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栖身于茅屋 阅读答案(精选8篇)由网友“orz”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精神栖身于茅屋 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精神栖身于茅屋 阅读答案
精神栖身于茅屋 阅读答案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 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 “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简朴的生活方式。(意思对即可)
2.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适当阐述即可。
篇2:《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小题1:请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精神栖身于茅屋的含义的?(2分)
小题2: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3: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3分)
小题4: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
小题1:不能。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2分)使论证更加严密。(1分)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1:道理论证(或者引用论证1分) 补充论据示例: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或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或俗话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只要是合理的道理论据即可给2分)
小题1: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对于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的理解2分,对于追求精神生活的理解2分,表达1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结合文章的观点理解出题目的深层次内涵即可。(对于栖身茅屋的理解各1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能否删去语句的能力。从结构、内容上来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根据论点补写论据的能力。第三段化纤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补写论据围绕中心论点来写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观点来谈即可。
篇3:周国平《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国平《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神栖身于茅屋 》(作者:周国平)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0. 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1. 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6分)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2分)清贫的物质生活(2分)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2分)
11.(2分)凡·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1分)斯宾诺莎因为在乎科学的良心。(1分)
12.(4分)不能。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2分)使论证更加严密。(1分)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13.(4分)道理论证(或者讲道理、引用论证2分)补充论据示例: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2分 要求:必须是道理论据)
14.(5分)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篇4:精神栖身于茅屋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周国平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不可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问题】
20.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精神栖身于茅屋”的含义。(3分)
21.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加点内容的理解。(3分)
这位被尊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22.文章结尾说“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回答。(3分)
23.中国也有许多栖身于“茅屋”而追求精神自由和富足的人,他们连同他们的文学作品被传为佳话,请你任举一例,并简要说明。(注:需写出人物及作品名称并简要说明)(4分)
2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精神的富有。(4分)
【参考答案】
20.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或: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3分)
21.表明追求精神富足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安于简朴的生活方式,而淡然于物质的奢华。体现了苏格拉底虽身处俗世却能追求精神的富有。(3分)
22.能安于简朴生活的人,即使不像哲学家那样追求精神的富足,至少也能做到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言之有理即可)(3分)
23.例: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窘困,茅屋为秋风所破偏又逢连夜雨,一家老小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里彻夜难眠时,他还心系“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
2、刘禹锡,《陋室铭》。说明略。
3、柳宗元,《五柳先生》。说明略。
(写出作者名给1分,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给1分,说明处酌情给1分至2分,共4分)
24.能围绕“精神的富有”叙写,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4分)
篇5: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材料及参考答案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清贫的物质生活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
2.凡.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斯宾诺莎因为在乎科学的良心。
3.不能。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使论证更加严密。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道理论证(或者讲道理、引用论证2分)补充论据示例: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要求:必须是道理论据)
5.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篇6:灵魂栖身于阅读作文1200字
当阅读与灵魂融合在一起时,它才是一个人的灵魂与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
——题记
博尔赫斯曾把书比作记忆。他说,书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延伸。诚然,书是记忆的载体,那么每一次的阅读都将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一种审视……《撒哈拉的故事》中充满了三毛与荷西的记忆。她的沙漠经历都发生在那个被漫天风沙包裹的小镇。所有贫瘠,争斗,欢乐,彷徨,由三毛娓娓道来,都像是来自天边一处安静而沉默的永恒。从书获知对西藏的记忆,对莲花的诠释,《莲花》中曲折波澜的情节便映入眼帘: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崎岖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这段旅程的主人公虽然是他们俩,但这带来的回忆却是属于我们的。任何一段记忆的旅程,是时间流传的旅途,是生命起伏的路程,是穿越人间俗世的路途。唯有在书中找到的记忆,才是一条坚韧静默而隐忍的精神实践的路途。
书是镜子,人只能在书中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在萨丰的世界里,在他的《风之影》中,真实而很简单,那就是内心。在那“藏书之墓”中,在那些被人遗忘,迷失在时空长河的书中,达涅尔选择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命运之书。“你要确保它永远不会遗失,永葆生命力”,就像挑选属于自己的精灵。对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本书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在“藏书之墓”中遨游却乐此不疲。当你有这一天也沉醉于阅读经典时,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的消遣多么遥远。
正如周国平所说: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凡爱书者,必领略过澄明的心境,在青灯下,手执黄卷,渐觉尘嚣远循。品晤林徽因的诗,才感受到这位才女对生命热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了四月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暇,喜欢月圆花开,就如同对书般的热爱。在她眼中,每一种生活都赋予了情愿,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一段美丽的交集。倘若这一切源于阅读的感悟都不在灵魂之内,那意义何在呢?
