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2-11-10 09:03:19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mona摇摇滚滚”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

篇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dié):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⑥阒(qù):静(xinɡ ):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zhēnɡ ):棋子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水尤清洌( )⑵不可具状( )

⑶佁然不动( )⑷被鹤氅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

B.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

C.潭西南而望野芳发而幽香

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6分)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⑶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小题4:文段理解。(4分)

(1)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甲文第二段。(2分)

(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2分)

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

参考答案:

小题1:(每字1分,共4分)

⑴格外(或:特别、尤其) ⑵详细(或:全部、一一)

⑶愣住的样子 ⑷同“披”,披着

小题2:D(2分)

小题3:(每题2分,共6分)

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接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弯曲,(水流)像蛇爬行那样曲折,或明或暗,若隐若现。

⑶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

小题4:(每题2分,共4分)

(1)甲文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虽无一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表面写鱼,实际写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2)示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2:D中都是“因为”。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学会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对联设计合理即可。

篇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阅读附答案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络摇缀(络:缠绕)

B.水尤清冽(冽:清澈)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以其境过清徐喷以烟

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一犬坐于前

D.乃记之而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还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B、水尤清冽(冽:寒冷,清凉 )。

【小题1】本题考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C项中的“犬”都为“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中并没有广用修辞手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篇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阅读附答案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11.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 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分)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分)

? ? 参考答案

10.A(布:映照)

11.C(“之”代词)

12.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13.(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往来”“翕忽”“乐”翻译各1分)

(2)(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每个短语翻译个1分)

篇4:《陇西行》阅读答案

【原文】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问题】

13.《陇西行》和《破阵子》都有“可伶”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

【参考答案】

13.《陇西行》中用“可怜”一词体现了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

篇5:《陇西行》阅读答案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问题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2分)

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1分)

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1分)

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1分)

(以上三点答其中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篇6:春从心出阅读附答案

刘心武

(1)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2)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话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3)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4)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5)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6)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

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0.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

11.结合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下面两句话。

(1)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

(2)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2.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参考答案:

10.①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②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③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

11.(1)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的乐观心态。

12.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下文的议论。(4分,1点2分)

13.(1)以感激、敬畏之心面对人生,珍惜并享受人生的每一段历程。(2)面对人生的鱼龙混杂,要善于辨别,并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3)面对社会中追名逐利、无情无义等现象,要积极乐观,诗意地去看待。(6分,1点2分

篇7:从地震波到预警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我们脚下的地面是会移动的。随着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一些大洲互相摩擦碰撞,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相撞一样。地壳,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外层,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会弯曲变形,直到应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为止。此时,地壳便会突然断裂,过去几十年存储的能量穿透地球表面,震动它的传播途径中遇到的一切。

②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地震发生。幸运的是,大多数地震很小,没有灵敏的地震检波器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察觉的。在每天都会发生的地震中,断层面只会发生3-6英寸(约7-15厘米)的滑动,人们是感觉不到震动的。里氏5.0级的地震,大约有一两英里的断层面断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移动,但现代的建筑物能够承受得住。而一次8.0级的地震将导致数百英里的跨断层面的破裂,而且能够延伸到地表,将一座建筑裂成两半。

③通过监测地震间的应力积累,地震学家了解到,许多地区的地壳接近于破裂。但地表以下深部断层的具体结构,仍然在地震以及地震破裂传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这个结构无法直接取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地震学家不相信可以建立一二预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做出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最多只能做到快速检测大地震,并发出警报。

④地震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感觉到的震动实际上是分阶段到来的。能量从地壳破裂处传到地球表面分为两种形式:P波和S波。这两种波同时从断层面上发出,这也是它们唯一的相同点。P波类似于声波,是一种压缩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会携带很多能量。再一次地震中,你会感觉P波就像一个突然、垂直的跳动。S波更像海洋上的波浪,移动更缓慢,并携带大多数能量,带来强烈的震动,使地表垂直和水平运动。建筑物在它的冲击下,就像是波涛中的一支小船。

⑤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波都是相似的。他们有不同的波形,这取决于滑动区域的大小。较小的滑动发出的P波相对振幅较低、频率较高,是一个小而尖的脉冲。较大的地震则会造成更大区域的断层破裂,并产生更大的滑动,所以这种P波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低的频率。两种P波得差异类似于小鸟吱吱的叫声与灰熊的咆哮。

