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

时间:2022-12-23 07:32:27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精选7篇)由网友“不死神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

篇1: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

《二子乘舟》,《诗经·邶风》第19篇。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2章,章4句。此诗一首送别诗,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⑶愿:思念貌。

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鉴赏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篇2: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原文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汎汎,《广雅》:“汎汎,浮也。”

景,马瑞辰曰:“景,古音读若广,谓远行貌,与下章‘汎汎其逝’同义。”

又,王引之《经义述闻》云:“景,读如憬。” “憬,远行貌。”愿,思也。

养养,马瑞辰曰:“养养通作洋洋。《尔雅·释训》:‘悠悠、洋洋,思也。’

邢《疏》引《诗》‘中心养养’为证。

《尔雅·释诂》、《说文》并曰:‘恙,忧也。’养与洋皆当为恙之假借。”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典故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及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诗经故事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卫宣公既是君,又是父,还成了宣姜的夫,三纲成一纲,伋自然就是眼睁睁的看见一个能成为自已新娘的漂亮女子变成了自已的妈;有人说伋很老实,就这样也没说啥话出来;可也有人说伋很愤怒,大骂卫宣公的无耻;想来伋是不会骂的,他那样地知书达理,咋会说粗话骂人呢?可那卫宣公就不这样想了,他是相信伋骂了他的,并且认为伋是会报复他的,他动了废掉伋太子的念头。伋没错的,也很聪明,当然知道了这中间的厉害,他的小心、谨慎和素养,让卫宣公无处发力。伋是在民间长大的,他的养父母教他的就是一个‘孝’字。

宣姜很快就给伋生了两个小弟弟,大的叫寿,小的叫朔;寿忠厚些,自小和伋的关系很好,朔奸狡一些,自小就多一个心眼呢;卫宣公是不放心伋的,竟管现在宣姜已和他过的很好;宣姜也操心开她的两个儿子了,总认为伋若继承了王位,她的两个儿子的前程就很不妙;朔是想当太子的,是想着卫国将来的王位坐在他自已的屁股下。这三人一合手,伋的灾难就来了。

齐国来约卫国一块去打纪国,卫宣公一看机会来了,就和宣姜、朔商量着让伋去出使齐国,半道上却安排下杀手去野莘等着,那里是去齐国的必经之地。

伋没有半点疑心的答应了下来,准备着乘舟前往;可这事让寿知道了,他不原让心爱的哥哥死于非命,也不愿看见自已的三位亲人犯下大错,寿来到了伋登船的码头,把一切都告诉了伋,并让他快逃。伋是不会逃的,他父亲给他的任务是拿着一个白牛尾巴做的节使旗去齐国为质呢,他怎能么会逃?

寿一看急了,就也划着个小舟把伋送到了河中央,哀求声中眼泪就掉下来了,两个人在水面上喝起了分别酒,你一碗,我一碗的把伋喝醉了,寿就拿着他的白牛尾巴旗子替他出使了。

到了有莘,船必须靠岸的,一靠岸四、五十个人就杀了上来,口口声声的要找使者伋,寿说他就是,那些人就杀了他。

伋酒醒后,听说是寿替了他去就急急忙忙的喝令大家撑船快赶上去,可终归晚了一步,寿的死是他不能接受的,他报着一死的心情找到了杀寿的人,让他们把自已也杀了。

卫宣公事后就悔了,那个痛心澈骨的感受是别的人无法知道的了,一病之后,再也没有起床,一年后就死了。

这两兄弟的情义,感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所有人,如是人们传唱着: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愿言思子,中凡养养。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鉴赏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 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 “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 “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篇3:二子乘舟诗经鉴赏

二子乘舟诗经鉴赏

《二子乘舟》,《诗经·邶风》第19篇。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2章,章4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此诗一首送别诗,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

注释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①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②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③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④逝:往。⑤不暇:该不会。

译文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该不遇上险与祸?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急、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篇4:诗经:二子乘舟

《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1: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

2: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3: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

4:逝:往。

5:不暇:该不会。

译文:

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该不遇上险与祸?

赏析:

母子之情是人世间天然的、最为牢固的血缘纽带。这一点,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大概是不会改变的。

写人之常情,征夫恨,怨妇愁,弃妇痛,新婚乐,相见欢,母子情,在《经》中可以说是既有广度,也有深度。选编者对写人之常情的肯定,把这些诗作为“经典”,也可看出他们对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表情达意本属人的天性,也是诗的功能所在,充分肯定之后把它们纳入道德规范的轨道,也是他们的用意所在。

人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这话一点不假。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到孩子张大成人,到孩子闯荡社会漂泊天涯,母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既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换个说法,母亲是在用她毕生的心血进行创造:创造生命,创造自己的作品。

孩子作为母亲创造的作品,虽是另一个存在,另一个生命,却时刻牵动着创造者心。他的荣辱沉浮,幸福伤痛,生老病死,都不能不使他的创造者关注和动心。实际上,母亲通过自己的创造, 早已把自己溶入到了作品中,与作品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于是,人间才有了永不会消失的母爱的表达。

篇5:诗经《二子乘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⑶愿:思念貌。

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篇6:诗经 二子乘舟

诗经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本诗描写对二位同舟远行的人的忧虑,表达了对二子的安危的关怀。

二子乘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⑶愿:思念貌。

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鉴赏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篇7: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柏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fànbǐbǎizhōu,yìfànqíliú.

泛 彼柏 舟 ,亦泛 其流 .

ɡénɡɡěnɡbúmèi,rúyǒuyǐnyōu.

耿 耿 不寐 ,如有 隐 忧 .

wēiwǒwújiǔ,yǐáoyǐyóu.

