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锦集12篇)由网友“年糕好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借鉴。
篇1: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亭字词解释:
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张祜《题上饶亭》:“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②汀:水边平地,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溪亭翻译: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溪亭创作背景:暂无
篇2: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
试题: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分,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4分,“穿”表达的情绪2分,“数”描绘的心境2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议论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是什么
1议论文具体题型的分析
1、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这种题目,我们就要从文章的标题、开头以及结尾进行查找,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如果没有,就去文章的第二段进行查找,有些作者喜欢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的第二段。如果第二段也没有就要在文章中间进行查找了,一般有承上启下句子的地方会出现论点,如果还是没有,就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文章中的分论点进行整合。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看看这个词语的周围,找到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是指代的内容。一般答案就在这个词语的上下文,可以直接抄下来,有的可能会需要你自己进行一些加减。
3、文章用到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相信老师在考前都为学生们总结和整理过,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背熟,在考试中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解说。
4、品析文章中句子的意义。
比较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作用。或者是增加文章的趣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__论证的方法+论证了__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篇3:溪亭林景熙翻译与阅读答案及赏析
溪亭林景熙翻译与阅读答案及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
原文: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亭字词解释:
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张祜《题上饶亭》:“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②汀:水边平地,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溪亭翻译: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溪亭创作背景:暂无
溪亭阅读答案:
试题: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分,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4分,“穿”表达的情绪2分,“数”描绘的心境2分。]
溪亭赏析: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个人资料:
林景熙(1242年—13),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篇4:梦回林景熙阅读答案 诗眼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由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表达了郁积心头的离愁别恨。
原文: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梦回字词解释:
⑴梦回:梦醒。
⑵荒馆:荒凉的旅馆。
⑶砧:捣衣时的垫石。
梦回翻译:暂无
梦回创作背景:暂无
梦回阅读答案:
试题:
(1)“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简析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愁”的。(4分)
(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案:
(1)第一句,描写梦醒时荒凉的旅馆中见到的秋夜月色,渲染心中的悲愁。(1分)第二句,用砧声来表现客居的羁旅之愁。(1分)第三四两句,用深夜不眠,表现了诗人怀着心事的愁苦。(2分)(语意相近即可)
(2)①通过写鸥鸟深夜未眠,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的内心愁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②以“未眠鸥”自比,表现了诗人不问世事的悠闲背后的无奈。(语意相近即可)
(3)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3分)
梦回赏析: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个人资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相关推荐:
京口月夕书怀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林景熙
梦中作 欧阳修 赏析
篇5:《溪亭》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答案】
14、 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6:《溪亭》阅读答案
许氏吴兴溪亭记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t,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23.(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24.(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25.(2分)D
26.(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篇7:《溪亭》阅读答案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篇8:《溪亭》阅读答案
14、 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9:京口月夕书怀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林景熙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林景熙长期飘泊在外,年老旅居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
原文: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京口月夕书怀字词解释:
⑴京口:今江苏镇江。月夕:月夜;有时特指农历八月十五日。
⑵华发:花白的头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⑶月痕:月影,月光。
京口月夕书怀翻译:
酒楼独酌,大醉,不禁伏案沉沉睡去,许久才朦胧醒来,清冽的山风带来阵阵寒意。毕竟是秋天了,天还没入夜,凉气已经逼人,环看四周,冷冷清清,一片昏暗,只有店伙刚掌上的烛火在风中散发着昏黄摇曳的微光。回想多年来饱经世事,历尽沧桑,虽有凌云壮志,却命运多舛,大半辈子在异乡奔波劳碌,到头来却只换得两鬓苍苍。凭窗而望,大江横流,暮色蒸腾,远处的京口城也变得影影绰绰,看不分明,只有窗边树梢上刚露出的一弯新月远远地悬在苍暮的天上。低下头来,呆呆地看着杯中残酒,若有所思,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南归大雁的啼声,让我回过神来。哎!故乡!
