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11-30 07:45:4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集锦12篇)由网友“水泡花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论盛孝章书阅读题答案

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

(注)此文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希望曹操能营救被孙策所困的盛宪(字孝章)。

1.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古今都不一致的一组是 ( )

A.①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②妻孥湮没,单孑独立

B.①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②今之少年,喜谤前辈

C.①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②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

D.①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 ②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2.分别表示作者侧面盛赞盛宪之才华和说明人才须招致的一项是 ( )

A.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②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

B.①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②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C.①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②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D.①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②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

3.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暗示盛孝章的处境和遭遇犹如涸辙之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曹操能够出手救助。

B.文章用《春秋传》暗示对方,对于盛孝章这样的杰出人物不予救助,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憾事,用以引起曹操的重视。

C.文章在表达技巧上,采用了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和例证法,说明了不仅仅是救助一个人,而且也是为国家招致一栋梁。

D.孔融的散文议论尖锐,富有气势,表现出鲜明个性,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在本文中虽言辞委婉,但仍锋芒毕露的感情态度,体现了极强的辩驳力。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4分)

(2)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相救,则桓公耻之。(3分)

(3)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3分)

答案:

1.A (①古义,相识知交;今义,泛指学识,学问。② 古义,形单影只;今义,不依靠他人。B.①古义,发, 是表达,理解;明,是清楚,不昏聩;今义,是创造,创 新。②古今相同,指年长有资历的人。C.①古义, 男子的统称;今义,妻子的配偶。②古今相同,倒 挂,比喻危急困苦的处境。D.①古今相同,早晚,指 短时间。②古今相同,都指断绝交往。)

2.C (①借天下名士都是靠盛孝章来成就自己的名声,来侧面盛赞盛宪;②用珠玉没有脚但能到人的手里,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赏识作比,来强调人才须招致。A、B中的①均属于直接赞誉;D中的①②均与题目要求不一致。)

3.D (文章没有锋芒毕露的感情态度。)

4.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篇2:《论盛孝章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论盛孝章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

(注)此文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希望曹操能营救被孙策所困的盛宪(字孝章)。

10.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古今都不一致的一组是 ( )

A.①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②妻孥湮没,单孑独立

B.①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②今之少年,喜谤前辈

C.①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②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

D.①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 ②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11.分别表示作者侧面盛赞盛宪之才华和说明人才须招致的一项是 ( )

A.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②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

B.①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②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C.①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②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D.①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②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

12.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暗示盛孝章的处境和遭遇犹如涸辙之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曹操能够出手救助。

B.文章用《春秋传》暗示对方,对于盛孝章这样的杰出人物不予救助,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憾事,用以引起曹操的重视。

C.文章在表达技巧上,采用了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和例证法,说明了不仅仅是救助一个人,而且也是为国家招致一栋梁。

D.孔融的散文议论尖锐,富有气势,表现出鲜明个性,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在本文中虽言辞委婉,但仍锋芒毕露的感情态度,体现了极强的辩驳力。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4分)

(2)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相救,则桓公耻之。(3分)

(3)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3分)

参考答案

10.A (①古义,相识知交;今义,泛指学识,学问。② 古义,形单影只;今义,不依靠他人。B.①古义,发, 是表达,理解;明,是清楚,不昏聩;今义,是创造,创 新。②古今相同,指年长有资历的人。C.①古义, 男子的统称;今义,妻子的配偶。②古今相同,倒 挂,比喻危急困苦的处境。D.①古今相同,早晚,指 短时间。②古今相同,都指断绝交往。)

11.C (①借天下名士都是靠盛孝章来成就自己的名声,来侧面盛赞盛宪;②用珠玉没有脚但能到人的手里,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赏识作比,来强调人才须招致。A、B中的①均属于直接赞誉;D中的①②均与题目要求不一致。)

