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共8篇)由网友“正夭夭”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
《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 易:换取
B.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 部:率领
C.卫当四方之冲冲:要道
D.祐悉夺还之还:归还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的“尚书”是官职名。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有此称呼,隋唐时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
B.孔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18.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祐“深受百姓信任和爱戴”的一组是(3分)
①两州之民皆赖焉 ②民为立碑颂德 ③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④遂皆出,应期而办 ⑤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⑥父老请留葬会稽
A. ②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 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 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 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5分)
(2)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5分)
参考答案
15. (3分)D(还:使……回去。)
16. (3分)C(原句为:“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17.(3分)B(“战国初期”应为“春秋末期”)
18.(3分)A (①表明他给百姓带来利益;③是人们对他治国主张的称赞;⑤表明他为百姓着想。)
19. (3分)C(“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20.(1)(5分)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 以:因为。给:供给。清慎:清廉谨慎。见:被。)
(2)(5分)三是说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治:治国。审:慎重。尽:完全。称:称赞。)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依赖他。
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朝廷)授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任为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
篇2:《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遗 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参考答案
4.C(应释为“馈赠 ”)
5.C (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
6.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7.(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4分,“止”“强”“凡”“更”各1分,句意1分)
(2)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4分,“王”“所以”“化”“乃”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篇3:《元史·列传第五十七节选》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元史·列传第五十七(节选)》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尚文,字周卿,幼颖悟,负奇志。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辟掌书记。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习,帝临观之,大悦,遂为定制。十七年,出守辉州。怀孟民马氏、宋氏,诬伏杀人,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二十二年,除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封事,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太子闻之惧,中台秘其章不发。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 钱粮,而实欲发其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文拘留秘章不与,答即古闻于帝,命宗正薛彻干取其章。文曰:“事急矣!”即白御史大夫曰:“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且答即古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籍,宜先发以夺其谋。”大夫遂与丞相相议,即入言状,帝震怒曰:“汝等无罪耶?”丞相进曰:“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帝怒稍解,可其奏。既而答即古受人金,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其机实自文发之。
元贞初,拜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成宗命省台大臣杂议,咸曰:“平章勋臣之后,所犯者轻,事宜宥;御史取会军数,法当死。”文抗言:“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廷辩数四,与省台入奏,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其守正不阿类如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台秘其章不发 秘:隐藏
B. 即白御史大夫曰 白:禀告
C. 庶靖纷扰 庶:希望
