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合集8篇)由网友“Patrickx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启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真善美;修养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篇2: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毕业论文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起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追求 修养 内在潜力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不仅以数字替代记事的结绳,还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文学是通过文字,把人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的过程。它极大的开发了人类的思想空间,为启迪人类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对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 ,无外三者:真、善、美。
1、对真追求
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 ,还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 ,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上的“真”不仅是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环境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真。
2对善追求
善恶有分 ,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 ,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此外,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 《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到极点。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材,只有善可以。
3、对美追求
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这两种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 ,就是在主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 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三、汉语言文字的内在潜力
任何一种文字,都有它的独特的长处,汉语不例外有它独有的文学潜力,它一字一义,一字一音这种特质,使诗、词、赋、曲等这些文学奇葩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它必须的土壤。在《诗经》的基础上,把诗这一文学形式推向极致。穷绝中华五千年历史,唐诗对于诗这一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文学形式创造和完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诗的美。唐诗绮丽美妙,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精彩纷呈。及至宋代,宋朝人潜心投入了词的创作,后世人只有仰视的份儿。当然,词只是宋朝艺术园林中最美丽的花朵之一,该朝代的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同样惹人注目。同样,元朝人另辟溪径,把戏剧、散曲这种新诗歌艺术形式推到了极致。
四、提高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 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 ,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 ,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 ,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首先、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 “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 ,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 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 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 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 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 ,其历史源远流长。
最后、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 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 “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 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 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 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 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 ,是中国长达50的人类文明的 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 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10月
[2]郑淑媛_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j].人民出版.12月
[3]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科.204月
篇3: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研究论文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结晶,其中不仅包含着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结晶,而且包含着中华儿女数千年来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无数文人志士的思想成果的具现化,必将会对人的修养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会让人的行为举止更加得体规范,还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整个思维方式得到根本的变化。接下来,本文就在简要介绍汉语言文学的理念和追求的基础上,同大家探讨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人的修养 关系 真善美
前言
我国的文字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象形文字时期,汉语言文学也是从这一刻诞生的。在文字表达的最初时期,其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的基本思想文化,也就是采用文字的形式对人类当时的文化信息进行传播。这种当时的非常新型的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仅靠肢体进行传播旧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随后,人们逐渐用数字取代绳结记录数据,开始用文字记录重大事项。然后,又有人发现文字记录中的不足,开始修改这些不足,升华其思想,逐步创造了文字的新纪元,不断开发了人类对于文字的运用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其对人类修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强化功效,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理念和追求
1.汉语言文学的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就是对文学的追求,从根本上讲汉语言文学和文学是没有区别的,两者都是为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而不断奋斗努力追求着。从世界史上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其他类文学相比,其发展时间更早,发展的路程也更漫长,经历的坎坷也更多,在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也形成了自己独有文化形态和风格,但纵使这样,汉语言文学同世界文学一样,从没有停止过对真善美的追求。
2.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上文提到过,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就是真善美。在前人的论述中,汉语言文学对真的追求即是对真实文字的追求。它表现在文学必须将社会、百姓或者某一种特定人群真实的内心反应、真实的感情诉求,原原本本的反映出来,不掺一丝虚假。熟知文学作品的人会知道,在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角色对“真”的追求异常强烈,这种表现就是人物对纯真的追求,对本真的表现。汉语言文学对善的追求,是要通过很长远的时间才能真正追求到的。因为每个人从初生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对于善恶的分辨能力是随着成长不断变化的,而其文学作品中关于“真”的表现也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汉语言文学对美的追求。这点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较为明显,不仅要求用词优美,还要求篇幅精美。
二、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低好坏之分。我们平时说每个人的气质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修养不同。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修养,在本质上都是对“真善美”的需要和发展。这一点与汉语言文学的根本表现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就是对修养在本质上的追求。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详细地解释汉语言文学同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