12.D (文章没有锋芒毕露的感情态度。)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50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我的先祖孔子,就不应该再谈论怎样交友的问题,这也是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的`原因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人们喜欢它;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得到厚待,毕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篇3:孔融《论盛孝章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孔融《论盛孝章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论盛孝章书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③。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22.古代男子五十岁,称“知命” ,四十岁称为“” 。作者孔融时与王粲、陈琳等七人并称“”。(2分)

23.作者出于□□目的,向曹操说明“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出于□□目的,指出“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3分)

24.文中画线部分引用《春秋传》中的话,其用意是(    )(2分)

A. 说明孝章是帮助帝王成就大业的人。  B. 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C. 表明桓公是任善用贤的典范。     D. 突出孝章是天下丈夫之雄。

25.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和两件史实佐证。(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6.结合书信的特点,对本文第一段作评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不惑    “建安七子” 23.(3分)救友 荐贤(答对一个得2分) 24.(2分)B 25.(2分)燕王买骏马的尸骨来招致千里马 燕昭王筑台来招引贤士 26.(3分)信的开头从回忆友情着笔:“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虽短短数语,但在对友谊的回顾中,拉近了他们三者的.关系,使收信者读来有倍感亲切之感。(2分)交代了盛孝章“困于孙氏”“此子不得永年”的事实,为全信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1分)

参考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更何况贤士们是生了脚的啊。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去的人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篇4:论盛孝章书古诗词鉴赏

论盛孝章书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译文翻译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注释解释

(1)居:指停留。

(2)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

(3)过二:超过两岁。

(4)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

(5)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2(建安五年),该文作于2(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

(6)妻孥(nú奴):妻子儿女。湮(yān烟)没:埋没。指丧亡。

(7)永年:长寿。

(8)《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

(9)“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

(10)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

(11)幽执:指被囚禁。

(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3)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

(14)介,一个。

(15)咫(zhǐ止):古以八寸为咫。

(16)要:总要,总括来说。

(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18)“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

(19)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

(20)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

(21)正:扶正,安定。

(22)“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胫(jìng敬):小腿。这里指脚。

(23)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

(24)大遇:隆重的待遇。

(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

(26)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27)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

(28)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

(29)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

(30)首:向。

(31)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

(32)自:本来。

(33)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

(34)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诗文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又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是204年(汉献帝建安九年),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孝章友善,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救援。曹操接信后,即征孝章为都尉,征命未至,孝章已为孙权所害。文章叙述了孝章所处的艰难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辞意恳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量。

篇5:《论盛孝章书》孔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论盛孝章书》孔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论盛孝章书》是东汉末文学家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在信中,孔融叙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因处境,呼吁曹操对他加以救助。信中引经据典,讲说道理,举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例子。把救助朋友与招揽贤才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恳切,词意委婉动人,十分感人。

作品原文

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1),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2)为始满,融又过二(3)。海内知识,零落(4)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5)困于孙氏,妻孥(6)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7)矣!

《春秋传》(8)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9)。”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10),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11),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12)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13)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14)之使,加咫尺(15)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16)为有天下大名,九牧(17)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18),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19)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20)将绝,又能正(21)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22),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23)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24),竟能发明主之至心(25),故乐毅(26)自魏往,剧辛(27)自赵往,邹衍(28)自齐往。向(29)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30)燕路者矣。凡所称引(31),自(32)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33)斯义也。因表不悉(34)。

词句注释

(1)居:指停留。

(2)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

(3)过二:超过两岁。

(4)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

(5)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200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204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

(6)妻孥(nú):妻子儿女。湮(yān)没:埋没。指丧亡。

(7)永年:长寿。

(8)《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

(9)“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

(10)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

(11)幽执:指被囚禁。

(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3)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

(14)介,一个。

(15)咫(zhǐ):古以八寸为咫。

(16)要:总要,总括来说。

(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18)“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

(19)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

(20)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

(21)正:扶正,安定。

(22)“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23)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

(24)大遇:隆重的待遇。

(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

(26)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27)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

(28)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

(29)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

(30)首:向。

(31)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

(32)自:本来。

(33)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

(34)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作品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创作背景

