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片断赏析(合集12篇)由网友“阿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古诗》片断赏析,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古诗》片断赏析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篇2:古诗《游子吟》片断赏析
古诗《游子吟》片断赏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15课古诗《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寄宿生,老师想问问,星期六回家,妈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星期一返校时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
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一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妈妈总是烧我喜欢吃的菜。星期一,给我准备好换洗衣服,送我上车。
生3:我妈妈要亲自到站点接我,帮我拿东西;星期一返校,妈妈又亲自送我上车,还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
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
请看图片:(出示课件,配乐播放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
[片断二]
师: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母亲送孟郊时会说些什么?
生1:母亲将孟郊送到村口,对孟郊说:“在外面要学会自理,天冷了,要随时增添衣服,晚上要盖好被子,别舍不得用钱,苦了自己,要当心小偷。”
生2:母亲会说:“你出门是为求学读书,一定要刻苦学习,可不要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写信回家,让娘放心。”
生3:母亲会说:“郊儿,有句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你在外能自觉学习,争取考个状元回家,为咱穷苦人扬眉吐气。”
生4:母亲会说:“郊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娘相信你这次入京赶考定会榜上有名;即使榜上无名,你也不要灰心,早点回家,娘等着你。
……
师:听着母亲的“唠叨”,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母爱的细腻、深情,感到母爱的温暖幸福,你们为孟郊有这样一位好母亲而骄傲高兴吗?
[片断三]
师:早晨,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显得勃勃有生机,孟郊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太阳出来了,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太阳的光辉吗?
生2: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显得勃勃有生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路边生机勃勃的小草,心里感慨万千,他想: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我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生3: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望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
……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让我们以祟敬饱满的感情地来朗诵这首母爱之诗吧!
生:齐读课文
[片断四]
师:母亲用爱心养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美德陶冶我们,用真情沐浴我们,她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谁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伟大无私的母爱?
生1: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生2: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滋养,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培育。
生3:养儿方知父母恩
生4:母爱是春天温暖的阳光,母爱是夏天习习的凉风,母爱是秋天累累的果实,母爱是冬天熊熊的火焰。
……
教学评析:
一、渲染情境,引导感悟体验。
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寄宿学生回家返校这一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学习,为学习古诗领悟母爱作了较好的铺垫。
2、借用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走进图文情境,引导观察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表达。
二、注重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不断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表达的机会,从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展现个性。该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具体目标,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篇3:古诗《游子吟》片断赏析
古诗《游子吟》片断赏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15课古诗《游子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寄宿生,老师想问问,星期六回家,妈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星期一返校时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
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一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妈妈总是烧我喜欢吃的菜。星期一,给我准备好换洗衣服,送我上车。
生3:我妈妈要亲自到站点接我,帮我拿东西;星期一返校,妈妈又亲自送我上车,还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
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
请看图片:(出示.课件,配乐播放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
[片断二]
师: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母亲送孟郊时会说些什么?
生1:母亲将孟郊送到村口,对孟郊说:“在外面要学会自理,天冷了,要随时增添衣服,晚上要盖好被子,别舍不得用钱,苦了自己,要当心小偷。”
生2:母亲会说:“你出门是为求学读书,一定要刻苦学习,可不要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写信回家,让娘放心。”
生3:母亲会说:“郊儿,有句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你在外能自觉学习,争取考个状元回家,为咱穷苦人扬眉吐气。”
生4:母亲会说:“郊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娘相信你这次入京赶考定会榜上有名;即使榜上无名,你也不要灰心,早点回家,娘等着你。
……
师:听着母亲的“唠叨”,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母爱的细腻、深情,感到母爱的温暖幸福,你们为孟郊有这样一位好母亲而骄傲高兴吗?
[片断三]
师:早晨,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显得勃勃有生机,孟郊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太阳出来了,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太阳的光辉吗?
生2: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显得勃勃有生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路边生机勃勃的小草,心里感慨万千,他想: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我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生3: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望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
……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让我们以祟敬饱满的感情地来朗诵这首母爱之诗吧!
生:齐读课文
[片断四]
师:母亲用爱心养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美德陶冶我们,用真情沐浴我们,她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谁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伟大无私的母爱?
