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时间:2023-03-18 08:16:49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精选12篇)由网友“蔡亨源蔡依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篇1:《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

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天戒矣。”

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三、一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摘编自《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参考答案:

4.C(事情不经由实证,文章不切合要领,皇上喜欢奸邪之人的恭维而赏赐褒奖于他,厌恶辅佐大臣反对的言论而逐渐将他们流放罢黜。我看到这些事就会流泪,口头上虽然顺从旨意,内心却忍气吞声)

5.C(皇上即位之时并不一定要更改年号,如武则天刚上位时也没有更正年号,而是过了段时间后才改年号)

6.C(这个例子并不能证明邓继曾眼光独到,而更多的应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7.(1)恳切希望皇上下达的旨令能言出必行,不留下停滞不决的案件,国事只向辅臣咨询,对大臣的宠幸不先从亲信开始,割舍情爱用来安定立法,考究古法用来推崇孝道。(三个关键词“伏愿”、“近习”、“稽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2)正德年间,弊端已够严重了,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可怕可叹的。在皇上身边的小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亲身经历过多少事,他们趁机便想一揽朝廷大权,写文章赞美皇上,以求得宠爱,所以他们说的都是无稽之谈,唉,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三个关键词“群小”、“乘隙、“一于至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参考译文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官行人。

世宗即位后的第四月,天久雨不晴,邓继曾上疏说:“明诏虽然颁布,但废于阁中的有一大半。大狱已定,但迟留的还不少。拟旨间出于中人,奸谀的人逐渐被宠幸而安放在皇上身边。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而施行得很少。这是陛下修己亲贤的诚意,逐渐不如开始,所以天降淫雨以示警戒。伏望陛下令出必信,断狱不留,事情只向辅臣咨询,宠爱不要从亲信开始,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那么一念的改变,就可以销天灾,答天戒了。”

不久,提升他为兵科给事中。他上疏陈述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的主宰,以杜蛊惑之端;二、平均两宫的孝养,以杜嫌隙之端;三、统一政令,以杜欺蔽之端;四、清理传递的俸禄,以杜假托之端。不久又上奏说兴府跟随御驾的官不应当滥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

嘉靖改年号,皇帝想尊生母为帝后。正巧宫中旁舍失火,廷臣大多说应归咎于“大礼”。邓继曾也说“:去年五月日精门发生火灾,今年这个月的二号长安榜廊发生火灾,而今郊祀日,内廷的小房又发生火灾。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不到一周年就发生三次火灾,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长久养病,邓继曾疏论罢去他的职务。宣大、关陕、广西多次有警,中原盗贼兴起。邓继曾陈述战争和防守的方略以及诸将练兵足食的计策,多数都被讨论和执行。

三年(1524),皇帝逐渐疏远大臣,政事大多宫内决断。邓继曾抗章说“:接连以来的中旨,大违王言。事情不考察经过,文章不合理要,喜欢邪说的谄媚则赐敕褒奖,厌恶辅佐的抗言则逐渐将他们流放贬黜。我看见这些就流泪、吞声。自从祖宗以来,凡有批答,一定交付内阁拟进的,不只是顾虑独见会有偏差,也防止矫伪之人的假托。正德年间,弊端已够严重了,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可怕可叹的。在皇上左右的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所以他们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靠偏信群小,臣恐国家政权不安啊。”疏章呈入,皇帝震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打治罪,谪他为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木都为他论救,但没有结果。他累迁至徽州知府,死去。

皇帝即位之初,大开言路。进言的人或许过于切直,皇帝也优容宽大。自从刘最和邓继曾获罪以后,皇帝就厌恶薄待言官,言官相继被废被黜,纳谏之风衰微。

篇2:《明史·列传第九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第九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何卿,成都卫人。少有志操,习武事。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以能,擢筠连守备。从巡抚盛应期击斩叛贼谢文礼、文义。世宗立,论功,进署①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协守松潘。

嘉靖初,芒部土舍②陇政、土妇支禄等叛。卿讨之,斩首二百余级,降其众数百人。政奔乌撒,卿檄土官安宁擒以献。宁佯诺,而匿政不出。巡抚汤沐言状,帝夺卿冠带。川、贵兵合讨,贼始灭,还冠带如初。五年春擢卿副总兵,仍镇松潘。未几,政遗党沙保复叛。卿偕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并进,斩保等贼首七人,余尽殄。录功,武最,卿次之。黑虎五砦番反,乌都、鹁鸽诸番亦继叛。卿皆破平之,就进都督佥事。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粮,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卿与副使朱纨以计残其众,战屡捷,遂攻深沟,焚其碉砦。诸番窘,请赎罪,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进署都督同知,镇守如故。久之,以疾致仕。

二十三年,塞上多警。召卿,以疾辞。帝怒,夺其都督,命以都指挥使诣部听调。未几,寇逼畿辅,命营卢沟桥。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时兵事棘,翁万达复荐卿,还其都督佥事,都东官厅军马。已而崇礼具言爵贪污,“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帝意乃解。进署都督同知。先后莅镇二十四年,军民戴之若慈母。再以疾归。

三十三年,倭寇海上。诏卿与沈希仪各率家众赴苏、松军门。明年充副总兵,总理浙江及苏、松海防。卿,蜀中名将,不谙海道,年已老,兵与将不习,竟不能有所为。为巡按御史周如斗劾罢,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注】①〔署〕委任。 ②〔舍〕宋元称官僚富家子弟为舍,明人沿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嗣:继承。

B.论功,进署都指挥佥事 论:评定。

C.宁佯诺,而匿政不出 佯:假装。

D.久之,以疾致仕 致仕:得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B.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C.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D.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卿少有节操,凭借才能升职。他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习练打仗之事,跟从上级击杀叛贼,凭借才能与功劳不断升职,协助守卫松潘。

B.何卿平叛有功,保卫疆域安定。守卫松潘期间,他多次平定众部落的叛乱,最终使众部落俯首臣服,同时采取措施安置他们,保证松潘的稳定。

C.何卿忍辱复出,再得皇帝信任。嘉靖二十三年,边塞告急,何卿复出,被皇帝及同僚误解,经冉崇礼核实,才消除误解,官复原职,军民拥戴。

D.何卿年老御寇,无功被劾罢免。他晚年带领家属奔赴苏、松军门抵御倭寇,因不熟悉海上军务,加之年事已高,最终无所作为,被弹劾而罢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5分)