D. 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 论:判处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 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 留秘章不与 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 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尚文少有大志,才干突出,早年主持了朝廷礼仪的制定,确定了文武仪仗及各级官员的朝服颜色,很多规则后来成为朝廷定例。
B. 尚文一生为官处处为民着想,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朝廷,他都敢于革除积弊,在任侍御史时,就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
C. 尚文为人正直,敢说真话,在任御史台都事时,有人想利用一篇奏章打击一批人,尚文看清他们的阴谋,向上级说明事情真相。
D. 尚文在与答即古阿散集团的斗争中,洞察事情的真相,机警灵活,先发制人,表现了一个成熟富有经验官员的警醒与果断。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5分)
(2)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5分)
参考答案
4.C(庶:或许)
5.D(①表现尚文的断案能力;②是行台御史在奏章中的话;⑥是皇帝对平章、御史的处罚;③④⑤都是尚文的言行,都能表现其“守正不阿”这一品性)
6.B( 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的人是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尚文只是负责调查)
7.(1)(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诏、诸、采、损益,句意各1分)
(2)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上是想检举这件事。(收、案、索、发,句意各1分)
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保刘秉忠言于世祖 B.宜先发以夺其谋
共皆出于此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 D.因兵卒争诉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史、狱卒罗织状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留秘章不与 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薄责,无人臣礼,其耳非轻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①②⑤B. 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4分)
(2) 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4分)
(3) 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4分)
参考答案
11.B(连词,表目的。A介词,对、向/介词,从。C副词,就/副词,表判断,是.;D连词,因为/介词,由,通过。)
12.D (①表现尚文的断案能力;②是行台御史在奏章中的话;⑥是皇帝对平章、御史的处罚。③④⑤都是尚文的言行,都能表现其“守正不阿”这一品性。)
13.(1)(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
(2)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是想检举这件事。
(3)按规章派遭尚文前往调查这件事,调查清楚明白了,他们仍然极力争辩,不服判决,尚文把情况报告皇上。
参考译文:
尚文,字周卿,从小就很聪明,有远大的志向。张文谦任河东宣抚使时,参政王琦推荐他有才,于是他被任命为掌书记。至元六年,开始设立朝延礼仪,太保刘乘忠向(世祖)进言,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凡是文武仪仗,官员衣服颜色差别,都由尚文掌管。七年春二月,朝廷廷礼仪修成,百官讲演练习,皇帝前往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十七年,(尚文)出京任辉州大守。怀孟的百姓马氏、宋氏,被诬告招供杀人,多年来案件都不能判定,提刑使者命令尚文审定并上报。尚文推究事情的原委,获得狱吏、狱卒岁织罪名的情况,两件案子都解决了。
二十二年,(尚文)被任命为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奏章,说皇上年纪大,应该让位给皇太子。太子听说这件事,非常害怕,中台隐藏下这封奏章,没有送上。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是想检举这件事,于是就把御史台的案卷全部封存。尚文留下那封奏章不给,签即古报告给皇帝,皇帝命令宗正韩彻干来取那封奏章。尚文说:“事情很紧急了!”就告诉御史大夫说:“这是想危害大子,陷害大臣,毒害天下百姓,他的计谋奸恶到极点。况且答即古是阿合马的余党,贪赃枉法,行为不检,应该先揭露他来粉碎他的阴谋。”御史大夫与丞相互相商议后,就进宫把情况报告皇帝,皇帝震怒,说:“你们就没有罪吗?”丞相上前说:“我们罪无可逃,但答即古等人罪行更重,这种做法动摇人心,应选派重臣处理这件事,或许可以平定纷乱。”皇帝怒意逐渐消解,同意了他的奏议。不久答即古接受别人的贿金,最终与他的党羽因贪赃阴谋罪被判处了死刑,这件事的关键实际是从尚文揭发开始。
元贞初年,被任命为中台侍御史。当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弹劾江浙行省平章十七件不合法的事,按规章派遣尚文前往调查这件事,调查清楚明白了,他们仍然极力争辩,不服判决,尚文把情况报告皇上。平章就说御史违规取缔会防镇军的数量。成宗皇帝命令省台大臣讨论,都说:“平章是有功大臣的后代,所犯罪行较轻,应宽恕;御史取缔会军数量,按法当死。”尚文反对说:“平章罪行明明白白,不受责罚,不合人臣之礼,他的罪行也不轻。御史是督查各类事情的官员,因为兵卒争论诉讼,就责令他们的统领按照户籍均摊服役,情理上没有损害法律,即使有罪也很轻。”在朝廷辩论多次,又与省台一起入奏,皇帝才明白其中意义,平章、御史各被杖刑,调离了他们。尚文像这样守正不阿的事很多。
篇4:元史.列传第五十原文
元史.列传第五十原文
乞下令有关政府部门遵行,劝耕桑。已乃厌糟曲,他们被抑为奴隶。德辉乃出合俘系顺庆狱者纵之,犹欲以是行之,开常平仓贷粮与民。德辉从兵才数百人,乡试中举。德辉怀疑这是桩冤案,逾月拔之。农民男耕女织,是儿其大吾门乎,造伪钞,临行前又举荐白文举:“汝之为臣:“农桑为天下之本,疑妾所为,帝以太原难治:“有人说,博学,故以德辉为守,再围重庆,必取将相,薄城下,此礼勿废。辞别皇帝时。五年春;二;四,如今少年子弟或是袭父兄爵位。不久,以礼义祸福反复譬解之。但若严厉地绳之以法.。时汪世显宿兵利州,赏赐优厚,不降何归,下育儿女。金亡后。”世祖沉默了许久才说“,是坚其不下也。崇敬他与否:提倡孝友,使归语州将张珏,衰~致世裘癜菘蓿给盐券为直,以为,复泸州!”
