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06 07:57:0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集锦10篇)由网友“JuliSA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篇1: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这是一段文言文,出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青琐高议》是一本以宋代为时代背景的文言文小说,全书共有148篇,不仅有志怪内容,更有记录传奇,异闻,记传等内容,涵盖面广,内容很丰富,涵盖了生活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世后人影响巨大,是一部传奇类作品。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记述王安石的。

引原文: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王安石是著名的诗人,其创作的《泊船瓜洲》深得后人的喜欢,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千古佳句,流芳百世,但是殊不知创作这部作品时,王安石下了多大的心思。

上文意思: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中这样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作品期间还有一段典故。在苏州一户进士家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本来事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作者不满意圈掉换成了到,但是又觉得不妥,于是又换成“入”,后改成“满”,作者罗列了10多种可能,最终从里面挑出了“绿”字,成就了现在的佳作。这就是王安石改字的典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写作态度,他为了一个字斟酌数十遍,最终定稿,十分注重垂炼字句,这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后人学习鉴赏。

篇2: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王安石的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1076年为分界线(就是王安石罢相阶段),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

前期(1076年之前):

前期王安石的诗擅长说理,而且有着十分明显的倾向性,其题材主要是针对社会问题,王安石的作品将社会中那些重大而尖锐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同时体恤民情,关注民生,替百姓抱不平。

1、揭示腐败题材的

代表作品:《感事》《兼并》《省兵》等

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揭示北宋王朝的社会矛盾,将积弱积贫,腐败等矛盾揭露无疑,对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真实内部得以揭露,从而为民担忧,展现其忧国忧民之态。

2、描写民怨

代表作品:《收盐》《河北民》等

将底层百姓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现实进行了揭露。

3、抨击文学

代表作:《试院中》《评定试卷》等

表达王安石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屑与怀疑,主张要培养实干型的人才。

后期是王安石罢相后,罢相后的王安石过的是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时候经历了大风大雨,世态炎凉,心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王安石的诗风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晚年的他过上了山水田园的生活,所以作品以写景,咏物居多,这和前期的政治诗有了很大的不同和转变。

王安石的诗后期有着一种闲适之感,虽然内容狭窄,但是其情感细腻程度却不狭隘,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代表作:《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

篇3: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南北朝诗人王籍存诗仅两首,有名的《入若耶溪》是其一:“艅艎(小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是作者任湘东王参军时游会稽若耶溪所作。若耶溪在绍兴市南边,风景优美宜人,“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水经注》),本诗就是王籍的一幅写真。诗人面对这幽静恬淡优美如画的风景,感叹碌碌仕途、倦而生悲,产生归隐的念头。

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轰动诗坛,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可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却认为这两句诗不合情理。于是便把“鸟鸣山更幽”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并特意写入他的《钟山绝句》诗中:“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一天,黄庭坚来访。两人对饮论诗,谈得十分投契。王安石拿出他改的诗给黄庭坚看,黄看后,哈哈大笑说:“老兄这一改,倒真是点金成铁了。”

黄庭坚走后,王安石闷闷不乐。他反复吟咏比较,终于领悟到王籍那两句诗精妙之所在──巧妙地揭示出山林中“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对立统一的艺术境界。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一册中,对这两句点评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者衬托而愈其深。”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王安石既已领悟了王籍名句的精妙,自然便对黄庭坚批评他改的诗是“点金成铁”欣然接受了。但他又嫌那两句诗犯了“合掌”之弊,上句与下句对仗不工。噪、鸣都是动;静、幽都是静。上下两句都是“动中有静”,不大合律。于是,他又推敲琢磨,最后改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才满意了。

王安石这一改,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看起来工是工了,但却未必有王籍所描绘的山林宁静幽谧的境界。且王籍此诗虽已具律诗雏形,但它毕竟还不是律诗,因此,用唐代律诗对仗的规律来评说,似乎也不太合适。

无独有偶,相传苏轼有一次造访王安石,但见书房搁着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犬卧花心。

苏轼抚掌大笑,明月如何能叫?哪有这么大的花能卧下一条狗?于是提笔将这两句改为:明月枝头照,黄犬卧花荫。

苏轼改后自以为得意,便不辞而别。

后来,苏轼被贬谪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发现那里有一种叫“黄狗花”的植物,其花酷似黄犬;又有一种叫“明月”的小鸟,喜欢于月明星稀时鸣叫。苏轼恍然大悟,知道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改错了诗。

篇4:王安石绝句改字文言文阅读

洪迈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

(2)旋改为“满”( )

(3)凡如是十许字( )

(4)始定为“绿”( )

2、绝句是__(1)___的格律诗,根据每句字数的.多少又分为_(2)_____言绝句和__(3)__言绝句。

3、说一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表现春天景象方面比“到”、“过”、“入”、“满”好在什么地方?

