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学案(共6篇)由网友“阿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学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氓》学案
【学习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学习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四、初步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文章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4、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5、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写作训练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篇2:《升国旗》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揭题。
1、谈话,教师介绍国旗。
2、揭题,出示课题,认读生字。
二、初读指导
1、投影插图,请小朋友边看图边听课文录音。
2、再听录音,要求看着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1、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词:五星红旗 我们 国旗 升起 立正 敬礼
指名认读,注意正音。齐读生字词。去掉拼音认读生字新词。
(2) 指名分句读。
(3) 齐读全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 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
2、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重点提醒学生“升”中两撇的不同写法,“我”中竖钩和斜钩的区别。
3、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二、复习检查
听写:升 国 我们 中 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a) 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什么是我们的国旗?
出示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指名读。讲述。(略)
指导学生用骄傲、自豪 语气读第一句话。
b) 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你知道它是怎么升起的吗?
出示句子: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投影演示升国旗。
指导读出自豪、崇敬之情。
c) 指导看图,引读第三句。
升国旗时,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句子: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您”在这里指谁?在生活中你喜欢用“您”称呼哪些人?
指导朗读第三句,读出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表演读第三句,评价。齐读。
d)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
a) 教师指导引背。
b) 学生看图自由背诵。
c) 句子接龙背。边背诵边表演。
五、看图,启发想象
六、指导写字:起 立 正 向
a) 记忆字形。
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有哪个字需要小朋友帮忙?在写这些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b) 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七、作业
回家向家长介绍升国旗时的情况,要求边说边表演。
篇3:乡愁学案
乡愁最新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几篇诗歌的思想内涵,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1、加强诵读体会意境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主题与技巧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过程方法]
[难点]
1、学会朗诵,正确把握节奏,重音
2、理解形象化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学习过程]
1、情感导入,听《乡愁》曲
2、听朗诵示范,体会诗歌情感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问题探究】
1, 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篇4:《劝学》学案
【课文背景】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既继承孔子学说,又摒弃其消极成分,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以入室弟子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之故,在历代遭到一些学者的怀疑(认为他不属于儒家)与抨击。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主张治理天下既要依靠“法制”,又要重视“礼治”,强调“行”对于 “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一书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所记。文篇有标题,这是对《论语》《孟子》等语录体文章的发展,也是先秦说理文臻于成熟的一个标志。《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意在劝导与勉励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学习。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本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艺术风格。课文节选《劝学篇》中的四段文字,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即劝勉、鼓励的`意思。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1) 一般生字 靛青(diàn) 而望(qì) 舆马(yú) 跬步(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金石可镂(lòu)
(2) 多音字 木直中绳(zhòng) 槁暴(pù) 参省(xǐng) 假舆马(jiǎ)
(3) 通假字 虽有槁暴(yòu) 知明(zhì) 生非异(xìng)
2. 解词
(1) 实词
劝:劝勉 已:停止 中:合于 槁:枯
挺:直 金:金属的刀类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提起脚后跟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彰:清楚 假:凭借,借助 致:达到 绝:横渡
跬步:半步 骐骥:良马 锲:用刀雕刻 黄泉:地下的泉水
跪:脚 寄托:藏身 用心:使用心力
(2) 虚词
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连词,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表示“……的人”。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助词,帮助判断,且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3) 通假字(古今字)
■:通“”,以火烤木,使其弯曲 暴:通“曝”,晒干
生:通“性”,天赋,资质 有:通“又” 知:通“智”,智慧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全文
【明确】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輮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因此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靠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所见的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智慧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心境(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2. 明确主题
【明确】 本文是《劝学》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但也可以看出,作者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而得的,勉励人们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品德,获得教养。所选四段融为一体,既可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又能体现原著精神。
3. 理清层次
【明确】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别从意义、作用、态度三个方面予以论证。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用一系列比喻论证观点,进而推出只有广博学习、不断反省,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结论。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借助外界条件,最后得出结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第四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一重在积累,二持之以恒,三专心致志。
(三) 重点研习
1.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举例说说本文设喻论证的特点。
【明确】 (1)通俗易懂:为了论述“学不可以已”,作者运用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不能停止的重要性。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2)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阐释得更具体明白。③博喻铺排:第三段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既从不同的侧面论证学习的作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体现了节奏美。(3)形式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进一步论证。
2. 哪几个句子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句式特点?