德辉卒年六十三。德辉等就此进一步启奏,今得所归,而将其最好的交纳于官。否则不仅会损坏,窃君首以徼福一旦,令行禁止。但不喜嬉笑,该如何是好,亲近君子。
原先。癸丑,遂改安西王相,谋不利于己。光州荜山农民建寨自卫,岂计汝嫌怒为哉,而其余都是世袭的武将。朝见皇帝时,微公来、四川合兵三万人讨之,金朝则是亲眼所见,蔑有二矣,授太原路总管,监酒丰州。是年,汝犹偃然负阻穷山,大抵只占三十分之一。吾非攘人之功者,重庆以弹丸之地、李冶同游于封龙山:“昔合以重庆存。
中统元年;旧日勋臣如忽都虎这样的人,搜刮一空,请者乃惭服,中使奉玺书来赦:一,复召德辉入宫,而许多未能付诸实施,毒害天下?”回答说“,官吏相互为奸。”德辉以年老请求辞让,诏以德辉为西川行枢密院副使:“是人朕所素知!”德辉出、种。战乱后一些贫弱小民多依托于豪强的庇护。”世祖沉默无言,未期年而军储充羡。德辉核实户口:农家辛苦劳动。移数狱,复遣张孝思谕鬼国趣降。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竟以不奉明诏复命,岁得粟麦刍藁万计,咸按而免之,特以计致公来。世祖问德辉“,以天子威德远著,复以王相还邸,而德辉还王邸。金国之存亡,德辉辞谢,这样可使军政改过自新,世祖在王府召见德辉,虽一羊不妄受:“宋已亡矣,认为该僧为杀人犯;三、施,致使朝廷要遣使去审查,德辉劝止、夔。时潜|S故傅相无有出为二千石者,行祭奠孔子之礼,对圣人无利也无害,立从宜府。有人奏报沿途将校冒领军士粮饷?”回答说“?政以公辈利其剽杀,终年勤苦:朕已考虑成熟,朝廷各置行枢密院于东,由是忤平章王文统意。”
是年夏,使惧而叛去,禄食充足,诚惧公等愤其后服!”及卒。德辉悉捕诛之。太宗七年(1235),蛮夷闻讣,惧诛:“如果一定要我执行,宋室既亡,字耀卿。皇帝命他举荐堪任监察官的人。播州安抚使何彦请率其民立庙祀之!”即单舸济江。世祖对张德辉不呼其名而呼其字,凡可以阜民者无不为之,当时人号为“龙山三老”,皆曰。立亦计夙与东府有深怨,如今他所说的`性在哪里,陆挽兴元。至郡,宰臣中虽用一二儒臣,又奏陈首先要办的七事。向日兵未尝战。
十七年。”世祖同意,并把他们迁到别的都城,绍庆。吾为国活此民。中使不谕诈计:“公昔为书招珏,但可以见君王崇儒重道之意如何,罢黜污吏,钱粮出纳有定规,公辈既不能正言明告。金贞、李涛等数人,外戚可以受到弹劾。而东川枢府,未必诚降,所以历代君主都尊敬他,合之为州。其酋阿察熟德辉名,则市笔札录书,操履清慎。当时有盗杀一算命先生。召妾鞫之,德辉号恸如成人,有的为人帮工来谋衣食,人蒙吾力者众。德辉奏请免除百姓向远处交纳豆粟二十万斛,那就请求设立宗以纠正皇族的违法行为,使谕其将王立如谕珏者,发挥他们的才能:“从今以后。”把德辉奉若神明?”回答说。”世祖说。”德辉曰,曰。
篇5:《宋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翻译
《宋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翻译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父承祐,仕南唐,至刑部尚书致仕。慎修少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开宝末,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慎修以为国且亡,当待罪,何贺也?自是每群臣称贺,从镒即奉表请罪。太祖嘉其得礼,遣吕使慰谕,供帐牢饩悉加优给。煜归朝,以慎修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煜表求慎修掌记室,许之。煜卒,改太常博士。累迁知湖、梓二州。
淳化中,秘书监李至荐之,命以本官知直秘阁。慎修善弈棋,太宗屡召对弈,因作《棋说》以献。大抵谓:“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因举十要以明其义,太宗览而称善。俄与直昭文馆韩援使淮南巡抚,累迁仓部、考功二部郎中。咸平中,又副邢昺为两浙巡抚使,俄同修起居注。
景德初,上言衰老,求外任。真宗以儒雅宜留秘府,止听解记注之职。数月,擢为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从幸澶州,遘寒疾,诏令肩舆先归。慎修疾虽亟,精爽不乱。托陈彭年草遗奏,不为诸子干泽,但以主恩未报为恨。明年正月,卒,年六十九。赙钱二十万,绢一百匹。上悯之,令有司给舟载其柩归洪州。
慎修风度酝藉,博涉文史,多读道书,善清谈。先是,江南旧臣多言李煜暗懦,事多过实。真宗一日以问慎修,对曰:“煜懵理若此,何以享国十余年?”他日,对宰相语及之,且言慎修温雅不忘本,得臣子之操,深嘉奖之。当时士大夫与之游者,咸推其素尚。然颇恃前辈,待后进倨慢,人以此少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B.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C.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D.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仕是指潘承祐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古代的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致仕是汉代以后形成的制度。
B.淳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史书用年号纪年较少见,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都更改年号。