1.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有提高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就是“真善美”,汉语言文学中也包含着“真善美”,沐浴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人会被其中的“真善美”包围,心中会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品质会向“真善美”发展,修养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提高了。因此,一个人修养的提高同汉语言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汉语言文学也是提高人类修养的根本。修养即“修”和“养”,有好的修习才能有良性的教养。年少孩童并没有对好坏善恶的分辨能力,人类后天的发展大多来自于模仿,故而,好修养同后天成长的环境关联非常紧密。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种提供优秀成长环境的最佳场所,在文学的海洋里,人类可以尽情享受文学中的“真善美”,用文学帮助自己长出优秀的品格,形成良性的教养。因此,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有提高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有纠正的作用。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人的修养也不例外。一篇文章中优秀的一方面可以被吸收成为人修养中善良的一方面,但是文章中坏的方面就需要读者对其进行修正。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文学可以使人思考,使人反思自己的行为,使人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历史上关于“知情理”的话题流传的非常久远,汉语言文学中却对“知情理”有更加完美的诠释,它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知情理进行了概括和升华,这样就能很好的帮助人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好与坏,帮助人们学习好的方面,修正坏的方面。
3.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有指导的作用。
众所周知,孩童会对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形态进行模仿,因此,汉语言文学利用其内含的“真善美”对后天的模仿进行指导,修改掉人修养中坏的方面,保留好的方面。人类对于汉语言文学中“真善美”的模仿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的模仿,因为这种模仿并没有一种实体的行为对模仿者进行引导,全部模仿都要靠模仿者本人自己决定,因此这种模仿总是无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偏差。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汉语言文学对人类修养的指导作用总是远远大于其可能会产生的偏差。
三、结语
从古至今汉语言文学对人类修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上。因此,我们不仅要继续发展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的重要作用,还要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保证文化素质培养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伟军.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35,33:149-167.
[2]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3,21:79-85.
篇4: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摘要: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
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
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形象与本质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
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
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
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
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
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文学作品的本质决定的。
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
二、作品的角度分析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文学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一是它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
在我们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把握、转换,去掉了其物质实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本质便只可能有两个,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语言。
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语言与客观世界无关,不反映现实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两条。
第一,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描述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偏离,人们无法借助语言,从主体的此岸到达客观现实的彼岸,也不能到达主观心理现实的彼岸。
既然如此,语言所呈现的世界便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语言自己构建的。
第二,文学语言描写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结果,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虽然存在着某些滑动与偏离的现象,但这只是两者关系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导的一面则是相应的与确定的。
文学与科学的反映对象都是生活,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
科学从现象出发,目的却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一旦抓住了这些东西,便要抛开现象,运用定义、公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将它们表现出来。
而文学却始终不离开感性具体的生活现象。
它虽然也要表现本质与规律,但却是通过对这些感性具体的生活的细腻描写,将本质与规律间接地暗示出来,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将它们直接地表述出来。
进一步考察,文学表现的,还不是整个的感性具体的生活,而只是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尽管它还是感性的,它却不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像石头、植物和有机生命那样。
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时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种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实体,既有外在的表现形态,又有内在的物质实在。
人们可以从外观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
然而文学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现形态。
因为文学无法进入生活的内在的实质,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
比如一个人,他有外部的表现形态如外貌、表情等,同时也有内部的物质实在如骨、肉、内脏等,一幅画要将这个人表现出来。
它能表现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内在的物质实在是表现不出来的。
文学也是如此。
自然,文学不仅能够表现外部世界,也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
但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的实在的区分,文学表现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
自然,由于文学是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说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也就意味着文学语言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
这种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就是形象。
语言由语词构成,语词的核心是词义,词义的核心是概念,概念总是抽象一般的。
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更适合于表现抽象的思想。
而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文学语言便必须采用种种手段,调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潜能。
三、文学的形象本质
我们还可以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的角度加以探讨。
本质并不是什么虚幻的、强加在事物身上的东西。
它真实地存在于事物的本身,决定着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
文学的本质也必然地要表现到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上来,决定着它的结构与特点,构成文学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根本区别。
反过来,确定了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形式同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相应方面的根本区别,也就确定了文学的本质。
总之,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学语言执著于语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则要运用种种手段突出自己具体特殊的一面,以达到表现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的目的。
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说,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篇5: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语言作为华夏文明的结晶,无论是在语音、文字,还是在词汇、语法上,都沉淀着中华民族世代累积的文化成果,充满了丰厚的人文精神.本文就国人的思想道德和学识、艺术等修养的积淀与提升等方面略论国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国民素质;修养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它通过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理念与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华文学文化的积淀,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用以承担起教育教化国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之重任。
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感悟,对美的欣赏,对情感、人格的陶冶,对生命价值的体验等。
