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

时间:2023-03-01 07:37:47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精选10篇)由网友“chim”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

篇1: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

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一],韩远帅命博得拜将坛[二]。羡傅说守可岩前版[三],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四],劝豫让吐出喉中炭[五]。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六],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七]。

【注释】

[一]姜太公句:句谓姜太公不该轻易罢隐做官。相传姜太公八十岁还在磻溪垂钓,后来在这里遇到周文王,才施展他的才华,扶周灭商,被尊之为师尚父。姜太公,即吕尚。磻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北流入渭水。

[二]韩元帅句:汉高祖筑坛斋戒,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在灭项兴刘的斗争中,建立了十大功劳,后被吕后杀害。

[三]羡傅说(yue)句:傅说,殷高宗的贤相。相传他曾隐居于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做泥木工。版:版筑,两版相夹,实土其中,杵筑成土墙,今称干打垒墙。

[四]叹灵辄:灵辄,春秋时晋人。《左傅》宣公二年:晋灵公设了埋伏,打算攻杀赵宣子。有一个人倒戟以御公徒,冒死相救,使宣子得免于难。宣子问其故,那人说:我就是你在翦桑救的那个饿人。问其姓名住址,不告而退。原来赵宣子在翳桑打猎,看到灵辄饿了,给了他饭吃,还让他带一份给他的老母。

[五]劝豫让句:豫让,原是知伯的家臣,后来知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他从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出发,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毁势变容,为知伯报仇。事败被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六]凌烟阁:唐太宗图画功臣的地方。后因以喻褒扬功臣的场所。

[七]连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喻危险的仕途。

篇2:《寄生草·闲评》鉴赏

《寄生草·闲评》鉴赏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下文是《寄生草·闲评》鉴赏。

原文

问甚么虚名利,管甚么闲是非。想着他击珊瑚列锦帐石崇势①,则不如卸罗襕纳象简张良退②,学取他枕清风铺明月陈抟睡③。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④,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争闲气,使见识,赤壁山正中周郎计⑤,乌江岸枉费重瞳力⑥,马嵬坡空洒明皇泪⑦。前人勋业后人看,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鉴赏

这是元代一位不留名姓的隐者写得两首笑看人生曲,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曲子语势奔泻,又明白如话,堪称雅俗共赏,特别是这曲中的典故,着实引人入胜。

“想着他击珊瑚列锦帐石崇势”一句,写得是西晋时国舅王恺和巨富石崇互相攀比权贵的故事,晋武帝曾送给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举世罕见。王恺把这株珊瑚树拿到石崇面前炫耀,不料被石崇随手打碎,王恺十分痛惜,认为这是石崇因嫉妒故意而为,大声怨恨。不想石崇轻描淡写地说道:“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就还给你。”说着便让下人取出几株三、四尺长,光彩夺目、举世无双的珊瑚树来。还有一次,王恺用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屏风炫耀权势,石崇便用锦缎做了五十里长的屏风和他争风相对。这个整日和皇亲国戚比富的石崇,后来终于死在了皇亲国戚们的手里,只因争抢一个越南(那时还是中国的交趾)女人,为赵王司马伦手下的孙秀所杀。

“则不如卸罗裾纳象简张良退,学取他枕清风铺明月陈抟睡”两句,前一句说得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在建立功业以后,立即辞去官职,归隐山田的传奇;后一句说得是北宋名士陈抟隐于华山的故事。这二人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远离权贵和政治,得以善终。

“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一句则出自北宋诗人林逋《长相思》中“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的词句。与其“长相思,相送迎”倒还不如“今朝醉,明朝醉”来得潇洒快活,畅意人生。

“赤壁山正中周郎计,乌江岸枉费重瞳力,马嵬坡空洒明皇泪。”分别讲得是周瑜在赤壁一战,运用黄盖诈降火袭曹军水寨的计划,终于大败曹操,成鼎足三分的大势;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以及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兵破潼关,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军士们纷纷要求杀掉杨贵妃,玄宗被迫赐贵妃自缢的故事。