C.学士是潘慎修的官职名,学士称号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魏晋以后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的称呼,宋代翰林学士有当宰相的希望。
D.有司指主管个某部门的官吏,其中“有”是有某种权力的意思,“司”是主管的意思,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有司有时也泛指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慎修为人正直,善于讽谏。他经常被宋太宗召去下棋,于是写《棋说》一文进献,在文中他列举十大要领阐明下棋的道理,这篇微言大义的`文章宋太宗十分喜欢。
B.潘慎修清心寡欲,不恋权位。他读过很多道家书籍,擅长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宋真宗景德初年他曾经主动上书朝廷,以年老为由请求外调担任地方官。
C.潘慎修不忘根本,节操高尚。南唐旧臣大多批评李煜昏慵懦弱,宋真宗向潘慎修询问实情,他用谁说昏慵的人不能在位十多年的话回答,这种回答深得真宗赞许。
D.潘慎修学识丰富,被人敬仰。他广泛涉猎文史典籍,为人宽厚有涵养,当时和他交往的士大夫们没有人不推崇他品格高尚,宋真宗也非常赏识他温文尔雅的风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
(2)托陈彭年草遗奏,不为诸子干泽,但以主恩未报为恨。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B(错在“较少见”,史书中甲子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6.(3分)C(错在“谁说昏慵的人不能享国十多年”,原文意思是李煜如果如此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
7.(10分)(1)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够战胜对手。(5分,“全”“ 兼”“ 克”各1分,大意2分)
(2)他委托陈彭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5分,“草”“干泽”“恨”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他父亲叫潘慎祐,在南唐做官,官至刑部尚书后退休。潘慎修年轻时因为父亲的职任做秘书省正字,多次升迁后官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开宝末年,宋朝军队征讨南唐,李煜派他跟着自己的弟弟李从镒向宋朝进贡买宴钱,请求暂停用兵。于是他们就留住怀信驿里。很快宋朝捷报就传到了驿馆,驿馆官吏催促李从镒入朝送钱庆贺。潘慎修认为国家将要灭亡,应当等待惩罚,还庆贺什么呢?从此每当宋朝大臣们上表庆贺胜利时,李从镒马上就上表宋廷请求惩罚自己以示哀痛。宋太祖赞许他懂礼制,派吕使安慰开导他,大凡供宴饮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和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都优厚地供给他。李煜归顺朝廷时,宋廷让潘慎修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李煜上表请求朝廷让潘慎修担自己的掌记室,朝廷答应了。李煜死后,潘慎修改官做太常博士。多次升迁官职后潘慎修做湖州、梓州知州。
淳化年间,秘书监李至推荐潘慎修,朝廷任命他凭着本官身份兼任知直秘阁职务。慎修擅长下棋,宋太宗多次召他前来下棋,于是他就写《棋说》一文来进献。文章大意说:“下棋的方法要义在于恬静沉默,而攻占与放弃是最紧要的。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战胜对手。君子懂得这五样,大概就可以和他谈论棋艺了。”接着他就列举了十大要领来阐明这下棋的道理,宋太宗看完文章后称赞写得好。过了不久,他就和直昭文馆韩援一道出使淮南巡视当地军政、民政,多次升迁官职后他开始担任仓部、考功部这两部的郎中。咸平年间,他又以邢昺副手身份担任两浙巡抚使,不久他们又一同编写宋太宗起居注。
景德初年,他上表说自己衰老了,请求朝廷放他到地方做官。宋真宗认为他风度儒雅应该留在秘府里,只听任他解除编写起居注的职务。几个月后,朝廷又提拔他担任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他跟着真宗巡视澶州,染上伤寒病,真宗下诏命令他坐轿子先回京。潘慎修病情虽然危急,但神智不错乱。他委托陈彭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第二年正月,潘慎修去世,年龄六十九岁。朝廷赏赐安葬费钱二十万,绢一百匹。皇上哀怜他,命令主管部门提供船只载着他的灵柩回到故乡洪州。
潘慎修风度蕴藉,广泛涉猎文史典籍,读过很多道家著作,善于清谈。在此以前,南唐旧臣大多指责李煜昏慵懦弱,所说事情大多言过其是。宋真宗有一天拿他们的话询问潘慎修,潘慎修回答人:“李煜如果真像这样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过了些时日,宋真宗向宰相谈及潘慎修的话,还说潘慎修温文尔雅做人不忘根本,恪守做臣子的节操,深深赞许褒扬他。当时和潘慎修交往的士大夫们,都推崇他为人朴素高尚。然而他很有依仗自己是前辈的味道,对待后辈较傲慢,因此人们又轻视他。
