次她说要来看我,都被我拒绝了,怕她担心。”王岐鸣说,“希望早日战胜疫情,等到凯旋时,娶她为妻!”
篇14: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写作素材
北大第一医院医师董锦沛:
“用科研力量与病魔斗争”
董锦沛参与撰写的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问题的论文最近在网上预发表了,即将落地业界权威杂志。
2月7日抵达武汉,2月9日进入病区,不到30岁的医学博士董锦沛一边与医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边参与临床资料收集及临床试验研究。这篇论文就是董锦沛与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区最多时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诊断的主要工作,我还会抽时间观察和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检查结果、进展至危重型预警表现,以及开展早期积极救治的经验等。”董锦沛说,医疗队这项临床数据收集工作已经持续大半个月,他采用文字或电子方式做好记录,下班后再对数据进一步分析整理,随后传给北京后方团队进行数据库建设。
此外,董锦沛还参与了两项医疗队设计的临床试验。2月下旬,结合医疗救治经验与前期数据整理,医疗队确立了两种针对新冠病毒的试验药物,在征得患者同意情况下,将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加入临床试验。此后,董锦沛和同事们持续观察其化验指标、肺部情况、胃肠道不良反应等。每遇到疑惑,他都会向前辈和同事请教,并及时查阅文献。“试验还在进行中,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用科研力量与病魔斗争,责任很重。”董锦沛说,研究项目会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间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专注更投入,哪怕在隔离病房多观察研究一会儿,晚上少睡一会儿。
篇15: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写作素材
武大联合科研团队成员辜家爽:
“关键时刻应该冲上去”
最近,武汉大学宣布:该校组建的联合团队创新开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有助于临床疑似病例难以确诊的问题。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检验实施部负责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这个团队的一员。
1月下旬开始,武汉大学药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臻熙医学公司有关专家联手开展科研攻关,研发一项更加精准、灵敏的新冠病毒检测技术。春节期间,人手不足,公司号召员工返岗,已经回家的辜家爽立即报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这项技术的科研攻关,“我们都是年轻人,关键时刻应该冲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拟新冠病毒的核酸质粒,将我们合作研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方法(NTS)和传统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比对。”辜家爽说,他和同事们穿着防护服,一头扎在公司的医学实验室里,连续几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当拿到第一批实验结果时,辜家爽和同事们都非常欣慰,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新的检测方法不仅灵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检测的阳性率,而且能同时检测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范围更广。此外,这项技术适合在医院和CDC等实验室开展。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病毒核酸检测中。作为技术支持人员,辜家爽他们每天和医院检验科的医生们同进同出,保障着检测项目的正常运行。
★ 抗疫作文素材
【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素材精选(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抗击疫情作文高考素材2023-09-20
疫情中医护人员感人满分作文400字2023-05-23
疫情的话题作文2022-10-16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素材精选2022-10-22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2023-01-25
榜样5观后感作文素材2023-02-20
《开学第一课》主题弘扬抗疫精神小学生观后感素材2024-01-12
疫情作文素材2023-02-03
感谢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作文2022-11-27
描写2022疫情的作文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