“前人勋业后人看,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作者最后发出感慨:往事难追,人生如幻,不如来个置身世外,一醉方休。语似豪旷,实含悲辛,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

篇3:《寄生草》赏析

《寄生草》赏析

原文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

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

羡傅说守定岩前版,

叹灵辄吃了桑间饭,

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

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注释

姜太公:即吕尚。

磻溪:一名璜河,在陕西宝鸡县东南。相传溪上有兹泉,为姜太公垂钓遇文王处。

韩元帅:即韩信。汉高祖拜为大将,后被吕后杀害。

命博得:用生命换取得。

傅说:傅说隐居傅岩(今山西平陆)时,曾为人版筑(用框架筑土墙)。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史记·殷本纪》)

灵辄:春秋时晋人。据《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的大夫赵宣子曾于首阳山打猎,在桑阴中休息,看到饿人灵辄,便拿饭给他吃,并给了他母亲饭和肉。后晋灵公想刺杀宣子,派灵辄作伏兵,他却倒戈相救,以报一饭之恩。

豫让:战国晋人。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为晋国大夫智伯家臣,备受尊宠。后智伯为赵襄子所灭,他便“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企图行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后事败为襄子所杀。

凌烟阁:唐太宗图画功臣的殿阁。此借指高官显位。

长安道:指仕途。

连云栈:陕西褒谷与斜谷间的栈道。在今陕西褒城一带,是由陕入蜀要道。此喻危险的仕途。

赏析

此曲揭露仕途的艰难和官场的险恶,劝戒人不必为虚名卖命。连举五个古人,皆一一予以否定;结尾处直指元代仕途,尤足以惊世骇俗。以古鉴今,感情愤激。

元人在散曲中叹世警世,常用这种列举史事的方式。这样做不仅收论据凿凿、以古证今之效,文气上也有语若贯珠、一泻直下之妙。本篇用了五则历史人物的典故,五句中作者又以饱含感情色彩的精练语言,表示了自己“感叹”的导向。

起首两句对仗,是就姜太公吕尚与韩元帅韩信的行止作出评断。对于吕尚离开磻溪岸入朝任相,作者用了“贱卖了”三字,是说他放弃渔钓隐居生活太不值得。设想作者若仅用“卖了”二字,也已表现出对他入仕的鄙夷不屑,更何况“贱卖”!

人故意不提吕尚辅佐文王定国安邦的历史功绩,又故意以偏激的用语与世人对吕尚穷极终通际遇的艳羡唱反调,愤世嫉俗之意溢于言表。同样,对于韩信登坛拜将的隆遇,作品用了“命博得”三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功业爵禄之后隐伏的危机。一文一武,抹倒了古今的风云人物,也是对利禄仕进热衷者的当头棒喝。

三、四、五三句的鼎足对,言及的历史主角为傅说、灵辄、豫让三人。第一句出乎意外地用了个“羡”字,但细看羡的内容,是“傅说守定岩前版”。傅说若果真守定岩前版的话,只不过是个卑贱的奴隶,而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守定”,出去做了殷高宗的大臣,可见这一句纯粹是反话、是嘲讽。第二句如实地用上一“叹”,而所叹的'是灵辄“吃了桑间饭”,作者认为这样一来,他就只能以听命于人、舍己报主作为饭钱了。第三句对豫让则用了“劝”,“劝豫让吐出喉中炭”,作者对豫让用性命报知遇之恩,视作多此一举的愚蠢行为。这三句鼎足对中傅说的一例,同吕尚、韩信并无二致,其余两人则非名利场中人,却是受制于人、为统治者效命的人物。作者将他们并排拉在一起,并非是有意选取历史和社会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不同典型,不过是借此发泄对整个封建秩序及现存观念的否定和蔑视而已。这就使作品带上了一种嬉笑怒骂、驰骋随意的剽劲色彩。