生1: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生2: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滋养,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培育。
生3:养儿方知父母恩
生4:母爱是春天温暖的阳光,母爱是夏天习习的凉风,母爱是秋天累累的果实,母爱是冬天熊熊的火焰。
……
教学评析:
一、渲染情境,引导感悟体验。
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寄宿学生回家返校这一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学习,为学习古诗领悟母爱作了较好的铺垫。
2、借用.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走进图文情境,引导观察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表达。
二、注重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不断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表达的机会,从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展现个性。该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具体目标,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古诗《游子吟》片断赏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古诗》片断的赏析
《古诗四首》片断的赏析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
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
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篇5:《古诗》的片断赏析
《古诗两首》的片断赏析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与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3、拓展阅读古诗《杂诗》《夜雨寄北》等,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小朋友,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新授
一、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解题,抓住“见”字提问,诗人此时见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一查注释。
2、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抓题眼“见”,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古诗的学习。)
3、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生读诗。)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叶吹得纷纷落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师:诗人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树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
片断二: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生: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个环节开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境,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也进一步渲染出诗的意境,不失为理解古诗内容的好方法。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进而抓住关键语句研读体会,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师生一起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阅读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的体会。)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介绍诗人的背景:唐朝诗人王维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2、出示诗句,师配乐诵读:
读诗题,解题。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
附:教学片断: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很了不起!谁再来读读?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师:在人们团聚的'日子里思念在山东的兄弟,山东是山东省吗?
生:不是,是华山以东,是作者是家乡。
师:对了,是华山以东,那么这个题目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
师:是啊,当人们用传统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
(当学生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的时候,教师凭借创设的情境,利用学生被激发的情绪,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另一个思乡念亲的情境中。再一次抓住题眼──“忆”来带动全篇的教学。)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附:教学片断
师: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钦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节课学两首古诗,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能更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4、师生合作,有感情诵读全诗。
看着课本,当这两首诗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当你读出两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共同的思乡怀亲之情时,你想对家乡对亲人说些什么?
5、小结:
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6、师生配乐背诵两首古诗。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杂诗》《游子吟》《夜雨寄北》《渡汉江》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
(“学习即生活”,仅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篇6:观潮片断赏析
观潮片断赏析
背景分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十八日钱塘江观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问题分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样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语言文字优美,气势磅礴。但由于我们身处四川盆地,即使有部分学生出外旅游观看过涨潮,对于钱塘江大潮涨潮时的`景象还是比较陌生的。光靠课文中的文字学习不仅抽象而且教枯燥,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外拓展学习。我们知道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小学中段,可是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仍然十分感兴趣。因此,我课前让学生自己先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的知识。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收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问题解决:
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我想以情景教学法,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涨潮时的特点,从而在直观形象的过程中感受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件,为学生直观展示。制作课件时,我提前在网上收集的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利用power point来辅助教学。我在网上收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图片,还利用影音文件播放了潮来时震耳欲聋的潮声,让学生直观感受钱塘江大潮涨潮时的雄伟壮观。最后,我还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潮来时”的语段,学生为我们祖国有如此壮丽的“天下奇观”而自豪,不由自主地读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篇7:《司马光》片断赏析
《司马光》片断赏析
一、读读、看看、议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1上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牥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二、读读、演演、问问。
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第五自然段)读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亡,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内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
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篇8:《绝句》片断赏析之一
《绝句》片断赏析之一
通过创设画面情境,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含”的妙用。师:诗人作竺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一、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生:(兴致勃勃地在黑板用红粉笔加上着重号,分别是“黄”、“白”、“蓝”、“青”这四个字。)
师:(高兴地)祝贺你,一下子全找对了!掌声响起!(全体同学兴高采烈地拍手称赞。)同学们,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使我们读诗时仿佛看到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你能不能试着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绘眼前的画面。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黄鹂______,白鹭______。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学生们纷纷举手了,学习热情高,这样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才是扎实有效的。
生: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湛蓝湛蓝,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随风飘荡,柳树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云,快乐的鸣叫声,是那么生机勃勃。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云。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绚丽的水粉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生:说得真美!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十分赞赏地)你说得也很棒!学习能积极联想到相关内容,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生:我们用了这么多的词句所描绘的画面,诗人只用了14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古诗用语真是字字珠玑啊!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真好,齐读一、二句诗,把画面的美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拨动了诗弦,不禁在了心中呤诵斟酌诗句,这时一抬头,却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
生:诗人被远处西岭雪山的美景吸引住了!
师:相机在大幅挂图的左上角贴上西岭雪山的水墨画。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诗中“西岭千秋雪”该怎么解释呢?
生:远处岷山上覆盖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说时间很长久。
师:诗人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
生:从杜甫堂的窗口向往处眺望。
师:相机适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窗口。
你理解诗句中这个“含”的意思吗?
