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的古诗解析

时间:2022-06-26 05:40: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通用8篇)由网友“每天都下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陇西行》的古诗解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

篇1:古诗《陇西行》赏析

古诗《陇西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注解: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韵译: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评析: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篇2:边塞诗——《陇西行》

《陇西行》原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作者简介

王维 (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历任太乐丞、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安禄山叛乱时,被迫作过给事中。后因曾受伪职降为太子中允。再迁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卒于官。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工人物、丛竹、山水;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之为“诗佛”。存诗约400首,有《王右丞集》。

《陇西行》简介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诗人的意思是,一走马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报警的马飞快地奔驰而来。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象现在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所以有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信不减太白”之誉。

篇3:边塞诗——《陇西行》

《陇西行》原文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陇西行》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陇西行》赏析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陇西行》作者简介

陈陶(约812— 888 )唐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篇4:边塞诗——《陇西行》

《陇西行》原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鉴赏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诗人的意思是,一走马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报警的马飞快地奔驰而来。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象现在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陇西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历任太乐丞、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安禄山叛乱时,被迫作过给事中。后因曾受伪职降为太子中允。再迁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卒于官。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工人物、丛竹、山水;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之为“诗佛”。存诗约400首,有《王右丞集》。

篇5:王维《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篇6:陇西行谢灵运

,古代有不少诗人写过陇西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维、陈陶,而谢灵运写的这首陇西行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不代表作品写的不好,谢灵运是中国诗作成就非常高诗人,出手之作自然是不会差的,下面来品读一下吧!

述祖德诗

赠从弟弘元

原文:

昔在老子。

至理成篇。

柱小倾大。

绠短绝泉。

鸟之栖游。

林檀是闲。

韶乐牢膳。

岂伊攸便。

胡为乖枉。

从表方圆。

耿耿僚志。

慊慊丘园。

善歌以咏。

言理成篇。

翻译:

赏析: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433年(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陇西行谢灵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7:陈陶《陇西行》古诗赏析

陈陶《陇西行》古诗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篇8:《陇西行》阅读答案

【原文】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问题】

13.《陇西行》和《破阵子》都有“可伶”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

【参考答案】

13.《陇西行》中用“可怜”一词体现了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

课文《早发白帝城》的教材解析

高考古诗词试题讲解

永远的李陵作文

江南春的诗意古诗词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解析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阅读及答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常考题

诗歌的分类

李揆传阅读答案及解析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通用8篇)】相关文章:

《观沧海》的诗词鉴赏2024-03-07

陇西行,陇西行陆机,陇西行的意思,陇西行赏析2022-11-28

马援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11-13

王维《新晴野望》古诗原文赏析2022-09-16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2023-05-15

《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翻译赏析2023-08-30

李白日出入行解析2024-04-08

《秦女卷衣·天子居未央》翻译赏析2023-06-08

古诗赠孟浩然翻译解析2023-12-24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原文释义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