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07 08:11:0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共10篇)由网友“我是嫩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篇1: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 ( ) (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3分)

【答案】

1、说 获得,得到

2、A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待下宽厚

篇2: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 ②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 有中,人名 ③冢:坟墓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1分)

云( )耕者入坏冢而得(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小题3】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1分)

答案

【小题1】说,获得得到

【小题2】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小题3】待人宽厚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围绕文章中对“韩魏公”的描写即可。

篇3: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8、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8、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2分)。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分析,3分)

9、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总说对比的作用,2分)。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分说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3分)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总括,1分)

篇4: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任丞相。晚岁:是当时五十六岁的诗人自称。金罍léi:泛指酒益。曲台: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16.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5.C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写给韩丞相的和诗。根据全诗内容,可知尾联的“新诗”指的.是韩琦在宴会上作的诗。

16.佳节却要在愁里度过,表明自己的失意和郁闷。“久”和“偶”形成对比,表碉多年的怀才不遇,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5: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仍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稀饭有,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篇6: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原文: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九日和韩魏公字词解释:

1、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2、晚岁:作者时年五十六岁,故称。

3、金罍:泛指酒盏。

4、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篇7: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试题: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九日和韩魏公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英宗治平(1065)重阳节。十年前,苏洵四十八岁,自蜀入京,受到名臣韩琦、欧阳修的奖誉、荐举,但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十年后的重阳佳节应邀参加韩琦的家宴,席间韩琦赋《乙巳重阳》诗,苏洵当晚回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诗。

篇8: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个人资料:

苏洵(10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篇9:苏洵《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及赏析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译文】我年近半百才有幸登门拜访,实在是无能,满头华发与闪闪酒盏相互映衬。实在是不敢承受您的延请,我只是陪伴儒官们在曲台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在闲职位上直至老去。很久以来,佳节之时都是在忧愁中度过,雄心壮志也只是在醉酒中才会说一说。傍晚归家,雨后寒冷,难以入眠,自己把新写的诗句读了百遍。

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篇10: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翻译赏析苏洵

,这是北宋文学家、“三苏”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答谢韩琦邀请自己参加宴会的一首诗。

原文: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九日和韩魏公字词解释:

1、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2、晚岁:作者时年五十六岁,故称。

3、金:泛指酒盏。

4、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九日和韩魏公阅读答案

韩琦大度阅读答案

《韩琦大度容人》的原文及答案

面壁与破壁阅读理解答案

《大度读人》阅读及答案参考

吏责,吏责陆游,吏责的意思,吏责赏析

魏公叔痤病文言文阅读答案

描写重阳的诗句

描写重阳节日的诗句

“魏与赵攻韩 韩告急于齐”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
《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韩魏公知北都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关于重阳菊花的诗句2022-06-28

善待他人的范文2023-02-21

善待他人演讲稿2022-05-29

学会宽容演讲稿2023-04-15

学会善待他人演讲稿2023-05-18

宋史苏轼传2023-05-22

写九九重阳节的诗句2022-08-12

九九重阳节祝福的诗句2023-08-09

三年级暑假的语文作业答案2022-12-28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2023-03-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