生:“含”就是衔、镶嵌的意思。
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字来换这个“含”字呢?
生:可以用“有”、“里”、“包”、“嵌”……
师:换进诗中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生:我换的是“有”,感觉得语文太一般,不如“含”字好。
生:我换成“嵌”,觉得“嵌”字只表达了西岭雪山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之中,窗框就像画框,这样一种静上的画更美。
生:我把几个字都换了进去读了读,觉得就有“含”字才能把窗框给写活了,写出动感,动太之美,是诗人不够恰当,觉得西岭雪山被窗框衔起来,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有“含”字最好!
师:(兴奋不已地)同学们能开动脑筋,热烈、把“含”字的妙用理解这样好,知道了诗人用字的深刻含义和饱含的情感,感受到诗句的动静结合之美,真是太棒了,不愧是爱学习的小主人,让我们一刘充满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绝句》片断赏析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绝句》片断赏析之一
通过创设画面情境,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含”的妙用。
师:诗人作竺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一、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生:(兴致勃勃地在黑板用红粉笔加上着重号,分别是“黄”、“白”、“蓝”、“青”这四个字。)
师:(高兴地)祝贺你,一下子全找对了!掌声响起!(全体同学兴高采烈地拍手称赞。)同学们,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使我们读诗时仿佛看到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你能不能试着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绘眼前的画面。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黄鹂______,白鹭______。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学生们纷纷举手了,学习热情高,这样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才是扎实有效的。
生: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湛蓝湛蓝,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随风飘荡,柳树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云,快乐的鸣叫声,是那么生机勃勃。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云。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绚丽的水粉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生:说得真美!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十分赞赏地)你说得也很棒!学习能积极联想到相关内容,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生:我们用了这么多的词句所描绘的画面,诗人只用了14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古诗用语真是字字珠玑啊!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真好,齐读一、二句诗,把画面的美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拨动了诗弦,不禁在了心中呤诵斟酌诗句,这时一抬头,却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
生:诗人被远处西岭雪山的美景吸引住了!
师:相机在大幅挂图的左上角贴上西岭雪山的水墨画。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诗中“西岭千秋雪”该怎么解释呢?
生:远处岷山上覆盖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说时间很长久。
师:诗人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
生:从杜甫堂的窗口向往处眺望。
师:相机适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窗口。
你理解诗句中这个“含”的意思吗?
生:“含”就是衔、镶嵌的意思。
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字来换这个“含”字呢?
生:可以用“有”、“里”、“包”、“嵌”……
师:换进诗中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生:我换的是“有”,感觉得语文太一般,不如“含”字好。
生:我换成“嵌”,觉得“嵌”字只表达了西岭雪山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之中,窗框就像画框,这样一种静上的画更美。
生:我把几个字都换了进去读了读,觉得就有“含”字才能把窗框给写活了,写出动感,动太之美,是诗人不够恰当,觉得西岭雪山被窗框衔起来,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有“含”字最好!
师:(兴奋不已地)同学们能开动脑筋,热烈、把“含”字的妙用理解这样好,知道了诗人用字的深刻含义和饱含的情感,感受到诗句的动静结合之美,真是太棒了,不愧是爱学习的小主人,让我们一刘充满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 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
篇10:课文《掌声》片断赏析
课文《掌声》片断赏析
今天,我上了一节研讨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第五册《掌声》。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的交流中,出现了令我难忘的一幕,学生的话语时刻震撼着我的心田。课堂上令人深思的一幕不时呈现在我的眼前。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自由的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认真读、划,不少同学轻声议论,有的同学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许多同学都想发言了,我们现在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当我读到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时,我读懂了这是同学们用掌声给小英以鼓励。
生:是的,我读懂了小英还给同学们报以感激之情。
师:你是从哪儿读到这样的感受的?是怎样想的?
生:当我读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仿佛看到了小英鞠躬的身影,我想这就是一种感激!
师:好,你真会读书,谁接着说?
生:当我读到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我觉得过去的老师对待小英有点儿不公正。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同学们平时不怎么关心她,说不定也不和她一块儿玩。
生:当我读到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我觉得小英一定经常坐在教室的一角里,同学们因为她有残疾,可能把她给忘了,小英一定很自卑。
生: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读到了一种鼓励,也有一种信任。从小英后来给老师的信中,我感觉到尊重的重要。
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从心底涌动着一种激情,我真切地感受到小朋友们在读书过程中经历了心与文本的碰撞,同学们真切地体验到尊重是何等的重要,这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最真挚的感动。此情此景,此言此意,促使我引领学生走出文本。
师:同学们,不管小英过去如何,我想同学们的'掌声一定会使她走出那个角落,她也会与同学们一块玩,一块说,一块笑了。那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中有这样的角落吗?
