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梓州城阅读及答案(通用11篇)由网友“NOMATTE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日登梓州城阅读及答案,欢迎参阅。
篇1:九日登梓州城阅读及答案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注】①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1.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第一联客心宾雁言游子远行,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诗人游子思乡之情。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表达诗人聊祛南国忧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鉴赏点评
仇兆鳌《杜诗详注》:
【鹤注】宝应元年及广德元年,公皆在梓州。据后诗云:去年登高郪县北。知此诗乃宝应元年所作。《一统志》,唐梓州,领县五,又分置遂州,改静戎军。天宝初,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中,置东川节度使,属剑南道,治梓州。绵州在其直北,今为潼川州。
上四句,九日登城。下四句子,远望有感。黄花言景,白发叙情,筋力承发、岁时承花。悲歌,家不忍言。醉眼,国不忍见。兵戈阻于关塞,此家国所以两愁也。【朱注】兵戈关塞,是时徐知道兵守剑阁。
方回《瀛奎律髓》:
老杜此诗悲不可言,唐人无能及之者。
王嗣奭《杜臆》:
三、四顶白发来:追欢之筋力既异于前矣;九日登高,则望远之岁时同也。弟妹、朝廷,正望远之感;而弟妹之流离、朝廷之隔绝,实以兵戈未定,而身羁关塞,故此日兴无穷之思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工部高出唐人,非此诗之谓。只觉未能深厚,当缘下手太快耳。冯舒:前篇结到九日,后篇不结黄花。无所不妙,左宜右宜。有如此诗,而曰江西得其正派,末知何法可得?
浦起龙《读杜心解》:
同是黄花酒也,向尝与朝士、家人同把,今大不然矣。只一句,全神都现,盖以七句对射此一句也。
篇2:《九日登梓州城》原文
唐·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篇3:九日登梓州城,九日登梓州城杜甫,九日登梓州城的意思,九日登梓州城赏析
九日登梓州城,九日登梓州城杜甫,九日登梓州城的意思,九日登梓州城赏析 -诗词大全
九日登梓州城作者:杜甫 朝代:唐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篇4:《九日登清水营城》赏析
朝代:明代
作者:齐之鸾
原文: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亦收录此诗)。清水营,明代堡寨,故址在今灵武市磁窑堡镇清水营村境内。原旧城周回一里许,弘治十三年(1500 年)都御史王珣拓之为二里。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长城沿线众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营城是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
②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
③河曲:黄河。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
④太宰:官名。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蹜(sù):形容小步快走。《万历朔方新志》作“缩”。
⑤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
作者简介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就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29 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齐之鸾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
生平
之鸾9岁时读私塾。一日,同乡前辈袁太仆来访,恰值塾师外出,塾中学童见袁都惊恐逃散,只有之鸾端坐不动,伏案读书。袁太仆笑道:“客人来不理会,未免不礼貌吧!”之鸾回答说:“老师教导我读书,没有嘱咐我接待客人。”袁太仆大加赏识,后以女儿嫁之。
之鸾在任刑部给事中期间,直言敢谏。正德十一年,武宗受权奸煽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宫市馆舍,供君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认为:身为天子,岂能乱政?他极力上疏,剖陈其弊,武宗遂止。中官马永成生前即为其兄弟子侄谋官争禄,对皇上百般献媚,死后武宗欲授其家族官爵达90人。之鸾上疏直语:“成何功?岂能恩滥至此,臣恐天下闻而解体。”因此,封授未果。宁王朱宸濠,自恃皇族仗势骄横,蓄意谋反,造龙舟于江南,邀武宗驾临,图谋弑君篡位;之鸾同御史肖淮力谏,揭穿其阴谋,阻武宗南巡。正德十四年,宸濠果然举兵反叛。武宗令张忠、许泰领禁军征讨,派之鸾随军纪录战功。张、许尚未到赣州,宸濠即已被江西巡抚王守仁击溃俘获。当时张忠等佞臣因妒忌王守仁独得大功,想夺其功劳,令之鸾为其记功,之鸾不肯。张忠等百般威逼,之鸾说:“江西守臣有功不记,却滥记无功的权贵,如何向黎民百姓交待?我宁愿丢官,也不枉法。”张、许二人在搜捕朱宸濠逆党时,株连无辜甚多,之鸾多方为之开释,并向朝廷上疏,备陈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请减免田租,停派夫役,宽赦旧欠,获得武宗批准。平乱后,武宗迷恋江南,游山玩水,不思返都,他屡请驾回宫,并作《回銮赋》以谏。又劾许泰与尚书王宪依附太监江彬,结党营私,应当罢免;武宗宠幸二人,之鸾反遭遣责。江彬又利用当时诸将要夺王守仁平叛之功,被之鸾严词拒绝而不得的怨恨心理,多方向武宗诬控之鸾,终未得逞。
武宗死,世宗立,改年号为嘉靖元年(1522年)。之鸾上疏揭发太监弄权,蒙蔽武宗,损害朝廷利益,建议世宗广开言路,起用正人,罢黜奸佞,并极力指陈前朝的积弊。世宗虽心知所言是实,但因初即位。之鸾终因忤触权贵,降职出任崇德丞,又先后改任长兴令、青州同知。因母逝,回籍奔丧,后转任南京刑部郎中。嘉靖八年,改任陕西宁夏佥事。时关内大旱,灾民苦不堪言,他关心民之疾苦,并上报皇帝。
宁夏是古代北方边防,从红山堡的黑水沟到定边的南山口、花马池一线,原有堡垒,因年久倒塌。该地是砂碛区,少土缺水,先后驻守官员,都因修不好城堡犯罪丢官。之鸾当初任佥事时,曾因这事劾过王琼,现王琼任总兵镇守榆林,他调任后正是王的下属。王要报旧怨,特向朝廷荐之鸾负责在花马池建城堡,以此来刁难之鸾。之鸾慨然接受,勘好地势,便带领军工先行抛沙,深挖丈余,得到粘土;同时于百里外山下开凿泉水,用木枧引水到工地,供工程使用。原限5个月完工,只施工3个月,即将城堡筑牢,并让功给王琼。王琼由衷地佩服。从此,宁夏一带边境,有坚固城堡做屏障,边防的安全得以确保。巡抚胡东皋,赞赏其才能,向朝廷推荐之鸾接替自己的职务。
此后,齐之鸾从宁夏还京,调任河南省副使,并兼任该省提学副使。不久,改任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后又被召回任顺天府丞,未及动身,境内发生盗乱,留下镇抚。平息后,提升为河南按察使,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任上,时年52岁,卒后列入乡贤祠奉祀。
齐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对桐城派的兴起有先导作用。姚莹在《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钱澄之)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他的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诗祖。
篇5:《晚秋登城北门》阅读答案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状况。
B. 颔联抓住“一点烽”“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仰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复兴无期,不觉愁绪滚滚,涌上心头。
C. 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
15. 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D