微 我无酒 ,以敖以游 .

wǒxīnfěijiàn,bùkéyǐrú.

我心 匪 鉴 ,不可以茹.

yìyǒuxiōnɡdi,bùkéyǐjù.

亦有 兄 弟,不可以据.

bóyánwǎnɡsù,fénɡbǐzhīnù.

薄 言 往 诉,逢 彼之 怒.

wǒxīnfěishí,bùkězhuǎnyě.

我心 匪 石 ,不可转 也.

wǒxīnfěixí,bùkějuǎnyě.

我心 匪 席,不可卷 也.

wēiyídìdì,bùkěxuǎnyě.

威 仪棣棣,不可选 也.

yōuxīnqiāoqiāo,yùnyúqúnxiǎo.

忧 心 悄 悄 ,愠 于群 小 .

ɡòumǐnjìduō,shòuwǔbùshǎo.

觏 闵 既多 ,受 侮不少 .

jìnɡyánsīzhī,wùpìyǒubiào.

静 言 思之 ,寤辟有 摽 .

rìjūyuèzhū,húdiéérwēi?

日居月 诸 ,胡迭 而微 ?

xīnzhīyōuyǐ,rúfěihuànyī.

心 之 忧 矣,如匪 浣 衣.

jìnɡyánsīzhī,bùnénɡfènfēi.

静 言 思之 ,不能 奋 飞 .

注释:

1、汎(fàn):同“泛”,漂流貌。柏舟:柏木刳成的舟。刳(哭kū):剖开,挖空。

2、亦:语助词。这两句是说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3、耿耿:不安貌。

4、如:犹“而”。隐:幽深。《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引作“殷”,盛大。“隐忧”是深藏隐曲之忧。“殷忧”是大忧,都可以通。

5、微:非,不是。

6、以:于此。敖:通“遨”。五、六两句言并非我无酒消忧,也不是不得遨游,而是饮酒和遨游都解不了这忧愁。

7、匪:非。

8、鉴:明镜。

9、茹(rú):含,容纳。以上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

10、据:依靠。

11、薄言:见《芣苢》篇。

12、愬(素sù):告诉。

13、以上四句言石头是任人转动的,席子是任人卷曲的,我的心却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不能随俗,不能屈志。

14、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

15、选:读为“巽(逊xùn)”,巽是屈挠退让的意思。

16、悄悄:苦愁状。

17、愠(yùn):怒。

18、群小:众小人。

19、觏(gòu):通“遘”,遭遇。《楚辞·哀时命》王逸注引作“遘”。闵(mǐ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因此不得不“忧心悄悄”。

20、静言:犹“静然”,就是仔细地。

21、辟:《玉篇》引作“擗”,就是拊(府fǔ)心。

22、摽(biào):捶击。这句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摩)胸,继则捶胸。

23、居、诸:语助词。

24、迭:更迭,就是轮番。

25、微:言隐微无光。《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指日月蚀,这里“微”字的意义相似。以上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

26、澣(huàn):洗。如匪澣衣:像不加洗濯的衣服。以上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澣之衣污垢长在。

题解:

这诗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奋飞,又不甘退让,怀着满腔幽愤,无可告语,因而用这委婉的歌辞来申诉。关于作者的身份和性别,旧说颇为纷歧,大致有君子在朝失意,寡妇守志不嫁和妇人不得志于夫等说。从诗中用语,像“如匪澣衣”这样的比喻看来,口吻似较适合于女子。从“亦有兄弟,不可以据”两句也见出作者悲怨之由属于家庭纠纷的可能性比较大,属于政治失意的可能性比较小。

参考译文:

划着小小柏木舟,飘来荡去到中流。

惴惴不安难入睡,如有忧愁在心头。

并非手中没有酒,举起痛饮自在游。

我心不是青铜镜,善恶很难都辨清。

虽有亲兄弟同胞,心难沟通不能靠。

满心痛苦去倾诉,他们无情很恼怒。

我心不比那方石,不能挪动又转移。

我心不比芦苇席,不能随手便卷起。

你的气宇很轩昂,我心不会选他人。

满腹愁苦心焦虑,怨愤小人恨难消。

遭遇祸患实在多,历经屈辱也不少。

静静细思此间事,捶胸不眠真难熬。

可恨太阳与月亮,为何亏缺无光芒?

心中忧虑难舒畅,犹如没洗脏衣裳。

静静细思从前事,不能上天任翱翔。

鉴赏

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俞平伯认为:“通篇措词委婉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朴素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读诗札记》)关于此诗的作者和主旨,在历史上曾有长期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毛诗序》说:“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鲁诗》即以为是卫宣夫人所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观察整首诗的抒情,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确实不像男子的口气。从诗的内容看,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读诗至此,不由人从同情而至敬佩。那么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又是从何而来呢?诗的第四章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呢?小人又何指呢?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似乎比较可取。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诗经名句——《诗经·邶风·日月》

诗经名句——《诗经·邶风·北门》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国风

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原因

优秀的诗经介绍:风

国风经典励志句子

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

诗经诗歌共有多少篇

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鉴赏(精选7篇)】相关文章:

观后感怎么写讲解2022-05-06

王之涣经典名篇2023-03-01

鲁迅的随笔名篇2023-01-20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鉴赏2022-05-07

诗经《国风·邶风·日月》鉴赏2023-05-16

诗经《国风·邶风·北风》鉴赏2022-09-25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鉴赏2023-02-01

讲解结束语范文2023-04-10

《国风·邶风·凯风》全诗及翻译赏析2023-02-09

《诗经:旄丘》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