【明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系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分别调到“取”与“青”的前面)(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系定语后置,翻译时最好分别调到“爪牙”与“筋骨”的前面)(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这是一个复杂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是主语,“輮 使之然”是谓语,且谓语是对主语的原因解说,翻译时要补上主语)
3. 试举几个实词活用的例子进行解说。
【明确】 (1)“日参省乎己”的“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每日”。(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与“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地上”“在地下”。(3)“非能水”的“水”,名词作动词,译为“游水”。(4)“用心一”的“一”,数词做动词,译为“专一”。
【课后练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与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积跬步(guǐ,半步)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劣)
C. 锲而不舍(shě,遗弃)
D. 金石可镂(lòu,雕刻)
2. 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所表示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从名词活用方面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文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重点突出。
B.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C. 本文运用“蚓”“蟹”两组事例,意在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
D. 本文多用短句来阐明道理,使行文有气势,语言简明,节奏感强。
5. 下列关于荀子与《荀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荀子名况,号卿,是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也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B. 荀子的入室弟子韩非、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他也是先秦法家学者。
C. 《荀子》现存32篇,内容丰富,体系初具,包括了作者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的研究。
D. 《荀子》观点鲜明,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论证周密,形式灵活,具有专题学术论文性质。
6.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把下面《劝学》中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并举例分析其中比喻论证的特点。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A.跬kuǐ;B.驽nú;C.舍,停止)
2. D(A、B、C项表转折,D项表修饰)
3. B(B项名词做动词,A、C、D项名词做状语)
4. C(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比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5. B(不能据此推断他是法家学者)
6. (1)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2)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 君子的天赋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4)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使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7.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开头登高山、临深涧等比喻,既通俗易懂,又连喻铺排,颇有气势。从反面譬喻推出观点,与第二大句正面譬喻类推观点构成正反对照。
篇5:《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一 自学 发现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注意朗诵的三个境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节奏,三、读出感情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比赛
二、字音字形
河畔( ) 青荇( ) 长篙 漫溯( ) 斑斓( )
笙萧( )满载( ) 登载( ) 悄悄( ) 悄然( )
3. 长篙 ( )
蒿草 ( )
稿草 ( )
2.xiao笙( )
Xiao( )瑟
Xiao( )洒
lán 斑( )
lán ( )言
lán 波(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次品读,整体感知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而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就构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由客观物象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三节中,能将“招摇”改为“轻摇”吗?“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招摇,使用了拟人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更好的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流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是如何体现的吗?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我的发现
1.读完诗歌,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2.小组合作,组员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整合自学成果整合后的自学成果:
二 展示 发现
小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成果,其他同学可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明确学习目标
三 探究 发现
在各组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1.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并简要分析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的“轻轻的”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惊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地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与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2.“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徐志摩的生平)
“梦” 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根据诗人过去的经历与思想变化的过程,它至少应该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自在的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这里抒发的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失落
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笙箫”可不可以换成别的乐器?为什么?
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四总结 发现
学有所得
总结收获(一分钟)
五 拓展 发现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痛别离,苦远游: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三、自然现象类
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时令节日类
1.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3、寒食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等
五、特定地点类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实战演练·活学活用●
1、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中的“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2. 04年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杜鹃的叫声似乎在说“不如归去”更能引发旅人游子的思乡之情最后两句是说想回家,只是身不由已,不知归期,一种深深的无奈。
课堂链接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他的政治经济学也是这一年,他结识了他生命中的永恒——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
徐志摩到康桥是为从罗素,但他到英国才知道罗素被康桥除名了度过他平静无澜的半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想换路走然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出于偶然,他走进了康桥,从此便与康桥结下了不结之缘
在康桥生活了半年,却跟陌生人似的,谁都不认识,只知道一个图书馆、几个教室和两三个吃便宜饭的茶食铺子也许“单独”是个很美妙的现象,1920年的秋天,他独自一人回到康桥,才算真正认识了康桥,真正发现了康桥!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点、牛油烤饼、看闲书”(《吸烟与文化》)也许正是由于这份所谓的闲散,才使得徐志摩有单独的机会接触康桥,享受康桥自然美景的熏陶,享受康桥纯真性灵的沐浴他的生活在这里拐了个弯后,悠然前行这是他生命中尤为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
那些发亮的清晨,那些温暖的黄昏,他总是发痴地对着他心爱的对象怎能不心醉呢!在色彩斑斓的油彩画中,“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阴下吃茶,花果会掉进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我所知道的康桥》)还有那星光下的流水,近村的晚钟鸣,河畔倦牛的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启迪了他的性灵“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正是康桥的美丽给了他想象的空间,是康桥的性灵给了他气息的蜕变其实,徐志摩早已融入了康桥,从他走进康桥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要与它结为至交了一个个向晚的黄昏,他总是倚在桥阑上,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感受这动人的美景,康河的水悠然地流着,他却向着西天凝望:“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
这向晚的美景,是柯罗的田野,是萧邦的夜曲……
徐志摩把一个人的感想比作落叶——从生命的树上掉下来的叶子他的落叶便是诗19,他按捺不住他的激情,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虽然他的散文和小说都写得不错,但他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而他诗歌的主要启蒙应该是康桥吧!