(同学们陷入了静静的思考,渐渐地有同学举起了手)
生:我们班王霞同学是特困生,她妈妈因病去世了,家里非常困难,今年开学时,没钱买校服,是老师和我们一起捐款帮助她购了一套校服,她每天也能和我们一样穿着整齐的校服来上学、做操了。
(该同学话音刚落,全班同学报以掌声。)
师:这是自发的掌声,是对我们这个充满爱的集体的肯定,这掌声是送给我们大家的!好,还有谁想说?
生(学习班委):老师,我觉得我们班还是有这样的角落的!
我一愣,同学们也相继皱起了眉头。
师:我很想听听你的观点!
生:我们班丁春阳同学成绩不怎么好,作业做错了以后,老师有时还在批评她,特别是她的座位也不靠前,我想这也有可能是她成绩不好的原因吧!
(听课老师、同学们都笑了)
师:这也许是的,老师也太马虎了,那我们应该怎样使丁春阳同学走出这个角落呢?
生:课后我和她一块做作业,她不懂的我就教她!
生:射干内我与她是邻居,我们经常一起做作业。
生:(同桌)课上我多提醒她,她不懂的地方我就教他。
生(学习班委):老师,我想与她换个座位,让她坐到我这儿来。
这个同学收起了自己的书包,走到了丁春阳的身边。看着这一切,我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荡涤,同学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了共鸣,产生了共振,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个同学的决定,我默许了。教室里先是一阵宁静,骤然间又响起了的掌声。
师(激动地):同学们,刚才我们又一次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能告诉我,这掌声是给谁的吗?
生:这是给我们学习班委××的!
师:这是赞扬的掌声!
生:这是给丁春阳同学的,希望她好好学习,不断进步!
师:这是鼓励的掌声!
生;这是给大家的,我们是一个集体。
师:这是温馨的掌声!
我感动着、兴奋着、骄傲着,为我所爱的学生!
篇11:日月潭课文片断赏析
日月潭课文片断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境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写字。在《日月潭》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就力图体现对语境的创设和运用。
一、随文识字提高认读效率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出示中午时的日月潭图片)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日月潭清晨的美景,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学生答后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图中阳光灿烂,景物清晰……
教师:在图片下方出示词语──清晰,学生认读。教师在图片下方出示文中句子:“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师生合作读句子)
教师: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怎样了──(学生跟读)
教师:中午,什么变得清晰了?(学生练读句子)
教师:(出示雨中日月潭的图片)雨中的日月潭更有一种特别的美,对比晴天时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两幅图片对比:如果说晴天的日月潭景色清晰可见,那么雨中的日月潭就是一片朦胧。出示词语:清晰──朦胧,再读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它们是一组反义词。
教师:“朦胧”还可以换一个词就是──隐约(生答);这是一组──近义词(生答)。谁来为我们解说雨中的日月潭?
在图片下方出示句子:“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好像童话中的仙境。”学生读句子。
教师出示词语:仙境,学生练读词语。
教师:联系你听过的传说、看过的故事,说说什么是“仙境”?学生: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
(二)点评
教学中,教师将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隐”“筑”“晰”“境”“朦胧”等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不少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想不想欣赏欣赏?
教师:(出示日月潭风光的图片)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小岛;茂盛的树;环绕的群山。
在图片下方出示词语:“群山环绕”,学生读词语。
教师:什么是环?出示圆环图片,学生尝试说说“环”的意思。
这就是环(中空的圆形的东西)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生1: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王字旁加上“不”字。
学生2: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把“杯”字的木字旁换成王字旁就是“环”字
教师:生活中还在哪儿用到过“环”字?(二环路、奥运五环……)
教师:(出示日月潭风光图片),课文里出现的词语是──“环绕”,你能结合图片说说什么是“环绕”?
学生:“围绕”的意思。
教师:“绕”字怎样记呢?
学生1: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把“烧”字的火字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绕”字。
学生2:把“浇”字的三点水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绕”字。
学生3:把“晓”字的日字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绕”字。
教师:(板书“烧”“浇”“晓”),这几个字都是──形近字(生答)。
教师:(指图)除了环绕的群山,在日月潭的周围还有许多──树木(生答),出示词语:树木茂盛(男女生分别练读)。
教师: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学生: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记:“森林里藏着一座旧城堡。”
教师:能说说谜语的意思吗?