《论盛孝章书》写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恃才放达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经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很好的朋友,知道他的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后,即征召盛孝章为都尉,征命还没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孙权杀害了。

作品鉴赏

这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求救信,书信虽有求于曹操,却无卑躬折节之语,而有从容不迫之色。文中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利引人,写得不卑不亢,恳切委婉,具体生动,富有极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可以说是始合终离的。开始,曹操拥戴献帝,定都许昌,邀请名流,并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孔融以为曹操可以辅佐皇帝,振兴汉室。他在此期间,对曹操寄予希望,有所赞扬,并常常推荐人才。后来,曹操专权之势严重,代汉之心明显,这自然使儒家正统人物孔融不能容忍。他原本对曹操存有戒心,任北海相时就觉得曹操“终图汉室”,所以“不欲与同”(《后汉书·孔融传》)。于是孔融公开反对曹操,常用嘲弄讥讽之辞,指责他规定禁酒、抑制豪强、滥杀无辜等。对此,曹操无法长期容忍,就在北方大局已定之后,虚构罪状,杀害了孔融。

文章第一段抒发感情,打动对方。作者是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过,他在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叹岁月流逝不止,叙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缩短距离,密切关系。他又感伤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难得,进而提出当时“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认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视朋友尚存的机会。这样的铺垫显得自然亲切,有助于双方消除隔阂,沟通感情,也有助于文章叙说事理,达到目的。随后,作者叙述了盛孝章的艰危处境,说他被困在江东,受制于孙权,妻丧子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并强调如果“忧能伤人”,那么盛孝章就不能达到较长年寿。所言不仅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悲惨境遇,显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点明忧伤危害朋友的身心健康,自然形成动人的感情力量。这就使曹操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不得不考虑救助之事。

第二段论述道理,说服对方。文章谈论交友之道,引经据典,阐明大义。它先指出:“《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这里借用桓公之事,说明曹操应该迅速营救盛孝章,。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样,自感羞耻。接着文章点明盛孝章具备才能,很有名望,堪称“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于谈说议论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来宣扬自己的名气。所言既强调这样的杰出人物是十分难得的、非常有用的,又表明曹操要是救助人才就可使自己声名远扬。显然,这对渴望招致贤能、成就大业、发扬声名的曹操来说,是正合心意的。在称赞盛孝章的同时,文章再次提到他处境的岌岌可危,“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这是以形象而对偶的语句突出事态的严重性和救人的迫切性,希望曹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采取援助行动。然后,文章郑重指出假使曹操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使像盛孝章这样的人物身处逆境,生命垂危而无人营救,那么“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所言涉及孔子和朱穆有关交友之道的言论。孔子曾教导学生应该善于择友,同正直的、诚实的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阿谀奉承的、两面三刀的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因感叹东汉世风浇薄,不讲友道,就写下《绝交论》以示讽刺。作者提到他们的交友之言,就是要曹操通过救助盛孝章的实际行动来发扬友道。尽管字里行间不无逼迫之意,但是言而有据,论之成理,深刻认识到援救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救则是违背大义的。这是从当时曹操想大有作为又掌握政权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正当要求。对此,曹操只能接受,无法拒绝。在详论交友之道的基础上,文章自然写出作者的建议,恳请曹操“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孝章可致,友道可弘”。这里文笔轻松,显出意义极其重大,而办事易如反掌,自然会使曹操产生救援的念头。