⑥单独一台地震检波器(seismometer)就能基于上述信息估计出地震的震级。任何具有高振幅和低频率的P波都将触发警报。这种单一台站报警方法给震中区域发出速度最快的警示。但是地震断裂的特征千变万化,并不是所有的5.0级地震看起来都相同,地震检波器下面地底的一些特殊的沉积物也会改变P波。这些变化将增加误报(当没有地震时发生警报)和漏报(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没有发出警报)的风险。

(选自《环球科学》20xx.4 有删节)

《从地震波到预警》阅读练习题

1.阅读第④段,分别用一句话概括P波和S波得特点。(4分)

P波: S波:

2.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3.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述说加点词“独一无二”的表达效果。(5分)

4.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5分)

篇8:从地震波到预警阅读理解附答案

1.P波:是一种类似于声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会携带很多能量,让人在地震中会感觉到一个突然、垂直的跳动的压缩波。

S波:是像海洋波浪样移动缓慢,并携带大多数能量,带来强烈的震动,像冲击小船一样冲击建筑物,使地表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地震波。

2.分类别和举例子、列数字 分类别按照地震破坏性和人们的感知度把地震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三大类来分别说明。

3.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独一无二”正确的概括了上文所介绍的地震特点,为后文详细介绍地震波做铺垫,引起读者注意其特点。

4.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够认识它。

篇9:从棣花到西安阅读试题附答案

从棣花到西安阅读试题附答案

⑴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300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

⑵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头一天从棣花赶去县城,成夜在车站排队购买。班车的窗子玻璃从来没有完整过,夏天里还能受,冬天里风刮进来,无数的刀子在空中舞,把火车头帽子的两个帽耳拉下来系好,哈出的气就变成霜,帽檐是白的,眉毛也是白的。时速至多是40里吧,吭吭唧唧在盘山路上摇晃,头就发昏。不一会有人晕车,前边的'人趴在窗口呕吐,风把脏物又吹到后边窗里,前后便开始叫骂。司机吼一声:甭出声!大家明白夫和妻是荣辱关系,乘客和司机却是生死关系,出声会影响司机的,立即全不说话。路太窄太陡了,冰又瓷溜溜的,车要数次停下来,不是需要挂防滑链,就是出了故障。到了秦岭主峰下,那个地方叫黑龙口,是解手和吃饭的固定点。穿着棉袄棉裤的乘客,一直是插萝卜一样挤在一起,要下车就都浑身麻木,必须揉腿。我才扳起一条腿来,旁边人说:那是我的腿。我就说:我那腿呢,我那腿呢?感觉我没了腿。

⑶90年代初,这条公路改造了,不再是沙土路,铺了柏油,而且很宽,车和车相会没有减减速停下,灯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⑷以前棣花有两三个司机,在县运输公司开班车,体面荣耀。他们把车停在路边,提了酒和肉回家,那毛领棉大衣不穿,披上,风张着好像要上天,沿途的人见了都给笑脸,问候你回来啦?就有人猫腰跟着,偷声换气地乞求明日能不能捎一个人去省城。可现在,公路上啥车都有,连棣花也有人买了私家车。

⑸我每年十几次从西安到棣花,路经蓝关,就可怜了那个韩愈,他当年是雪拥蓝关马不前呀,便觉得我很幸福,坐车三个半小时就到了。

⑹过了,开始修铁路。棣花人听说过火车,没见过火车。通车的那天,各家在通知着外村的亲戚都来,热闹得像过会。中午时分,铁路西边人山人海,火车刚一过来,一人喊:来了!所有人就像喊欢迎口号:来了来了!等火车开过去了,一人喊:走了!所有人又在喊口号:走了走了!但他们不走,还在敲锣打鼓。十天后我回棣花,邻居的一个老汉神秘地给我说:你知道火车过棣花说什么话吗?我说:说什么话?他就学着火车的响声,说:棣花!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

⑺有了火车,我却没有坐火车回过棣花,因为火车开通不久,一条高速路就开始修。那可是八车道的路面呀,洁净得能晾了凉粉。村里人把这条路叫金路,传说着那是一捆子一捆子人民币铺过来的,惊叹着国家咋有这么多钱啊!每到黄昏,村后的铁路上过火车,拉着的货物像一连串的山头在移动,村人有的在唱秦腔,有的在门口咿咿呀呀拉胡琴,火车的鸣笛不是音乐,可一鸣笛把什么声响都淹没了。我第一回走高速路回棣花,没有打盹,头还扭来转去看窗外的景色,车就突然停了,司机说:到了。我说:到了?有些不相信,但我弟就站在老家门口,他正给我笑哩。我看看表,竟然仅一个半小时。从此,我更喜欢从西安回棣花了,经常是我给我弟打电话说我回去,我弟问:吃啥呀?我说:面条吧。我弟放下电话开始擀面,擀好面,烧开锅,一碗捞面端上桌了,我正好车停在门口。