灵魂的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中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安静地凋谢了。感谢书籍,使我总还可以为灵魂守一处家园,不至于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流离失所;感谢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特蕾莎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与真爱,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在这世界上所信仰的,寻求和渴望的一切都将返璞归真;感谢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于是我对旅行有了苍凉的解读;感谢毕淑敏的《蓝色天堂》,使我笃信,天堂不在天上,只在尘世,人间本应该是天堂。我知道自己的心又要伴随那渐行渐远的脚步和起伏的海浪狠狠地漂浮一阵。海如同一本又一本打开的书,或许某天我也会沿着书中娓娓道来却又隐藏了无数足迹的蓝色之路,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堂……
愿做一个执着真诚的守望者,让灵魂栖身于阅读之中。
篇7:精神阅读答案
精神
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②即使再穷,也得有点志气。低三下四,即便讨得一点,也全受人轻慢。午餐幸运地吃到一点“嗟来之食”,晚餐再去乞求,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人们敬重的,永远是那些自强不息、知道别人的脸色和自己的血色,知道别人的语调和自己的格调的人。
③即使再难,也得有点骨气。否则,这一次被人抬起,下一次瘫倒之后,就可能连同情的目光也得不到。今天的呻吟哀号,得到别人的抚慰,明天再呻吟哀号,就可能让人鄙夷和厌烦了。能够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④唉声叹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他人同情的可怜相。有时唤起的恰是一种冷漠:自己糟踏自己,别人又怎么抬举你?
⑤如果你想依靠别人让你保持站姿,别人就只好拴个绳子把你吊起来,但要知道,那种方式与让你上绞刑架的方式最接近;如果你想依靠别人使你往前走,别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前面牵着或从后面推着,但要知道,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
⑥即使再累,也得有点毅力。把自己的耐力发挥到极限,咬住牙,沉住气,才能走过一段艰难的路。坚持,最能使生命美丽,最能使人感动。为了清闲而宁愿忍受屈辱的人,绝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清闲。
⑦人有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蔑视的目光注视你,就不会以一种飘忽的眼神对待你。即使你穿着一般,即使你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即使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⑧小人物也需要一种浩然之气。“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自己放弃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失望了,任何外来的关心,任何外来的照顾,都只是别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姿势,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形象都无济于事。
⑨别人可以给你一点钱,可以给你几句安慰的话,但没法给你一种力量,没法给你一种精神。缺乏脊梁骨的人,谁也没法让他抬起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概括出“精神”所包含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②③⑥段从结构形式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从内容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4.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精神”的意思应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中的“那”指代什么?
篇8:精神阅读答案
1.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2.志气骨气毅力(加上“浩然之气”也可以)
3.并列;递进(逐层深入)
4.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5.人的意识、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6.从前面牵着功从后面推着。
★ 描述秋风作文
★ 今夜秋风四起作文
【精神栖身于茅屋 阅读答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吾是秋风诗歌2023-09-25
秋风的味道作文2022-05-06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2023-04-14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2022-07-30
讲述秋风作文2022-05-22
秋风作文350字2023-02-03
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教案精选2023-07-26
空鸟巢阅读答案2022-04-29
关于秋风的作文700字2022-08-21
西溪导游词作文400字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