(2)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5分)

参考答案:

4.D (致仕:退休。)

5.C (“为巡抚丘养浩劾罢”中的“为”表被动,而不是动词“担任”之意,故第一处断句应在“劾罢”后;按文意,“劾爵”的实施主体应为“养浩”,故第三处断句应在“劾爵”后。)

6.D (“带领家属”表述错误,应为“率领家中兵众”。)

7. (1) 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路又畅通了。(“约”“曹”“画”各1分,大意2分。

(2)何卿镇守松潘,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镇”“为”“安”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何卿,成都卫人。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习练打仗之事。正德年间,继承世职为指挥佥事。因为有才能,被提拔为筠连守备。跟从巡抚盛应期攻击斩杀叛贼谢文礼、谢文义。世宗继位,评定功劳,升任都指挥佥事,充任左参将,协助守卫松潘。

嘉靖初年,芒部土司的儿子陇政、土司妻支禄等发动叛乱。何卿讨伐他们,斩首200余级,招降其兵士数百人。陇政逃奔乌撒,何卿传檄文告诉土官安宁捉拿献上(陇政)。安宁假装答应,却藏匿陇政不交出。巡抚汤沐上报有关情况,皇帝削夺何卿官职。四川、贵州军队合力讨伐,才剿灭叛贼,何卿又官复原职。嘉靖五年春天,提拔何卿任副总兵,仍镇守松潘。不久,陇政遗党沙保再次叛乱。何卿偕同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一起进攻,斩杀沙保等叛贼头目7人,其余也全部消灭。记功,魏武功劳最大,何卿次之。黑虎5寨番人反叛,乌都、鹁鸽诸番也相继反叛。何卿全都攻破平定,就提升为都督佥事。威茂番十多个寨子合兵抢劫军粮,并且攻打茂州及长宁各堡。何卿与副使朱纨用计谋杀死了一些叛军,屡战屡胜,于是攻打深沟,焚烧他们的碉堡。诸番困窘,请求赎罪,断手指割耳朵,歃血为盟,发誓不再反叛。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路又畅通了。升任都督同知,仍旧镇守松潘。很久以后,因病退休。

二十三年,边塞警报不断。朝廷召何卿,他以病推辞。皇帝很生气,夺了他的都督头衔,命令他以都指挥使的身份到部里听候调用。不久,敌寇逼近京郊地区,朝廷命令何卿在卢沟桥驻扎守备。松潘副总兵李爵被巡抚丘养浩弹劾罢免,朝廷下诏用何卿代理。给事中许天伦说何卿贿赂丘养浩弹劾李爵,为自己留下提升的空间。皇帝发怒,削夺何卿和丘养浩的官职,让巡按冉崇礼核实。当时战事很棘手,翁万达又推荐何卿,于是何卿仍然担任都督佥事,统领东官厅军马。不久冉崇礼详细报告李爵贪污,“何卿镇守松潘17年,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皇帝的怒气才消解。升任都督同知。先后在松潘镇守24年,军民拥戴他如同慈母。再次因病归养。

三十三年,倭寇自海上侵犯。朝廷下诏令让何卿与沈希仪各率家中兵众奔赴苏、松军门。第二年充任副总兵,总管浙江及苏、松海防。何卿是蜀中名将,不熟悉海上军务,年纪已老,兵众与将领也都不习惯水战,最终无所作为。被巡按御史周如斗弹劾罢免,去世。

篇3:《明史列传第九十六》阅读答案

《明史列传第九十六》阅读答案

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刷卷福建,劾镇守内官尚春侵官帑状,悉追还之。世宗入继,贯请复起居注之制,命词臣编类章奏备纂述,从之。登极诏书禁四方贡献,后镇守中贵①贡如故。贯上言:“陛下明诏甫颁,而诸内臣曲说营私,希恩固宠。其假朝命以征取者谓之额,而自挟以献者谓之额外。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泽壅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

嘉靖二年,帝从玉田伯蒋轮请,于承天立兴献帝②家庙,以轮子荣奉祀。贯言:“陛下信一谀臣之说,委祀事于外戚。神不歆非类,献帝必将吐之。”不听。寻疏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一万,而今损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三万,而今损二百五十万。以岁入则日减,以岁出则日增。乞敕所司通稽祖宗以来赋额及今日经费之数,列籍上闻。知赋入有限,则费用不容不节。”帝嘉纳焉。

出按江西,父丧归。久之,起故官。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御制《改正祀典说》,颁示廷臣;而孚敬复为《祀典或问》,以希合帝意。议已定,贯率同官合疏争之。帝震怒,曰:“贯等谓朕已尊皇考为皇帝,孔子岂反不可称王?奸逆甚矣。其悉下法司按治。”于是都御史汪鋐言:“比者言官论事,每挟众以凌人曰:‘此天下公议也’,不知倡之者止一人。请究倡议之人,明正其罪。”帝然之。已而刑部尚书许赞等上其狱,当赎杖还职,帝特命褫贯为民。久之,卒于家。

方贯等上疏时,礼科都给事中华阳王汝梅亦率同官抗论,且曰:“陛下万几之余,留神典礼,甚盛举也。但恐生事之臣望风纷起,今日献一议,谓某制当革,明日进一说,谓某制当复,国家自此多事矣。况祖宗成法,守之百六十年,纵使少不如古,循而行之,亦未为过,何必纷纷事更易乎?”帝览奏,斥其违旨,以《祀典说》示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

【注】(1)镇守中贵:皇帝派往各地的镇守太监。(2)兴献帝,明世宗生父,明世宗追尊生父为皇帝一事引起了朝廷长期争论。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B.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C.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D.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重要职位,明代往往由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中选择优秀者担任此职,许多内阁成员都有庶吉士经历。

B.刷卷,明代地方科举步骤之一。每年乡试时,朝廷派遣御史参与主持地方的科举考试并检验、复核考试试卷,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C.皇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也可用来称呼先祖,如屈原《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这一称谓从宋徽宗时起成为皇家专称,用以称呼先皇。