⑻在好长时间里,我老认为西安越来越大,像一张大嘴,吞吸着方圆几百里的财富和人才,而乡下,像我的老家棣花,却越来越小。但随着312公路改造后,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修成,城与乡拉近了,它吞吸去了棣花的好多东西,又呼吐了好多东西给棣花,曾经瘪了的棣花慢慢鼓起了肚子。棣花已经成了旅游点,农家乐小饭馆到处都有。小洋楼一幢一幢盖了,有汽车的人家也多了,甚至荒废了十几年的那条老街重新翻建,一间房价由原来的几十元猛增到上万元。以前西安人来,皮鞋印子留在门口,舍不得扫;如今西安打一个喷嚏,棣花人就问:咱是不是感冒啦?他们啥事都知道,啥想法也都有。而我,更勤地从西安到棣花,从棣花到西安,我不再以出生在山里而自卑。车每每经过秦岭,看山峦苍茫,白云弥漫,就要念那首诗:啊,给我个杠杆吧,我会撬动地球;给我一棵树吧,我能把山川变成绿洲;只要你愿意嫁我,咱们就繁衍一个民族。

⑼就在上个月,又得到一个消息,还有一条铁路要从西安经过棣花,秋季里动工。

1.文中第6段加横线的句子属于那种描写手法,请对其作用具体分析。

答:

2.从棣花到西安,道路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如何突出这种变化?

答:

3.第⑻段加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做出探究?

答:

【答案】

1.采用细节描写。(答神态描写也可),能形象地表现出因交通建设的发展而使棣花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后老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2.变化:

①步行时代,翻山越岭

②乘车时代:窄而陡的山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铁路。

对比手法,以从棣花到西安过去落后的交通、经济状况与现在发达的交通、经济状况作对比,突出改革开放后从棣花到西安的交通、经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讴歌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3.①抒发了棣花人因家乡迅速发展而自信、自豪的情怀。

②表达了棣花人民要改造家乡的理想与决心。

③只有好的政府、好的政策,才有发展的机遇。引用这诗句升华了主旨。

篇10:范仲淹阅读附答案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 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8.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分)

试题答案:

(二) 8.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2分) “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2分)

9.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篇11:海龟阅读附答案

海龟阅读附答案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8.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

19.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6分)

20.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6分)

21.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

18.AE

19.①共同的经历:海龟一次次为了香蕉把人驮过海;D一次次为了职称不断地苦干。②共同的命运:海龟始终得不到应该得到的香蕉;D也没有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③共同的性格:实干苦干,任劳任怨。

20.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

21.示例1: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

示例2:这样叙述内容混乱,一会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一会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混乱而松散,线索不明晰,小说不停地变换叙述使人物的刻画不集中,主题不能在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完整)

【解析】

18.A.小说并未体现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意思。E.未能把握D的主要性格特征。

19.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经历和命运两个方面一一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共同的性格特点,苦干、实干,却没有应得的报酬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的能力。主人公苦干实干却没有应得的报酬,说明社会是不公平的,小孩子的情感觉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大人又怎么忍心让她去承受大人的悲苦

21.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完整,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切入点为其结构安排。如果答好,就要从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方向考虑作者是如何更好的突出主题的。如果答不好,则分析其结构是否紧凑,是否清晰,是否给读者更明晰的感觉。

篇12:阅读《风筝》附答案

我是娘手中的风筝

①我知道,我是娘手中放出的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线总是拴在娘的手里。娘的手一动,我的心就好疼,好疼。

②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③那时的我初学写作,有一篇小说在东北的一家刊物上获了个不大不小的奖。编辑部里的老师来信邀请我去参加笔会。当我告诉娘,我要去东北那个很远的地方,娘第一次没有阻拦我。