叹世作品列具史实的常法,是在结尾点出总结的结论。而本曲又别具一格,弃置上举的五名历史人物不顾,转而对“如今”作出了愤怒的感叹。“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是峻拔的警语。它将不同性质的地名醒目地组织在各句之间,让读者去憬然悟味其间的联系,从而形象地表现元代仕进道路艰难险恶的黑暗现状。这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另一种形式的批判和否定,从而与上文的历史感叹互相照应。贯串在作品中的感情的愤激、嘲骂的辛辣、意绪的突兀以及批判精神的尖锐,造就了作品豪辣灏烂、排再奇倔的风格特色。

篇4:寄生草散文随笔

寄生草散文随笔

寄生草这个名字是我自己杜撰的。究竟这佛手一样圆圆叶子的小草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之所以给它冠以这样的名字,是由于它常常生长在花盆中。在花盆中寄生草不是主角,因为有花的存在才有它赖以生长的土壤。这种既不喧宾夺主而又心甘情愿在花盆中做以点缀的小草,每当我看到它绿油油地在花盆中旺盛地生长时,总会油然生出无限的感慨和敬意。

寄生草是依靠根须来繁衍生息的,虽然在炎热的夏季也盛开淡淡的绿豆般大小的黄花,但从没有见到过它结下的种子。春暖花开时,它和盆中的花一同从土壤中冒了嫩嫩的芽来,先是在土壤上面拱出尖尖圆圆的小脑袋,然后是一片叶子一片叶子不懈地生长,舒适安逸地拓展着自己成长的空间,仿佛是“自缘逢暖发,不是为人开。”每当六、七月份盆中的鲜花生长到旺盛期时,它们也在有限的土壤里把花盆拥挤得满满的,用片片错落有致的'嫩叶遮盖住盆中的泥土,花木挺立其中,就像生长在一片毛茸茸绿莹莹的地毯上甚是惬意。当然,给花木浇水和施肥时它们也自然会如饥似渴地汲取水和养分,不然,哪来那么旺盛的生命力呢。

我曾经几次尝试着把这微弱的精灵从花盆中彻底清除。之所以要连根拔掉,是因为我担心给花浇灌的那点养分被它们截流或吞噬。然而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效果也不明显,清除没几天,它们或从花的根部或从盆的边缘又会拱出头来,大有“素手掘不尽,适时我又生”的势头。几次清理后,我又可怜起那弱小的生命来,发丝一样的根,发丝一样的茎,只要在土壤中幸存几缕,几天之后又会绽放出绿绿的叶子。它们那种对希望从不放弃的执著尽头和顽强的生命力让人由衷生出无限的敬意。

寄生草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并非是所有的花盆中都生长这种纤纤的植物。它们一般喜欢生长在面积较大而又潮湿的花盆中,总是默默地陪伴着硕大的花木一天天成长来显示自己的忠诚。有一次,我在清理完它们后的几天里看到,花盆中虽然干净了许多,但生长的花木却郁郁寡欢,往日墨绿而又肥硕的叶子也有些萎靡,早先生发的叶子也蔫蔫的提不起精神。我不知道是触动了花的哪根神经,就再也不敢侍弄起它们,过了几天,当花盆中的寄生草又疯长起来之后,花草也神采奕奕起来。事后我想,原来它们是在相互牵挂相互支撑着成长呢。

有一件时让我深深领会到了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力量。许多年前我在外地工作时,有两个老人的耕地就在我工作的附近。每当春播夏收时,老人就要到田里收获他们那点并不算太多的庄稼。每当半晌时分,一个老人坐在田头休息时,他的老伴就会拎起瓦罐到一个地方取水,取回水来也总是让老头先喝。我问那位满头银发的婆婆:你为什么不喝呢?老婆婆说,他是家中的顶梁柱啊,只有把他侍候好了才能支撑起这个家。老人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才回来一趟。好多次儿女们把老人接到身边颐享天年,而他们怎么也习惯不了那里的生活。他们说,城市里那片土壤不适合他们生存,居住在城市总感到心中空落落的,仿佛少了点什么。从老人那种对土地对家乡充满深情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他们对乡音乡土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留恋。