D.都给事中,明代谏言、监察之官。明代将给事中按六部分为六科,每一科的掌印长官称都给事中,官位仅七品,却能封驳圣旨,监察六部。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黎贯重视民间疾苦,揭露盘剥百姓的行为。他在明世宗登基不久就上疏检举镇守太监以额外的名义大肆进贡物品来谋取皇帝宠信的行为。

B.黎贯能够坚持己见,不在朝堂上迎逢上意。他认为皇帝任命的外戚祭祀兴献帝家庙是错误的,因为先帝神灵不保佑不同家族的人。

C.黎贯工作恪尽职守,建言开展财税核查工作。他发现朝廷财政日益恶化,请求下诏让有司考核并通报建国以来赋税数额,查明财政实情。

D.黎贯坚守儒家正统,反对随意更改礼仪。他率领同僚一起上书,批评明世宗颁布施行的祭祀典礼不恰当,这是后来他被罢免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泽壅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6分)

(2)况祖宗成法,守之百六十年,纵使少不如古,循而行之,亦未为过,何必纷纷事更易乎?(4分)

参考答案

10.A【解析】“去”的宾语是“孔子王号”,“编修”是官名。

11.B【解析】元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明代承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排遣御史到地方“刷卷”,其意是代表皇帝出巡,清查地方违法行为。

12.B【解析】“神不歆非类”的意思是“神灵不享用非本族的祭品”。

13.翻译:

(1)欺骗残害百姓,致使朝廷的恩泽闭塞不流畅,不能用来彰明朝廷的信誉,显示君主的恩德。(罔、虐、壅、所以、昭、彰各1分)

(2)况且祖宗创建的制度,保持了一百六十年,即使略有不如古代的地方,因循执行下去,也没有过错,何必处处加以修改呢?(前两句和最后两句各1分,第三句、第四句每句1分)

参考译文

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十二年考取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御史。前往福建刷卷,弹劾镇守太监尚春侵夺公款的行为,并尽数夺回交还。世宗继承皇位,黎贯请求恢复记录起居注的制度,并请求文学侍从将文章分类编排以备撰写。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虽然登基诏书禁止各地进贡,但是后来各地的镇守太监仍然像以前一样进贡。黎贯进言说:“陛下诏书刚刚发布,各位宦官便曲解圣意来营私,邀恩以巩固其受宠的地位,他们假借朝廷命令征收的贡品为定额贡品,而称自己进献的.为额外贡品,欺骗残害百姓,致使朝廷的恩泽闭塞不流畅,不能用来彰明朝廷的信誉,显示君主的恩德。”

嘉靖二年,皇帝听从玉田伯蒋轮的请求,在承天为兴献帝建立家庙。让蒋轮的二字蒋荣负责祭祀。黎贯上言说:“陛下听从一个阿谀奉承的臣子的话,将祭祀之事委派给外戚。神灵不享用非本族之人的祭品,兴献帝一定会将祭祀之物吐出不受。”皇上不听从,黎贯又说:“建国之初,夏秋之税,共收麦471万石,可今天减去9万,收来2473万石,而现在减去250万石。每年收入日渐减少,可每年的开支却日渐增加,请求敕告主管部门通盘考核太祖以来赋税数额及现在经费的数额,造册上报。既然知道税收有限,费用就不能不节省。”皇上嘉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黎贯外任江西巡按,因父亲生病回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担任原来的官职。适逢皇帝听从张孚敬的建议,去除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减少笾豆佾舞的数量。编修徐阶因为劝阻遭到贬职。皇上亲自撰写《改正祀典说》,颁布给朝臣看;张孚敬又编写《祀典或问》以应和皇上的心意。此事论定后。黎贯联合同僚一起上疏争议。皇帝发怒说:“黎贯说朕既已追尊皇考为皇帝,孔子难道反而不可以称王?真是奸诈悖逆至极。将他们全部送交刑部审治。”于是都御使汪鋐进言说:“近来谏议官议事,每每依仗势众而欺骗人说‘这是天下的公议’。岂知倡议者只有一个人。请求皇上追究倡议的人公开判罪。”皇上同意他的意见,不久刑部尚书许赞等人汇报黎贯的案子,应当以赎金免去廷杖后复职,皇上特地下令夺取黎贯官职变为平民。过了一段时间后,黎贯在家中去世。

黎贯等人上疏的时候,礼科都给事中华阳人王汝梅也率领同僚上疏争议,并说:“陛下日理万机之余,留意典礼,是很大的盛举。但恐怕好事的臣子纷纷望风而起,今天献一个建议,说某个制度要改革,明天上一个建议,说某个制度要恢复,国家从此就多事了。况且祖宗创建的制度,保持了一百六十年,即使略有不如古代的地方,因循执行下去,也没有过错,何必处处加以修改呢?”皇上阅览奏章后,斥责他违背旨意,把《祀典说》拿给他看。

篇4:《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炼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会俺答犯京师,致书乞贡,多嫚语。下廷臣博议,司业赵贞吉请勿许。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炼是之。吏部尚书夏邦谟曰:“若何官?”炼曰:“锦衣卫经历沈炼也。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遂罢议。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帝弗省。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益辇金贿嵩,贿日以重。炼时时扼腕。遂上疏言嵩罪十,请罢斥以谢天下。帝大怒,搒之数十,谪佃保安。既至,未有馆舍。贾人某询知其得罪故,徙家舍之。里长老亦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学。炼语以忠义大节,皆大喜。塞外人素戆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炼。炼亦大喜,日相与詈嵩父子为常。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炼。先是,许论总督宣、大,常杀良民冒功,炼贻书诮让。后嵩党杨顺为总督。会俺答入寇,破应州四十余堡,惧罪,欲上首功自解,纵吏士遮杀避兵人,逾于论。炼遗书责之加切。顺大怒,走人白世蕃。巡按御史路楷,亦嵩党也。世蕃属与顺合图之,许厚报。两人日夜谋所以中炼者。会蔚州妖人阎浩等素以白莲教惑众,出入漠北,泄边情为患。官军捕获之,词所连及甚众。顺喜,谓楷曰:“是足以报严公子矣。”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斩炼宣府市。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炼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炼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隆庆初,诏褒言事者。赠炼光禄少卿。顺、楷杀人媚奸状发,给事中魏时亮、陈瓒亦相继论之。遂下顺、楷吏,论死。天启初,谥忠愍。