京口月夕书怀创作背景:
林景熙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感怀之作。从这首诗在《白石樵唱》中的位置和诗中的“华发”“百年”等词句看,应当是宋亡之后的作品。诗人一生漂泊。大约在元大德二年(12)前后,诗人从故乡出发,至杭州、苏州、润州等地旅行。诗人到达京口时正值深秋,回想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
京口月夕书怀阅读答案:
试题: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6分)
答案:
1、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2、两首诗均在萧瑟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
京口月夕书怀赏析: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凄凉酸楚的.情怀就难以抑制了。杜甫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颇有杜意。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颈联是所见。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下句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意在启发读者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在手法的运用上,此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于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
个人资料:
林景熙(1242年―13),字德,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相关推荐:
忆帝京柳永翻译赏析
还京乐周邦彦翻译赏析
篇10:《顾亭林居家》阅读答案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9.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
(2)焉能五易其稿耶
10.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 (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 (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 (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1. 结合短文,简要分析顾亭林的身上有哪些品格?(4分)
9.(2分)(1)消灭 / 除掉 (2)修改 / 改变(每答对一个得1分)
10.(3分)A
11.(4分)从顾亭林在家“恒服布衣,无寸缕之丝”、书稿为鼠所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五易其稿”
中可以看出他具有艰苦朴素、豁达淡定、勤奋治学和持之以恒的品格。(意近即可)
篇11:林景熙《冬青花》诗词鉴赏
冬青花
宋代:林景熙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
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注释
冬青:常绿乔木名。夏季开花,花细白色。
肠九折:形容悲愁之甚。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
“隔江”句:指种在隔江临安故宫中的冬青树。
“五月”句:指种在绍兴宋陵的冬青树。
“石根”两句:意谓天子所葬之处,本来不是平常臣民可以杂处。蝼蚁:这里指平常臣民。
“移来”句:当时在兰亭所种冬青树,是从绍兴的宋宫中移来,因高宗曾经逃奔至绍兴,故有宫殿旧址。
万年觞:多指皇帝所饮的美酒。觞:酒器。这句指这些冬青树来历不同常树,曾经看到过皇帝喝酒时的杯中月色。冬青树一名万年枝,与万年觞相应。
蜀魂:指杜鹃,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死后之魂所化。百鸟臣:百鸟仍向杜鹃称臣,喻遗老仍忠于宋帝。
山竹裂:形容杜鹃啼声凄厉,几乎使山竹欲裂。语出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鉴赏
冬青树,汉朝的宫殿与宋朝诸帝的陵墓都种植它。此诗以“冬青花”为题,有它的特殊意义。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说见到冬青花而一日肠九折。司马迁《报任安书》云:“肠一日而九回。”言悲痛之极。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那里已经沦为元军之手,所以说风雨如晦,连一点晴的影子都没有。五月是冬青花盛开的时候,花小色白,故以“微雪”代之。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有黑暗和光明之分,从而寄托了作者憎爱的感情。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龙为君象,埋的是宋帝骸骨,故云“龙所藏”。石头为云根,因云触石而出,又其下藏着龙,而《易》有“云从龙”之语,故云“石根云气”。蝼蚁为微贱之物,他们不敢在这地方穴居,从而表示了作者对宋帝的尊敬。
“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因为冬青树是从宋帝旧殿移来,故云“此种非人间”。万年觞,指御用的酒杯,祝天子万寿无疆之词。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蜀魂,指杜鹃,其所生之子,寄在百鸟巢中,百鸟代为哺育,若臣之于君,故云“百鸟臣”。这里的“蜀魂”杜鹃,隐喻宋帝之魂;“百鸟臣”,隐喻送遗民如林景熙者向他称臣,不以国亡而变心,也就是对元朝的不屈,表示了懔若秋霜的气节。“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表明它怨恨到了极点,这就是宋帝对元朝所抱的态度。林景熙既为宋尽臣节,那他也必然恨宋帝之所恨。
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有所谓的赋比兴,此诗用的兴体。《冬青花》是有它的本事的。这首诗给了读者鲜明的形象,一切围绕冬青花并从而展开去加以描绘。在这些鲜明的形象背后,都实有所指,是词在此而意在彼的。
创作背景
公元1276年(宋端宗景炎元年),临安沦陷,南宋随之灭亡。公元1278年(一说1284年),杨琏真伽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冬青花》与《梦中作四首》。
篇12:《顾亭林居家》的阅读答案
《顾亭林居家》的阅读答案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 )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2.日常 居家在家时 其实
13.A
14.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15.豁达 勤奋好学
★ 《溪亭》阅读答案
★ 千古绝句最美句子
★ 苏溪亭原文及赏析
【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锦集12篇)】相关文章:
雨诗歌座右铭句子2022-09-17
描写冬天景物的古诗诗句2022-09-02
新年作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10-24
高考诗歌赏析2023-10-17
古诗中描写春天的诗句2023-01-02
海市蜃楼文言文2022-08-27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2023-11-01
家乡的秋季作文2023-01-30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2024-04-20
《父亲的鞋子》阅读答案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