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张谔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08 07:51:4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九日张谔阅读答案(推荐11篇)由网友“JustlikeT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九日张谔阅读答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九日张谔阅读答案

篇1:九日张谔阅读答案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1.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篇2:九日张谔阅读答案

1.一是回家时间晚,还多次将树上的鸟儿惊扰;(2分)二是喝酒喝到半醉,连回家的路都弄不清了,以致几次问人。(2分)不直接写游之“佳”,却写游罢之态,让人自然联想到游时之盛,给人以想象空间,留有无穷余味。(2分)

2.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2分)主要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景色之丽,(1分)比如“秋来林下不知春”、“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一是游兴之盛,(1分)比如颈联。两方面均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且语言顺畅,加1分。

篇3:九日张谔的阅读答案

九日张谔的阅读答案

九日

张谔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8.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9.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参考答案

8.一是回家时间晚,还多次将树上的鸟儿惊扰;(2分)二是喝酒喝到半醉,连回家的路都弄不清了,以致几次问人。(2分)不直接写游之“佳”,却写游罢之态,让人自然联想到游时之盛,给人以想象空间,留有无穷余味。(2分)

9.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2分)主要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景色之丽,(1分)比如“秋来林下不知春”、“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一是游兴之盛,(1分)比如颈联。两方面均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且语言顺畅,加1分。

注:本题共5分,如果有要点而无具体分析,最多4分。

赏析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篇4:张谔《九日》阅读附答案

张谔《九日》阅读附答案

九日

张谔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1.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参考答案

1.一是回家时间晚,还多次将树上的鸟儿惊扰;(2分)二是喝酒喝到半醉,连回家的路都弄不清了,以致几次问人。(2分)不直接写游之“佳”,却写游罢之态,让人自然联想到游时之盛,给人以想象空间,留有无穷余味。(2分)

2.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2分)主要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景色之丽,(1分)比如“秋来林下不知春”、“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一是游兴之盛,(1分)比如颈联。两方面均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且语言顺畅,加1分。

注:本题共5分,如果有要点而无具体分析,最多4分。

篇5:九日,九日张谔,九日的意思,九日赏析

九日,九日张谔,九日的意思,九日赏析 -诗词大全

九日

作者:张谔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绛叶从朝飞著夜,

黄花开日未成旬。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篇6:九日宴,九日宴张谔,九日宴的意思,九日宴赏析

九日宴,九日宴张谔,九日宴的意思,九日宴赏析 -诗词大全

九日宴

作者:张谔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篇7: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 ”,他的诗被称为“ ”。(2分)

(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

12.(1)“诗圣”;“诗史”(各1分)(2)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1分)(3)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篇8:九日置酒 阅读答案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阅读题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起句点明节令,有送目伤秋之愁,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领起全诗。

B. 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C. 作者描绘秋晨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 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6. 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5. A A项,“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理解错误。“重”,是“看重”,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故选A。

16. (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避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2分)

(2)评价:

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2分)

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2分)

篇9:种谔传阅读答案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ロ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ロ夌,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两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积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

②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参考答案

(1)D(“战必胜”为常用完整句,前后停顿,排除AB;“诈诞残忍”是对种谔性格的.概括,后面停顿,排除C;故选:D.译文为: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

(2)A(“‘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

(3)C (C“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

(4))①“所以”,用来…话;“报”,回复、答复;“易”,交换.

译文: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

②“因”,于是,就;“示”,给…看;“南”,向南去.

译文: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

参考译文:

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人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黄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其母亲囚禁,可赶快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西夏援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随后追击,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事不会停止。

篇10:李谔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谔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5.(3分)B 6.(3分)A 7.(3分)D

8.(3分)

要点一:主张屏退贬黜轻浮的文风(或主张阻止控制华丽虚伪的文风)。

要点二:推荐并任用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为官。

要点三: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

要点四:惩办了写华美艳丽公文的官员。

要点五:皇上接受了李谔改变文风的建议,并传示天下以实施。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3分)

9.(12分)略

篇11:张可久《蟾宫曲九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可久《蟾宫曲九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②,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注:①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的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②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2分)

(2)(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或:对比,反衬)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1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1分)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1分)

对比(或答衬托也行)。(1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1分)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1分)

4、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赏析:

《蟾宫曲·九日》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登高望远的诗句有哪些

写登高的诗句

登高望远-登高望远的故事-登高望远的寓意-登高望远的意思

登高的诗词小学生作文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大全

九九重阳节诗词

九九重阳节诗句诗词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谭子池,谭子池郭周藩,谭子池的意思,谭子池赏析

《杜甫诗》语文教学设计

九日张谔阅读答案
《九日张谔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九日张谔阅读答案(推荐11篇)】相关文章:

精选关于登山的励志格言2024-01-31

描写燕子诗句2022-04-29

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2022-09-07

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2022-04-28

九日登梓州城阅读及答案2023-06-29

绞尽脑汁的经典诗句2022-10-14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的阅读答案与赏析2023-05-13

九日作,九日作王缙,九日作的意思,九日作赏析2023-05-21

绞尽脑汁-绞尽脑汁的故事-绞尽脑汁的寓意-绞尽脑汁的意思2022-07-09

范成大《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的阅读答案2024-01-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