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2-06-06 10:42:4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推荐12篇)由网友“ziappl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篇1:《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余顾语坡孙。 顾:回头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奇景

D.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积:所堆积之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既泊,乃命酒肴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B.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C.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D.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写的是月夜泛舟君山游览的情景。文中用简洁的笔触和语言,描写了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了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奇异现象。再现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

B.作者认为秋夜出游,没有比在洞庭湖上绕君山更有意义的。但是直到丁卯年,才获得一次环游君山的机会。因此,此次泛舟洞庭湖写下了多首描写君山的诗歌。

C.农历十六的晚上,风平浪静,作者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直到半夜时分,才在老庙门离船上岸,尽兴而归。

D.作者一行共六人游览了君山,但是,同归的只有四人。另外的两位僧人半夜返回了庙中。并且因为游兴大作,还破例喝了点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⑵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⑶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参考答案:

1.C (奇:零数)

2.D(A、若:比得上;如果 。B、因:于是;凭借。C、以:根据;因为。D、乃:于是,就)

3.C

4.A、(B、“此次写下许多诗歌”有误;C、“农历十六”错;D、“另外两位僧人”有错)

5.⑴不知道古代的人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

⑵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

⑶ 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

【译文】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篇2:《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

7、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篇3:《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君山月夜泛舟记

[清]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①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

注:①翅:同啻,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 危:高

C.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旋:旋转

D.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 裁:通才,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相接续而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然月下舟中仰视之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余四人循山以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丁卯七月十五夜,作者与二僧一客及子孙辈结伴泛舟漫游家乡名闻遐迩的胜景洞庭湖、君山,乡情亲切,游兴很浓。

B.夜深了,风大了,浪高了,对着高上中天的明月和翻滚飞溅的波浪,痛痛快快地饮酒,几位都有些忘乎所以。

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写景、状物、记事,构成了令读者尽情鼓动遐想翅膀的艺术空间。

D.作者说东道西,谈古论今,不仅有力地烘托了游者脱俗的雅兴、情趣,而且鲜明地显现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4分)

译文:

(2)因举诵苏赋十数句。(3分)

译文:

(3)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3分)

译文:

篇4: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理解答案

清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

7、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篇5:君山月夜泛舟记的阅读答案

君山月夜泛舟记的阅读答案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

7、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篇6:《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清]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①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

注:①翅:同啻,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 危:高

C.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旋:旋转

D.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 裁:通才,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相接续而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然月下舟中仰视之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余四人循山以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丁卯七月十五夜,作者与二僧一客及子孙辈结伴泛舟漫游家乡名闻遐迩的胜景洞庭湖、君山,乡情亲切,游兴很浓。

B.夜深了,风大了,浪高了,对着高上中天的明月和翻滚飞溅的波浪,痛痛快快地饮酒,几位都有些忘乎所以。

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写景、状物、记事,构成了令读者尽情鼓动遐想翅膀的.艺术空间。

D.作者说东道西,谈古论今,不仅有力地烘托了游者脱俗的雅兴、情趣,而且鲜明地显现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4分)

译文:

(2)因举诵苏赋十数句。(3分)

译文:

(3)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3分)

译文:

篇7:君山月夜泛舟记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君山月夜泛舟记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清|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7、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作品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篇8:《月夜》阅读答案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七月望夜,即七月十五夜,月光皎洁,巴陵(今岳阳市)人吴敏树游洞庭湖,写下《君山月夜泛舟记》。

无论官场还是文坛,吴敏树(1805―1873)都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这位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举人,官至浏阳训导,儒学辅助教职,从七品,基层小官员而已,后觉不能实现抱负,自免,归乡。与曾国藩交往颇多,互有唱和,但又拒绝加入其幕府;文从归有光、方苞,但又拒绝归入桐城派。总之,是这么个不合时宜的人,在1867年一个明月夜,在家乡的湖面上坐船绕君山,写下这篇被后人较少提及的游记。

在大写历史,包括所谓宏大叙事主导的历史书写框架中,同治年间,一方面太平军、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被外来坚船利炮打蒙了的国人,开始“自强”、“求富”,办新式工业,训练军队,力求中兴。但关于彼时社会生活,也就是微观史的描述向不入正史。有与曾国藩交往的经历,吴敏树对天下大势应该心知肚明,但面对这纷扰的世界,他却转身细密地记下“秋月泛湖”、“钓之道”等经历,而恰恰这类文章,让后人窥见一个消失年代民间微观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