一、汉语言文学注重了人的本质、人的需求和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体现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语言作为华夏文明的`结晶,无论是在语音、文字,还是在词汇、语法上,都沉淀着中华民族世代累积的文化成果,充满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
譬如,你既可以从“负荆请罪、破釜沉舟、三顾茅庐、逐鹿中原、黄袍加身”这些成语中纵览华夏历史风云,又可以从“金蝉脱壳、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将计就计”中领略到中华祖先的智慧和胆识,还可以从“极乐世界、大彻大悟、因果报应、临时抱佛脚”等语中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可以从“旗袍、马褂、火锅、饺子、窑洞、四合院、轿子、乌篷船”之类的词语中看出汉民族所特有的一些衣食住行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当我们学习汉语言的时候,无不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语言和文化所感染、所折服。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汉语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掌握、继承和交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汉语文学习,决不等同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还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甘甜乳汁。
二、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
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人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表现。
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
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本质上也就是人的修养的追求。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三、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
只要进人到文学的殿堂,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围。
文学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为,就有什么样的素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
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因而,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学习和借鉴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并用以指引和驱动生命的车轮,不断走向日益高深的精神境界。
四、汉语言文学与学识修养
对于人的学识修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非常重视人的求知学习。
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的、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逐渐达到更高的知识境界。
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
由此推而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凭借其所蕴涵的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以及高尚的人文素养,又正好为如饥似渴的国人满足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
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更有助于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正如中华传统教育必读之第一课《弟子规》天天落实,多多受益一样。
尤其是通过广泛涉猎汉语言文学作品,我们得以从各种汲取大量有关人文科学的丰富知识成果,并将之内化。
五、汉语言文学与艺术修养
对于人的艺术修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指出过,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由事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弟子规成为了长幼必读的第一本好书.并逐步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了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
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于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
六、汉语言文学与行为修养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不断的涌现在每个人的面前。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总少不了与形形色色的人,错综复杂事情相联系。
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耳熟能详或特征鲜明的人物,事件。
当然,他们在千百年或是几十年来,被人们所传颂或贬低。
在无形之中他们的事迹或言行以成为了当代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
就如古代的程朱理学,他以条例性的文字语言约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维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数以万计的“范进”;近代的鲁迅先生,他笔下的小说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了每个人以警醒,作为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令读者有所思考;现代的诸多古文经典翻译,更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品读古人,从中去发现异同,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礼貌、得体的人。
如此,汉语言文学又作为时代变化中的记录者,明白的记录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又反馈于每个人的现实行为意识中,给人以无形的规则,使社会中的个人有了除法律以外的另一种规范。
结语
综观当今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是不争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所热捧。
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提高国人修养的作用,通过努力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与探讨,不断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地联系起来。
愿我们都来珍惜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学宝库,保持对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学修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6:汉语言文学给人的修养
汉语言文学给人的修养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启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真善美;修养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10月
[2] 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J].人民出版.12月
[3]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科.204月
篇7:汉语言文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
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启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
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
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
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
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
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
篇8:汉语言文学
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
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
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
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
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
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
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
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
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
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
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
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
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
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
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
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
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 学位的自我鉴定
★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 内化语言的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合集8篇)】相关文章:
加强个人修养,展现个人魅力2022-05-07
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论文2022-04-30
英语文学教学中生态文学批评的意义论文2023-03-23
推广普通话演讲稿2022-12-13
汉语言文学优秀论文2023-12-10
成语与中国文化2024-01-14
校园推广普通话演讲稿参考2023-08-03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023-09-20
文学专业自我鉴定2023-01-20
推广普通话演讲稿初中750字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