15. 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分析不当,应为“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这一联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篇6: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②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解析 颈联承接颔联写塞外风光。角声四起,和着北风,或高亢嘹亮,或呜呜咽咽;原州城外,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教人不禁顿起哀思。作者耳闻声声塞角,呼呼北风,面对绝漠孤城,一脉冰河,内心涌起无尽的感慨。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异乡”“独上”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首联采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中间两联写塞外风光。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日暮时分,极目望去,眼前看到的只有边塞的雁,心中不由涌起无尽的愁怨。作者耳闻塞角,目睹冰河,不禁感慨万千。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全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篇7: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这首诗先写景后抒情,到了后面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告之意,也含有离别伤情之感!
导读:
这是一篇王维作的一首名作,体裁为五言律诗。其原文如下: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H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翻译: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简析:
诗人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此诗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字词解释:
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⑵壑(hè):山谷。
⑶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⑷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⑸树杪(miǎo):树梢。
⑹汉女:汉水的妇女。H(tóng)布:H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⑺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⑻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
⑼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赏析: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H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H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后世评价:
1,清代诗人王士G称赞《送梓州李使君》前四句诗说:“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篇8:送梓州李使君阅读题答案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①。
【注】①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蜀地山水景物,很有艺术性,试简要分析其艺术技巧。
2.简析诗歌尾联的思想内容。
读·诗路指引
诗歌前两联写景,描绘了蜀地古树参天,漫山杜鹃、一夜春雨,树梢流泉的美好景象。后两联在描写当地特殊的`人文风情之后,借“文翁”的典故鼓励友人慕承前贤,再创新政。
练·重点关注
第1题属于对景物描写表达技巧的考查,答案要点应该包括运用的技巧、描写的景象;第2题是对诗歌思想观点的考查,通过注释,在理解典故的基础上揣摩诗人的观点态度,答案要点应包括典故的叙说和观点的概括。
篇9: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译文:
身在异乡哪儿最能牵动乡愁?就是一个人登上边塞城池的城楼时。
(这儿)傍晚时从北边来的只有大雁,周围一片天寒地冻,从这儿向西去就再没有大宋的州县了。
从远处传来的塞角声凄厉高亢,城外的泾河也冻住了不再流淌。
你是一个穷官,我来你这儿做客,我们两个的乡愁都浓郁的没法收拾。
简析
诗题中的原州,在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一带,宋时属边疆地区。
此诗首联采用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式的开头,作者稍作了些变换,出、对句位置颠倒,并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
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部分,写的是塞外风光。在“日暮乡关何处是”时,眼前看到的只有“惊风吹起塞鸿群”,“横阳雁去无留意”,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由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瀚海阑干百丈冰”,“平沙万里绝人烟”,“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根本没有什么“大漠孤烟直”,根本没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黄沙碛里本无春”,“纵有春来何处知”。接下去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和着“北风卷地折白草”,呜呜咽咽的,直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塞水不成河”,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教人不禁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根本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时代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阅读问题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篇10:登夏州城楼的阅读答案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 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D.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D(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B项,“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2)中有“五胡乱华”“边塞战士死伤极多”,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情与上下联相吻合;D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飒,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
2.(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1分);(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2分)(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1分);(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2分)
篇11: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 ”,他的诗被称为“ ”。(2分)
(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
12.(1)“诗圣”;“诗史”(各1分)(2)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1分)(3)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 登楚州城,登楚州城李嘉?v,登楚州城的意思,登楚州城赏析
★ 岁暮杜甫翻译赏析
★ 写登高的诗句
★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九日登梓州城阅读及答案(通用11篇)】相关文章:
王维的诗句2023-11-29
新唐书浑瑊传阅读答案2023-06-15
《新唐书甄济传》阅读答案2024-03-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简介2022-04-29
滇游日记十九及译文2023-08-09
陕西省西安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4-02-03
王维诗集2024-03-19
杜甫的代表作2023-01-28
王维古诗集2023-10-11
王维读书的诗句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