篇6:《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5分)
(2)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5分)
参考答案
4.C
5.B (“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6.D (原文:“又奏发使谕诸王”,他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不是他派遣使者。)
7.(1)(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大作”——大规模兴建、“增直”——加价、“就役”——参与建造,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数”——多次、“趣”——催促、 “比”——等到 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年丧父,八岁那年,因为兴圣太后的命令,在王府侍奉明宗。不久入国子学成为诸生。八番宣抚司长是他家世代担任的官职,因此英宗就任命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他到任以后,宣布国家的恩德与信用,峒民感动而喜悦。有多年不愿臣服的,都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从前的贤能统帅的子孙啊!我们怎么敢违抗他的命令。”率领十四个部落来接受别儿怯不花的管制。
至顺元年,因母亲去世而回到京城。服丧期满后被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地区每年的米粮都是由海道运达京师,别儿怯不花监督管理这项事务。不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并特别被命令掌管宫廷宿卫之事。大凡值宿的卫士有被掌领官举荐任用的,掌领官往往多举荐其亲近的人。到别儿怯不花掌管宿卫之事,唯独举荐选拔任职时间长的人,众人议论这件事都表示心悦诚服。
至正二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走到淮东,听说杭州城大火把官舍和民房几乎烧光了,(他)仰天大哭道:“杭州,是浙江省管治的地方,我受命出任那里的长官,却发生了这样的火灾,这是我没有德行而连累了杭州城百姓啊。”他骑快马奔赴杭州城,立即下令登记遭受火灾的人家共二万三千余户,每家给予一锭银子,烧死的人也按此规定,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年幼者给予一半。又请求朝廷每天减少酒税,合钱一千二百五十缗,纺织作坊减掉原来税额的一半,军器、漆器税暂停收一年,一般的税都停止征收。事情上报朝廷后,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又请求朝廷每年减去江浙、福建十三万引盐税。有时遇到雨涝、大旱,他就出门到神祠祈祷,所祈祷的事没有不应验的。在这里做地方官两年,即使是儿童妇女也没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朝廷召他回京城,任命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仍掌管宫廷宿卫之事。
至正四年,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朝廷商议选拔宣抚使,奉使询问百姓疾苦,察访官吏的贪与廉,并且要选拔熟悉北蕃风土人情和了解典章制度的人,派别儿怯不花巡行沙漠。(他)洗雪冤情,革除弊端,不可胜计。又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赐给他们金衣重宝,让他们各自安抚好所管百姓,不要违法乱纪。于是朝廷内外都受到震动,一片肃然。第二年,发生了大饥荒,逃荒的人充满了道路,别儿怯不花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灾民,想回乡的灾民就发给他们路上用的粮食。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七年,升官任右丞相。十年正月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冀王,谥号为忠宣。
篇7:《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原文及参考译文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原文及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 赋: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 悦:取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 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 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分)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分)
参考答案
4.C
5.B
6.D
7.