他总是租船去河上“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但却始终没有学会如何“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然而他每次总是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可以想象的出他吃力地把篙一点,却只在原地摇荡的情景他望着“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荡漾”,也只有兴叹的份了如此可爱,如此恼人,但徐志摩却钟情于他的恼,正像钟情于他的可爱一样当一个人真心地付出时,没有一种感觉是不愉快的他情愿“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折腾够了,他就在岸边的榆荫下,读书、假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徐志摩与康桥进行着细微地心与心的交流,康桥的精神进入了徐志摩的精神,康桥的灵韵给了徐志摩无限的灵感
再好的筵席也终究会散,“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1922年,徐志摩告别了他心爱的康桥,回到北大、清华等大学任教“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康桥再会吧》)他依依挥别了他的“精神依恋之乡”,但有谁会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天边第一颗大星出现!”时间越久,思念越深在离开康桥的日子里,他总有数不完的乡思,道不尽的乡恋要倾吐六年之后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年绝唱《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个信仰感情的人,或者说他天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有着浪漫的思乡情结,他说“我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
他思念康桥就像思念他的故土,他做着一个梦,梦想有一天能“含笑重归康桥”,只是梦永远只能是梦了1931年的11月,他乘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在济南附近因雾殉难,一代诗才英年早逝只是,不曾逝去的是他的康桥、他的诗歌!
志摩语录: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从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罩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湖,草地,是我的课堂;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感觉是它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篇6:《一剪梅》学案
学习目标:
1、复习李清照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诗词,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方法指导:诵读时注重音读、情读、意读,达到美读的效果
学习内容:
一、知识梳理,了解记忆
1、李清照(1084-1155), 代著名女词人,号 。李清照幼承家学,很有才情,青年时婚姻幸福。但靖康之乱后,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余生孤苦,郁郁而终,这一时期的词人被称为 词人。
一生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多写 ,清丽婉约;中年以后,则多写 的生活。词?词词体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提出“ ”的理论,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体”,文集为 。
2、写作背景:李清照能写散文、骈文、诗词,并能作画、考证金石,与丈夫有同样的爱好,婚姻幸福。婚后不久,丈夫 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3、注音、解词:
红藕: 玉簟:( )
罗裳:(cháng) 兰舟:
锦书: 雁字回时:
4、音韵美:一是本词的一韵到底,押 韵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有哪些字押韵
二是擅用 修辞,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二、整体感知,佳句鉴赏
1、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主要的抒情手法?
上片:写
下片:写
感情:
手法:借景抒情:意象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佳句鉴赏
(鉴赏提示:①句子翻译;②意象分析,意境概括;③情感把握;④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⑤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客观外物主观情感),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直接抒情;虚实、想象);⑥其他诗词对比分析等等。)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例如:“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哪两个字用的好?好在哪?本句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实际发生的吗?用了什么手法?本句可以看成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什么?体会本句优美意境
(4)“花自飘零水自流”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吗?有什么作用?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怎样表露出心心相印的爱情。
(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意形象、情感和句式
三、比较鉴赏,学习手法:
李清照写愁的名句
1、莫道不消魂, , 。《醉花阴》
2、只恐双溪舴艋舟, 。《武陵春》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这次第, ?《声声慢》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 ,是离愁, 。”
柳永《雨霖铃》:“ ,更那堪, 。”
对比总结李清照的语言特色
总结古代诗人写“愁”用的手法:
用 修辞,形象的事物来比愁,使愁苦可触、可视、可感
用 来渲染愁绪,多个 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
直接抒情时或委婉含蓄或热忱真挚,都悲悯感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四、反思感悟:
★ 学案教学总结
★ 学案教学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使用导学案心得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学案(共6篇)】相关文章:
导学心得体会2022-11-02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2024-04-1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2022-07-27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的论文2022-09-16
“导学案”的自主和谐 课堂教学模式2023-08-12
学案教学心得2023-01-09
学案教学心得体会2022-11-29
九月导学案赛课心得反思2023-10-25
导学案自主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12-25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