这件事曾经几次感动着我,使我深深体会到那种相互依存相互牵挂的力量。每当我看到花盆中生命力旺盛的寄生草时,我就会想起他们。其实在他们共同创造的花园中,两位老人就是根与根生生相依世世相连的寄生草。在养育他们的那片土地上,尽管他们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眷恋着这片哺育着他们生命的土地。他们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在相伴的岁月中他们手挽着手,一同经历着风雨,一同迎接着彩虹,那种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如寄生草一样相依相偎。

篇5:赏析古诗词《寄生草》

赏析古诗词《寄生草》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

不醒时有甚思?

糟醃两个功名字,

醅淹千古兴亡事,

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

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写作背景]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这首小令是强为旷达之作。它以《饮》为题,而在多方歌颂酒乡的背后实寓藏着对现实的全面否定。作者何尝忘却个人功名、国家兴亡,只因他既背负着学生的国恨家仇,不愿出仁新朝;同时他已身为亡国之民,又不能投身于抗元斗争之中,自觉已无资格关心兴亡大事。这都是时代使然,真个旷达,本可淡然置之。而曲里还需提到这些,还要借助酒去排除这些,下说明其未能忘情,实难遣此,只是强为旷达。

[注解]

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

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糟醃:用酒糟醃渍。

醅淹:用浊酒淹没。

曲埋:用酒麯埋掉。曲,通麯。

虹霓志:气贯长虹[译文]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麯埋掉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篇6:元曲寄生草·饮

元曲寄生草·饮

原文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译文及注释

译文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腌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曲埋掉了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注释

⑴饮:此曲一说系范康(字子安)所作,曲题《酒》。

⑵“长醉后”二句:长期昏醉有什么挂碍,昏睡不醒有什么思虑。化用《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语意。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⑶“糟腌”三句:言酒把个人的功名,千古的兴亡,无限的壮志都埋葬了。糟腌:用酒糟腌渍。腌,这里有玷污的意思。醅(pēi)渰(yān):用浊酒淹没。渰:同“淹”。曲埋:用酒曲埋掉。曲:酒糟。虹霓志,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

⑷达:显达,与“穷”相对。屈原(前330?—前278):战国时期伟大诗人。为了实现以民为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他与楚国的反动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宣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终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自班固以来,就有指责屈原“露才扬已,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离骚序》)的。

⑸知音:知己。陶潜(365—327):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淡泊句利,弃县令回乡隐居,诗酒为伴。

篇7:《寄生草·饮》赏析

元代: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译文

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腌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曲埋掉了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赏析

此词写饮酒,充满醉语。醉语多为醒言,它曲折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此首小令的“关窍”所在。

白朴的这首小令表现了不思自思、欲罢不能的那样一种格外强烈的兴亡之慨、感伤意绪。“长醉”、“不醒”两句,表面上好像在说:醉处梦中,无忧无虑,一切都可以弃之脑后,“今觉而昨非,得意而忘言”,似乎作者大彻大悟了。然而,其中更含着作者内心深深的隐痛:醉也好,睡也好,毕竟有时有限,人生毕竟醒时多,醉时少,醉中“无碍”醒时“碍”,梦中“无思”醒来“思”,说是“无碍”,道是“无思”,恰恰说明“心病”正在于此。两句开头语便透露出作者极其矛盾和痛苦的心理状态。