纵是巴陵人,对吴敏树来说,秋夜泛舟洞庭湖上,绕君山一圈,这种“游之上者”――游览中最具美意的事情,也是“平生以为胜期”,直到花甲过后才“得一为之”。那次同行者中有两位僧人,一位初识客人,及自己的外甥、孙子各一人。

行船路线,从龙口到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吴敏树看到的景象既具体入微,又气势恢宏:天上的月亮、眼前的树梢、置身的小船,更有那满眼中湖面的金碧色,静谧安祥,这一切,都与今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相去甚远。夏,长江沿岸洪水暴发,同样的月夜,我在洞庭湖大堤上,灾民家帐篷边的凉床边坐着时,居然也有相似的感受。电停了,没了耀眼的灯光,白天嘈杂混乱的景象也消停了,桀骜不驯的洞庭湖湖水似乎也温顺起来,变得富有诗意,月亮之下,湖面同样金碧色,朦胧,而又壮美。我想找个小船下去划划的念头刚一出现,自己便为这想法吓了一跳:时候不对!

吴敏树一行人路过一处危崖,有一颗大树。同来的一位叫开的僧人指着那棵树说:“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从岳阳城朝这里望,看到的就是这棵古樟树。在此传说颇多的吕洞宾有诗“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我没有查阅巴陵志,是否有这古樟的记载不得而知,但一般的历史书写中,有关某年某月某棵树及其负载文化习俗的记述,定是稀见。而这篇游记中,吴敏树却像一个忠实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者一样做了记录。近年来,拜新历史主义后现代史家观念之赐,历史即为叙事,历史与文学互文,回头看看古代散文,特别是游记,彼时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甚至观念史赫然存于其间。在那些只注重大写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书写的史学渐隐后,这些文章的新价值便浮现出来。

出香炉峡,过观音泉口。“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一干人兴致过后,吴老先生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幻想着人神对话。相传舜的妃子湘君曾游于此,君山,又名湘山。身为读书人,老先生对君山的传说自然烂熟于心,这山果真“山本中空,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湘夫人可知晓答案?

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吴敏树曾在另一篇文章《新修吕仙亭记》中有过分析,人们一直传说湖上有仙人往来,那可能就是隐人高士,出没江湖间,人们把他们当成仙了吧。“若山川奇异幽远之乡,使出世者俯仰其间,必将有恍惚从之者。”而“抑湖上诸山,磊磊浮波面,若近而远,令人有海上蓬莱之思乎?”依照今人的聪明劲儿,这些似乎都可以看透,当作怪力乱神语,不去计较,但这不就辜负了“夜来月下,山水寂然”给人预留的那份独特想象空间吗?

唐洛阳人张说被贬岳阳为官,始建岳阳楼,留有诗句“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吴敏树则责备说:“盖仙者可以不学,而意亦不能无之。”仙你可以不学,神仙之意,你可不能没有啊!

游至后湖,再往东,水面映出了灯光来,可见烟火气十足的岳阳城了。这时,近处出现另一番景象,水面上云起船侧,夜幕中成条状,稍后便不见了。没有这月夜泛舟,特别是秋夜洞庭湖上的经历,恐怕是很难有这细腻观察的。

同样的情形今天不知还能不能重现。

15、解释带点词语的含意(4分)

(1)大写历史

大写:

(2)烟火气十足的岳阳城

烟火:

16、第七段段尾作者慨叹“时候不对”,你认为本段作者提到的这个“时候”,与文中另外提到的“时候”有哪些“不对”?(4分)

17、本文哪些引文来自《君山月夜泛舟记》一文?试举两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8、文章结尾写到“同样的情形今天不知还能不能重现”,作者这样收束全篇,属卒章显志,通读全文,请结合你所认为的今天难于重现的情形,谈谈文章的旨意。(7分)

参考答案:

15.(1)主流的、主导的、大格局的、大范围的、大主题的

(2)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烟雾,此处指人间生活场景

16.(1)时代大背景、个人际遇与来到洞庭大堤上的任务不同;

(2)真正的风平浪静与洪水暂时平静的水文、季候条件不同。

17.(1)“游之上者”“平生以为胜期”的引用,暗示人物平生际遇,点明巴陵月夜景致迷人,引领下文对“1867明月夜”的再现;

(2)“月升树端,舟入金碧”的引用,总体概述巴陵月夜胜景,是再现吴敏树夜游巴陵明月夜的起笔,也是再现今天难于重现的“绕君山一周”湖面月夜静谧安详情境的起笔;