第三段展示美景,吸引对方。在前面劝说曹操弘扬友道、解救人才后,文章着重分析为国求贤的问题,进而援引史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明主爱才、群贤毕至的大好局面。它先批评了“今之少年,喜谤前辈”的不良风气,直言有人对盛孝章的非议纯属诽谤,别有用心,以此防止曹操可能听信流言,产生误会。它又再次提到盛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确实是当今名士贤才,任何诽谤都无损于他的人品与才能,这就使曹操出面救援的想法更加坚定。文章随后强调曹操面临国家即将灭亡之际,正在从事“匡复汉室”的大业。“正之之术,实须得贤”。要使社稷得以维系和生存,首先就要吸收大量的贤能之士,让他们能够发挥才能,帮助朝廷,克服困难,治理国家。当务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这样,才能招致贤才。在治国需要贤能帮助、曹操应该救援人才的说理过程中,作者泼墨如云,多用比喻,联系史实,展开论证,充分表现了人才会集、事业兴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书信谈到古代国君重金买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国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杰出人物,但是招致他来,可以获得好士的美名,并使更加优秀的人才纷纷来归。文章又指出“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所言认为只要像燕昭王修筑宫台、尊敬郭隗那样,怀有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天下贤者就必将心悦诚服,接踵而至,献策出力。文章进一步强调历史上由于燕昭王真心求贤,“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而现实中如果能重视、帮助和录用人才,也就会重现过去这种人才共同为国效力的鼎盛景象。作者有意描述这样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让他明确营救一个盛孝章是大有好处的。会使众多的贤能前来效力,这是天赐良机,应该及时把握,不能失之交臂。这样的景象确实也是曹操非常向往、梦寐以求的,因此,他会把救援想法付诸行动的。在正面论述好士所得到的切实利益后,作者笔锋一转,折入反面推理。“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形象的论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说明了不救助人才的严重后果,也对曹操的救援行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文结语言简意赅,表明所述之事是曹操所熟悉的,而叙述的原因则是“欲公崇笃斯义”,希望曹操能重视交友求贤之义。

这篇文章充满感情,富有气势,而且论证有力,用事贴切,比喻形象,对照鲜明,骈散相间,行文变化自如,语言丰富精美。它取材广泛,要点突出,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文中提到《春秋传》的记载、孔子与朱穆的言论、古代国君和燕昭王的事例等,或引用,或证明,或深化观点,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这样广征博引,就使文章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也使所揭示的交友求贤道理建立在典籍和史实的坚实基础之上,表现的自然信服。孔融的文章很能代表建安前期的特点,胆大气盛,放言无忌,才气横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说孔融“气盛于为笔”(《才略》),文章“气扬采飞”(《章表》)。

作者简介

孔融(公元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二十八岁辟举司徒尉,转为北海相。曹操迎献帝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少府。孔融因政治见解为曹操所不容,且屡屡攻击曹操,终于被曹操所杀。孔融的文章,华丽高妙,语言骈偶齐整,却自有一股疏荡不羁的气势,风格独特。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今存后人辑本一卷,称《孔少府集》,亦称《孔北海集》。

篇6:孝丐文言文阅读答案

孝丐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孝丐文言文阅读答案,请参考!

《孝丐》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①。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敝舟系柳阴下。舟虽敝,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注释】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媪:ǎo,老妇人

2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行里许 将以遗之 哀而与之食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

22. 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这个孝丐的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中的两点。(2分)

参考答案:

20. 大约 送给 这个乞丐

21. 看见(他这样做)的人都对此感到奇怪,时间长,问乞丐这样做的原因。

22. ①乞丐等候母亲端起杯子就开始唱歌,并像小孩子游戏那样闹着玩儿,用来使母亲开心;

②乞丐坐在(岸边)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后,捧着(它)登上小船;

③乞丐宁可忍受饥饿,最终还是不在母亲吃之前吃食物。(概括其中的两点,即可得2分)

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乞讨。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这些食物)将要送给她。”有好事的人想偷看事情的究竟,于是跟随乞丐。走几里路到河边,竹树掩盖映照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小舟虽然很破旧,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就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才又去乞自己的食物。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十分疲惫,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像这样过很多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

注释

尝:曾经

诘:责

许:左右

颇:十分

如:比得上

贮:储藏

吴:古名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诘:问

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

遗:送

哀:为....感到可怜

俟:等到

篇7:《孝丐》文言文阅读答案

《孝丐》文言文阅读答案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①。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敝舟系柳阴下。舟虽敝,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注释】

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媪:ǎo,老妇人

题目

2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行里许 将以遗之 哀而与之食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