(节选自《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B.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C.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D.窜炼名/其中诬浩等师事/炼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论适长/兵部竟覆如其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即“丁父忧”。通常朝廷官员无论现居何官何职,如若父母去世,都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B.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C.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但也有打着勤王旗号进行谋反夺权的。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历代均有设置,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炼傲视权贵,在酒筵上替人打抱不平。虽然知道待他很好的上司陆炳与严世蕃交情深厚,但面对跋扈的严世蕃,仍然当面与他唱反调。

B.沈炼刚直敢言,为国积极献策。当主张不能轻易纵容俺答的赵贞吉孤立无援时,他在朝堂上挺身而出支持赵贞吉并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

C.沈炼嫉恶如仇,对奸臣误国义愤填膺。上疏揭露严嵩罪状并要求罢斥严嵩,结果被皇帝责打,贬到保安垦田。

D.沈炼深得民心,得到贬所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当地商人腾出自家房屋给他居住,乡里长老让他们的子弟来跟着他学习,他在那里经常把忠义大节讲给孩子们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炼。

(2)惧罪,欲上首功自解,纵吏士遮杀避兵人,逾于论。

参考答案

4.(3分)C 【解析】句首主语补出是杨顺和路楷,“窜”“诬”“听”三个动词各自领起分句。“师事”以师礼相待,后接宾语“炼”;“具狱上”结案上报;“长兵部”的“长”念zhǎng,这里是掌管的意思。

5.(3分)D 【解析】“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错,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

6.(3分)B 【解析】“在朝堂上挺身而出支持赵贞吉并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有误,原文“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可知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不是在朝堂上,而是后来上疏提出的。

7.(10分)

(1)(5分)这些话渐渐传到京师,严嵩非常痛恨他,思考着用什么方法来报复沈炼。(重点字词“稍稍”“有以”“报”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5分)杨顺惧怕获罪,想上报斩敌之功来自求解脱,就纵容官吏士卒拦截杀害躲避兵祸的人,杀掉的人远远超过许论。(重点字词“自解”“纵”“遮杀”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官溧阳知县。由于刚直狂傲,触犯御史,被调到茌平。爹去世而离任,后补任清丰知县,调入朝廷做锦衣卫经历。锦衣帅陆炳对他很好。陆炳与严嵩父子交情深厚,所以沈炼也多次和严世蕃一同饮酒。严世蕃用酒虐待客人,沈炼心有不平,总是同他唱反调,严世蕃畏惧而不敢和沈炼计较。适逢俺答侵犯京师,投信要求贡物,信中有许多轻慢的话。皇帝拿信到朝堂上让廷臣广泛讨论,司业赵贞吉请朝廷不要答应。廷臣没有人敢支持赵贞吉的,唯独沈炼支持他。吏部尚书夏邦谟说:“你是什么官?”沈炼说:“我是锦衣卫经历沈炼。大臣不说,所以小吏说这件事。”于是停止廷议。沈炼愤慨于国家无人,致使敌寇猖狂,上疏请求用一万骑兵保护陵寝,一万骑兵保护通州的军队储粮,并集合勤王军队十多万人,趁敌人怠惰时发起攻击,必能大获全胜。皇帝没有省悟。严嵩地位尊贵被皇上宠幸而当权,边臣竞相贿赂送东西给他。等到出了意外事故后惧怕获罪,加倍运送金银贿赂严嵩,贿赂一天比一天重。沈炼时时扼腕叹息。于是上疏列出严嵩的十条罪状,请求将他罢斥来向天下人谢罪。皇帝大怒,将他杖打了数十下,贬到保安垦田。他去后,没有馆舍居住。当地商人询问到他获罪的缘由,搬家把屋舍让给他。

乡里长老也天天给他送柴送米,还派遣子弟跟他学习。沈炼把忠义大节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大家都非常高兴。塞外的人向来性格刚直,又都熟知严嵩的恶迹,争着骂严嵩来让沈炼高兴。沈炼也很高兴,天天与他们一起骂严嵩父子是常有的事。这些话渐渐传到京师,严嵩非常痛恨他,思考着用什么方法来报复沈炼。在这以前,许论任宣、大地区的总督,经常杀害良民冒领功劳,沈炼去信责备他。后来严嵩的党徒杨顺做总督。适逢俺答入侵,攻破应州四十多个城堡,杨顺惧怕获罪,想上报斩敌之功来自求解脱,就纵容官吏士卒拦截杀害躲避兵祸的人,杀掉的'人远远超过许论。沈炼去信严加责备。

杨顺大怒,让亲信告诉严世蕃。此时的巡按御史路楷,也是严嵩的党徒。严世蕃嘱咐他和杨顺一起谋划这件事,许诺给他们厚报。他们两人日夜谋划如何中伤沈炼。适逢一向用白莲教蛊惑人心的蔚州妖人阎浩等人,正进出漠北,泄露边地军情成为祸患。官军捕获他们,供词牵连的人很多。杨顺大喜,对路楷说:“这回足以用来报答严公子了。”于是窜改供词把沈炼的名字放在其中,捏造阎浩等人以师礼对待沈炼,听从沈炼指挥,结案上报。严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许论这时正掌管兵部,竟然像他们上报的一样通过了审察。

在宣府街市斩杀沈炼。后来严嵩罪行败露,严世蕃被杀。临刑时,沈炼教过的在太学的保安子弟们,用一块锦帛在上面写上沈炼的姓名官爵,持举入市。看着严世蕃被砍头后,大呼说:“沈公可以瞑目了。”接着恸哭离去。隆庆初期,皇帝下诏令褒赏言事的人。赠沈炼光禄少卿。杨顺、路楷杀人媚奸的情况被揭发,给事中魏时亮、陈瓒也相继疏论这件事。于是将杨顺、路楷交付官员审理,处以极刑。天启初年,追赠沈炼“忠愍”的谥号。

篇5:《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汝调,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 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A

5.D【解析】错点有二: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6.C【解析】“操之过急”的应是彭应参。