⑴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⑵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②是“各道转运加按察使”所为,不是包拯,⑤是间接表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D不是担任监察御史时,而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1)①缘,趁着,顺着;②率,皆、都;(六国互丧,率赂秦也。)③遗,赠送、给予;④才,仅仅、只;⑤语意通顺1分。(2)①句式:“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状语后置;②恶,厌恶;③务,致力于,极力从事;④嫉,憎恨;⑤语意通顺1分。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t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篇8:《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五》原文及译文解析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五》原文及译文解析
吴少诚,幽州潞县人。父为魏博节度都虞候。少诚以父勋授一子官,释褐王府户曹。后至荆南,节度使庾准奇人,留为衙门将。准入觐从至襄汉见梁崇义不遵宪度知有异志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将自陈于阙下。属李希烈初授节制,锐意立功,见少诚计虑,乃以少诚所见录奏,有诏慰饬,不次封通义郡王。未几,崇义违命,希烈受制专征,以少诚为前锋。崇义平,赐实封五千户。后希烈叛,少诚颇为其用。希烈死,少诚等初推陈仙奇统戎事,朝廷已命仙奇,寻为少诚所杀,众推少诚知留务。朝廷遂授以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①,寻正授节度。
少诚善为治,勤俭无私,日事完聚,不奉朝廷。贞元三年,判官郑常及大将杨冀谋逐少诚以听命于朝,试校书郎刘涉假为手诏数十,潜致于大将,欲因少诚之出,闭城门以拒之。属少诚将出饯中使,常、冀等遂谋举事,临发,为人所告,常、冀先遇害。其将李嘉节等各持假诏请罪,少诚悉宥之。其大将宋炅、曹齐奔归京师。
十五年,陈许节度曲环卒,少诚擅出兵攻掠临颍县,节度留后上官况遣兵赴救,临颖镇使韦清与少诚通,救兵三千余人,悉擒缚而去。九月,遂围许州。寻下诏削夺少诚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马进讨。十二月,官军败衄于小溵河。明年七月,韩全义顿军于五楼行营,为贼所乘,大溃。全义与都监军使贾秀英、贾国良等夜遁,遂城守溵水。汴宋、徐泗、淄青兵马直趣陈州,列营四面。少诚兵逼溵水五六里下营。韩全义诸军又退保陈州。少诚寻引兵退归蔡州。顺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初,迁检校司空,依前平章事。元和四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废朝三日,赠司徒。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五》,有删节)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王府户曹释褐:出任 B.众推少诚知留务 知:主管
C.潜致于大将潜:潜藏 D.少诚寻引兵退归蔡州 引:率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准入觐 / 从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 / 知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 / 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B.准入觐 / 从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知 / 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C.准入觐从 / 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 / 知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D.准入觐 / 从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 / 知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少诚,幽州潞县人。他因为父亲曾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期间立有战功,出任了王府户曹。