④娘开始给我准备盘缠。那夜,娘的灯没有熄。

⑤第二天天没亮,我拿着娘给我东拼西凑的盘缠钱,背负着娘沉甸甸的嘱托,心儿呀就像一只出笼的鸟儿,飞向了遥远的他乡。

⑥来到长途汽车站,天已经放亮了。车来了,我找好了座位,坐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娘啊,儿今天要离你远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在心里念着,眼睛却透过车窗,深情地看着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心里顿时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猛然,我看到了娘亲。真的,是我的娘亲。她手里拿着一个花包袱,正拼命地往汽车站奔来。朝阳的光芒均匀地洒在娘的身上,仿佛在娘的身上镀了一层金,就像一尊佛那样金光闪闪。娘很急,在拼命地赶,“扑通”,娘突然跌到在柏油路上,包袱甩出好远。娘艰难地爬起,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土尘,便拾起包袱,一拐一拐地向汽车奔来。从娘奔跑的姿势上,我知道,娘一定跌得好重,摔得好疼。我忙叫住正要发动车的司机,下车奔向了娘。

⑦娘握住了我的手,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问娘跌得疼不?娘说不疼。真的不疼。娘说:“你走之后,我总觉的你忘了带什么。一看你真忘了。这不,我赶着给你送来了。”我问是什么。娘说:“人家都说,东北那旮旯子天气冷,这是我昨夜赶做出来的棉袄,带着,冷了好穿。”我告诉娘,我只出去十来天,再说了开会住宾馆或招待所,冻不着的。娘不信,眼里流出一种光,那光很浓很稠很温暖,水样的淹没了我,使我的心阵阵的不安。我明白,我的一生将为这种光活着,无论我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这种光将是我的牵挂我的归宿。我只好默默地接过包袱,背在了我那单薄的肩头。

⑧汽车启程了。娘离我越来越远。我拼命的给娘挥手。我相信,娘一定会看到的。会的!

⑨我就想娘一个人回家的情景:空旷的天底下,娘默默独行于无垠的旷野,有风在吹打着娘两鬓的霜发。娘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无助,那样的孤独。

⑩在炎炎的六月,我背着娘为我缝制的棉衣。我知道,不管到哪儿,我都不会冷。

?在东北,很多人问我肩上背的是什么。我说是棉袄。他们都很惊讶。在获奖作者即席演讲的时候,我把棉袄的故事讲给了大家。大家都感动了。有几位女孩的眼里竟流出了泪。泪珠很大很圆很晶莹。

?临走的时候,我曾告诉娘,十天内我一定回来。后来,由于被几位文友拉去玩了几天,结果回来已是二十天后的一个黄昏。

?那天,我老远就发现有个人站在村西高高的土台上。那是我的娘亲,手搭眼前,正远眺我的归来。晚风吹拂着娘早衰的华发,从此,夕阳里娘的身影,永远成了我心头上的一座雕像。

?才离去几天,我发现娘憔悴了很多。我把获奖证书双手捧给了娘。娘没有接,她只是用手捧起我的脸,看了又看,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从那之后,每当我出远门,我总是把归期说的好长,免得娘的牵挂揪我的心。

1.标题“我是娘手中的风筝”的含义。用娘手中的风筝比喻“我”永远在母亲的牵挂和疼爱之中。

2.去参加笔会,娘做了娘做了哪三件最感人的事?

①通宵做棉袄 ②急追送棉袄 ③守候“我”归来。

3.第⑥段画线句子。

娘艰难地爬起,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土尘,便拾起包袱,一拐一拐地向汽车奔来。

写出娘的急切心情,突出了娘对“我”的疼爱。

4.”我“的娘是个怎样的人?请选两个方面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①“我”出远门参加笔会,娘没有阻拦“我”。

②给“我”被盘缠、夜做棉袄、赶送棉袄等,可看出娘是个疼儿子的人。(③娘的眼光很浓和?很温暖,可看出娘是个很慈祥的人。④在村西远眺“我”的归来,可看出娘是个牵挂儿子的人。)

5.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指出来,并分析其作用。“那夜,娘的灯没有熄”是为“这是我昨夜敢做出来的棉袄”埋伏笔。交待娘能把棉袄赶做出来的原委,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体现了娘对“我”疼爱之深。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小石潭记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小石潭记的阅读题答案

《小石潭记》对照翻译

《小石潭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小石潭记翻译和原文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节选)阅读答案2023-04-02

小石潭记思想感情2022-11-14

小石潭记习题及答案2023-03-09

《小石潭记》教学计划与练习题2022-05-06

《小石潭记》(节选)的阅读答案2022-08-14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2022-05-14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2023-01-09

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2023-07-21

《小石潭记》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10-11

小石谭记阅读答案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