7(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狼籍、发、荒徼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老底,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 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 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篇6:《明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明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②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2)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参考答案

4、C

5、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6、B “捏造”“诬陷”不准确,从下文狄仁杰的判断来看,权善才的'确有“砍伐陵柏”的行为。

7(1)往南望着天空中一朵白云孤独飘飞,对跟随的人说:“我的亲人居住的地方,在白云的下面附近的地方啊。”(“南”“ 左右”“所居”各1分,大意2分)

(2)法律既然没有恒久的固定的标准,那么天下人该往哪里放置自己的手脚呢?陛下您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恒”“万方”“措”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狄仁杰凭资历、声望出任汴州判佐。时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人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很惊讶地对狄仁杰道歉说:“孔子说过:‘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您狄仁杰真是海湾中的明珠,东南地方的遗落的宝物”,于是特别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法曹。狄仁杰的亲人住在河阳,狄仁杰去赴任时,在并州登上太行山,往南望着天空中一朵白云孤独飘飞,对左右跟随的人说:“我的亲人居住的地方,在白云的下面附近的地方啊。”伫立在山上很久很久,直到云飘远了他才走。

权善才,在高宗在位的时候担任将军。下属中郎将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太宗之墓)整天整夜地值班警卫,有一个飞骑兵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飞骑兵就多次请求拜见高宗,他先情不自禁,痛哭流泪,说权善才等人砍伐了昭陵的柏树,对太宗十分不恭敬。高宗也情不自禁地悲伤,痛哭不止,命令杀掉权善才。大理丞狄仁杰据法律判权善才的罪,仅仅是免掉了官职。高宗大发脾气,命令迅速执行死刑。狄仁杰说:“法律是陛下制订的法律,我只是遵守它。为什么因为砍伐了几棵小柏树而杀掉大臣呢?请求让我不接受陛下的命令。高宗流着泪说:”“善才砍伐了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我作为儿子是不孝,以至因为这几棵柏树要杀掉权善才。我知道你是一个好法官,但善才等人最终必须判死罪。”狄仁杰坚持谏争,侍中张文瓘(guàn)挥动笏板叫狄仁杰出去。狄仁杰就举出张释之处理高庙一案以及辛毗(pí)处理牵裾一案的案例说:“我听说触犯皇上,违背帝王意志,自古以来是件难事。但我认为不难。如果处在桀纣的时代就难,如果处在尧舜的时代就不难。我有幸遇上了尧舜时代,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到杀害。陛下不接受我的劝告,我死去之后,在九泉之下见了释之,辛毗还会感到羞愧。”高宗说:“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我的愤恨很深啊,必须超越法律的界限把他杀掉。”狄仁杰说:“陛下制订法律,把它公示在宫阙上,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难道有犯罪不足以判死刑,但特意命令要赐给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恒久的固定的标准,那么天下人该将往哪里放置自己的手脚呢?陛下您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高宗的年头这才打消。说:你能遵守法律,我有个认真执法的官。”命令把狄仁杰的事编入史册。又说道:“狄仁杰能为了权善才而使我手法,难道不能为了我而使天下手法吗?”任命他担任侍御史。

后来狄仁杰又有规谏,高宗开玩笑地说道:“你是记得谏权善才之事的便宜了吧?”当时左司郎王本立依仗皇帝的宠爱,把持政权,朝廷大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却把他抓了起来,请高宗依法处置。高宗却特许宽容他,狄仁杰便上奏说:“即使王本立是国家才能卓越的人,朝廷又哪会缺少像他那样的人?您为什么要怜惜一个犯了罪的人,而使王法招致玷污呢?你一定不想查办他的话,就请特赦了他,再将我流放到边远无人的荒地去,以作为将来忠臣的鉴戒。”高宗这才同意了他的奏请。从此以后,朝廷秩序井然。

篇7: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邓继曾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邓继曾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天戒矣。”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三、一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参考答案:

4.C(事情不经由实证,文章不切合要领,皇上喜欢奸邪之人的恭维而赏赐褒奖于他,厌恶辅佐大臣反对的言论而逐渐将他们流放罢黜。我看到这些事就会流泪,口头上虽然顺从旨意,内心却忍气吞声)

5.C(皇上即位之时并不一定要更改年号,如武则天刚上位时也没有更正年号,而是过了段时间后才改年号)

6.C(这个例子并不能证明邓继曾眼光独到,而更多的应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7.(1)恳切希望皇上下达的旨令能言出必行,不留下停滞不决的案件,国事只向辅臣咨询,对大臣的宠幸不先从亲信开始,割舍情爱用来安定立法,考究古法用来推崇孝道。(三个关键词“伏愿”、“近习”、“稽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2)在皇上身边的小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亲身经历过多少事,他们趁机便想一揽朝廷大权,写文章赞美皇上,以求得宠爱,所以他们说的都是无稽之谈,唉,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三个关键词“群小”、“乘隙、“一于至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篇8:《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阅读答案及译文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

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曰生事,则曰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时有追论故相张居正者,之焕曰:“使今日有综名实、振纪纲如江陵者,谮訿①之徒敢若此耶?”其持平不欲傅会人如此。出为广东副使,擒诛豪民沉杀烈女者,民服其神。海寇袁进掠潮州,之焕扼海道,招散其党,卒降进。改视山东学政。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忄买慀②楚人矣。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搏颡涕泣而去。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俄悍卒王进才杀参将孙怀忠等以叛,走兰州。之焕遂西定其变,复整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柄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

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注释】①诋毁。②忄买慀(máixī):忿忿不平。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臧否以惜人才 臧:善

B.擢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提升

C.今天下民穷饷匮 匮:缺乏

D.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 掩:乘人不备而袭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曰生事,则曰苛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 徐孺下陈蕃之榻

C.招散其党,卒降进 虽九死其犹未悔

D.事未就而谤兴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之焕担任吏科给事中一职时,敢于揭发东厂太监的罪状,向皇帝陈述国家存在的种种弊端,建议皇帝问责实事,重振纪纲,爱惜人才,这样才华有希望使国事取得成功。