(3)“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的引用,进一步营造过去洞庭月夜神奇诡异的气氛,为写古人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张本,暗含作者对故人故景的无限欣羡之情。

(只要求答出两点,考生有对其它引文的分析,举例准确,分析合理,给高分。)

18.(从两方面评阅)(1)今天难于重现的情形,看考生能否较准确地概述:

①基层小官自觉不能实现人生抱负,能毅然自免归乡的情形;

②饱学之士能放下天下大势,悠闲自得地夜游胜景的情形;

③月下的湖光山色静谧安详、神奇诡异,让游者能完全融入其中的情形;

④天光云影壮阔奇特的自然景象能尽显眼底的情形。

(2)能结合考生概述出的以上情形,做出较准确生动的感悟评定:可就“消失年代民间微观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做感悟分析;可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山水景观的影响,现代人与古人游历山水志趣的异同做感悟,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篇9:《月夜》阅读答案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②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争取额的两项是(4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AD

15.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2分)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2分)语言上,这两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篇10:《月夜》阅读答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①更深:深夜。②北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③偏知:忽然感到。④新:初。

【阅读训练】: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二:

(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 ,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 , 。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意对即可)

二:

(1)仰望 大地静谧(夜寒料峭) 虫声新透;

(2)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篇11:《月夜》阅读答案

夏夜,静悄悄的。

月牙儿弯弯,爬上了树梢。树林里的风,呼呼地刮着树叶发出( )的响声。偶尔也会有一两只小鸟从梦中惊醒,( )叫几声,便又进入了梦想。小河里的水静静地流着,河里的睡莲合拢了她那美丽的花瓣,睡着了。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休息了,一盏盏灯熄灭了。楼房下,一条蜿蜒的小路静静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树丛中似有动静,哦,那是只小白猫,他在老鼠洞旁静静地等着老鼠出来。

路旁的小水塘里,蹲着一群青蛙,不时传来阵阵( )声。记得春天 我们曾在这里捉过蝌蚪呢 嘘 听 这是什么声音 是小蛐蛐和小蝈蝈在鸣叫 它们正和青蛙进行歌唱比赛呢

不久,夜沉寂下来。花儿睡着了,草儿睡着了,小动物和鸟儿也睡着了……

好词:合拢 蜿蜒 动静

佳句:楼房下,一条蜿蜒的小路静静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树丛中似有动静,哦,那是只小白猫,他在老鼠洞旁静静地等着老鼠出来。

1.“花儿睡着了,草儿睡着了,小动物和鸟儿也睡着了……”这个排比句还运用了( )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正确答案:A

2.给短文第4自然段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正确答案:D

3.全文突出描写了一个“静”字,文中有三个描写“静”的句子,请选择( )。

A.夏夜,静悄悄的。

B.月牙儿弯弯,爬上了树梢。

C.小河里的水静静地流着,河里的睡莲合拢了她那美丽的花瓣,睡着了。

D.楼房下,一条蜿蜒的小路静静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树丛中似有动静,哦,那是只小白猫,他在老鼠洞旁静静地等着老鼠出来。

E.不久,夜沉寂下来。花儿睡着了,草儿睡着了,小动物和鸟儿也睡着了……

正确答案:A B E

4.请选择象声词填在括号里。

(1)树林里的风,呼呼地刮着树叶发出( )的响声。

A.呱呱 B.沙沙 C.叽喳

(2)偶尔也会有一两只小鸟从梦中惊醒,( )叫几声,便又进入了梦想。

A.呱呱 B.沙沙 C.叽喳

(3)路旁的小水塘里,蹲着一群青蛙,不时传来阵阵( )声。

A.呱呱 B.沙沙 C.叽喳

正确答案:B C A

篇12:《月夜》阅读答案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①旧国: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15.“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14、C “间接抒情”错,应为直接抒情。

15、①视听结合。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月夜》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全诗翻译赏

洞庭湖的冬作文范文

洞庭色谱写景散文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的诗腾云

李白的诗有哪些?

李白的诗开场白

描写月亮的李白的诗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推荐12篇)】相关文章:

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06-07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2023-06-09

望洞庭描绘的景色作文500字2023-02-12

美丽的洞庭作文2023-11-13

同学聚会横幅标语参考2022-10-13

有关岳阳楼的个人精选观后感2022-05-23

《望洞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11-07

毕业周年同学聚会横幅标语2023-07-06

同学聚会宣传口号2023-05-14

古诗望洞庭的课后反思2023-08-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