“糟腌”以下三句,连用三个同意词发语,即“糟腌”、“醅渰”、“曲埋”,好似将一切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虹霓之志都否定了,更愿千古兴亡、世事沧桑也随着一醉而同归泯灭。曲中透露出一个原来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同时对千古兴亡无限感慨的人物。然而江山依旧,人世瞬变,作者在国仇家恨面前感到了一种失望;泪痕犹在,心底成灰,于是则寄情于酒,以期腌掉、渰没、埋去所有的牵挂,一切的搅扰。有道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愈是想要摆脱的东西,它愈是要袭上心头。纵然是用许多的杯中物来“腌”、来“渰”、来“埋”,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字里行间,语意情味,都揭示出作家对建功立业、家国兴亡以及曾经有过的凌云壮志耿耿于怀,拳拳在念。明人孙大雅为白朴《天籁集》作序云:“先生少有志天下,已而事乃大谬。顾其先为金世臣,既不欲高蹈远引以抗其节,又不欲使爵禄以干其身,于是屈己降志,玩世滑稽。”孙序此说,倒颇中白朴作品肯綮,揭示出白朴玩世滑稽背后深藏着的无限凄楚苍凉的意绪。从白朴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兴亡事是时时挂怀的:“长江不管兴亡,漫流尽英雄泪万行。”(《沁园春·保宁佛殿即凤凰台》)这是白朴居建康时的作品。几乎同时写的《夺锦标》,更是发出“新亭何苦流涕,兴废今古同”的悲叹。就是在他年轻时游淮扬,也同样写出调子十分低沉的词作:“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水龙吟·题丙午秋到淮扬途中值雨甚快然》)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这两句既是全曲的思想总结,又是点睛之笔。不能简单地认为作者在这里是嘲笑屈原之“非”,而仅仅肯定陶潜之“是”。这分明是作者一如全曲的声情口吻,是愤语,是苦语,亦可以说是反语。即赞扬屈子、陶公的不肯同流合污。表面上看将屈、陶分开来,一“是”一“非”,一为“知音”,一为“不达”,殊不知不求显达而作隐逸君子并非作者本心本意,如上文所作的分析,作者处于入世和出世的极为复杂的思想矛盾之中,是非界限有时是倒置的,即是所谓“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中吕·阳春曲·知几》)。这种貌似旷达,实含酸痛的曲语,正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上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不仅是白朴,其他元散曲作家的作品亦有类似的现象。对于这些作品,如不将它们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是不容易看出它们有什么积极的思想因素来的`。王季思先生说:这类作品“在消极表现中即含有积极因素,未可一笔抹杀。”(《玉轮轩古典文学论集》)戏语并非戏语,而是痛语,狂语,亦可看作是隐语。“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游戏?”如此去看,白朴此曲便不那么令人费解了。

有趣的是白朴于酒上并不很贪恋,他曾在《水龙吟》之一序中说:“遗山先生有醉乡一词,仆饮量素悭,不知其味,独闲居嗜睡有味,因为赋此。”可见他的“自饮”也好,“劝饮”也罢,都是为求“嗜睡”,为求忘忧不醒,此中苦涩哀痛,令人黯然,这也是理解白朴“劝饮”曲意的一个很好的注脚。“饮量素悭”且又“不知其味”的人大倡纵酒,有几分滑稽,而滑稽背后便是无尽的哀痛。

从写法上来看,这首小令篇幅很小,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它耐咀嚼,有意味,格调别致,韵致独出。作者紧紧围绕着“劝饮”的题意,劈头就触及了题旨。先说“长醉”的好处,即是“劝”;继而说明为什么要“劝”,无非是为了忘忧,将功名事、兴亡事、凌云壮志一古脑都抛掉了,以求内心之平和;最后是评论屈原、陶潜的“是”与“非”,仍然紧紧扣在“饮”字上,全曲层次分明,叙议有致,一气呵成,浑然无缝。看似随意之作,实则皆明心迹,完全是有感而发。明人贾仲明挽白朴词云:“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天一阁本《录鬼簿》)这个评语不仅适用于白朴剧曲,也适于其散曲创作。闲而不闲,意在曲外,这正是白朴的高明之处。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白朴曲“风骨磊磈,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风骨磊磈”,是说白朴身世遭逢,幼经战乱兵燹,胸中有无限积郁;“词源滂沛”,是指白朴之曲造语多变,遣词丰富,拈句自如;“若大鹏之起北溟”等语则是状白曲的气势。白朴作品历来被视为绮丽婉约一派,所谓“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然这首小令却别出机杼,极饶自然朴素之趣。通篇如喷涌而出,不乏巧凿,却一丝痕迹不露,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整齐的对偶句式,生动自然。“糟腌”、“醅渰”、“曲埋”六字,同一意思,用词各别,形成一组排比句式,避免了重复的感觉,同时语言简易、浅显,富于口语感。“不达”二句,将“不达”前置,便在形式上列出了一双工对的句子;夸张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形象的启迪,平增无限机趣;虽是口语声吻,又处处合于规矩,音韵流畅而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总之,白朴此曲表述的思想是深刻的、哀痛的,而表现形式则是浅显的、达观的。构思巧妙,用心良苦,写来全不费踌躇,在绮丽婉约之外又别开生面,堪称白朴曲中珍品。