B.杨涟揭发魏忠贤的奸邪之事,魏忠贤大为愤怒,拷打杨涟至死,并借此事诛除异类。有人乘机诬告梅之焕与杨涟有交往,梅之焕因此获罪,并被免去官职。

C.梅之焕任甘肃巡抚时,讲究斗争策略,恩威并施,多次击退进犯之敌,功劳显赫。但也因平定王进才等人的叛乱而延误了进京的日期。

D.梅之焕年少时读书很聪明;作官时为人耿介,持论公允,不畏强权,风采机略异于常人,然而却被当时的虚文所束缚,又遭到权臣的打击报复。行文含蓄地表达了对梅之焕的遭遇同情之心。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为广东副使,擒诛豪民沉杀烈女者,民服其神。

译文:

(2)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

译文:

(3)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

参考答案:

4.A (臧:好人。)

5.D (连词,表转折。A项,副词,就是;/ 连词,却,反而。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C项,代词,他的;/ 助词,无意。)

6.B (梅之焕并未因杨涟之事而获罪,文中也没有提到他为此事被罢免。)

7.(1)(梅之焕)打败河套地区的贼寇,杀死了七百多人,生擒三位酋长,降服六百多人。(“破”1分,“生”1分,语句通顺1分)

(2)(梅之焕)出任广东副使,擒拿并诛灭了杀死烈女的豪强沈氏,百姓佩服他(办案)神明。(“豪民沈杀烈女者”倒装句式译出,1分,“神”1分,语句通顺1分)

(3)梅之焕虽然是文士,却以武艺(高强)自负,善于射箭,然而却长期无所用,因此(这方面的事迹)不见于史书。(“负”1分,“疲”1分,“无所见”1分,语句听顺1分)

参考译文: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是侍郎梅国桢的侄子。十四岁成为诸生。御史到军队看比武,梅之焕骑着马突入教场。御史大怒,让梅之焕与材官比赛射箭,梅之焕九射九中,(向御史)施了礼,随即上马离开(教场)。

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又改为庶吉士。过了七年,授官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滥施刑法拷打商人,梅之焕揭发李浚的罪状。不久又上书说:“当今天下,百姓穷困,粮饷缺乏,外寇横行,士兵疲惫。谏官不议论国事却争权夺利,各部司官不做好本职工作却提出空洞的意见。天下都被徒具形式的规章制度束缚了。有的人想奋起图新,人们不是说他生事,就是说他过于苛求。事情还没有做成功,中伤就出来了,法律还没有伸张,怨恨已聚集起来。豪杰之士心灰意冷,平庸之人闲居度日,国家的事不会有人去做了。请陛下严厉聚总而考核的制度,以此问责具体事件,使言路畅通,以此重振纲纪,分别好人和坏人,以此爱惜人才。差不多对国事有所帮助。”当时朝臣党派林立,相互斗争,梅之焕以廉洁清高自居,曾经说:“依附小人的人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人未必就是君子。苍蝇依附在骏马上,即使(跟着骏马)日行千里,苍蝇还是苍蝇。”当时有人对前宰相张居正多有议论,梅之焕说:“假使今日有像江陵一样精通名实,重视法度的`人,那些多嘴的小人怎敢如此呢?”他就手这样持论公平,不附会别人。梅之焕出任广东副使,擒拿并诛灭了杀死烈女的豪强沈氏,老百姓佩服他(办案)神明。海盗袁进掳掠潮州,梅之焕扼守海道,招降、分散袁进的同党,最后降服袁进。改任山东学政。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的身份升迁太常少卿,随后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一带。遭遇父母相继离世,(梅之焕离职)回家服丧。久在这时,魏忠贤、客氏干预朝政,应山的杨涟首先揭发魏忠贤的奸诈(之事)。魏忠贤十分忿恨,拷打杨涟至死。并由此更凶狠地诛杀忠良,对楚人忿忿不平。(有人)说杨涟被逮捕的时候,经过麻城,此时杨涟是罪犯,而梅之焕与他接触,并为他痛哭,应当削除官籍为民。实际上杨涟根本没有经过麻城。没有多久,贼党梁克顺以贪污受贿诬陷梅之焕,皇帝下诏追回赃物。

庄烈帝即位,才免于追缴,让他官复原职。任命为甘肃巡抚。梅之焕打败河套地区的贼寇,杀死七百余人,活捉三位酋长,降服六百余人。第二年春天,贼寇又大举入侵,贼兵得了天花这种机型传染病,在大黄山一带传播开来。各位将领请求乘机攻击贼兵,梅之焕不同意,并说:“对别人的灾祸而感到高兴,这是不仁义的,乘人之危而进攻,这是不讲武德,不如放掉他们,以此作为一种恩德来感化他们。”于是就不与他们交战。过了一月,贼兵望着(梅之焕守卫的)城池叩头哭泣而去。某年冬天,京城戒严,(皇帝)下诏召他入京守卫。(梅之焕)正要进京,西部的敌人乘虚侵犯黄河以西地区。梅之焕只得停留下来,派兵埋伏在贺兰山后,截断他们的后路,大部队从水泉峡口而出,第二次与敌兵交战,第二次打败盗贼,斩首八百四十多人,随后率军东行。不久,剽悍士卒王进才杀死参将孙怀忠等人而叛逃,向兰州逃跑。梅之焕又折向西,平定了叛乱,再整军向东。第二年五月抵达京城,已超过了预定时日。诏书让梅之焕入朝。第二天又下诏免去梅之焕的官职,听候审查,此时,温体仁已掌握了朝中大权。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将(温体仁所揭发的)罪状移交内廷,支持钱谦益。此时,温体仁重提旧隙,梅之焕于是获罪。

梅之焕虽是文士,但负有武将之才,善于骑射,然而却长期无所用,因此不见于史书记载。所居住的县城,山川险阻,盗贼很多。梅之焕没有事的时候,就率健壮的男子帮助官吏捕盗,没有一个逃脱的。在此之前,甘肃发生兵变,那些溃败下来的士兵害怕被抓住后处死,往往逃到山谷里,成为群盗,盗贼势力日益嚣张。到此时,盗贼数万人来攻打麻城,看见梅之焕的部署,就退去了。皇帝想到梅之焕先后在甘肃的功绩,又恢复了梅之焕原官,并荫庇到他的儿子。但梅之焕最终没被召用。第二年,病死。

