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阅读答案(共12篇)由网友“kusuri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溪亭》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溪亭》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答案】
14、 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2:《溪亭》阅读答案
许氏吴兴溪亭记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t,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23.(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24.(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25.(2分)D
26.(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篇3:《溪亭》阅读答案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篇4:《溪亭》阅读答案
14、 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5: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亭字词解释:
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张祜《题上饶亭》:“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②汀:水边平地,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溪亭翻译: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溪亭创作背景:暂无
篇6: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
试题: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分,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4分,“穿”表达的情绪2分,“数”描绘的心境2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议论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是什么
1议论文具体题型的分析
1、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这种题目,我们就要从文章的标题、开头以及结尾进行查找,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如果没有,就去文章的第二段进行查找,有些作者喜欢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的第二段。如果第二段也没有就要在文章中间进行查找了,一般有承上启下句子的地方会出现论点,如果还是没有,就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文章中的分论点进行整合。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看看这个词语的周围,找到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是指代的内容。一般答案就在这个词语的上下文,可以直接抄下来,有的可能会需要你自己进行一些加减。
3、文章用到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相信老师在考前都为学生们总结和整理过,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背熟,在考试中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解说。
4、品析文章中句子的意义。
比较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作用。或者是增加文章的趣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__论证的方法+论证了__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篇7:《许氏吴兴溪亭记》阅读答案
《许氏吴兴溪亭记》阅读答案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1.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3.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5.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评分说明:“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1分,“相得益彰”1分。
2.(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评分说明:“反衬”、“不求奢侈”、“不远离世俗”各1分。
3.(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
4.(2分)D
5.(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篇8:《西亭》阅读答案
曾巩
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独冥冥。
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①狼狈几时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
【注】①乾坤:天地。
(1)哪些事让诗人“愁坐独冥冥”?请结合全诗分点概括。(3分)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篇9:《溪居》阅读答案
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 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2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6.(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2分)
篇10:《溪居》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8.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分)
9.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6分)
参考答案:
8.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2分)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9.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2分)②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2分)
篇11:《溪居》阅读答案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
(2)(6分)同意。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篇12:《桃花溪》阅读答案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选自《唐诗三百首》)
1、解释词语:
飞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__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___________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___________,追求___________的.心情。
3、翻译诗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篇有名的古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桥;整日。
2、桃花溪;渔人;世外桃源;美好生活。
3、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宿胡氏溪亭,宿胡氏溪亭项斯,宿胡氏溪亭的意思,宿胡氏溪亭赏析
★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溪亭》阅读答案(共12篇)】相关文章:
李清照《如梦令》艺术魅力分析--绿肥红瘦2023-04-16
如梦令教学设计2022-06-03
李清照词 如梦令2023-05-27
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2022-05-22
如梦令教案2022-04-29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题2023-03-02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2022-12-31
欧阳修《海陵许氏南园记》的原文及阅读答案2023-04-22
《亭林先生神道表》的原文及阅读答案2023-08-28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