学生:旧城堡就是“城”字去掉“土”和“成”里面的横折钩,森林就是“艹”。
教师:很有意思!
学生:我能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盛”,“成”加上皿字底就是“盛”。
教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指名读,“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教师: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茂盛的?
学生:花草茂盛。
教师:结合图片想想,能把“环绕”“茂盛”分别换个词语再读这句话吗?
学生:“围绕”“环抱”;“茂密”……
(二)点评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记字的规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多样的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字记形。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圆环的彩色图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环”的意思,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环绕”的意思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日月潭的风光照片,教师引导学生在日月潭秀美的风光中学习了“环”“绕”“茂”“盛”等生字。学生还充分运用已有的“熟字加偏旁”和“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环”的字形,并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将“绕”“烧”“浇”“晓”等形近字进行了分辨,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用有趣的字谜“森林里藏着旧城堡”来识记生字“茂”,既富童趣,又生动形象,直观易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教师请学生将课文句子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进行替换,借助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进一步理解了词语中的字义。
三、变换语言环境多次复现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没有了拼音,离开了图片,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附近环绕 茂盛隐隐约约 清晰 建筑 朦胧 仙境(学生多种方式练读词语:顺读、抽读、齐读、指名读)
教师:这些生字又回到课文中去了,谁愿意为大家读读课文,注意把语句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教师: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利用寒假的时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就来到了日月潭旅游,她还写下了一篇游记,愿意为同学读一读吗?
大屏幕出示: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日月潭。站在日月潭中的小岛上环视四周,雄伟的群山,茂密的树林,数不清的建筑物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突然,下起蒙蒙细雨,空中就像垂着轻纱,远处的景物变得朦朦胧胧的,水中的倒影也变得隐隐约约的。我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仙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仙女……”(全班同学自己小声练读)。
(二)点评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认读生字的基础上,去掉拼音复现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之后,将生字回归到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又是一次生字的复现。教师还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自己写的`一篇游览日月潭的日记,复现了本课出现的生字,复现的形式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很有新鲜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换不同的语言环境多次识记生字,既是对学生识字效果的检查,也是有效的复习巩固。
四、发现结构规律指导书写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观察要写的字,它们的字形结构规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岛、展、建──半包围结构; 纱、胜、环、绕、隐、约──左右结构;
省、茂、盛──上下结构。
教师:不同字形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注意被围住的部分要写得小些;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都要注意看清哪部分占格少、哪部分占格多。
教师:再观察一下生字的偏旁,哪些字有共同点?
学生:纱、绕、约都有“纟”。
教师:这三个字中,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看教师板演范字:
绕:左右结构,“纟”在格中占位略窄,右边占位略宽。
右上无点,右下是“兀”,不是“元”。
教师:还有哪个字书写起来有困难。板演:
建:半包围结构,这个字的偏旁是建之旁,共有两笔:横折折撇、捺。书写时先写右上部分,再写建之旁。注意在田字格中要做到:上留天,下留地,左右都要有余地。关键笔画是“竖”。
教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范字,选择合适的字把田字格补充完整。(学生在同学的日月潭游览日记的短文中找到相应的田字格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提示书写姿势)。
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练习,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二)点评
书写生字是识字教学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记忆字形的重要方法。在指导书写的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发现字的结构规律。首先是对本课要求会写的所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并根据半包围、左右、上下等不同的结构特点回忆了书写时要注意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中相同偏旁的字。对于少数不易写好的字,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范字、观察板书,并提示学生易写错的笔画。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教给了学生习字时观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师还改变了以往在独立的田字格中进行书写指导的模式,把田字格印在了学生那篇游览日月潭的日记中,让学生对照拼音找到相应的位置再练习书写,又一次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在语境中学字、写字、用字,既激发了学生练字的兴趣,又是一次生字的复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篇12:《葡萄沟》课文片断赏析
《葡萄沟》课文片断赏析
但是,一位学生上来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罗,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买葡萄干罗……”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目标的解读操练,又岂能只满足于将生活中可能是比较粗俗、随意、不够文明的原型搬到课堂中来,而失落了由生活行为转换为教学行为时的所必须有的提炼和升华的加工过程。
【《古诗》片断赏析(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023-06-03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原文及赏析2022-11-03
《明天要远足》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23-07-16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2023-09-04
杨炯从军行教案2023-07-26
秋思 古诗2023-09-06
描写秋天的古诗秋思2023-02-11
《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2023-04-12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2023-11-21
破阵子原文翻译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