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

时间:2022-04-30 01:56:3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只苍薯”为你分享10篇“《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

篇1:《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 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1.本文写了老舍先生哪几件事?你认为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2.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分)

3.作者认为与别的作家相比,老舍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4分)

4.有人说:文章的题目是“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单是第①段却写作者对老舍先作品的迷恋,跑题了,应该删除。你同意这个观点马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5.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做赏析(4分)

(提示:可以从词语使用、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

参考答案:

1.暑假陪老舍先生吃饭;老舍先生请大家吃饭;理发时老舍先生悄悄地为我付钱。(3分)

人物形象,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人。(3分)

2. 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俗语:大人物看细节,小人物看气节。】

【季羡林先生语: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3. 一是语言生动、幽默;二是老舍的作品有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跃在字里行间。

4.示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1分)文章第1段写作者对老舍先生的迷恋正好表现了老舍先生虽然名气极大,却没有架子极为平易近人的文章主旨。(3分)

5.略(能从某一角度来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篇2:《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⑴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⑵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⑶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⑷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⑸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⑹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4.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第⑷段“有人戏称他‘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 老舍先生什么性格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⑹段中与“豹窥一斑”、“鼎尝一脔”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7.把本文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异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认真揣摩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费的情节,自已出一个题目,自已解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一是上大学 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二是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三是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15.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 ,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16.小中见大。

17. 两篇文章描写人物相同之处在于运用语言、行动、神态 、肖像等方法表现人物性格。不同之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刻画人物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多,而且在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点明人物性格特点;而本文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也更含蓄。

18.(提示: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费,是侧面描写,可换成正面描写。)

篇3:《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

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篇4:《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

1、解释词语:

地道:完全限于某一特定音乐风格之内的;未经润色的。

鼎尝一脔:指从一些小事中认识事物的精髓。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答:①山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②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建议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3、老舍先生的为人:

答: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爱交朋友,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4、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

答:尊重,欣赏,敬佩,赞叹他“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5、比较本文与《藤野先生》的异同。

答:本文的老舍受到众人的尊重,正面衬托老舍先生;而《藤野先生》中的藤野所教的学生都很无能,反衬。

6、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材料: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答:表达了鲁迅先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同时批判那些不战而屈的弱者,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

篇5: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阅读及答案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1987年10月1日晨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

1.本文写了老舍先生哪几件事?你认为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2.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分)

3.作者认为与别的作家相比,老舍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4分)

4.有人说:文章的题目是“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单是第①段却写作者对老舍先

作品的迷恋,跑题了,应该删除。你同意这个观点马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5.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做赏析(4分)

(提示:可以从词语使用、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

参考答案:

1.暑假陪老舍先生吃饭;老舍先生请大家吃饭;理发时老舍先生悄悄地为我付钱。(3分)

人物形象,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人。(3分)

2. 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俗语:大人物看细节,小人物看气节。】

【季羡林先生语: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3. 一是语言生动、幽默;二是老舍的作品有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跃在字里行间。

4.示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1分)文章第1段写作者对老舍先生的迷恋正好表现了老舍先生虽然名气极大,却没有架子极为平易近人的文章主旨。(3分)

5.略(能从某一角度来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篇6: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现代文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含冤逝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经常想到他,想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认识他以后直至他逝世的三十多年。每次想到他,我都悲从中来。我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

②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偶尔会听到老舍的名字,而第二次见面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④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

⑤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水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吕叔湘两位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⑥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⑦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注:脔:切成小块的肉。]

(选文有删改)

【问题】

15.作者回忆了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老舍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16.文中划线句,作者连用了四个“地道”,请你写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7.文章是如何表现老舍的“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超过150个字)(7分)

【参考答案】

15.要点:①谈吐自然,蔼然可亲没有架子,地道北京腔,好听

②老舍先生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③我去理发时,碰见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钱

④细心体贴(共4分。每点1分)

16.要点:突出表明老舍先生具有老北京人和蔼、亲切、质朴的性格特点,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1分),又熟悉北京生活、热爱北京的特点。(1分)为后文写老舍热心质朴的特点的做铺垫(1分),交代那顿饭让我难忘的原因。(1分)

17.示例:作者选取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陪他吃饭、他请大家吃饭、为我交理发钱等生活中细琐平凡的小事,(1分)记述老舍与普通百姓交往的真诚,正面写出老舍没有教授架子,和蔼可亲,热情、质朴、细心体贴他人的性格,(2分)通过饭店伙计的服务及吃客们的尽兴侧面衬托他的这种性格,(1分)表现了我对老舍先生的喜爱、敬仰、怀念之情。(2分)表达通顺(1分)

篇7:《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④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⑥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19.阅读选文第①~④段,说说老舍先生有哪些生活情趣。(4分)

①爱花成性;②热情好客;③摆杏闻香;④喜好藏画。(一点1分,共4分)

20.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

“彬彬有礼”在这里形容老舍先生有礼貌地与客人握手、亲自为客人倒茶(1分),表现了老舍先生的热情好客(1分)。

21.本文记叙的是老舍先生的事迹,在第④段却写了齐白石老人的逸事,其作用是什么?(3分)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1分),说明了老舍先生对齐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和敬重(1分),表现了老舍先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使老舍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1分)。

22.第⑤段写老舍先生提议并组织盲艺人演出的事情有何作用?(4分)

老舍先生提议并组织盲艺人演出,一是为了盲艺人的生活有出路,二是为了不让盲艺人的“玩意儿”绝了(2分)。这既表现了老舍先生的善良和富有爱心,又表现了他自觉保护民间技艺的责任感(2分)。

篇8:老舍《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篇9:老舍《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篇10:老舍《马裤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老舍《马裤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答:

1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养花阅读答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课后题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猫》第一课时优秀评课稿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

古老的济南阅读题答案

《地球的故事》读书心得总结高中生参考作文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阅读答案(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结构设计2023-11-08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023-02-21

我的母亲 老舍 教案2022-06-01

老舍《我的母亲》个人观后感600字2022-05-08

养花的启示作文800字2022-07-24

老舍《龙须沟》读后感2023-12-07

养花课文教案设计参考2024-03-21

猫教学设计2022-11-25

编程猫教学设计2022-10-18

情感读本的读后感2024-01-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