篇8:《寄生草·饮》原文及翻译

《寄生草·饮》原文及翻译

寄生草·饮(作者: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注解】

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

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糟醃:用酒糟醃渍。

醅淹:用浊酒淹没。

曲埋:用酒麯埋掉。曲,通麯。

虹霓志:气贯长虹

【译文】

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麯埋掉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创作背景】

古来劝饮、纵酒之作可谓汗牛充栋,历代皆有之。由于所处境遇不同,其情又各有所别。孔融嗜酒,是为自标风流;阮籍、嵇康纵酒,是因失意而强作放达;李白有济世之志,却不断碰壁,志不得伸,于是借酒自wei;欧阳修诗酒放怀,乃为恣情所注。自古文酒不分离,诗与酒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何况元朝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因而元代醉翁更多,醉歌殊狂,醉语益奇。白朴之系于文酒,也有着其特殊的底蕴和内涵。个人的遭逢离乱,“山河之感,禾黍之悲”,不能不使作家痛心疾首,愤恨满腔。白朴的“劝饮”,正是充满着家国之痛,兴亡之感,似乎只有酒,才能排遣他心中的凄凉和愁闷。这正是白朴创作此词的契机。

【作者简介】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篇9:元曲《寄生草·饮》原文

元曲《寄生草·饮》原文

寄生草·饮(作者: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注解】

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

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糟醃:用酒糟醃渍。

醅淹:用浊酒淹没。

曲埋:用酒麯埋掉。曲,通麯。

虹霓志:气贯长虹

【译文】

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麯埋掉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创作背景】

古来劝饮、纵酒之作可谓汗牛充栋,历代皆有之。由于所处境遇不同,其情又各有所别。孔融嗜酒,是为自标风流;阮籍、嵇康纵酒,是因失意而强作放达;李白有济世之志,却不断碰壁,志不得伸,于是借酒自wei;欧阳修诗酒放怀,乃为恣情所注。自古文酒不分离,诗与酒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何况元朝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因而元代醉翁更多,醉歌殊狂,醉语益奇。白朴之系于文酒,也有着其特殊的底蕴和内涵。个人的遭逢离乱,“山河之感,禾黍之悲”,不能不使作家痛心疾首,愤恨满腔。白朴的“劝饮”,正是充满着家国之痛,兴亡之感,似乎只有酒,才能排遣他心中的凄凉和愁闷。这正是白朴创作此词的契机。

【作者简介】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篇10:离离原上草诗词鉴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婉约风格诗词名句

新婚别杜甫诗词鉴赏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描写草的古诗词

捕蛇者说的鉴赏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诗词赏析

桑中,桑中诗经,桑中的意思,桑中赏析

陶渊明:移居?春秋多佳日

高中古诗说课稿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参考

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
《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感叹寄生草的诗词的鉴赏(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送别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2022-09-11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2022-06-09

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2023-12-30

古诗词名句鉴赏2023-11-06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学案2023-05-03

许浑的唐诗2023-02-22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2022-05-06

《新婚别》杜甫诗鉴赏2022-09-17

诗经《国风·魏风·陟岵》原文赏析2023-08-03

优美散文:临安初雨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