篇9:《明史·列传·卷三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卷三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其侪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

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三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B.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C.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D.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难,指平定叛乱。这里是指靖难之役,是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战争。

B.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东汉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所写的西、东二都即长安和洛阳。此处的两都也是此意。

C.出阁意为皇子皇孙出就藩封。古代“太子出阁,则为之广置讲读之官,使之前有师,后有傅,左有弼,右有辅。”

D.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和稽首不同,稽首也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广孝虽为僧人,却精通文学,知识渊博。他因精通儒书通过了礼部组织的考试,还和解缙等一起纂修了《永乐大典》,并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B.姚广孝深谋善辩,力促燕王起兵。朱棣“靖难”起兵前,他向朱棣进献相士袁珙和卜者金忠,并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促使燕王朱棣下定决心;在燕王起兵后又以“祥兆”巧解瓦檐堕地之事,更加坚定了朱棣的信心。

C.姚广孝功劳显著,深受皇上器重。因为功劳大,皇上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职位,给他复姓赐名,并追赠其祖父同样的官职;皇上因故外出时,总是把他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D.姚广孝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却又不愿常居官场。他虽然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官职,却不肯接受皇上赐予的官宅和宫女,而是长居寺中,身着僧衣,即使年老生病,仍住在庆寿寺。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5分)

(2)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5分)

参考答案

4.D

5.B 【解析】这里的“两都”指北京和南京。

6.B 以“祥兆”巧解瓦檐堕地之事是在起兵之前。

7.(1)(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

【评分标准】“迹”“屏”“以次”“削夺”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2)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

【评分标准】“有言”“为”“遁”“匿”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十四岁时,他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字斯道,奉事道士席应真,获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道衍听后大喜。

洪武年中,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道衍不受官,被赐僧服而归。高皇后去世后,太祖要挑选高僧陪侍诸王,为他们诵经祝福。其同辈宗泐当时为左善世,于是举荐道衍。燕王与他交谈,十分投合,便奏请让道衍跟随自己。到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道衍于是密劝成祖举兵。成祖说“:民心向着他,怎么办?”道衍回答说:“臣知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呢?”然后向成祖推荐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主意更加坚定。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奏告变。皇上诏令逮捕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向成祖献纳诚心,成祖于是决意起兵。适逢大风雨突至,屋上的瓦片坠落下地,成祖见此色变。道衍却说“:这是祥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瓦片坠地,意味着将换成黄色了。”成祖这才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其军队号称“靖难之师”。道衍辅佐世子留守。

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皇上在藩邸时,所接触的都是武人,唯独道衍定策起兵。当皇上转战山东、黄河之北时,在军中三年,或去或归,战守机宜都由道衍决定。道衍虽未曾临阵作战,但是皇上用兵得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时名列第一。永乐二年(1404)四月,皇上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其姓,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以同样的官职。皇上与他交谈时,称他为少师而不叫他的名字。命他蓄发,他不肯。又赐给府邸及两名宫女,他都不接受。姚广孝常住僧寺,去朝见皇上时便穿着冠服,佩上腰带,退朝之后则仍换回僧服。他曾去赈济苏、湖,到长洲时,将所赐的黄金、布帛全都分发给宗族乡人。朝廷重新编修《太祖实录》,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之后,皇上褒奖了他。皇上往来于两都,出塞北征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门就学,姚广孝陪同讲解书籍。

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入朝觐见,这时他已八十四岁,病得很重,此后再也不能去朝见了,仍住在庆寿寺。皇上两次乘车前去探视,两人谈得十分高兴。皇上赐给他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到处寻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直到这时,皇上因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不久便去世了。皇上为之震动悲悼,辍朝二日,并命有关官员治丧,以僧礼安葬。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皇上亲自书写神道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劳,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篇10:《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简:选拔

B.咸获苏息苏息:死而复生

C.一意拊循抚循:抚慰安抚

D.人情大扰扰:扰乱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的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参考答案

4.D(扰:形容词,乱,烦乱。)

5.D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D(“在他的影响下”错。)

7.(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每点1分。)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每点各1分。)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分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告倒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篇11:《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A

5.D【解析】错点有二: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6.C【解析】“操之过急”的应是彭应参。

7(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狼籍、发、荒徼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情况,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篇12:《宋史·列传第九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九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嘉祜中,擢甲科,历冀州南宫令。县比不得人,俗化凋敝,其赋甚重,输绢匹折税钱五百,绵两折钱三十,民多破产。挚援例旁郡,条请裁以中价。转运使怒,将劾之。挚固请曰:“独一州六邑被此苦,决非法意,但朝廷不知耳。”遂告于朝。

三司使包拯奏从其议,自是绢为钱千三百,绵七十有六。民欢呼至泣下,曰:“刘长官活我!”是时,挚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皆以治行闻,人称为“河朔三令”。

为监察御史里行。上疏论率钱助役、官自雇人有十害,安石使张琥作十难以诘之,琥辞不为,司农曾布请为之。既作十难,且劾挚。挚明日复上疏。疏奏,安石欲窜之岭外,神宗不听,但谪监衡州盐仓,琥亦落职。先是,仓吏与纲兵奸利相市,盐中杂以伪恶,远人未尝食善盐。挚悉意核视,且储其羡以为赏,弊减什七。父老目为“学士盐”。

哲宗即位,擢侍御史。又请杂用经义、诗赋取士,复贤良方正科,罢常平、免役,引朱光庭、王岩叟为言官。执宪数月,正色弹劾,多所贬黜,百僚敬惮,时人以比包拯、吕晦。(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仆射。挚性峭直,有气节,通达明锐,触机辄发,不为利怵威诱。自初辅政至为相,修严宪法,辨白邪正,专以人物处心,孤立一意,不受谒请。子弟亲戚入官,皆令赴铨部以格调选,未尝以干朝廷。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决于大防惟进退士大夫实执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恶竟为朋谗奇中。

绍圣初,来之邵、周秩论挚变法、弃地罪,夺职知黄州,再贬光禄卿,分司南京,蕲州居住。将行,语诸子曰:“上用章悖,吾且得罪。若悖顾国事,不迁怒百姓,但责吾曹,死无所恨。正虑意在报复,法令益峻,奈天下何!”忧形于色,无一言及迁谪意。四年,陷邢恕之谤,贬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惟一子从。家人涕泣愿侍,皆不听。至数月,以疾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输绢匹折税钱五百输:交纳