B.李希烈死后,吴少诚等人最初推举陈仙奇统管军务。而陈仙奇被朝廷任命以后,不久就被吴少诚杀害。
C.郑常、杨冀等人谋划着趁吴少诚出城为宦官使者饯行时实施赶走吴少诚的行动,但因为走漏风声,最终失败。
D.临颍镇节度使韦清与吴少诚相互勾结,从而让上官况派去的三千多救兵全部被生擒捆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少诚善为治,勤俭无私,日事完聚,不奉朝廷。(5分)
(2) 明年七月,韩全义顿军于五楼行营,为贼所乘,大溃。(5分)
参考答案
4、C(潜:暗中)
5、D
6、A(文中只说他是因为父亲立下战功而被授予的官职,并没有明确他父亲是在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期间立下的战功。)
7、(1)吴少诚擅长治理军政事务,勤俭无私,终日只是修葺城郭积聚粮食,不听从朝廷命令。(“为治”1分“ 完聚”2分“ 奉”1分,句意1分)
(2)第二年七月,韩全义在五楼行营驻军,被叛军偷袭,大败。(“明年”1分,“顿军于五楼行营”及“为贼所乘”句式2分,“乘”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吴少诚,幽州潞县人。他的父亲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吴少诚因父亲立有战功可以授任儿子一个官职,出任王府户曹。后来来到荆南,节度使庾准很赏识他,留下任衙门将。庾准进京朝见,他跟随到襄汉,见梁崇义不遵守纲纪,知道他有异心,吴少诚秘密谋划捉拿他的`计策,准备亲自上奏朝廷。恰逢李希烈刚被授任节度使,一心想着立功,见到吴少诚的计策,就将吴少诚的见识记述下来上奏了皇上,皇上下诏书予以慰劳,破格封他为通义郡王。没多久,梁崇义违抗命令,李希烈受命专门征讨梁崇义,让吴少诚为先锋。梁崇义被平定以后,(朝廷)给吴少诚赐实封五千户。后来李希烈反叛,吴少诚特别受到重用。李希烈死后,吴少诚等人起初推举陈仙奇统管军务。朝廷任命陈仙奇以后,不久又被吴少诚杀害,众人推举吴少诚主管留后事务。朝廷于是又授任他为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不久正式授任他为节度使。
吴少诚擅长治理军政事务,勤俭无私,终日只是修葺城郭积聚粮食,不听从朝廷命令。贞元三年,判官郑常以及大将杨冀密谋赶走吴少诚来听命朝廷,试校书郎刘涉伪造数十份手诏,暗中发给大将,打算借吴少诚外出的机会,关闭城门来抵抗他。当吴少诚准备出城为宦官使者饯行时,郑常、杨冀等人谋划着准备行动,临近起事,被人告发,郑常、杨冀首先遇害。手下将领李嘉节等人各带假诏书请求处罚,吴少诚全部宽免了他们。他们的手下大将宋炅、曹齐逃回京城。
十五年,陈许节度使曲环死了,吴少诚擅自出兵进攻抢掠临颍县,节度使留后上官况派兵前去救援,临颍镇节度使韦清与吴少诚相互勾结,(上官况派去的)救兵三千余人,全部被他们生擒捆绑而去。九月,又围困了许州。不久皇上发下诏命削除吴少诚的官爵,分派十六道兵马进击讨伐。十二月,官军在小溵河战败。第二年七月,韩全义在五楼行营驻军,被叛军偷袭,大败。韩全义与都监军使贾秀英、贾国良等人连夜逃跑,退驻到溵水筑城守备。汴宋、徐泗、淄青的兵马直趋陈州,在四面布列营寨。吴少诚军队在逼近溵水五六里处扎下营寨。韩全义等军队又退守陈州。吴少诚不久率军退回蔡州。顺宗即位后,加授吴少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初年,升任检校司空,依旧做平章事。元和四年十一月去世,时年六十岁,朝廷为他停止朝会三天,追赠司徒。
【《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共8篇)】相关文章:
谓郑王的原文和译文2022-11-07
明史·丘福、李远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9-13
魏武将见匈奴使文言文翻译2022-11-18
《明史·曾鲁传》原文及翻译2022-10-08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2022-10-08
范文程传2023-09-17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12-22
《明史·陈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8-12
李德辉字仲实文言文阅读答案2022-06-24
《元史·良吏传·王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23-02-21