4、文中说“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行文中已先后写出了五个,试再写出五个字。

参考答案:

1、(1)草稿,(2)立刻。(3)十几个。(4)才。

2、(1)四句 (2)五 (3)七

3、好在体现出了草生长的生机勃勃。

4、智、来、经、回、还。

篇5:《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2、王安石具有 品质。

参考答案:

1、D

2、虽然位居高官,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篇6: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6分)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6分)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进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8分)

篇7: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1)BC(B项的表述和文章作者对王安石的观点态度背道而驰,自然解说不当;C项的解说不当原因是没有从此句话前后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了,这里是说“韩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2)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每点2分)

(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写概括;第②点可根据“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叙写作概括;第③点见本文最后一段作者的直接性的评议。

(3)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每点2分)(注意文中的相关叙写。根据文意,综合起来看,王安石是个自信、有政治理想、有才干、且不免自负,不太容易与人合作的人。由此,偏居一方而身为小吏,自为首领,又能躲避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更顺心惬意。可见,“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主要是如此的气质性格使然。)

(4)略。(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篇8:元日王安石阅读答案

元日王安石阅读答案

yuán rì

元 日

sòng wáng ān shí

(宋)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一、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背一背,填一填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 。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 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和 。

四、背一背,写一写。

元日

, 。

参考答案

一、宋 王安石

二、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元日》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篇9:王安石《北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②陂(bēi):池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退居江宁,春日到北山游玩,为春水潋滟、花落草长的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B.作者笔下春水多情,或直流无碍,或曲流迂回,带着粼粼波光,以种种秀姿漫映着北山。

C.诗的三、四句对仗工整,同时又富于变化,叙述自己的行动,巧寓主观情绪,境界全出。

D.全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着笔雄浑壮阔;后两句叙事寓情,情感纡徐平缓,韵味悠长。

15.本诗“北山输绿涨横陂”与《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皆着一“绿”字,请结合诗歌赏析其妙处。

【答案】14.D15.①两句诗皆着一“绿”字,赋予静态色彩以流动感,极为传神写出了眼中之景,寄寓着强烈的'感情色彩。②“北山输绿涨横陂”运用拟人手法,活化了静态的绿色。春天到来,北山绿意正浓,似乎主动将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映得满陂春水也是一片绿色,随着春水上涨,绿色仿佛又要满溢出来。绿色的流动营造出一派春意盎然之境,表达了诗人对北山满心的喜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江岸的动态,把无形的春风转换成满眼流动的绿色,写出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绿满江岸之景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正相谐合。

篇10:王安石《北山》阅读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北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筑室于钟山(今紫金山,又叫北山)的山腰中。②陂:池塘。③堑:护城河。

(1)第一句的“输绿”一词别致典雅,试结合诗歌前两句分析该词的妙处。(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4.(8分)

(1)(4分)北山一片翠绿,绿色倒映在河塘中,显得春意盎然。把北山拟人化,化静为动写出春光的浓厚。

评分标准:景物描述2分,修辞及解说2分;分析意思对即可给分。

(2)(4分)一、二句写北山河塘绿意浓郁,景中含情,表达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写作者仔细地数着落花,慢慢地寻觅芳草,很晚才回家,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中表现出心情的闲适。

评分标准:情感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小学六年级语文《荆公改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王安石《待客》文言文翻译

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父亲》教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集锦10篇)】相关文章: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2022-11-13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2023-12-22

古诗(《望庐山瀑布》《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022-06-03

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背景2024-05-20

梅花的优秀状物作文2022-09-17

望扬州,望扬州文天祥,望扬州的意思,望扬州赏析2023-05-29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2023-10-18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木兰诗2023-02-15

梅花 中国 状物作文2023-02-16

《大铁锥传》阅读答案参考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