B.安石使张琥作十难以诘之诘:责问

C.引朱光庭、王岩叟为言官引:推荐

D.未尝以干朝廷 干:干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告于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盐中杂以伪恶不赂者以赂者丧

C.不为利怵威诱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吾且得罪不出,火且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二项是

A.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决于大防/惟进退士大夫/实执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恶/竟为朋谗奇中

B.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决于大防/惟进退士大夫实/执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恶竟/为朋谗奇中

C.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决于大防/惟进退士大夫/实执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恶/竟为朋谗奇中

D.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决于大防/惟进退士大夫实/执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恶/竟为朋谗奇中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挚担任冀州南宫县令时,设法减轻了百姓税负。他与信都县令李冲、清河县令黄莘都以治绩德行著名,人们称他们为“河朔三令”。

B.刘挚监衡州盐仓期间,大力进行整顿,惩治售假的不法之徒,对待售之盐全部进行检查验收,使原先的弊端减少了十分之七。

C.刘挚升任侍御史,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建议。执法几个月,严正弹劾,贬退了许多官员,百官敬畏,当时人们把刘挚比作包拯、吕晦。

D.刘挚曾与吕大防同时为官,只有进用或斥退士大夫,才实握其权。但内心不够宽恕,勇于除去邪恶,终因得罪人而遭意外陷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挚固请曰:“独一州六邑被此苦,决非法意,但朝廷不知耳。”(5分)

(2)疏奏,安石欲窜之岭外,神宗不听,但谪监衡州盐仓,琥亦落职。(5分)

参考答案

9.D(干:求取)

10.D(A上句中的“于”,表示对象,可译为“向”;下句中的“于”表比较,可译为“比”。B上句中的“以”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C上句中的“为”,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下句中的“为”介词,可译为“替、给”。D上下句中的两个“且”均作副词,可以译为“将要”)

11.C

12.B(说“惩治售假的不法之徒”与文意不符,属于无中生有)

13.(1)刘挚坚决请求说:“唯独这一州六县遭受此种苦害,(这)决不是法规的本意,只是朝廷不知道罢了。”(5分。重点词语“固”、“被”、“法”“但”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这”1分)

(2)奏疏上奏,王安石打算把刘挚流放到岭外,神宗不同意,只是把他贬为监管衡州盐仓,张琥也被罢官。(5分。重点词语“窜”、“谪”、“不听”、“落”每个1分,“窜之岭外”句式1分)

参考译文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嘉祜年中,高中进士甲科,受职冀州南宫县令。该县几任县令不称职,风俗教化凋敝,百姓赋税很重,缴纳一匹绢折合税钱五百文,每两绵只折钱三十文,百姓多破产。刘挚援引附近郡县之例,上书请求按中等价格折合。转运使生怒,打算弹劾他。刘挚坚决请求说:“唯独这一州六县遭受此种苦害,这决不是法规的本意,只是朝廷不知道罢了。”于是向朝廷报告。三司使包拯奏请同意刘挚的意见,从此绢一匹为钱一千三百,绵一两为钱七十六。百姓欢呼至于泪下,说:“是刘长官救活了我们! ”当时,刘挚与信都县令李冲、清河县令黄莘都以治绩德行著名,人们称他们为“河朔三令”。

任监察御史里行。上疏论述官府推行的雇役制度有十种害处。王安石指使张琥针对刘挚的上疏作《十难》逐点反驳,张琥辞谢不作,司农曾布请求撰写。《十难》写好后,又弹劾刘挚。刘挚第二天再次上奏疏。奏疏上奏,王安石打算把刘挚流放到岭外,神宗不同意,只是贬为监管衡州盐仓,张琥也被罢官。此前,管理衡州盐仓的小吏与运盐的兵士相勾结,非法求利,在盐中掺杂假劣物质,边远地区的人从没有吃到好盐。刘挚到任后全部进行了检查验收,且把在运输、保管过程中积攒下的零头作为相关赏金,原先的弊端减少了十分之七。父老乡亲把它看成为“学士盐”。

哲宗即位,升任侍御史。又请求国家科举考试综合采用经义、诗赋来选拔人才,恢复贤良方正科,废除常平、免役法,推举朱光庭、王岩叟担任谏官。在任执法几个月,严正弹劾,贬退了许多官员,百官敬畏,当时人们把刘挚比作包拯、吕晦。元祐六年(1091),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刘挚性情严峻刚直,有气节,通达明锐,反应快捷,不怕威胁利诱。从最初任职到担任宰相,修整严格法令,辨别邪恶正直,专意留心选拔人物,坚持独立的见解,不接受拜谒请托。自己的子弟亲戚做官,全都让他们到吏部按标准调选,从没有因此求取朝廷。与吕大防同时在位,国家大事,多由吕大防决定,只有进用斥退士大夫,才实握其权。但因他坚持原则,不能宽恕,勇于除去邪恶,最后遭到朋党谗言而出人意外地被中伤。

绍圣初年,来之邵、周秩列举刘挚变法、弃地罪状,刘挚被削职知黄州,再贬为光禄卿,分掌南京,勒令居住在蕲州。他将要出发,对儿子们说:“皇帝任用章惇,我又获罪。如果章惇执掌国家大权,不迁怒于百姓,只责斥我们这些人,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只是担心他意在报复,法令更加严峻,天下人又怎么能够承受! ”忧形于色,没有一句话涉及到降官贬谪的意思。绍圣四年(1097),被邢恕诋毁陷害,贬为鼎州团练副使,勒令在新州居住。只有一个儿子跟随。家人哭泣希望陪伴,都没有允许。到新州后几个月,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明史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及答案参考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的阅读答案与原文及译文

《清史·卷三百七·列传九十四》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徐有贞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周尚文传》阅读答案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阅读题答案及译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宋史·列传第九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8-14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8-03

明史·丘福、李远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9-13

《北史·列传第四十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10-15

《明史·陈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8-12

《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2022-07-24

明史·徐恪传阅读答案2022-04-29

《明史·叶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8-20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5-07

《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