22. 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这个“孝丐”的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中的两点。(2分)

参考答案:

20. 大约 送给 这个乞丐

21. 看见(他这样做)的人都对此感到奇怪,时间长了,问乞丐这样做的原因。

22. ①乞丐等候母亲端起杯子就开始唱歌,并像小孩子游戏那样闹着玩儿,用来使母亲开心;

②乞丐坐在(岸边)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后,捧着(它)登上小船;

③乞丐宁可忍受饥饿,最终还是不在母亲吃之前吃食物。(概括其中的两点,即可得2分)

篇8:杨继盛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继盛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尚书韩邦奇游 游: 出游,游览。

B.鸾中情怯 中:内心。

C.简子弟秀者 简:挑选。

D.民仰薪二百里外 仰:依赖,依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倚以办寇 能以足音辨人

B.宜其易之 吾其还也

C.有为营救于嵩者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思所以报国 吾知所以距子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因此一年之内四次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3分)

(2)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3分)

参考答案:

17.A(游:交往问学) 18.D(所以:的方法) 19.C(四次升迁并非皆因皇上器重)

20.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每处0.5)

21.(1)希望和俺答讲和,侥幸不发生战争,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冀、媾、幸、固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2)(严嵩)内心喜欢杨继盛首先上书揭露仇鸾,想使杨继盛快速升官位尊,再改授兵部武选司。(善、首、骤、贵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篇9: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深虑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篇10:论志向文言文阅读答案

论志向文言文阅读答案

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神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是以卜式立志于耕牧,而黄霸受道于囹圄,终有荣显之福,以成不朽之名。故山甫勤于夙夜,而吴汉不离公门,岂有游惰哉?

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神迷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②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章也。

方今大吴受命,海内未平,圣朝乾乾,务在得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百行兼苞,文武并骛。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使名书史籍,勋在盟府。乃君子之上务,当今之先急也。

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衮龙之服,金石之乐,足以兼棋局而贸博弈矣。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帅之备也。如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萧统《文选》

【注】①韦弘嗣:三国东吴人。 ②方罫(guǎ):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阔勤思——契阔:离散阔别

B.竭命以纳忠——纳:献

C.旌简髦俊——简:选拔

D.使名书史籍——书:记载

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填然鼓之

B.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忽魂悸以魄动

C.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乃君子之务,当今之先急也——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宁越、董仲舒、文王、周公等往圣先贤的勤劳事迹,勖勉世人不厌不倦进德修业,以实现经世济民的高远理想。

B.文章第三段有批评有鼓励,一方面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勇猛精进,一方面指出醉心博弈耗时费神弊多利少。

C.文章第四段作者针对天下纷争扰攘,君王求贤若渴的情势,鼓励当世之士把握良机,竭智纳忠,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D.文章例证丰富,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句式以骈偶为主,整散结合,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兼用比喻、借代、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因俗论理的力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1)平常日子面对职业不懈怠,身陷困厄时不改变平素的行为志向(根本)。

(2)面对(繁忙的)事务吃饭时间还要大大推迟,又哪能有时间沉溺在棋局里面呢?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11:孝公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孝公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加粗的句子用“/”断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民怪之,莫敢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篇12:孝母两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孝母两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阅读词语含义作用题型方法

方法: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答:“__”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如问能不能换,则答题格式为:“__”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__”,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文言文阅读理解方法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孔融《论盛孝章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昌孝经教孝章第五·原文及翻译

建安诗歌代表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句话出自

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

必修二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不翼而飞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不胫而走对对子

古文观止原文翻译

文昌孝经·开经启原文及翻译

《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盛孝章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集锦12篇)】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翻译2022-05-07

杜甫的古诗2022-09-18

初三寒假作业参考答案2024-05-07

初三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2022-10-13

《孝经》全文译文2022-06-03

吴玠简介2022-04-29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2022-12-10

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2023-12-17

忆江南翻译及赏析2022-11-19

答谢中书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